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潮IC
芯潮IC
一同见证“芯”潮澎湃。
IP属地:未知
0关注
10粉丝
0主题
0勋章

融资寒冬、IPO失败、并购受阻,国产芯片难!难!难!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一边,是在竞争激烈的芯片市场苦苦挣扎的英特尔,裁员1.5万人并暂停派息的消息,致其股价当天跌超20%,创1982年来最大跌幅。 另一边,全球汽车半导体巨头英飞凌又宣布,公司将在全球裁员1400人,并将另外1400个岗位迁移至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国家和地区。 行业巨头的举措,是反映半导体产业整体走势的样本。 大厂尚且如此,国内芯片初创企业们自然也难逃阵痛——融资受阻、IPO失利、破产清算、并购维艰...全球半导体风云变幻,大浪淘沙。 在“弹尽粮绝”的困境与“绝处逢生”的奇招中,深陷泥潭中的国内芯片企业如何破局,成为一个关键命题。   01 国内芯片创企,深陷泥潭   近年来,全球半导体市场几经波折。前几年备受资本追捧,“遍地黄金”的赛道,转眼迎来资本寒冬。 寒冬之下,“看不清、不敢投、没钱了”一度成为了贯穿行业的基调,半导体“盲投也能挣钱”的时代宣告结束。 这对于国内芯片初创公司,尤其是那些不断靠融资输血,自我造血能力不足的公司来讲,或将是一场“厄运”。 企业接连倒闭 倒闭,或许是对资本转向最直接的佐证。 众所周知,半导体是一个前期投资巨大、回笼资金漫长的行业,资金对其发展异常重要。对于自我造血能力不足的公司来讲,长期入不敷出带来的结果是业绩的大幅下降和利润亏损。 以往,在资本市场火热时,这些都不是问题。因为只要故事讲得好,有一定的技术和产品落地能力,总有大把资金愿意为此买单。而如今,随着资本热度降温,大家不约而同的收紧了口袋,缺乏生命力的公司逐渐融不到下一轮。 在此环境和形势下,一些经营不善的初创企业很可能面临被淘汰出局的局面。 Atomic管理合伙人兼CEO Jack Abraham发出警告表示:“有三分之二的半导体初创企业最多还能生存不到一年时间,我们即将进入一个初创企业大规模消亡的时代。” 2023年,哲库的突然解散让业界震惊。而
融资寒冬、IPO失败、并购受阻,国产芯片难!难!难!

《赤热》到底咋样?狂看20集后,我们不吐不快

文 | 一休 报道 | 芯潮IC 近几年,在广电总局的倡议下,聚焦现实题材的的作品越来越多。最近,一部聚焦半导体科技领域的商战创业剧《赤热》登陆央视八套开播,存在感在业内拉得满满的。   很多芯片行业从业者,从开播前就对这部剧抱有不小的期待。有人积极号召家属一起观看,希望和家人孩子稍微解释下自己的职业;也有人抱着回顾中国半导体20年迭变的想法,想从科创人的赤子之心与奋斗历程中汲取一些精神力量;当然比较多的,是希望在找找乐子找找茬之余,积累点职场闲聊话题。 从业人士视角下的行业剧,究竟真实不真实?科技梦想与影视创作还有哪些芯碰撞?狂看20集后,我们有几点不吐不快。 一、一星骂、五星夸:《赤热》,看得业内人的天灵盖都紧了? 根据灯塔专业版7月28号发布的数据,赤热上线14天,正片播放量达到856.3万,市占率2.61%。作为一部兼具话题性和争议性的电视剧,《赤热》在播放期间多次登顶央视收视榜,也在豆瓣、小红书等平台呈现出了两极分化的口碑。懂行的和不懂行的,打分都有各自的理由:   首先是很多朋友表示,张江程序员的穿搭风格、发量和电视剧不符:  谁能想到,看电视剧也能看得跟上班似的,成为芯片人的隔空团建  这也就自然避免不了,一些眼光毒辣的专业朋友,痛心疾首地捉虫: 一条最为陡峭的评论是: 此外,还有一些朋友的观后感特别另辟蹊径: 不得不说,下行周期,这还真有点狠狠共鸣了。   诚然,《赤热》或许存在一些细节上的疏漏与不完美,还有很多空间可以提升,但这并不能遮掩它本身存在的光彩。而这也是很多观众打出五星的原因:   首先从主题上来讲,《赤热》是国产剧中第一次将芯片发展历程清晰展现在观众面前的电视剧。剧中,男主携300名博士归国搞科研、隐喻真实事件的堂芯一号事件、及将
《赤热》到底咋样?狂看20集后,我们不吐不快

GPU性能提升1000倍背后,英伟达掀翻行业的另一把“镰刀”

报道 | 芯潮IC 作者 | 十巷 前几日,英伟达市值冲破3万亿美元,将苹果公司甩在身后的故事还没来得及回味。英伟达市值登顶全球第一的新闻再次登上各大热搜(发稿前,英伟达市值已出现较大回落)。 作为AI芯片巨头,英伟达近年来可谓风光无限。 过去,我们看到了很多有关英伟达GPU和CUDA护城河的介绍。诚然,经过多年的投入,他们已经建立起了难以逾越的优势。但除此以外,英伟达还有很多隐形护城河,其中,互联技术也是其在AI浪潮中取得成功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大关键。 日前,黄仁勋在Computex的主题演讲中,再次透露了未来几年GPU和互连技术的路线图;而另一边,八大芯片巨头抱团取暖,成立UALink推广组意在制定行业标准,以打破市场领导者英伟达的壁垒和垄断。 如今大模型时代来临,随着越来越多的加速器被集成到一起,性能损耗和带宽瓶颈逐渐显现,如何高效传输数据成为了AI芯片互联领域亟待攻克的瓶颈。 在此背景下,行业厂商加速入局,试图抢占GPU互联市场的新高地。   01 为什么需要GPU互联技术?   长期以来,冯·诺依曼架构面临的一个核心挑战是CPU的计算速度与内存访问速度之间的不匹配,尤其是与存储设备的速度相比更是天壤之别。这就是业界著名的“内存墙”,其不均衡的发展速度对日益增长的高性能计算形成了极大制约,成为训练大规模AI模型的瓶颈。 与此同时,随着高性能存储技术的进步,计算机组件间通信的带宽再次成为限制性能提升的关键因素。从“Pascal”P100 GPU一代到“Blackwell”B100 GPU一代,八年间GPU的性能提升了1053倍。 在此趋势下,GPU作为AI时代的核心处理器,单卡GPU算力和显存有限,无法满足训练需求。为适应算力需求,需要联合大量GPU甚至多台服务器协同工作,分布式训练诉求快速提升。 GPU服务结构   在分布式系统中,大
GPU性能提升1000倍背后,英伟达掀翻行业的另一把“镰刀”

从一封信到一个量子军团

“白宫严选”再次上新!   5月9日,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BIS)在联邦公报中发布了一则极具争议性的最终规则,又将37家中国企业赫然列入了所谓的“实体清单”。   其中包括了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旗下多个研究所、中电科芯片技术(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及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本源量子等多家量子技术研究机构和实体。可以看出,这一次,美国打击的范围从半导体扩散到量子计算领域。   要说中国科研院校和机构被列入实体清单并不是第一次,但这次为何选中了中科大?   中科大位于安徽省合肥市,是专为“两弹一星”事业而创办的红色大学,现是中国科学院直属的一所以前沿科学和高新技术为主,兼有医学、特色管理和人文学科的全国重点大学,位列“双一流”、“985工程”、“211工程”。 中科大以其卓越的材料科学、化学、环境/生态学、工程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等王牌专业闻名。此外,中科大在量子领域实力强大,学校成功实现了“九章三号”光量子计算原型机,并实现了最大规模的51比特量子纠缠态制备等多项重大科研成果,“GDP”三位院士 (郭光灿、杜江峰、潘建伟)更是为量子领域输送了诸多精英。   依托中科大,合肥乃至整个安徽围绕量子通信、量子计算、量子精密测量等领域,积极打造量子创新技术策源地,正在成为量子科技创新的枢纽重地。今天我们就一起聊聊在合肥这片土地上,中科大与量子计算茁壮成长的二三事。 01 合肥接纳中科大,却意外种下了“量子之都”的种子 合肥与中科大背后是一段患难见真情的故事。   该校于1958年在北京创立,是专为“两弹一星”事业而创办的红色大学。在首任校长郭沫若的带领下,中科大在创办的第二年就跻身全国重点大学。1969年,在京高校不得不外迁疏散到全国各地,中科大就是其中之一。   在当时那个年代,高校迁址难度不小,
从一封信到一个量子军团

裁员、撤离、转移,芯片大厂在害怕什么?

近日,芯潮《10000家芯片公司“死于”2023》一时成为网络热文,赤裸裸地揭露了半导体行业的残酷现实——“每天有30家公司消失,芯片暴富梦碎。” 半导体行业的寒气,无情涌向国内的芯片初创公司们。一个个冒进与热衷的“故事”,为中国芯片产业洗牌埋下了伏笔。 行业泡沫逐渐破碎,一堆小企业倒下了。 而另一边,半导体市场又在经历新的“风暴”,那些曾在中国这片广袤大地上赚得盆满钵满的国际大厂,如今在行业的风云涌动下,裁员、清算、转身离去。 “蒙眼狂奔”的中国半导体市场,似乎迎来了新的阵痛。 国外大厂,不约而同“搬离”中国 01 SK海力士:重组中国区业务 据报道,韩国半导体巨头之一SK海力士正在重组中国区业务,计划关闭其在上海的子公司,该子公司成立于2006年。 根据SK海力士发布的2023年审计报告,去年四季度以来该公司一直在清算其上海子公司,并计划将业务重心转移到其半导体制造工厂所在的无锡。 据悉,目前无锡的生产和销售公司已经成为SK海力士在中国的核心业务,上海公司的销售额持续下降。 据知情者表示,由于上海和无锡的地理位置相近,而且公司在中国区的业务中心已转移到无锡,因此 SK海力士决定清算上海销售公司,以提高运营效率。此外,SK海力士希望通过对重要性相对较低的销售公司进行先期重组,以降低业务风险。 此外,过去两年存储行业的持续低迷给SK海力士造成了不小冲击。另一方面,中国国内的存储厂商也在不断发力蚕食其份额,众多因素导致其亏损增加。 02 设备大厂Lam Research考虑搬迁到越南 前不久,越南总理会见了美国芯片设备制造商泛林集团(Lam Research),敦促其投资 10 亿美元用于本地生产。Lam Research正在考虑实现供应链多元化,并警告其中国业务将受到美国出口管制的打击。 2023 年,中国市场占Lam Research收入的26%,低于2022年的31%。
裁员、撤离、转移,芯片大厂在害怕什么?

10000家芯片公司“死于”2023

作者 | 王艺可 来源 | 芯潮IC原创 春江水暖鸭先知,猎头最能体会到半导体行业的寒气。 赵橙是一名资深的半导体行业猎头,她说自己正在寻找新的就业方向,“我和芯片公司一起消失了,今年已经离开芯片行业。” 赵橙的朋友圈已大半年没更新过芯片行业动态,最新一条是心理咨询相关内容。她的离场,可以部分反映芯片行业的真实情况。 过去一年,不少芯片企业负面消息满天飞,裁员、解散消息不断,更有不少破产清算的企业在无人的角落悄悄消失——钛媒体援引企查查的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已经有1.09万家芯片相关企业工商注销、吊销,这意味着平均每天近30家芯片企业消失。然而,海水的另一半是火焰,反观新注册的芯片相关企业,2023年共有6.57万家,同比增加9.5%。 旧的公司离场,新的项目纷至沓来,这个产业的“新陈代谢”从未停歇。 每天近30家芯片企业消失 裁员、倒闭、清算与融资、上市、独角兽等词语形成鲜明对比。 根据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集成电路设计负责人、清华大学教授魏少军的说法,2023年,中国有3243家芯片设计公司(许多公司部分得益于地方政府的激励措施),其中一半以上的公司年收入不到1000万元人民币。如果这些公司没有造血能力,恐怕很难熬过这个寒冬。 时间往回倒拨,过去数年,初创芯片公司在资本和政策带动下,成群结队注册公司、组建团队,几轮融资后就变成了现象级独角兽公司。 “那些画大饼,5年内规划上市,并没有国际芯片大厂工作背景的海归博士,成为投资人争抢的对象。”三伍微创始人钟林这样回顾国产芯片公司“扎堆诞生”的现象。 钟林是一位射频芯片领域创业者,多次在个人公众号上发出行业风险提示,“很多投资人都是不懂芯片的,他们借用互联网投资逻辑和半导体创业画像去选择投资项目。” 部分投资人的冒进和热衷“讲故事”的惯性,为中国芯片产业洗牌埋下了伏笔。 如果投资人拉海归博士入局还算
10000家芯片公司“死于”2023

融了170 亿,芯片独角兽流血IPO

文 I 王艺可 报道 I 芯潮 IC 近日,港交所官网显示,智能驾驶解决方案提供商Horizon Robotics地平线(下称“地平线”)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高盛、摩根士丹利、中信建投为其联席保荐人。 地平线似乎十分焦灼于自身的处境,在车规级人工智能芯片行业,通用芯片厂商英伟达依然是王者姿态,地平线在试图冲击英伟达的过程中,更要面对来自车企加速自研车规级人工智能芯片的围猎。 从2015年成立至今,地平线在无数的“dirty work”中,有超过 30 家中国车企成为了量产客户。同时,地平线也是芯片领域耀眼的独角兽企业——自成立以来,地平线已进行了 11 轮 15 次融资,投资方既包括上汽集团、广汽资本、长城汽车、东风资产、比亚迪、一汽集团、奇瑞汽车等车企资本,也包括红杉中国、高瓴、中金资本等知名投资机构,以及英特尔、SK Hynix、宁德时代、立讯精密等国内外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地平线是近年来自动驾驶赛道的超级独角兽企业,融资额达到 170 亿。 可是,地平线常年巨额的研发投入,却依旧未能实现盈利,这也成为了这家明星公司的重大挑战之一。那么,地平线究竟如何拨开迷雾?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地平线的护城河有多深? 01  南大学霸的芯片独角兽,估值620亿 从科学家到商人,余凯如何完成蜕变? 科学家出身的余凯履历足够耀眼。余凯曾就读于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2004年在慕尼黑大学获得计算机科学博士。毕业后,余凯的学术之路一路顺畅,曾任职于美国 NEC 硅谷实验室(国际深度学习研究的重镇),后来在百度牵头成立了百度深度学习研究院。他是国际著名机器学习专家,也是中国深度学习技术主要推动者。 2015年,余凯做了一个令学术圈和创业圈意外的决定。他意识到,人工智能真正要发生革命性的力量,撬动它的点不在软件,而在新的处理器架构。于
融了170 亿,芯片独角兽流血IPO

直冲2万亿,谁能挡住英伟达?

文 | 王艺可 报道 | 芯潮IC 老黄不负众望,实现了四连胜。   2月22日,英伟达公布了2024财年第四季度财报。数据显示,该公司Q4季度实现营收 221 亿美元,同比增长265%,净利润122.85亿美元,同比增长769%,关键指标均大幅超出市场预期。同时,2024财年全年营收为609.22亿美元,同比增长126%;净利润为297.60亿美元,同比增长581%。   在这之前,英伟达三季度业绩十分亮眼,营收均超出分析师预期10% 至 20%。与业绩一同起飞的还有股价。自从AI浪潮兴起,英伟达股价节节攀升,市值已经站上了历史最高位。   昨晚,英伟达市值单日市值飙升2770亿美金,先后超过亚马逊、谷歌,达到接近2万亿美金,成为美股第三、全球第四大公司。一夜涨出2770亿美金有多夸张?就‍‍是一夜涨出一个阿里巴巴 百度 京东。 因此在Q4财报发布之前,很多人认为英伟达应该是走到了顶峰。有分析师警告:将于当地时间周三公布的英伟达业绩报告可能会给美股涨势“踩刹车”。最终,英伟达用扎实的成绩单再一次狠狠“打脸”市场。   但市场的担忧也有一定道理。作为科技板块乃至整个美国股市的主线,英伟达贡献了纳斯达克100指数今年三分之一的涨幅,高盛集团的分析师将其称为“地球上最重要的股票”。而英伟达看似一路高歌,但也危机四伏。中国市场的变动、Meta、特斯拉、Alphabet和亚马逊等大型科技公司正加入芯片大战,这可能会对英伟达未来的需求带来压力。压力与希望并存,英伟达将会如何应对?   手持“数据中心”金铲子,英伟达赚翻了   三个月赚了221亿美元(约合1,589.4亿人民币),谁是英伟达的现金奶牛?   数据显示,销售额其中的大部分都来自英伟达的数据中心业务:其中大部分是炙手可热的 H100 系列,数据中
直冲2万亿,谁能挡住英伟达?

读财报解趋势|工业芯片起飞滤镜碎了,汽车芯片也不香了?

文 | 十巷 报道 | 芯潮IC 当熬过充满挑战的2023年,在业界期待行业复苏的期望声中,2024年半导体的发展前景似乎仍充满着不确定性。   在一系列芯片企业发布的财报中能看到,行业形成了较强的“马太效应”,少有的几个与AI密切相关的公司明显走强,而另一些则由于半导体复苏程度有限并未达到预期。   尤其是作为半导体产业“压舱石”之一的模拟芯片赛道,依然表现乏力。   众所周知,模拟芯片在半导体市场向来以“稳定”著称。哪怕是在近两年来的市场下行周期中,大多企业都叫苦不迭,模拟芯片厂商反而营收大增,TI在2022年的营收首次突破了200亿美元;ADI也连续7个季度营收创下记录,成为其史上最赚钱的年份...,都充分展现出模拟芯片的韧性。   然而,模拟大厂德州仪器(TI)和意法半导体(ST)两大行业巨头近期相继发布最新财报,对未来的悲观预期和行业预警给整个产业的前景蒙上了新的阴霾。 01 德州仪器:十多年来最大降幅 据财报披露,德州仪器2023财年第四季度营收为40.8亿美元,环比下降10%,同比下降13%;净利润为13.7亿美元,同比下滑30%,均低于分析师预期。 从全年业绩来看,德州仪器2023年销售额也下降了13%,这是该公司十多年来最大的降幅,各个业务部门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挑战。   以Q4季度为例,德州仪器模拟业务收入为31.2亿美元,同比下降12.31%/环比-6.9%;嵌入式处理业务收入为7.52亿美元,同比下降10.16%/环比-15.5%;其它业务同比减少25.45%至2.05亿美元,环比下降29.1%。 德州仪器CEO Haviv Ilan在声明中表示:“汽车市场因客户去库存导致3年多来首次出现环比下降,工业、个人电子领域发货量远低于需求,23Q4和24Q1取消订单数量较多,客户正在调整库存水平。”
读财报解趋势|工业芯片起飞滤镜碎了,汽车芯片也不香了?
avatar芯潮IC
2023-11-09

天价H100流入黑市

文 I 辰壹 出品 I 芯潮 IC 去年10月份以来,有人开始在垂直社群中喊话出售面临美国出口管制的英伟达高端芯片,声称A100、H100等都有办法搞到。 “少量H100芯片,有需要的私我。” “有没有需要英伟达GPU A100,80G的?原厂原装,9片一箱。” 图片 芯片社群中有人喊话出售英伟达芯片 这些人往往备注直接——“英伟达芯片货源”,不论是八九十人的小群还是几百人的大群,他们都会冒个泡,不少芯片行业群中都收到了类似的消息。 按照这些卖家的说法,可以提供现货,但无法稳定供应量,期货一般8-14周交付,“40%定金,货到验货付尾款交付。”总会有人接茬问问价格、货源,能拿多少片,但成交与否不得而知,更多人只是观望。 知情人士称,这些卖家大多来自南方,拿货渠道隐秘,能把货从海外送到大陆的指定地点,但并不包售后。行业社群之外,拼多多、小红书甚至是闲鱼等平台上,也偶有“货源”出现。 今年10月17日,美国更新出口管制条例后,英伟达A800、H800、L40S等更多芯片面临禁售,地下市场的“尖儿货”开始洗牌,这些隐秘的卖家又开始在社交、电商平台现身,以二手的形式转售被禁的先进芯片。 “整机现货,欲购从速”。4万、13万、25万......不断变动并走高的价格,也引发从业者调侃:大概这是自去年10月禁售以来,我离天价芯片最近的一次。 01 A100 电商平台一搜就有 去年10月,美国商务部发布出口管制条例,限制算力上限为4800以及带宽上限600 GB/s的AI芯片向中国出口,英伟达A100面临禁售,彼时正值全球人工智能行业发展的高峰时期。 A100是基于Ampere架构的GPU计算加速器,专为高性能计算、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等领域设计,拥有高达 6912 个 CUDA 核心和 40GB 的高速 HBM2 显存,是目前最强大的数据中心GPU之一。 Lam
天价H100流入黑市
avatar芯潮IC
2023-10-26

老钱香港,重走芯江湖

“芯”原创——NO.42 文 I 王艺可 报道 I 芯潮 IC 香港要大力发展半导体了。 最近一则消息引起不少人注意——据中新社、香港科技园公司官方,香港科技园公司与微电子企业杰平方半导体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备忘录,双方将在香港科学园设立以第三代半导体为主的全球研发中心,并投资开设香港特别行政区首家碳化硅 8 英寸先进垂直整合晶圆厂。 杰平方董事长俎永熙介绍,签署合作备忘录标志着公司在香港正式启动第三代半导体碳化硅8英寸先进垂直整合晶圆厂项目。该项目总投资额约69亿港元,计划到2028年年产24万片碳化硅晶圆,带动年产值超过110亿港元,并创造超过700个本地和国际专业人才来港的就业岗位。 谈到香港,大部分人的第一印象可能是金融中心、购物天堂以及国际化的大都市等。那么,寸土寸金的香港建设晶圆厂背后的谋划是什么?目前,全世界关于第三代半导体的研发都处于初步阶段,香港发展第三代半导体成功几率有多大?借助内地的庞大市场,香港能否如愿发展半导体产业? 01 一段神秘的香港造芯史 当探寻中国香港造芯的原因时,竟意外发现了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中国香港芯片产业发展史最早可以追溯到20 世纪60年代,起步甚至比韩国和中国台湾要早很多。那个时期正值中国香港经济发展的高速时期,与新加坡、韩国以及中国台湾并称“亚洲四小龙”。 与此同时,美国半导体公司为了压缩成本,正在寻找人力成本低、税收优惠大的地方。有的半导体公司开始搬到缅因州和新墨西哥州,而仙童半导体是第一个将生产线放到亚洲的美国半导体企业,因在日本碰了壁,则将目光放在了发展还不错的中国香港。 此时尚处在仙童的诺伊斯曾投资了香港一家小型无线电公司,所以仙童的制造主管查尔斯·斯波克(Charles Sporck)前去考察。转了一圈,他们发现中国香港有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无工会组织、受过西方教育的技术人员、优质的工程学校,以及税收优惠和其他政府补贴,
老钱香港,重走芯江湖
avatar芯潮IC
2023-09-26

“围猎”英伟达H100 

作者 | 十巷 ; 报道 | 芯潮IC  近段时间以来,以ChatGPT为首的生成式AI席卷全球,技术升级带来的生产力巨大提升,也正在对各个产业带来革命性改变,甚至产业逻辑也需要被重估。 而AI浪潮背后的“卖铲人”,英伟达一举迈入了万亿美元市值俱乐部。 英伟达最近一个财季的业绩数据同样令人吃惊。财报数据显示,英伟达第二财季收入为135.07亿美元,创下纪录新高,这使分析师给出的110.4亿美元预期显得极为保守。 英伟达2023财年Q2营收数据 整体来看,英伟达的业务规模基本达到去年同期的两倍,这几乎完全要归功于市场对其AI芯片的旺盛需求,无论是初创企业,还是打造生成式AI服务的科技巨头们都在疯狂抢购这些AI芯片。 市场研究公司Omdia近日发布报告称,预计英伟达二季度用于AI和高性能计算应用的H100 GPU的出货量超过了900吨。并且预计其在未来几个季度的GPU销量将大致相同,因此英伟达今年将销售约3600 吨重的H100 GPU。 并且还不止这些,还有H800,以及上一代的A100、A800等GPU产品。因此,可以预计,随着英伟达从生成式AI热潮中获利,未来一年的出货量将会加快。 据行业内部消息透露,2023年英伟达H100的产量早已销售一空,现在交钱订购,至少要到2024年中才能拿到货。 谁将获得多少A100、H100 GPU,以及何时获得,都是硅谷当前最热门的话题。 英伟达最大的客户们似乎也认可这一点。微软、亚马逊、谷歌和Meta等国际巨头最近发布截至6月的财季的财报时都暗示,它们有强烈意向继续在生成式AI能力上投入资金,尽管在其他领域的资本投资放缓。 AI教父Sam Altman就曾自曝,GPU已经告急,希望用ChatGPT的用户能少一点。Sam表示,受GPU限制,OpenAI已经推迟了多项短期计划。 据消息人士透露,中国的科技巨头百度、腾讯、
“围猎”英伟达H100 
avatar芯潮IC
2023-09-15

今年最大IPO诞生,市值4700亿:孙正义松了一口气

作者 | 王艺可 报道 | 芯潮IC 这是一个全球瞩目的IPO。 昨晚(北京时间9月14日),日本软银集团旗下英国半导体设计公司Arm控股(Arm Holdings)正式在纳斯达克全球精选市场挂牌交易,发行价为51.00美元/股。截至首日收盘,Arm股价上涨24.69%,报63.59美元,上市首日收盘市值为652.4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超4700亿) “今天,在美国纽约以及Arm全球各地的办公室,我们正在庆祝Arm上市,迈入构建计算未来的新篇章。”Arm首席执行官Rene Haas说道,“在过去33年的公司历程中,Arm的员工、合作伙伴和整个生态系统共同携手推动了Arm计算平台的发展,在此向各位致以衷心的感谢。” 由此,今年全球最大规模的IPO诞生了。同时,Arm也成为了科技史上第三大IPO,仅次于2014年阿里巴巴250亿美元的IPO,以及2012年Meta Platforms Inc.(脸书母公司)160亿美元的IPO。 但作为Arm上市背后的掌舵人,软银CEO孙正义缺席了敲钟仪式,耐人寻味。 对孙正义来说,Arm有着极为特殊的含义。时间倒回2016年,当时的孙正义正痴迷于“大开大合”扫货模式,不惜花费320亿美元将Arm收入囊中。随后几年,风投市场瞬息万变,软银持有资产接连出现问题,孙正义也渐渐跌落神坛。 2022年底,孙正义正式告别风投,并表示:“现在这个阶段,把Arm的事情弄好,已经是他能为软银做出的最大贡献了。”或许这也是孙正义人生最后一次豪赌。这一次他将筹码全部压在Arm身上,一如之前他所有赌对的投资一样。 如今,Arm顺利上市后,未来能撑着东风顺势起飞吗?Arm是否会成为孙正义的“第二个阿里巴巴”?经历商海沉浮40余载的孙正义,会不会重返充满神话的风投舞台?……太多疑问需要解答,剩下的只能交给时间。 Arm成为今年最大IPO,市值4700亿 位于英国剑桥,
今年最大IPO诞生,市值4700亿:孙正义松了一口气
avatar芯潮IC
2023-09-01

3年拿不出新产品,投资人要撤了

工业软件须警惕“劣币驱逐良币”。 文 I 王艺可 报道 I 芯潮 IC 曾经热钱汹涌的工业软件怎么了? 市场有着几则消息——某EDA公司正在积极筹备融资事宜,但估值太高难以找到合适投资方。另一位华南投资机构的投资人在谈起自己连续几轮重仓的软件公司的时候,面露难色地说道:“这家公司先不提了。” 而在几年前,原本毫无存在感的工业软件行业算得上炙手可热,中国工业软件相关企业注册量总体呈现增长趋势。数据显示,2018年-2021年我国工业软件相关企业注册量增速较快,由2018年的8.5万家增至2021年的19万家,年均复合增长率30.8%。截至2022年,我国新增工业软件企业22.6万家。 同时,各路顶级投资人也涌向这里——2019-2021年中国工业软件领域的投融资案例数量呈逐年增多态势;2021年工业软件投资金额超500万的投融资事件为35起,比上年增加13起,其中投资事件主要集中在EDA、CAD等领域;2022年我国工业软件领域发生的融资交易为161笔,融资披露金额约为157.9亿元人民币。 但工业软件具有“工业”的特性,是一个慢慢成长起来的赛道,这与投资人的短期逐利相悖,注定会出现一定矛盾。“投资人得不到预期成绩,自然会有回撤的现象,这个时候才是考验企业真正实力的时候。” 当行业泡沫开始破裂的时候,靠水晶球谋生的人注定要吃碎在地上的玻璃,而脚踏实地的人注定会穿越周期越走越远。 01 国产化任重道远 在这波资本热潮下,我国工业软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同时,当前工业软件行业的问题和不足也逐渐显露出来。 《2021年中国工业软件发展白皮书》显示,国产工业软件占国内市场份额仅约为6%。同时在研发设计软件、生产管理类软件、平台及工业App等细分领域仍存在不足,国内市场规模有较大提升空间。 具体来看,中国的CAD/CAE等软件产业架构依然未建立起来,老牌EDA企业
3年拿不出新产品,投资人要撤了
avatar芯潮IC
2023-08-25

从20家大厂财报,一窥半导体复苏轨迹

 “芯”原创——NO.38   环顾当下,亏损、减产、清库存依旧是半导体行业的主要关键词,但从产业链目前释放的信号来看,积极的成分似乎多了起来。 文 I 十巷 报道 I 芯潮 IC 周期波动,是半导体行业亘古不变的市场规律。 从“抢产能”到“去库存”,半导体行业在过去一两年中经历了“冰火两重天”的剧烈动荡。如今,周期见底、回暖复苏的信号牵动着行业厂商的神经,芯片从业者无不期待着行业新繁荣期的到来。 近期,各大厂Q2财报纷至沓来。随着业绩数据的逐步公布,当前半导体市场行情正在如何演绎?芯片行业何时走出“至暗时刻”?哪些领域正在迸发出蓬勃生机? 透过半导体大厂的最新季度财报,芯潮IC试图来寻找这些问题背后的答案。 01 消费市场,陆续回暖? 有人欢喜有人愁,最新财报揭露了真实的半导体行业现状。 先从高通讲起。 高通2023年Q2营收为84.51亿美元,较去年同期的109.36亿美元下降22.7%,净利润为18.03亿美元,同比下降51.7%,直接腰斩。 高通营收主要来自QCT(半导体)以及QTL(专利授权)两个部门,前者最新季度收入为71.74亿美元,同比下降24%,后者收入为12.3亿美元,同比下降19%。 高通营收连续三季度下跌(来源:海豚投研) 从具体市场来看,高通唯一实现营收增长的是汽车芯片,营收4.34亿美元,同比增长12.7%。不过,高通汽车芯片营收虽有两位数增长,但当前占比仅5%左右,对整体业绩贡献程度较低,难抵手机和IoT业务的疲软表现。高通智能手机芯片营收同比下降25%至52.6亿美元,IoT营收同比下降23.7%至14.85亿美元。 面对疲软已久的智能手机市场,高通从去年年底开始持续裁员,从美国裁到以色列,今年5月宣布全公司裁员5%,移动部门成为裁员“重灾区”。最新又有消息称,高通预计10月开始在中国台湾
从20家大厂财报,一窥半导体复苏轨迹
avatar芯潮IC
2023-08-09

英伟达推出新一代超级芯片;星纪魅族回应裁员 | 芯潮IC早报

【英伟达宣布推出新一代GH2000 Grace Hopper超级芯片,新芯片将于2024年第二季投产】 8月8日晚,英伟达创始人兼CEO黄仁勋在计算机图形界顶级会议SIGGRAPH上发表主题演讲,宣布推出新一代GH2000 Grace Hopper超级芯片。据悉,NVIDIA Grace Hopper超级芯片是一款完全专为大规模AI和高性能计算(HPC)应用打造的突破性加速CPU,将为运行TB级数据的应用提供高达10倍的性能。新芯片将于2024年第二季投产。(财联社) 【Arm或将在9月赴美IPO,苹果、英伟达等将进行投资】 据报道,软银集团旗下的英国芯片设计公司Arm计划于9月在纳斯达克进行首次公开募股(IPO),包括苹果、三星、英伟达和英特尔在内的公司将在Arm上市后立即对其投资。软银将在本月晚些时候正式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申请上市。(财联社) 【星纪魅族回应裁员,称正在积极协调】 星纪魅族方面就裁员一事作出回应:面对全球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星纪魅族集团决定终止自研芯片业务,更加聚焦产品创新和软件用户体验。由于相关业务调整,涉及到部分人员调整优化,公司正在积极协调,沟通解决方案,依法合规妥善解决问题,针对受影响的应届毕业生,公司也在通过内部推荐等方法最大限度分流。此前消息称,调整计划是裁撤所有应届生,留一小部分老员工,赔偿方案正在商定中。(集微网) 1、2024年光刻胶市场规模将达25.7亿美元,EUV和KrF增速最快 2、半导体封装材料龙头企业艾森股份,将于8月14日上会冲刺科创板 3、SK海力士展示全球首款321层NAND芯片,计划于2025年上半年开始大规模生产 4、台积电批准在德国投建晶圆工厂,博世、英飞凌、恩智浦各持股10% 5、郭明錤:高通可能已停止设计Intel 20A芯片,英特尔18A研发与量产将面临更高不确定性与风险
英伟达推出新一代超级芯片;星纪魅族回应裁员 | 芯潮IC早报
avatar芯潮IC
2023-08-08

芯潮IC早报 | 吉利旗下星纪魅族或放弃自研芯片;2023年A股半导体IPO募资额占比居行业第一

【吉利旗下星纪魅族或放弃自研芯片,应届生上班三周被裁】 据报道,星纪魅族旗下的芯片研究院疑似处于解散边缘。星纪魅族是吉利旗下星纪时代与魅族融合组建的新公司,关注智能手机、智能家居、前瞻技术等领域。这次传言裁员解散的芯片研究院,属于前瞻技术业务,大约有200人左右,包括曾为海思21级1人和20级2人,以及40为985高校的硕士应届生。(每人Auto) 【2023年A股半导体IPO募资额达638亿元,占A股整体的23%】 华虹公司今日登陆科创板,年内A股半导体IPO募资额达638亿元,占A股今年来IPO募资总额的23%。按行业募资金额占比排序,半导体位列第一,其次是专用机械、其他化学制品Ⅱ、仪器仪表Ⅱ、计算机软件,行业募资额占A股总募资额的比例分别是10%、6%、4%、4%。 (科创板日报) 【世界先进或赴新加坡盖12寸厂,投资超32亿美元】 业界传出,台积电已同意转投资世界先进兴建其首座12寸厂案,预计落脚新加坡,投资额将超32亿美元,切入28nm以上成熟制程,锁定车用、工控等利基型应用,最快2026年完工并开始试产。 (台湾经济日报) 1、SIA:Q2全球半导体销售额1245亿美元,同比下降17.3% 2、群联Q2合并营收净额同比减少38.6% 3、德国预计台积电将于周二批准在德累斯顿兴建芯片厂
芯潮IC早报 | 吉利旗下星纪魅族或放弃自研芯片;2023年A股半导体IPO募资额占比居行业第一
avatar芯潮IC
2023-08-07

晶圆代工巨无霸登场,华虹公司成今年最大IPO

 “芯”原创——NO.37   中芯集成、晶合集成、华虹半导体齐聚科创板,开启一个新篇章。 文 I 王艺可 报道 I 芯潮 IC ID I xinchaoIC 图片来源 | pixabay 芯潮IC报道 8月7日,晶圆代工巨头华虹公司(亦称华虹半导体)成功登陆科创板。发行价为52元/股,今日开盘股价上涨13.23%,开盘价58.88元/股。截至发稿前,华虹股价涨4.90%,每股报54.55元,总市值达936亿元。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发行后,华虹公司成为A股年内最大IPO项目,同时也是科创板史上第三大IPO项目。募资额仅次于此前中芯国际(688981.SH)上市时的532.3亿元和百济神州(688235.SH)的221.6亿元。 上市当天股价截图 华虹半导体成立于1996年,专注于非易失性存储器、功率器件、模拟及电源管理和逻辑及射频等 "8英寸 +12英寸 " 特色工艺技术的持续创新,业内习惯称华虹公司为“晶圆老二”。2014 年,公司于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目前公司生产的芯片已被广泛应用于不同市场(包括电子消费品、通讯、计算机、工业及汽车)的各种产品中。 晶圆制造,于方寸之间显乾坤。华虹半导体在半导体制造领域拥有超过25年的技术积累,现已成为全球领先的特色工艺晶圆代工企业,也是行业内特色工艺平台覆盖最全面的晶圆代工企业。至此,中芯集成、晶合集成、华虹半导体齐聚科创板,开启一个新篇章。 01 主打特色工艺,去年营收超160亿元 1996年,“909”工程的主体承担单位——上海华虹微电子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起初主要做内存芯片,2003年前后转型晶圆代工厂,2005年重组为华虹半导体,2014年10月在港交所上市。 2022年3月,华虹半导体董事会批准了发行人民币股份,并在A股上市的议案。随着上交所同意IPO,华虹半导体的港股股
晶圆代工巨无霸登场,华虹公司成今年最大IPO
avatar芯潮IC
2023-07-31

一周AIGC要闻

大公司 1、华为将推出盘古数字人大模型 据科创板日报消息,2023 年华为云数字文娱 AI 创新峰会上,华为云全球 Marketing 与销售服务总裁石冀琳表示, 华为云将在后续推出盘古数字人大模型,可帮助用户 12 小时完成数字人生成 。 同时,她还宣称在人工智能的加持下,“每个人都有望实现‘数字人’自由”。 2、网易有道正式发布子曰大模型 7月26日,网易有道举办“powered by 子曰”教育大模型应用成果发布会,发布国内首个教育领域垂直大模型“子曰”,并发布基于“子曰”大模型研发的六大创新应用,包括“LLM翻译”、“虚拟人口语教练”、“AI作文指导”、“语法精讲”、“AI Box”以及“文档问答”。 3、OpenAI 正开发开源 AI 模型:对抗 Meta Llama 2 模型 据The Information 报道,OpenAI 为了对抗微软和 Meta 合作开发的开源模型 Llama 2,目前内部正在开发代号为“G3PO”的新开源模型,尚不清楚何时才会发布。 大事件 1、腾讯与信通院联合牵头编制国内首个金融行业大模型标准 据腾讯标准官方消息,腾讯与中国信通院共同启动“行业大模型标准联合推进计划”。腾讯与信通院将联合牵头开展《面向行业的大规模预训练模型技术和应用评估方法 第1部分:金融大模型》编制,也是国内首个金融行业大模型标准,为金融行业智能化的高质量规范化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2、北交大开源国内首个交通大模型 TransGPT,可免费商用 近日,北京交通大学联合中国计算机学会智慧交通分会和足智多模公司等机构正式发布了国内首个综合交通大模型 TransGPT,目前该模型已经在 GitHub 上开源。据悉,TransGPT(TransGPT-7B)是一个基于 Transformer 架构的文本大模型,该模型结合多模态结构,搭配实时场景数据调用模式,形成以综合交通大
一周AIGC要闻
avatar芯潮IC
2023-07-27

算力狂欢,谁是“中国版”英伟达?

 “芯”原创——No. 36   “芯事重重”腾讯科技半导体产业研究策划,本期芯潮IC联合腾讯科技,聚焦大模型爆火的背后,全球芯片算力市场的新格局的形成,头部企业的布局以及国产厂商的追逐。 文 I 王艺可 十巷 编辑 I 苏扬 叙白 报道 I 芯潮 IC ID I xinchaoIC ChatGPT意外掀起的一波AI革命,再次带火了AI芯片市场。 “A800 和 H800 这类芯片,从原来的12万人民币左右,变成了现在25万甚至30万,甚至有高达50万一片。”这是发生在国内芯片分销圈的真实一幕,除了价格不断暴涨,国内大厂想大批量拿芯片,还要得和黄仁勋“有直接关系”。 正所谓“无芯片,不AI”,随着大模型的算力需求飙升,身为AI技术地基的芯片迎来了重要商机。OpenAI曾预计,人工智能科学研究要想取得突破,所需要消耗的计算资源每3到4个月就要翻一倍,资金也需要通过指数级增长获得匹配,这也被称为人工智能领域的“摩尔定律”。 英伟达CFO克雷斯表示,目前AI 算力市场的需求已经超出了公司对未来数个季度的预期,订单已经多到做不过来。 生成式AI这波浪潮,让英伟达赚了个盆满钵满。在上市14年之后,英伟达成功跻身万亿美元市值俱乐部,而实现这一目标,硅谷巨头们诸如苹果用了37年、微软用了33年、亚马逊用了21年,特斯拉跑得最快,只用了11年。 这也刺激着中国芯片企业跃跃欲试,诸如海光信息、寒武纪、龙芯中科、壁仞科技、天数智芯等国产芯片企业,都怀揣一颗“中国版”英伟达的雄心,尝试凭自研为国产大模型赋能。一些大厂也开始用自研AI芯片支持模型的部分训练或推理任务,如百度昆仑芯片、阿里含光800...... 面对AI算力带来的万亿市场,国内企业能不能吃到这波红利呢?国产芯片厂商该如何越过英伟达“高山”?这是任何一家公司都无法逃避的问题。
算力狂欢,谁是“中国版”英伟达?

去老虎APP查看更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