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治坚证据主义
伍治坚证据主义
金融、投资、商业、经济和时事
IP属地:未知
23关注
1541粉丝
0主题
0勋章

投资第一问问什么?

假设有一个朋友或者银行的理财顾问,向你推荐一款理财产品或基金,你会问他的第一个问题是什么?十之八九的读者会问:回报多少? 问回报多少这个问题背后的逻辑,是广大个人投资者都下意识的把赚钱作为投资的最重要目标。如果不赚钱,做什么投资?还不如把钱放在银行里。因此他们只会考虑投资回报高的项目,回报低的产品则让人感觉索然无味。 问题在于,回报多少这个问题是没有答案的。这是因为,唯一能保证投资者回报收入的产品,就是银行定存(假设存在最安全的四大行里,没有银行倒闭的风险)和国库券(假设不存在政府违约的风险)。定存和国库券的回报是确定的。除此之外,没有人能向投资者保证任何其他产品的回报,他最多只能说:该产品以前的历史回报是多少,回测的回报是多少,或者预计的回报区间大概在什么范围。如果对方拍胸脯告诉你该产品的回报一定能达到X%,那他八成是个骗子。 所以当我们投资者问对方,回报多少时,其实说穿了是一种“自己骗自己”的心理治疗。我们希望对方告诉自己:这款产品的回报非常高,至少年化20%以上,却完全忽视了残酷的现实,那就是投资者购买任何带有风险的投资产品,最终拿到手的回报都是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充满变数的。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不问回报,我们应该先问什么问题呢?答案是:收费多少? 和回报的高度不确定相比,收费是高度确定的。而对于任何个人投资者来说,他最终拿到手的回报,在极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付出的费用有多高。在今天高度发达的金融市场里,金融机构收取费用的花招,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因此我们个人投资者更应该花时间研究收费,搞懂收费。 举例来说,在最近几年,有越来越多的基金公司发行期间基金(Interval Funds)。期间基金的特点,是它介于开放式基金和封闭式基金之间。这种基金不像开放式基金那样每天计算净值,向基民提供任何一天都可以赎回的选项。它允许投资者每隔一段时间赎回一部分
投资第一问问什么?

追求环保还是追求回报?

在过去十几年,各国政府和民众对环保问题越来越上心,并且推出了各种激励政策和法律法规来延缓全球变暖和减少环境污染。投资界也不例外。一些大型的主权基金高调宣布将ESG(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Governance, 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标准纳入投资要求,比如挪威主权基金有一个公开的“非投资黑名单”,那些不符合ESG标准的,被纳入黑名单的公司股票,被排除在基金的投资范围之外。时至今日,绝大多数规模比较大的主权基金、养老基金、大学基金会和各种投资机构,都有ESG投资准则,宣称只投资ESG得分及格的那些公司股票或者基金。 这些做法的出发点,是投资机构想要向公众证明自己对于环保问题的重视,同时去嘉奖那些对环保做出更多贡献(环保得分比较高)的公司,惩罚那些破坏环境(环保得分比较低)的公司。那么这也会催生出一个有趣的问题:从投资者角度来看,购买更加环保的公司股票,和对环境造成破坏和污染比较多的公司股票对比,哪种股票的回报更好? 我们不妨先从逻辑上来分析一下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看有哪些原因可能导致购买环保公司的股票回报更好。如果一家公司制造的环境污染比较多(比如煤矿和化工行业),那么它日后可能会面临政府罚款,或者法律诉讼去赔偿造成的环境污染损失,公司可能需要花更多的成本去升级自己的机器设备来减少污染,以及做市场公关来美化自己的公司形象。这些因素在日后都可能拖累股价。但反过来说,如果很多投资者都趋向于购买更环保的公司股票,抛售手中那些环保分值低,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公司股票,那么后者也有可能被超卖,造成其股价偏低,反而在日后给投资者带来更高的投资回报。特别是很多大型投资机构,由于受到公司ESG投资准则的限制,哪怕高污染公司股票的价格再低,也无法买入,那么这种偏差是否会导致这类公司股票反而能为不受ESG投资准则限制的中小散户带来更好的回报呢? 带着这个问题,有学者(At
追求环保还是追求回报?

是否应该考虑购买美股小盘股?

过去一年(截至2024年5月31日),美股表现十分强劲,在短短的12个月时间内上涨了27.8%。考虑到美联储的基准利率依然处于高位(5.25%-5.5%),并且在短期内并没有降息的迹象,这个涨幅让很多股民大呼意外,完全没有料到。然而也有不少人指出,过去一年美股的上涨有一个显著特点,即涨幅主要来自于市值最大的几家公司,也就是苹果、英伟达、微软、谷歌和亚马逊。截至2024年5月底,标普500指数中市值最大的10家公司的市值总和相当于指数总市值的35.4%,是过去30年的最高位。前25家公司的市值总和,和剩下的475家公司的市值总和一样,各占半壁江山。事实上,哪怕是在市值最大的10家公司里,其分化差距也是十分悬殊。这里一个不得不提的“现象级”股票就是英伟达。从今年年初算起,截至2024年6月18日,英伟达股票上涨173.8%,同期的标普500指数上涨15%,而衡量小盘股表现的罗素2000指数下跌0.1%。也就是说,美国的大市值股票涨幅远远高于小股票,而大市值股票中,英伟达的涨幅又遥遥领先其他大盘股。这种情形导致美股中的大盘股估值远高于小盘股。比如截至5月底,标普500指数中市值最大的10%的股票,其市盈率中位数为21.9倍,而同期市值最小的10%的股票的市盈率中位数为15.3倍,比前者便宜了30%左右。因此一些投资者不免产生以下的问题:是否可以考虑购买一些美股小盘股?目前来看,有哪些理由支持或反对购买小盘股?我们下面就来分析一下这个问题。首先,购买小盘股的话,可以对冲大盘股票组合中的“英伟达”风险。英伟达是本轮“人工智能”投资主题引发的美股牛市的最大赢家。目前人工智能还处于和投资者的蜜月期,是众多投资者最为看好的热门赛道,但有经验的投资者一定明白,这样的蜜月期迟早会结束。到时候,热潮退却,英伟达和一众人工智能股票会从高位下调,甚至大跌,很可能是一地鸡毛。那个时候持有一些小盘股的话
是否应该考虑购买美股小盘股?

主动型ETF也很难战胜市场

2019年9月,美国证监会SEC通过了ETF新规(6c-11)。该规则允许大部分ETF在《1940年投资公司法》的框架下运作并直接上市,而无需花费额外的成本去申请豁免令。新规的通过,激发了投资行业的一个新的增长点,那就是主动型ETF。 主动型ETF这种金融工具,其实已经存在十几年了。2008年,美国基金公司Powershares(后被Invesco并购)发行了第一支主动型ETF。现在回头来看,主动型ETF是一个重要的金融创新。 为什么说主动型ETF是金融创新呢?因为从传统的定义来说,ETF是一种升级版的指数基金,主要被投资界认定为被动投资。从投资方法来说,从指数基金进化而来的ETF,主要目的是复制指数的回报,因此并不存在“主动投资”的成分。但是主动型ETF的出现,打破了这个定式界限,将ETF的投资范围跨越出“被动投资”的限制,扩展覆盖到“主动投资”领域。 这一金融创新,给投资者们带来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首先,相对于公募基金,ETF的税务成本更低。根据Morningstar的统计显示,大约有80%的公募基金会受到资本所得税影响,因此拖累投资者回报。但是同期的ETF,只有不到10%因为资本所得税而影响其回报。其次,在主动型ETF问世以前,公募基金公司收取更高的管理费用,其主要理由是:公募基金做的是主动投资,目的是战胜基准指数。而ETF做的是被动投资,目的是复制指数回报。ETF永远不可能战胜指数,而投资者购买公募基金则可能获得比指数更好的回报,因此多付点费用也理所当然。然而,主动型ETF的出现,打破了这层壁垒,让投资者得以付出ETF的低费用,获得主动型投资的金融服务。根据Morningstar的统计研究显示,截至2023年年底,美国主动型公募基金的平均费率为每年0.88%,主动型ETF的平均费率为每年0.65%,比公募基金便宜了36%。 从历史上来看,妨碍更多主动型ETF挂牌的一
主动型ETF也很难战胜市场

比特币现货ETF值得投资吗?

2024年4月15日,香港证监会批准挂牌华夏香港、博时国际及嘉实国际旗下共6只虚拟资产现货ETF。以下是这6只ETF的相关信息(基于2024年5月2日)。我们可以看到,一共有3只比特币ETF和3只以太币ETF。目前的资金规模都不算太大,大概在几千万美元左右。但考虑到这只是刚刚开始,并且是亚洲地区的首创,因此值得投资者们关注一下。 今天这篇文章,我就来和大家详细讲讲虚拟资产现货ETF。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我以比特币为例,和大家重点讲讲什么是比特币ETF,它与比特币相比有哪些优劣点,以及有哪些比特币ETF可供选择?搞懂了比特币ETF,其他虚拟资产(如以太币)ETF背后的逻辑大同小异,可以用类似的方法去分析比较。 我们先来说说什么是比特币。根据其创始人中本聪提出的概念,比特币是一种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数字货币。它摆脱了传统金融体系中央行对于货币发行的控制,通过先进的加密技术确保了交易的安全与匿名性。这种特性使得比特币在全世界非政府用户中获得了广泛的青睐和应用,成为了全球投资者们瞩目的焦点。当然,这些特点也让比特币成为让政府头疼的问题,有些政府直接禁止使用比特币和加密货币交易所。 最近几年金融机构推出的比特币现货ETF,也算是一种金融创新。通过购买这种ETF的份额,投资者能够间接持有与比特币现货相对应的资产,从而分享比特币价格上涨带来的投资收益。这种金融创新带来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它降低了投资者直接持有比特币的门槛和风险,从而使得更多人能够参与到比特币市场的投资中来。 比特币ETF与比特币本身虽然有着紧密的联系,但二者之间也存在明显的区别。首先,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比特币ETF的运营管理必须合规,是受政府认可的。这个合规认可,为投资者消除了直接购买比特币可能带来的违规风险。 其次,比特币ETF的投资者并不直接持有比特币,而是通过ETF基金来间接获取比特币价格的变动收益。由于
比特币现货ETF值得投资吗?

如何投资无形资产经济?

如果我问大家,波音公司的资产里,是有形资产多,还是无形资产多?很多读者可能会觉得,造飞机的公司,当然是有形资产更多。但事实上,波音公司的绝大部分资产是无形资产,也就是知识产权。从波音创办至今,公司在研发上的花费累计超过了1000亿美元,占到了资产负债表75%以上。 再举个例子,根据一些基金公司研究人员(Wu, 2021)的计算,可口可乐公司的资产里,大约有60%属于品牌权益,即可口可乐这个全球知名品牌的价值。另外20%属于人力资本,10%属于知识产权。也就是说可口可乐大约90%的资产都是无形资产,只有10%是有形资产。 这两个例子表明,世界上的很多经济体,特别是服务业比重比较大的经济体,其公司中无形资产的比重越来越大,甚至超过了有形资产。 投资传奇巴菲特在2018年曾经说过:“当今市值最大的四家公司不需要任何净有形资产。它们不像AT&T、通用汽车或埃克森美孚那样需要大量资本来产生收益。我们(指美国)已经成为了轻资产的经济体。” 这种变化,对于我们投资者意味着什么?要把这个问题讲清楚,我们要从定义出发,先为大家解释一下什么是无形资产。 在国际会计准则里,无形资产的定义是:不具实物形态、可辨认、企业可以控制的非金融性长期资产。大致来讲,任何企业的资产,都可以分为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两个大类。有形资产看得见摸得着,比如企业所拥有的办公楼、厂房、机器、汽车、仓库里的各种半成品和成品,这些都属于有形资产。 而企业拥有的其他不具备实物形态的资产,则可以被归类为无形资产。大致来说,无形资产有这么几种: 第一、 品牌权益。这个很好理解,像麦当劳、星巴克、苹果、耐克这样的全球闻名的品牌,本身就带有品牌权益,对于企业来说是价值连城的无形资产。 第二、 人力资本。在这里,人力资本指的是企业所聘用的有技能和经验、能够为企业带来生产率进步的员工们。 第三、 知识产权。主要指专利、企业内部的自
如何投资无形资产经济?

自由现金流ETF值得购买么?

今天这篇文章,为大家来深入分析一下一种比较特殊的ETF: 自由现金流(Free Cash Flow)ETF。 要把这个问题讲清楚,我们需要循序渐进,首先来讲一下什么是自由现金流。 在会计里,自由现金流等于税前息前利润,减去所得税,加上折旧和摊销,再减去净营运资本和资本支出。 从这个公式里,我们就可以看出,自由现金流,衡量的是一家公司在盈利的基础上,扣除必要费用(比如税、营运资本和资产支出)后,所剩下的可供管理层自由支配的现金有多少。 为什么自由现金流很重要?主要有这么几个原因: 第一,对于任何一家公司来说,现金是最有用的。管理层如果有多余的可支配的现金,可以用来回购股票、分红、或者去市场上并购其他公司。自由现金流越多,说明公司吸的金比花掉的金多,有现金盈余,因此可以有更多的能力和资源去推动公司的营收增长。 第二,相对于公司的盈利,自由现金流不太容易被会计手段扭曲,因此能更加客观的反映公司的竞争力。很多公司公布的财务报表里显示的盈利,由于可能受到一些一次性科目(比如一次性资本开支、提损、研发等)影响,其每年的上下波动比较大,可能从上一年的巨亏一下子变成下一年的大赚,或者反过来。一些公司的管理层也可能会利用会计处理来夸大公司的盈利。相对来说,想要通过财务处理来人为夸大自由现金流的难度更大,因此自由现金流对于投资者的价值更大。 第三,自由现金流高的公司,对于资金的自主控制权更高,说明该公司不需要被迫在不情愿的时候去资本市场上融资。不管是债务还是股权融资,都是有成本的,公司的自主控制权越大,对于融资成本的管理能力就越强,也能更有效的降低融资成本。 上面解释了为什么自由现金流非常重要,接下来我们再讲讲如何横向比较不同公司的自由现金流。由于每个公司的规模是不一样的,因此纯粹的横向比较不同公司的自由现金流绝对值就显得不太合理。更合理的方式,是横向比较自由现金流收益率(Free Cash
自由现金流ETF值得购买么?

如何通过ETF投资人工智能赛道?

2024年,最火热的投资赛道是哪条?恐怕大多数读者都会选择“人工智能”。从年初OpenAI公布Sora以来,我们很多人都被人工智能自动生成的各种视频和小电影刷屏。当然,人工智能究竟如何提高生产力,为相关公司带来多少营收,似乎还是一个开放式的问题,但是向人工智能掘金者“卖铁锹“的公司已经赚的盆满钵满。生成式AI所必需的GPU市场的领头羊,英伟达的市值超过了2万亿美元,位列全球第三,仅次于苹果和微软。其创始人黄仁勋的传奇故事也被各大媒体争相报道。 作为一个普通的投资者,我们如何从这股科技革命的浪潮中分到一杯羹?相信这是很多读者最关心的问题之一。毫无疑问,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在几年前买入英伟达的公司股票。但问题在于,我们不可能让时光倒流,回到过去去购买未来铁定会大涨的股票。事实上在人工智能领域,相关公司数以千计,能够在几年前就想到通过英伟达来赌人工智能赛道的投资者,可谓寥寥无几,甚至可能被认为异想天开。 因此,对于很多个人投资者而言,另一个办法是购买专门投资人工智能主题的ETF。这些ETF不会只投资一家或者两家公司,而是会选择几十家甚至更多数量的公司股票购买。这样的投资方法,可以保证其投资组合尽可能覆盖多的不同公司,将漏掉某一个公司的概率降到最低。 当然,即使是只专注于投资人工智能的主题型ETF,其数量也是很大的。这是因为,人工智能本身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由于这是最近两年最火热的投资主题,很多公司都选择向人工智能靠近,在其产品、服务或者公司宣传中加入“人工智能”的字样。2019年,英国风投公司MMC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在欧洲有2830家初创的人工智能公司,其中只有1580家确实在做人工智能研发。换句话说,大约45%的自称人工智能的公司,做的是挂羊头卖狗肉的生意,只是来蹭“人工智能”的热度而已。其次,如果我们把人工智能这个概念深挖,其涵盖的范围还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工业自动化、非工业自
如何通过ETF投资人工智能赛道?

投资海外ETF如何计算预扣税?

今天这篇文章,笔者主要来为大家讲解一下投资海外ETF时遇到的预扣税问题。 先从预扣税(Withholding Tax)的定义出发。预扣税,也称为扣缴税,是由付款方从付款中扣除的一种所得税。扣缴的税款然后由付款方代表收款方直接上交给政府。这是政府采取的一种方法,以确保所得税在收入源头收取,而不是仅依靠纳税人在税收年度结束时自愿支付。 在跨国投资领域,预扣税适用于支付给外国投资者的股息、利息和版税。举个例子来说,一个中国投资者购买了美国的公司股票,当美国公司向中国投资者分红时,就需要先扣除红利的预扣税上交给美国政府,然后中国投资者获得税后分红。预扣税的税率是多少,取决于付款方所在国,收款方所在国,以及付款的类型(是股息、利息还是版税)。 下面,我以付款方为美国公司为例,为大家详细分析一下。 上表是一个简化了的预扣税税率范例,实际中的预扣税税率比较复杂,根据不同的情况,有不同的计算方法。但为了便于读者理解预扣税的基本概念,我在这里用这个简化的例子。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不同国家的投资者如果购买美股和美债,他们被征收的预扣税是不同的。比如中国投资者购买美股的话,当美国公司分红时,会被收取10%的预扣税。而由于新加坡和美国之间没有关于预扣税的双边税收协定,因此适用于新加坡投资者的预扣税税率为30%。如果是爱尔兰的投资者,他的预扣税税率又有所不同,股息为15%,而利息则为零。为什么要举一个爱尔兰的例子呢?在后面我会解释。 如果你觉得这就完了,那就大错特错了。这是因为,美国的奥巴马政府在2015年通过了PATH Act。该法案规定,一些符合标准的利息收入(Qualified Interest Income, 简称QII),可以免除预扣税。外国投资者购买的绝大部分固定收益类ETF,其分发的股息,都符合QII标准,因此可以免除预扣税。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投资者会先被收取预扣税,然后其券商需
投资海外ETF如何计算预扣税?

海外投资如何挑选ETF(3)?

在上一篇文章中,笔者主要讲解了有哪些不同类型的ETF可供投资者选择?在今天这篇文章中,我来和大家讲讲:如何挑选ETF?为了便于读者朋友们快速上手学会投资ETF,我给大家总结出了一个投资ETF五步法。顺着这五个步骤去筛选ETF,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五个关键步骤分别是:目标、结构、税费、效率和流动性。接下来我就每个步骤展开解释一下。第一步:目标。目标的意思,是我们首先要搞清楚一个问题,那就是我想“投什么”?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为大家介绍过,目前的ETF市场已经非常成熟,覆盖了各种不同的资产类型,比如股票、债券、房地产、大宗商品等。在每一个资产类型下,还有种类繁多的子目录。比如股票ETF里,有因子ETF,行业ETF,主题ETF,风格ETF,也可以根据不同的国家地区选不同的ETF。然后在债券类ETF下,也还有各种不同的子类,比如政府债券、公司债券、高息债券等。即使是同一个市场(比如美国市场),同一类公司(比如大市值公司),也有不同的指数编排方式。比较主流的有市值加权指数(如标普500指数)、价格加权指数(如道琼斯工商指数)、等权重指数(如标普等权重),基本面权重指数等。他们之间的区别在我写的其他文章里有详细比较过,这里不再赘述。选定了某一种指数编排方式后,还有不同的ETF来追踪该指数,比如有货币对冲/不对冲,分红/不分红,投资者需要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合适的类型。所以这里的第一步目标,就是先要想好自己想投资什么,这样才能有效的缩小可以考虑的投资范围,做到有的放矢。第二步:结构。大致来说,主流的ETF有三种不同的结构:完全复制(Full replication)、抽样复制(Optimized replication)和模拟合成ETF(Synthetic)。关于这三种不同的ETF结构,本人在另外的文章中有专门解释,在此不再赘述。对于投资小白或者新手而言,应该优先考虑选择完全复制类ET
海外投资如何挑选ETF(3)?

海外投资如何挑选ETF(2)?

在上一篇文章中,笔者主要讲解了什么是ETF?ETF有哪些优点?在接下来的这篇文章中,我来为大家讲讲:有哪些不同类型的ETF可供投资者选择? 首先,我们可以把所有的ETF按照其投资的资产类别分类,主要可以分为:股票类、债券类、和大宗商品类。这样分的好处是,投资者可以很直观的根据自己的偏好和投资目标先确定一个大致方向,有效缩小筛选的范围。 接下来,股票类ETF的类别有很多种。如果我们按照投资策略来分,可以继续把股票类ETF分为:宽基ETF,因子ETF,行业ETF,和主题ETF。 举例来说,The iShares Core S&P 500 ETF (IVV)是一个宽基股票指数ETF,其投资目标就是复制标普500指数的回报。 在标普500指数的基础上,叠加一个价值(Value)因子的过滤器,就可以得到一个因子ETF(比如Vanguard S&P 500 Value ETF)。因子投资的本质,其实就是在一个宽基指数的基础上,基于一些量化计算公式,过滤出一个股票组合的子集,目的是战胜宽基指数回报。国内公募基金管理的一些指数增强基金,运用的也是类似的逻辑。举例来说,在2024年3月,标普500指数中有503个指数成员(也就是503家公司股票),而标普500价值指数则包括444个成员。这444个公司成员,其实就是基于原来标普500的指数成员,选出了那些价值因子得分比较高的那些公司,摒弃了那些价值因子得分比较低的公司,因此是标普500指数公司的一个子集。在标普500指数中,权重最高的行业是信息科技(占比29.8%)。而在标普500价值指数中,权重最高的是金融行业(22.5%),主要是因为大部分信息科技企业的价值因子得分比较低,因此被排除在标普500价值指数之外。 在因子ETF之外,也有一些投资者青睐投资行业ETF。行业ETF比较容易理解,就是专注于投资某行业中公司股票的E
海外投资如何挑选ETF(2)?

海外投资如何挑选ETF(1)?

在过去几年,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Exchange Traded Fund,简称ETF)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统计显示,全球ETF管理的资产规模,从2019年的6万亿美元左右,一路上升到2024年的14万亿美元。截止2023年年底,全球上市的ETF数量共有1万个左右。 国内投资者如果想要投资海外市场,ETF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重要选项。但是对于很多读者来说,由于语言、法律、专业度等原因,对于国外市场的ETF未必了解。在今天的这篇文章中,我就来帮大家解决这几个问题:什么是ETF?ETF有什么好? 我们先来说说ETF的定义和定位。从投资目的角度来说,ETF是指数投资大家族中最重要的成员之一。因此如果要把ETF讲清楚的话,首先需要先把指数投资产品家族讲一下。 大致来讲,想要实现指数投资的目的,投资者可以使用三种投资工具: 第一种是Index Mutual Funds(简称IMF),也就是指数基金。指数基金是实现指数投资最传统的工具之一。事实上到目前为止,还有很多投资者购买和持有指数基金。等一下在下文中,我也会和读者们分析对比一下指数基金和ETF的优缺点。 第二种叫做Exchange Traded Products(简称ETP)。ETP泛指所有在交易所上市的交易产品,包括Exchange traded funds(ETF),Exchange traded notes (ETN),Exchange traded commodities (ETC)和Exchange traded Instruments(ETI)。从这里就可以看出,ETF是在交易所上市的指数产品中的一种。相对来说,ETF的产品类型最丰富,管理的资金量也最大,但ETN,ETC和ETI也有他们各自的用途,适合一些专业投资者。 第三种叫做Derivatives,也就是衍生产品。比较常见的衍生产品有:Swap, Futu
海外投资如何挑选ETF(1)?

美联储官员能准确预测利率么?

2021年12月,美国央行美联储向市场发出信号,预计会在接下来的一年(2022年)内加息三次。大多数美联储成员预测,到2022年年底,其政策利率目标会低于1%。数据来源:2021年12月15日FOMC经济展望摘要然而事实上,美联储在2022年共加息了7次,年底政策利率达到4.25% - 4.5%,远远高于他们自己在一年前的预测。也就是说,即使是美联储官员他们自己,也难以预测接下来12个月内他们将要设定的政策利率的范围。那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期望别人预测的更准呢?然而,金融行业的专家们似乎从未停止尝试。下表显示了2022年12月一些大型的华尔街银行公布的2023年底2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预测。如表所示,大多数华尔街银行的经济学家和策略师预测,2023年年底美国2年期国库券收益率将在3.5% 上下。数据来源:Elizabeth Stanton, Treasury Strategists Expect Lower Yields, Steeper Curve in 2023, Bloomberg news on 31/12/2022然而,现实情况如何呢?截至2023年年底,美国政府2年期国债收益率为4.23%。也就是说,大部分华尔街银行的预测和事实差了近100个基点。无怪乎投资传奇彼得·林奇曾经说过:“数以千计的专家研究超买指标、头肩顶形态、看涨看跌比率、联邦储备对货币供应政策的影响。但他们根本无法做到持续准确的预测市场走向,就好像算命老爷无法预告罗马皇帝,匈奴究竟何时会进攻”。有些读者可能觉得,债券市场中的利率难以预测,是特殊情况,但是预测股市涨跌,则要容易得多。那么接下来让我们来看一下股票市场的预测情况。GMO是一家美国比较有名的投资管理公司,在世界多个城市都设有办事处,拥有近400名员工。他们每季度发布一次未来7年的资产大类回报预测。在2023年第二季度发布的报告中,GMO认为美
美联储官员能准确预测利率么?

如何避免大市场错觉陷阱?

大市场错觉(Big market delusion),由美国的两位教授Cornell和Damodaran在2019年(Cornell and Damodaran, 2019)首先提出,意思是投资者一般都钟爱有广阔市场前景的公司,并为此高估公司的价值。被高估的公司估值,迟早会回落到和其基本面相符的正常估值,因此在高估值价位购买了公司股票的投资者也会蒙受损失。下面我们就来好好分析一下这种现象。首先,大家都喜欢市场前景更大的公司,本无可厚非,因为市场越大,公司越可能得益于规模经济效应,获得更高的营收和利润。同样两家公司,一家在中国,一家在新加坡,在中国的公司往往能获得更高的估值,因为中国的市场容量,人口,购买力和经济体量要远远大于新加坡。顺着这个逻辑,我们就能明白,为什么估值最高的公司往往也是最大型的跨国公司:因为他们占据的市场不光限于本国,而是横跨全世界。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一下为什么投资者顺着这个逻辑去购买公司股票,经常会亏钱。背后主要的原因,是即使在一个看起来有广阔机会的大市场,一家公司想要获得成功,也是相当困难的。任何一家成功的企业,都需要至少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在主营行业中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这个目标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行业越大,其内部的复杂程度也越高,有诸如法律法规、地方政策、同业竞争等各种壁垒。拿不到一定的市场份额,处于再大的市场也是白搭。第二、有盈利能力。很多时候,盈利和增长是一对矛盾,如果公司想在短时间内高速增长,可能就不得不牺牲暂时的盈利。但资本市场不可能有无限的耐心。一家好的公司,不能无限期推迟盈利。到最后,投资者需要看到公司有真正赚取真金白银的能力。第三、有护城河。一家公司的竞争力能持续十年,还是三十年,其关键的区别之一,在于她能否有效建立起护城河,以抵挡同业竞争。任何一个行业,只要有足够的利润空间,就很可能会吸引成百上千、甚至更多的竞争者。如果无法建立起
如何避免大市场错觉陷阱?

股市大跌前有哪些征兆?

对于广大股民来说,最害怕的事,可能莫过于股市忽然大跌。在短短的几个月、几周甚至几天内看到自己的股市财富极速缩水30%或者更多,大部分人都很难接受,这也是很多人不敢涉足股市的主要原因之一。 事实上,当股市发生大跌时,对于股民新手的伤害,往往远大于股市老司机。这是因为,很多时候在股市发生大跌前,往往会先大涨。股市上涨的越厉害,就会吸引到更多人的眼球,并被越来越多的各路媒体大肆报道。这种情况往往会吸引到众多新股民加入炒股或者炒基金的行列,以图赚到一笔快钱。由于他们是在股市上涨之后,才逐渐被吸引入市炒股,可能只赚到了前半段牛市的最后几个月,但却承担了后半段绝大部分的下跌损失。买在高点,割在低点,不亏才怪。 举例来说,2000年3月到2002年9月,美股发生大跌,标普500指数下跌38%。而在那之前的1995年1月到2000年2月,美股大涨,标普500指数年化收益率高达25.8%。2007年11月到2009年2月期间,美股标普500指数暴跌51%,而在那之前的2002年10月到2007年10月期间,标普500指数年化收益高达15.5%。类似的情况在最近3年再次发生:在2019年1月到2021年12月期间,标普500指数年化收益高达26.1%,但是到了2022年,标普500指数在短短的9个月内下跌了23.9%。 时间段 标普500指数涨跌幅 时间段 标普500指数涨跌幅 1995.1 ~ 2000.2 上涨年化25.8% 2000.3 ~ 2002.9 下跌38% 2002.10 ~ 2007.10 上涨年化15.5% 2007.11 ~ 2009.2 下跌51% 2019.1 ~ 2021.12 上涨年化26.1% 2022.1 ~ 2022.9 下跌23.9% 数据来源:彭博社 那么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帮助我们建立一套预警机制,提示我们避免踏入股市大跌之坑呢
股市大跌前有哪些征兆?

基金经理有没有自我服务偏见?

经过过去几十年的慢慢积累,行为金融学向我们陆续揭示了人类一些普遍易犯的行为学偏见,比如:过度自信、损失规避、近因偏差等。在这众多偏见的列表中,还有一项十分常见的行为习惯,叫做自我服务偏见(Self Attribution Bias)。 自我服务偏见的意思是,人们常常从好的方面来看待自己。当取得一些成功时,习惯于归因于自己,而做了错事之后,则怨天尤人,把失败或者错误归咎于别人。也就是说,成功都来自于自己的天赋和努力,而失败则主要来自和自己无关的外部因素。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自己的身边,就不难发现很多人都会呈现出自我服务偏见的倾向。比如当我的孩子在学校里取得好成绩时,他会脱口而出:今天我的数学考试得了A。但当他的考试成绩不理想时,他则会说:老师竟然只给了我一个C。从句式中主语的不同,你就可以看出,孩子把成功(考试成绩好)归因为自己的内部因素(比如脑袋聪明,复习努力),而失败(考试成绩不好)则归咎于外部因素(老师打分不公平)。 自我服务偏见如果不受控制,会导致我们做出不正确的判断。比如获得成功的那些幸运儿,会过分强调自己的能力和努力,而忽略掉那些同样重要的外部因素(比如时运和行业)。一个人如果充满自我服务偏见,那么他在回顾自己的职业生涯时,可能会觉得愤愤不平,因为他没有做错任何事情(错误都是别人的),但却没有获得自认为应得的成功。 在投资中,自我服务偏见同样会极大的影响一个投资者的心态和回报。由于笔者的职业关系,我经常会和众多投资者进行交流。最近两年我听到的最多的说辞就是:这两年A股行情不好,主要是大环境太难了(外部因素1);外资对A股太悲观,撤退过猛(外部因素2);印花税减免政策力度不够(外部因素3),所以你看股市的反弹昙花一现。到最后,投资回报不佳,主要都是外部因素造成的,和自己没任何关系。这让我回想到2015年A股牛市时,同样的这批投资者可不是这么说的。那时候我听到的最多的说
基金经理有没有自我服务偏见?

高利率环境下如何投资?

美联储从2022年3月开始升息。在短短的18个月里,美元的基准利率从0~0.25%上升到5.25~5.5%。全球所有的投资者,都需要逐渐学会接受这一变化,并进行消化和调整。 数据来源:Bloomberg 从2008年到2022年的13多年里,大部分发达国家的基准利率都在0%左右,很多人已经习惯于零利率环境。但是从目前来看,美联储的高利率政策不太可能在短期内逆转。也就是说,目前的利率水平可能会持续几年,甚至十几年。面对这种可能性,我们普通投资者应该如何考虑,并调整自己的投资策略?这正是本文想要探讨的关键问题。 首先我们要明白,由于基准利率的上升,作为投资者对于任何带有风险的投资,我们要求的回报率也应该同步上升。在十年前,或者五年前,如果有人告诉你,某一种投资或者基金的期望回报大约为6%左右,你可能觉得还不错。因为在当时,把钱放在银行里的利息收入接近零。所以能在无风险回报之上获得额外的6%,也算可接受。但是在今天,情况已完全不同。把美元放在银行里,存3到6个月定存,年利率为4.5%左右。那么任何其他投资工具,都应该给投资者带来更高的回报,否则还不如把钱放在银行里。比如某一个股票基金,如果不能给投资者带来10%以上的年回报,那么其吸引力就十分有限。而如果是投资一级市场,风险更高的私募股权或者风投基金的话,其期望回报率需要更高,才可能让投资者觉得值得去冒这样的风险。 我知道有些读者一定会问,照你这么说,是不是最好的方法就是把钱放在银行定存里吃利息?美国7月份的CPI年涨幅为3.2%,因此把现金放在银行里,几乎不承担任何风险而获得4.5%的回报,作为投资者并不吃亏。大致来说,这样的判断“话糙理不糙”。如果投资者的风险偏好比较低,不敢或者不愿意承担价格回撤风险,那么他确实应该找一家大银行开设一个美元账户,把自己的资金换成美元存进去,并享受定存利息。这样的做法没有任何毛病。 当然,在金
高利率环境下如何投资?

为什么美国经济没有陷入衰退?

把时钟往回拨6个月左右,也就是到2022年年底,有不少经济学家和券商首席纷纷预测美国经济即将在2023年进入衰退。在当时看来,有多种因素造成美国经济在衰退的边缘徘徊: 第一、股市大跌。2022年,标普500指数在整年中下跌18.1%,创下了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最大跌幅。要知道,从2008到2022年的15年间,标普500指数只有一年(2018)是下跌的(负4.4%),其他所有的年份都是上涨的。股市往往被称为预测经济的晴雨表,而股市大幅度下跌,则恰恰体现了市场上大部分投资者对于美国经济未来的悲观和担忧。 第二、美国消费者信心低迷。以密歇根大学消费者信心指数为例,该指数通过对500位消费者进行调查来衡量消费者的信心水平。如果该指数在60以下,表明总体上来说消费者信心不足。从2022年5月到12月,该指数连续八个月位于60以下,显示美国的消费者对未来严重信心不足,缺乏消费欲望,这往往是经济陷入衰退的一个前兆。 第三、美国政府短期债券和中长期债券的到期收益率发生倒挂,即三个月债券的收益率高于十年期债券的收益率。从1965年算起,美国历史上每次经济陷入衰退,之前都发生过国债收益率倒挂。平均来讲,经济衰退一般会发生在收益率曲线倒挂2年以后。 再加上一些其他原因,比如通胀压力难除,美联储不得不持续升息等等,因此经济学家们做出将要衰退的判断似乎也并不让人奇怪。然而截止2023年7月,美国经济并没有明显的衰退迹象。根据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BEA)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第一季度的GDP年同比增长率为2%。第二季度GDP增长数据尚未公布,而亚特兰大联储的预测为第二季度GDP同比增长2.1%,目前看起来不太可能陷入衰退。 半年前看似必定发生的衰退,为什么没有实现,反而经济增长还挺健康?大致说来,有这么几个原因: 第一、公司的雇佣需求异常强劲,劳动力市场出人意料的紧俏。2023年4月,美
为什么美国经济没有陷入衰退?

ChatGPT能战胜市场么?

在过去几个月中,人工智能和ChatGPT成为互联网上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很多人都在讨论ChatGPT会颠覆哪些行业,让多少人失业。很自然的,也有不少人会想到:如果用ChatGPT去炒股,能不能帮我们获得更好的投资回报,甚至战胜市场? 用人工智能来提高投资的胜率,并不是什么新鲜的想法,事实上早在几十年前就已经开始。在对冲基金行业,有不少公司和基金经理专注于量化投资。量化投资领域里,有一些基金基于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设计投资策略。机器学习就是一种典型的人工智能,并且已经在投资领域被实践多年。 举例来说,2017年年底,创新工场创始人李开复在其主题演讲《人工智能四波浪潮与机会》中说道: 有了人工智能以后,它可以去计算哪些中国股票搭配起来跟哪些欧洲、美国股票应该是可以对冲的,它可以判断任何市场有任何不平衡的地方,它可以利用现在人民币换美金的交易障碍,来做更好的对冲,或者它可以判断怎么样能够最优化你该买什么样的股票。过去两年其实我已经没有做任何的个人投资了,我也不把钱交给人了,我现在所有新生产出来的钱都交给机器处理,人已经不能再管理我的钱了,因为人打不过机器,这是非常明确的事情,我们个人投资的这些基金不太好意思分享回报率,回报是不低的,然后是零风险的,它每一天晚上结帐,我可以看到钱全部都卖掉回来了。 那么问题来了,以人工智能算法为核心的基金,是否真能做到像李开复所说的:零风险,日结账,高回报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机器学习?大致来讲,机器学习可以被分为两种:有人管的机器学习(Supervised Machine Learning)和没人管的机器学习(Unsupervised Machine Learning)。 有人管的机器学习,是指工程师来定义研究的变量。这种“机器学习”,其实和传统意义上的量化交易策略研究没有多大区别。很多这样的机器学习
ChatGPT能战胜市场么?

责任投资对投资者负责么?

责任投资的意思,是指在做投资分析时,在传统的金融分析框架之上,还加上三大考虑要素:企业对环境的影响、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以及公司治理结构。在英语里,这三大要素合称 ESG。从这个定义,我们就可以看出,相比较于传统的投资分析方法,责任投资有正外部性,有利于经济社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因此在最近几年受到了很多政府和金融机构的支持和推广。 在一个完美的世界里,除了产生正面的社会效益之外,责任投资也能为投资者带来更高的投资回报。背后的逻辑是:责任投资要求投资者对被投资公司进行ESG打分,重点投资那些ESG得分比较高的公司股票,并减少投资或者舍弃那些ESG得分比较低的公司。因此从逻辑上来说,投资者会更多的持有那些公司治理结构比较健康,履行社会责任比较严格,对环境保护贡献比较大的公司,同时少投或者排除了那些对环境造成污染(比如煤炭行业),或者社会影响不太正面(比如军工行业)的公司。理论上来说,前者公司的可持续性更长,经营风险更低,更容易受到政府法律法规的保护,在公司经营的耐力比拼上有明显优势。因此对于一个真正的长期投资者(比如持有时间超过40年甚至更长)来说,他应该能通过责任投资获得更高的投资回报。在这样的完美世界里,投资者既为社会做出了正能量表率,又获得了更高的投资回报,可谓鱼和熊掌兼得。 但上面说的逻辑只是硬币的一面。在金融投资里,投资者的回报取决于很多因素,其中有一条非常重要的是买入成本。从理论上来说,假设有很多投资者都热衷于责任投资,那么势必造成ESG得分比较高的公司股票需求旺盛,导致其股价偏离基本面,高于其内在价值。而ESG得分比较低的公司则恰恰相反,由于被唾弃而变得股价被低估。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反向操作,即购买ESG得分比较低的公司,做空ESG得分比较高的公司,反而可以获得更高的投资回报。 上面两段貌似相反的结论,都是基于理论上的推演。那么问题来了:究竟哪种情况和现实世界
责任投资对投资者负责么?

去老虎APP查看更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