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见专栏
于见专栏
长期关注互联网、家电、财经、汽车、房地产、新消费等行业。
IP属地:未知
4关注
797粉丝
0主题
0勋章

净息差收窄再次拖累业绩,宁波银行走下神坛

编辑 | 虞尔湖 出品 | 潮起网「于见专栏」 银行业的发展向来两难,银企既要扩大资产与营收规模赚大钱,又要顾及风险避免产生不良贷款,二者很难平衡。曾有“城商行之王”之称的宁波银行,就正处于业绩持续增长、但是不良贷款率却居高不下的尴尬之中。 尤其是随着宁波银行的合规经营问题不断浮现,宁波银行的股价也持续下跌。与此同时,因为其分红比例也一直在业内处于低位,更是让其管理层,备受外界的质疑。而宁波银行这个银行界曾经的“优等生”,也因此被指走下神坛。 业绩增长放缓,受净息差拖累 2024年一季度,宁波银行交出了营收、净利润双双增长的“成绩单”。但是与此同时,这两个核心指标的增速,却也双双放缓。 据宁波银行第一季报财报显示,2024年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75 亿元,同比增长5.8%,同比放缓0.6%。净利润70 亿元,同比增长6.3%,同比放缓4.4%。 实际上,宁波银行的业绩增速下滑,并非偶然。早在2021年,宁波银行的营收增速还高达28.37%,但是短短3年左右的时间,该增速数据已经下滑至个位数,仅为6.40%。 值得注意的是,这也是宁波银行上市以来,创下的增速“最差”成绩单。而且,其归母净利润也同步由2021年的29.87%降至10.66%,为近三年最低水平。 据分析,宁波银行短短几年时间,就告别高速增长,主要归因于其净息差降低。 一方面,受市场利率下滑、LPR重定价、存量按揭调价等宏观因素的影响,其净息差逐年收窄,直接对其营收规模的增长带来冲击。公开数据显示,从2020年到2023年,宁波银行的净息差,已由2.3%降至1.88%。 而时间来到了2024年,宁波银行的净息差指标,依然承压。据公司披露的数据,宁波银行一季度日均净息差1.90%,虽然环比2023年第四季度略有上升,但是同比却降低10bps。 实际上,净息差收窄是金融银行业的普遍现象。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2
净息差收窄再次拖累业绩,宁波银行走下神坛
avatar于见专栏
08-24 12:32

欧洲杯、奥运会的流量红利,“带不动”重庆啤酒的高端市场

编辑 | 虞尔湖 出品 | 潮起网「于见专栏」 相比往届世界杯赛期间啤酒的热度,啤酒行业在2024年欧洲杯、巴黎奥运会全球两大顶级赛事期间,却似乎集体“哑火”了。 业内人士最大的感知便是,啤酒上市公司的业绩整体表现不佳,而且股价要么波澜不惊,要么“跌跌不休”。 定位高端啤酒,位居行业Top5的重庆啤酒也不例外。近日,重庆啤酒发布了2024年上半年财报。财报数据显示,重庆啤酒上半年营收、净利润增速都仅为个位数。 这份成绩单公布后,投资者的情绪似乎也在波动,重庆啤酒的股价,也出现了小幅下行。那么,为何高端啤酒也不香了?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或许可以找到答案。 高端啤酒失宠,重庆啤酒失速 啤酒行业整体低迷,重庆啤酒也没有独善其身。据重庆啤酒半年报数据显示,公司2024年上半年的营业收入达88.61亿元,同比增幅为4.18%;净利润则为9.01亿元,同比也有4.19%的增长;而扣非净利润数据为8.88亿元,同比增长了3.91%。 虽然重庆啤酒营收、净利润双双增长,但是论业绩增速,却在明显放缓。对比重庆啤酒2023年上半年的财报数据,其总营收、归母净利润增速,还分别是7.17%、18.89%。 而且,单看2024年第二季度,重庆啤酒的营收增长,更是仅仅微增1.54%,净利润也录得同比下滑5.99%的业绩。由此可见,2024年上半年,重庆啤酒业绩下滑,增长放缓已肉眼可见。 据分析,作为高端啤酒的代表,重庆啤酒业绩增长的挑战,分为受行业整体趋势影响、营收规模增长空间不足,以及受行业竞争、存货压力等的影响,盈利能力遭遇挑战。 具体来看,在营收规模方面,近年以来啤酒市场明显萎缩,正在让重庆啤酒承压。 结合搜狐财经根据公开数据的统计可知,啤酒行业的发展顶峰出现在2013年,当年我国啤酒产量达到5062万千升,销量也同步见顶。 而在最近三年,啤酒总产量却保持在3560万千升左右,已经比2013年
欧洲杯、奥运会的流量红利,“带不动”重庆啤酒的高端市场
avatar于见专栏
08-23 21:45

茶百道预计上半年净利润大幅下滑,押注海外市场能否破局?

编辑 | 虞尔湖 出品 | 潮起网「于见专栏」 在新茶饮赛道,四川百茶百道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茶百道)在冲击IPO这条路上,算是一个幸运儿。前不久,据港交所官网显示,继蜜雪冰城、古茗IPO申请文件失效后,沪上阿姨也没有逃脱这样的命运。 而茶百道也幸运地成为了,继奈雪的茶在港股成功上市后的第二家新茶饮企业。不过,2021年6月上市的奈雪的茶,及2024年4月上市的茶百道,在资本市场的表现却趋于一致,都不尽如人意。甚至在刚刚过去的2024年上半年,二者的股价就跌去了一半以上。 对于茶百道而言,近日其披露的盈利警告,更是一个不妙的信号。官方公告内容显示,初步评估,茶百道预期2024年上半年,录得经调整净利润为3.80亿元至4.10亿元,较2023年同期的5.98亿元下降不超过36.45%;录得净利润为2.20亿元至2.50亿元,较2023年同期的5.95亿元下降不超过63.03%。 茶百道上市后的首份“成绩单”,显然难以让满怀期待的投资者满意。因此,其股价也在盈利预警发布后,进一步走低。虽然自8月13日跌到谷底后,茶百道的股价已经开始反弹。但是截至8月22日收盘,6.33港元/股的股价,依然与其上市之时的发行价,相差甚远。 新茶饮遇冷后,茶百道高光时刻已过 相比早年新茶饮市场的扩张速度,目前新茶饮市场的增速已经大幅趋缓。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与美团联合发布的《2023新茶饮研究报告》显示,我国新茶饮消费市场规模从2018年的534亿元,至2021年稳步踏上千亿规模。 而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报告,我国现制茶饮店行业规模在2018年至2023年的复合增长率为25.2%,2024年至2028年复合增长率预计为15.4%。由此可见,行业整体规模增速放缓。 此外,7月份,壹览商业长期跟踪的25家新茶饮连锁品牌新开门店数量与上月相比增加24家,新开门店总量环比增长0.47%,几乎持平。 而
茶百道预计上半年净利润大幅下滑,押注海外市场能否破局?
avatar于见专栏
08-23 21:06

“网红牛奶”麦趣尔:出疆难,盈利更难

编辑 | 虞尔湖 出品 | 潮起网「于见专栏」 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曾经作为“高营养”奢侈品的牛奶已经是大众餐桌的常见食品。牛奶消费的快速普及,国内奶企们功不可没。只是随着奶企数量不断增多,赛道加剧内卷,近些年三线地域奶企的日子越发艰难。 七月初,有“网红奶”之称的麦趣尔发布了2024年半年业绩预告。报告期内,预计归母净利润亏损5800万元-6800万元,相比去年同期亏损幅度进一步加大。事实上,受今年原奶价格下滑影响,不少奶企都面临着亏损困境。 麦趣尔的亏损或许是现在牛奶行业的一个缩影,不过真正让其头痛的却是股权的变动。8月1日,麦趣尔发布公告,控股股东新疆麦趣尔集团所持公司2967.02万股份将被司法拍卖。若拍卖成功,新疆麦趣尔集团的控股股东地位恐将遭遇不保。 近两年来,麦趣尔无论是在消费市场,还是资本市场都难以令投资者和消费者满意。如今乳业赛道马太效应越发明显,身为三线奶企的麦趣尔正遭受着史无前例的内外夹击。 丙二醇事件后,业绩一蹶不振 2008年,三鹿爆发的“毒奶粉”事件,不仅令全国人民震惊也让整个乳品行业陷入了信誉危机。从此以后,食品安全成了众多奶企狠抓的发展重点。然而不承想十四年后,乳品行业又再次出现了“违规”事件,而这次的主角正是麦趣尔。 2022年,浙江省庆元县市场监管局发布公告,麦趣尔两批次纯牛奶检出丙二醇。据悉,丙二醇作为食品添加剂,广泛应用于糕点、面制食品中,是国家允许使用的食品合成香料,但不得在纯牛奶中使用。此消息公布后,瞬间引起了广大网友的极大关注。尤其在二级市场,麦趣尔因为质量翻车,股票开盘即跌停。 虽然麦趣尔及时发布了道歉声明,并解释称不合格产品是因为纯牛奶和调制奶两类产品切换生产过程中未能有效清洗罐线残留调制奶所致。但此次生产管理的疏忽还是给麦趣尔带来了非常大的麻烦。 当年8月,因违规添加丙二醇,麦趣尔被新疆昌吉市市场监管局处以73
“网红牛奶”麦趣尔:出疆难,盈利更难
avatar于见专栏
08-22 12:22

拉卡拉:“支付老兵”转身艰难

在二十年前,可能很多人不会想到只要刷个脸、扫个码就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吃喝玩乐”。尤其支付宝、微信的出现,让日常支付更加便捷。二十年后的我们进入了“无钱包”时代,同时也让第三方支付行业迎来了一场“百花齐放”。 本月初,有“第三方支付第一股”之称的拉卡拉公布了2024年半年报,报告期内营收29.84亿元,同比增长仅为0.4%;归母净利润4.19亿元,同比下滑17.98%。这份忧大于喜的成绩单无疑在表明拉卡拉在发展上已经陷入了瓶颈。 而就在半年报发布之前的6、7月份,有大量用户反映在使用拉卡拉POS机时,被“无声无息”地扣除了120元的运营服务费。这一行为也导致拉卡拉在收单市场口碑急速下滑。事实上,近两年在第三方支付行业内卷下,拉卡拉无论是在消费市场还是资本市场都已经进入了慢车道。 光环消退,业绩承压 拉卡拉对于很多80后来说并不陌生,在互联网支付还没有普及之际,往往在商场刷卡消费,经常会看到拉卡拉POS机的身影。如果你是商户,拉卡拉的大名更是如雷贯耳,肯定会有很多拉卡拉的推销员上门拜访。 在国内消费力不断攀升和万千商户的助力下,拉卡拉一路发展壮大,成为全国第二大收单企业,仅次于有央企血统的银联商务。正是有这样的实力,拉卡拉于2019年在深交所成功上市。不过纵观拉卡拉的上市之旅,却难言顺利。 早在2016年初,西藏旅游宣布拟作价110亿元收购拉卡拉100%股权。这场蛇吞象式交易被外界认为是拉卡拉借壳上市,自然也受到了上交所问询,当年6月西藏旅游宣布终止收购拉卡拉重组计划。 然而时隔4个月后,拉卡拉为冲击二级市场,将原有金融业务剥离再度闯关。不过因为申请文件不齐备又不了了之。直至2019年三次闯关才敲开资本市场大门。 尽管在第三方支付领域,拉卡拉实力不俗,但上市之前很多投资者并不看好其未来发展。原因很简单,在进入移动支付时代后,支付宝和微信的强势崛起已经严重威胁到了拉卡拉的成
拉卡拉:“支付老兵”转身艰难
avatar于见专栏
08-22 12:08

光伏赛道内卷加剧,双良节能大肆扩张产能或成“包袱”

光伏行业多首富的说法,让很多创业者对这个赛道趋之若鹜。但是入局光伏的时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是否能够抢占先机。 论资历,成立于1982年的双良节能,算是一个创业前辈。但是在光伏赛道,双良节能却是半路出家,有些姗姗来迟。因此,在行业越来越内卷之时,这个创业老兵,也感受了空前的发展压力。 据前不久双良节能发布的2024年半年度业绩预告,预计2024年上半年,双良节能亏损金额为10.3亿元至12.8亿元,而去年同期公司则盈利6.18亿元。一份由盈转亏的业绩预告,也将双良节能的发展困境,暴露无遗。 对此,双良节能解释称,公司大额亏损,是因为光伏产业链产品价格持续下跌,而贡献公司业绩“大头”的单晶硅业务,毛利大幅下滑。实际上,双良节能的解释,确实一针见血。 实际上,与双良节能处于同一赛道的“光伏三巨头”TCL中环、通威股份、隆基绿能,也因为亏损不止,而与其堪称“难兄难弟”。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企业都是产能规模靠前的专业化硅片厂商。因此,在群雄并起的光伏赛道,双良节能的压力,也不言而喻。 行业周期性波动叠加内卷,双良节能倍感压力 众所周知,任何产品畅销,都得益于市场需求的激增,以及因为供不应求等原因,导致的供求关系不平衡,光伏产品也不例外。 近年来,太阳能作为新能源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广泛应用,因此也倒逼其市场需求出现大爆发,而上游的硅片厂商也吃尽了市场红利,不断在产能方面加速扩张,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创业者,开始瞄准这个方兴未艾的大市场,参与内卷。 双良节能作为入局光伏赛道较晚的玩家之一,为了缩小与TCL中环、隆基绿能等头部玩家之间的产能差距,也不得不大肆举债,加快扩张产能规模的步伐。 值得一提的是,在双良节能开始大刀阔斧、向大尺寸光伏单晶硅片和光伏组件等领域进军时的2021年,正是光伏新能源赛道发展如日中天之时,因此彼时的双良节能,
光伏赛道内卷加剧,双良节能大肆扩张产能或成“包袱”

有野心的迅雷,没有速度

编辑 | 虞尔湖 出品 | 潮起网「于见专栏」 近二十年来,中国互联网市场风云变幻,上网工具也由老旧的586电脑,转变为现在跑分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智能手机。上网习惯的改变,让暴风影音、千千静听、网际快车等一大批PC端软件淡出了大众视野。 当然像百度、QQ、淘宝等这些有雄厚根基的国民软件依然还焕发着青春活力。不过也有很多电脑时代的软件虽未彻底退出互联网大潮,但生命力早已大不如前,例如曾经大名鼎鼎的下载之王迅雷。 近日,迅雷公布了今年第二季度财报,营收7960万美元,同比下滑23.7%,归母净利润275.5万美元,同比下降44.89%。这份成绩单显然并不怎么亮眼,不过整体而言,今年上半年迅雷在营收下降之际,利润层面呈现增长之势也算是个好兆头。 只是作为和BAT同一时代的互联网老兵,在业绩数据上显然已经有了天壤之别。如今在步入新周期之下的互联网行业,迅雷虽然有着强烈的野心,但早已没有了激情与速度。 时代的印记,落寞的业绩 2014年6月,迅雷历经千难万险终于在纳斯达克上市,有了资本力量的加持,迅雷应该有一个美好的明天。不过在上市之初,很多业内人士并不好迅雷的未来发展。事实证明,“流血上市”的迅雷在十年后的今天,如投资人所预言的那样,依然没有讲出好故事。 2023财年迅雷营收3.65亿美元,归母净利润1423万美元,和2014年上市时的业绩相比,营收增加了2倍,净利润只增长了1.3倍。如果把时间线拉长,可以发现在上市后至2020年期间的6年,迅雷营收近乎在原地踏步,净利润更是出现了数千万美元的亏损。 用一句话来形容迅雷近十年的发展,那就是坚强努力地活着。对于消费者最大的感知,就是迅雷不再是必装软件,存在感大不从前。为什么曾经火爆的迅雷没有像BAT一样,在互联网黄金十年的红利期茁壮成长?有时代之因,也在于迅雷的内部混乱。 众所周知,迅雷能够在PC时代杀出重围,靠的就是P2P下载技
有野心的迅雷,没有速度

从网易严选到网易天成,其电商梦有多坎坷?

编辑 | 虞尔湖 出品 | 潮起网「于见专栏」 网易云音乐的成功,让网易尝到了做社区与社交产品的甜头。于是,在网易严选所在的电商赛道,社区模式也被反复尝试。 2021年6月,网易严选APP上线了生活社区“选巷”,不过,短短一年半后的2022年9月,本来处在网易严选C位的“选巷”,却被一个名为“猫咖”的宠物社区板块所替代。 一时之间,网友开始调侃:网易严选改弦易辙押注宠物赛道,是不是网易的电商梦,只能拜托猫和狗了? 实际上,网易严选为了深入宠物赛道,还在“猫咖”上线后,单独成立了子品牌网易天成,主打中高端宠物市场。 只是,无论是布局“选巷”还是“猫咖”,网易严选都可谓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是为了其念念不忘的电商。 不过,在“猫咖”替代不温不火的“选巷”后,似乎也没有泛起多大的浪花。目前,在网易严选APP的首页,也只能看到以宠物食品销售为主的宠物生活板块,放在显眼的位置。 而点开宠物生活这个菜单,也有很多网易天成品牌的宠物食品在线销售,只是,除了一些爆款的销量数据,显示10万+以外,很多产品的销量,也只有几万单而已。 那么,依托网易严选的网易天成,品牌成色如何,市场反馈如何?我们可以一起来寻找答案。 建工厂、开酒店,网易天成的梦想有多大? 近日,沉寂已久的网易天成官方宣布了两项重磅战略合作:一是与山东帅克集团携手启动网易天成宠粮工厂,二是与保利商旅合作推出三亚保利瑰丽酒店的宠物主题房。 值得注意的是,前者近期刚刚宣布完成额度接近10亿元人民币的融资。而且,这也是今年以来国内宠物赛道最大规模的一笔融资。二者强强联合,也在宠物赛道引发了广泛热议。 据观察,网易天成上一次受到关注,还是2023年8月,网易严选官宣品类升级更名为网易天成,并推出88品牌日之时。 据媒体报道,彼时网易严选推出的宠物产品,除了品牌及商标名称变更外,还在食材、科研、安全、功能四大方面进行了全新升级。 而在88
从网易严选到网易天成,其电商梦有多坎坷?

“千亿”金龙鱼,还在“靠天吃饭”

都说“民以食为天”,在消费升级的当下,民众在饮食上越发挑剔的同时,对“柴米油盐”的品质也尤为重视。上个月突然爆出的“油罐车混装”事件,引发了全民对食用油行业安全隐患的担忧。而这场风波也让国内食用油第一品牌金龙鱼处在了风口浪尖。 据媒体报道,涉事油罐车曾去过金龙鱼陕西咸阳工厂卸货,这一行程瞬间引起了众多网友的广泛关注。虽然金龙鱼第一时间发表声明,运输车辆都有严格的检验、检测手续,请广大消费者放心。但在二级市场上,金龙鱼还是遭遇了重创。 现在“油罐车混装”事件已经过去了一个多月,然而金龙鱼似乎还没有走出“舆论”阴影。雪上加霜的是,近日金龙鱼发布了2024年半年报,增利不增收的表现又让很多投资者大失所望。如今2024年已过大半,金龙鱼还能交出一份靓丽的全年成绩单吗?答案可能并不乐观。 营收再大,因粮受困 2020年,金龙鱼在万众瞩目下成功登陆深交所创业板。在上市当天,金龙鱼股价涨幅117.9%,总市值突破3000亿元大关,排名仅次于宁德时代和迈瑞医疗。为什么金龙鱼在上市之初便备受二级市场青睐?原因很简单,一是它在国内粮油市场绝对的霸主地位,二是它那千亿规模的营业收入。 据数据显示,2019年金龙鱼在小包装食用油领域的市占率为38.4%,位居行业第一。同年营收1707亿元,约等于1.92个茅台。要知道在2019年,整个A股上市的3760家企业中,营收超千亿的企业也只有91家。 换而言之,金龙鱼的纸面数据很能“打”。不过在上市后,金龙鱼却没有交出一份令投资者满意的答卷。2020—2022年,金龙鱼营收一路高歌猛进,从1949.22亿元增长到2574.85亿元。然而在利润层面,金龙鱼却直接腰斩,归母净利从60.01亿元滑落至30.11亿元。 增收不增利,可以说是金龙鱼上市三年间的真实写照。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去年金龙鱼营收和利润双双下滑。业绩“变脸”也直接导致其股价一路走低。截至8月1
“千亿”金龙鱼,还在“靠天吃饭”

亏损不止、市值虚高,“AI芯片第一股”寒武纪有多尴尬?

编辑 | 虞尔湖 出品 | 潮起网「于见专栏」 7月16日,有“AI芯片第一股”之称的寒武纪,股价20%涨停,市值重回1000亿。不过,如此值钱的公司却一直并不赚钱,甚至不及10亿的营收规模,也与其千亿市值相差甚远。 令投资者十分担忧的是,近年以来,寒武纪一直处于亏损状态。而且,在其尚未扭亏为盈之时,寒武纪还陷入了营收不断下滑的僵局。据寒武纪财报数据显示,2023年公司总营收下滑2.7%,而2024年第一季度,其总营收更是大幅下滑65.91%。 在这样的发展态势之下,寒武纪在资本市场的表现,也充满了争议。一种声音认为,寒武纪不足10亿的营收规模,撑不起其千亿市值,股价有些虚高。另一种声音则认为,中国有一定科技实力的芯片企业凤毛麟角,寒武纪是真正为数不多的科技企业,千亿估值恰到好处。 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寒武纪上市,赶上了AI大模型的时代红利。公开资料显示,寒武纪致力于打造人工智能领域的核心处理器芯片,是AI市场爆发的重要国产替代。只是,一家只是未来可能值钱,但是现在却并不赚钱的公司,未来将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种种迹象表明,寒武纪未来的发展,或许依然面临重重困难。 股价高低起伏,大模型热潮也未“拯救”业绩 在各大AI科技企业对算力的要求越大之时,对芯片的需求也随之水涨船高,而最大的受益者便是寒武纪。 虽然作为中国AI芯片龙头,寒武纪是名副其实的算力行业头部企业。但是,与很多AI企业一样,其商业化之路同样充满坎坷。因此,自上市以后,寒武纪的股价表现,也是忽高忽低、并不平稳。2020年7月中旬,寒武纪科创板上市之初,其市值就在1000亿元以上。 不过,在寒武纪上市之后,二级资本市场开始瞬息万变,其股价也曾一路下跌,甚至从最高接近300元/股,跌至发行价以下。 所幸的是,2023年席卷全球的AI大模型之风,让寒武纪的股价触底反弹,并于2023年4月,重回千亿市值。只是,好景不长,在2
亏损不止、市值虚高,“AI芯片第一股”寒武纪有多尴尬?

两次IPO受挫,蕉下急于转型却难掩焦虑

编辑 | 虞尔湖 出品 | 潮起网「于见专栏」 不断给自己贴“轻量化户外”标签的蕉下,又有新动态了。近日,据南方都市报报道,轻量化户外生活方式品牌蕉下已将品牌部门完全裁撤,其中公关部门员工已经全部离职,市场部并入了销售部门。对此,南都湾财社记者向蕉下方面了解相关情况,并未获得回应。 蕉下裁撤品牌部门的传闻,虽然未经官方证实,但是外界却纷纷猜测,这或许与蕉下两次冲击IPO都不够顺利有关。据此前公开的招股书,蕉下广告投入巨大,毛利率与净利率相差近10倍。而中间消失的部分,正是蕉下为了打响品牌,大手笔投入的广告营销费用。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蕉下多次谋求上市受阻,或许与其重营销、轻产品,科技含量不足有关。尤其是作为新消费品牌,蕉下的研发投入却十分有限,过于依赖代工生产,也频遭诟病。近年以来,蕉下也尝试将产品由昔日的防晒伞,逐渐拓展至户外各个场景,但是这种战略也遇到了明显的瓶颈。那么,未来的蕉下,将会何去何从? IPO两次受挫,利润增速远不及营收增速 据了解,蕉下于2022年先后两次递交招股书,但是都没有“下文”。首次提交是在2022年4月递表港交所,后因招股书失效再次递交招股书,目前仍无后续进展。 据公开资料显示,蕉下早年的产品相对单一,主打防晒伞。不过,不起眼的防晒伞,也能出爆款。蕉下通过精心的产品设计,也曾打造出小黑伞、胶囊伞等多个爆款单品。 不过,随着公司的发展壮大,蕉下的产品品类也越来越丰富,其先后推出了防晒服、防晒面罩、袖套等产品,不仅适用于女性、儿童,还包括男性等全人群,使用场景也逐渐延伸至户外各个领域。 get?code=ZWM4YTc1OWRhMTJiMTVlNGM5NzdmZTk5YjNhMGIwOGEsMTcyMzk3MjYwMzI1Nw== 图片来源:深圳大运中心公众号 值得一提的是,在蕉下大手笔的营销广告推动下,蕉下也在这个赛道快速崛起。其营收规模甚至在短短
两次IPO受挫,蕉下急于转型却难掩焦虑

厨电存量时代老板电器业绩增长乏力,恐怕再难回到过去

编辑 | 虞尔湖 出品 | 潮起网「于见专栏」 近两年,AI大模型持续火热,连传统家电品牌也来“凑热闹”了。前不久,杭州老板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老板电器)发布AI烹饪大模型“食神”,引发了业内高度关注。据观察,AI走进厨房,也搅动了厨电行业的一池春水,让这个相对传统的行业,也开始变得躁动起来。 不过,已经步入“不惑之年”的老板电器,原本也只是“人到中年”。却并没有因为其追赶潮流拥抱AI,而展现出一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万丈豪情,反而给人一种力不从心的无力感。 非常残酷的现实是,据老板电器最新发布的2024年一季度业绩显示,老板电器实现营收净利双增,但其营收、净利润等核心业绩指标的增速,却在3家厨电上市公司中垫底。 由此也不得不令人担忧,老板电器业绩增长失速的背后,是其品牌后劲不足还是到了中年危机? 存量时代来临,老板电器也无法独善其身 众所周知,传统家电行业的发展,已经十分成熟,市场规模增长也早已逼近天花板,而在家电行业中占比非常高的厨电,也不例外。 虽然随着我国GDP的稳定增长,厨电行业正在复苏。但是目前看来,头部厨电品牌的业绩增长,依然十分疲软。据奥维云网(AVC)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厨卫大盘零售量8733万台,同比增长0.8%,零售额1670亿元,同比增长5.3%。 而2024年一季度中国厨卫大电(烟、灶、消、洗、嵌、集、电、燃、净)市场零售量1974万台、零售额31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4%、3.2%。与此同时,受房地产行业不景气的影响,2023年厨电精装配套市场规模253.15万套,同比大幅下滑超三成。 通过奥维云网的数据不难看出,行业增长是存量市场扛大梁,新房装修带来的需求并不强劲。这也意味着,厨电企业寻求业绩增长的路径,就只剩下利用科技的力量,进行产品创新,以及精细化运营存量用户,推动消费者进行厨电产品更新换代了。 除了行业大势不利于厨电企业的发展
厨电存量时代老板电器业绩增长乏力,恐怕再难回到过去

奈雪的茶上半年预计亏损超4亿,新茶饮真的不香了

编辑 | 虞尔湖 出品 | 潮起网「于见专栏」 二级资本市场就像围城,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不开心”的人想出来。2021年6月底,奈雪的茶成功登陆港股资本市场。不过,奈雪的茶上市当日即“破发”,却让很多投资者感到意外。 继奈雪的茶上市之后,该赛道的众多玩家也跃跃欲试,试图冲击二次资本市场。不过,多数玩家的上市之路并不顺利。例如,近日,据南方都市报等多家媒体报道称,港交所官网显示,新茶饮品牌沪上阿姨的招股书已失效。至此,2024年以来申报港股IPO的蜜雪冰城、古茗、沪上阿姨三家茶饮品牌,当前申请文件均已失效。 三家知名新茶饮公司上市受阻,无疑给是给激战正酣的新茶饮赛道,泼了一瓢冷水。据了解,此前因A股全面注册制落地,挡住了食品饮料行业企业的上市去路。因此,一些新茶饮品牌也不得不抱着一丝希望,试图在港股资本市场找到“突破口”。 如今看来,港股上市也并非一件容易事。而以奈雪的茶为代表的品牌,股价一直“跌跌不休”,也似乎在警示这些上市“后来者”:上市恐怕并非解决新茶饮企业发展难题的“解药”。 9.9元的奶茶,把奈雪的茶逼到了“墙角” 曾几何时,喜茶、奈雪的茶还是很多有一定虚荣心的打工人,捧在手里向外界炫耀其小资生活方式的“资本”。不过,短短几年过去,可能很多人已经想不起,上一次点奈雪的茶是什么时候了。 据了解,甚至连一些公司的下午茶,团建茶歇,也都让“霸王茶姬”、“瑞幸咖啡”等相对平价的饮料,成了替代品。这种变化的背后,显然有经济环境因素的影响,但是更大的原因或许在于,过去奈雪的茶主打的三个标签:茶、软欧包、第三空间,已经不再新鲜。而且,随着新茶饮品牌越来越多,消费者也有了更多选择。 众所周知,品牌的背后是产品,离开了产品谈品牌,也是一句空谈。早年,奈雪的茶能够获得很多消费者的青睐,也正是因为其差异化的产品,以及一些经典爆款。 例如,最初,奈雪的茶通过“茶饮+软欧包”的组合拳,并用
奈雪的茶上半年预计亏损超4亿,新茶饮真的不香了

蓝月亮的中年危机,提前来了?

编辑 | 虞尔湖 出品 | 潮起网「于见专栏」 没有业绩“打底”的光环,再多也是黯然失色的。就像头顶“洗衣液一哥”、曾有“中国宝洁”之称的蓝月亮。蓝月亮虽然名声在外,而且市场占有率长期排名第一,而且还经常是各大电商平台大促畅销榜的“头牌”,但是近年的业绩却有些惨不忍睹,甚至让很多投资者,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无奈感。 近日,蓝月亮集团(以下简称蓝月亮)发布了一份盈利警告公告,公告显示2024年上半年,公司权益持有人应占综合亏损6.65亿港元,亏损规模较去年同期的1.68亿元进一步扩大3倍。据称,公司亏损扩大的主要原因,在于推广新产品、拓展新电商渠道及品牌建设业务而导致的销售及分销开支大幅增长。 消息传出后,业界惊讶不已,而蓝月亮原本就表现不佳的股价,也因此雪上加霜。据百度股市通数据显示,截至8月14日收盘,蓝月亮集团的股价为1.78港元/股。相比其上市之初,已跌去一大半。 由此也不得不让外界纷纷猜测,这个曾经光环无数的日化品牌,是不是提前陷入中年危机了? 销售额增长却大幅亏损,“烧钱”玩法再难一招鲜 实际上,蓝月亮的亏损并不是因为卖得不好。相反,据蓝月亮盈利警告公开的数据,从销售额角度看,报告期内公司所有产品类别以及除直接销售至大客户渠道外的所有销售渠道的销售额均录得增长,整体销售额相比2023年上半年增长不少于38%。其中,来自新电商渠道的销售额,较2023年上半年增加约4.5倍。 因此,蓝月亮的营收大幅增长及亏损额的持续扩大,也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并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而造成这一“畸形”现象的原因也显而易见,那就是蓝月亮或许在公司内部运营效率以及成本控制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 由此,也不得不令人担忧,在如今日化赛道竞争日趋激烈之时,蓝月亮是否还具备一定的市场竞争力? 实际上,蓝月亮一直是懂营销的,甚至为了保住行业头部地位、提升产品销量,在广告费投入方面,毫不吝啬。正如
蓝月亮的中年危机,提前来了?

四处出击的雀巢,有多焦虑?

编辑 | 虞尔湖 出品 | 潮起网「于见专栏」 4月中旬,全球咖啡巨头雀巢的一则官宣消息,打破了咖啡行业的宁静。据媒体报道,在进入中国市场的第36年,雀巢咖啡将所有子品牌整合为“雀巢咖啡”这一母品牌。 这也意味着,雀巢咖啡此前的一些单独的产品品牌,如“雀巢咖啡1+2”“丝滑拿铁”“醇品”“金牌”等都将“合多为一”。对此变化,雀巢方面的说法是,为了应对中国市场的激烈竞争。 实际上,除了咖啡品牌形象统一外,雀巢2024年还推出了雀巢斗牛士能量咖啡风味饮料(简称:斗牛士),而且在奶粉、宠物食品等赛道频频加码。种种迹象表明,此时的雀巢正在四面出击,寻找新的市场增长机会。但是与此同时,雀巢遍地撒网,也暴露了其眼前的发展焦虑。 半年报折射业绩焦虑,雀巢新品推广受阻 据了解,雀巢公司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湖畔的沃韦,是世界最大的食品制造商。涵盖了咖啡和茶等饮料、营养保健产品、乳制品和冰淇淋、预制食品和烹调品、宠物食品、巧克力和糖果、瓶装饮用水等几乎全部的食品领域。而按营收论,雀巢的营收规模在世界500强企业中,也名列前茅。 不过,据其最新发布的2024年半年业绩显示,雀巢上半年总销售额为450亿瑞士法郎,同比下滑2.7%。财报数据显示,雀巢传统品类咖啡成为最大的有机增长贡献者。而且,雀巢咖啡、Nespresso和星巴克三大品牌,实现了中等个位数的增长。 get?code=ZTI2OGI2NDAwNjBlMjc2ZDVmYzY3NWU0M2VjNTU1YzEsMTcyMzcwMDU4NDM5MQ== 细看中国市场,雀巢的业绩表现有些特殊。一方面,雀巢虽然全球都实现了整体量价齐涨。但是中国却成为唯一一个整体销售价格下滑的市场。 另一方面,按照目前的趋势,雀巢在中国地区的销售价格上探,空间不大,而且盈利能力面临挑战。例如,包括汇率、营销驱动下的广告与市场营销投入,都会影响其利润率。 据雀巢方面表示
四处出击的雀巢,有多焦虑?

李宁的“黑红”,是一种悲哀

编辑 | 虞尔湖 出品 | 潮起网「于见专栏」 众所周知,2024年是“体育大年”,从开年的亚洲杯,到年中的欧洲杯、美洲杯,再到下半年的奥运会、五大联赛、汤尤杯,各种精彩赛事接连不断。火爆的体育赛事,当然也是各大体育服饰品牌“出圈”的最佳时间。 不过在强大的曝光流量之下,体育品牌难免也有“翻车”的尴尬。例如在刚刚结束的巴黎奥运会,“国潮一哥”李宁因其为乒乓球运动员设计的“龙服”吸汗性太差,遭到了众多网友的“口诛笔伐”。 虽然李宁官方回应称比赛服装目前未收到任何关于质量问题方面的反馈,并且获得了中国乒乓球队教练和运动员的一致认可。但这一说法网友们并不买单。 毕竟其他国家队员比赛过程中服装干爽透气,而我们的队员所穿的“龙服”黏腻缠身,看起来就很不舒服。事实上,近些年李宁在服装产品上频频“翻车”,而其业绩更是被安踏甩在了身后。曾经被国人追捧的李宁早已掉队良久。 争议不断,业绩受挫 今年3月12日,有媒体突然爆出,在港上市20年的李宁正在考虑私有化。此消息传出后,李宁股价节节攀升,涨幅超20%。针对私有化一事,李宁公司回应媒体的态度也值得玩味,既没有承认也没有否认。 就在私有化传闻爆出一周后,李宁也发布了2023年业绩公告。报告期内营收275.98亿元,同比增长6.96%;股东应占溢利31.87亿元,同比下滑了21.58%。很显然这份成绩单并未让投资者信心倍增,反而让李宁在二级市场愈发尴尬。 自5月下旬以来,李宁股价一路走低。截至8月12日,其收盘价格14.02港元/股,市值已经跌破400亿港元大关。相比2021年9月106.56港元/股的历史高位,李宁市值已经缩水超2300亿港元。 get?code=YTgwNGJlOThkN2Y4MGIyMmY3MDA5ODk4MGQwODM3YjYsMTcyMzYzNzAxMDIyNg== 不管是二级市场的“失宠”,还是私有化传闻的爆出,都在
李宁的“黑红”,是一种悲哀

当消费者对奶酪棒失去新鲜感,妙可蓝多的尴尬也越来越明显

编辑 | 虞尔湖 出品 | 潮起网「于见专栏」 “我知道我的广告费有50%是浪费的,但我不知道是哪一半。” 这是著名广告大师约翰·沃纳梅克对广告实际营销效果的猜想。虽然这个数据,很难去准确验证。但是没有人会否认,现在这种广告浪费的情景,基本每天都在上演。 甚至一些企业铺广告“上瘾”,无论是迫于业绩压力,还是迫于市场竞争,都根本停不下来。 有“奶酪一哥”之称的妙可蓝多,便是非常典型的案例。2023年,妙可蓝多的财报数据显示,其营收八年以来首次下降、净利润降幅超过50%。外界在诧异之余,也纷纷猜测,这个曾经靠铺天盖地的媒体广告,抢占无数消费者心智的奶酪品牌,是否已经无法一招鲜、吃遍天了? 不过,妙可蓝多似乎没有“消停”的意思。2024年5月9日,妙可蓝多官宣全新品牌代言人王一博,此前的代言人孙俪被取而代之,启用更为年轻的时代顶流,显然代价不菲。业内普遍认为,合作不到四年时间就急于换代言人,或是妙可蓝多迫于业绩压力,迫切需要重新塑造更为年轻化的品牌形象的信号。 靠“洗脑”神曲成名,却受成本压力之累 早年,妙可蓝多仅靠一句带着儿歌《两只老虎》腔调的广告词“妙可蓝多妙可蓝多”,就成功将“奶酪就选妙可蓝多”的品牌认知,植入了消费者大众、尤其是小朋友的脑海中。 妙可蓝多走进大众的视野,除了“洗脑”一般的广告,功不可没以外,近年以来的消费升级趋势,以及消费者健康饮食的观念提升,也在推波助澜。而奶酪因为营养价值高、口感丰富而成为很多小朋友们的“最爱”,也成为了很多家长给孩子购买日常零食的首选。 也正是因为巨大的市场需求驱动,奶酪行业开始快速发展,而妙可蓝多也依靠“奶酪棒”大单品,仅仅用了两年左右的时间,就成为该细分赛道的“一哥”。 get?code=YWZjYzkxM2I4NGY3MTJkOWQ0ZTFiYzI2NTI5ZjkwM2YsMTcyMzYzNzEyNTg1NQ== 据凯
当消费者对奶酪棒失去新鲜感,妙可蓝多的尴尬也越来越明显

上市一波三折,麦德龙供应链这次IPO会如愿吗?

编辑 | 虞尔湖 出品 | 潮起网「于见专栏」 很多人知道德国零售批发超市巨头麦德龙,但是未必知道物美科技集团以及旗下的麦德龙供应链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麦德龙供应链)。实际上,麦德龙供应链是从物美科技集团分拆重组而来,其控股股东是有“超市教父”之称的张文中。 前不久,网上传来了麦德龙供应链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拟冲刺IPO的消息。值得一提的是,麦德龙供应链IPO,也是张文中继其将物美科技、多点DMALL推向资本市场后的第三个IPO。不过,这三家公司,在上市这条路上,命运却大同小异,都有一些一波三折。 2021年,物美将旗下物美超市的零售业务和麦德龙中国打包为物美科技递表港交所,但是由于聆讯期未通过而失败,IPO计划被暂时搁置。随后,麦德龙中国将零售与供应链业务进行拆分,并更名为麦德龙供应链,再次冲击IPO。 只是,被再次重组业务的麦德龙供应链,这次就能如愿以偿吗?通过其过往的发展,或许可以看到,其在冲击资本市场这条路上的重重障碍。 麦德龙中国变身麦德龙供应链,IPO有多少胜算? 说起德国零售巨头麦德龙的在华发展历史,也是一言难尽。这家公司来自于德国,成立时间可以追溯至1964年,进入中国发展则始于1996年,最初在上海开设第一家商场,并设立总部。 麦德龙中国在华发展的模式是,专注于B端业务,为单位、企业法人、小零售商和餐饮企业等提供服务,其服务方式则是通过客户提供营业执照等资质,注册成为其会员。 不过,鉴于过去20余年,国内大型商超的发展非常迅猛。专注B端模式、B2B销售占比近40%的麦德龙中国,也遇到了重重挑战。例如,同为海外品牌的沃尔玛和家乐福,便是麦德龙中国不可忽略的对手。 以2018年零售行业发展最为迅猛时的数据为例。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沃尔玛与家福乐的门店数量分别达到了441家和302家,销售额分别高达805亿元和475亿元。而因为没有抓住电商以及C端消费
上市一波三折,麦德龙供应链这次IPO会如愿吗?

高端受阻、全国化收效甚微,留给古井贡酒的机会不多了

编辑 | 虞尔湖 出品 | 潮起网「于见专栏」 随着国内大操大办的婚宴越来越少,白酒也越来越不好卖了。下半年以来,据中国酒业协会市场专业委员会编写的《2024中国白酒市场中期研究报告》数据显示,2024年前六个月,白酒行业仍在延续上年的“冷静期”,80%企业表示市场有所遇冷。 与此同时,行业也表现出市场份额向行业龙头、区域龙头集中的趋势。例如,徽酒代表企业古井贡酒就在2024年第一季度,交出了营收、净利润双双两位数增长的亮眼成绩。而在更早的2023年,古井贡酒更是跻身年营收200亿元俱乐部,离白酒品牌头部阵营,更近了一步。 只是,偏安一隅的古井贡酒,也因为行业整体需求下滑,市场全国化、高端化受阻,而暗藏发展诸多隐忧。因此,业界对于其2024年定下的计划实现营业收入244.5亿元、净利润实现实现利润总额79.5亿元实现利润总额79.5亿元的目标,也充满了担忧。 存货“压力山大”,利润总额目标变得保守 相比去年初,古井贡酒定下的目标:2023年计划实现营业收入201亿元,同比增长20.26%;计划实现利润总额60亿元,同比增长34.21%。其营收规模突破200亿元大关的目标算是达成了。但是利润总额的绝对值及同比增速,都与目标存在明显差距。 财报显示,古井贡酒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202.54亿元,同比增长21.18%;利润总额为63.32亿元;归母净利润45.89亿元,同比增长46.01%。 因此,在新的业绩目标计划中,古井贡酒也下调了其利润总额的增速目标,由同比增长34.21%调整为25.55%,而营收增速目标,与去年步调基本一致。 get?code=NGY3NTNjNmM4Njc3ZTcyYjdhNDhmYjdhZGMwY2Q5MmEsMTcyMzU3Mzc0MDk0OQ== 图源:图虫 古井贡酒降低其利润总额的预期,显然与公司内部的经营压力有关。据其财报,虽然2024年第
高端受阻、全国化收效甚微,留给古井贡酒的机会不多了

汤臣倍健:保健品一哥遭遇“成长烦恼”

编辑 | 虞尔湖 出品 | 潮起网「于见专栏」 当下快节奏的生活,日益增长的工作压力令很多人身心疲惫。如何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成为大众最为关心的话题。尤其三年疫情让国人对健康观念越发重视,在此机遇下,国内营养保健品行业进入了快车道。 近期国内“保健品一哥”汤臣倍健公布了2024年上半年财报,不过火爆的保健品市场并未让其交出一份靓丽的成绩单。报告期内营收46.13亿元,同比下降17.56%;归母净利润8.91亿元,同比下滑了42.34%。 在半年报发布不久后,汤臣倍健股价跌破12元,总市值不足200亿元,创下2020年以来新低。营收净利双降自然是不被二级市场看好的原因。其实早在今年第一季度,汤臣倍健业绩已有“变脸”迹象。在全民大健康时代来临之际,汤臣倍健却遭遇了“成长烦恼”。 业绩陷入瓶颈,品牌不再年轻 今年二月,汤臣倍健公布了2023年业绩快报。营收94.07亿元,归母净利润17.46亿元,相比2022年分别同比增长了19.66%和26%。好的业绩自然令众多投资者欣喜若狂,汤臣倍健的股价也开始逐渐回暖。 然而两个月后,随着2024年一季度财报的发布,汤臣倍健在二级市场走势急转直下。原因非常现实,今年第一季度其营收和净利双双下滑。本以为在第二季度汤臣倍健能够扭转局势交出一份好成绩时,半年报的发布证明其依旧没有走出“双降”魔咒。 这份成绩单显然令投资者非常失望,毕竟保健食品是个千亿大赛道,发展前景十分可观。据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我国营养健康食品行业规模为5885亿元,具体到汤臣倍健所在的维生素和膳食补充领域,市场规模也突破2000亿元大关。 尤其随着非典、新冠两次重大疫情的发生,国民健康意识飞速提升。按理来说,汤臣倍健在时代红利之下,业绩应该大幅上涨才对。然而汤臣倍健的发展却出乎了所有人意料。 get?code=MWVlNmE5YzZjMGJiMjlhOTg3NTY4ZjIz
汤臣倍健:保健品一哥遭遇“成长烦恼”

去老虎APP查看更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