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叔168
達叔168
港美股專業分析師,關連油管博主:@Selina聊美股
IP属地:海外
3关注
270粉丝
0主题
0勋章

是价值修复,还是AI新神话?Meta给市场出了一道难题

还记得 2022 年那场 “科技股大屠杀” 吗? Meta 当时被骂成 “元宇宙废墟上的笑话”,股价从 380 美元一路跌到 88 美元,市值蒸发 7000 多亿美金。投资人撤离,媒体唱衰,连员工都开始怀疑人生。 可短短两年后,Meta 居然成了 AI 赛道的新宠,被不少分析师拿来和英伟达并列讨论。问题来了:Meta 这波 “AI 转身”,到底是真正的商业模式进化,还是一次高风险豪赌? 我今天就来跟大家聊聊这个问题。 从社交帝国,到 AI 工厂 Meta 曾经是全球最大的 “注意力收割机”:Facebook、Instagram、WhatsApp,每个日活都是十亿级别,靠广告一年狂赚几百亿美元,稳得不能再稳。 但 2021 年开始,一切变了: 苹果隐私新政让广告投放效果直线下滑; TikTok 崛起抢走年轻人; 元宇宙狂砸钱不见回报。 2022 年,Meta 股价暴跌超 70%,成了华尔街的 “弃儿”。 可扎克伯格没有躺平,他干了三件事: 大裁员:裁掉两万人,砍掉低效业务。 重投 AI:自研大模型、做芯片、建数据中心。 战略转型:从 “流量平台” 转型为 AI 底层基础设施提供商。 他不再只想着卖广告,而是要打造自己的 AI 工厂。 开源 LLaMA,对标 GPT-4? 2023 年,Meta 发布了自研大模型 LLaMA,主打开源免费。 这不是闹着玩的: 参数从 70 亿到 4000 亿不等; 支持多语言、多模态; 与微软合作云部署,开发者一键调用。 你可能没用过 LLaMA,但全球已有大量 AI 项目在用它。 扎克伯格这步棋,打得很聪明: 别人靠 AI 赚钱,Meta 靠 AI“建生态”。他不是想挣模型的钱,而是通过开源,吸引开发者,构建技术护城河。 相比之下,OpenAI 的封闭策略让人望而却步,越来越多开发者转投 Meta 阵营。 可以说,在 AI 这场马拉松里,Me
是价值修复,还是AI新神话?Meta给市场出了一道难题

炒作之外,博通正在默默收割AI真正的现金流!

说起 AI 概念股,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可能都是英伟达、微软、谷歌这类顶流。但如果我告诉你,半导体圈里还有一家低调得几乎没人提起,却已经悄悄冲进 “万亿美元俱乐部” 的公司——你会感兴趣吗? 这家公司不炒概念、不发大饼,甚至很少出现在热搜上,但它在 2024 年实现了 516 亿美元的收入,其中 AI 相关业务暴涨 220%。它既是苹果的核心供应商,也是 AI 数据中心离不开的 “高速公路建造者”。它,就是 $博通(AVGO)$ 。 为什么说博通才是 AI 基础设施里的 “冷门老虎”? 博通的赚钱逻辑,和市场上那些靠讲故事的 “高情绪股” 完全不同,它的价值在于:真正吃到 AI 落地那部分最底层、最关键的红利。 1、通信芯片:AI 的高速公路 AI 训练离不开高强度数据传输,而博通的 Tomahawk 系列交换芯片,是谷歌、亚马逊、微软这些数据中心的标配。AI 模型越大,对芯片的数据吞吐要求就越高,而博通正好是这个赛道的王者。 2、定制芯片:巨头背后的幕后工厂 苹果的射频模块、Meta 和谷歌的 AI 加速卡背后都有博通的身影。它不是做最炫的 GPU,而是做最稳的 “定制芯片”。别人炒热度,它埋头打工,绑定的都是行业顶级客户。 3、软件生态:收购 VMware 的新尝试 2023 年,博通砸下 690 亿美元买下 VMware,这不是 “买热闹”,而是为了打通软硬件,构建完整 AI 基础设施闭环。如果这个方向走通,博通有望从卖设备的 “硬通货”,转型为平台型的 “解决方案提供商”。 市场低估它?反而可能是机会 虽然博通 2024 年财报非常亮眼,但市场却不怎么热情,原因很简单:它没有 “概念” 可炒,增长节奏也太稳了。 可正因为如此,博通成了 “抗跌性最强” 的 AI 公司之一。它 2024 年
炒作之外,博通正在默默收割AI真正的现金流!

学缠论的人都疯了?还是你没看懂它的赚钱逻辑?

你有没有这种感觉——技术分析学了一堆,但总是 “买在高点、卖在低点”?K 线、均线、MACD 全都背得滚瓜烂熟,结果账户还是绿油油的。 别急,也许你该看看 “缠论”。 缠论并不是神秘的玄学,也不是那种看完就顿悟、能立刻暴富的秘籍。相反,它是一个极其系统的市场认知体系。而真正理解缠论,能让你跳出散户 “涨追跌杀” 的怪圈,回归市场的逻辑本源——趋势、结构、资金行为。 今天这篇文章,我就从一个投资者的角度聊聊:缠论到底是怎么帮人赚钱的? 缠论不是画线游戏,而是市场结构的语言 我们先说个误区:很多人一接触缠论,就被那些 “中枢”、“笔”、“走势类型” 吓退了。更有些人,学了缠论之后整天盯着图表画线,搞得像是在练习书法,结果一买就跌,一卖就涨。 但其实,缠论的本质,不是让你 “预测市场”,而是让你识别结构、顺势交易。 举个例子:一段上涨行情,普通人看到的是红 K 线和均线多头排列;缠论的视角是:“这是一段上涨趋势中的三段式结构,中枢已经形成,目前是中枢震荡后的第三类买点。” 听起来有点复杂?那就再简化点:缠论让你看到的是趋势 “内核” 是否完整,行情是否 “蓄力完成”,该不该进场。 学会缠论之后,你就不会因为一根大阳线就冲动追高,而是会问自己:“这是上涨的第一段、第二段,还是已经完成结构的尾声?” 只有结构确认,才进场;结构不明,就耐心等待。这就是缠论 “慢就是快” 的逻辑。 赚钱的核心:找 “第三类买点” 缠论最核心的实战点,在于 “第三类买点”。 说白了,第三类买点就是:趋势延续的确认点。你不是去猜底、赌反弹,而是在市场已经完成蓄势、准备继续走强的时候,顺势而为。 比如一段上涨行情,在中枢震荡后再次向上突破,这个时候就是标准的 “第三类买点”。 这个买点的优势是: 风险小:止损位明确,就是前一个中枢下沿。 胜率高:市场已经确认方向,不是逆势博弈。 空间大:往往是新一段趋势的起点
学缠论的人都疯了?还是你没看懂它的赚钱逻辑?

利好兑现前暴涨,兑现后就跌,谁还不懂这个剧本?

上周 “大而美法案” 正式通过的消息,相信大家都已经了解了,网上不少人说这是对美股的重大利好,甚至已经有不少声音在喊——美股要起飞了? 但我想说的是:其实从这个法案刚被提出那一刻开始,美股就已经涨了一大波了。所以现在的关键不是 “是不是利好”,而是这波上涨还在继续,还是已经见顶了? 今天这篇就跟大家聊聊我的看法,分三部分来说: 最近这波美股为什么涨这么猛? 当前市场的风险到底大不大? 普通投资者在这个节点应该怎么操作? 为啥美股最近涨这么猛?一句话:钱太多了 这波行情,说到底就是 “资金推动”。 你可以把整个市场想象成一个水池,股价就像水面,只要有源源不断的 “水”——也就是钱——倒进去,那水面自然就会上涨。 而 “大而美法案” 是个什么东西?一句话总结:未来十年,美国政府准备砸 3 万亿美元下去。一部分用于修基础设施,比如修路、建桥;一部分支持本土制造业,比如半导体;还有一部分是直接减税,放水让企业和家庭手里更宽裕。 这相当于美国政府明晃晃地说:“我要印钱、我要花钱。” 市场怎么反应?投资者一看,钱又要多了,借钱成本可能还不会太高,那就意味着风险在降低、赚钱的机会在增加,于是一波资金提前进场,推着美股一路冲高。 你看标普 500、纳指,全都在上周创下了历史新高。 但问题来了,钱还没开始真正砸下去,股市就已经涨上天了。 就好像你听说某小区未来会建地铁,结果地铁还没动工,房价已经涨了一大波。这种情况你会不会想:“是不是涨太快了?” 现在是不是涨完了?估值已经站在悬崖边 接下来就要看一个核心词:估值。 很多朋友会问,涨归涨,那到底现在这个位置是不是高估了?我们可以借用一个生活中的例子—— 一辆车本来值 10 万,被炒到了 20 万,这时候你肯定会想:这车真的值这么多吗?是不是太贵了? 同样的逻辑放在股市上,我们常用的估值指标是市盈率(PE)。简单说就是你买入这家公司,要用多少年
利好兑现前暴涨,兑现后就跌,谁还不懂这个剧本?

为什么股价涨了亏,跌了还亏?——期权玩家的“灵魂拷问”

大家好,前几天写了两篇有关期权知识的文章,还是有朋友比较困惑,我相信这个问题也是让很多投资者抓耳挠腮的灵魂问题: “为什么我买了期权,不管是涨还是跌,最后都在亏钱?” 涨了亏、跌了也亏,横盘更别说了——很多人第一次玩期权,兴冲冲地押对了方向,结果发现临近到期还在亏钱,甚至亏得一干二净。 你不是一个人,大多数期权小白都经历过这个阶段。问题不在你身上,而在于:你可能只看对了“方向”,但没看清楚“预期”和“时间”。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来掰开揉碎讲清楚这件事,争取让你少交几次“学费”。 期权的本质:买的是“可能性”,不是结果 首先,要理解一点:期权价格 = 未来波动的可能性 + 当前的内在价值。 你花几百块买一个看涨期权,其实不是在“确定”未来能赚钱,而是在赌股价会涨得比市场“预期”还要猛,而且要快、要准、要狠。 简单说,你不是在跟股价较劲,而是在跟市场情绪、时间和概率博弈。 三大“亏钱魔咒”:时间、波动率、预期 魔咒1:时间价值在天天消失 期权不像股票那样“放着不动就不会亏”,它每天都在“烧钱”,尤其是临近到期的那几天。 这就是所谓的时间价值衰减(Theta)。  举个例子: 你买了一个特斯拉的看涨期权,距离到期还有30天。哪怕股价不动,你每天都在亏几美元。到了最后一周,如果特斯拉还没怎么动,期权价格可能就接近归零了。 所以你会发现:涨得太慢 = 亏钱;涨得太晚 = 归零;不涨不跌 = 越来越少。 魔咒2:隐含波动率一掉,就全掉了 还有一个坑是波动率(也就是IV,这个之前说过了) 市场预期越激烈,期权越贵。可一旦“靴子落地”,比如财报公布、FOMC会议结束,即使股价按照你想的方向走,IV下降也能让你亏钱。 比如你买了AMD财报前的看涨期权,结果财报不错,股价也涨了2%,但IV从90%掉到50%,你的期权可能反而贬值了。 这就叫做:“利好兑现是利空”,方向对了,预期输了
为什么股价涨了亏,跌了还亏?——期权玩家的“灵魂拷问”

期权看不懂希腊字母?你是在交易,还是在碰瓷?

之前我陆续更新过几篇关于期权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发现还是有不少朋友对 “希腊字母” 这个板块始终是似懂非懂。今天这篇文章,就专门为期权新手来一个全面、简明易懂的讲解,希望能帮大家理清这部分的逻辑。 很多投资者刚开始接触期权时,最常卡壳的地方就是——这些看起来像数学公式的 “希腊字母” 到底是干嘛的?为什么做期权的人都在关注它们? 说得简单点,希腊字母就像你开车时的仪表盘——速度表、油量、发动机温度……你敢光看前方猛踩油门,却不看仪表盘吗?忽视这些指标,你可能很快就会 “出事故”。 期权交易也是一样的道理。 如果你只盯着标的价格涨跌,却不懂得留意这些希腊字母指标,你就像一个刚上路的新司机,即使握着方向盘不放,也有可能: 1、忽视速度过快(Delta 暴露) 2、低估趋势剧变(Gamma 暴走) 3、忘了油箱见底(Theta 损耗) 4、无视暴雨逼近(Vega 冲击) 今天这篇文章,就用最直白、最贴近实战的方式,带你把这几个期权风险指标彻底讲透! 为什么我们必须弄懂这些 “字母指标”? 因为期权价格的波动,不只是单纯受标的资产的涨跌影响,而是由多个变量共同作用的结果。你看到的价格变化,只是表面现象;真正决定盈亏的,是背后那些动态因素的合力结果,比如波动率、剩余时间、趋势方向、市场预期等等。 从下面这张图你会看到,影响期权价格的主要变量包括: 1、标的资产的价格(Spot Price) 2、隐含波动率(Implied Volatility, IV) 3、时间流逝(Time Decay) 4、距离到期时间(Time to Maturity) 5、行权价远近(Strike Distance) 6、无风险利率(Interest Rate) 这些因素会以不同的速度和幅度作用于期权价格,而衡量这些影响 “强度” 的,就是所谓的希腊字母指标。 想搞懂仓位当前暴露了哪些风险?该怎么调整仓位、
期权看不懂希腊字母?你是在交易,还是在碰瓷?

关税、降息、加密......你的仓位准备好了吗?

这两天市场信息量大得离谱,刷个新闻就跟看电视剧一样:关税、美股、加密货币,三条主线同步发力,市场节奏变得异常微妙。既然局面这么热闹,那我们就一条条来看,边分析边想清楚——怎么在这波风暴里活得不那么狼狈。 先说关税线。 7 月 9 日,美国的 “对等关税” 缓冲期就到点了,中美之间的关税调整也拖到了 8 月。这种节点型的博弈,不只是新闻,更是一种气氛。你看,特朗普这边刚刚和越南敲定了新的贸易协议,很明显是在 “拉帮结派”,先稳住东南亚的盟友,再去和中国谈更强硬的条件。 与此同时,中美也没闲着。伦敦那边的磋商已经在推进中,表面上是谈判,骨子里其实是双方都在做 “最坏打算” 的预演。 我的判断是,这不只是常规贸易谈判,更像是一场全球产业链的 “重新洗牌”。 短期不一定立刻爆雷,但越接近 7 月 9 日和 8 月,市场的情绪肯定越紧绷,波动率也会跟着上来。尤其是那些高度依赖出口的、供应链环节长的公司,一旦政策落地,利润可能会被直接压缩,必须提前警惕。 再看美股线。 6 月 ADP 就业数据一出来,直接给市场泼了个冷水——就业减少了 3.3 万人,是自 2023 年 3 月以来最差的一次。这下好了,市场立刻调转枪头开始押注降息,美联储 7 月降息概率从原来的 20% 飙到 27.4%,资金迅速流向 “利好” 资产。 但有意思的是,美股却依旧在创历史新高。标普、纳指节节高升,道琼斯也没落下。这种现象让人不禁想到那句老话:“市场最怕的,不是坏消息,而是没有消息。” 我的观点很清楚:现在这波上涨,是彻头彻尾靠 “降息想象力” 在硬撑。 逻辑是——经济数据越差,美联储越快降息,科技股就能涨得越欢。但一旦非农数据出来不如预期差,甚至出现反弹,那这个逻辑就会反转,市场从狂热转为失望只是一瞬间的事。 所以我的建议是:别追高,能落袋为安就别犹豫。尤其是AI、半导体、SaaS这些已经涨出 “估值天际”
关税、降息、加密......你的仓位准备好了吗?

期权看懂价格就够了吗?IV了解一下?

很多朋友刚接触期权时,会觉得 “隐含波动率(IV)= 35%” 或 “50%”,就是一个参考数字,看着也挺直观。但如果你把它当成一个固定参数,那很可能会在实战中摔跟头了。 我想提醒一句:IV 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而是一张市场情绪的地图。这张地图背后藏着的是资金对未来的预期、对风险的定价,甚至可以说,是市场的恐惧与贪婪。 为什么 IV 会不同? 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同一个标的,IV 不就该一样吗?但打开期权链你就会发现,不同行权价的 IV 差别很大,不同到期日的 IV 也完全不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 “波动率微笑” 或 “波动率偏斜”。 简单理解: IV 不是线性的,也不是平均分布的; 它取决于价格区间、到期时间,还有市场的短期情绪波动; 本质上,是交易者用真金白银 “投票” 出来的市场定价。 “波动率微笑”:极端价格背后的 “恐惧溢价” 你打开任何一个标的的期权链,会看到这个结构: -平值(ATM)期权的 IV 通常是最低的; -深度实值(ITM)和深度虚值(OTM)的 IV 反而更高。 也就是:虚值 Put 的 IV 显著高于虚值 Call。 为什么?因为: 极端行情虽然概率低,但一旦来临,杀伤力巨大; 市场为了对冲这种 “尾部风险”,会把这类期权定价更高; 做市商本能地提高报价,以应对不可预测的波动; 你可以把它理解成 “买保险” 的溢价——恐惧在定价。 这就是 “波动率微笑” 的底层逻辑:市场怕暴涨暴跌,所以给这些极端点位贴上了更贵的 “保费”。 这不是偶然,而是市场对系统性下跌风险的结构性溢价,是集体 “下跌恐惧” 的具体表现。 那为啥不同到期时间的 IV 也不同? 这其实是 “期限结构”(Term Structure)的问题。 长期期权的 IV 通常更高:因为未来越远,可能出现的变量越多——比如政策变化、宏观周期、公司业绩变脸等等。 短期 IV 通常较低:因为短时间内
期权看懂价格就够了吗?IV了解一下?

特朗普“大美丽法案”通过,谁在偷笑,谁在挨刀?

7月1日,美国参议院刚刚通过了一项争议很大的法案——被特朗普称为“Big Beautiful Bill”(大美丽法案)。票数打成平手,最后靠副总统投出关键一票才惊险过关,说是“刀尖上跳舞”一点不夸张。 这事值得我们投资者关注的地方,不在于政治,而在于背后的资金流向和板块变化。 这法案到底“大”在哪? 如果说这是特朗普为自己铺选战路的“政绩工程”,一点不为过。这份法案的核心逻辑很简单:减税+砍福利+扩军费+限新能源,再加上调高债务上限,把所有他在任时的经济路线重新“上架”。 简单捋一下五大看点: 大规模减税:永久延续2017年减税政策,未来10年总规模高达4.45万亿美元,SALT抵扣上限也上调到每年4万美元(持续五年)。 砍新能源补贴:电动车补贴提前取消、风电光伏的税收减免逐步终止,电池制造补贴也被“腰斩”。 扩张军费与边境开支:国防预算增加1500亿美元,筑墙和移民管控也多拨70亿美元。 大幅削减社会福利:包括医疗补助(Medicaid)、粮食券(SNAP)、学生贷款等,合计砍掉1.2万亿美元,低收入群体直接中枪。 提高债务上限:直接上调5万亿美元,赤字压力再度爆表。 一句话总结:扶持传统制造、牺牲新能源,减中产的税,砍穷人的命。 虽然法案没点名特斯拉,但基本上它每个业务都被波及: 电动车补贴取消,销量可能受影响 储能业务(Megapack)失去税收优惠 电池制造补贴砍半,成本上升 碳积分收入也可能缩水 马斯克本人也没忍住,在社交平台上直接开喷,说这法案“令人作呕”“支持者应该感到羞耻”。特朗普回怼也很快,说他疯了,还暗示要“遣返”他,两人彻底撕破脸。结果大家也知道了,特斯拉股价应声下跌。  哪些板块可能受益? 相反,传统行业就有点起势的意思。 军工这边,像洛克希德马丁(LMT)、雷神(RTX)这种公司因为军费增加,短期是利好;石油和天然气企业也受到关注,毕竟新
特朗普“大美丽法案”通过,谁在偷笑,谁在挨刀?

特朗普马斯克再度翻脸,相爱太难,特斯拉太惨?

这里先说我的看法:市场情绪而已,300美元反而是抄底的好时机 就在今天,马斯克和川普的“相爱相杀”剧情又上演了最新一集。 马斯克这次不留情面,直接在社交平台炮轰共和党推的“大而美”法案,说这法案是“疯狂烧钱”“毁掉未来”。结果川普也不客气,反击说马斯克如果没有政府补贴,早就回南非当老板了,还讽刺他吃了太多政府补贴,甚至建议有关部门彻查特斯拉的补助来源。马斯克转头就立马回应:“全部削减,就现在!” “明明曾经惺惺相惜,现在却剑拔弩张。”不知道这个互怼情节大家熟不熟悉,毕竟对于市场来说,这种“高层翻脸”往往比数据更快引发情绪波动。结果显而易见, $特斯拉(TSLA)$ 股价夜盘最低时跌超7%,这对我们来说不是风险,是机会。 技术面怎么看?关键点位——300美元! 简单看一下盘面: 6月5日的那一轮,特斯拉就因为两个人的互撕,直接跌到了280美元附近; 这一次,虽然盘后跌幅也不小,但我判断很难再回到280,因为市场的边际恐慌已经减弱; 更重要的是,300美元正好是60日+250日均线的叠加支撑,技术面上这里是非常强的支撑区域。  所以简单说,可以在300美元下方分批建仓,越跌越买,控制好仓位。 操作逻辑:跌出来的机会,别慌! 逐步进场,不重仓梭哈:情绪冲击都是阶段性的,个人倾向在290美元-300美元之间慢慢加仓;  波段操作与长期布局结合:可以用一部分仓位去博短期反弹,用另一部分做长线持有;  不盲目加仓,设好止损预案:毕竟政治因素不可预测,防范极端情况。 基本面没变,长期逻辑还在 说实话,不论经过多少次,市场依旧“听风就是雨”,很多人容易被这种情绪带节奏,但如果真正看好特斯拉的话,我们要反复提醒自己,特斯拉的价值不在于马斯克跟谁好、跟谁不好,而在于它的产品和技术。所以
特朗普马斯克再度翻脸,相爱太难,特斯拉太惨?

英伟达股价创新高,现在还能进场吗?

过去一周, $英伟达(NVDA)$ 的走势大家应该有所关注,只能说是真的猛——6月27日收盘价冲到157.75美元,总市值突破3.8万亿美元,一度坐上全球市值第一的宝座。 这种气势,很容易让人“心动”,觉得不买就要错过了,我相信就算到了这个时候还是会有人问:现在还能进场吗?针对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我们要先弄懂几个核心问题: 1、它到底还能涨吗?基本面支不支持? 2、技术面怎么看?有支撑吗? 3、现在进场,是高位追涨?还是趋势的开始? 4、哪些风险需要我们注意? 基本面来看,英伟达确实该涨,毕竟是有真材实料的。 一季度的数据中心业务同比飙升73%,直接贡献了44亿美元营收,远超游戏、汽车业务,占据公司营收大头,直接从买显卡的变成全球AI基础设施的供应商了;OpenAI、 $Meta Platforms, Inc.(META)$$微软(MSFT)$$亚马逊(AMZN)$ 全都离不开它的GPU,就算 $美国超微公司(AMD)$ 出了MI300,也撼动不了英伟达的地位;现在英伟达的远期PE不到30倍,这比它过去5年的平均水平都低,说明股价不是乱飙,盈利也在往上跟,估值不算离谱;还有就是华尔街对它的期望值挺高的,Loop Capital给出250美元目标价,Barclays上调至200美元,按照157美元的现价来看,还是有上涨空间的。 除了基本面,英伟达的技术面也可以说是“教科书”
英伟达股价创新高,现在还能进场吗?

【IPO解析】安井食品港股打新,真的值得吗?

前两周在港股打新方面,给大家分享了海天味业和云知声,基本保持着一周分享一家公司的状态,想着这周也快结束了,所以还按这个状态来,赶着工作日的最后一天来给大家分享一下今天要说的公司—— $安井食品(02648)$ 。 这里先说我的观点:谨慎申购,别太冲动。 跟大家分析原因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这家公司: 安井食品成立于2001年,最早就是靠鱼丸、蟹棒、撒尿牛丸这些速冻火锅食材起家的,现在已经是中国速冻行业的龙头之一。主营业务包括三大块: 鱼糜制品(丸子类) 冷冻面米制品(速冻饺子、汤圆) 速冻菜肴制品(预制菜、快手菜) 这几年它也在布局“预制菜”和To C品牌,比如“馋功夫”“冻品先生”等,但品牌影响力跟安井这个老字号比起来,我只能说还差得远。 说白了,它不是那种靠网红、品牌、爆款突围的新消费选手,而是“靠产能+渠道”的典型食品制造企业。 财务状况方面,在我看来就是中规中矩,没有惊喜 1、营业收入 2022年至2024年,公司营收分别为121.8亿元、140.5亿元、151.3亿元,但增速却从对应的31.39%降至15.29%,再到7.7%。增速明显放缓,从高增长回落到个位数增长。 2、归母净利润 增速下滑更为明显,从61.37%、34.24%断崖式滑落至0.46%,已几近停滞。 3、毛利率 2022年至2024年,毛利率分别为:21.2%、22.6%、22.7%(行业平均18%)。 除了指标,还有一个值得我们注意的点:中小投资者对安井赴港上市的态度同样较为消极。 2024年12月的股东大会,对于安井发行H股股票并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的议案,A股投票仅以70%的同意票通过。其中,5%以下的中小股东表决显示,有3089万的同意票,4888万的反对票,反对票超过60%。 很多投资者质疑它“不缺钱却港股融
【IPO解析】安井食品港股打新,真的值得吗?

“稳定”的谎言?稳定币能否扛起未来货币体系的大梁?

最近这段时间,稳定币热度真的不小,当然它的表现也确实争气,我甚至看到有人把它当成“未来货币”的雏形。但就在大家都觉得它前景一片光明的时候,国际清算银行(BIS)突然泼来一盆冷水——在最新的年报特别章节《下一代货币和金融体系》中,它明确表示:稳定币并不是未来货币金融体系的支柱。 说实话,这个观点跟市场情绪是完全反着来的。BIS的意思也很简单:它承认代币化技术确实有用,但真正能撑起金融体系的,应该是央行准备金、银行存款和政府债券这些。至于稳定币?因为没有通过货币的三项关键测试——单一性、弹性、金融操守,所以BIS认为它根本不够格。 当然,BIS作为央行有这样的观点很正常,我们作为投资者有不同的看法也不矛盾,那么今天我就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看法。 BIS为什么认为稳定币不是未来货币金融体系的支柱 总结来说,它认为稳定币没有央行的信用背书,也不能像银行一样扩张,甚至连监管机构都不完善。说白了,在它看来稳定币更像是一种数字金融资产,不是人人都能接受的货真价实的货币。除此之外,兑付风险、对主权货币的冲击它同样担忧。所以总体来看,它并不认同稳定币能成为货币金融体系的支柱。 分享了BIS对稳定币的看法,也想跟大家说一下我是怎么看的:稳定币未必能成为唯一的支柱,但一定会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就两个字——需求。要知道在某些领域,稳定币已经有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跨境支付、DeFi里的交易、加密资产的定价,这些几乎都绕不开稳定币,更别说对通胀高的国家来说了,稳定币就是他们的“救命稻草”。 举个例子, $Visa(V)$$万事达(MA)$ 已经开始支持 USDC 作为支付通道,美国
“稳定”的谎言?稳定币能否扛起未来货币体系的大梁?

Uber上线无人车,Waymo“抢跑”特斯拉?Robotaxi之争全面打响!

最近,如果在美国亚特兰大叫一辆 $优步(UBER)$ ,你可能会遇上一辆车里“空无一人”的出租车——它既没有司机,也没有安全员,真正的全无人驾驶。这不是科幻,而是Waymo通过Uber正式上线的Robotaxi服务。 其实Waymo和Uber早在3月份就在德州奥斯汀试点过了。现在亚特兰大也上线,说明人家不是试水,而是真的要把这事做大。消息一出当天,Uber的股价立马跳涨。反观 $特斯拉(TSLA)$ 这边……场面有点安静,甚至可以说有点“略显尴尬”。 Waymo的高光,正是特斯拉的压力 Waymo搞得热火朝天,特斯拉也不是没动静。最近也在奥斯汀测试自己的Robotaxi,不过从流出的视频来看,有点差强人意:有误入逆行车道的,有突然急刹的,还有在路上“迷惑”到连警车都搞不清楚它要干嘛的。结果就是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开始介入调查,虽然暂未出现实质性事故,但市场对它的安全性质疑再次升温。 说白了,Waymo和特斯拉分别代表了两条完全不同的自动驾驶路线。这场Robotaxi大战,不只是商业化谁跑得快,更像是激烈的“技术路线之争”。 两种路线,两个世界 Waymo的技术路线比较保守,但胜在安全。它用的是激光雷达、高精地图加上传感器那一整套“重装系统”,把环境扫描得一清二楚。这种做法虽然成本高、部署慢,但好处就是——它真的能做到稳定运行,哪怕完全没有安全员。 而特斯拉走的是纯视觉路线,不用雷达、不靠地图,只用摄像头和AI模型去“看懂世界”,然后做出判断。它的思路是:你把车当成人来训练,最终就能“像人一样开车”。听起来很酷,成本理论上也更低,推广起来也会更快——但代价就是,出错的概率也确实更高,对AI训练的要求
Uber上线无人车,Waymo“抢跑”特斯拉?Robotaxi之争全面打响!

英伟达股东大会来袭,AI龙头的下一步在哪?

今天跟大家聊聊即将到来的$英伟达(NVDA)$ 年度股东大会(北京时间6月26日凌晨0点),以及它背后的潜在交易机会。毕竟从盘面来看,英伟达在140美元至145美元之间已经震荡将近20天了,市场显然在等待一个突破方向,而这场大会,很可能就是转折点。 不只是开个会,英伟达正在重新定义AI基础设施 英伟达这段时间其实在全球范围内不断释放信号: 在德国启动AI工业云平台,复制AI工厂模式; 指定 $美光科技(MU)$ 为SOCAMM内存的首家合作商,强化供应链控制; 和糖尿病业界巨头 $诺和诺德(NVO)$ 合作AI药物研发,打开生物计算新场景; GTC巴黎大会亮出自动驾驶压缩方案,Thor车规芯片准备量产。 这些布局释放出一个核心信号:英伟达不仅在卖GPU,还是在推动AI重工业化的全球落地。 这就意味着,大会不会只讲产品,而更可能亮出一整套中长期路线图,比如Rubin架构、全球AI工厂合作、AI医疗场景深化等等。这些内容一旦落地,可能直接推动市场情绪向上。 股东大会到底能带来什么? 我估计很多人会好奇:“去年股东大会当天也没涨,这次是不是也没什么看头?” 这种说法,我觉得太过短视。回头看看数据就知道: 2024年股东大会后,英伟达股价三个月内上涨超40%; 和它绑定的生态链公司,涨得更狠: -算力租赁商 $CoreWeave, Inc.(CRWV)$ IPO后暴涨300%; -光模块龙头中际旭创今年已经翻倍,美光、SMCI等供应链个股也轮番走强。 所以,重点不是“当天有
英伟达股东大会来袭,AI龙头的下一步在哪?

重大利好落地,特斯拉今晚还能涨吗?

6月23日, $特斯拉(TSLA)$ 终于把Robotaxi正式推上路了。这个消息在市场里引发了不少讨论——毕竟马斯克画了这么多年的Robotaxi大饼,现在算是真正开始“跑起来”了。 但问题也来了:这么大的利好落地,特斯拉股价会有什么动静?今晚还能涨吗? 这里先说我的观点:预计今晚特斯拉股价会小幅上涨,但冲高之后很可能会出现回落,操作上要格外注意节奏。 先说为什么我认为今晚还是有小涨的空间。 Robotaxi正式上路,毫无疑问是个利好。不同于以前靠PPT、靠发布会吹风,这次是真真正正跑在马路上的场景,等于特斯拉的Robotaxi商业逻辑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长期看,这意味着特斯拉不再只是卖车,而是有机会成为一个AI驱动的出行平台,这对估值体系会带来很大的想象空间。 尤其是像奥斯汀这样的试点城市,在法规、基础设施和数据能力上的配合度很高,一旦Robotaxi运营起来,数据就会迅速积累,AI的学习效率和稳定性也会同步提升。我们都知道,AI的训练依赖数据量,数据越多,它的表现也越稳定,进步也越快。所以只要初期不出问题,后续是有可能进入加速成长周期的。 但现在我们要明白:Robotaxi估值重构≠短期暴涨,这也是为什么我只说“小涨”,而不是看一波大行情。 原因也很简单,这波Robotaxi的利好,其实市场早就开始“预热”了。从5月开始,特斯拉的股价就已经走出过一轮反弹,Robotaxi落地的预期已经在盘面上有所反映。说白了,这次消息落地,对部分短线资金来说,反而是兑现利润的机会。 同时,从技术面上看,特斯拉目前处于一个“观望盘整”的阶段。股价贴着布林带中轨来回震荡,上面有压制,下面暂时也没有破位。MACD还处在死叉状态没修复,KDJ高位钝化,RSI三线也基本都贴着50附近走,成交量也在连续几天缩减。典型
重大利好落地,特斯拉今晚还能涨吗?

【IPO解析】云知声招股启动,值不值得申购?

上次港股打新跟大家分享的还是海天味业,最近周六福、圣贝拉那几个公司相信大家在市场上也了解的差不多了,所以这里就给大家分享一个从今天开始招股的新面孔—— $云知声(09678)$ 。 看了它的招股书,怎么说呢,可以看出来它不是那种一看就想打满的公司。业务方向不错,但阶段太早,变现不快,估值也不便宜。我自己的态度是中性偏保守,简单说,不太看好短线爆发力,中长期还需要继续观察。 云知声的技术背景不差,在AI圈也不算新选手。它主打的就是“全栈式AI”,意思就是从底层的算力平台、算法模型,到上层应用,全都自己来,不靠别人。而且它不是拿模型讲概念的公司,更像是那种埋头干活、把AI真正用到真实场景里的“实用派”。它做的事也不复杂,简单说就是让机器听得懂人说话,还得能做出反应,听起来像“语音识别+理解”,但它做得更深。比如,医生边看病边说话,系统自动生成病历;地铁站里用语音买票,不用按屏幕、点来点去。 我觉得它选的这两个方向还挺聪明的。 医疗这一块,说实话真的是AI最难啃也最有价值的场景。但云知声现在已经能把AI运用到病历录入和医保审核这种标准化程度高的流程上了,可以说帮医生节省了不少时间,也能帮医院减少差错。虽然它合作的医院还不算特别多,但已经有166家上了系统,而且看起来还在扩张。 至于生活场景,比如语音购票、智能家居控制这些,虽然听起来不怎么“高大上”,但落地速度快、客户愿意买单。再加上它现在的客户里,有美的、格力、小米这些传统家电品牌,说明它的产品稳定性和交付能力应该还可以。 但说实话,光有场景不够,关键看能不能把技术和生意接上。这方面我对它的商业化节奏持保留态度。 财务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 -2022年-2024年收入从6亿涨到9.4亿,增长还算稳健; -毛利提升也不错,说明客户愿意为技术买单; -
【IPO解析】云知声招股启动,值不值得申购?

Circle单月涨543%只是开始?稳定币投资机会来了!

最近的美股市场,被一个老熟人“刷屏”了——稳定币。平时没什么存在感,这次却成了资本追逐的香饽饽。6月18日,稳定币概念股集体起飞,Circle一口气飙升近34%。我相信很多朋友这时候开始好奇了:稳定币到底有多大的投资价值?这波行情是短线炒作,还是长线机会? 接今天,我就从稳定币是什么、为什么涨、未来投什么三个方面,给大家聊一聊我的判断。 稳定币是什么 如果你炒过币,应该对它不陌生。简单说,稳定币就是锚定现实世界资产(比如美元、欧元、黄金)的加密货币,它不像 $Btc Health Ltd(BTC.AU)$ 、以太坊那样一天涨跌几十个点,而是追求“币价稳定”。 几个关键特点: 价格稳定:锚定美元/黄金,不容易暴涨暴跌 全球流通:7×24小时到账,不限时间、不限地点 链上透明:交易可追溯,合规友好 截至2025年6月,全球稳定币市值已达2511亿美元,其中USDT和USDC分别占据1533亿和614亿美元,市场主导地位稳固。 大涨核心原因 1、政策破冰 这波行情最直接的催化,就是6月18日美国参议院通过了《Genius Act》,这说明稳定币终于有了“联邦级”身份。这在政策层面就是一次重大背书,市场迅速做出反应,Circle的股价当天飙升近34%,年内涨幅达543%,基本可以看作这条赛道的“情绪锚”。 与此同时,香港这边也公布了8月1日起的稳定币监管新规,要求100%准备金、持牌经营。更关键的是,蚂蚁、渣打、香港电讯这些金融巨头都在申请入场,说明他们也看到了前景。  2、金融巨头入场 我一直觉得,金融科技方向最重要的信号之一,就是看传统巨头有没有真正参与。而这一次,我是真的看到他们出手了: 摩根大通推出自己的稳定币JPMD,落地Base链,能做利息结算; Coinbase申请代币化股票
Circle单月涨543%只是开始?稳定币投资机会来了!

AI落地全面提速,从军工到广告,哪些股票值得持续跟踪?

最近AI板块的风向明显变了,从“技术讲解”变成“落地实操”。以前拼的是谁的大模型更牛、谁的算力更强,现在开始看谁能把AI落地到实际场景里,跑出商业闭环。这对投资人来说,是个重要的转折点。 我的看法是:AI真正的红利,不一定来自那些模型最先进、芯片最强的公司,而是那些能把AI用起来、赚到钱的玩家。这才是我们下一阶段选股应该盯住的方向。 先说军工方向。OpenAI最近拿下了美国国防部2亿美元的订单, $甲骨文(ORCL)$ 也上线了包括加密云和情报分析在内的军用AI解决方案。这些都说明AI已经从实验室走进了真实战场。 说到军工AI,就不得不提 $Palantir Technologies Inc.(PLTR)$ 。虽然竞争对手变多,但我不觉得它的护城河就此被削弱。像甲骨文这种平台型公司,更可能成为它的合作伙伴,一起把AI推向落地。Palantir目前订单清晰、政策支持也在,属于那种中线可以拿着的公司,短期虽然存在波动,但对我们来说回调都是低吸机会。 再说应用层,这才是真正“有看头”的变化。 $Reddit(RDDT)$ 前阵子上线了AI广告投放工具,能分析用户行为,帮助广告主更精准地投放。这一步对它商业化转型很关键,再加上市场也买账,消息公布当天股价就涨了6%。 $Meta Platforms, Inc.(META)$ 的节奏也很快,WhatsApp刚开放广告位,就推出了AI视频广告工具,上传几张图就能生成广告视频。这种低门槛的AI产品,特别适合中小商家,量大面广
AI落地全面提速,从军工到广告,哪些股票值得持续跟踪?

地缘政治与原油博弈:中东冲突下的油价波动真相

昨天我们聊到,以伊冲突引发的油价上涨如何影响通胀。今天换个角度,回到最基本的问题:为什么中东冲突总会带动油价剧烈波动? 中东向来是全球地缘政治的高风险地区,也是能源市场的核心地带。每当局势紧张,市场的第一反应往往不是问外交走向,而是看原油价格走势。这背后,其实有清晰的逻辑,也有不少历史可以借鉴。 一、中东冲突:全球原油市场的“多米诺骨牌” 全球约三分之一的石油产能集中在中东,其中沙特、伊朗、伊拉克等国是OPEC的重要成员。而霍尔木兹海峡作为原油运输的关键通道,占据全球近五分之一的海运原油流量,一旦局势恶化,哪怕只是冲突传闻,也足以带动油价大幅波动。 从历史来看,这种影响主要分为两类: 供应中断风险:冲突可能影响油田生产或运输线路,比如封锁海峡,这会引发市场对原油短缺的担忧; 市场情绪主导:即便没有实质性中断,市场也会提前反映风险预期,推高投机资金入场。 二、历史镜鉴:地缘冲击的短暂魔咒 回顾历史,地缘冲突带来的油价上涨往往是“短跑”而不是“马拉松”。欧洲央行曾发布研究指出,地缘政治冲击对油价的直接影响,平均持续时间通常不超过两个月。这一结论颠覆了很多人对“战争溢价”能长期维持的认知。 三、基本面现状:结构性过剩压制冲击 眼下的油市,和上世纪70年代那种结构性短缺的背景相比,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 全球原油产量明显过剩,世界银行预计2025年将超出日均需求120万桶; OPEC+还有约700万桶/日的闲置产能,是疫情前的两倍; 中国的原油需求增速放缓,电动车和清洁能源正在逐步替代传统能源。 这意味着,即使伊朗的原油出口全部中断,沙特和阿联酋等国也具备足够能力进行补位。按照世界银行的测算,即便全球供应减少200万桶/日,布伦特油价最多短期冲到92美元,全年均价预计约84美元,涨幅也属可控。 四、双机制博弈:地缘风险与经济基本面 地缘冲突影响油价,往往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情绪
地缘政治与原油博弈:中东冲突下的油价波动真相

去老虎APP查看更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