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团比比叨
饭团比比叨
暂无个人介绍
IP属地:广东
0关注
221粉丝
0主题
0勋章

秦始皇吃花椒,新高的美股又要赢麻了

昨晚的美股真的是精彩,又又又新高了,不得不说美国人民天天都生活在新高的恐惧当中。这美股是加息是涨的,降息他也还是涨的,真的是羡煞我也。 昨晚估计是很多人都睡不着,中国这边的凌晨估计很多人都在守着美联储主席的那几句话。不过最后还是让各位失望了,现在金融市场和美联储感觉在玩猫鼠游戏,市场总是在预判美联储的操作,通胀低于预期的时候行情就瞬间走高,但是,美联储现在就是不松口,依旧维持利率水平,并且并不对利率走势做出任何承诺,降息的预期低于于去年年末,甚至比今年3月的预期依旧还低,反正呢就是降息,还看不到,不过之前表态的缩表速度放缓基本是可以确定了。 可能有人就会说了,最近北边的加拿大,西边的欧罗巴都开始降息了,咋老美就是这么硬呢?其实说到底还是他俩不一样。 我们先看欧洲的通胀,欧洲是峰值高,但降得快,截止降息之前,已经连续6个月CPI处于2-3%之间,属于一般认为的1-3%较为合理的区间之内,且通胀明显更加平缓的没有反弹趋势。 反观老美这边,就是两种不同的通胀走势了,虽然美国虽然加息更早,至今已经有两年三月了,你看昨晚的数据,通胀还是在3%以上,很明显不是处于1-3%的合理区间,可不要小看预期目标2%和3%之间的差异,是需要更鹰的态度才能保证市场的预期,即便打提前量,也是需要通胀回到3%以内,并且持续几个月看走势,比如像欧元区那样,才能给出明确的降息信号。 说到这,我其实更感觉老美的这CPI有点人为修饰的样子,搞不好就是不想让数据掉下来,我就是不降息,熬一熬看最后欧洲,日本还有打A这边会不会崩掉一个。 现在美联储依旧没有降息的紧迫性,主要就是这三个重要的指标: 一是通胀依旧没有达到3%以内,即便打提前量,离承诺的2%依旧还有很长的路; 二是失业率并没有明显的提升,并且继续出现就业强势的表现。 三是金融体系不仅不存在危机,还可能存在货币超发后的过热 从现在的现状来看,美联储维持这
秦始皇吃花椒,新高的美股又要赢麻了

汽车行业会一直这么卷下去吗?理想,小米,蔚来国产新势力还有机会吗?

直接说结论:不会,最快到2026年大家就不会卷的这么厉害了,原因是小虾米都被卷死了,剩下的汽车巨头开始进入滋润阶段了。 举个例子就容易理解了,现在的汽车行业就像战国时代,大家都在猛冲抢地盘,各个诸侯割据一方,总以为自己可以笑到最后,但是最终能问鼎中原,一统天下。但是在没有排定座次之前谁都不会消停,拼了命一样开始内卷,直到把所有人卷死或者被别人卷死。 最终小虾米全部卷死,剩下不死不活的。巨头划分好势力范围就会进入稳定期,就像最后的战国七雄一样,大家一起分享汽车行业最后的蛋糕(利润)。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咱可以看看国内的家电和手机行业,以前同样是内卷严重,但是最后也就是那几家活了下来。 从上面国内两大家电巨头的逐年营业可以看出来,经过近10年的内卷和外卷,已经把日本家电、韩国家电、欧美家电成功的卷出了国门,而且现在日本家电在国内已经变成了分类里面的其他。 日本家电在1990至2005年之间过着神仙般的日子,后来经过国内家电巨头卷价格、卷产品、卷服务,结果已经显而易见了。 日本家电现在要么被收购,要么破产,连东芝、索尼、松下这些八九十年代的神话也不能幸免。 再看看国内手机出货量变化: 三星手机由巅峰的20%份额萎缩到现在的其他,当然有很大原因是大家都知道的原因,但是何尝又不是国内手机厂商内卷的结果。note系列手雷及众所周知的原因只是导火索而已。 华为手机由个人手机消费领域的名不经传的小兵成长为巨鳄,到华为被制裁后苹果在国内躺赢。现在华为手机又回来了。 华为、小米等把HTC,摩托罗拉、诺基亚等都卷出中国市场。 华为、小米等把HTC,摩托罗拉、诺基亚等都卷出中国市场。 其实汽车行业和手机家电行业没啥区别,国内各个行业其实都在内卷,国内把国外产品用价格卷出国内,然后更新产品去国外接着卷,把国外全部卷死,占领市场后开始重复国外公司操作。 所以,新能源汽车正经历大的技术变革,尚
汽车行业会一直这么卷下去吗?理想,小米,蔚来国产新势力还有机会吗?

每周了解一个ETF——GX恒生高股息率(03110.HK)

随着中国神华,中国石油这些股票的不断新高,我最近也是蛮感慨的,之前狗都不鸟的大盘股现在倒是成了香饽饽。 不过仔细回头深入的研究之后,其实这些股票上涨是有他的道理的,也是风险厌恶和利率持续下行的必然结果。 大家看下面这个图就知道了,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今年一直下行,国债收益率从十年前4%以上的收益率,下降到了今年的2.3%。 这种极低的收益率显然没啥吸引力,要知道现在的恒生高股息率指数的股息率就高到了7.22%,比10年期国债收益高太多了。当然有人会说,这是海外的,如果你去看海外的无风险债券利率,也普遍是在4%左右,相对来说7%的股息率还是有吸引力的。 这两年港股市场经过调整的同时,很多成熟的行业获利能力并不弱,比如银行和煤炭,再加上监管持续引导分红,港股股息率也是一直在提高,自然跟股息率相关的红利策略和红利类ETF基金也受到市场的追捧。 现在港股市场上红利主题ETF其实不多,GX恒生高股息率(03110.HK)目前是规模最大一个,但是规模也仅仅只有20多亿出头,算中等规模。另外一个就是平安香港高息股(03070.HK),规模是10亿出头,还以一个比较小的,富邦沪深港高股息(03190.HK),这个只有1个亿出头。 GX恒生高股息率(03110.HK)蛮值得关注的,这个ETF 追踪的是恒生高股息率指数,从2014年上市以来,按复权价算累计涨幅在135%,年化收益率差不多是13%左右,明显高于恒生指数同期的负20%。下图中我们也能看出,在很多时候,无论牛熊,GX恒生高股息率(03110.HK)都是跑赢恒生指数的。 而且这个ETF也遵循了每半年派息一次,一直以来都很稳定,这种对于养老来说是妥妥的,每年都能够提供稳稳的现金流。 从底层的金融资产来看,GX恒生高股息率(03110.HK)的持股也是相当的分散,最大持仓股占比才5%左右,大大的分散了风险。
每周了解一个ETF——GX恒生高股息率(03110.HK)

美国利率这么高,美国经济还能软着陆吗?

似乎大家美国的经济预期都蛮好的,有美资大行总结当前市场对于美国经济的一致预期:“没有人在预期衰退,每个人都预期美联储在接下来的6~12个月内会降息2~3次“。 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尽管衰退概率低,但也不该是0%,这种极低的概率往往会是让人产生意外不到的风险。 从CME的预测工具就可以看到,目前市场定价大幅降息(即衰退概率)的概率几乎为0,也就是不会出现硬着陆的场景。 总体看,历史上靠华盛顿政府呵护来助力美国经济软着陆的成功概率其实并不高。大部分情况下,美联储加息的目的都是为了避免最终的衰退发生(70年代恶性通胀时期的沃克尔升息之外)。 回顾历史,在过去的12次升息周期里,美国只有4次成功软着陆。也就是说,若对历史经验刻舟求剑,那政府对经济的调控成功的可能性大概是30%。 如果美联储决定放宽金融环境,那么经济基本面可能会过于强劲(类似1960年代),GDP和通胀率同时跳涨的概率增加(最终需要收紧降温);而如果货币政策长期紧缩,则失业率有可能失控上行。 不过呢,若美联储非常小心的微调政策,在失业率一有触底迹象时立刻降息,的确有可能可以完美熨平周期,比如1967/1986/1995/2016年那样。但是这个“运输大队长”般的微操不是次次都能成功,1973和1989年就是失败的案例。而且,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失业率上升超过27月均值线后基本上一定会发生经济衰退。现在美国经济就处在这个关键时点。 二、美国经济现实并没有市场预期的好 看美国经济好不好,就业是一个代表性的指标。从调查数据看,似乎美国经济的现实并没有市场预期的好…… 美国PMI数据评论里最近写到:S&P服务业——“需求在恶化,部分原因是企业/居民在对高成本和高利率调整消费行为。”ISM制造业——“美联储利率政策的不确定性是影响企业决定的最大因素。它首先影响我们客户的商业决定,接着影响到我们。” 尽管目前的劳动力市场
美国利率这么高,美国经济还能软着陆吗?

每周了解一个ETF——杠杆反向产品ETF

港股气势如虹的一波大反转之后,港股来了一波不小的回调,这种回调既是预料中,又是无法避免的,但是如何才能保证收益的最大的话呢?反向或者反向杠杆产品算一个比较好的工具。 当然还有正向的产品ETF,这种就类似于常规的ETF产品,我们今天就不说了,作为一种对冲或者套利工具,我们还是直接看杠杆反向产品吧。 反向杠杆产品旨在提供相当于相关标的指数单日反向回报2倍的投资回报。或者说,相当于2倍杠杆的看空产品。 但是,这个产品由于在设计上的一些问题,会存在一定的损耗,所以在交易上是非常不适合长期持有的,像南方东英恒生科技指数每日反向(07552.HK) 产品和类似的反向ETF的巨大问题在于切忌长期持有,过夜也不行。如果长持,由于再平衡以及损耗,会导致标的物资产或是benchmark往下跌,由于便下跌边波动来回震荡的缘故会产生巨大的损耗,从而导致猜对做对,股指往下跌,但是却没有赚钱的情况。 由于ETF的机制问题,所以说用反向ETF作为对冲市场风险的思路就是最大的风险。短期ETF适合短期投机,不适合长期持有。 所以要想做好这个产品的核心还是对行情的判断上来,技术面,盘面情绪的理解上,这种产品就很适合日内交易者。 $恒生指数(HSI)$ $恒生科技指数(HSTECH)$ $XI二南方恒科(07552)$
每周了解一个ETF——杠杆反向产品ETF

贵金属有色周期下,为什么我觉得白银更具价值?

520是一个幸福的日子,如果你买了黄金或者白银,那应该跟上一个值得开心的日子。现货黄金2450.06美元/盎司,历史新高,白银最高涨至32.5085美元/盎司,创11年来新高,不过距离新高还有一段距离。 其实黄金白银这些贵金属,哪怕是铜这些有色金属气势如虹般的行情也不过是水到渠成,资源永远是稀缺,尽管会有短暂的过剩,但是当需求比供给多1%,价格就可以涨到我们无法想象的地步。 不过今天我们不谈黄金,谈谈一直被大家所忽视的白银。在我们的认知里,大家认为白银只是一个跟随者,一般都是被当做黄金的小弟,其实白银的投资弹性比黄金好太多了,一般来说,既兼顾了贵金属的保值性,也兼顾了金属的波动弹性。 我们以5月20日黄金和白银的最高点计算,黄金今年的累计涨幅只有18.79%,还不如今年的港股涨的好,但是你去相比于白银,今年的涨幅是黄金的两倍,年内暴涨36.82%。 至于黄金白银上涨的逻辑我就不啰嗦了,市场上分析的各类文章都有,我之前也有写过相关的内容,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去翻翻看,我就不多说了。反正到今天,贵金属,有色的逻辑还是没有变过。 但是话说回来,我为什么更看好白银呢? 第一点前面我们也说了,就是是白银具有双重属性,既可以是类货币的金融资产,也是工业生产中的重要原材料,比如像电子产品里用到的银,还有太阳能电池板用到的银浆。也就是说,白银的工业需求肯定是在不断增长的,工业用量肯定是比黄金多的多,根据 CRU 测算,至 2028 年白银供应缺口或将超过 5.000 吨/年。 第二点是金银比价,相对于历史的情况,白银价格仍相对便宜。从2020年以来,由于黄金更好的避险属性,使得金银比价一度上涨至超过120倍的水平,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以来,黄金白银的比价就一直在60左右,如果用估值的角度来看,显然白银是被低估的一个。 从过往 30 年的行情中可以发现,多数情况下,当白银处于供应短缺时,金银比价
贵金属有色周期下,为什么我觉得白银更具价值?

每周了解一个ETF——盈富基金

最近的港股是真的猛啊,两大指数底部起来反弹超过25%了,基本上等于说港股已经完成了底部反转,现在进入了行情的中段行情,接下来怎么走其实已经很明白了,每次的回调也就意味着机会,不要怂,先进去再说。 其实港股的基本面真的在一点点的好转,一是国内的宏观面没啥问题,然后昨晚美国的通胀也在回落,降息基本上是板上钉钉了,而且还有可能还会要提前了。 但是机会不代表能够做好,关键是你的操作得能够拿得住还得睡得着,炒个股天天提心吊胆的就没多大意思。 特别是港股这个市场,有时候特别容易踩坑,对于一般的投资者来说,其实ETF是最好的投资策略之一,如果再配合一些适当的择时策略,年化收益并不会太低。 这周咱来讲讲港股规模最大,最受关注的权益类ETF——盈富基金,这是一个被动型指数,主要跟踪的是恒生指数,规模足够大,所以流动性就不是啥问题了,日常成交额基本上都能够维持在30亿港元之上,大家的又不是资本大鳄,咱手上的那三瓜两枣来去自如。 盈富基金还有一个大优点就是综合费率较低,管理费用只有0.05%,其他的费用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整体费用在千分之一多点这样,而A股同样跟踪恒生指数的产品,其综合费率通常在1%左右,要是技术好点,盘感也不错,可以直接做起波段,直接刷起来了。 盈富基金的底层资产配置基本上是和恒生指数的成分股差不多,目前最大的是腾讯控股,然后是汇丰控股这些,囊括了香港和内地知名的互联网、银行、保险、地产等四大行业。 前十大重仓股持仓占比在50%多点,算不上太集中。 最近市场炒作的比较火的高股息策略上,盈富基金也同样囊括了不少高股息的个股,例如,一些大型蓝筹股,如香港交易所、中国移动、汇丰控股等,综合股息在3.5%左右,而且是每半年收息一次,这种可以说是相当友好了,当做养老的策略来配置是妥妥的。 当然这是一个宽基ETF,要想有要超额的收益,有时候还是得考虑一下市场环境,情绪,资金及技术等等,可
每周了解一个ETF——盈富基金

关于OpenAI周一发布会的一些剧透

OpenAI在今天周一的晚上21:00(北京时间)发布会将打响AI战的第一枪,CEO Sam已经讲过不是GPT-5,也不是搜索引擎。 这个倒没什么,因为已经有无数的更先进的东西在抢夺搜索引擎的市场。确实,不是GPT-5,有那么一丝丝的让人有点失望。 我之前经常使用的一个代码问答的工具,最近的流量走势是这样的...在上面参与的大神以及高质量的代码少了很多,这种降维打击就发生在一瞬间。开始还挣扎一下,去年3月份出现了大量关于大模型的代码,然后当GPT-4发布之后,stack就s了... 不过好消息是,stackoverflow要跟OpenAI合作了。一个代码问答工具和一个很牛X的代码生成工具合作,有点意思了。 OpenA的高管一直在接受各种采访,GPT-4成了最大怨种,Sam说“糟糕得可笑”,另一个说“最愚蠢的模型......太愚蠢了”。 这事儿把大家的胃口吊的很高,如果明天不是一个很牛的发布会,那么本来要狙击Google的,怕是要直接窜稀... OpenAI今晚要么再次改变游戏规则,要么将会被微软背刺。OpenAI和微软之间现在的合作越来越走向“最信任的竞争者”的方向,非常微妙。 我觉得OpenAI今晚很有可能将会推出全新AI语音助手,这个Assistant集成了OpenAI现有的所有前沿模型:包括 1,GPT-4V (视觉) 2,自动语音识别(Whisper,OpenAI的一个开源模型) 3,语音引擎 我们将会见证一个里程碑。一个运行在终端的AI Agent将会成为随身助理级别的答案引擎,而不是一个尴尬的古典搜索引擎。 AI Agent可以成为智能体,Agent可以理解为由LLM(大模型)+记忆(memory)+工具(Tools)+决策(Action)组成的完整的一套系统。也就是说,Agent更像是个能听懂、会办事的助手。 假如我是一个A股投资者,我可以告诉AI Agent
关于OpenAI周一发布会的一些剧透

每周了解一个ETF——GX中国电车ETF

真的是久旱逢甘霖,新能源行业这一两年真的是被压的太惨了。行业内的很多公司股价基本上都跌的是不要不要的,不过话说回来,跌的越多,肯定是越有机会,首先是行业长期看没有问题,3060计划摆在哪里,能源永远都是刚需,便宜好用的能源是人类的追求,所以这能源行业永远都会有机会。  现在新能源的核心的问题还是产能过剩,内卷严重。而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是等企业亏钱后主动出清,当然,这个是市场自主出清的过程是缓慢的,但是如果是政策驱动被动出清,这个过程可能就会快很多,大家都懂的,在中国,炒股还是得看政策。 昨天有个新闻还是蛮重要的,就是国家部门发了个征求意见稿,其中提到要引导企业减少单纯扩大产能的制造项目,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并且规定研发费用率不低于3%、上一年的产能利用率不低于50%。 这政策基本上就是要把没技术实力的小企业给杀死了,另外还有就是把一些产品不过硬,产能利用率低的企业也要关了,等于说是通过政策主动的去产能。 政策是利好的,但是选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很多时候也不是我擅长的,趁着有时间我也打算研究研究一下港股的ETF,把一些比较有实力的ETF都过一遍,感兴趣的朋友们也可以多多关注交流。 说回咱前面的那个话题,对于新能源相关的ETF,目前港股的话更新能源相关的ETF其也不多,我按照规模的大小选了下面几家,其中GX中国电车的规模最大,13亿的水平,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吧。 费率的对比上,GX中国电车的费率是最低的,从交易的角度看,确实是最优的。 当然,ETF的本质还是底层资产,GX中国电车ETF是一个主动ETF,跟踪的是Solactive中国电动车指数,由德国创新型指数编制公司Solactive AG编制的指数,旨在追踪中国电动车及相关电池领域的上市公司表现。该指数主要包括行业有电动车生产、电池制造、充电基础设施等相关业务的公司。 有时候看国外网站确实不
每周了解一个ETF——GX中国电车ETF

“蔚米理”虽然很耀眼,但是我更看好吉利汽车

小米又又又要新高了,这说到底还是得归功于小米汽车的成功,真的是出乎市场的预料。本以为热度已经过的差不多了,这个五一假期,小米汽车新增订单1.1万份,虽然首销权益已在4月底结束,但是热度仍然较高。 话说一头,今年的新能源汽车市场真的太卷了吗,那像小米、蔚来、理想他们还能跑出来吗,未来的空间还有多大呢? 作为新能源车历史性的拐点,今年4月是非常值得关注的一个月,一波降价战,首先是直接将市场份额“大块头”的燃油车变成了小众市场。乘联会数据显示,在4月份上半月,新能源乘用车零售渗透率已经到了50.39%,首次超过传统燃油乘用车。 从目前整个新能源大盘来看,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增量市场,未来中国的燃油车和新能源车的销量占比应该是三七开,燃油车三,新能源车七。 按照年销量三千万辆计算,这还有2000万辆的规模,这是足够大的,所以这也是为啥那些车企们都往死里卷,想要市场再说。 要我说现在的新能源才刚刚开始进入淘汰赛,很多车企扛不住只能被淘汰。从现在的竞争格局来看,在上市公司中,比亚迪和吉利毫无疑问是第一梯队,第二梯队的可能是理想和小米。 比亚迪4月销量达到31.32万辆,同比增长48.96%,环比增长3.57%,比亚迪一如既往的势如破竹,把后面的追赶者甩的远远的,目前比亚迪的地位肯定是没法撼动的了,竞争优势已经建立起来了。从投资的角度看,比亚迪现在只要降下来就是机会。 去年风光无限的理想,尽管今年并不理想,主要是被华为系打的太猛了,理想4月交付才2.58万辆,同比微增0.41%,环比下降11.03%。关键是今年一季度,理想也跟着降价了,销量还是没起来,不过看新车型L6似乎卖的不错,大定数量也超预期,从股价上看也和L6的节奏保持一致,L6出来后,理想的股价也稳住了。 蔚来最近也蛮强势的,主要还是蔚来4月交付量超预期啊,达到1.56万辆,同比增长134.6%,环比增长31.62%,爆炸性增长了。
“蔚米理”虽然很耀眼,但是我更看好吉利汽车

老美重磅法案出台,恒指连续暴涨,资金是要重回香港了?

最近的港股市场是真的好,至于为什么上涨,市场的解读确实蛮多的,大差不差,反正来来回回都是这些东西。 不过最近看到一个消息倒是让我觉得挺有意思的。就是美国有个州搞了个亚裔细分法案,市场开始纷纷扰扰,当然真实的法案到底是什么样的不管,但是很多人都有预期,之前跑出去的大量资金开始慌了,老怕自己的钱给冻结,资金开始跑回香港和内地,这不我们就看到了上周五的北向资金竟然高达220多亿,都创下了历史新高记录了。 我们先来说说这个法案是到底啥,简单来说就是美国政府希望通过细化种族和族裔分类,更准确地识别不同群体的人口数量与势力对比,以加强联邦政府治理能力和资源分配效率。 这次亚裔细分表面上并不单独针对华裔,但看看这次被单独细分出的亚裔所对应的国家,日韩是美国在亚洲的盟友,正在被美国捆上遏制中国的战车;印度和菲律宾是美国极力拉拢接近成功的国家,目的也是为了对付中国。还有一个越南,美国也正在进行威逼利诱,目标同上。 而中国已经被美国定位为最大的战略竞争对手,遏制中国是美国全球战略的最大重点。美国想搞亚裔细分很久了,这个政策肯定不是用来优待华裔的。华裔和在美国混得风生水起的印度裔相比,在美国的地位和影响力相差不小,虽然华裔对中国的认同度比印度裔对印度的认同度低很多,但仍然没什么用。华裔在美国的天花板赵小兰,还是嫁给了一个犹太老政客麦康奈尔走的捷径。 一些华裔为了深度融入美国,搞“皈依者狂热”那一套,表现得比美国人还敌视中国。越这样,美国人越不相信他们对美国的忠诚度。他们现在表现得对美国无比忠诚,是因为。如果美国不再强大,他们会不会就跟背刺他们的母国一样背刺美国?是个正常人都会这么想,美国人也不傻。 有些人猜测美国会不会在这个亚裔细分的基础上,下一步搞排华法案。这个概率是很高的。历史上美国人就搞过。美国在这方面的前科是很多的。 美国联邦政府的国债都接近35万亿美元了,还在以每100天一万亿美元的
老美重磅法案出台,恒指连续暴涨,资金是要重回香港了?

新的机会即将到来!!关于英伟达暴跌的一些看法

在本文开始之前,我们先来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英伟达能够在GPU领域遥遥领先,在其他巨头拥有无限资源的背景下,英伟达却能够独步天下,抢着买他家的芯片?01英伟达跌停,AI的凛冬将至? 上周五,英伟达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一头扎水下,英伟达“跌停”了,-10%,要知道这书数字是2020年3月的美股熔断之后再也没出现过。 看到暴跌,有人是恐慌,但是对我来说,或许是新的机会即将到来,而且很可能是大机会。按照美股的尿性,市场各种质疑和恐慌已经形成趋势,一旦趋势形成,英伟达毫无疑问会继续回调,而这种回调也就意味着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收益。 关于周五的科技股惨案,市场的观点无非就是这些,我试着去总结了一下这些观点 1,美国CPI高于预期。经济学家又错了,他们预测经济衰退,正在发生的是经济继续狂飙。降息被推迟,甚至有官员出来讲加息的可能; 2,估值过高。公司目前的评估处于接近完美的高增长情景水平; 3,ASML和台积电业绩传达出不好的情绪。台积电下调了芯片行业的增长预期,导致市场普遍不信任AI的前景,导致人工智能相关资产出现回调; 4,做空者增加。期权交割,交割价800美金。空头头寸快速增加,导致大跌可能性大幅增加; 5,地缘政治冲突更加激烈。石油价格保持在高位,从而加速通货膨胀。一些投资者可能会减少投资组合的风险部分,以避免造成更大的损害; 6,扎克伯格表达了对AGI的负面看法,投资者担心Meta对AI的资本开支下降,情绪开始传导... 前5点没有什么好分析的,单纯是股票市场的影响而已,可以看作是波动。而对于第6点,值得好好掰扯掰扯,尤其这出自于小扎。 对于扎克伯格来说,Meta已经在这场革命性的科技浪潮里相对落后,Meta发布的最新开源大语言模型 Llama 3其实代表的就是扎克伯格真实的态度。任何巨头在这次AI浪潮里落后,都是致命的,而且会以极其难堪的形态瞬间嘎掉。还有一个关键点,扎克伯
新的机会即将到来!!关于英伟达暴跌的一些看法

东升西落,美股难道真的见顶了吗?

最近的美股确实表现的不咋地,进入二季度后整个市场都开始回调了,日本等等整个亚太地区的股市也结束了之前风风火火的上涨趋势,很多人开始迷茫了,这轮牛市真的要结束了吗? 从经济数据来看,随着二季度行情的拉开,这些天美国市场投资者似乎终于察觉到了美国经济并不是太强,大家开始不断上调了对于美国经济过热的预期,从大类资产的走势看,商品和美股联袂上涨了一段时间,也令部分投资者联想起世纪之交的1999年,那个奔腾火热的阶段,也就是说美国经济并一定会“软着陆”。 美银美林基金经理调查显示,年初以来市场对美国经济过热的预期逐月升温。如果观察仔细的话我们就会发现,去年年底至今年第一季度的美股科技大盘是“过热交易”的序曲,进入第二季度以后,随着金银铜油价格跟涨、美债收益率和平衡通胀率上升,也就是说海外宏观过热交易已经逐渐扩散成了主流。 由于价格走势的过快展开,我们不得不去关注资产价格本身的技术走势和相关风险,即,从技术角度看,目前这种“大宗与美股齐飞,美元与贵金属同涨”的走势,是否可持续?关键位点在哪? 我们先来说说这波美元走强的逻辑,本轮美元指数的上行还是可以归因于美欧利差及其预期的走阔,并且目前美欧之间的利差预期已经达到了俄乌冲突刚发生时的水平。 另外就是,超预期冲击事件导致市场大乱,资金涌入美元避险,当下的金融体系美元还是有一定避险作用。 一般来说,美元走强,贵金属和有色应该是走弱的,但是这一段美元的走强之所以没有干扰到金属的走势,是因为美元走强可以归因于美国通胀预期的上升导致美国和其他发达经济体利差走阔。贵金属的走势除了可以部分归因于“通胀与过热”,也有地缘紧张的因素。 当然,我们并不是太关心金属的走势问题,还是得回归到美股上来,也就是说,从美元的逻辑来看,美元是因为避险而走强,也就意味着风险事件的概率增大,资金从股市撤出,从持股变为持币。 再来补充一些技术面细节,目前美股市场内部的仓位
东升西落,美股难道真的见顶了吗?

手机卖不动了,苹果的估值只能往下掉

城头变幻大王旗,如今的手机市场已是卷成麻花了。各手机厂商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今年一季度的销量来看,苹果最落寞,苹果iPhone全球出货量同比下降近10%,失去智能手机出货量首位,被三星超越。 让我感到比较惊奇的是,整个全球手机的大盘是增长的,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机的出货量同比实现了7.8%的增长,总出货量达到了2.894亿部,也就是说,手机行业已经扭转了过去好几年的下行局面,即将迎来复苏,苹果这个销量下滑实在说不过去。 与之相比,小米的风头正盛,一边卖车,但是好不耽误人家把手机卖的好,出货量达到了4080万台,同比增长超过30%,占据了全球市场份额的14.1%,与第五名的OPPO相比,小米多卖了1560万台。 这说到底,还是苹果真的是把一手烂牌打烂了, 苹果15是几乎没啥创新,没啥让人眼前一亮的地方,其他品牌虽然生态上比苹果差点,但是好歹也都慢慢赶上来了,苹果的电池和信号真的是一言难尽,关键是128g的小内存拿来干啥?随便拍点照片就满了,想想现在的国产品牌,哪个不是大内存起步,关键是价格还低啊,性价比直接拉满了。 另外,华为的复出让苹果也很受伤,华为mate60直接就让苹果要损失大约2000万部手机销量,大约是10%,中国是苹果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销量同比下降了24%,直接影响了公司的全球出货量。 手机是一个粘性很高的东西,用户抛弃了就很难回来了,也就是说这是不可逆的。华为复出对苹果的冲击本来应该体现在2023年第4季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受限华为产能的因素没体现出来,另一方面是去年四季度15新上市冲了一波销量,后面就高开低走了,现在逐步体现在一季度了。 苹果得想想法子啦,看看现在的苹果股价马上又要新低了,家底再厚也扛不住的啊。当然现在好多人也在底下等着苹果回调到合适价位,但是别着急,我觉得想抄底苹果还是得等等,一是今年的手机市场肯定会更加卷的,苹果的新机现在还不知道啥情况,能不
手机卖不动了,苹果的估值只能往下掉

降价也不能保市场份额,特斯拉裁员也要过寒冬了!

特斯拉现在全球共有超14万名员工,裁10%,1.4万人又要失业啦。现在这世道真的是人人心慌,简直寒气逼人,全球各大企业都在裁员,搞不好哪天又轮到自己了,现在我也是怕怕的,哎,说多了都是泪,不说了。 话说特斯拉为什么裁员,其实也没啥原因,翻翻汽车APP的销量榜就知道了,特斯拉现在的量还不错,但是这段时间量一直上不去了,维持在很稳定的销量水平上。所以马斯克只能在特斯拉销量增长明显放缓的情况下去降本了,养着太多人也没啥用,等销量好了再说了。 特斯拉本月初发布了2024 年第一季度的产销数据,总计交付了 386,810 辆汽车,同比暴跌 8.5%。分析师平均预期特斯拉交付量约为 45.7 万辆,预测区间从 41.4 万辆至 51.1 万辆不等,结果这实际销量还不及最低标准,直接回到了 2022 年下半年的水平,特斯拉也卷不过国内的车企了。 现在中国的这种新能源情况,单纯的降价已经不是最好的策略了,之前某品牌反复多次用大幅降价来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以维持较高的利润水平。然而今年一季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的市场份额回落的更快了,在中国市场份额丢失的很明显。 收入减少了那么养活不了那么多人就是理所当然的结果,既而裁员到来。后面,如果品牌不能推出更具创新更具性价比的产品来重新夺回市场份额,那么可以预见,裁员还会出现。 马斯克在上个月的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公司正处于“两大增长浪潮之间”,第一个浪潮来自于Model 3和Y的推出,下一个浪潮预计将来自于明年下半年推出的一款低成本汽车。特斯拉已表示将为下一代电动汽车和其他增长计划投入大量资金,今年的资本支出预算将超100亿美元。分析师还预计,该公司的研发支出将增至约45亿美元。 现在特斯拉的看点是越来越少了,我们还是看看接下来的新车型吧,如果新车型能够带来让人眼前一亮的东西,说不定还能带一下销量,也能把股价给带一带。以前的特斯拉是小甜甜,现在的
降价也不能保市场份额,特斯拉裁员也要过寒冬了!

回购速度跑赢大股东减持,腾讯还能不能雄起?

这段时间的港股市场没多大看点整个,市场陷入缩量调整的状态,没有多少有意思的行业增量信息,现在也就看看国九条能不能来一波了。 不过话说来回,最近关于腾讯的讨论声音却突然大了起来。咱就回头再聊一下关于腾讯的资金面、技术面和基本面的变化,之前我也有聊到过关于腾讯的一些东西,感兴趣的朋友们也可以主页翻翻。 最近网易和暴雪再次复婚,腾讯表示很受伤,暴雪回归,第一个‘破防’的肯定是腾讯旗下同类型游戏。在游戏行业增量不变的大背景下,腾讯还是得想想办法,看看能不能再出一个爆款游戏。 不过好在腾讯的资金面还是在好转的,我们知道,早在22年6月底,腾讯大股东Prosus公告表示,为了给回购筹集资金,将在场内持续抛售所持腾讯股票,每天出售份额平均在日成交额的3~5%左右。 根据财报数据,Prosus的持股数量从22年6月的27.6亿股,降到了今年3月的23.2亿股。按每股300元计算,差不多抛售了1300亿港币。与此同时,腾讯从2022年算起,到今年3月份的回购金额总数在980亿港币。 两者差值决定了,即便是在公司基本面稳定的情况下,大股东的套现行为会给市场带来抛压。 不过还在腾讯的年报之后,腾讯打算今年将投入不少于1000亿港币来回购股份,是去年回购额度的两倍还多。值得注意的是,有分析提到大股东Prosus的减持力度也在变小。 Prosus减持腾讯的目的,是为了筹集资金回购自己股票,稳定股价。而从技术分析的角度出发,很有意思的是,Prosus似乎从去年10月份开始出现了企稳迹象。   Prosus是Naspers集团旗下专门持有互联网资产的公司,投资型业务是其主营业务。因此,Prosus对利率变动也较为敏感。拍脑袋的话,Prosus的大致走势和罗素2000指数也大致趋同。当然,两者的基本面逻辑有分化,近期出现分化也可以理解。     自然,股价压力缓
回购速度跑赢大股东减持,腾讯还能不能雄起?

凭什么值2万亿?英伟达不止AI芯片,要做就做AI时代的“微软”

在这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媒体天天喊着英伟达突破万亿美元,又突破2万亿元,一夜间又涨了xx、打破记录... 总之就是各种标题党,怎么雷人怎么来,说什么AI芯片的王者,实力最强,可讲来讲去都是这些,但都没说点子上,凭什么英伟达能一直涨,背后的逻辑是是啥,看来看去,这些消息都成审美疲劳了。 从前不久的英伟达GTC大会采访黄仁勋的对话中,我们能看到非常有意思的东西,比如黄仁勋提到:“有人说光是卖芯片,很难卖到2.5万亿市值水平。我无法不赞同这个观点。”“所以英伟达一定不是个芯片公司。”这是他的原话。 确实,英伟达绝对不是一个单纯的芯片公司。我们来看英伟达正在出售的硬件产品,除了芯片,还有板卡、超级计算机、交换机、机架等等一堆的东西,软件的话,还有各类加速库、中间件、软件、云服务这些,也就是说英伟达的商业模式生态系统是非常丰富的。 其实总结起来,英伟达是一家以AI芯片为基础的AI生态公司,我们来总结一下今年英伟达的GTC上的一些东西就很清晰了。黄仁勋发布的几个核心产品包括Blackwell GPU及其系统,面向开发者提供Omniverse Cloud API,人形机器人Project GROOT项目,以及在、本次产品发布最重要的NIM(NVIDIA Inference Microservice,英伟达推理微服务,除了硬件还有一堆的软件系统,也就是英伟达未来的目标是普及、巩固自家AI生态模式。 其中最值得一说的还是这个NIM。英伟达其实一直很清楚,很多企业对AI是存在困惑的,尤其是怎么用,能达成何种效果之类的问题;更不用说对模型做优化,将必要的计算栈都搭建起来。所以黄仁勋说“我们想了个办法”,“一种让你能够接收和操作软件的办法。软件就放在一个数字盒子里。”“这个盒子就是NIM。” 在谈NIM究竟是什么的问题之前,先聊一个英伟达自己内部已经在用的东西叫ChipNeMo。简单来说,这是个懂得
凭什么值2万亿?英伟达不止AI芯片,要做就做AI时代的“微软”

美国通胀真的很顽固,谁手上的现金多,谁就抗跌

市场有时候非常有意思,我开始有点怀疑这帮做投资决策的是不是真的十指不沾阳春水。 经常在美国生活的朋友都会体会到,尽管head line CPI 不断下降,但是实际的价格体感并没有感觉降低多少,平时的生活必须品依旧贵的令人痛心。 咱回到股市上,其实美股和大A差不了多少,都是结构性的行情,从去年12月份到现在的这一波拉升行情,核心还是是AI+板块。 现在市场又极度饥渴最近的降息利好预期,短短几天的功夫就把价格打满,手速不够快,连上车的机会都没有。每天基本就是早盘30分钟,生活在西海岸的还没起床,就没机会了。 这就是过热。这种搞法,你说美联储它敢撒手么?这还没降息,市场就上天了。 美国通胀已经进入顽固区间,这种顽固性的部门包括:住房,医疗,交通等价格传导较慢的部门。其特点是当Head line CPI起飞的时候,这些领域通常会滞后6-12个月。 本次通胀,这些领域在通胀10个月之后才开始起飞。同时,他们消退和减慢的速度也有9-18个月左右滞后。换句话说,惯性很大。而这又是与平时生活息息相关的地方,占比又高,比如住房这一块占比就有30% 。而3月份的数据,几个通胀大户:电价 +5% YoY,住房+5.7% YoY, 交通 + 10.7%。这都是连续12个月的上涨,目前还没有看到回调的迹象。这也是为啥体感CPI依旧较高的原因。 因此联储一再强调的,必须等到数据实质性的好转,才会考虑降息。但是这些数据是严重滞后的,也不能说完全等到他们回来,那个时候经济早就垮掉了。以往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只会帮倒忙,因为他们在用滞后的经济数据去下慢棋,一步慢,步步慢。 与此同时,鲍威尔也表示,今年内降息是肯定的事情(斯坦福大学演讲)。问题是几次。我个人认为1-2次的概率比较大。首次降息之前预估在6月份,我觉得现在可能要推迟到8-9月,这个主要是联储大嘴巴Neel Kashkari(明尼阿波利斯储备银行行长)
美国通胀真的很顽固,谁手上的现金多,谁就抗跌

比特币回到72000,投资不要过分害怕不确定性

其实我不太喜欢比特币,也很少关注比特币,不过这几天太火了,就顺道讲两句吧。 从2009年1月3日第一枚比特币诞生算起,比特别走到今天已经是15年时间了,在互联网时代的驱动下,比特币已经被证明了存在的意义,那就是为互联网的这个虚拟世界提供真实的硬通货。 也正是因为诞生于互联网,也就决定了比特币的不确定性是最高的,当然这种不确定性也就带来了更高的波动性,每一个新事物的诞生总是在怀疑中不断地被证实,最后不断的成长膨胀直至新的泡沫诞生。 那么如何面对比特币的这种波动或者不确定性呢? 如果你是屯币玩家,面对不时的回调,那么你的内心肯定毫无波澜,甚至会珍惜每一次的回调,因为你知道,这是为数不多的上车补票的确定性机会。其实股票也是一样,如果你经过各方面的研究,公司也是个好公司,每次回调对你来说肯定都是机会。 很多人面对着回调的时候总是带着恐慌,似乎下一秒就要一泻千里,仿佛每一次回调都是黑天鹅的前兆,于是你对着自己说,还会再跌的,我等到了xxx再抄底,事实上如果真的到了这个价格,你一样下不去手的,然后市场就不再给你机会了,将你抛在后面,你可以想想当时比特币从6万跌到1万5的那波行情。 机会就是在这样子的犹豫和纠结中转瞬即逝。投资都一样,每个投资品种没什么区别,最终都是性格最终决定了命运,其实我总结了一下,无非一个原因。 你害怕着不确定性 因为你担心着BTC,担心着股票的不确定性,所以你错过了底部的比特币,错过了股票的底部机会,即使有好的机会你也不会再上车了。 因为你担心价格太高了,会有抛压。所以即使空头完后有着低价的位置,你仍然不敢尝试 因为你不确定……所以你错过了…… 这种事情每天都在这个市场里发生 我们从小就被教导着追求稳定,没有人喜欢不确定性,大多数普通人父母期望着自己的儿女能找到份稳定的工作,所以公务员成了许多年轻人第一选择。 但是确定性跟收益总是成反比,我更喜欢关注的叫做赔率 如
比特币回到72000,投资不要过分害怕不确定性

满屏都是说黄金大涨的,但没几个说到点子上

疯了,黄金白银不断创新高,美联储不降息也顶不住黄金的疯狂。 疯了,有色跟着黄金疯狂,美联储不降息也顶不住有色的疯狂。 从上个月铜期货突破以来,最近的黄金有色资源讨论的声音倒是越来越大了。之前被大家唾弃的有色研究直播都开始了万人观看,「万人大会」这种泼天富贵,都轮到了周期板块(虽然历史上万人大会的后续行情都不太好……) 网上讨论有色的人很多的,都在讲长期资本开支不足和矿石品位下降的故事,但感觉没几个说到点子上。 1.先来聊聊铜的问题 铜现在全球已探明的资源储量约为10亿吨,按目前开采能力算,可以开采45年,不过分布非常是不均衡,全球铜资源储量排名,top10国家的合计储量占到全球的八成。 但是,储量不等于供给,铜产业链,上游铜精矿,中游冶炼厂生产精炼铜,下游铜产品加工厂,从铜矿到作为生产资料铜,有两个卡点,采矿和冶炼,任何一个点卡住,都会影响到铜的供给。 先来看上游,铜精矿,智利、秘鲁、刚果金三国,是全球铜精矿的核心产区,合计占到全球铜精矿的供应量的45%左右,因此,这三个地方发生战争等问题,对铜的供给影响都比较大。 再来看中下游,精炼铜和铜消费,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铜冶炼国家,铜精矿主要靠进口,占到全球产能的40%以上,因为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铜消费国家,年消费量占到全球的一半。 这是铜目前的供给与需求情况,长期处于动态平衡,不过呢,凡是总是有个但是,这种平衡最近被打破了。 总结起来就是两个原因: 一是开采的少了,因为过去10年,铜矿勘探建设资本开支下滑,新增矿井少,去年,全球精铜产量2468万吨,同比下降 3.8%,打破过去十余年来的正增长趋势。像大宗商品是一个神奇的东西,哪怕1%的供给不足,价格也能涨50%。 二是需求端一直很好,特别是大毛二毛这俩货打仗太耗材料了,铜消费量逐渐在增加,另外一方面是中国铜消费的新旧动能切换,地产铜消费切换到新能源;还有就是大家都知道美国、印度的经
满屏都是说黄金大涨的,但没几个说到点子上

去老虎APP查看更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