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dia

HiEV

HiEV大蒜粒车研所

IP属地:未知
    • HiEVHiEV
      ·03-27

      VLA,是不是自动驾驶的下一站?

      作者 |肖恩 编辑 |德新 中国农历新年结束没多久,马斯克就给中国的特斯拉车主送上一份大礼——2月26日,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特斯拉向中国区购买了FSD的HW4.0车主开启了功能推送。 此前一度传言FSD因为数据问题入华时间将推迟,而且这次推送的是和美国相同的V13版本,对于它在中国的表现大家非常好奇,随后各大媒体和大V都对FSD进行了详细的测试。 从媒体的测试结果来看,FSD的表现无疑是不及格的,认错路和违反交规是常规操作,甚至用接管次数这个指标已经无法评价它的表现了,要用违章次数才能体现出FSD在中国的拉跨,中国智驾遥遥领先的的声音更响亮了。 但是FSD的表现真的如此不堪吗? 一、端到端架构:特斯拉智驾指明的方向 作为智驾从业者,我也体验了FSD在城区的表现。 如果以接管次数为评价指标,FSD和国内第一梯队的方案相比,确实是不合格的,但是几乎所有的接管都是和交通规则和道路相关。这也侧面印证了马斯克的说法,现阶段由于数据问题特斯拉只能通过互联网的视频来训练FSD,无法很好地理解和适应中国的交通环境。 除此之外,FSD的基础能力堪称惊艳,异常流畅的控制、行云流水的绕行、果断的超车和变道,给人的体验就像是经验丰富的专车司机,在遇到拥堵情况时决策毫不拖泥带水。 从我个人的体验来看,FSD如果适应了中国的交规和道路,它的表现将超过国内现阶段的智驾方案。 特斯拉从V12开始全面转向端到端架构,和之前的版本相比FSD的表现有了巨大的提升,从BEV、Transformer到占用格栅网络。在传统的感知-规划-控制的架构下,特斯拉给智驾行业带来了非常多的启示,为了实现无人驾驶的目标,特斯拉跳出传统的思维框架,第一次在量产车上引入了端到端的架构,为智驾行业指出了新的技术方向。 也许是怕中国学生学得太快,特斯拉并没有公布自己端到端架构的细节。 国内智驾行业开始自己探索端到端这条技术路径,其中最典
      36评论
      举报
      VLA,是不是自动驾驶的下一站?
    • HiEVHiEV
      ·03-25

      追击端到端,比亚迪自研步入第二阶段

      作者 |德新 编辑 |王博 2月10日,比亚迪发布「全民智驾」战略,首批21款车型搭载「天神之眼」智驾系统上市。 HiEV获悉,在这一批次21款车型中,除去有激光雷达的天神之眼A和天神之眼B,仅海狮07EV与卓驭科技联合开发,其余的天神之眼C车型均系比亚迪自研,包含英伟达OrinN和地平线J6M平台。 比亚迪全民智驾项目于去年9月在内部立项,在实现第一阶段天神之眼C平台搭载自研的「高速NOA与自动泊车算法」之后,继续向「端到端城区」迈进。 比亚迪的自研算法开发,由新技术院下的算法中心在全力推进,这一团队的目标是在今年实现自研端到端城区智驾的量产。 一、从高速向城区,比亚迪自研第二阶段 2024年第三季度末,比亚迪在内部立项了推动全民智驾量产的「A项目」,即比亚迪的大部分车型,上至百万级的仰望下至10万元以内的海鸥,要标配智驾。 其中,配置份额最高的天神之眼C平台,要率先实现自研算法量产,功能上覆盖高速NOA与自动泊车。C平台指的是英伟达OrinN与地平线征程6M这一级的中算力平台。 2月,这一部分的自研算法成功交付,随即比亚迪「全民智驾」战略顺利对外发布。 在下一阶段,比亚迪要实现「端到端城区」算法的自研量产。HiEV获悉,端到端城区算法的开发前期基于双OrinX平台正在开展。 比亚迪的智驾开发归属于外界熟知的「规划院」。 2024年,比亚迪改组「产品规划及汽车新技术研究院」为「新技术院」,并将智驾开发升格为「智驾中心」与「算法中心」两大部门。 其中算法中心,由前比亚迪第五事业部软件中心总监李锋领导。「算法中心」作为供应商之一,向韩冰领导的「智驾中心」竞争定点车型,「智驾中心」则负责所有车型智驾方案的验证和集成交付。 具体到端到端城区智驾,比亚迪汽车新技术研究院院长杨冬生在去年8月接受晚点采访时曾提到,「正组建一个精英团队,主攻端到端。」 目前,这一工作正由算法中心旗下一支
      152评论
      举报
      追击端到端,比亚迪自研步入第二阶段
    • HiEVHiEV
      ·03-24

      地平线的2024:搭上「全民智驾」快车,明星科技公司蓄势起飞

      作者 |德新 编辑 |王博 3月21日,地平线发布截止2024年12月31日的年度业绩公告:2024年地平线全年实现营收23.84亿元,同比增长53.6%;毛利润18.41亿元,同比增长68.3%。 在2023年度,地平线出货量是210万套;而2024年,其出货量达到290万套,实现历史累计交付770万套。 2024年可以说是「全民智驾」前夜,这年主机厂们向地平线下达了超过100款车型的定点,帮助其实现累计车型定点数超310款。 众多的定点背后,征程6家族将是地平线在2025年的拳头产品。 如果你仔细盘点长安、比亚迪、吉利、奇瑞、广汽等大型车企集团年后发布的智能化战略,就会发现征程6已经是各家车企智驾平权战略的「最大公约数」。尤其是征程6E和6M,几乎成为所有主流车企在10万元级甚至更加入门的市场中普及智驾的首选。 地平线在业绩公告中提到,征程6家族产品已经于2月份开启量产。在征程6交付的第一年,地平线预计这个序列能实现超过100万套的出货。地平线CEO余凯在财报会中预计,今年新增的出货量中,一半或以上会来自征程6家族。 2025年,地平线整体将冲击累计交付1000万套的里程碑,届时地平线将大概率成为中国市场第一家达成1000万套量产的智能驾驶科技公司。 一、全年24亿营收,154亿现金储备 在地平线年度近24亿元的营收中,智驾业务收入达到23.12亿元,相比上一年同比增长57.2%。 其中「产品解决方案」收入达到6.642亿元,这主要来自于全年交付量的增长。 但更可观的是,「许可与服务收入」——16.475亿元,仅仅这一部分收入已经超过地平线2023年全年营收。 地平线在财报中提到原因是:智能汽车行业加速智能化,因此车企和Tier 1对于算法、软件开发工具以及定制技术服务的需求猛增。 智驾平权的浪潮中,车企对于普及高阶智驾、掌握软件算法强烈的渴求,也间接导致地平线的年度毛
      269评论
      举报
      地平线的2024:搭上「全民智驾」快车,明星科技公司蓄势起飞
    • HiEVHiEV
      ·03-07

      FSD鲶鱼入华,这一回合对国内车企冲击有那么大吗?

      作者 |德新 编辑 |王博 狼真来的了,特斯拉FSD在2月底终于入华,这回国内车企没慌。 特斯拉FSD入华在业内传闻已久,近两年在FSD进来的确定性面前,各大车企都加紧了修炼智驾内功。 尤其在今年春节过后,长安、比亚迪、吉利等主流车企在一个月内接连发布「全民智驾」战略,推动智驾标配。这和2月底FSD向国内用户开放,一块儿将「全民智驾」推到了前所未有的热度。 从FSD初入国内的表现看,特斯拉在应对国内特色的路况,尤其复杂道路结构上仍有挑战。FSD入华的真实体验,也侧面证明了具备成熟算法之后,智驾系统的表现依赖于高质量的本土数据。 在技术条件上,得益于过去几年智驾硬件系统成本快速下降,以及端到端大模型的框架成为行业共识,「全民智驾」迎来爆发。 多位汽车行业高管认为在各家都打智驾的时代,建立优质的数据闭环体系,是接下来智驾体验竞争的关键之一。 腾讯智慧出行副总裁钟学丹,认为FSD进场对国内车企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实现更大规模的量产化车队,以及智驾里程积累,这对于智驾的进化是至关重要的。 另一方面新技术领域,智驾从VLM视觉语言模型到VLA视觉语言动作模型的演进,也是今年很多自主车企和科技公司重点突破的方向,这个方向对数据的依赖性也很强。」 长安汽车智驾首席技术官陶吉在最近接受采访时说,「最紧要或者最核心要构建的能力,主机厂是数据的第一入口,未来可能是百万级别车辆(获取的)数据,要能够真正玩转起来。 这些数据的处理、挖掘、数据均衡以及怎么高效地训练,这些在数据和基建上的能力,我觉得是过去传统主机厂缺少的,但是又是下一代技术最需要的。」 一、6万4的FSD终兑现,国内7万元车也有了智驾 特斯拉真正进入到中国市场是从2014年4月开始的,当时马斯克亲自来国内交了第一批的Model S车型。从2014 - 2024十年,特斯拉的自动驾驶硬件经历了HW1.0 - HW 4.0五代的更新(
      998评论
      举报
      FSD鲶鱼入华,这一回合对国内车企冲击有那么大吗?
    • HiEVHiEV
      ·03-04

      中国豪车新王炸:小米SU7 Ultra,不到三天卖完年度目标

      作者 |张马也 编辑 |德新 2月27日晚,小米SU7 Ultra发布,起售价格52.99万起。 这个入门价格相比之前百万级超跑的预期,让人大跌眼镜。 在汽车行业,「尽管已经卖到50多万,却让很多人大呼便宜」的效果,小米汽车在宣发上,可以说是创造了一个神话。 到3月2日傍晚,小米汽车公布,SU7 Ultra「锁单量已突破10000台,提前完成全年任务」。 此时,2025年的第一季度还没结束,SU7 Ultra热卖在当下的市场环境中,扒掉了很多汽车品牌操盘团队的底裤。 一、比想象更「便宜」的Ultra 小米SU7 Ultra发布的第二天,连在机场接机的司机师傅都直呼「小米这个车真是便宜」,这让我更加深刻感受到SU7 Ultra定价的出圈程度。 其实这款车的外观及参数,在发布会前已经曝光得七七八八,最大的悬念设定就是价格。 52.99万起,这款被称为「新豪车」的纯电高性能座驾,有着1.98秒破百、350km/h极速的狂暴性能,搭配媲美超跑的空气动力学设计、百万级豪华内饰,以及小米擅长的智能化技术,吹响了小米对豪华品牌发起进攻的号角。 对有更极致赛道追求的车主,SU7 Ultra有「纽北限量版」,售价为81.49万元。 Ultra的预售价是81.49万,所以当52.99万价格公布时,现场以及网络上一片震撼。 我在现场的一位同事感慨,雷总太深谙营销心理,「如果先说81的价格,再说有更便宜的版本,效果完全不一样」。 二、小米定义的「新豪车」 SU7 Ultra试图以「性能对标超跑、豪华看齐BBA、科技追赶特斯拉」的三重定位,开辟差异化赛道。 小米定义的「新豪车」标准,简单概括就是:设计+性能+科技+安全。 小米SU7 Ultra的设计哲学是「一面运动、一面优雅」,也就是既要有超跑的调性,也要有家用车的体验。 比如,在舒适性方面,小米SU7 Ultra座椅前排配备座椅通风,新增座椅按摩
      1,002评论
      举报
      中国豪车新王炸:小米SU7 Ultra,不到三天卖完年度目标
    • HiEVHiEV
      ·02-18

      以极致效率辟蹊径,Mobileye新一代高阶智驾方案明年量产

      作者 |德新 编辑 |王博 作为全球极少数具有悠久量产经验的智驾公司,Mobileye每年在CES会有一个例行的开年演讲,演讲者正是其创始人和灵魂人物——CEO Amnon Shashua教授,在年初分享过去一年的商业进展以及对新一年智驾发展的思考。 根据Amnon教授最新分享的数据,全球搭载Mobileye EyeQ系列芯片的车辆已达到1.9亿之多,这个数字差不多占全球所有汽车总量的15%左右。 上一年,超过300款搭载EyeQ芯片的车型上市;Mobileye全年有82个软件量产项目SOP。 Mobileye还达成了30万台级SuperVision的量产,这也是它在高阶智驾市场的关键一步。 与此同时,Mobileye也在加快下一代产品的开发。 Amnon教授这次在CES上宣布,基于双EyeQ6H的第二代SuperVision将在2026年导入量产,由保时捷等超豪华品牌的定点领衔。 2024年,特斯拉和Waymo也分别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前者的优点是通用性很高、系统成本可控,但需要用户介入的接管依然处在一个较高的频率;后者则刚好相反,在旧金山等有限区域已经可以做到完全不需要人工介入,但可用区域有限、成本极高。 Mobileye希望以极致效率的方式,探索在特斯拉、Waymo之外,达成自动驾驶的第三条路径。 随着EyeQ6H的量产,基于双EyeQ6H的第二代SuperVision以及面向L3场景开发的Chauffeur,将是未来2 - 3年内Mobileye为高阶智驾普及酝酿的组合拳。 一、新一代杀手锏:EyeQ6H和第二代SuperVision 如果以MTBF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ean Time Between Failures)来衡量系统的性能,Mobileye当前这一代基于双EyeQ5H的SuperVision大概在5 - 10个小时,即每驾驶5 - 10个小时需要一次出
      628评论
      举报
      以极致效率辟蹊径,Mobileye新一代高阶智驾方案明年量产
    • HiEVHiEV
      ·01-23

      极氪给Waymo造车的故事:为了一台车,多花70亿

      作者 |苗岭 编辑 |德新 去年7月,Waymo将一批极氪电动迷你面包车(现正式命名为Zeekr RT)运到美国,用于其无人驾驶出租车服务。 作为全球领先的自动驾驶技术商,Waymo曾改装过林肯MKZ、克莱斯勒的大捷龙、捷豹纯电I-PACE等。但这批极氪电动迷你面包车有所不同,它们是前装量产,即从汽车生产流水线上下来,就没有方向盘、踏板。 这些电动迷你面包车还搭载了Waymo第六代传感器套件,覆盖了360度视野的激光雷达,覆盖360度范围的视觉系统,以及超声波雷达。 眼下,全球自动驾驶迎来了新的高潮。 2024年10月,「搅局者」特斯拉正式推出无人驾驶出租车CyberCab。 随后,特斯拉CEO Elon Musk在第三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声称,特斯拉CyberCab将在2026年实现大规模量产,年产量有望达到200万辆,最终增至400万辆。 同月,Waymo宣布完成56亿美元的C轮融资,母公司Alphabet领投,创下Robotaxi赛道迄今最大融资额。加上A轮的32亿美元、B轮的25亿美元,Waymo总融资额已达111亿美元。 与特斯拉全栈造车不同,Waymo主打无人驾驶技术,而车辆采购自外部主机厂。 事实上,为Robotaxi运营商提供车辆,在吉利体系内并非首次。 早在2021上海车展上,沃尔沃汽车与滴滴出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为滴滴出行自动驾驶提供车辆,跨界开展Robotaxi技术。 Waymo与极氪,滴滴与沃尔沃,自动驾驶的两股力量在吉利体系交汇,并不完全是巧合。 一、利刃出鞘 2017年,杨大成被派到欧洲研发中心,先后负责过硬件、电子电气架构、软件团队,做了领克01国际版和与Waymo合作的Robotaxi项目。 据杨大成回忆,Waymo找到吉利是在2019年初,当时浩瀚M架构的概念基本已经形成,已经验证了一些工程上的可能性。 浩瀚架构是吉利早期布局电动车的一环。
      1,184评论
      举报
      极氪给Waymo造车的故事:为了一台车,多花70亿
    • HiEVHiEV
      ·01-13

      抓住爆款密码,高阶智驾别被短期市占率迷住眼

      作者 |Will 编辑 |王博 2024年,高阶智驾发展迅猛,粗略计算中国市场(特斯拉之外)的城市NOA车型的年度搭载量超过了100万台。 但相比于中国乘用车市场2000万台级的规模,今天谈论各家的份额,借一位新势力创始人的话来评价,仍然是「三瓜两枣」的阶段。 高阶市场作为一块待开垦的新大陆依旧潜力无限,2025年谁会率先成为征服这片土地的拿破仑呢? 新年伊始,华为、地平线、元戎、Momenta等各路玩家已经跃跃欲试,野心勃勃。仅以华为为例,车BU对其2025年ADS年度装载量的预估目标,在100万台级别。 腾讯智慧出行副总裁刘澍泉最近接受HiEV采访时认为,2025年城市NOA的搭载数量,至少会有2倍到3倍的翻升。 高阶智驾目前的第一大市场,无疑是25万元以上的豪华车市场。 只有技术领先、与车企紧密合作、共创爆款车的技术公司,才能实现在新大陆上的掘金。 一、城市NOA年装机量跨过100万台,但远远不够 2024年强势智能化品牌车企的交付成绩,折射出过去一年城市NOA的渗透情况: 以上4家,年度交付总量达到135.7万台。 如果我们粗略假设,鸿蒙智行、理想、小鹏的城市NOA配置率在60%,那这4家加起来,2024年城市NOA的装机总量大约在90万台。 再加上高配置率的品牌,如阿维塔(7.3万辆)、极氪(22万辆)、智己(6.55万辆)等品牌,中国市场除特斯拉之外的品牌,保守估计2024年城市NOA装机总量超过100万台。 但这个总量远远不够,甚至还比不上特斯拉Model Y单一车型的年度销量。 2025年,豪华品牌以及头部供应商们对高阶智驾,尤其雄心勃勃。 比如华为车BU的一位副总裁在去年10月的一场大会披露,预计2025年将有40款+、150万辆搭载华为乾昆智驾的车型。华为乾昆智驾的年度报告披露了其2024年度ADS活跃用户总量在50.69万。 也就是说,华为车BU预期,
      1,9171
      举报
      抓住爆款密码,高阶智驾别被短期市占率迷住眼
    • HiEVHiEV
      ·01-11

      长城首秀CES:打造全球AI科技公司,ASL为整车智能开路

      作者 |张马也 编辑 |德新 2025开年的科技大秀CES正在上演,在这场全球最大的科技展览会上,以长城汽车为代表的中国车企,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长城在这届CES带来了魏牌全新蓝山、灵魂摩托S2000两大拳头产品,以及Hi4动力架构、长城智能座舱等核心技术的展示。 长城在这届CES上展露锋芒,某种程度上也呼应了中国汽车尤其在智能化、新能源化上的崛起。 更进一步,新任长城汽车CTO吴会肖在CES的分享会上提出,「长城正在成为一家全球化的AI科技公司」。 CES上,中国汽车被全球观众和媒体围观和仔细研究的场面,很容易让人回想起2024年国内的最后一场车展,来自世界各地的经销商聚集在广州的会展中心。他们对于这些来自中国主机厂的新车型同样展现出极其浓厚的兴趣,包括流畅的车机、智驾硬件,也包括这些车的节油性能、快充能力、电池配方以及新的底盘技术。 CES这一场合,无疑让中国的汽车科技,站上了更加中央的世界舞台上。 一、成为全球化的AI科技公司 作为长城智能化转型的战略车型,长城一直对魏牌蓝山情有独钟。 广州车展上,长城一次展出了23台「清一色」的魏牌全新蓝山。这回,在拉斯维加斯的展馆内,我们再次看到了这抹熟悉的「沧浪青」。 全新蓝山作为连续两次大展的唯一车型,这足以体现长城对于智能化和AI未来的决心。 全新蓝山搭载了基于端到端架构的Coffee Pilot Ultra智驾系统,可以实现不依赖于高精地图的全场景NOA。智能座舱 Coffee OS也让座舱能不断学习,满足车内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得益于在智能化以及动力上的更新,全新蓝山在上市近几个月在国内的销量,已经常态稳定在6 - 8千台,并且持续攀升。 当北美本土大部分的汽车车机还停留在需要连接CarPlay才能导航的阶段,蓝山这样千人千面能够快速响应的智能座舱,可以说让北美用户羡慕不已。 而在展馆之外,不少中国车企和技术公司的高
      754评论
      举报
      长城首秀CES:打造全球AI科技公司,ASL为整车智能开路
    • HiEVHiEV
      ·01-06

      端到端智驾巅峰对决即将上演,黑芝麻A2000发布恰逢其时

      作者 |张马也 编辑 |德新 2025年伊始,如果说这年智能驾驶有什么确定性的关键词,那「端到端智驾」与「大模型上车」一定是排序最靠前的那两个。 上年末,一部分车企已经推送了基于端到端大模型架构的智驾系统,而2025年将是端到端智驾开始普及的年份。 由端到端的神经网络驱动的新一代智驾系统,它不仅仅是车端算法的竞争,也是围绕计算平台、云端训练、数据闭环全链路的竞争。作为车企发力端到端智驾的基石,高算力的智驾芯片,是其中核心的要素。 12月30日,黑芝麻智能发布新一代智能驾驶计算平台——华山A2000家族,展现了其在高阶智能驾驶领域的野心。目前,黑芝麻智能的计算平台主要分为两条线: 一是武当系列,以C1200家族为代表,将标准化的智能驾驶和座舱能力,融合到一个芯片中,帮助车企实现高性价比的舱驾融合,助力智驾普及; 二是华山系列,尤其A2000家族瞄准行业最前沿的技术,帮助车企落地最新的算法需求。 这次推出的华山A2000家族,就是黑芝麻针对新一代高阶智驾的计算需求,给出的最优解答。 它包括三款产品,针对不同级别的智驾方案需求: A2000 Lite,主打极致性价比,支持城市NOA解决方案; A2000,作为新一代旗舰级的算力平台,支持各种复杂场景通识智驾; A2000 Pro,进一步翻倍算力和性能,面向高阶全场景通识智驾甚至Robotaxi场景设计。 黑芝麻智能提出的全场景通识智驾概念,基于知识范式将驾驶场景的信息引入到知识增强的表示空间中,这些信息可以被推导为场景语义空间中的通用知识,随后通过知识的反映来推断场景,从而指导实现更好的智能驾驶体验。 也就是说,让AI模型具备人类的常识和知识,进而影响场景里的决策,让车开得比老司机还好。 通识智驾具备实现高级感知、决策和执行的通用能力,能够全面覆盖城市道路、高速公路、昼夜变化以及各种气候条件的不同场景。 黑芝麻智能产品副总裁丁丁对
      1,187评论
      举报
      端到端智驾巅峰对决即将上演,黑芝麻A2000发布恰逢其时
      errorbox banner

      抱歉,当前请求异常(-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