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7日,高盛发布了题为《此时不冲,何时冲?买入中国股票的10个理由》(If not now, when? 10 reasons to buy China equity)的投资策略报告,将沪深300指数的目标点位设置在4600点(注:不是上证指数)。仅仅一天之后,大摩就发布了题为《发改委提供能见度不够导致市场情绪下降》(Market sentiment down on limited clarity from NDRC)的策略报告,将沪深300指数的目标点位调降到4000点。根据此时此刻(注:10月9日中午)的市场状况,高盛认为A股还有15%的上升空间,而大摩认为已经没有空间了。 不同投行对大市持有不同观点是非常正常的;有些时候,哪怕同一家投行内部不同的研究小组对大市也持有不同观点。令我记忆犹新的是,2008年,里昂证券(CLSA)研究部的一个团队认为来年的中国经济增速将只有5.5%,另一个团队则认为应该高达8%,它们还组织了一次面向客户的公开辩论。归根结底,卖方分析师只负责提供观点,观点本身正确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背后的逻辑是什么。头脑正常的投资者也不会以卖方分析师的观点作为唯一参考(不管这个分析师多么厉害),而是将其作为思考的出发点。 那么,高盛和大摩策略团队的分歧到底在哪里?首先需要指出,大摩的报告要晚一天,已经充分吸收了10月8日上午发改委新闻发布会、以及当天错综复杂的市场局势所提供的信息。它的主要论点就是:发改委的新闻发布会提供的新增信息(能见度)不足,尤其是在提振消费者信心和清理房地产库存方面没有提供详细计划。所以,它认为此时此刻的市场估值水平已经充分体现了对当前经济刺激措施的期望,大市进一步上升的空间很小;接下来需要密切关注住房销售、零售、信贷等宏观经济数据,以做出进一步的评估。 事实上,早在10月8日之前,大摩对国内宏观经济和资本市场就明显比较保守。它与
整整十一年前,微信群刚刚流行起来,并且迅速成为了与朋友圈、公众号并称的微信三大流行功能之一。无数的微信群,包括工作群、家庭群、业余爱好群……如同雨后春笋,在一夜时间生长出来。当时的群聊远比现在活跃,因为大家还有新鲜感,戒备心不重,陌生人在群里掏心窝子、迅速成为好友的案例不在少数。现在回想起来,那正是买入腾讯的一个绝佳时间节点。当时还在证券行业混饭吃的我,也搞了一个群,取名“全世界价值投资者,团结起来”。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有两个原因:第一是我崇拜格雷厄姆、巴菲特和彼得·林奇,相信基于基本面的长期价值投资能够创造财富,让人实现财务自由;第二是我的朋友大多来自投资圈,不是二级市场就是一级市场,大部分也是价值投资的拥趸(至少是口头拥趸)。把大家拉到一个微信群里,白天聊聊市场,晚上聊聊八卦,有工作就聊工作,没工作就聊生活——这不是最理想的状态吗?就算到了今天,很多人也会很珍惜这样一个微信群,很愿意参与这样的群聊吧。我们的群很快有了两百多号人,绝大部分是年轻人。年轻人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爱玩,那时我也年轻,所以也很爱玩。我信奉的生活理念是“好好工作、拼命玩”(work hard, play hard):例如前一天晚上在酒吧听民谣现场听到十二点,第二天早上七点半照样准时接入晨会;周一到周五出差出的昏天黑地,周末在楼下咖啡馆抱着笔记本玩两天《文明5》;有时候加班太晚,不妨把成箱的啤酒搬到办公室里,一边喝一边敲键盘,敲击的效率甚至还能提升。至于戏剧和电影,那更是我的最爱——曾经有一段时间,我熟悉北京所有小剧场的位置、设施和合作团体,两周不看戏就按捺不住内心的悸动;我在IMDB标注了一两千部电影,虽然跟专业人士比不了,但在业余影迷当中也算比较拿的出手的了。你要是跟我说每周再增加20小时工作时间,我眼睛都不会眨;但是要说不让玩游戏、看电影、看戏了,那我肯定是要急红眼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当时我的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