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怪盗团

公众号:互联网怪盗团

IP属地:未知
    • 互联网怪盗团互联网怪盗团
      ·07-17

      东方甄选失去了2022年6月以后的一切涨幅

      截止今天(2024年7月17日),东方甄选已经失去了2022年6月15日之后的一切涨幅。准确的说,这件事情早在6月初就发生了,因为东方甄选(当时还名叫“新东方在线”)股价启动初期的涨势十分凶猛,在短短5个交易日之内从4元涨到了33元。如果有人早在2022年6月初就买入了并且一直拿到现在,那么他还是赚钱的;不过这样的投资者应该非常、非常少。2022年夏天,一夜爆红、咸鱼翻身的上市公司,不仅有东方甄选,还有趣店。它们在资本市场的强劲表现令人目瞪口呆,而且带有强烈的共性:在抖音直播间爆红,吸引大量抖音观众、带货成交和粉丝沉淀;抖音人气溢出到其他社交网络,吸引大量媒体报道,形成新闻热点;相关股价开始飙涨,涨幅远远超出了基本面所能支撑的范围;公司管理层跟上讲故事,宣称公司将围绕直播打造某种新的商业模式。在这场表演中,必然有人赚到了很多钱——就是在初期坚决追高的游资。上市公司重新获得了资本市场关注度,赢得了宝贵的喘息机会。至于大股东更是稳赚不赔的,相信大家对于腾讯在最高点减持新东方在线还记忆犹新。和趣店的这套玩法,并不仅吸引了游资,也成功引起了机构投资者(尤其是擅长炒热点的机构投资者)的注意。这充分说明了一个问题:彼时彼刻,很多专业投资者还是对于社交媒体流量游戏的本质缺乏清醒认识。今天它们已经聪明多了!东方甄选以及趣店的预制菜业务,均是在抖音平台的直播间爆红的。它们不约而同地选择抖音,除了因为这个平台的用户最多之外,还有如下两个原因:抖音的流量分配机制高度中心化,也就是“头部化”。抖音的创作者买量服务(Dou+)既成熟又高效,足以支撑短期激进买量行为。上述两个特征结合起来,给了上市公司“大力出奇迹”的机会:投入巨额买量预算,为自己的抖音账号和直播间加热,通过抖音的中心化流量机制触达尽可能多的用户,形成“一夜爆红”的压倒性效果。其实,这个玩法一点也不新鲜——只要有几百万、几千万的买量预算
      324评论
      举报
      东方甄选失去了2022年6月以后的一切涨幅
    • 互联网怪盗团互联网怪盗团
      ·07-17

      “三和大神”:一个有趣而不祥的象征

      我第一次听说“三和大神”这个名词是在2018年。有几篇关于“三和大神”生存状态的深度报道,每一篇我都读过。我惊讶地发现,各类媒体和自媒体平台都有关于“三和大神”的话题,哪怕是“人均985,外表吴彦祖”的精英论坛知乎,以及“文艺+约炮”的小众网站豆瓣,此类话题也是满天飞。4元一碗的“挂逼面”,2元一瓶的“大水”,5毛一根的散烟,1.5元一小时的网吧,15元的床位,20元的单间,30元的“修车”……在深入了解上述行情之后,我曾经想去三和人才市场实地调研,不过深圳的朋友告知我:由于被曝光过多,地方政府出手整顿,三和已经不是当年的三和了,没有什么可看的了;那些良心价钱的商品和服务,一部分涨价了,一部分关门了。然而,我还是对“三和大神”特别感兴趣,无论他们是否身处三和。在百度贴吧,在QQ群,乃至在直播平台,我能找到“三和大神”的大批接班人。这些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非常有趣、令人五味杂陈;通过我的肤浅观察,似乎可以总结如下:1.彻底放弃了“勤俭致富、福报论”的人生观,也就是放弃了通过个人努力提高社会地位。“三和大神”们连月结工作都不愿意做,把大部分工厂斥为“黑厂”,完全不相信可以通过勤俭努力实现社会地位飞跃的“毒鸡汤”。不幸的是,他们是正确的——无论二十年前存不存在白手起家的机会,现在基本是不存在了。所谓“福报论”只是一个虚无缥缈的诱饵,真正能获得“福报”的年轻人寥寥无几。十几年以后,认真给“黑厂”打工、追求上进的年轻人肯定比“三和大神”的财务状况好一点,但好的有限,进入中产阶级的几率极低。既然希望渺茫,还不如不要争取2.欲望极低,只要满足最基本的生存和互联网娱乐即可,而且决策时间轴极短。要维持现代人的生活,三和大神只需要每天两碗“挂逼面”、每三天一瓶“大水”、几根散烟、几个小时上网费、一个床位或者单间即可;上述费用加起来也不超过40元,远远低于任何一线城市的最低工资水平。老牌的“三
      101评论
      举报
      “三和大神”:一个有趣而不祥的象征
    • 互联网怪盗团互联网怪盗团
      ·07-08

      电影这门生意还有前途吗?

      怪盗团团长按:本文原作于两年前,当时正好是电影市场最萧条的时候,就连奈飞这种长视频流媒体平台的业绩也出现了严重问题。作为一种商业性内容的电影,是否已经走到了尽头?作为一个电影爱好者,我写了本文作为回答。 转眼间两年过去,全球电影市场出现了强劲复苏,电影的存亡暂时不再成为问题。然而,与高歌猛进的游戏、短视频、VR/AR内容市场相比,电影总体上还是落寞的,越来越多的人将其视为旧时代的影子。电影的黄金时代真的一去不复返了吗?我决定再次发布这篇文章,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听到大家的更多有意义的观点。 以下为原文。 我热爱电影。过去五年,让我花时间最多的娱乐形式是电影。我不止一次排队购买电影节、在线影展和经典电影重映的门票。我还是一个马马虎虎的电影制片人,尽管我一直在努力做出更好的东西。没有任何人能否认电影的艺术价值,也没有任何事物能取代电影在人类文明中的地位。电影的诞生、发展和壮大,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文化事件之一。 问题在于,今天我们讨论的是“生意”——电影除了是一种艺术,还是一门生意。全世界有数千万人围绕电影产业链吃饭,每时每刻都有数百亿美元的资金在其中周转。电影,尤其是商业导向的电影,对工业标准要求颇高,是一门资本密集型的生意。问题在于,它能为投资人提供满意的回报吗? 我们已经看到,自从2020年全球疫情发作以来,电影行业遭受了惨重损失;在主流内容品类里,电影是增长比较慢、比较不受资本市场待见的一个。无论从收入角度还是市值角度,全球电影行业的规模都已经远远落后于游戏、剧集和短视频,而且差距不太可能在短期内缩小。 外界对电影这门生意的质疑,主要围绕着以下几点: 电影缺乏互动性,从而不断被互动的游戏内容侵蚀市场。 电影太长、缺乏灵活性,从而不断被短小精悍的短视频侵蚀市场。 电影是一种为电影院设计的内容,从而无法与剧集争夺客厅市场。 电影的成本太高、不确定性太强,无法提供满意的投资回
      298评论
      举报
      电影这门生意还有前途吗?
    • 互联网怪盗团互联网怪盗团
      ·07-02

      金融专业还值得这届年轻人选择吗?——从科技角度的一些解读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高考填志愿的时候了。今年多了一个热门话题:“优秀考生还应该选择金融专业吗?”其实,这个问题早在两三年前就逐渐付出水面了,只是今年由于一系列财经大V(例如东北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付鹏)的参与,以及金融业反腐控薪的持续深入,其热度进一步提升。对金融行业悲观的论据,主要是监管方面的:自从2019年以来,关于“警惕经济过度金融化”的说法就反复见诸官方媒体;2021年以来,“破除金融精英论”的说法也被主管部门和智库反复提及。再加上国内资本市场(除固定收益之外)的景气周期下行,金融从业者遂陷入了多年以来罕见的尴尬局面。没有人能保证这种局面能在四年内结束,所以也很少有人敢建议这届年轻人选择金融专业。我也认为这届年轻人(PS:我也把自己定义为年轻人,只是生理年龄偏大)应该谨慎选择金融专业,不要向十年前、二十年前的前辈那样把金融业当做进入金领行业的捷径。但是我的论据有所不同:如果这个行业面临的仅仅是监管和景气周期的问题,那反倒好说了,因为总归会有宽松的一天;但是这个行业面临的更多是结构性的问题,尤其是来自互联网、AI、Web3等科技创新的冲击。这个过程不会在短期内结束,可能持续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时间。信息科技改变了人类社会的所有行业,但是金融业可能是被改变最彻底的一个传统行业。作为从业十多年的前证券分析师,我亲身感受到了这种改变:早在 2008 年,分析师与客户还依靠电子邮件和固定电话交流,信息沟通的时间以“工作日”为单位计算;到了 2012 年,移动互联网的大潮已经席卷资本市场,金融机构都忙着开发自己的移动App和社交媒体账号;2020年以后,国内金融从业者几乎完全依靠微信交流,信息传播的时间单位早已下调到“小时”乃至“分钟”。受到冲击最严重的,是传统金融业务皇冠上的明珠——投资银行和资本市场业务,即所谓“华尔街”业务。传统上,华尔街巨头依靠的无非是信息和资源优势。进入互联网时
      371评论
      举报
      金融专业还值得这届年轻人选择吗?——从科技角度的一些解读
    • 互联网怪盗团互联网怪盗团
      ·06-28

      我对海花岛还是没看懂

       曾经有人打电话问我,海花岛咋样?当时一下子把我问懵了?脑子里急剧盘点:分界洲岛,蜈支洲岛,万宁大洲岛,陵水猴岛,还有三亚的东岛、西岛,可硬是没查出有个海花岛来。 后来我弄明白了,还在海花岛住过几个晚上,开车在三座人工岛上转悠过,但我无论是走近海花岛还是走进海花岛,始终现在都没看懂海花岛。因为我始终不明白,钱即使是许家印的,但把这么多钱投在海里,种的什么?收获什么?周边都是没开发都荒地,为什么要在大海里填海造岛? 后来,联手制造海花岛掏钱的许家印倒了,让海的张琦也倒了,但海花岛还在,据说还很火。以前火的是房价,后来火的是质量。有权威媒体报道,海花岛有的楼房的地下室的柱子,水泥剥落,钢筋锈蚀,专家吵架,住户担心。有人怀疑盖楼的时候使用了海砂。据说,海砂含盐量较高,不适合盖楼。如果属实,今后如何补救,那就得看专家怎么支招了。 我没看懂海花岛,首先是没看为什么选那个偏僻的海域填海?据我担任过海洋局主官的同学说,填海造岛成本都是差不多的,但填海之后的地价却比照附近的靠海土地,这就是一般人们都是靠近闹市填海,比如香港,比如澳门,还比如大连,海口等。像海花岛那样,仅靠着一座浑浊不堪的白马井填海,种的是琼瑶,能收获木桃吗? 我没看懂海花岛,其次是没看懂海花岛的定位是什么?是工业岛没有产业,是旅游岛没有风景,是休闲岛没有娱乐条件,是养老岛没有生活设施。但我看到一号岛上集中建了那么多奇形怪状的展览馆,就很是担心这座人工岛上如何集中和疏散这么多的人流?连海南岛都一直为人多人少发愁,海花岛如此构架,人少怎么办?人多又怎么办? 我没看懂海花岛,其三是没看懂岛上为什么那么高的容积率?有岛外专家来三座人工岛上转了几圈,看到那些楼挨楼的建筑物感到惊讶,发文说这从香港来这里,时空似乎不用转换。海花岛上容得下这么高密度的人流么?商业怎么布局?医院摆在哪里?污水从哪排走?垃圾如何处理?仅靠一号岛上的
      178评论
      举报
      我对海花岛还是没看懂
    • 互联网怪盗团互联网怪盗团
      ·06-27

      真的有人能在推理环节替代英伟达吗?

      在中文互联网上,英伟达每天都在被颠覆。绝大部分自媒体和短视频达人都讨厌英伟达,包括周鸿祎在内。他们千方百计地指出,某种替代品(不管是不是国产)的性能指标已经超过英伟达A100或H100,后者即将沦为资本市场历史上最大的泡沫云云。尤其是在B站、小红书这样的平台,“英伟达将迅速被替代”可以被视为一致观点,反对这个观点的人将遭到群嘲。其实,海外互联网同样如此。昨天还有AI行业的朋友给我分享了一份自称“性能大幅超过英伟达”的美国芯片厂商的自我介绍(是当笑话看的)。几个月前,芯片创业公司Groq发布了自称性能大幅超越英伟达的推理芯片,引发了一定的市场关注度。不同之处在于,海外网友稍微讲一点常识,知道英伟达在训练领域的壁垒实在太高、牢不可破,所以他们主要从推理环节入手:可以针对大模型推理开发某种高度特化的“推理专用卡”,在性能或性价比上超越英伟达,而且已经有人做到了。这些观点经常被翻译为中文,不过翻译者经常有意地把其中的海外芯片创业公司的名字偷换成A股上市公司(或某家非上市公司),从而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遗憾的是,至少在现在,以及可见的未来,英伟达在推理方面的壁垒仍然十分牢固。或许它在推理方面的壁垒不如训练方面那么高,但只要竞争对手攻不破,就没什么区别。对于绝大部分大模型开发商以及云计算厂商而言,AI算力建设只能以英伟达为核心(买不到的情况除外),不论是训练还是推理算力。在展开分析这个问题前,让我们先简明回顾一下训练和推理的区别:训练,就是指创造和升级AI模型(包括但不限于大语言模型)的过程。训练环节涉及海量的数据,耗时极长,对算力的并发性需求极高,往往要一次动用几千张到上万张规模的显卡集群。专门为训练做过优化的显卡俗称“大卡”,其最典型的例子是英伟达A100、H100和B100。推理,就是利用现有大模型解决用户需求的过程。我们每向ChatGPT提一次问题,就启动了一次推理流程。单次推
      569评论
      举报
      真的有人能在推理环节替代英伟达吗?
    • 互联网怪盗团互联网怪盗团
      ·06-25

      回忆与反思:我在互联网大厂的那些年

      互联网怪盗团特邀嘉宾 熊猫也是猫哦怪盗团团长按:我有幸在互联网行业拥有很多朋友,本文作者就是一位——与我认识超过六年,给予了我很大的指点和帮助。在多家互联网大厂之间切换的过程中,他不仅深刻地认识到了大厂之间的组织文化差异,更看到了大厂们的“共性”。这些差异和共性,共同构成了本文的内容框架。如果你是互联网从业者,相信本文能让你会心一笑,找到很多共鸣。如果你是投资人或外部研究者,相信本文能为你提供很多关于互联网大厂的第一手资料。如果你是学生或初入职场的打工人,在本文的结尾,作者已经对你提出了职业建议——至于建议是什么,读完你就知道啦。以下为正文。作为一名互联网老兵,起起伏伏十几年,也算是抱着已成为半老徐娘的互联网大腿,一起风花雪月一起海誓山盟过的人……尤其是在几家大厂的经历里,该吃的红利也吃了,该镀的金也镀了,该有过的体面该见过的世面也享受过了。对于大多数大厂人,起码是我认识或见过的人,在这种光环buff持续加持下会不自觉产生一种沉溺、偏执以及那无法自拔的虚伪感,最重要的是但凡感染过的人,一辈子都戒不掉,美其名曰“厂味儿”。站在旁观者的角度,你(尤其是在北京的牛马们)也许也曾时不时看到过一个极其敬业的群体,在地铁上,在马路上,在餐厅中,脖子上都会戴着各种风格的工卡,以BAT一代(之后B的位置换人了)尤为突出,我是属于在公司没需求也不会时刻挂着工卡的人(会不会是你眼中不能忍受的类型?),所以对此类厂味十足的现象尤为敏感(希望不是纯粹的主观感受)。大厂,在那个时候代表的已不仅是公司本身,还是潜移默化中被戴上了各种又高又厉害的附加值的帽子,这顶帽子似乎有魔力一般,放大了形形色色的人最真实的一面。作为过来人,接下来我来讲讲那些年我在大厂的所见所感,我不励志,拒绝鸡汤,纯粹为个人回忆那段日子的一点感受,想到哪写到哪,所以千万不要较真,权当是互联网老兵的自说自话的一、卷!痛并快乐着回想过去
      251评论
      举报
      回忆与反思:我在互联网大厂的那些年
    • 互联网怪盗团互联网怪盗团
      ·06-21

      关于Manner员工泼咖啡事件的一点看法

      我是Manner的老顾客,因为我家附近就有一家Manner咖啡馆,而且陈设颇为别致,有一辆装饰性的“咖啡中巴车”(尽管那其实不是卖咖啡的地方),综合环境不下于星巴克。而且Manner的咖啡质量在同一价位上堪称无人匹敌,我的几位重度咖啡因爱好者朋友都爱极了,跟我见面时经常是约在“离某某地方最近的一家Manner”,而且“先到的人先点”。Manner究竟算不算“平价咖啡”,这一点颇具争议。平均20元的价格,跟瑞幸、麦咖啡和便利店咖啡比,肯定算贵了;但是跟客单价动辄35元的星巴克比,还是便宜一大截的。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与其他大部分“自动化咖啡馆”不同,Manner是“半自动咖啡馆”,其大部分饮品需要手冲,所以对员工的要求较高,等单时间也比较长。Manner的死忠顾客(例如我那几位朋友)大多是冲着“平价手冲咖啡”去的,在这方面瑞幸或库迪并不是一个备选项。因此,昨天突然爆出的“Manner员工对顾客泼咖啡粉”一事,虽是意料之外,但在情理之中:Manner对员工的要求较高,远高于其他咖啡馆只需要按一下咖啡机的水平;手冲饮品的特性决定了Manner咖啡师的工作压力较大;但是Manner给员工的薪酬在这一行里并不算特别高。如果媒体报道是真的,那么涉事(已被开除)Manner咖啡师的月薪为5000元——可能有人觉得还不错,但那是在上海。如果你在上海的一家总面积仅10平米(柜台内部面积可能小于4平米)的咖啡馆里工作,每天需要制作300-500杯手冲咖啡,每月却只能拿到5000元薪酬(注:这个数字刚好不用支付个人所得税),那么你的心理状态肯定不会太好。何况你还需要应对层出不穷的顾客投诉。这年头,大家的火气都很大;喜欢喝Manner的大部分是中层白领,他们蒙受着巨大的社会压力,火气更不是一般的大。那位威胁投诉、导致Manner员工情绪失控的顾客,看起来明显是白领,可能正在出差途中,非常重视自己能否
      337评论
      举报
      关于Manner员工泼咖啡事件的一点看法
    • 互联网怪盗团互联网怪盗团
      ·06-20

      A股传媒行业终于被打回“气氛组”原形了

      2023年,大A股市场出现了一个相当罕见的现象:在23个申万一级行业当中,传媒行业的涨幅居然名列前五——不禁令人产生了“梦回2015”的错觉。此前多年,传媒行业由于表现太差、上市公司太不靠谱(当然研究员更不靠谱),已经沦为整个市场的笑柄,所谓“A股气氛组”。在A股各行业的鄙视链当中:白酒研究员是一等人,茅台永远涨,酱香是科技之光;你不服可以,有本事你就别买白酒股,大家都看得到你连续跑输大盘失业的下场。(注:这主要是2021年之前的情况,最近三年有所逆转。)新能源、电子元器件、医药研究员是二等人,市场特别关注,但是很难研究清楚,所以更需要专业意见,而且隔三差五给你送个小牛股。大部分周期性行业研究员是三等人,有时候有行情,有时候没行情,但是一年到头总归会有行情,吃不饱也饿不死,相当于娱乐圈的小明星。金融、地产、零售、纺服研究员是四等人,大部分时候没啥存在感,偶尔也会被人想起,每隔几年轮到一次走红还是可以的。传媒研究员不算人,主要负责搞笑,以及被上述所有行业研究员、基金经理、广大股民取笑。有观众提出了反对意见:传媒行业固然不算人,但是社会服务(听名字就不太正经)、造纸轻工(听名字就不知所云)行业也不算人,也属于多年无行情、无牛股、无公众关注度的三无行业。凭什么就拉传媒一个出来公开处刑?要砍头大家一起砍头。我想说的是:你OUT了!虽然社会服务和造纸轻工行业也缺乏投资价值,但是人家具备很大的延伸性——社会服务行业有一个别称,叫做“教育行业”。幼升小、小升初、中考、高考、学区房,这些专题研究全部属于教育行业。基金经理可以不买教育股,但是他们的孩子不上学吗?教育行业带小升初专家路演时的盛况你见过吗?会议室里挤得连苍蝇都飞不进去。造纸轻工行业覆盖的范围可以包括美妆、医美、盲盒乃至博彩,是一个万金油行业,什么热门就可以去覆盖什么。毕竟跟“轻工”沾边的热门概念太多了,理论上除了重工业之外的工业
      422评论
      举报
      A股传媒行业终于被打回“气氛组”原形了
    • 互联网怪盗团互联网怪盗团
      ·06-20

      招人还是不招人,这是一个严肃的问题

      怪盗团团长按:本文原作于2021年。当时求职已经成为一个越来越难、越来越耐人寻味的话题。就以我认识的朋友而言,有出身名校却求职屡屡碰壁的,有遭遇35岁危机的,有从投资圈到实业圈转了一圈又回来的——可以说,网上的那些关于职业发展的狗血段子,我身边的朋友都经历过。一边是求职者求职难、换工作难,一边是企业招人难。这年头,除了“师医公”等体制内岗位,其他的职位似乎很难引起大城市年轻人的兴趣了。在企业的HR部门,在一个个面试会议室里,究竟发生的是怎样的故事呢? 当时,怪盗团特别邀请了一位资深HR朋友,同时从“招人者”和“被招者”的角度,回答这个问题。转眼之间两年多过去了,职场好像什么都没有变,只是“师医公”岗位更加吃香了,民企还是一如既往地难招人,而大学生就业的压力仍然很大。现在重温这篇文章,可能别有一番风味? 怪盗团特邀嘉宾 欠考虑的藤井树 在我儿时的记忆里,有一部老电视剧里有这样一个情节,我一直难忘: 话说工厂里分配来两个大学生,大家都当个宝。终于有一天,大雨倾盆,重要设备坏了,大家都指望这两个高材生,却见这两个大学生傻了眼,说自己并不是学机械专业的。厂长(车间主任?)在大雨中欲哭无泪。 看,我多有当hr的潜质,那么多电视剧,偏偏记住了这个人力资源岗位不匹配的典型案例(当然,这是在计划经济时代才会出现),现在的老板多精,找个人恨不能女生当男生用,男生当畜生用,哪里会像佛一样高高挂起。 人力资源六大模块也好,七大模块也好,非专业的人是懒得了解的,而且在我看来,所谓的那些模块,用通俗易懂的话说,无非“选、育、用、留”四个字就能概括,搞得理论化十足,无非是在人力资源师等级考试的时候好出些题目罢了。 我先申明:选育用留四个字不是我的概括,而是我曾经见过的还握过手的大boss、前台湾地区首富郭台铭先生的话,语出自富士康内部资料《总裁语录》第73条,后面的文章中,我还会借用到总裁语录里精彩的
      210评论
      举报
      招人还是不招人,这是一个严肃的问题
       
       
       
       

      热议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