亏损、破发,黑芝麻智能的"沉睡魔咒"

出品 | 探客出行

作者 | 魏帅

编辑 | 冯羽

美编 | 倩倩

审核 | 颂文

8月8日,成立8年的黑芝麻智能迎来了关键时刻——登陆香港证券交易所。

走到这一步并不容易。

早在2023年6月30日,黑芝麻智能首度递表港交所,准备冲刺“中国智驾芯片第一股”,该计划在当时并未成型。

直到今年3月,黑芝麻智能再次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这一次,黑芝麻智能的上市之路变得顺利。7月30日,完成二次交表的黑芝麻智能计划开始启动 IPO,并在8月8日抢先一步登陆港股。

就在黑芝麻智能登陆港交所的第二天,雷递网消息称,同期递表的另一家智驾芯片企业地平线通过中国证监会IPO备案,拿到通往上市道路的最后一道钥匙。

今年以来,可以明显的感受到自动驾驶产业中的企业步入到了“上市潮”。激光雷达企业速腾聚创、智驾方案企业文远知行、智驾芯片企业黑芝麻智能,以及只待上市敲钟的地平线,越来越多的企业在规模商业化前夕,抢滩登陆资本市场。

但在颇为顺遂的上市背后,现实的压力如影随形。

据悉,黑芝麻智能上市首日开盘价为18.8港元/股,较28港元/股的发行价下跌32.86%,截至当日收盘,公司市值为116.4亿港元。

首日的破发,印证着市场对于智驾芯片预期的降低。

如今的中国智能驾驶市场正经历深刻的变化,在资本市场归于冷静、竞争更胜以往的同时,更考验着产业链上企业的耐力。

“抢跑”登陆之后,黑芝麻智能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1、上市即破发,“亚历山大”

坊间一则关于黑芝麻智能的趣闻广为流传:据说黑芝麻智能发布首款芯片的那天,卖芝麻糊的南方黑芝麻涨停了。

虽然有些狗血,但是黑芝麻智能显然乐于这种“误会”的产生。

然而,时光回到黑芝麻智能真正登陆港股的时刻,其自身的股价却迎来了首日破发。

据悉,8月8日当天,黑芝麻智能首日股价较发行价跌超30%。截至当日收盘,黑芝麻智能报收20.45港元,跌幅为26.96%。

最初披露的招股书显示,黑芝麻智能的计划发行价为每股28-30.30港元,但或受近期全球资本市场新股发行压力影响,最终新股发售价为最初价格区间的底端28港元。

据「探客出行」了解,黑芝麻智能作为港股“智驾芯片第一股”,成立于2016年,是车规级智能汽车计算SoC及基于SoC的解决方案供应商。

相比于上市后惨淡的股价,这家公司自成立以来,就备受机构的青睐。

成立伊始,黑芝麻智能就获得北极光创投在内710万美元的A轮投资;2018年,黑芝麻智能再度获得A+轮融资,由蔚来资本领投,融资金额约1亿元人民币。

时隔一年后,2019年,黑芝麻智能获得君联资本、北极光创投、上汽投资等在内的B轮融资,融资金额约为1亿美元。

在此之后,黑芝麻智能几乎保持了一年一轮或几轮融资的步伐。在2021年的C+轮融资之后,黑芝麻智能的整体募资则接近7亿美元,估值已经高达22.3亿美元。

而此次港股公开发行募资,也为黑芝麻智能募得9.51亿港元。

频繁的融资与加快的上市脚步背后,是黑芝麻智能身为芯片企业难以言说的成本重担。

最新招股书披露信息显示,2021年-2023年,黑芝麻智能的营收分别为6050万、1.65亿、3.12亿元。

(图 / 摄图网,基于VRF协议)

目前,公司的业务营收主要来源于两个板块,分别为“自动驾驶产品及解决方案”和“智能影像解决方案”,其中“自动驾驶产品及解决方案”营收分别为0.34亿元、1.42亿元和2.76亿元,分别占当年总收入的56.6%、86.0%和88.5%。

然而,公司的营收增长速度,赶不上亏损的扩大。2021年-2023年间,净亏损分别为23.57亿元、27.54亿元、48.55亿元。

亏损持续扩大,与研发成本的高企不无关系。黑芝麻智能过去三年研发开支分别为5.95亿元、7.64亿元和13.63亿元,分别占当年总经营开支的78.7%、69.4%和74.0%。

黑芝麻智能方面表示,公司自成立以来录得亏损净额,并预期分别于截至2024年及2025年12月31日止年度,继续产生亏损净额。

2、客户留存率低,低价不是最优解

更大的压力,来源于黑芝麻智能的业务本身。

据了解,芝麻智能的核心产品为华山系列及武当系列产品,其中华山系列A1000单颗算力达58TOPS(INT8),适配L2+/L3级别自动驾驶;武当C1200家族则是面向智能汽车的跨域计算芯片,主打多域融合和跨域计算。

目前,华山系列的A1000芯片已处于全面量产状态,截至2023年底,华山系列芯片的总出货量超15.2万颗,位列全球车规级高算力SoC供应商第三名(前两名分别为英伟达、地平线),在国内高算力SoC市场份额为7.2%。大部分市场仍被头部的全球芯片巨头英伟达掌握。

尤其是从价格区间来看,黑芝麻所争夺的仍是中低端市场,其拿到的定点车型集中在20万元及以下。黑芝麻智能拿下的国内车企定点包括一汽集团、东风集团、吉利汽车、江汽集团等,量产车型主要包括领克08、合创V09、东风eπ007及东风eπ008首款纯电SUV等。

更为关键的是,性价比路线并未让黑芝麻智能的客户留存率提升。

数据显示,2021年至2023年,黑芝麻智能自动驾驶产品及解决方案中基于SoC的解决方案客户留存率分别为0%、60%、37%;基于算法的解决方案客户留存率分别为50%、33%、29%,均呈下滑态势。

客户留存率的降低,直接影响到收入。黑芝麻智能前五大客户的总收入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是77.7%、75.4%和47.7%。

对此,国际智能运载科技协会秘书长张翔表示,在智能驾驶优先度提升的今天,车企也在努力提升对供应链的管理能力,抵御“缺芯”风险。

如张翔所说,在经历了过去的“缺芯”时刻后,车企大多采取了多供应商模式,以提升抗风险能力。包括黑芝麻智能的大客户一汽集团,其智能驾驶供应商也包含了地平线和Mobileye等企业。

当然,以全栈自研为目标的中国车企,也开始了自研芯片的步伐。对于车企来说,耗费精力与财力投身自研芯片一方面是基于国外的“卡脖子”供给,另一方面则是基于自身产品与平台的匹配度。

(图 / 摄图网,基于VRF协议)

在行业内已经有多家车企进行了尝试。一个是特斯拉。特斯拉自研芯片表现优于市面车型表现的一大原因,就是其芯片与自身算法平台的高度匹配。紧随特斯拉脚步的便是蔚来和小鹏。日前,蔚来首颗车规级5纳米芯片已经完成流片;小鹏自研智驾芯片也将在8月完成回片。

3、强撑上市,芯片第一股不好当

芯片市场不同于任何一个产业,全球范围内只有极个别企业才能生存,其头部效应远超想象。

这就意味着,行业内的企业很难做到“小富即安”,反而是“强者恒强”。

事实上,芯片行业一直是以成本规模化为核心的,可用场景越多,规模越大,摊薄后的成本也就越低。

这对于包括黑芝麻智能在内的所有国内芯片初创公司来说,都是难以短时间攀登的“高山”。

“对于芯片公司尤其是国产芯片初创企业来说,设计的成本尚在可控范围内,但制造能力及制造良率仍是所有公司未来发展的掣肘。”一位芯片行业资深人士对「探客出行」表示。

上述业内人士评价称,譬如黑芝麻智能,其设计较为成熟,单价较低,具备一定的优势。但更关键的制程工艺仍要依靠台积电等先进制造商来达成。

但现实情况是,拥有领先技术的公司,往往能分到更大的蛋糕。台积电的大部分产能都是分给英伟达、苹果、高通等头部厂商,分给黑芝麻智能等厂商的产能相当有限,且周期相应更长。

(图 / 摄图网,基于VRF协议)

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显示,2023年,黑芝麻智能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为7.2%,相比2022年5.2%的市场份额有所提升。

单从出货量来看,黑芝麻智能2022年出货量为2.5万颗,2023年增至15.2万颗。对于2022年到2023年全区高算力芯片出货量从38万颗增长至500万颗增速来看,黑芝麻智能的增速远低于行业水平。

“算力才是硬通货。”在业内人士看来,英伟达对于高算力芯片的统治力,让即便是自研芯片的蔚来和小鹏,目前仍不敢放弃采购英伟达的芯片。

正如芯片行业的发展始终遵从摩尔定律一样,芯片企业的发展也绝非一蹴而就。

如今的黑芝麻智能,亏损是必经之路,国外芯片企业的压制也将长期存在。上市的破发,一定程度上展现了资本市场对于黑芝麻智能的较低预期。

事实上,即便是英伟达掌门人黄仁勋,也会“每天早上醒来都担心公司会倒闭。”

因此,在「探客出行」看来,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智能化趋势不可逆,高算力芯片的需求势不可挡,中国的芯片企业更要在这个过程中顶住压力,实现突破。

上市之后,需要对股东负责的黑芝麻智能,更需要提升自身对于行业趋势的判断力,以技术武装自身,以应对全球智驾芯片行业更加艰难的“战役”。

*文中题图来自:黑芝麻智能官网。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举报

评论

  • 推荐
  • 最新
empty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