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观新金融

金融科技领军原创自媒体

IP属地:未知
    • 周观新金融周观新金融
      ·07-19

      财富人群情绪转变,压力给到“中收”

      文 | 周公子 编 | 周星星 众所周知,所谓“疤痕效应”,是指在过去遭受创收,即便伤口愈合后,仍然会对人的心理和外界认知等产生影响。 在过去几年的时间里,不少投资者在经济问题上,或都经历过不同程度的“疤痕效应”:或收入减少,或固定资产缩水,或基金股票浮亏,亦或买理财经历过“破净潮”…… 种种原因之下,虽然个人的整体资产负债表在收缩(降杠杆),负债率却可能没有明显下降。与单一的“疤痕”不同,几年来多样化、慢性的“创伤”可能对大家后续的财富管理情绪、偏好、行为影响都更为持久。 除了最显而易见的“避险情绪”上升外,更有一些不太容易量化的情绪转变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财富规划选择: 比如,对当下及未来现金流保障的重视,这是一个财富规划中非常重要但在过去不被充分重视的命题; 比如,除了重视“账户富足”也开始重视“心理富足”。即幸福生活的定义、人生意义的追求等彰显“内心富足”的议题日益备受重视,而“心理账户”富足如何在资产配置中被充分纳入,其产生的影响可能在过往的财富管理行为中被严重低估。 一边是财富人群的情绪转变复杂,另一边是低利率、资产荒和“降费潮”先后席卷公募基金、银行理财和保险销售。身处这样的行业时点,银行财富“中收”的保卫战显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Part 1 从“高收益”到“高稳健” 据央行7月12日披露的《2024年上半年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截至今年6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295.72万亿元,同比增长6.1%。上半年,人民币存款增加11.46万亿,其中住户存款增加9.27万亿元。 而具体到银行零售AUM(个人客户资产总额)来看,虽然2023年大部分银行的增速在走低,但存款对AUM的贡献度却在攀升。 从招商证券选取的披露数据较全的上市银行来看,个人存款占零售AUM的比例已经连续三年不断走高,2021年至2023年末分别为56%、59.9%、62.3%。
      105评论
      举报
      财富人群情绪转变,压力给到“中收”
    • 周观新金融周观新金融
      ·07-09

      昔日百亿基金,易方达规模缩水居首

      文 | 周先先编 | 周星星今年基金半程冠军的排名没激起太大水花,连“期中考”时点惯有的冲规模动作也小了很多。眼下“不求排名”、“不冲规模”的行业氛围,可以说是与三年前的公募发行盛况形成鲜明对比。回首2020至2021年的市场高点,不少“百亿级”的爆款主动权益基金(包括:普通股票型、偏股混合型、灵活配置型、平衡混合型,下简称“百亿基金”)集中诞生,而到今年期中再复盘,上一轮牛市里成立的百亿基金,规模已集体缩水。其中,昔日百亿基金持有数量最多的“课代表”易方达,规模缩水也最大。Part 1百亿基金全军“缩水”据wind数据,2020年、2021年市场高点,爆款基金集中发行和成立,两年间共成立了44只发行规模超100亿元的主动权益基金,总发行规模6551.09亿元。彼时市场的热度一度造成了“千亿”现象级产品。以“易方达竞争优势企业A”为例,据当时财联社报道,易方达竞争优势企业A发行首日认购规模高达2398.58亿元,按照150亿元募集上限计算,配售比仅为6.2537%,成为了当时国内公募基金历史上首募规模最大的产品。而成立之后,“易方达竞争优势企业A”净值几乎没怎么在“1”上方停留就一路下滑。据Wind数据,截至7月8日,该基金近三年亏损幅度已经超过50%,全市场同类排名也处于后十分之一(1751/1973),规模已从发行时的148.49亿元缩水至不足百亿。实际上,易方达竞争优势企业A只是爆款基金的缩影,经过近几年市场的洗礼,截至7月8日,据Wind数据,百亿基金总规模已缩水至845.71亿元,缩水幅度高达87%。而从单只基金来看,44只牛市高点成立的基金已全部“缩水”,规模均已不足100亿元。其中,缩水幅度较大的工银高质量成长A、平安低碳经济A、易方达信息行业精选A等7只基金,规模已缩水至10-20亿元之间。从收益率的角度,百亿基金表现都不太乐观。截至7月8日,44
      455评论
      举报
      昔日百亿基金,易方达规模缩水居首
    • 周观新金融周观新金融
      ·06-22

      业绩不够,选择性展示来凑?有基金公司在宣传上动小心思了

      文 | 周先先编 | 周星星最近,公募基金规模首次突破30万亿元,但行业普遍依然焦虑:过去三年行情不佳导致大量基民割肉离场,投资者观望心态较重,基金发行加速内卷。内卷之下,有些基金公司在宣传上动起了小心思。近日,小周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东证、光大、前海、汇丰晋信等公募基金公司部分渠道的最新宣传页面显示,业绩截止日期竟然是半年甚至一年前(时间标注在不起眼的位置),以旧数据宣传产品的历史收益。这,算不算是另一种“擦边”?Part 1“老牌明星”东方红不用最新数据作为公募基金保有量居于头部的第三方代销平台,支付宝财富号成为公募电商吸引流量的必争之地。尤其是去年以来,随着市场降温、基金代销业务开展难度的提升,各家基金公司在电商平台上的竞争也日益激烈。以直播为例,据道乐研究院最新数据,截至四月底,共130家资管机构开设直播,平均每月开设1055场直播,平均每场观看人数8.7万人/次。积极营业无可厚非,但在历史表现上“选择性展示”,就有投机取巧之嫌了。小周发现,从东证基金(东方红资管)支付宝财富号首页最新的广告位点击进入,出现了东方红90天持有纯债债券A的宣传页面,页面上虽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指数进行对比,但数据截止日期却是2023年9月30日。来源:支付宝东证基金财富号 截图时间:20240615再往下拉,是醒目的广告语:“强强联手,专家护航”,东证基金给出了东方红90天持有债券两位基金经理的历史业绩。其中,李燕在管产品东方红短债A成立以来净值“屡创新高”,净值“平稳/上涨318天”、“创新高206天”,数据截止日期是2023年10月31日;徐觅在管产品东方红益鑫“年化收益3.53%”,“历史每个年度净值增长率超过同期业绩比较基准”,年化收益截止时间是2022年底。短短一页广告,却使用了三个不同的数据截止日期,东证资管在业绩宣传上是否过于“煞费苦心”?来源:支付宝东证基金财富
      736评论
      举报
      业绩不够,选择性展示来凑?有基金公司在宣传上动小心思了
    • 周观新金融周观新金融
      ·06-07

      金融科技Q1:规模与质量“再平衡”

      文 | 周公子 编 | 周星星 从今年一季度的整体表现看,面对仍待复苏的消费信贷需求和充满不确定性的外部环境,金融科技企业的应对策略相当有共性:主动控制信贷规模增速,加速优化业务及客群结构,力求用更好的资产质量提升周期抵御能力。 可以预见的是,当整个消费信贷市场迈向需求尚待复苏、息差缩窄、监管趋严的“新常态”,金融科技企业也不得不重新思考业务规模与资产质量的“再平衡”。 Part 1 “主动”控制规模增速 受需求不足影响,今年一季度信用卡、持牌消金的业绩均有不同程度的波动,金融科技公司也不例外。从已披露一季度业绩的金融科技企业看,虽然营收、利润表现较为平稳,有部分甚至“稳中有进”,但新增贷款规模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比如,奇富科技 $奇富科技(QFIN)$ 今年一季度总撮合及发起贷款规模为992.37亿元,同比减少9.3%;乐信今年一季度平台促成借款金额为588亿元,同比减少4.76%;小赢科技 $小赢科技(XYF)$ 今年一季度促成和发放贷款总额为215.05亿元,同比减少10.72%。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大家“主动”控制新增贷款规模的结果,旨在优化资产质量,聚焦优质客群。虽然从单季度来看,由于新增贷款减少可能导致“分母”变小,使得逾期率在短期内有所上升,但长期来看有利于优化业务结构,把握风险。 不约而同地,奇富科技、小赢科技都在财报中提到了这一点。 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小赢科技31-60天和91-180天未偿贷款的拖欠率分别为1.61%和4.37%,相较去年的1.05%和2.4%均有所上升,主要是受一季度新增贷款余额下降所致,即“分母”总贷款余额的增速也随之变小了。 奇富科技也在业绩说明会中明确提到,“
      460评论
      举报
      金融科技Q1:规模与质量“再平衡”
    • 周观新金融周观新金融
      ·05-31

      平台金融野心再起:还有几个APP不搭载放贷业务?

      文 | 周公子编 | 周星星强监管环境,激烈博弈的存量时代,依然拦不住平台金融的“放贷”野心再起。最近,有用户意外地发现,货拉拉也已经悄无声息地在APP内上线了信贷产品“圆易借”。而正在申请上市的读书应用喜马拉雅,就被监管部门要求就平台上的助贷业务进行补充说明。这不禁让人惊觉,如今各大互联网平台应用(APP),还有几个没有搭载放贷业务?除了大家熟知的抖音、微信、支付宝之外,打开各类熟悉而高频的APP会发现,通过不同层级的菜单均可到达消费贷款业务,比如出行相关的百度地图、滴滴、携程、去哪儿、同城;比如覆盖各类生活场景的美团,各大电商APP京东、淘宝、拼多多等更是早已经链接放贷业务。Part 1前行者们的示范效应为何各大互联网平台如此疯狂入局信贷业务?字节跳动、快手等平台当下的金融之路,也是阿里、腾讯等互联网巨头曾经走过的?最重要的原因在于,金融业务所带来的收益与成长空间,是充满诱惑的。众所周知,阿里系的蚂蚁金服,出发最早也走得最快,虽然不幸折戟在上市前夜,但仍不失为一大价值极高的业务。回顾当年的蚂蚁,其招股书显示,截至2020年6月,消费贷余额规模为1.7万亿元,甩开腾讯多个身位,遥遥领先于全行业。哪怕时至今日,虽然历经数年整改,蚂蚁消金仍然是无法忽视的巨头。据小周从业内获得的数据,截至2024年一季度,蚂蚁消金贷款余额达2243亿元,稳居行业之首,与位居第二的招联消金(1708亿元)拉开了五百多亿的差距。而500多亿的差距是什么概念呢?在现有的31家消费金融公司中,截至2023年末在贷规模500亿以上的只有6家。再对照其他业务来看看,比如云服务。阿里云2024财年的营收为1063.74亿元(阿里 $阿里巴巴(BABA)$ 财年起止时间为每年4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2024财年为202
      572评论
      举报
      平台金融野心再起:还有几个APP不搭载放贷业务?
    • 周观新金融周观新金融
      ·05-21

      权益回暖,是进是退?可以看看二级债基

      文 | 周先先编 | 周星星最近权益市场回暖,不少基民又有了新困惑,该不该赎债买股?今年的市场让投资者既怕错过股市机会,又担心后市持续震荡:前四个月股市出现了两轮较大幅度的下跌,债券资产表现强势;而四月末开始,债市却出现了一波明显的调整,股市则慢慢步入了反弹通道。市场快速轮动背景下,虽然“是否赎债买股”没人可以下确切的结论,但我们可以根据“股债跷跷板”效应,寻找可以二者兼顾的投资方式。其中,二级债基就是一类具备投资性价比的产品,得益于其产品设计为“多债券+少权益”的投资组合,使得该类基金具备“稳中有进,攻守兼备”的特点。Part 1能攻能守,跑赢主流基金指数当前,在资管新规、理财净值化、市场利率持续下行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具备投资性价比的品类的越来越少,尤其是那些具备相对低回撤、低波动特点的产品,已经越来越稀缺。在此背景下,二级债基成为不少投资人的新选择。二级债基全称为混合债券型二级基金,是债券基金的一种,投资股票等权益类资产仓位一般不高于20%;债券仓位一般不低于80%。从预期回报和总体风险属性来看,二级债基介于纯债基金和偏债混合型基金之间。据Wind数据,市场当前二级债基为571只,份额在全部债券型基金中占比约为2%。也就是说,二级债基以债券投资为主体,根据市场行情适当调整权益资产的比重。那么,这类基金是否真的能够达成“攻守兼备”的投资目标呢?小周统计历史数据发现,二级债基相比其他基金指数,收益弹性更佳。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2024年5月17日,过去20年,混合债券型二级指数的累计涨幅为359.30%,年化收益率高达8.15%,高于同期偏债混合型基金354.20%的累计涨幅(偏债混合基金权益投资比例一般在40%或30%以内),也远高于中长期纯债型指数中短期纯债型指数的累计涨幅及年化收益率。 值得一提的是,二级债基指数年化收益率仅次于偏股混合基金指
      454评论
      举报
      权益回暖,是进是退?可以看看二级债基
    • 周观新金融周观新金融
      ·05-17

      存量新周期,助贷何以坚守资产端“价值输送”

      文 | 周公子 编 | 周星星 继银行、消金后,助贷也迎来了Q1财报“首秀”。从率先披露2024年一季度成绩单的信也科技 $信也科技(FINV)$ 来看,各项主要指标表现较为平稳,但结合信用卡、消费金融公司在今年一季度纷纷告别高增长的情况来看,这份“平稳”在难得之余,更可窥见一些业内关注的痛点问题: 作为助贷机构,要应对消费信贷的存量新周期可以做哪些努力?这些努力的有效性如何? 尤其是对银行、消费金融等持牌金融机构而言,助贷在挖掘消费信贷优质资产方面的“价值输送”,在存量新周期能否依然坚守? Part 1 消费信贷存量新周期下的应对 就近期银行一季度财报情况,小周已关注过信用卡市场的“焦灼”表现,再结合消费金融公司的表现看,增速也同样疲态。 当然,并非所有银行都在季报中详细披露信用卡的情况,但从几个行业“风向标”中仍可管窥: 招行 $招商银行(600036)$ 信用卡今年一季度贷款余额9166.23亿元,同比降2%;平安 $平安银行(000001)$ 信用卡今年一季度应收账款余额4829.74亿元,同比降6.1%;中信信用卡今年一季度贷款余额5101.26亿元,同比降2.14%。 如果说,信用卡“风向标”们的市场基数较大,发展时间也较长,增速放缓并不奇怪,那么,消费金融公司的业绩表现,就更为直观了。 同样的,也看消费金融行业中的“头部”代表们,今年一季度的增速多有不同程度的回落。 据小周从业内了解的数据,贷款余额规模排名前五的消费金融公司中,今年一季度增速为正增长的仅一家,马上金融今年一季度贷款余额为667亿元,同比
      785评论
      举报
      存量新周期,助贷何以坚守资产端“价值输送”
    • 周观新金融周观新金融
      ·05-15

      焦灼的信用卡:拐点未至,疯狂卷分层客户身份认同感

      文 | UU&周公子编 | 周星星在复杂经营环境下,去年信用卡发卡量锐减、交易金额萎缩、在贷余额缩水。而这样的势头,似乎延续到了今年。信用卡,2024年,开门难红。但在行业周期性红利到来之前,我们可以发现信用卡正在卷内涵、卷服务、卷优惠、卷身份认同感。Part 1去年不妙,一季度拐点还没来到央行发布的《2023年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显示,截至2023年末,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7.67亿张,同比下降3.89%。也就是说,过去一年,信用卡总量共减少了3100万张。而2022年信用卡总量的降幅仅为200万张。2023年上市行年报显示,去年16家信用卡交易金额(以2023年年报数据披露情况)靠前的上市行,其中14家交易金额同比下降,仅有建设银行和农业银行的该项指标同比微增。平安银行、兴业银行、光大银行、广发银行4家股份行的信用卡交易总额同比下降均超10%。作为银行零售金融的主引擎,信用卡业务的拐点直到一季度末都还没有来到。主动披露一季度信用卡数据的上市行不多,在少数有据可查的一季报及业绩表述里,相关上市行的信用卡业务实在算不上乐观—— 招商银行 $招商银行(600036)$ 、中信银行 $中信银行(601998)$ 、平安银行 $平安银行(000001)$ 截至3月末的信用卡贷款余额,均较去年末进一步下降,而它们还是行业里的风向标。具体来看,截至今年3月末,平安银行信用卡应收账款余额 4829.74 亿元,较上年末下降 6.1%;中信银行信用卡贷款余额 5101.26 亿元,较上年末减少 111.34 亿元,下降 2
      953评论
      举报
      焦灼的信用卡:拐点未至,疯狂卷分层客户身份认同感
    • 周观新金融周观新金融
      ·05-06

      广发信用卡“失意”存量局

      文 | 周公子 编 | 周星星 4月29日广发银行披露了2023年度财报,信用卡的多个关键指标依然颓势未改:虽然累计发卡量在增加,但交易额、透支余额(下称“应收”)、信用卡额度使用率都在下行。 在存量竞争意识已然强烈的2023年,广发信用卡“只增卡量不增效益”的趋势并未扭转,应收余额创下近三年来最低水平,近五年来也从未回到过2018年的巅峰水平,行业席位在“不进则退”。 而细数过去五年的人事更迭及几项关键指标,其在存量战局中的表现,就更显得耐人寻味。 Part 1 应收创三年新低 行业席位快速下滑 如果说,近两年来信用卡行业的应收有所下滑是普遍现象,但至今仍未恢复到疫情前水平的却也不多见。 截至2023年,广发信用卡应收贷款4248.79亿元,同比降3.37%,创下近三年来新低水平。 而纵览广发信用卡近十年来的应收规模,如果说2018年的4855.01亿是其“巅峰期”,与9家A股上市的股份行相比尚可位居前列(仅低于招行),那么接下来的5年则是“不进则退”。 到2023年,广发信用卡的应收缩水至4248.79,不仅仅是对比五年前的自己在“掉队”,对比9家A股上市的股份行也已跌落至中游,规模低于招行、中信、平安、民生,与光大相当。 而在过去的五年中,广发信用卡的应收仅有一年同比实现正增长,至今仍未恢复至疫情前的水平。 图片 这五年来,与应收持续缩水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其不良率仅有一年同比回落,其余四年同比均在攀升:2019至2023年的不良率分别为1.65%,1.98%,1.54%,1.58%,1.59%。 除此之外,据广发银行年报数据,信用卡也是广发银行内部投诉占比最多的业务,而广东则是投诉占比最高的区域: 从消费者投诉业务分布来看,信用卡投诉量72,971宗(占比83.45%),个人贷款类6,845宗(占比7.83%)。从消费者投诉区域来看,主要分布在广东(28
      639评论
      举报
      广发信用卡“失意”存量局
    • 周观新金融周观新金融
      ·04-29

      金融大模型新赛点:应用效果开“卷”

      文 | 周公子 编 | 周星星 短短1年时间,动辄采购、上马千亿级别的大模型基础设施的“技术卡位战”已告一段落,相关的“业务应用”却在明显提速,甚至有部分业务效能提升的成果,已可管窥。 结合2023年报季已入尾声,亦可进一步察觉银行等金融机构都在强调大模型在应用层面的落地情况在“扩容”——除了集中度较高的前台零售与客服、后台研发与风控等环节之外,更多的场景也慢慢进入金融机构的考虑范畴,比如知识管理、精准营销、智能开户等。 显而易见,大模型的商用及成果,依旧是2024年甚至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关注重点。 从“技术卡位战”快进至“业务效能初现”,在研发上持续探路“降本增效”,已经成为金融大模型长跑的新赛点。 Part 1 “技术卡位战”快进至“业务效能初现” 招商银行 $招商银行(600036)$ 在2023年度报告中提到,其在大模型方面的举措主要有两方面,一边是引入千亿参数大模型,用自有语料调优、训练、适配行内场景,同时跟进开源大模型技术的发展,并在专业场景自研百亿参数大模型。另一边,是探索大模型在零售、批发、中后台的应用。 不难发现,作为业内最早披露千亿级大模型采购信息的银行(回戳:《银行招投标透露了金融大模型落地的哪些信号),其大模型相关的技术“基建”已告一段落。而2024年的主要KPI,想必也是围绕银行的研发、业务场景的适配与落地应用。 不仅招行,周观统计发现,以银行为代表的各大金融机构,只要提及“大模型”的进展和布局都不离“应用”。与2023年初最大的不同是,各家已经从紧张刺激的技术“卡位战”中走出来,转而更强调技术落地进展和成效。 比如奇富科技 $奇富科技-S(03660)$ ,就在2023年财
      730评论
      举报
      金融大模型新赛点:应用效果开“卷”
       
       
       
       

      热议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