投资入射角
投资入射角认证个人
老虎认证: YHL Investment
IP属地:未知
38关注
6408粉丝
0主题
0勋章
avatar投资入射角
2023-07-16

绝大部分人最应该理解的投资真相:长期跑不赢指数基金不丢人(跑赢了也别高兴太“早”)

好久没写公众号,准备写一篇公众号文章,录一个视频。因为太久没写,都懒得用排版了。但是请各位放心,内容还是有一定思考深度的。 要跟大家聊的话题很老生常谈的,但是会换个角度给大家聊聊。 话题就是:买指数基金的成本是什么?为什么巴菲特让我们买指数基金? 很多人会说:“什么?指数基金的成本就是管理费呗,低得很,但还是有一定成本的。” 我会跟你说,根据我的投资经验来判断,这个成本的理解分很多层面。请耐心地稍微再看看以下内容。 首先,为什么我们要购买指数基金?因为巴菲特告诉我们绝大部分的专业人才都跑不赢指数基金,而且他赢得了这个赌局。那把时间拉更长呢? 这其实很容易算嘛,QQQ 在2003年,也就是20年前,是30一手,现在是360左右一手。标普500的ETF (SPY)在2003年是78一手,现在是440左右一手。 这二者的管理费都低,当然现在有更低的产品了。我只是举个例子。 SPY的管理费是0.09%!QQQ的管理费是0.2%!。 算入管理费之前呢,标普的年化回报率大约为9%,QQQ年化回报率大约为13.23% 算入管理费之后,如果买入标普500大约1万美金左右,你的终值会在55000美金左右,最后管理费就是大约1000美金左右。QQQ如果你当年买了10000美金,最后终值大约在115000美金附近,管理费大约为4-5千美金左右,以此类推。(实际计算会有出入,因为每年年底的净值不是稳定增长的) 这里就不考虑什么税率乱七八糟的问题了,就计入管理费就好。 我计入这么长的时间(可能还不够长呢)无非是要把中间几次危机都算进去,时间越长越能体现出一定的公平性,时间越短,越容易出现运气成分和外部“短期”因素导致的业绩波动。 过去20年,假设50%的钱买标普500 SPY,50%买QQQ,扣除费用后,有多少主动管理型基金能跑赢这两货?保守估计,九成以上的主动型基金在过去15-20年里,都没有跑赢
绝大部分人最应该理解的投资真相:长期跑不赢指数基金不丢人(跑赢了也别高兴太“早”)

2023年终感想

和往年不太一样,今年其实感想没那么多,但这并非是一件坏事我认为。 今年只简单地聊一下持仓较多的几家公司,和我认为已经逻辑加强了的公司。 ## **Netflix:** 成功地上岸,在流媒体发展到了新一个阶段的Netflix成功地打脸了很多看衰的人。不过对Netflix来说,之前的很多尝试可能也真的只是尝试,比如游戏,电商等。真正能产生有意义的模式还是广告分发业务。 Netflix将会持续保持住自己世界性流媒体第一名的位置,并且该逻辑大概率会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不会改变了。它也会变得越来越重(因为制作PGC是有门槛的,而且为了降低长期成本,Netflix进行了大量的基建和技术投资,以及在某些地区进行深度的绑定),让该行业的挤出效应会变得更明显。 ## **迪士尼:** 对股东来说又是悲惨的一年貌似,但从长期发展来看,也可以自我安慰地说是“利空出尽”,即将迎来拐点的一年。 ESPN,内容业务,有线电视业务,流媒体业务都在这一年有了新的逻辑变化。也许在新的一年里,迪士尼将会真的迎来新的资产结构调整。 流媒体则是已经说了很多了,再说就车轱辘话了。Hulu和Disney+的合并,可能意味着迪士尼真正地开始对自己所拥有的渠道价值重视起来。还是那句话:迪士尼真正需要的东西可能是一个面向消费者的渠道,不管它是个流媒体平台,社交媒体平台还是什么其他平台。 ## **Axon:** Axon应该是持仓公司里面最稳定,预期管理最好的公司之一了。业务层面逻辑很像苹果,业务推进也基本符合预期。 Axon整体的云服务潜力还很大,业务推广也还有比较大的空间。未来如果有逻辑变化,最大的可能还是在军方订单上会有突破,目前来看,今年最大的突破还是在MP的业务上有进展。另外我认为无人机相关业务也非常吸引人,应该会可能是未来的一个增长较大的业务之一。 我对Axon的持股期预期很长,这是一个长期的机会。 ## **
2023年终感想
avatar投资入射角
2021-08-23

2021 H1:分享总结

2021过去大半了,今年投资并没有更容易,尤其是当科技成长类的公司出现了一大批回撤之后。 我们看到了更多的科技公司在相对早期的时候登陆二级市场。二级市场的流动性确实在往一级市场蔓延。 确实有很多公司在更早期的阶段登陆了资本市场,但我们也看到了很多公司并没有证明自己有足够的竞争力,仍然在十分波动的阶段。这里面一些公司可能最终没有足够的竞争力在所处行业中留下来,这是一级市场的风险往二级市场暴露的结果。但是对于耐心的投资者来说,这是好事,鱼池里面的鱼更多了,长期来看是更好的。 和去年的预判一样,大环境来说我依然相信整个科技大发展的趋势没有发生改变。但是和去年那种是个科技公司就能升天的情况肯定是不同的,我们不能指望你是个科技公司就能一定乘风而上最终在激烈的竞争中存活下来的。 投资者来说,更多的人也是更在乎未来2-3年的趋势。很少人会在乎5-10年的区间逻辑,因为很多人会觉得很难看清楚。 在科技发展迅速的今天,别说看3年了,可能1年后是什么样大家都说不清。 这里就会有一个悖论出现:科技发展越快,越看不懂。 问题是,我们在科技发展没那么快的时候就会或者就能看得更远了吗?似乎没有,至少绝大部分人没有。所以这里的问题并不是简单地用能否看那么远来回答的。 没人能预测具体的事情,我们能做的是在微观上做“动态补偿式的修正”以及在宏观上做“上帝视角推演”。 当这两个视角重合度较高的时候,你可以说,你的投资命中率就会比较高了,但这里依然有两个难点要克服。 第一个是这两个点肯定会有波动,你不可能指望你跟踪的资产发展是线性的,这两个线无论你多努力跟踪,一定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偏差。 第二个难度是长期跟踪的逻辑下,要理解非线性发展。也就是说即使你发现这两个线是重合的,但股价也许不一定会立刻反应出来。这个时间可能会超过你的预期,有可能是1年,也有可能是3年。 今年上半年,所有的流媒体公司基本上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
2021 H1:分享总结
avatar投资入射角
2020-11-28

Spotify:“利润归零”模式本质是提高TAM

最近在思考音频类的资产和相关的投资逻辑。看了不少海外的发展和部分相关资产的投资大牛的个人观点后发现,$Spotify Technology S.A.(SPOT)$ Spotify(包括Epic)这样和苹果作对的公司,看起来似乎是在烧钱和世界最大的公司掰手腕,自不量力,但它们的“利润归零”模式本质上是希望提高TAM(Total Addresable Market)这个逻辑很有意思的地方在于我们通过这个逻辑结合第一性原理来理解很多类似的商业逻辑。Spotify这么多年都没涨价,看起来对投入越来越大的Spotify来说就是赔钱赚吆喝。用户数虽然上涨了,但依然还没有盈利。当我们在看一家企业在烧钱跑市场的时候,最大的一个问题自然是:最后这家企业会变成什么?你不能把钱都烧掉了换了几个亿的用户,然后告诉我,一旦我不烧钱了,我的用户就都会跑掉。这种情况不是没有发生过,以至于当我们看不懂企业烧钱的商业逻辑的时候很惧怕最后用户一哄而散。如果我在每个用户身上都只能赚1毛钱,当我的用户规模上限只有10000人的时候,我是无论如何都赚不到钱的最终。这个市场充斥着各类的中间商,运营商,版权商,有太多的利润以及太多的环节了。如果我能有一个产品直接触达用户,过掉这些中间的“中间商”,那就自然可以去掉大量的摩擦,给用户创造出价值。我自己赚不赚钱先不扯,有钱烧最关键。Spotify无法跳过版权商,这是游戏规则。所以有大量的怀疑者认为Spotify最终必然还是为版权方打工的。而且版权方在还拥有大量艺术家,音乐家的合约在手,他们还拥有大量的线下的运营经验,Spotify看起来只是一个音乐播放器+社区而已,并没有明显的优势。但如果稍微转换一下看问题的角度,你会发现逐渐地,Spotify正在渗透入
Spotify:“利润归零”模式本质是提高TAM
avatar投资入射角
2020-09-03

迪士尼是“2013年的微软”吗?

2020年的迪士尼在媒体眼里看来基本上就是最困难的公司之一了。新冠疫情的蔓延对其造成了巨大的亏损,想想看迪士尼的业务里有多少是和线下相关的?乐园业务(包括游轮和酒店),电影业务,线下零售业务等等都有大量关停。但这种挑战只是一方面,Disney+在另一方面获得了巨大的推动。去年发布的迪士尼流媒体服务Disney+仅仅只用了半年就获得了6000w+的用户,整个迪士尼流媒体矩阵的用户破亿,迪士尼仅仅只用了半年时间就跑完了原本计划预期中4-5年才能达到的预期。前不久,传奇基金经理Dan Loeb在采访中认为现在的迪士尼和2013年的微软很像,他们认为没有接近的对手,所以他们买入了迪士尼的股票。2013年的微软到底发生了什么呢?简单来说,微软在2013年放弃了一些看起来已经没有意义的业务,同时转向了投入到毛利率和营收规模都更有意义的云服务和订阅服务业务中。(https://www.csdn.net/article/2013-01-03/2813387-the-new-microsoft-2012)长期来看,就算业务增长一样多,但是毛利率更高的云服务显然会让企业的估值更高。同样的情况会发生在迪士尼身上。微软的净利润率在2019财年31.66%,在2020H1达到了45%左右。2013年的微软的净利润为23.75%。微软的净利润率在转型后已经接近于翻倍了。反观迪士尼,多年以来的利润率并没有明显的变化。迪士尼多年来收购的资产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迪士尼拉高了毛利率。(因为主要收购的都是人力成本为主的轻资产公司)但是Disney+的出现,对长期利润率的结构变化是颠覆性的,这最终会对估值产生强烈的变化。目前奈飞的用户已经奔着两亿去了。随着奈飞开始从外采的方式转向大量自制内容,成本从可变成本开始越来越变成了固定成本,随着用户量的继续扩大,提价仍然有空间。迪士尼的流媒体用户整体规模最终不会低于奈飞太多
迪士尼是“2013年的微软”吗?
avatar投资入射角
2020-09-07

关于新“网络泡沫”的思考

作为一个看巴菲特和芒格成长起来的投资者,我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都十分远离“高科技”企业。回头看,这当然是一种简单的“盲从”。他都不买,为什么我要买?当然了,从好的一面来看,不买也是因为不懂,不懂不买,没毛病。问题是我也许明明可以搞懂,或者试着去学习,但我并没有这么去做,因为我简单地把可能性给毙掉了。作为并没有亲身经历网络泡沫年代的人(经历的人我估计至少是1978年之前出生的人),我只能通过记录去了解那段时间的疯狂。就拿NBA球队达拉斯独行侠的老板Mark Cuban来说,他当年将公司Broadcast.com以57亿美元的价格卖给了Yahoo,这到底是是一个什么样的估值?如果算入通货膨胀之后考虑的话,当年的57亿美元的购买力相当于现在的84亿美元左右。单看购买力觉得会还好,因为现在破万亿美元市值的公司都不止一家了,几十亿美金估值以上的公司中国都有不少了。可是你换个角度看就不会这么想了。。。当年的麦当劳的市值是100亿美金出头,当年的迪士尼大概230多亿,当年的甲骨文估值大约是400亿估值。Broadcast.com当时只有50多万的用户,盈利模式未知,仅仅只能在电脑上使用,用现在的眼光来看,这意味着可扩展性并不高。Mark Cuban事后采访时说,即使他换位思考Yahoo收购方也会考虑收购自己的公司,因为如果yahoo多坚持可能十年,也许就不会有后面的奈飞、Spotify或者Pandora什么事儿了。我认为这更像是商人巧舌如簧。真正的事实就是当时的收购价格实在太高了,尤其是对一家毫无盈利模式,未来也不知道如何盈利,未来市场规模有多大,未来用户有多少都不知道的公司来说,这完全就是疯狂的,即使雅虎能坚持下来,也依然会有后面众多的竞争对手起来。等等?是不是听着有点耳熟?听起来蛮像现在的很多公司啊。。。好多公司不是后来都没盈利就卖了吗,比如Youtube,比如Instagram。还
关于新“网络泡沫”的思考
avatar投资入射角
2020-10-07

算法驱动公司的核心秘密

一个简单的问题:为什么头条的内容很多都是标题党,但它却成长地如此之快?为什么拼多多的产品质量这么差还能变成一家市值超越百度的公司?为什么奈飞有这么多烂片,但是还能不断地在全球扩张? 一般人会解释为:“有太多无聊的人了,有太多穷人了,有太多没有品位的人。” 显然这个解释不通,因为如果是这样的话,必然会有众多的竞争对手跳出来和这些公司竞争,他们必然会打得头破血流。所以这些公司能变这么大,一定是有竞争门槛的,它们都是有秘密的,秘密在哪儿? 答案是:这些公司不需要提供优质的产品也能做得比竞争对手更好。 如果拿考试做例子,别人考90分才能满足用户,他们考60分就足矣了。 如果这是事实,这是为什么? 算法驱动的核心,是满足人性,使得需求找人,而不是人找需求。然而我们绝大部分人都是高估了自己的,不管你是谁。 人总是会倾向于高估自己,人总是认为自己至少高于平均水平。 人的需求是综合性的,是复杂的,这一点上具有普适性。这也就是说,一个天天标榜自己看“文艺片”的人,可能同时也是《脱口秀大会》的受众。反过来也一样,一个天天看韩国偶像团体的观众,也可能会被《八佰》吸引。 那些谣传和相信比尔盖茨看见一百美元在地上也不会捡起来的人是很难理解这种复杂的人性的,因为他们容易非黑即白地理解这个世界,然而这个世界是灰色的。(比尔盖茨本人说他会捡起来)越是水平低于平均水准的人,越难准确地看到自己的位置,所以大家对于自己的需求认知很多时候是模糊且不正确的。 正是由于这种复杂人性的存在,算法驱动的优质公司是不需要考满分的。 接下来我用影视的例子来解释一下这个现象 想象一下,如果你是华谊兄弟的老板,从内容和商业角度来看,你如何才能变成行业老大? 很简单,你需要每年都有一个接一个的卖座大片,笼络到最好的导演和最好的演员,扩大你的金融杠杆率,尝试每年能扩大你的排片效率。 但这个模式显然是有巨大漏洞的。除了迪士尼等少数几家
算法驱动公司的核心秘密
avatar投资入射角
2017-02-20

投资者常犯的投资谬论

作为投资者,有时候很容易将生活中的错误逻辑带入到投资行为中去。投资不像是其他体育活动或者运动,总有人监督你并且给你纠正的提示。 这些逻辑错误遍布我们的生活,我们却有时候对这些错误习以为常。 投资是一个需要系统性思考的事情,有些逻辑性的错误容易在生活中犯下是因为我们人类的DNA中有强烈依赖直觉的遗传。 这些遗传很大程度上帮助了我们躲过了捕猎动物或者在战场上生存下来,但是在投资的世界里,有些事情需要反直觉。 投资谬论和生活中的逻辑错误可以做类比 以下是其中几个典型: 1、人身攻击型(偏见) 生活中的例子: A:萨达姆不可能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因为爱说谎的小布什说萨达姆有 B:萨达姆一定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因为联合国找不到伊拉克境内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C:谁在乎法国人是否反对入侵伊拉克呢?他们好几百年都没打赢过一场仗了 投资中的例子: A:苹果不太可能涨了,因为好几个说的准的分析师都调低了它的预期 B:苹果可能不会上涨了,因为我的朋友们都觉得苹果手机用的有点腻了 C:网易的股票不值得买了,网易已经涨了很久都没有回调了 2、承认后项的谬误 前提:鸭子是鸟 前提:鸭子会游泳 前提:鸡也是鸟 错误结论: 鸡也会游泳 (并非所有的鸟都会游泳,常识性错误) 前提:你喜欢《长城》 前提:马特戴蒙在《长城》里有有饰演角色 前提:马特戴蒙在《心灵捕手》里有饰演角色 结论:你喜欢《心灵捕手》 (逻辑错误在于喜欢电影的原因有很多,这里直接把原因单一化) 投资中的例子: 前提:Amazon是一家电商公司 前提:Amazon云服务发展潜力巨大 前提:京东是一家电商公司 结论:京东的云服务发展潜力巨大 3、诉诸权威 A:政府一定知道哪里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不然他们不会派兵进军伊拉克。 B:奥巴马总统一定做出了巨大的和平贡献,所以他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 投资中的例子: A:马云一定比我厉害,知道哪里有机会,
投资者常犯的投资谬论
avatar投资入射角
2019-03-16

芒格读巴伦周刊50年的背后:压缩的时间和被放弃的自由意志

被压缩的时间 最近几年关于芒格的段子很多,印象最深的有两个。 一个是他主动透露通过李录购买了上海机场的股票,另一个是他透露他通过阅读了50年的巴伦周刊,终于某一天在周刊里发现了一个投资机会,并且赚了近8000万美金。 这是一家生产门罗减震器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股价只有1美元,它的垃圾债价格也只有35美元,利息是11.375%。芒格在《巴伦》上看到一篇文章,说这只股票很便宜。于是,芒格买入了它的垃圾债的股票。垃圾债拿到了公司支付的利息,利息收入有30%多,此后,这只垃圾债直接涨到 107美元,公司将垃圾债赎回。再后来,这家公司的股价从1美元涨到了40美元,芒格在15美元的时候卖出了股票。 芒格在这只股票上赚了15倍,前后大概用了两三年的时间。但决定买入这只股票则只用了一个半小时的时间,这源于他对汽车行业的经验。芒格说,他大概知道汽车二级市场的黏性,也知道旧车需要更换门罗减震器,“我明确地知道这只股票太便宜了”。虽然当时,他并不确定这笔投资一定能赚钱,但是他从这家公司债券价格只有35美元就看出,人们特别恐惧这家公司破产倒闭。他认为,这算是一笔“捡烟蒂”类型的投资。 芒格对向他提问的投资者说,“你们觉得我讲的这事儿,对你们有用吗?估计没什么用吧……你做不到我这样,我也没办法。我找到的机会不多,我找到的机会也是很不容易才找到的,但是一旦找到了,我绝不手软。” 这个故事也许很多人读过,但不一定每个人都愿意从芒格的角度去看待事情。在上面的这个案例里,芒格投资方式似乎是部分债部分股。 为什么在能全部买股的情况下芒格要买债呢?这里要稍微谈一谈到芒格和巴菲特看待资产的方式。 众所周知,巴菲特喜欢将股票的分红和无风险的国债相对比。在很多投资上巴菲特都喜欢选择无风险债券或者可转债的投资方式,比如2008年通过可转债形式入股道氏化工以及高盛。最终两家公司都认为融资成本过高,到期后尽快结束了
芒格读巴伦周刊50年的背后:压缩的时间和被放弃的自由意志
avatar投资入射角
2017-02-27

为什么投资者爱说谎?

做一个小测试 说出你自己印象最深的三笔投资分别是什么?   好了,这三个案例里有多少是赔钱的?大部分人可能心里所想的都是赚钱的例子,只有少数读者会倾向于分享亏钱的例子。 一个最主要直接的原因当然是:揭伤疤很痛苦 投资人往往会在投资的时候为减少痛苦而说谎。这是出于对自己的保护。有的人会刻意减少说损失、夸大收入或者炫耀买点。 一笔亏损10万元的投资,如果你尝试说谎只亏了2万,后者明显让你感觉更好。大脑厌恶风险同时也厌恶损失,我们在面对我们自己的时候,我们很擅长于自我安慰。 投资者爱说谎听起来是个伪命题。根据一些科学研究,我们从婴儿时期就会说谎:有的婴儿会故意哭,然后看看有谁会来照看他,如果没有就会继续哭。 我们人类本来就是爱说谎的动物 在投资的过程中,我们容易自我说谎,让我们自己感觉更好。然而这种谎言对我们而言是十分有害的,因为对自己说谎比对别人说谎更具有危害性。 常见投资者用来欺骗自己的谎言: 1、情况不会更糟糕了 类似的谎言:肯定会反弹的、等一段时间就会上涨的。 没错,有很多时候公司短期的股价表现不好并不是糟糕的事情,巴菲特认为股价下跌对投资者反而是件好事,因为你可以用更便宜的价格买入同样优质的资产。 要知道即使是做足了功课的投资者有时候也会犯错,即时发现错误并且承认错误是投资者需要具备的重要技能之一。在大A股的赌场里,大部分散户股民最喜欢干的事情就是“赔钱就躺下”。 A股市场躺下的情况有时候并不会太过糟糕,虽然时间成本会损失掉,但是起码在这个没有退市机制的市场里,最终钱涨回你的成本的可能性并不算小。 在美股市场里,这个方法往往不奏效了。面对一个错误,如果不能有效判断出这个错误是否会影响投资回报,最终会让投资者造成巨大的损失。 记得巴菲特在面对Tesco时的态度吗?他毫不犹豫地撤出了这笔投资,最终亏损4.65亿美金,并且承认自己犯了一个巨大的错误。Tesco的情况
为什么投资者爱说谎?
avatar投资入射角
2018-09-10

【格栅思维看未来】如何用2008年的知识找到优质股?

查理·芒格在《Damn Right!》(中文译名:查理芒格传)一书中和读者们玩过一个思想上的小游戏:如何用1884年的知识和当时的2百万美金,打造一个未来将会价值两万亿市值的如非酒精饮料公司? 芒格通过当时能掌握到的各学科知识和数据,进行了合乎逻辑的推断以及判断,对整个可口可乐公司的市场进行了一系列的复盘,以此来证明,即使用1884年的知识,也是可以做一家破万亿的公司的。(理论上如此) 芒格的这种思维体系被他称作Grid:格栅思维 如果运用格栅思维,对2008的金融危机进行复盘,我们是否能仅用当时所知的知识,找到在危机中能存活下来,并且在接下来十年至少翻三倍的公司? 第一步:不用动脑筋的决策 凭运气随便选股票是不可能指望选到接下来十年还能翻三倍的股票的,所以我们要去掉那些利润规模受限制的公共事业、以及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等行业。那些仅凭运气或者一时的趋势发展起来的公司自然也不在我们的考虑范围内。 我们需要确定的是大趋势中的确定性较高的部分,然后找到其中相关的公司,进行投资,十年时间足够长,只要这个行业的利润规模不被限制打压或者因为竞争过于激烈,造成利润不高,那么翻3倍的目标是有希望达成的。 要达成十年股价翻三倍,有几种要首先达成的条件: 1、这一轮的金融危机不会把这家公司或者行业冲垮(低杠杆,现金流充裕,业务刚需等) 2、整个行业未来十年的营收需要获得较大的增长 3、在营收获得增长的同时,利润并没有收到激烈的竞争所挤压。换句话说,所选择的必须是有能力成为行业第一,或者行业第二。 4、这个行业的小玩家逆袭的可能性较小,受制于某些原因,无法在短时间内对行业内的大公司迅速发起挑战并颠覆。 第二步:走出“概率屠宰场” 只要有人流持续涌入,赌场就能保证自己长期来看永远是挣钱的,这是数学的力量,概率的力量,赌客在赌场里对于赌场来说都是大概率输钱的移动提款机。 要在十年内,找到至少翻3倍的
【格栅思维看未来】如何用2008年的知识找到优质股?
avatar投资入射角
2016-08-18

GameStop正在实现触底逆转

GameStop $(GME)$是一家游戏零售商。最近风靡全球的Pokemon Go给该公司带去了不少新客户。 这家最近有点失落的公司在CEO J.Paul Raines表示GameStop旗下和Pokemon Go游戏相关的店铺出现了100%的销售增长以后,(游戏中虚拟的站点和GameStop的近500家店铺的位置重合)股价大涨7%,站稳30美金一股。 但是投资者们需要注意的是,CEO的言论指的是店铺和Pokemon Go相关的产品销量出现了100%的增长,并非店铺销量出现了100%增长。毫无疑问的是,Pokemon Go在Q3给GameStop贡献了相当大的人群流量。 GameStop目前正在处于转型期,估值被低估。投资者如果有耐心,将会得到很好的回报,GameStop可能实现反转有以下的原因: 估值极低 即使是用比较苛刻的条件来评估,GameStop依然是低估的。 $百思买(BBY)$和 $沃尔玛(WMT)$的业务和GameStop多少有些重合,尤其是二手游戏业务,所以我拿这两家公司做一个对比: 根据雅虎的数据,GameStop 2016、2017的每股盈利分别为$4.01和 $4.28。 GameStop的平均市盈率目前是8倍,分红为5% 根据雅虎的数据,百思买BestBuy 2016、2017的每股盈利分别为$2.89和$3.08。 BestBuy的平均市盈率目前是12倍,分红为3.3% 根据雅虎的数据,沃尔玛Walmart 2016、2017的每股盈利分别为$4.27和$4.42。 Walmart的平均市盈率目前是17倍,分红为3.3% 虽然说以上的数据不能用来直接衡量企业好坏,但是可以看出GameStop非常不受投资者待见。 GameStop目前的商业模式依然健康 零售业近期都备受打击,很多公司进行了裁员以及业务精简,实体游戏销售其实也不例外。 但是该公司的核
GameStop正在实现触底逆转
avatar投资入射角
2016-08-05

皇家加勒比海邮轮公司(RCL)还能乘风破浪继续增长吗?

皇家加勒比海邮轮公司$(RCL)$是世界第二大的邮轮企业,仅次于嘉年华邮轮(CCL)。 RCL最近发布的2016 Q2财报显示,公司业绩强劲,每股盈利突破预期,预期每股盈利$1.09, 实际每股盈利$1.01。 但由于受到寨卡病毒、英国退欧以及恐怖事件频发、以及中国业务稍微放缓的影响,RCL发布了业绩预警,2016年全年的EPS削减为$6.0-6.1,相对比之前的业绩预期为$6.15-6.35。 业绩预警以后,8月2号当天RCL股价最多下跌7%,8月3号出现反弹,8月4号大涨近7%。 面对运营层面上如此多的压力,为什么投资者在业绩预警后不但没有抛弃RCL反而大幅买进呢? 笔者认为主要是出于以下几点考虑: ①RCL的运营历史记录良好,基本面依然强劲 从行业归类来看RCL这类的企业虽然可以算作是旅游和航运行业的综合体,从商业逻辑的根本上来看,RCL和酒店行业更为类似。 根据2015年财报显示,RCL和旗下的六大品牌一共控制着110,900个客铺位,在全世界有490个终点,遍布7大洲。 当然与传统酒店行业是不同的,RCL大部分的旅游产品都是在7晚或者以下的。 没有4晚或者以下的行程,这就是说游客必须要在邮轮上呆够一定的时间。 和游客在传统酒店中不同,游客在邮轮上只能在封闭空间中活动,所以附加消费和服务的收入将会比一般酒店要高得多。 RCL也有和传统酒店相同地方。为了吸引游客,邮轮上必须配备足够吸引游客的设施和娱乐活动。 比如在邮轮上设置虚拟冲浪、360度环绕观景台、电影院、剧院、赌场以及精致的餐厅。 RCL的历史运营数据相当强劲,随着邮轮开始走入普通中产阶级的生活以来,RCL一路走来几乎每年营业额都保持了增长 客流数量在过去10年里,仅仅在2009年发生过下滑 该公司分红历史也相当稳定,仅仅在2008年至2011年中断了分红3年。 2011年重新恢复分红以来,分红每年都在稳
皇家加勒比海邮轮公司(RCL)还能乘风破浪继续增长吗?
avatar投资入射角
2020-08-20

精选基金半年报跟踪,Spotify的机会解析

$Spotify Technology S.A.(SPOT)$  是COHO资本最大的持仓之一,他们对SPOT的解析深入浅出,认为SPOT还有至少数倍的机会。 Coho资本在2020年上半年获得了46.6%的回报,同期标普500则是3.1%的亏损。许多我们的持仓⽐如Netflix、Amazon、 Spotify等都因为新冠疫情获得了增长。这些机会让我们获得了 盈利,同时提醒了我们好的商业模式最终能提供⾜够的安全边 际。 虽然我们不是⾃上⽽下的选股模式,但我们相信宏观环境是影 响我们投资组合的因素之⼀。当Covid-19开始在蔓延的时候, 市场总是不断地和之前发⽣疫情的历史情况相对⽐。这些 Covid-19的相关评论⼏乎总是由那些经常说错但从不怀疑的⼆ 级市场分析师说出的。可是当韩国也出现疫情之后,我们开始 理解到也许在我们有⽣之年的第⼀次全球性⼤疫情要出现了。 我们没有任何病毒学家的背景,我们⽆法预判病毒的发展。当 病毒开始扩散到多个国家的时候,显然结果开始变得越来越难 预料。幸运的是,11年的经济增长之后,VIX call的价格暗⽰了 ⼀个相对柔和的波动,我们从⽽购买了⼀些相对便宜的资产。 “如果你将短期增长作为重点,你就可能会忘记最重要的问 题:这项⽣意在下⼀个⼗年还能⽣存吗?数据并不会直接告诉 你这个问题的答案,你必须对这项⽣意的质量进⾏评估” - Peter Thiel 在消费科技领域投资最重要的⼀点就是要看这项产品是否能解 决⽤户痛点,减少摩擦,或者增加效率。不管是亚马逊、 Netflix还是Peloton,所有这些赢得了消费者的平台都具有这些特质。 我们认为Spotify同样具有这些特质⽽且正在往垄断性的平台⽅向在发展。 Spotify是其领
精选基金半年报跟踪,Spotify的机会解析
avatar投资入射角
2020-09-16

有关流媒体的思考:成本、规模和估值

几个月前,前亚马逊内容管理层Matthew Ball写了一篇文章是关于如何给内容估值的。$Netflix, Inc.(NFLX)$ 该内容非常有启发的点是在不同的商业模式之下,实际上内容的估值方式并没有在传统会计视角或者从量化视角上更清晰,而是变得越来越模糊了。 在传统的有线电视模式下,会有很多可量化的部分。比如,一档综艺节目,在一个大型电视台,晚8-10点的黄金时间档播出。我们能量化的部分:有几个大型电视台?他们的黄金档节目是什么?这个时间段的广告费大概是多少?有没有可替代的节目?这些因素的集合加上预算控制,可以让电视台和制作方基本上明确一个可量化的收益范围。 这些信息第三方无法获取,但在过去的这种模式里依然有相当大的数据优化空间。 但在流媒体领域,这些可量化的信息很多都不存在了。首先就没有“黄金档”的说法,这就意味着存在的内容量将不再按照一天24小时的规则来划分,这个内容的上限是无限的。独占内容的原因,所以绝大部分的流媒体平台都不存在分销内容的情况。 流媒体领域的目标和有线电视截然不同:流媒体的目标是能用内容持续地获得用户增长和保持较好的用户留存。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地增加服务的质量和定价权力。 对这类的平台,市场只能用“cost per subscriber”来衡量一下平台的内容成本,或者“cost per new subscriber”来衡量一下内容获客成本,但这里依然有几个问题了: 1.流媒体内容又不靠票房变现,所以它不存在失败的问题 2.流媒体内容也不存在机会成本的问题,但不管你平台内容多么优秀,你会发现只要量上去了,你总有那么50%的内容是低于平均水平的(因为你只会和自己平台内部的内容比较) 3.在这种商业模式准则下,流媒体内容就不存在内容“赔钱”的
有关流媒体的思考:成本、规模和估值
avatar投资入射角
2019-07-09

如何打败奈飞?

那些羡慕奈飞国际增长的传统媒体公司,正在试图通过合并拖延传统业务的衰退。 大家都慢慢将自己的新内容从奈飞平台上下架,希望独立的内容能够吸引用户到自家的电视台或者自家的DTC(Direct To Consumer)平台上来注册付费。$Netflix, Inc.(NFLX)$ 传统媒体并没有完全认识到奈飞的内容只是整个流媒体体验流程的一部分。 绝大部分的内容商还没有真正区分开什么是“流媒体内容”什么是“电视机顶盒内容”。 内容之战还是渠道之战 几乎所有美国媒体这两年的收购和并购都是围绕两个主题展开:内容和渠道 像AT&T鲸吞华纳,属于一个有强大渠道的电信公司去买内容填充自己的内容库。 迪士尼收购福克斯则是为了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以及福克斯旗下的内容。 这些公司都会把旗下的内容从奈飞手里抽走,使得自身的平台的独立性提高。 AT&T和迪士尼也拥有自家的流媒体平台,试图和奈飞分庭抗礼。 问题来了,到底是奈飞被孤立了?还是这些平台黔驴技穷,实在是没有别的招了? 实际上,并不是奈飞的崛起吸引了这些媒体发生变化,而是逐年萎缩的机顶盒业务让这些公司吃到了苦头。 那些强烈依赖于机顶盒渠道业务的内容商,多年来为内容商服务,收入保持稳定增长(实际上更多的增长来自于机顶盒订阅增长的大背景)。说白了,在一个水量上升的游泳池里,鸭子们并不会觉得是水池的水多了,他们或多或少都觉得自己干得不错。 传统渠道商和传统内容商之间越发感觉难受,前者感觉注册用户越来越少,后者感觉从渠道商拿到的收入和广告收入越来越少。传统内容商一开始并不清楚具体发生了什么,内容到期后和传统渠道商续约要求加价,减少业绩下滑。传统渠道商就成了整个产业链里最受气的一个,用户减少了,内容供应商还要加价。 因此传统的内容商和传统的渠道商合并的愿望就越发强烈,将会有更多的并购不断催生,以减少行业下滑带来的冲击。合并之后
如何打败奈飞?
avatar投资入射角
2020-10-18

迪士尼即服务(Disney As a Service)DaaS

很久没有专门写迪士尼的内容了,正好赶上最近迪士尼业务结构重新整改,关于这次的重新整改之后的几个点想写出来记录一下。这次迪士尼业务调整之后核心逻辑就是:DaaS(Disney As a Service)迪士尼即服务。要理解什么是DaaS,要先回答迪士尼的核心是什么?以及迪士尼做DaaS的目的是什么?Part 1:内容迪士尼的核心是原创内容。百年的原创力的积累和讲故事的能力并没有随着时间而减退,相反,IP的重要性在互联网科技爆发后变得越来越大,因为IP的延展性和体验被提高了。在新冠疫情之前,从2005-2006年开始,迪士尼开始重新进入内容为核心的逻辑,这一逻辑一直持续到2016-2018年。这段时间里,电影部门和电视部门的收益暴涨,ESPN的观看人数不断攀升至顶峰,MCU从2008年开始一路狂奔直到2019年的复联4。迪士尼一直以来都是以内容为核心的业务,为什么现在要重新整改业务?因为有线电视业务以及院线业务都分别遭受到严重打击。前者不断地衰退,唯有体育节目还能负隅顽抗一下。后者在新冠之前就已经下滑了,只不过迪士尼提高了整个行业的内容集中度,以至于它一直在吃存量机会,所以院线业务看似很好,但是新冠疫情改变了这一切。要注意的是,新冠疫情之前,虽然迪士尼是一家以内容为驱动的公司,但是“内容部门”并没有那么大的话语权。这也就是说,逻辑上,更大的领导制定一个目标,然后内容部门负责去屁颠屁颠地做。现在,整改之后内容部门的话语权等于提高了。举个例子大家就能懂。这就有点像一直管MCU的Kevin Feige,他不可能说,因为管我们的更大的电影部门头儿说,我们需要在下一个十年提高我们部门的营收,每年增长15%,所以你们内容部门根据这个来制定内容吧。显然这就完全和用户是站在对立面的。正确的做法是:把Kevin Feige放在核心位置,以Disney的MCU为核心,如何讲好下一个10年的故事?以
迪士尼即服务(Disney As a Service)DaaS
avatar投资入射角
2017-04-12

AXON:用硬件免费模式统治警用智能设备市场

AXON$(AAXN)$,原名为Taser(泰瑟枪),顾名思义,它是一家做电枪起家的公司。 在公司的初期,旗下的电枪支撑了该公司主要的增长。 和一般民众所知道的防身电击武器不同,Taser是有弹夹的,通过电池连接着弹射出去的弹头击倒疑犯。由于电击会引起肌肉强烈收缩,不管对方多么强壮,都无法在短时间内活动。 在公司早期,电枪的销售并不是十分迅速。执法部门认为电枪只是一种增加执法选择性的武器,而不是必备的武器。 后期、Taser开始研究做警用摄像头、警用云存储等业务,完成了警用装备的这个链条布局,公司增长开始提速。 就在上周,该公司宣布了一项让行业震惊的新战略: 警用摄像头以及相关的软件服务免费使用一整年 官方主页上已经有免费申请使用的相关链接 AXON的公司业务宣传Video: 从宣传片里可以看出,AXON的大数据、软硬件联动、数据共享等功能将全面提高执法部门的工作效率。 本身在这个领域,AXON的电枪和摄像头已经处于主导地位,竞争对手都相对处于弱势状态。 AXON的技术在行业内是最好的。虽然公司大部分收入仍然来自于电枪的销售和售后维护以及零配件销售,但是摄像头业务和背后的云网络增长迅速,已经让公司找到了新的出路。 处于领先优势地位的公司突然宣布硬件和软件免费使用一整年(一年后可以退货),这给行业内先买后用的模式来个一次相当可怕的改革。 听起来一年的免费实际上并不是永远的免费,但要知道这一年的免费已经甩开了竞争对手很多了。根据之前的订单情况来看,AXON旗下不管是电枪业务还是警用摄像头业务的续费率都很高。这也就是为什么CEO-Rick Smith敢宣布免费使用一年的原因之一。 警用摄像头的需求性其实大过于电枪,这一点在今年发生的案件可以得出结论。 In 2016, the number of Axon body cameras sent into the field
AXON:用硬件免费模式统治警用智能设备市场
avatar投资入射角
2017-02-28

巴菲特-CNBC采访节选(深度翻译)

记者: 在市场如此高位的情况下,你想传达给投资者什么样的信息呢?有人说:“我已经错过牛市了,道指都已近20000点了,我要等待回调再买入。” 老巴: 好吧,我会说他们不知道,我也不知道何时才是入场的最好时机。如果有一个适合你下半生的游戏,但是你却不愿意入场,因为你觉得你知道应该何时入场,我只能说这是一个错误的决定。 我不认识任何一个可以连续准确判断市场时机的人,但有人总认为他们可以做到。如果你想买一块农场,你认为10、20、30年后该农场的价值会远超目前的价格,那你就应该现在去买,除非它目前的价格贵的离谱。 投资股票最好的办法就是持续买入,分开你买入的时段,分批定期买入。但如果你认为你能判断合适的入场时机,你正在犯一个巨大的错误。 记者: 过去你曾说过股票太便宜了,尤其是在2008、2009年,你也曾在媒体发表过观点评论股票太贵了,不要买的观点。请问现在是不是也临近一个市场的变换节点了呢? 老巴: 我好像一直都这么说,从2008年开始就这么说了。 实际上我说股票便宜说早了点,我不认为你可以判断市场的节奏,我不认为我们现在正在一个泡沫中或者任何接近泡沫的阶段。 如果现在的利率是7%、8%,那么股市确实非常贵。所以我们必须进行有必要的测量,把利率作为一个测量的标准,利率在投资里就好像是万有引力的作用一样。 如果利率高达15%,就像1982年那样,那利率就必然会把资产的价格拉下来。如果政府担保的15%债券,买一家年分红4%的农场是荒谬的。 对比利率,目前的股票估值和历史估值对比并不算贵。当然了,风险就是利率上升,上升很多。但是我告诉你,如果10年国债保持在230个基点,他们会保持在那儿很久,你现在不买股票10年后会后悔。 记者: 沃伦,总有人会说你看美国目前遭到了挑战,我们的系统正在处于困难之中,这个时段投资风险很大。你有没有时候会认为我们的系统处于困难之中呢? 老巴: 事实上,
巴菲特-CNBC采访节选(深度翻译)
avatar投资入射角
2019-02-06

你需要知道的有关迪士尼的一切(乐园+IP授权+网络业务篇)

作为迪士尼的长期股东,我最近把过去十年迪士尼的年报的数据全部研读、分析、收集了一遍。文章涉及到迪士尼所有部门的发展历史和未来展望,如果觉得文章太长,可以收藏起来再看。 经过整理,我把对迪士尼的发展简史以及未来展望梳理了一遍,要点故事及分析如下: 乐园业务 乐园业务是迪士尼最稳定的业务,一直以来迪士尼乐园也被认为是迪士尼的IP变现渠道之一。 迪士尼乐园业务现有的资产: 全球有6家迪士尼酒店分别位于:加州、佛罗里达州、东京、巴黎、香港、上海 1、全球一共有6大地区,12个不同的园区: 迪士尼世界 1971年开幕 (佛罗里达) 迪士尼乐园 1955年开幕 (加利福利亚洲) 东京迪士尼乐园 1983年开幕 (日本东京) 巴黎迪士尼 1992年开幕(法国巴黎) 香港迪士尼 2005年开幕(中国香港) 上海迪士尼 2016年开幕 (中国上海) 未来新增园区 加州迪士尼的星球大战园区将于2019年秋季完成开放给公众。 星球大战的园区将会出现在加州迪士尼和佛州迪士尼。占地面积超过14英亩。 位于香港的冰雪奇缘园区将于2021年完成开放给公众。 冰雪奇缘园区属于香港迪士尼独占的园区,和香港政府共同出资建立,建成后,将会成为香港迪士尼的新地标。 位于上海的疯狂动物城园区将于2019年动工,预计2020-2021年完工开放。 得益于中国内地巨大的市场,上海迪士尼破纪录的盈利速度使得这座乐园的新增开发也额外地快,这是这座即将开门三周年的乐园第二次新增园区。 2、迪士尼游轮 迪士尼旗下目前有四艘游轮,分别是:魔法号、奇迹号、梦想号、以及梦幻号。梦想号和梦幻号都是吨位级10万吨以上的大邮轮,可以搭载超过4000名旅客。 迪士尼有三艘13万顿量级的天然气驱动邮轮将会分别于2021、2022以及2023年下水。 虽然没有官方统计数据披露,我在Cruise Market Watch找
你需要知道的有关迪士尼的一切(乐园+IP授权+网络业务篇)

去老虎APP查看更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