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过2015年牛市的同学们都知道,那是一轮杠杆牛。 那一年,新入场的股民其实远不如2008年大牛市那么多,但禁不住场内本来就有一部分股民胆子肥,各种场外配资、伞型信托、场内融资…… 据说比例最高的配资,甚至能提供10倍杠杆,也就是虽然我只有1万元,但我敢贷款9万元炒股。 根据证监会的通报数据,2015年杠杆牛场外配资活动主要通过恒生公司HOMS系统、上海铭创和同花顺系统接入证券公司进行。三个系统接入的客户资产规模合计近5000亿元。 这三家机构都还算是明着配资,还有许多暗处的民间配资,据说2015年全国新成立了上万家配资公司。 大家热热闹闹击鼓传花,潮水一退,胆子比清华北大还大的韭菜们,都被爆仓强平了,泡沫如烟花般破灭。这才发现,光胆子大没用,没头脑还是不行。 经此一役,理性投资者发现大A股又多了一个需要关注的对象:杠杆。 之所以杠杆资金需要特别关注,一是因为他存在被动强平的风险。如果市场中杠杆资金占比过高,在下跌趋势中很容易因为连锁强平而形成恶性循环,从反身性的层面加强趋势。 即使不是下跌趋势,杠杆资金由于具有较大的时间成本,无法安心长线持股,在牛皮市中也是一支潜在的空军力量。 2015泡沫之后证监会严厉打击隐形融资,勒令券商机构不得为场外配资和伞型信托提供便利。正常的场内融资虽然收紧,但业务仍然是合法的。这个数据也成为我们需要定期关注的重要数据。 其实早在2011年10月,证券公司就开展了融资融券业务。但直到2014年初,股市融资余额也只有不到4000亿。而在2015年6月的牛市顶部,融资余额翻了5倍有余,达到20000+亿。 随着证监会管控和大熊市爆仓的双重打击,在2016年初融资余额下降到8000+亿。在2019年初的阶段性熊市底部,融资余额进一步萎缩到7000亿。 那么现在这个数字是多少呢?是10000+亿。 要客观评估融资是否过度,还必须结合股市流通市值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