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险转型:一场与低利率周期的“时间赛跑”
@读懂财经:
©读懂财经·金融地产组原创/出品 作者 | 郑鹏超 编辑 | 蔡品件 “寿险转型”,是近几年保险公司出现的高频词。不管是被动还是主动,各家险企都在往“保险姓保”这条路上迈进。 对此,你或许会有疑惑,为什么“寿险”需要转型? 原因很简单,为了方便销售,过去的寿险产品主要卖的是储蓄型产品,购买人赚的是利差,这导致寿险保单价值不高。 为了做大做强,寿险公司只有“铺摊子”一条路。铺摊子本身没有问题,但盲目铺摊子,风险可不小。 大家都知道,寿险保单存续期较长,普遍可以长达10年以上。保单期限太长,期间利率变动会导致寿险资产端很难找到和负债端规模、期限相匹配的投资产品,进而产生险企利差亏损的风险。 20世纪90年代的日本,就是最好的例子。1990-1997年,日本十年国债收益率从8%下跌至2%。这意味着,过去存量的高利率产品都会产生严重的利差损,最终导致日本寿险公司出现破产潮。 回到当下,疫情催生了全球新一轮的降息周期。从这个角度上说,当下保险公司的寿险转型,也成为一场与低利率周期的“时间赛跑”。 / 01 / 过去的寿险本质是理财产品 众所周知,保险企业的产品是保单,保单最核心的功能是风险保障功能,与储蓄功能不同,所以按理来说保险企业的保单,似乎与储蓄没有关系。 但寿险行业,却呈现出了一种完全不同的发展生态。过去十年,出于扩张目的,保险行业的主流产品——寿险保单,普遍具有很强的储蓄属性。 比如瑞康人寿的“瑞泰瑞玺终身寿险”产品规定,保额按照3.5%的年复利递增。收益率堪比理财产品,相信不少人会因此心动。 某种程度上说,强储蓄性质的寿险产品,更像是资产管理业务。这种模式下,寿险业务的利润来源主要是利差——保费产生的投资收益与给承诺客户的收益之间的差额。 该盈利模式下,寿险产品的收益率实际上极其有限。出于资金安全考虑,寿险资金的资产配置都倾向于固收产品,难以获得高额的利润。可以看到,国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