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客出行

读懂中国智能出行产业

IP属地:未知
    • 探客出行探客出行
      ·08-27

      “半价”路虎,豪不起来

      出品 | 探客出行 作者 | 魏帅 编辑 | 冯羽 美编 | 倩倩 审核 | 颂文 塑造一个豪华品牌的形象或许需要数十年,但打碎一个豪华品牌的滤镜,只需要一瞬间。 今年以来,豪华品牌路虎接连传出降价消息,指导价近40万的新车裸车价格已经接近半价。 20万元级的路虎,彻底打碎了品牌过往百万级的豪车“认证”。 在一家环京区域的捷豹路虎专卖店内,“性价比”“划算”等词汇,已经超越“豪华”“品牌调性”等词汇,成为销售顾问文文口中提及的热词。 销售顾问文文表示,不仅仅是国产车型大放价,原装进口车型也有大幅度优惠,可以说今年是选购路虎的最佳时间。 然而,降价幅度如此之大,路虎的新车却“卖不动”了。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发布的2024年7月份“汽车经销商库存”调查显示,捷豹路虎成为了当月库存深度最高的品牌,库存系数达到2.55,已经超过了合资品牌1.63的平均水平,甚至即将接近高端豪华及进口品牌库存系数的两倍。 高库存深度的背后,是长年累月下的积压库存。据蓝鲸新闻报道,部分捷豹路虎品牌已经出现“越卖越亏”的情况。 “无论是频繁的降价,还是保守的产品策略,都影响着路虎的豪华品牌形象和产品保值率,在电动化时代,路虎更是失去先机。”国际智能运载科技协会秘书长张翔表示。 这家诞生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的老牌豪华品牌,一直是以坚固耐用和卓越的性能闻名,并被视作是豪华SUV的标杆。 然而,市场在不断变化,路虎似乎仍留在原地。2015年“315”晚会上,路虎品牌被曝光变速箱问题;至今,路虎品牌频发的质量问题仍被不少消费者诟病。 更重要的是,电动化时代带来整个汽车产业的重塑,路虎品牌仍旧难以跟上行业速度。路虎计划中的纯电车型,计划最早在今年年内推出。 在品牌重塑压力之下,路虎如何能保住豪华品牌头衔?这仍是一个未知数。 1、半价路虎,不“香”了 令陈奇(化名)怎么也想不到的是,自己钟爱的路虎品牌,以如此快速的步伐
      118评论
      举报
      “半价”路虎,豪不起来
    • 探客出行探客出行
      ·08-12

      亏损、破发,黑芝麻智能的"沉睡魔咒"

      出品 | 探客出行 作者 | 魏帅 编辑 | 冯羽 美编 | 倩倩 审核 | 颂文 8月8日,成立8年的黑芝麻智能迎来了关键时刻——登陆香港证券交易所。 走到这一步并不容易。 早在2023年6月30日,黑芝麻智能首度递表港交所,准备冲刺“中国智驾芯片第一股”,该计划在当时并未成型。 直到今年3月,黑芝麻智能再次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这一次,黑芝麻智能的上市之路变得顺利。7月30日,完成二次交表的黑芝麻智能计划开始启动 IPO,并在8月8日抢先一步登陆港股。 就在黑芝麻智能登陆港交所的第二天,雷递网消息称,同期递表的另一家智驾芯片企业地平线通过中国证监会IPO备案,拿到通往上市道路的最后一道钥匙。 今年以来,可以明显的感受到自动驾驶产业中的企业步入到了“上市潮”。激光雷达企业速腾聚创、智驾方案企业文远知行、智驾芯片企业黑芝麻智能,以及只待上市敲钟的地平线,越来越多的企业在规模商业化前夕,抢滩登陆资本市场。 但在颇为顺遂的上市背后,现实的压力如影随形。 据悉,黑芝麻智能上市首日开盘价为18.8港元/股,较28港元/股的发行价下跌32.86%,截至当日收盘,公司市值为116.4亿港元。 首日的破发,印证着市场对于智驾芯片预期的降低。 如今的中国智能驾驶市场正经历深刻的变化,在资本市场归于冷静、竞争更胜以往的同时,更考验着产业链上企业的耐力。 “抢跑”登陆之后,黑芝麻智能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1、上市即破发,“亚历山大” 坊间一则关于黑芝麻智能的趣闻广为流传:据说黑芝麻智能发布首款芯片的那天,卖芝麻糊的南方黑芝麻涨停了。 虽然有些狗血,但是黑芝麻智能显然乐于这种“误会”的产生。 然而,时光回到黑芝麻智能真正登陆港股的时刻,其自身的股价却迎来了首日破发。 据悉,8月8日当天,黑芝麻智能首日股价较发行价跌超30%。截至当日收盘,黑芝麻智能报收20.45港元,跌幅为26.96%。 最初披露
      732评论
      举报
      亏损、破发,黑芝麻智能的"沉睡魔咒"
    • 探客出行探客出行
      ·08-08

      宁德时代失去“金手指”

      出品 | 探客出行 作者 | 魏帅 编辑 | 冯羽 美编 | 倩倩 审核 | 颂文 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经成功“卷”到了宁德时代。 8月3日,宁德时代与峰飞航空签署战略投资与合作协议,宁德时代独家投资数亿美元,成为峰飞航空的战略投资者,双方将共同开展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航空电池的研发工作。 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到航空电池,也并非这家全球动力电池独角兽的首次尝鲜。 在全球能源转型的风口上,除了汽车动力电池之外,从储能电池、电动船舶再到航空电池,都是宁德新能源产业的发力方向。 作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孕育出来的绝对“明星”企业,宁德时代受益于动力电池这一主营业务,在上市三年内股价涨超28倍,日均净赚超亿元,被中国股民奉为“宁王”。 然而,市场不可同日而语,动力电池产业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强劲玩家。与宁德时代稳居第一同步的是,2024年动力电池行业产能过剩已经板上钉钉。 产能过剩的压力也直接给到宁德时代。财报数据显示,上半年宁德时代实现营业收入1667.67亿元,同比下降11.88%。 往日鲜少进行营销的宁德时代,似乎也意识到了变化,开始广泛出现在了户外大屏、电视广告中。 在近期的奥运会赛事转播中,“选电车认准宁德时代电池”也出现在了转播间隙;8月6日鸿蒙智行享界S9发布会上,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也罕见露面,力陈宁德时代的技术优势,为新车“代言”。 潮涨潮落,皆是法则。宁德时代在经历了万亿市值的资本盛宴后,也逐渐回归平常。而如今,才是评估宁德时代的真正时刻。 1、“花无百日红” 市值突破万亿,是宁德时代步入创业板之后的“高光时刻”。 时间倒回到三年前。凭借国家新能源产业政策的加持,宁德时代紧跟产业机遇,与多家主机厂达成合作并实现增资扩产,抢占新能源产业链机遇。 时代的机遇,让宁德时代进入到快速发展期,并直接映射到了资本市场。2021年5月31日收盘,宁德时代股价报收4
      566评论
      举报
      宁德时代失去“金手指”
    • 探客出行探客出行
      ·08-02

      文远知行,走到了商业化关口

      出品 | 探客出行 作者 | 魏帅 编辑 | 冯羽 美编 | 倩倩 审核 | 颂文 七年时间,文远知行终于被“托举”到了上市的关口。 7月27日消息,自动驾驶解决方案提供商文远知行在美股纳斯达克提交招股书。外媒透露的信息显示,文远知行有望在8月底正式登陆美股,成为“全球通用自动驾驶第一股”。 随着上市消息的传出,其在上市前的最后一轮融资估值也被曝光——5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71亿元)。 作为如今业内少有的通用自动驾驶玩家,文远知行的业务覆盖L2到L4级自动驾驶,其产品涵盖了包括无人小巴、Robotaxi、高阶智驾在内的多种解决方案。 但业务的广泛,始终改变不了自动驾驶产业的亏损通病。其招股书显示,2021-2023年,文远知行经调整后的净亏损分别为4.27亿元、4.01亿元和5.02亿元,累计亏损超过13亿元。 事实上,伴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内卷与竞争,身为上游供应商的自动驾驶方案提供商也承受着远高于以往的竞争压力。服务周期长、回款周期慢、利润压缩等问题,已经开始在产业链上传导。 此外,资本市场似乎也正在重新审视自动驾驶行业的发展预期。据「探客出行」了解,同为自动驾驶产业链的激光雷达企业速腾聚创、禾赛科技股价都经历了断崖式下跌,投资收益预期远不如前。 一半是海水,一般是火焰。当智能化、自动驾驶成为新能源汽车产业不可或缺的标签时,资本市场已经冷静预判到了行业的泡沫。 超300亿估值之下,文远知行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1、头戴明星光环,烧钱不断 公开资料显示,成立于2017年的文远知行,前身为景驰科技,创始人正是在中国自动驾驶领域有着响当当名头的王劲。 彼时,王劲从其组建的百度自动驾驶事业部离开,和时任百度自动驾驶首席科学家韩旭共同成立景驰科技。但随后不久,王劲就因与百度的竞业协议而退出景驰科技。景驰科技也在随后更名为文远知行,由韩旭担任联合创始人。 尽管成立之初经历一番波折
      296评论
      举报
      文远知行,走到了商业化关口
    • 探客出行探客出行
      ·07-29

      新能源车维保难,途虎养车“靠不住”加盟店

      出品 | 探客出行 作者 | 魏帅 编辑 | 冯羽 美编 | 倩倩 审核 | 颂文 “随意叫价、服务怠慢,完全看不出来这是一家经营多年的连锁汽车保养品牌。”谈及自己唯一一次在途虎养车的维修经历,用车人张力(化名)不禁作出上述感叹。 2023年底,张力名下的凯美瑞轮胎出现异响,初步判断是需要补胎,在就近前往途虎养车维修时,却被告知需要换胎。考虑到轮胎价格动辄几百上千块,张力留了个心眼,转头去到路边小店一问,小哥则表示补胎80块。 对比之下,张力对所谓的“大平台”颇为失望。 张力所经历的场景,并非个例。据「探客出行」查询黑猫投诉、小红书等平台发现,有用户针对途虎养车发表虚假宣传、以次充好、价格虚高等评价。 (图 / 黑猫投诉、小红书) 不仅仅是消费者端的风评颇低,作为一家上市一年的港股上市公司,近半年以来,途虎养车在资本市场也遭遇“跌跌不休”的困境。 「探客出行」统计发现,截至7月29日,途虎养车年内股价从28.10港元跌至16.46港元,累计跌幅41.42%,股价最低跌至9.01港元。 在业内人士看来,股价走低的背后,意味着资本市场对其未来预期的看低。 汇生国际资本总裁黄立冲对「探客出行」表示,在当前阶段,途虎养车前期低成本阶段的战略投资股东开始蜂拥而出,意图套现。“在投资人的涌出、市场缺乏支持的情况下,股价自然就会暴跌。” 如今,在整个汽车后市场相对分散的情况下,市场对于途虎养车一站式服务的发展预期比想象中更低。对于途虎养车来说,成功登陆资本市场只是第一步,考验仍在继续。 1、“一次性”的盈利 作为首家登陆港交所的汽车后市场服务商,途虎养车有着一条颇为坎坷的上市之路。 公开资料显示,途虎养车成立于2011年,以轮胎销售业务起家,并逐步拓展至整个汽车后市场相关的售后服务业务。截至目前,途虎养车已经发展为以轮胎业务为基础,包含汽车美容、保养、维修在内的一体化汽车后市场服
      368评论
      举报
      新能源车维保难,途虎养车“靠不住”加盟店
    • 探客出行探客出行
      ·07-22

      19万宝马,消失风雨中

      出品 | 探客出行 作者 | 魏帅 编辑 | 冯羽 美编 | 倩倩 审核 | 颂文 6月底刚刚拿下宝马新车的车主小刘(化名)至今仍庆幸着自己当初提车时的果断。 “当时身边的家人同事几乎都劝我再观望一段时间,车很大可能还会降价。”小刘坦言,在整个车市的价格战下,“再观望一阵”“还会降价”几乎是所有人的共识,要不是自己用车迫切,可能也会选择观望。 正是当初下定的决心,为小刘省下了一笔不小的购车款。 7月11日,汽车博主孙少军发文称,因价格战导致门店亏损严重,宝马将在7月开始降量保价。 “豪华车三强”之一宝马退出价格战,一时之间,引发行业内外的诸多讨论。 对此,据界面新闻消息,宝马中国方面表示,下半年宝马在中国市场将重点关注业务质量,支持经销商稳扎稳打。 这番言论,无疑从侧面印证了保价的传闻。 伴随着宝马退出价格战的发酵,多地宝马4S店接连传出拒不交车的消息。 7月22日,宝马中国向界面新闻回应称,我们已注意到相关内容,并在内部进行了初步调查,涉及的案例均是个案,每一个案具体情况不尽相同。 事实上,从去年开始,价格战就成为了整个中国车市的关键词。卷配置、卷价格、卷服务,各个维度的充分竞争,让各大汽车品牌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而传统汽车制造商,更是无法适应这种快速而猛烈的挑战,被“拍倒”在沙滩上。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宝马集团全球销量为109.65万辆,同比增长2.3%。其中,中国市场(含MINI品牌)的销量为37.59万辆,同比减少4.2%,相比去年同期下滑幅度继续扩大。 持续的市场份额下降,正逐渐成为宝马在华发展的枷锁。 在业内人士看来,退出价格战或许是宝马明哲保身的手段,但是在价格敏感度极高的市场中,留给宝马的机会也变得越来越少。 1、真涨价了 “从下周起,之前所有的报价作废,宝马纯电汽车全线上调10000元,恭喜已订车客户,现在下定买到宝马纯电汽车就是赚到。” 7月14
      251评论
      举报
      19万宝马,消失风雨中
    • 探客出行探客出行
      ·07-15

      出走电动化多年,奇瑞归来仍是少年

      出品 | 探客出行 作者 | 魏帅 编辑 | 冯羽 美编 | 倩倩 审核 | 颂文 一则“强制加班”的新闻,将奇瑞汽车送上了热搜。 日前,界面新闻报道称,一位认证为“奇瑞员工”的网友发帖称,奇瑞汽车内部存在强制加班行为。 他表示,公司要求每周加班时长需大于20小时并且没有加班费,仅补贴10元餐补。另外,员工加班调休时间严格限制,部分部门禁止调休申请、禁止请假,还会依照加班时长进行末位淘汰。 界面新闻表示,虽然奇瑞汽车每个部门加班时长没有明文规定,均由部门领导制定,仅限在各个部门群里通知。但据上述员工透露,部门领导会查看工时情况,并且在周例会上批评科室内工时排名靠后的员工,员工的绩效工资也和加班时长相挂钩。 这场汽车市场的内卷“战火”,最终还是“烧”到了车企的员工身上。加班、禁止调休、末位淘汰,任何一个词语,都足够刺激打工人们长年累月工作下敏感的神经。 在外界看来,强制加班一方面暴露了产业内卷压力的内部转移,另一方面则是展现了新能源时代下,奇瑞的焦急。 今年年初,以比亚迪、特斯拉为代表的新能源车企,不断“击穿”新车的底价。内卷和降价充斥着整个新能源汽车市场,车企们的焦虑也更胜以往。 许久未出现在人前的奇瑞汽车董事长尹同跃,也走进直播间,卖力营销奇瑞新车。多位行业人士感叹,如尹总这样的汽车老兵,也不得不走到台前,为了销量“拼命”。 董事长尚且如此,整个企业的境况可以想见。在不可避免的市场压力下,员工们也被迫承受着价格战的压力。 在今年4月进行的奇瑞星途星纪元ET测试直播中,尹同跃首度暴露了奇瑞的野心:到年底希望能够看到比亚迪的背影,成为新能源的第二名。 目标越大,压力越大。即便瞄准的是比亚迪之后的第二,奇瑞的急切感也更胜以往。 在日渐丰富的产品簇拥下,今年上半年奇瑞的产销量突破新高。但在这样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时刻,奇瑞缺乏爆款能力、新能源难以突破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 朝着目
      365评论
      举报
      出走电动化多年,奇瑞归来仍是少年
    • 探客出行探客出行
      ·07-03

      手机大厂造车,在智能座舱找到舒适区

      出品 | 探客出行 作者 | 魏帅 编辑 | 冯羽 美编 | 倩倩 审核 | 颂文 新能源汽车时代,中国车企彻底站上了天平的另一边。 在今年上半年的北京车展上,来自国外汽车品牌的工程师围满国内的智能电动车品牌展厅,争相学习智能车机上的经验。 好似一个轮回。曾经的中国汽车产业,在产品设计方面仰外资品牌的鼻息,不得不通过合资的方式,推动产业发展;如今,合资的情形再次重演,不过变成了外资品牌争相与国内车企合作,寻求新能源汽车时代的发展良方。 世界在变,时代在变。中国车企尤其是造车新势力在新能源汽车时代所引领的智能化体验,已经成为如今电动车技术革新的最佳展示。 在这场智能化的下半场竞赛中,从车企到产业链的供应商都摩拳擦掌,展示中国企业应对汽车智能化浪潮的实力。作为智能车机的另一输出端,手机厂商通过智能手机与智能汽车的手车互联模式,在这场军备赛中已经掌握了先决优势。 “看到如今华为赋能、小米制造、星纪魅族加持的多款新车热销,足以看到手机厂商在智能化领域的优势。”产业观察人士如是说道。 确实,多年在用户体验上下功夫的手机厂商们,无论是场景交互体验,还是灵活打造软硬件方案上,都有着更多的实践经验,也有着更快的落地速度。 在日前星纪魅族举办的沟通会上,星纪魅族副总裁彭翻透露,其无界智行开放平台2.0将于今年年底上线,为车企提供一整套定制工具,帮助车企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选择座舱方案。 以“华小魅”为代表的手机大厂进军汽车领域,算是找到了真正的舒适区。 1、从手机到汽车,顺势而为 “当我手机屏幕投影在车机屏幕上的那一刻,我才真正感受到了小米给我带来的车机互联的惊喜。”张明(化名)在首次试驾小米SU7之后,即发出了上述惊叹。 作为一个专业米粉,张明自用的电子设备、家用的互联设备,全都是小米生态。这种手机与汽车所带来的智能互联体验,也成为其最终选择小米SU7的加分项。 事实上,作为唯一一家直
      410评论
      举报
      手机大厂造车,在智能座舱找到舒适区
    • 探客出行探客出行
      ·06-26

      海外关厂、业务瘦身、上市未果,蜂巢能源还能挺多久?

      出品 | 探客出行 作者 | 魏帅 编辑 | 冯羽 美编 | 倩倩 审核 | 颂文 5月24日,距离北京9233公里外的德国勃兰登堡州,产业工人们收到了来自中国客户的停建通知。 这家客户便是中国动力电池制造商蜂巢能源。据多家媒体报道,蜂巢能源宣布已暂停其位于德国勃兰登堡州的第二家电池超级工厂建设计划。 早在2022年9月,蜂巢能源就宣布了将在德国建设第二座海外电池工厂。而第二工厂正是为了弥补第一工厂建设的延误。双双受制于当地政府政策的不确定性,蜂巢能源苦等多年的德国工厂计划变得遥遥无期。 命途多舛的不仅仅是海外布局。 2023年底,彼时号称科创板最大IPO项目的蜂巢能源主动撤回其IPO申请。对于主动撤回申请,蜂巢能源表示,公司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以公司及公司股东的最大利益为重,决定撤回A股申请,并考虑启动其他融资方案。 一年多的准备,化为泡影。蜂巢能源策略性撤回,无不让外界感受到这家二线动力电池制造商上市之路的艰难。 事实上,细数国内的动力电池制造商,上市坎坷的情况并不多见。作为中国打造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的关键一环,动力电池在过往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高估值产业。 但也有业内分析人士坦言,成立时间较短、大客户依赖等症结,或将是蜂巢能源IPO遇阻的原因。 国内国外的双重阻力,最终让蜂巢能源陷入了两难局面。 1、走出去,难 相比于国内新能源产业链内卷程度的不断升级,海外市场成为中国动力电池瞄准的沃土。自去年以来,包括蜂巢能源在内的一众动力电池厂商不断加快出海步伐,发布出海建厂计划。 但出海之路,远没有想象中顺利。 欧洲市场是蜂巢能源出海计划的第一站。 早在2019年,蜂巢能源就对外宣布斥资20亿欧元的欧洲建厂计划,并计划与大众、宝马和PSA(标致雪铁龙集团)合作并进行业务洽谈。在随后的2022年,蜂巢能源再度宣布其在欧洲建设第二座海外电池工厂的计划。 此前,就有内部人士在接受媒体
      469评论
      举报
      海外关厂、业务瘦身、上市未果,蜂巢能源还能挺多久?
    • 探客出行探客出行
      ·06-21

      电动化“赌徒”,上汽奥迪难改命

      出品 | 探客出行 作者 | 魏帅 编辑 | 冯羽 美编 | 倩倩 审核 | 颂文 面对电动化这场快速而狠戾的淘汰赛,奥迪也不得不低下高贵的头颅。 「探客出行」从销售终端了解到,伴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价格战的愈演愈烈,针对多款热门车型,奥迪在多个地区进行大规模让利降价,最高优惠幅度近30万元,中低端车型的降价也高达10万元。 “大家都在赔钱卖车。”面对价格战的冲击,一位奥迪销售人员坦言,谁不降价,谁就得“死”在沙滩上。 事实上,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快速发展的这几年,曾经的豪华品牌代表都逊色了许多,再也不复往日“躺着就能赚钱”的场景。诸如奥迪这类的头部品牌,也在电动化的整个进程中扮演着落后者的角色,尤其是“新人”上汽奥迪。 不同于一汽-大众奥迪扎根中国市场36年、颇具底蕴,上汽奥迪的成长期正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野蛮生长、优胜劣汰的三年。 潮水之下,上汽奥迪可谓关山难越。 数据显示,奥迪2023年在中国市场交付新车72.9万辆,其中一汽-大众奥迪贡献了超过95%的市场份额,上汽奥迪的份额不足5%,新能源车销量更是少之又少。 在业内人士看来,本就“迟到”中国市场已久的上汽奥迪,错过了太多。 “三年过去,上汽奥迪没有推出一款全新开发的纯电车型,在平台搭建、整车研发路径也没有成熟的规划。”上述业内人士表示。 直到今年5月份,上汽奥迪针对电动化的布局才堪堪落地。5月20日,奥迪与上汽正式签订合作协议,宣布Advanced Digitized Platform智能数字平台联合开发正式启动,双方将基于这个新平台,共同为上汽奥迪开发多款豪华智能电动新车。 但时至今日,全新的电动平台早已不再是稀罕事。全面向中国市场靠拢的上汽奥迪能否在电动化上翻身? 1、苦等三年,电动化终加速 生不逢时,是国家智能运载科技协会秘书长张翔对于上汽奥迪坎坷发展的评述。 2016年,中国汽车产销量突破2800万辆。与产
      280评论
      举报
      电动化“赌徒”,上汽奥迪难改命
     
     
     
     

    热议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