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拼多多拼团挑战特斯拉成了大新闻。 一个是全球知名的科技品牌,一个是家喻户晓的低价电商平台,孰是孰非,争议不断。不仅如此,拼多多挑战过苹果,也挑战过茅台,挑战过很多国内颇具影响力的品牌,每次争议似乎都在强化公众对“拼多多产品便宜”的认知,它就是这样热衷于通过群众运动式营销冲击商家的价格体系。方式简单粗暴,一是订单凑数和品牌砍价,二是买断产能低价销售。这种逻辑在城市里参与度正在提高,在广大农村和三五线城市很火热,转发链接找人砍价很容易形成一个基于社交关系的快速传播。这或许就是拼多多挑战大品牌的底气所在。 对此,叫好者认为借用群众的力量挑战权威符合他们胃口,一切高端和贵的东西都应该被打回原形,便宜即正义;而批判者则认为:拼多多身上充满着早期电商行业的野蛮倾向,削弱品牌并没有为社会带来价值增量,如果只有工厂没有品牌会推向中国制造走向低质低价的深渊。 其实,对拼多多商业模式的争论一直这样针锋相对,不绝于耳,争论基本上是“天使”和“魔鬼”的区别,没有折中的空间。这本身就很耐人寻味,作为一家商业企业,让人群意见出现如此分裂。不得不承认,拼多多的价值主张带有一种强烈的思想形态色彩,它致力于引导农村和低收入消费者的认知比任何其他公司都要强烈,但自然也激起持有品牌文化的很多城市阶层强烈反感。 本文,我们将从深度揭秘拼多多产业链的真实情况开始,致力于回答三个犀利的追问,力求展现多面而复杂的拼多多。 追问一:屠刀和慈悲为何同时存在? 调研中我们发现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国内某知名出版社的田经理入行出版近30年,头一次遇到如此让人彻夜难眠的麻烦。作为拼多多的用户,她也曾经也曾在上面拼过很多便宜货,但现在面对拼多多的心情完全不同,灾难突然降临自己头上。领导派她调查拼多多上的盗版情况,当她把所有的证据和链接都摆在会议桌上的时候,能给同事们讲述的只能是一段颇似“秋菊打官司”的抗争故事,这多少无奈和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