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白商业评论

解读财报,用财报解读公司

IP属地:北京
    • 大白商业评论大白商业评论
      ·07-22
      今年2月sora给整个行业带来了不小的震动,没想到几个月之后中国的视频生成大模型就发布了,而且还是老铁之家快手做的。为什么会是快手,这事不应该是抖音或者BAT大厂干成的事吗? 根据媒体披露的信息,2023年10月,快手重启了一个当时看起来不太起眼的项目“噗叽”,这是一个能把静态图片通过AI生成2秒Gif表情包的工具,可以说这是可灵研发的基础。这里我们要提到一个人,万鹏飞,快手视觉生成与互动中心负责人。今年3月他在快手公司的支持下带着20人左右的小团队,仅用3个月时间就做出了可灵。 要做出这样一个大模型产品需要几个条件呢?足够多足够干净的数据,这是燃料;有够强的算法大牛和团队,也就是算法;有足够多的卡,就是算力。而这三个恰好快手都具备。快手本来就是短视频内容平台,数据场景是天然存在的,所以相对其他大厂有先天优势。但快手在主观上早做了准备,数据不是凌乱的,而是常年对视频进行清晰地标注,做模型的时候可以直接拿过来用,所以它们比其他厂、比字节都要快。 市场上有个说法,快手手头能用做GPU算力的大卡只有字节的十分之一。算力不占优势,快手为什么还能第一个做成呢?一方面,可灵开始不到一个月,就获得了快手CEO程一笑的支持,把可灵视做公司战略级项目,所以可灵实际可调用的算力比较多。第二,快手近几年持续对算力优化进行投入,在算力有限的条件下提升了训练推理的速度和效率。 有人说可灵会很快改变快手甚至整个短视频的内容生态和商业生态,但在我看来落地的速度不会很快。你看可灵现在还处在报名内测阶段,一是快手的算力确实不够,二是文生视频使用起来经济成本很高。所以这两条决定了可灵客观上还不能大规模商业应用,指标性意义大于商业意义$快手-W(01024)$  
      725评论
      举报
    • 大白商业评论大白商业评论
      ·07-15
      萨莉亚餐厅在日本母公司的社长松谷秀治,2023年1月接受日本媒体采访,他的意思是“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涨价。”不过,萨莉亚中国餐厅最近却涨价了,有媒体报道一些单品的价格上涨了1-2元左右。别看涨2块钱不起眼,但对于单品10多块钱、号称穷鬼餐厅的萨莉亚,这些涨价品可是10%左右的涨幅。那么,号称不涨价的萨莉亚这次为什么涨价了呢? 有记者就去萨莉亚求证原因,官方给出的解释是“因为原材料成本上升,供应商涨价了。”这个解释听起来无可非议,面粉涨价了,所以面包也得涨价。 我就去翻了国家统计局网站,结论是从2023年4月以来,中国食品出厂价格指数连续15个月下跌,原料价格是一直降价的,那萨莉亚给的解释就更说不通了。 萨莉亚是一家日本上市公司,所以我在东京证券交易所网站找到了他们7月刚发布的财报,其中有一句线索“由于劳动力长期短缺、工资上涨、资源价格飙升以及日元贬值导致的食品和能源价格上涨,商业环境仍然艰难。”萨莉亚在日本有1051家门店,而它的海外门店大多数开在大中华区,有400多家。那是不是由于日元贬值食材涨价,所有萨莉亚门店都涨价了呢?非常遗憾,我用日文和英文搜索,没有找到日本萨莉亚涨价的证据,这次涨价可能只限于中国。 而我看到的报道是日本萨莉亚在千方百计地避免涨价。比如2022年8月日本读卖新闻报道,萨莉亚将安装太阳能电池板降低电费来避免涨价;2023年7月日经新闻报道,日本萨莉亚取消免费奶酪以避免涨价。如果没有进一步的证据,你在餐厅吃到的萨莉亚很可能是中国价格特供版。这样做的目的,当然是在避免日本消费者流失的情况下,扩大日本总公司的营收和利润。2024财年前三季度,萨莉亚日本以外的亚洲分部营业额580亿日元,同比增长30.1%,这其中8成来自中国内地市场。 当然萨莉亚所说的食材涨价有可能因为它采用的中央厨房模式,他们的部分半成品食材来自澳大利亚的工厂,而澳大利亚受到通胀影响食材涨价
      33评论
      举报
    • 大白商业评论大白商业评论
      ·07-14
      随着这个月北京放开Robotaxi也就是无人驾驶出租车的商业化试点,现在全国已经有11个城市开放了载人测试运营服务,自己拉活的出租车真的要来了。不过,这也引起一些人认为要抢夺司机饭碗的担忧。出租司机真的需要对未来的就业焦虑吗? 我们看看萝卜快跑在武汉的运营。根据媒体报道,萝卜快跑当下在武汉有400多辆无人驾驶出租车,而武汉市有日均2.9万辆的网约车和1.8万辆出租车。仅从这个数据上看,萝卜快跑连整个武汉出租车运力的1%还不到,要说萝卜抢了武汉出租司机的饭碗,这种担心是不是过于夸大了呢? 而真正需要担心的是什么?首先,特斯拉的FSD,也就是完全自动驾驶正在推动落地中国。第二,马斯克宣布要推出特斯拉的Robotaxi。这两件事情联系起来,你就会发现特斯拉可以一夜之间把中国的170万存量私家车转变成无人驾驶网约车,特斯拉车主只需要再掏上几万块钱,车就可以自己上街拉活了。170万特斯拉,这才是中国出租车和网约车司机不能承受的现实。 所以萝卜快跑的真正对手是特斯拉,这不是无人驾驶和出租车司机的斗争,而是国际自动驾驶的较量,是中美科技竞争的又一场较量。而百度的萝卜快跑在这个关键时刻突然被热炒,俨然成了当年百度谷歌较量的翻版,你懂的。 说白了,无人驾驶出租车这件事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大势所趋,我们即使没有本土的“萝卜快跑”,也会有各种外来的“洋萝卜”。特斯拉Robotaxi已经箭在弦上,如果我们用一种消极的态度,失去的将是中国自动驾驶发展的历史机遇。纵观国内厂商的技术实力和资金实力,只有萝卜快跑可以跟特斯拉一战,目前萝卜快跑服务已经覆盖全国10多个城市,国内做到规模化、常态化测试的只有萝卜快跑一家。 过去10多年,百度给自动驾驶和人工智能研发的投入超过了1500亿,自动驾驶积累了超过1亿公里测试里程,它的高级别自动驾驶专利数量全球第一。而自动驾驶的安全性,可以减少事故的发生。比如萝卜过去两
      1,067评论
      举报
    • 大白商业评论大白商业评论
      ·06-19
      你现在看到这个转瞬即逝的画面,海外专业媒体怀疑这是特斯拉“Cybercab”自动驾驶出租车的设计预告。 $百度(BIDU)$  $特斯拉(TSLA)$   这种欲盖弥彰的显露,可能是特斯拉刻意的动作。从4月特斯拉通过国家汽车数据安全要求检测,到马斯克高调宣布8月发布自动驾驶出租车以来,两件事情都给中国新能源行业敲响警钟,狼要来了! 这两件事有什么影响呢?首先通过数据安全检测,国产车能出现的地方特斯拉就能出现。另外有媒体报道FSD也就是完全自动驾驶正准备在中国落地,一旦得到批准特斯拉将合法地在中国道路上开启完全自动驾驶,这对中国市场自动驾驶的落地是个大大的推动。第二层意思,特斯拉发布Robotaxi之后不排除某个时间落地中国,意思是无人驾驶出租车,除了充电之外它可以不眠不休一直在路上运行,这对中国的出租车网约车将会带来巨大影响。如果这两个节点落地,都会加速国内交通面貌的改变。 那么,国内企业要如何应对呢?从自动驾驶技术来看,中国厂商百度、小马智行位居世界前列。比如百度上月发布的支持L4自动驾驶大模型,安全性高于人类驾驶员10倍以上。第二梯队的华为、小鹏、元戎启行、商汤等企业,端到端的方案上车量产时间可能会在2025年前后,也就是说一年左右就可以规模化应用。中国企业和特斯拉可以说旗鼓相当。 而从自动驾驶出租车角度来说,百度旗下的萝卜快跑已经在北京、武汉、重庆等城市提供无人出租车服务,覆盖了武汉3000多平方公里和770多万人口,今年5月第六代无人车上线,还计划在2024年内实现盈亏平衡。反观特斯拉,市场还不清楚Robotaxi是用新车型还是用存量的特斯拉汽车,这次若有若无的“Cyb
      792评论
      举报
    • 大白商业评论大白商业评论
      ·06-12
      最近喜茶联合中茶协推出了“新茶饮新名茶计划”,听起来虚头巴脑,但还是透露出了喜茶在竞争困境中的一些想法。 首先过去两年喜茶处在一种非常焦灼的竞争状态里,蜜雪冰城用低价爆款、下沉和万店策略打爆了整个市场,同样打中高端的奈雪2021年上市后,在现金流支撑下大量开店缩小跟喜茶的差距,同时消费市场的变化已经不能支撑喜茶25块钱的平均单杯价格了。 所以喜茶是怎么做的呢?降价,我在的北京水果茶、轻乳茶基本都在10多块,极端情况有4块一杯;加盟,现在有3700多家门店;下沉,今年连城镇人口不到80万的鹤岗都开了喜茶;联名,跟FENDI、繁花、BEARBRICK好多跨界品牌联名吸引年轻受众。一系列组合拳下来,喜茶好像又能打了。 但喜茶终究不是雪王,注定不能别的茶饮做什么,他也做什么。记得2016年我到深圳的时候,还要专门去趟海岸城,排队一个小时打卡喜茶,奶盖尤其好喝,我觉得喜茶应该是中国茶饮行业的天花板。所以喜茶现在做新茶饮新名茶计划,可能对市场短期影响并不大,但反映出喜茶市场策略的调整,这个路径可以影响高线城市特别是女性用户的心智。如果能垄断或者定义新茶饮的概念,就有可能从高度内卷的产品和价格里跳脱一些,恢复当年的品牌势能。 喜茶否认他们要上市,我认为这个说法可信,你看看隔壁奈雪上市以后掉到地板的股价吧。茶饮竞争是个持久战,保持正向现金流,保持耐心,可能是最笨却最好的一种打法$奈雪的茶(02150)$  
      334评论
      举报
    • 大白商业评论大白商业评论
      ·05-27
      智能化系统运营商有赞最近的发布会,提到当下社会消费市场不是简单的降级,而是出现了功能性需求和情绪价值的分化。如果你在做消费领域的创业,特别是私域创业,很有必要认真听一听。 消费升级现象在城镇化、互联网和收入预期高涨的共同叠加影响下,加上创投资本的催化作用,在2018年达到顶峰,但大家感知到最近几年这个情况变了。变成了什么?一方面功能性需求也就是刚需突出,消费者只把钱花在必须的事情上。根据有赞的数据,兴趣消费的刚需化比例已经超过50%。另一方面年轻消费者喜欢为情绪价值买单。所谓情绪价值指的是愉悦感、缓解焦虑、美学价值、自我表达、情感寄托等,从宠物旅行演唱会到各种国货香氛小众群,情绪价值反应的是愉悦自己、温暖内心。 商家和品牌的难点是什么?找不准品牌定位,供给结构性错配,产品也不好卖。有赞创始人兼CEO白鸦在发布会上给出了建议,生意经营的核心要从“快速规模”转向“深度运营”。 说我的理解哈,当下这么卷的环境下,利润增量还得靠深度运营,就是商家依靠数字化和智能化投入,无限放大运营循环的颗粒度,使用有赞这样的智能化运营系统来提高利润。比如,户外品牌巴塔哥尼亚通过旧衣维修和社群活动增强用户连接,提升消费者体验;牛奶品牌圣牧有机精确分层老客户,把品牌转型为有机健康平台,提升客户的终身价值;休闲零食品牌百草味通过后链路运营提高营销的转化率,实现了无额外广告成本的增量。 纵观有赞业务的发展脉络和产品服务的变迁,都是围绕着社交网络和私域的营销转化展开的,而提升营销转化的关键,在于如何让消费者“更喜欢买、更快速买、买得更多”。为了帮助品牌零售商家在新常态下获得利润增长,有赞在AI的加持下,围绕“营销转化”和“复购分销”两个核心方向,对产品和服务进行了全面升级。比如商家可以直接选择不同的装修主题,跟智能助手对话就能轻松完成店铺装修。针对消费者购物时的犹豫点进行了优化,简化了购买步骤。还推出了多种
      389评论
      举报
    • 大白商业评论大白商业评论
      ·05-22
      腾讯21号公告当天10亿港元回购了261万股股份,但是,如果你仔细看腾讯公告就会发现进入2024年之后,腾讯几乎每个交易日都在以5亿、10亿这样的金额在大笔的回购自己的股票。腾讯这是要干什么呢? 其实从2021年8月腾讯就开始密集回购,那时每天要花出1亿港元。2022年一度每天的回购金额涨到了3亿。最狠的是2023年,腾讯一共回购125天,累计耗资494亿港元,这个数字超过了之前所有年度累计回购金额的总和。更狠的是,按照腾讯2023年报电话会披露的数据,2024年股票回购金额将超过1000亿港元。 腾讯为什么要不停买自己的流通股呢?其实不只腾讯,几乎所有有实力的互联网大厂都在回购股票。阿里2023年回购花了679亿人民币,这个月披露账上还有300亿美元可以用来回购。美团去年12月披露回购不超过10亿美元股份,京东昨天公告发行15亿美元票据,部分用于回购股票,小米去年回购了14.7亿港元。为什么上市公司辛苦赚来的钱不分红、不扩大生产,而是热衷于回购股票呢? 首先股票回购可以减少市场上的流通股数量,提高每一股的盈利水平,大买单进来可以提升股价,在近几年中概股市值走低的环境下尤其重要。其次,它向市场传递出股价被低估的信号,自己的股票自己都想买,显示出股东对自家公司价值的信心。还有很重要的一点,腾讯阿里的前期大股东南非报业和软银因为各种原因近两年在大量减持,所以两家才会拿出那么多真金白银维护股价稳定。
      6351
      举报
    • 大白商业评论大白商业评论
      ·05-22
      过去一个季度,那些追高买理想汽车股票的人傻眼了,他们发动集体诉讼,要求理想赔钱;买了2024款理想L系列和MEGA的车主傻眼了,因为刚提完车就降价;理想供应商发愁刚提完产能,就又要减产了;理想员工也很慌,裁员18%将有5600多人陆续下岗。发布财报后连续两个交易日理想汽车股价下跌近20%,亲你还好吗? 先说发生了什么,其实理想一季度财报表现不能算差,营收256亿,整体毛利率虽然小幅下降但依然保持在2成。虽然经营利润是亏的,但算上利息和投资收入最后还是保持了5.9亿的净利润。这些数据放在中国造车新势力是非常好的业绩了,但是,理想在上个财季的预期调门太高,饼画的太大,以至于圆不上的时候就非常难堪。整个一季度,算上MEGA和被拖累的L系列的预期销量差额,理想一共少卖了大约2万辆车,少赚了60亿。 MEGA外形引起的舆论风波大家都知道,但是,MEGA卖不动绝不只是外形问题。首先MEGA是理想的第一款纯电车,面对用户的补能需求,截止今年5月中旬理想有400座超充站,大大落后于特斯拉和蔚来。所以不光是车不好看,更本质的问题是保证后续用户服务的超充站数量不够。第二,财报发布后李想说年内不再发纯电车,汽车产线是个复杂冗长的体系,从产品定义、平台开发,到零部件定制采购,再到整车生产最后交付,一般要花费数年。理想的这次调整不仅仅是产品外观调整,也不只是时间问题,而是整个产线可能出现一系列的不确定,这对理想才是更持久的影响。就像李想3月内部信里提到的,这次理想汽车调整的是战略节奏、运营方式和组织结构,所以理想股价近三个月才调整的这么深$理想汽车(LI)$  
      449评论
      举报
    • 大白商业评论大白商业评论
      ·04-28
      $汤姆猫(300459)$ 你肯定知道安卓早期这只大名鼎鼎的汤姆猫吧,但你可能不知道这个IP目前的持有者竟然是一家中国A股的上市公司金科文化。它的收入模式非常简单,就是把汤姆猫IP那些应用的流量卖广告,基本是个稳赚不赔的生意。金科文化的证券名称叫汤姆猫,在它27号刚发布的财报里2023年亏损了8.6亿。怎么能亏呢?我带着好奇看了这家公司的财报,它玩资本的故事都能写本书了。 简单说,金科的前身是浙江一家主营化工材料的公司,2015年上市之后就收购了一家实际营收很差的游戏公司,帮那家公司的老板王健变相实现了上市,而这个王健上市时只有27岁,更意外的是王健竟然在2019年6月反客为主成了金科的董事长,直到他在2021年卸任董事长之前,一共从股票市场套现了10亿。 从2017年开始,金科文化就经过一系列操作70亿收购了来自英国的汤姆猫IP,但是金科本身没这么多钱,它怎么做呢?它给机构定向增发,这些增发的股票在解禁之后实际上在二级市场变成了流通股。要注意,金科买汤姆猫的这70亿,相当部分真金白银的流向了境外。 另外金科文化还在2020年以47倍的溢价15.5亿收购了它关联公司的不动产,什么意思?比如我的衬衣值1块钱,但我却让上市公司用47块钱买下来,这个钱就从上市公司监管体系进到了我自己的兜里,这个做法当时引起很大的舆论质疑。 汤姆猫的这次亏损并不是经营亏损,而是来自之前收购的商誉减值。比如收购的汤姆猫IP成了我公司的资产,而现在资产不值那么多了,需要从当年的利润中扣除。其实这也不是金科第一次商誉减值了,刚才说的收购王健的那家公司,最后商誉减值26亿,而这些钱都成了公司的亏损,也最终会反应到股价上。 而金科还在不断地跟随热点,比如2021年就转型元宇宙,2023年又发力大模型,真是赚足了眼球。不知道汤
      309评论
      举报
    • 大白商业评论大白商业评论
      ·04-22
      这是周鸿祎在直播中怒批哪吒汽车CEO张勇的画面,360拥有哪吒汽车9.37%的股权,作为哪吒汽车的股东公司,哪吒的亏损直接拖累360的利润由正变负。那个做安全出身的360,现在到底是怎么赚钱的呢? 周鸿祎的公开发飙是有道理的,在360的2023年报里净亏损4.9亿,其中哪吒母公司合众汽车在权益法下确认的亏损就有6.8亿,要是说360利润被哪吒拖了后腿也是客观事实。 但是,360的营收能力下降还是只能怪到他自己企业头上。从2019财年开始,360的营业收入已经连续5年下降,2023年的营收只相当于2018年的68.9%。另外从2022年开始,360已经连续两年亏损。即使2023年不计算各种经营投资的损益,刨去所有营业总成本,也只有2.1亿的营业利润。所以360财报反应的本质问题是它自身创造营收的能力在持续下降。 那么,360营收下降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我把财报里的解释概括起来就是,作为360最大收入来源的互联网广告,受到视频平台广告的挤压。360有一套传统流量的三级火箭,各种用户安全产品给浏览器导流,浏览器又带动了搜索,比如360PC 浏览器和导航的平均日活近2亿,月活4.1亿,庞大的流量可以做广告变现、流量分发。但变化的趋势显而易见,短视频流量和广告的增长阻碍了360那种自来水的流量,这实际是对360过去十几年商业模式的一次颠覆。
      347评论
      举报
     
     
     
     

    热议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