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财经

国内领先的研究型商业服务机构——以价值视角,驱动商业决策。

IP属地:北京
    • 读懂财经读懂财经
      ·05-31 11:34

      多股涨停,光伏的拐点到了吗?

      最近两年的光伏投资人有点“苦”,产能过剩和价格战的影响下,光伏ETF已经从2022年8月的高点至今跌了55%。但最近光伏板块开始频频反弹,今天光伏股再次集体上涨,海源复材2连板,银星能源、鄂尔多斯等涨停。 到底发生了什么,让光伏板块垂死病中惊坐起?导火索是5月29日,国务院发布《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提到要合理布局硅、锂、镁等行业新增产能。之后市场传出相关部门或将暂缓新增硅料产能审批。 “有形的手”推动供给侧改革来解决产能过剩的症结,看起来逻辑很顺,光伏反转时刻似乎已经到了。但参考上周召开的光伏座谈会,同样是引导产能出清的逻辑下,光伏只出现了“一日游行情”。同样的逻辑“翻版”,本次光伏行情也大概率难以持续。 为什么监管引导产能出清,带不来光伏的反转?本文持有以下观点: 1、产能出清的逻辑需要验证。光伏是民营企业为主的市场化行业,政策虽然能决定新产能的审批。但很难主导在已经落地的产能中,企业的生产计划。但问题是,即使是已落地的现有产能,光伏每个环节也基本过剩30%-40%。 2、兼并重组才能做实产能出清的逻辑。虽然现有产能已经过剩,但通威股份等头部厂商为了扩大市场份额,仍在已获准的产能中扩大生产。在当前行业形势下,只有出现光伏小厂撑不下去,大厂开始对行业兼并重组才能真正的做实产能出清的逻辑。 3、不能忽视光伏出海的风险。在目前国际环境中,中美在家电等低端制造业保持合作,但在光伏等中高端产业上竞争越来越激烈。考虑到多个光伏头部企业海外收入占比超过50%,欧美日益严重的贸易保护措施也给光伏企业埋下了隐患。 / 01 / 政策出手,光伏大涨 最近一周光伏行业出现了频频反弹。今天光伏股再次集体上涨,海源复材2连板,银星能源、鄂尔多斯涨停,东方日升、大全能源上涨幅度也都在4%以上。 这次光伏上涨的导火索是政策开始出手调控光伏产能。5月29日,国务院发布《2024—20
      17评论
      举报
      多股涨停,光伏的拐点到了吗?
    • 读懂财经读懂财经
      ·05-29 11:04

      净利润下滑35%,煤炭怎么还在暴涨?

      “对标茅台,成为茅台,超越茅台,这将是煤炭辉煌的一生”。某券商分析师已经这样评价今年的煤炭股。客观来说,将两个商业模式完全不同的行业对比有失偏颇。但股价对商品价格的“抗性”上,煤炭今年确实超过茅台了。 毕竟茅台还时不时的因为零售价下行出现股价下跌。煤炭已经开始有点对煤价拖敏了。一季度,各煤种均价同比下降18%。受煤价下跌影响,煤炭板块营收同比下滑12.0%,净利润同比下滑35.1%。但这依然挡不住煤炭股的凶猛上涨,年初至今,煤炭板块涨超19%,涨幅位列中信一级行业第三位。 为什么煤价下跌后,煤炭股还在暴涨?本文持有以下观点: 1、煤价下行可控且即使煤价回调,煤炭仍是高股息标配。疆煤外运是重要供给来源,而动力煤价一旦跌破800元/吨,疆煤外运面临亏损,减少供应后,煤价又会上涨。因此煤价在800元形成了强支撑。而按照800元的极限煤价测算,仍有煤炭股股息率超过9%。 2、煤价在夏季用电前有上涨预期。23年产能出清下,今年1-4月,前十大煤炭企业累计减产4163万吨,而火电需求出现了超预期,两者叠加下造成了港口煤库存处于低位,市场预期6月用电高峰来临前,煤价会回升,该逻辑已在近期兑现,带动了煤炭股上涨。 3、煤炭股成长性仍待验证。短期看煤价上涨持续性存疑,火电厂库存仍处于高位,一旦煤价上涨过快,将影响火电企业采购意愿。长期看,煤炭需求量下滑,煤炭市场集中度也在近年出现了瓶颈。意味着头部企业也面临着增长挑战。 / 01 / 煤价向下,股价向上 煤炭股的涨跌已经开始和煤价脱敏。 在能源安全的逻辑下,2023年国内加大煤炭开采力度,同时防疫政策放开后,进口煤大增。两者叠加下,23年煤炭供给同比增长7.2%。但同期火电发电量仅同比增长1.5%。供给没有被需求消化,导致今年一季度煤炭价格大跌,各煤种均价同比降幅18%。 煤价下行直接带坏了煤炭股的业绩,一季度煤炭板块营收同比下滑12.0%,
      98评论
      举报
      净利润下滑35%,煤炭怎么还在暴涨?
    • 读懂财经读懂财经
      ·05-28

      净利润下滑35%,煤炭怎么还在暴涨?

      “对标茅台,成为茅台,超越茅台,这将是煤炭辉煌的一生”。某券商分析师已经这样评价今年的煤炭股。客观来说,将两个商业模式完全不同的行业对比有失偏颇。但股价对商品价格的“抗性”上,煤炭今年确实超过茅台了。 毕竟茅台还时不时的因为零售价下行出现股价下跌。煤炭已经开始有点对煤价拖敏了。一季度,各煤种均价同比下降18%。受煤价下跌影响,煤炭板块营收同比下滑12.0%,净利润同比下滑35.1%。但这依然挡不住煤炭股的凶猛上涨,年初至今,煤炭板块涨超19%,涨幅位列中信一级行业第三位。 为什么煤价下跌后,煤炭股还在暴涨?本文持有以下观点: 1、煤价下行可控且即使煤价回调,煤炭仍是高股息标配。疆煤外运是重要供给来源,而动力煤价一旦跌破800元/吨,疆煤外运面临亏损,减少供应后,煤价又会上涨。因此煤价在800元形成了强支撑。而按照800元的极限煤价测算,仍有煤炭股股息率超过9%。 2、煤价在夏季用电前有上涨预期。23年产能出清下,今年1-4月,前十大煤炭企业累计减产4163万吨,而火电需求出现了超预期,两者叠加下造成了港口煤库存处于低位,市场预期6月用电高峰来临前,煤价会回升,该逻辑已在近期兑现,带动了煤炭股上涨。 3、煤炭股成长性仍待验证。短期看煤价上涨持续性存疑,火电厂库存仍处于高位,一旦煤价上涨过快,将影响火电企业采购意愿。长期看,煤炭需求量下滑,煤炭市场集中度也在近年出现了瓶颈。意味着头部企业也面临着增长挑战。 / 01 / 煤价向下,股价向上 煤炭股的涨跌已经开始和煤价脱敏。 在能源安全的逻辑下,2023年国内加大煤炭开采力度,同时防疫政策放开后,进口煤大增。两者叠加下,23年煤炭供给同比增长7.2%。但同期火电发电量仅同比增长1.5%。供给没有被需求消化,导致今年一季度煤炭价格大跌,各煤种均价同比降幅18%。 煤价下行直接带坏了煤炭股的业绩,一季度煤炭板块营收同比下滑12.0%,
      60评论
      举报
      净利润下滑35%,煤炭怎么还在暴涨?
    • 读懂财经读懂财经
      ·05-28

      消费龙头都腰斩了,东阿阿胶怎么还能创新高?

      过去几年,一直被追捧的消费股成长性大打折扣,很多消费龙头的股价也是泥沙俱下,像海天味业、重庆啤酒等出现股价腰斩的细分龙头并不少见,戳伤了一大批价值投资者。 但东阿阿胶走出了逆周期表现,从2022年中旬的低点算起,东阿阿胶的股价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涨超135%,今年5月,东阿阿胶更是再创历史新高。 在过去几年消费股如此悲观的贝塔行情下,东阿阿胶股价依然如此炸裂,离不开它的成长性。存量市场下,很多消费股业绩开始停滞倒退,但东阿阿胶反而出现了增长加速的态势,2023年东阿阿胶营收同比增长16.7%,增速较前一年高出10个百分点。 东阿阿胶为什么能实现加速增长呢,高成长可持续吗?本文持有以下观点: 1、纠偏完成带来营收加速。2019年之前,东阿阿胶的增长逻辑是提价。提价预期助推了渠道囤货。渠道危机爆发后,公司营收一年暴降6成。之后公司通过控制发货来压缩渠道库存,随着渠道库存调整的完成,公司发货回归正常节奏,带动了营收增长。 2、东阿阿胶借了中药东风。近些年,东阿阿胶产品向中药属性靠拢,又恰逢赶上政策向中药倾斜,2022大量中成药被纳入医保目录,公司第二大单品复方阿胶浆的医保报销范围扩大到说明书适应症,该产品也实现了增长提速。 3、第一大单品遇到瓶颈。阿胶块占到了东阿阿胶营收的5成,但阿胶块正面临市场增长放缓,外部竞争者增多的局面,使公司阿胶块销量很难再有大的增长,而提价逻辑也在2019年被证伪。量价难升下,阿胶块面临增长挑战。 / 01 / 业务纠偏完成 东阿阿胶在过去几年完成了一个戏剧性的大反转。 2019年东阿阿胶进入至暗时刻,公司出现了上市23年第一次亏损,营收暴跌60%,市值也在一年多的时间跌了近4成。然而四年时间,东阿阿胶的业绩来了个V型反转:2023年其净利润暴涨47.6%,股价也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涨超135%,并再创历史新高。 东阿阿胶是如何完成极限反转的?这还要从它上
      51评论
      举报
      消费龙头都腰斩了,东阿阿胶怎么还能创新高?
    • 读懂财经读懂财经
      ·05-24

      搞AI也得赚钱吧?

      这几天,大模型厂商都在忙干一件事:降价。字节降了,智谱降了,后来阿里、百度纷纷跟进,晋西北乱成了一锅粥!这很容易让人想起移动互联网时代。从滴滴和快滴的补贴大战到后来的百团大战,再到后来的共享单车,所有人都习惯于大规模烧钱来获得最后的胜利。移动互联网玩玩就算了,到了大模型故事里,又来这一出。价格战一旦开打,意味着大模型商业化节点又要进一步延后。想到大模型动辄上亿的投入,不禁要说一句:搞AI也得赚钱吧?/ 01 /同样的配方,不同的味道大模型降价并不是一个稀罕的事儿,美国的大模型也在搞降价。5月13日,OpenAI就把新模型的API价格调低了50%。算上这次,去年以来OpenAI已经搞了4次“降价促销”了。怎么国外卷得了,国内一卷就大喊价格战来了?说起来,这事还真不能怪市场瞎起哄。人家OpenAI花了一年多时间,用了好几次,才把GPT4下降了80%左右,你这倒好,动不动就下降了90%以上,百度甚至还宣布文心Speed和文心Lite两款模型免费。虽然说大家都在降价,中美大模型的降价逻辑还不太一样。OpenAI的此次降价更多是为了多模态和端侧做准备,降价不仅没有影响商业化表现,也刺激了移动端收入增长。在GPT-4o推出后,ChatGPT收入增长爆了。Appfigures显示,ChatGPT 移动应用程序的净收入在 GPT-4o 推出当天首次增长了 22%,并在接下来的几天继续增长。周二,净收入达到了 90 万美元,接近该应用程序日均 49.1 万美元的两倍。从上周一到周五,ChatGPT 移动应用在 App Store 和 Google Play 两个平台上共赚取了 420 万美元的净收入,这是ChatGPT在移动端最快的收入增长。也就是说,国外大模型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更好的模型-更多的收入-更好的模型-更多的收入。但国内大模型情况就显得有些尴尬了。现在商业化还没跑通呢,大家都在
      90评论
      举报
      搞AI也得赚钱吧?
    • 读懂财经读懂财经
      ·05-23

      腰斩的理想,遭遇“纯电劫”

      过去两年,理想一直是新势力中最被投资人看好的车企。今年2月份,理想的市值是蔚来和小鹏加起来的2.4倍。 高市值靠的是真本事,在“真刀真枪”的市场比拼中,理想是了不起的存在。增程式汽车带来的低成本结构使理想在小鹏、蔚来深陷亏损泥潭时,实现连续4个季度盈利。“奶爸车”的家庭用车定位,开辟出相对空白的新市场,使其成为23年新势力销冠。 但在推出首款纯电车型MEGA后,理想的处境变得不乐观。3月至今,理想股价下跌了54%。 纯电车销量不及预期后,理想4个季度后再次亏损。更严重的是,MEGA滑铁卢后,套娃的M系列重新调整,原计划今年发布的纯电车型全部推到明年。理想的发展节奏被打乱,缺新车上市,理想不仅销量承压,纯电的工厂产能也会浪费。看起来,理想正在遭遇纯电劫。 本文持有以下观点: 1、纯电首战失利。MEGA上市第一个月卖出3229辆,第二个月卖出1145辆,与理想原本计划近6000辆的月均销量相差甚远。MEGA失利延伸出了新车发布延迟、产能浪费、费用大增等一系列问题后,理想今年全年业绩都会有较大压力。 2、逃脱不了最内卷的市场。增程市场有限,且面临竞对集体涌入的局面。理想想要继续销量高增长,必须进军纯电。但纯电不是好生意,更高的技术和基建要求拉高了纯电的投入,更激烈的竞争拉低了纯电的利润空间。被卷入纯电的理想面临更大投入、更低利润的局面。 3、理想需要补产品力的短板。理想遇困境本质是产品力出现问题,高定价下,MEGA并没有展示明显的技术优势,导致销量滑铁卢。以前理想靠细分市场的定位红利,产品力不足的问题并不棘手。但现在理想已经进入了最激烈的纯电市场,提升产品力刻不容缓。 / 01 / 纯电首战失利 “公司今年不会发布纯电 SUV 产品,会放在明年上半年。”李想在一季度财报业绩会上宣布了这一决定。 开发一台车,往往需要巨长的时间以及巨多的金钱。按照主机厂们的惯性,一旦车型上市的时间确
      320评论
      举报
      腰斩的理想,遭遇“纯电劫”
    • 读懂财经读懂财经
      ·05-23

      腰斩的理想,遭遇“纯电劫”

      ©读懂财经·新能源组原创/出品 作者 | 杨扬 编辑 | 夏益军 过去两年,理想一直是新势力中最被投资人看好的车企。今年2月份,理想的市值是蔚来和小鹏加起来的2.4倍。 高市值靠的是真本事,在“真刀真枪”的市场比拼中,理想是了不起的存在。增程式汽车带来的低成本结构使理想在小鹏、蔚来深陷亏损泥潭时,实现连续4个季度盈利。“奶爸车”的家庭用车定位,开辟出相对空白的新市场,使其成为23年新势力销冠。 但在推出首款纯电车型MEGA后,理想的处境变得不乐观。3月至今,理想股价下跌了54%。 纯电车销量不及预期后,理想4个季度后再次亏损。更严重的是,MEGA滑铁卢后,套娃的M系列重新调整,原计划今年发布的纯电车型全部推到明年。理想的发展节奏被打乱,缺新车上市,理想不仅销量承压,纯电的工厂产能也会浪费。看起来,理想正在遭遇纯电劫。 本文持有以下观点: 1、纯电首战失利。MEGA上市第一个月卖出3229辆,第二个月卖出1145辆,与理想原本计划近6000辆的月均销量相差甚远。MEGA失利延伸出了新车发布延迟、产能浪费、费用大增等一系列问题后,理想今年全年业绩都会有较大压力。 2、逃脱不了最内卷的市场。增程市场有限,且面临竞对集体涌入的局面。理想想要继续销量高增长,必须进军纯电。但纯电不是好生意,更高的技术和基建要求拉高了纯电的投入,更激烈的竞争拉低了纯电的利润空间。被卷入纯电的理想面临更大投入、更低利润的局面。 3、理想需要补产品力的短板。理想遇困境本质是产品力出现问题,高定价下,MEGA并没有展示明显的技术优势,导致销量滑铁卢。以前理想靠细分市场的定位红利,产品力不足的问题并不棘手。但现在理想已经进入了最激烈的纯电市场,提升产品力刻不容缓。 / 01 / 纯电首战失利 “公司今年不会发布纯电 SUV 产品,会放在明年上半年。”李想在一季度财报业绩会上宣布了这一决定。 开发一台车,往往需要
      247评论
      举报
      腰斩的理想,遭遇“纯电劫”
    • 读懂财经读懂财经
      ·05-22

      股价重新跑赢行业,招商银行的拐点到了吗?

      过去两年的银行股中,招行的逻辑变化最大。财富管理、零售业务这些曾经优等生的标签反倒成了招行的拖累。 万物大跌使居民理财意愿受挫,招行财务管理业务连续两年下跌。同时,经济下行后,对公业务有为经济托底的属性,增长远好于零售贷款。两者叠加下,招行成长性不在,营收增速跑输比它体量更大的中行、农行。优势变劣势后,招行股价大跌,从2021年6月到2023年底,招商银行股价跌了45%,同期银行ETF不过跌了6%。 不过今年,招行却一改颓势,年内涨超30%,跑赢了银行板块10个百分点。是招行开始反转了吗?本文持有以下观点: 1、估值修复对招行上涨起到了作用。去年中特估逻辑下,中农工建上涨17%-33%。同期招商银行下跌21%。到了今年,高股息、低估值的价值股投资盛行,而一直俯冲的招行,PB处于近十年低位,再加上行业第一的分红率,招行再次跑赢行业。 2、财富管理出现回暖迹象。4月存款开始流向理财。4月全国存款减少近4万亿元,存续理财规模增长超2万亿。招行4月新增托管基金销售份额超过300亿,而去年同期不足100亿。财富管理回暖不仅利于业绩,也有望扭转招行活期存款定期化趋势,改善其资金成本。 3、零售业务仍处在“逆风期”。经济调整后,对公业务要强化放贷来保证基建、制造业等项目落地。而居民收入预期受到影响,零售贷款需求下滑。因此银行业对公业务增长持续好于零售业务,招行成长性逐渐跑输国有大行。 / 01 / 时隔两年,重新跑赢行业 2022年之前,市场流传着这样的投资信条:买银行就买招行,稳健躺赚不用管。招行也确实争气,2014年-2021年6月,招行一度实现了6年6倍的涨幅。 但2021年6月份后,招行的情况开始急转直下。虽然在这段时间,地产暴雷拉高坏账、让利实体降低息差等几大不利因素的影响下,银行股的日子都不好过。但招行的表现要远远差于行业。从2021年6月到2023年底,招商银行股价跌了45
      379评论
      举报
      股价重新跑赢行业,招商银行的拐点到了吗?
    • 读懂财经读懂财经
      ·05-22

      股价重新跑赢行业,招商银行的拐点到了吗?

      过去两年的银行股中,招行的逻辑变化最大。财富管理、零售业务这些曾经优等生的标签反倒成了招行的拖累。 万物大跌使居民理财意愿受挫,招行财务管理业务连续两年下跌。同时,经济下行后,对公业务有为经济托底的属性,增长远好于零售贷款。两者叠加下,招行成长性不在,营收增速跑输比它体量更大的中行、农行。优势变劣势后,招行股价大跌,从2021年6月到2023年底,招商银行股价跌了45%,同期银行ETF不过跌了6%。 不过今年,招行却一改颓势,年内涨超30%,跑赢了银行板块10个百分点。是招行开始反转了吗?本文持有以下观点: 1、估值修复对招行上涨起到了作用。去年中特估逻辑下,中农工建上涨17%-33%。同期招商银行下跌21%。到了今年,高股息、低估值的价值股投资盛行,而一直俯冲的招行,PB处于近十年低位,再加上行业第一的分红率,招行再次跑赢行业。 2、财富管理出现回暖迹象。4月存款开始流向理财。4月全国存款减少近4万亿元,存续理财规模增长超2万亿。招行4月新增托管基金销售份额超过300亿,而去年同期不足100亿。财富管理回暖不仅利于业绩,也有望扭转招行活期存款定期化趋势,改善其资金成本。 3、零售业务仍处在“逆风期”。经济调整后,对公业务要强化放贷来保证基建、制造业等项目落地。而居民收入预期受到影响,零售贷款需求下滑。因此银行业对公业务增长持续好于零售业务,招行成长性逐渐跑输国有大行。 / 01 / 时隔两年,重新跑赢行业 2022年之前,市场流传着这样的投资信条:买银行就买招行,稳健躺赚不用管。招行也确实争气,2014年-2021年6月,招行一度实现了6年6倍的涨幅。 但2021年6月份后,招行的情况开始急转直下。虽然在这段时间,地产暴雷拉高坏账、让利实体降低息差等几大不利因素的影响下,银行股的日子都不好过。但招行的表现要远远差于行业。从2021年6月到2023年底,招商银行股价跌了45
      277评论
      举报
      股价重新跑赢行业,招商银行的拐点到了吗?
    • 读懂财经读懂财经
      ·05-21

      挖掘消费常青藤背后的时代密码

      未来的答案藏在过去的矛盾里。我们往往能够在现象更迭的脉络中,寻找到具有普遍意义的必然性。 过去几年,中国商业故事最大的变化就是拼多多的崛起。时代转向,往往从意想不到的时候开始。当时间回到2017年底,彼时中国网民7.72亿,正式跨越一半人口的关卡,这一年拼多多的全年成交金额只有1412亿元人民币。 在此后4年里,拼多多的GMV翻了10倍不止,2021年,这一数据达到了24410亿元。在4年10倍增长故事里,绝大多数人只看到了用户数量的增长,但很少有人注意到另一个重要增长指标:消费频次。2017年-2021年,拼多多的人均订单数量从17.57笔增长到70.22笔,增幅高达300%。 消费频次反映了平台的用户粘性,是一个更长周期里的增长指标。即使当拼多多用户数量增长进入瓶颈后,消费频次仍然能够驱动公司业绩不断增长。 在相当长时间里,用户数量和客单价都是消费故事里最受关注的增长指标,愿意在用户粘性上下注的公司并不多。但事实证明,用户粘性才能让消费公司实现穿越周期的增长。 / 01 / 消费,时代变迁里的投资常青藤 作为时代变迁里的常青藤,在国外历史经济周期变化里,消费资产都展现出了不错的表现。 1980年-1990年,美国千亿大市值公司收益率前十的公司中,有8个消费股,其中沃尔玛更以42%的年化收益率位列十大公司之首。到了2008年-2018年,年化复合收益率排名前十的公司中,消费股依然占据4个席位。 同样的情形也发生在英国和日本。在英国,2018年市值排名前20的股票中,消费行业占据7个席位。而自2009年日本人口达峰以来,消费领域依然跑出了不少牛股。2009年-2019年,东证指数涨幅TOP100中,消费股数量超过32家企业。 这三个国家都经历了从消费升级阶段回归理性消费的过程,但消费资产依然能够在漫长时代更迭中经久不衰。为什么消费资产能够穿越周期波动?在我看来,原因主要有两
      134评论
      举报
      挖掘消费常青藤背后的时代密码
       
       
       
       

      热议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