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怪盗团
互联网怪盗团
公众号:互联网怪盗团
IP属地:未知
1关注
8139粉丝
0主题
0勋章

B站应该尽快停止毫无意义的对外投资

在最近三个交易日,B站股价已经下跌约30%。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是三季报亏损额度加大,而且对四季度的营收指引较低;第二是在公布财报的第二天,就急匆匆地推出了14亿美元(还有可能扩大为16亿美元)的可转债融资方案。 任何正常人都能意识到,在此时此刻进行融资,极不明智: 互联网中概股的市场情绪非常悲观,投资者经不起任何风吹草动。在一年以前,B站这样的公司的再融资会被人哄抢,现在则过了时候。 在三季报公布之后,投资者已经为亏损扩大而感到不满,B站股价也暴跌了两位数。此时宣布进行融资,给投资者带来了“管理层并不在意股价”的恶劣印象。 过去几个季度,B站的对外投资带来了巨大的亏损;还有一部分亏损尚未计入损益表。投资者担心,B站融资是为了加码对外投资,投得越多可能亏得越多。 事实上,在可转债融资计划公布的第二天,B站就宣布以6亿人民币收购漫画平台“有妖气”。我听到了很多人质疑这笔收购的意义,因为有妖气早已过了黄金时期,在用户和内容方面的实力都很弱。就算这笔收购具备战略价值,很可能也买贵了。 过去一年,B站的烧钱速度比较快,但还没有快到骇人听闻的地步。在2020年的资本市场高热时期,这种程度的烧钱根本不会引发投资人的担心;到了2021年的资本市场寒冬,投资者开始有些担心,不过至今似乎还是可控的: 2021年一季度末,在完成港股IPO之后,B站拥有176.0亿元现金、62.1亿元定期存款、32.3亿元短期投资,合计资金储备约270亿元,达到历史最高点。当时应该没人会想到,在短短半年之后,B站竟然又需要融资。 2021年三季度末,B站的资金储备下降到了244亿元(104.7亿元现金、45.2亿元定期存款、94.4亿元短期投资),两个季度内的资金净减少为26亿元。 在手握244亿元现金的情况下,B站完全没有必要急着在此时融资。在可转债发行公告中,B站宣称会把融资所得用于“丰富内容、研发及一般企
B站应该尽快停止毫无意义的对外投资

对2022年互联网中概股的总看法

‍‍ ‍‍先说结论。我对2022年互联网中概股的基本看法如下: 在3-5月之间将出现最后一波下跌,势头不一定很凶猛,但足以让许多投资人丧失信心;此时,绝大部分互联网公司的股价将非常便宜。 在8-10月之间将出现急剧反转,不一定有明显的信号,投资人会在迟疑中逐渐入场;但是,这次上涨的幅度绝不会有2020年的那么大。 10月以后,互联网行业将明显分化:如同现在的美股科技股一样,强者恒强,商业模式得到验证的公司享受高估值,大部分公司被冷落。 今后多年,优质的产品型、内容型公司将崛起,在资本市场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不能完成产品/内容转型的平台型公司将逐渐落伍。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我无法详细解释上述判断的逻辑。但是,有些事实我们还是可以复习一下的。我一直认为,只要认清了事实,我们就能看清大部分未来。此时此刻,对于整个互联网行业,最重要的事实无非是如下几条: 首先,平台经济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抑制资本无序扩张的政策,是在2020年底至2021年逐渐成型的,至今也就推行了一年左右。这样一套复杂的产业政策一旦成型,不可能在短期内转向,至少也要以2-3年为一个周期。当然,资本市场的转向可能早于政策周期,但不可能早太久。凡是认为对互联网行业的监管会在未来1-2个季度内明显放松的看法,显然是不现实的。 从2022年1月的公开信息看,主管部门希望互联网平台公司加大对硬科技的投资、履行社会责任、促进财富分配的公平性,这个方向没有任何变化。因此,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主流互联网公司将不会以利润为主要考核指标,从而不会交出特别好的财务报告。 其次,作为一个整体,互联网中概股只是抹去了2020年2月以后的全部涨幅而已。一些热门公司才跌到2020年4-7月的水平,估值水平也谈不上多低。有人认为,腾讯、阿里仅有20多倍的动态P/E,已经算很低了;然而,美股的苹果、Facebook的动态P/E也仅有20倍出
对2022年互联网中概股的总看法

BOSS直聘,究竟值不值148亿美元?

终于,Boss直聘上市了。对于这个APP,大部分人最深刻的印象恐怕都是:“找工作,我要跟老板谈!”围绕它的争议从来没有停止过。在招股时,资本市场就在讨论:80亿美元究竟值不值?没有想到,在上市第一天,股价就飙升了96%;于是现在的问题变成了:148亿美元究竟值不值? 早在2018年,我就认真研究过中国的在线招聘行业——前程无忧、智联招聘、猎聘,这些公司的财务数据对我而言都不陌生。在看到BOSS直聘的招股书之后,有三件事情最吸引我的注意力: 最近一个季度,BOSS直聘的平均MAU为2490万,2021年3月更是跃升至3060万,在国内招聘平台当中遥遥领先; 过去一年,BOSS直聘的付费企业用户高达289万家,同样远远高于任何竞争对手的水平; BOSS直聘基于“直聊”的匹配模式,鼓励求职者和用人单位直接接触,从而大大提升了招聘的效率和效果。 换句话说,与传统招聘平台相比,BOSS直聘的覆盖面更大,不但服务了更多求职者,也服务了更多的用人单位,特别是前辈们无法覆盖到的中小微企业。它能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效率——能够大幅提升招聘活动的时效性和精确性,解决上一代招聘平台无法解决的问题。这是一条正确的道路,目前才走了一小半,未来是值得期待的。 在理论上,中国的招聘市场应该非常庞大。粗略测算一下就知道:中国的非农业就业人口约为5.8亿,人均可支配收入约3万元,而用人单位往往乐意支付求职者年薪的15-25%为招聘服务付费——由此可以得出2.5万亿以上的庞大市场规模。即便这个数字过于乐观了,打一个对折,也仍然足以支撑1万亿以上的市场。 现实却是:根据CIC(灼识咨询)估算,2020年中国线上招聘市场的规模仅为551亿元。即便我们假设线下招聘的规模比线上还大几倍,整个招聘市场可能也只有两三千亿的规模,远远达不到哪怕是最保守的天花板。 从资本市场角度看,日本最大的在线招聘平台Recruit的市值
BOSS直聘,究竟值不值148亿美元?

地位尴尬的港股市场——写在恒生科技指数腰斩之际

‍ ‍乌克兰发生战争,受损最严重的当然是俄罗斯股市,其次竟然是港股;这恐怕出乎绝大部分人的意料之外。时至今日,恒生科技指数已经比最高点下跌了一半以上。其中固然有美联储缩表的预期因素,但美股的下跌幅度却远远不及港股(无论是传统行业还是科技行业)。 港股上市的互联网公司处于极端落魄的境地,国际或国内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让它们股价暴跌。它们此前曾幻想“中国投资者会更懂中国公司,所以在市场波动时可以起到缓冲作用”,事实却恰恰相反。在美国和香港两地上市的中概股,港股跌的往往比美股还凶、还早。过去一年,恒生科技指数是全世界投资回报率最差的主要股指之一。 这不仅是中国互联网行业的问题,也是整个港股市场的问题。坦白说,港股现在地位尴尬、进退两难,过去多年的基本功能定位都不太成立了。2020-2021年,港交所和香港金融监管部门曾经天真地希望让港股分走一部分美股的版图,现在结果很明确了,那就是港股不但分不走美股的任何版图,连自己原有的东西也岌岌可危。 让我们首先捋清一下,中国公司(尤其是互联网、新消费和新科技公司)为何要去美股上市: 首先,人民币尚未实现资本层面的自由兑换。为了维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以及中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人民币不得不牺牲一些国际流通性。所以,以人民币计价的资产很难在全球范围内自由交易流通。这就是A股市场只能容纳少量外资,而且港股市场也不可能使用人民币计价的原因。 其次,A股市场对企业盈利的要求非常严格,而且不太可能对互联网公司专门开一个口子。让互联网或新消费公司等到三年盈利之后再上市是不可能的。科创板固然开了一个口子,但主要是为“硬科技”公司设立的——上交所已经明确表示,不欢迎“商业模式创新类企业”在科创板上市。 再次,美国资本市场的流动性和投资者基础非常雄厚,金融工具品种很多,法律法规健全,尤其适合创新企业。很多中国互联网公司早期接受的就是美元风投,去美国上市是顺理成章的,
地位尴尬的港股市场——写在恒生科技指数腰斩之际

中美两国互联网巨头的差距正在进一步拉大

美股的财报季刚刚开始。按照惯例,财务业绩比较好的公司会率先发布财报。因此,已经有四家举足轻重的美国科技巨头——微软、奈飞、苹果、特斯拉,发布了上个季度(各家的财年时间不同,不一定都叫第四季度)的财报。对于特斯拉,我基本不懂,就不献丑了;对于另外三家公司,我还是多少懂一点的。 总体看来,这三家科技巨头的业绩都非常好,都汇报了两位数的收入和利润增长。其中,增长势头最好的是微软,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增速均超过20%。但是业绩超预期幅度最大的是苹果,尤其是净利润,超过一致预期大约十个百分点;新款iPhone在大中华区的强劲销售,是超预期的重要来源。 微软的净利润率一如既往地高,接近40%,这是由软件公司的业务属性决定的。苹果的净利润率大幅扩张,已经接近30%,这主要是服务收入(云服务、应用商店等)比例上升导致的。事实上,在智能手机行业,苹果一家的净利润比所有安卓手机厂商加起来还要高。 相比之下,奈飞的净利润率似乎比较寒碜,但主要是因为季节性因素——第四季度是奈飞成本摊销比较多的季节,在其他季度,它的净利润率一般都能超过20%。这充分说明,视频平台不是一门坏生意,只是中国的爱奇艺、B站没有经营好这门生意。 受到欧美经济复苏、产品周期和技术进步等多重积极因素的推动,美国科技巨头的业绩增长还会持续一段时间。华尔街分析师对谷歌和Meta (Facebook)的财报预期非常乐观;对亚马逊的预期不太乐观,但主要是季节性因素导致的。我个人对美国互联网行业不太熟悉,研究得远远没有对中国互联网行业那么深;但是我个人认为,苹果、亚马逊、微软和谷歌的市场统治地位是可以持续的,新产品和新技术的上升周期尚未结束。我对Meta和奈飞没那么乐观,但它们仍然是很好的公司。 对比一下互联网中概股的财报,我们就会发现:中美互联网巨头的差距正在进一步拉大,无论在市值层面、营收层面还是利润层面。受到诸多内外部因素的影响,中国
中美两国互联网巨头的差距正在进一步拉大

巨型科技公司会占领整个地球吗?

当初我还在做互联网行业分析师的时候,有一个习惯:基本只关心那些最大的公司。我会把80%的精力放在腾讯、阿里、美团、拼多多、网易这些数千亿乃至数万亿市值的公司上面;字节跳动、蚂蚁集团这些未上市的超级独角兽,我也会投入很多精力。当然,我也会选择性地关注一些相对较小的公司,例如B站、心动、有赞、微盟、金山软件,因为它们很有趣、很有卖点。至于其他绝大部分上市公司,我就不研究了,甚至连它们的新闻都不看。 不是所有人都赞成我的上述习惯。很多买方对于小股票有一种天然的执念,无论在A股、港股还是美股都是如此。销售总是建议你多覆盖一些公司、多抓短期热点,这样才能带来交易额和佣金收入。在路演或投资策略会上,机构客户总是会扔出一大堆小股票的名字,认真而急切地询问:“这几个公司能成为独角兽吗?能十年十倍吗?什么,你说你没研究过?拜托,这可是最纯正的人工智能/云游戏/VR/MCN/产业互联网概念股,你怎么能不研究呢?” 我肯定会稍微研究一下的。但是大部分时候,我会尝试坦率地告诉对方:“如果你能买港股/美股,那就买腾讯/美团/阿里/拼多多好了;这些公司不但质地优秀,而且流动性好、信息透明,你拿着可以天天睡好觉。如果你只能买A股,那么A股也有一些不错的互联网公司,例如千亿市值的那几家(注:为了防止构成荐股,名字就不点了)。你真的这么需要研究其他公司吗?” 信不信由你,很多专业投资者一直很讨厌互联网巨头,因为它们太大了,也太受市场欢迎了,似乎不太可能有超额收益。2017年初,有人对我信誓旦旦地说:“像腾讯这么大的公司,已经不可能维持高增长了,现在就是下船的时候。”那年腾讯涨了一倍多。2019年10月,又有人对我信誓旦旦地说:“阿里的港股上市将成为一个转折点,这家公司太大、太笨重了。”从那以后,阿里累计上涨了约90%。 其实美团是一个更好的例子——当它市值5000亿的时候,很多人忧心忡忡地说“太大了、太贵了
巨型科技公司会占领整个地球吗?

俄乌战争,一个俄罗斯供应商的经历告诉你它对普通人来说意味着什么?

2022年2月22日,历史会记住这一天。 俄罗斯联邦委员会通过决议允许俄罗斯总统在俄境外动用武装力量。两天后,俄罗斯三军展开了他们在乌克兰东部的军事行动。 一周之内,世界都好像突然笼罩在战争阴云之下,特别是对我们这些从事俄罗斯业务的人来说。克里米亚、敖德萨、顿涅茨克、卢甘斯克那些冷峻的音译地名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在社交网络上炙手可热。 俄乌战争,对我们普通人到底意味着什么? 一 战争“不可能”发生 2月中的一天,我和某银行的国际业务部的业务经理聊天,由于牵涉到公司的国际信贷业务,他们表示了最近对俄罗斯和乌克兰剑拔弩张关系的担忧。 我和战前大多数国人的反应一样,虽然有所犹豫,但还是觉得俄罗斯不可能出兵。 大家的理由基本一致,战争烧钱,俄罗斯没钱。一个近1.5亿人口、领土面积世界第一的大国,GDP体量如果和中国省份排成绩,只能排在广东江苏之后位居第三。 这样一个缺钱的国家,谁都想象不出它会对一个有4400万人口体量的中等国家发动大规模作战。乌克兰不是车臣,不是格鲁吉亚,他是欧洲粮仓,他有核电站,他曾经是前苏联军火库和世界上第三大核军事强国。 其实俄罗斯GDP的体量并不能完全说明俄国力的薄弱, GDP多少在战争面前都是骗人的。想当年满清GDP世界第一,还是被英军痛揍,而山地穷国阿富汗曾经单挑美苏。 一百万美元的俄制武器,抛开前期已经投入过的研发成本,在俄罗斯的实际成本可能只有售价的10%甚至更少,所以军事开支对俄罗斯来说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多。何况作为苏联的政治军事遗产继承国,俄罗斯的武器库存对抗整个欧洲也绰绰有余,它还不缺大规模机动作战的消耗品石油。 俄罗斯唯一担心的是人力资源和军心民心。最近俄罗斯的官方各种舆论宣传就是证明。而汹涌的民意,也是后期我们需要特别关注战争走向不可忽视的因素。没有一个人能长期面对大规模反战情绪,韩战越战的美国也不例外。单说经济制裁加剧,老百姓的生活无疑会
俄乌战争,一个俄罗斯供应商的经历告诉你它对普通人来说意味着什么?

三季报之前乱传“腾讯游戏收入同比下滑”的小朋友,可以找块豆腐把自己撞醒吗?

2020年10月12日,国庆假期刚过完,有几个机构投资者朋友不约而同地问了本怪盗团团长下面一番话: “我听到一种说法,《王者荣耀》《和平精英》上个季度的流水都掉的特别快。所以,腾讯游戏三季度收入可能同比下滑。这是真的吗?” 资本市场的月经/年经传闻又来了——“腾讯游戏流水下滑”。谁也不知道这种谣言是从哪里发源的,但是每个季度必然出现一次(也许不止一次),到处有人在传…… 2018年一季度在传, 2018年二季度在传, 2018年三季度在传, 2018年四季度在传, 2019年一季度在传, 2019年二季度在传 2019年三季度在传, 2019年四季度在传, 2020年一季度在传, 2020年二季度在传, 2020年三季度也在传。 微信群在传, 朋友圈在传, **在传, 知乎在传, 自媒体在传, 卖方分析师在传, 买方研究员在传, 基金经理在传, 路人甲也在传。 《王者荣耀》二周年的时候在传, 《王者荣耀》三周年的时候在传, 《王者荣耀》四周年的时候在传, 《王者荣耀》五周年的时候在传; 《和平精英》开服的时候在传, 《和平精英》一周年的时候也在传。 腾讯股价涨到200港元的时候在传, 腾讯股价涨到400港元的时候在传, 腾讯股价跌回300港元的时候在传, 腾讯股价第二次涨到400港元的时候在传, 腾讯股价第三次涨到400港元的时候在传, 腾讯股价涨到500港元的时候在传, 腾讯股价涨到600港元的时候也在传。 买了腾讯的人在传, 没买腾讯的人在传, 曾经买过腾讯但是在2019年抛了的人在传, 想买腾讯但是一直没等到入场时机的人在传, 没买腾讯而且希望这家公司完蛋的人在传, 没买腾讯而且希望整个互联网行业都完蛋的人在传, 买了腾讯但是不知道自己买的是啥的人也在传。 (嘉神川诺艾尔语录:您请便,我无所谓。) 当我还是券商分析师的时候,我的一大半时间都被浪费在验证这些“陈年老谣”
三季报之前乱传“腾讯游戏收入同比下滑”的小朋友,可以找块豆腐把自己撞醒吗?

东北再无富士康——对东北制造业困境的一个案例观察

怪盗团团长按:本文作者,也是我的一个在东北制造业工作多年的老朋友,强烈要求隐去他的名字。因此,在此只能称之为“神秘嘉宾”。 东北经济的衰落,尤其是制造业的低迷,已经持续了近二十年。每天我们都能在媒体和券商报告中看到很多这方面的分析。本文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是当事人的现身说法,这个当事人(即文中的“小白胖子”)不但在东北的制造业基地工作多年,还亲身经历过很多重大事件。他的经历与感慨,具备深刻的借鉴意义。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东北再无富士康 提到辽宁营口,绝大部分东北之外的人可能毫无认识,甚至不知道这个城市属于哪个省。如今的营口,拥有231万人口,是辽宁GDP排名第四的城市——鉴于辽宁乃至整个东北在中国经济当中的存在感越来越弱,这个“辽宁第四”好像也没有任何含金量。 一百六十多年前,丧权辱国的清政府在《天津条约》当中,曾经规定牛庄(距今营口市区45公里)为东北地区的第一个通商口岸。1861年,英国领事跑到牛庄考察,却发现如今营口市中心的地理位置明显更适合通商,就把通商口岸不声不响地移到了营口。虽然此处不是不冻港,战略意义不如大连,但也是辽河下游首屈一指的工商业基地。一言以蔽之:营口以前也阔过,也是“共和国长子”,辽中南工业基地的大城市,既发达又光荣。 如今不一样了,如果你来营口出差,可能觉得这就是个平淡无奇的三线甚至四线城市。营口市城区的南边有一条民兴河,在河北侧的路上,每天早上八点钟,总有一个人步履蹒跚地走路锻炼,姿态参见赵本山小品版的吴老二,一看便是脑血栓后遗症的患者,年约六旬,瘦小干枯,表情狰狞,衣服破旧,情状可怜。  (“吴老二”出自赵本山在春晚的经典小品《实话实说》:宋丹丹饰演的白云,年轻的时候曾经被村里人吴老二追求,吴老二见到她就打哆嗦——因为有脑血栓,见到谁都打哆嗦。从那以后,春晚已经很多年没有出过能看的小品了。) 民兴河,原名俸仕河,为19
东北再无富士康——对东北制造业困境的一个案例观察

现在是时候重新押注于阿里巴巴了

过去半年,出于对宏观经济、竞争环境以及反垄断的担忧,许多人对阿里巴巴的前景持怀疑态度。阿里的股价从最高点回调了34%,而且资本市场仍出于争议之中,大批投资者选择作壁上观。不过,在看到刚刚发布的2021年1-3月业绩(以及2020-21财年业绩)之后,我觉得现在或许是时候重新押注于阿里了——不是几个星期到几个月的那种短期押注,而是几年的那种长期押注。 我的想法很简单:阿里选择了一条正确的道路,即通过新零售业态和基础设施扩张,将淘系电商积累的用户优势扩张到同城零售、本地生活服务当中,从而建立一个包罗万象的“身边经济生态系统”。这个生态系统,能够满足用户几乎一切品类、一切性质的购物需求: 外卖及生鲜商品,30分钟至1小时内送达:盒马鲜生、饿了么(淘鲜达亦可能向这个方向扩张); 生鲜商品及日用品,半日达、当日达或次日达:淘鲜达、天猫超市; 生鲜商品及日用品,次日定点提货:盒马集市; 传统电商产品,1-3天送达:淘宝、天猫、聚划算、淘宝特价版。 在这个包罗万象的“全方位零售版图”当中,阿里原有的“核心电商平台业务”,即淘系电商,只是一个支点和出发点。它很能赚钱,是阿里集团的“现金牛”,而且在品牌服装、美妆、母婴等品类的优势几乎是不可动摇的;但是,它毕竟只覆盖了零售需求的一小部分。 过去十二个月,淘系电商产生了7.5万亿人民币的GMV。而消费者对买菜、买粮油日化、订外卖的需求,可能比上述数字高几倍;消费者对这些“身边经济需求”下单的频率,可能也是在淘宝/天猫APP下单频率的好几倍。淘系电商是阿里过去十年增长的主要动力,如果它在未来十年还想持续增长,那就要打开通向“身边经济需求”的大门。 因此,阿里在不停地加注于“身边经济生态系统”,仅仅在过去的一个财务年度之内,就做出了如下举措: 在菜鸟网络旗下,成立了新的自营落地配送公司“丹鸟即配”; 将天猫超市升格为“同城零售事业群”,许多新零售业
现在是时候重新押注于阿里巴巴了

快手上市之后的第一份财报还是很不错的

快手交出了上市之后的第一份财报:2020年第四季度营业收入同比增长52.7%(全年增长50.2%),毛利同比增长83.5%,经调整的净亏损同比有所收窄。附带说一句,看到高达1166亿元的年度亏损,很多人会大吃一惊——但这是上市导致的优先股公允价值变动的结果,很多海外上市公司都会出现这个现象,没有什么经营意义,也不涉及现金流出。 对于快手这样的大型互联网平台,市场关心的无非是三个方面:用户,商业化,以及成本。如果上述三项有两项能交出不错的答卷,市场就会很满意。在我看来,快手的第一份财报,在这三项上面都可以达到优良水平,所以市场应该会非常满意。下面一个一个说。 用户方面: 上季度快手APP平均DAU 2.71亿,同比增长32%; 快手APP平均MAU 4.76亿,同比增长23%; 快手APP日均使用时长89.9分钟,同比增长18%; 2020年全年,快手旗下所有APP及小程序的平均DAU 3.08亿,MAU 7.77亿,均创下历史新高。 显然,市场不必担心快手在竞争对手的夹击之下,丧失用户基础了。要知道,2020年抖音的市场推广投入也很巨大,新兴的微信视频号更是不断攻城拔寨。很多人担心,快手会被微信视频号夺走下沉市场,被抖音夺走一二线城市市场,就连B站也能分走一点快手的流量——现在财报证伪了上述观点。不但用户数量在增长,用户时长也在增长,这说明快手的用户黏性仍在提升。在短视频的“三国杀”当中,快手仍然处于一个良好的战略位置。 肯定会有人争辩说,快手的用户增量是巨大的市场推广投入换来的,买来的流量不稀罕;快手销售及市场费用的迅速增长,似乎证明了他们的观点。然而,如果我们看得更仔细一点,就会发现:2020年四季度,快手的销售费率环比已经开始下降;过去四个季度,销售费用总额的增速是越来越慢的。另外,市场推广投入不能解释为何快手的用户时长也提升了。要知道,绝大部分竞争对手都做不到用户总
快手上市之后的第一份财报还是很不错的

再会,黄峥!感谢你为电商行业做出的贡献

当黄峥于2015年9月创立拼多多的时候,整个互联网行业和资本市场的主流观点是:微信流量不适合用来做电商(除非是零碎的微商)。准确的说,当时绝大部分人都认为,社交电商在中国是没有前途的。至于C2M电商这种东西,更是只停留在少数电商公司的PPT上,从未被认真讨论过。 直到2018年初,当我向几位电商行业的老兵讨教“微信电商会不会有前途”时,他们仍然无一例外地给出了否定的回答。我得到的最标准的回答是:“微信流量在本质上有问题,对电商交易来说质量太差。”当时,拼多多正在一路狂奔,并且很快就要去美股上市。但是,大家仍然倾向于认为,这是一个意外,一个历史的插曲。在主流投资人和战略分析家心目中,拼多多的主要功能是提供茶余饭后的段子。 惭愧的说,我也是这么认为的。2017年9月,在与几位互联网大厂的朋友聊天时,我说:“很显然,电商行业已经不会有什么新的东西了,无非是阿里与京东两家的持久战,而且这两家在变得越来越像——阿里不断强化自营业务,京东则试图进军平台业务。”无人认真反驳我,或许是因为大家都觉得,就是这样了。 我们永远不知道,究竟是英雄造时势,还是时势造英雄。我读了很多很多的历史,从小时候就最喜欢历史人物,但我还是不知道:英雄和时势,究竟是谁成就谁。如果黄峥根本不曾创立拼多多,那么微信电商、社交电商、C2M电商,真的会成为中国市场的一大主流吗?我不相信这一点。任何事情在第一次发生之前,都是从来没有发生过的。 从2018年8月开始,我对拼多多就抱着正面的态度——我相信它一定能成为中国最流行的电商平台之一,只是我没想到它成长得这么快。然而,外界的观念转变要晚得多。即便作为一个来自外部的金融机构的分析师,我也能感觉到拼多多所面临的巨大压力。虽然GMV和收入增长很快,市场主流意见仍然认为这是烧钱做出来的伪增长,将随着烧钱的结束而结束。 讲真,当阿里和京东同时在2019年发起“帝国反击”,对拼多
再会,黄峥!感谢你为电商行业做出的贡献

快手没疯,市场疯了

快手在上市首日,股价即突破300港元——如果在小说里这么写,估计会被读者骂到自闭,这再次说明了现实比小说更精彩。 讲几个鬼故事: 快手的市值相当于茅台的1/3, 阿里巴巴的1/5, 腾讯的1/6, 小米与网易之和, B站的3.5倍, 爱奇艺的9倍, 微博的14倍, 以及整个A股传媒行业之和。 没错,如果去掉东方财富(归属于非银行金融)、中公教育(归属于教育/社会服务)两个跨界的牛股,整个A股传媒行业的市值大概也就1.3万亿,与快手一家差不多…… 听到没有,传媒研究员,在萎靡了整整五年之后,现在就是你们的机会。不用等待B站在港股二次上市了,也不用字节跳动在港股IPO了,更不用等待百度回A股科创板了——快手纳入港股通的那一天,就是传媒行业扬眉吐气的那一天! 我强烈建议A股传媒研究员改名“快手、字节跳动及B站研究员”,这样绝对能够带来更高的市场知名度和收入,还能彻底解决传媒行业名声不好的问题。 你问我对快手上市首日的股价表现怎么看?我只能回答四个字: 市场疯了。 分析师还能说什么呢?“正如我们的预期”? 市场疯了,快手没疯。从快手IPO价格定在115港元(总市值约4400港元)就看得出来,快手管理层绝对没想到二级市场会炒成这个样子。此前一度传闻,快手的IPO估值将在6000亿港元左右,其实没有。应该说,这个IPO定价还是比较厚道的。 不过,在快手IPO定价之后,就有一些聪明的投资者发出了疑问:为什么5000万DAU的B站就能有400亿美元市值,而3亿DAU的快手却只有600亿美元估值?这说明B站已经严重高估了吗?还是说B站的Z世代中高端用户的价值,高于快手的下沉市场用户价值? 上述疑问现在已经灰飞烟灭了。快手现在的市值是B站的3.5倍,虽然还比不上DAU的差距,但是差的也不远了。又有一些聪明的投资者开始思考:B站相对于快手是不是被低估了?这个差距是不是应该拉近到2倍以内呀? 感觉
快手没疯,市场疯了

可悲的民调,到底错在了哪里?

无论拜登能不能依靠邮寄选票实现翻盘、从而赢得大选(这种情况大概会是2000年重演),2020年大选的民调机构都会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供后世耻笑。 大选前的最后一组民调显示:拜登在全国层面领先大约8个百分点,在战场州领先大约3个百分点。现在,无论战场州的结果如何,全国形势已经很明朗了:懂王仅仅落后1.6个百分点,与四年前相仿。高达6个百分点的错判,简直是不可饶恕的错误。 我们无需指出民调在部分战场州错的有多离谱——认为拜登在得克萨斯只落后2个百分点(导致他错误地在此投入大量资源);认为懂王在俄亥俄与拜登是五五开(其实懂王干脆利落地赢了8个百分点);认为拜登在铁锈地带的优势很稳固(其实三个州都处于胶着状态)…… 总而言之,这是一次民调失败的总记录,甚至比四年前的失败还彻底。四年前,民调机构还可以归咎于“十一月惊奇”(FBI重启邮件门调查),而今年没有这种惊奇了。过去四年,媒体和民调机构一直在反思自己的错误、改进民调取样方式,事实证明这一切都毫无作用;或许有副作用? 当然,懂王还没有赢得选举。拜登完全有可能后来居上,依靠邮寄选票险胜。但是,即便如此,民调还是彻头彻尾地错了,因为他们期待的是一场“蓝色巨浪”。某些愚蠢的媒体甚至讨论过拜登能不能复制里根在1984年创造的奇迹,把懂王的铁票统统翻过来。想多了。    538预测拜登的胜率高达89%,显然是严重高估了 千言万语,万语千言:民调不靠谱,谁信民调谁就傻了。那么,民调到底错在哪里了呢?换句话说,民调机构究竟应该如何改变,才能避免再次被羞辱呢? 对于这个问题,本怪盗团团长比较有发言权,因为我做过很多草根调研,其中既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场失败发生在四年多以前,恰恰是懂王第一次选举前三个月。当时我就职于某外资投行(名字就不点了),往返于北京和香港之间,看着一大堆靠谱或不靠谱的A股+港股小股票。
可悲的民调,到底错在了哪里?

阿里与腾讯考虑互相开放生态系统,下面是怪盗团的初步看法

相信大家今天晚上都被“阿里与腾讯考虑互相开放生态系统”的报道给刷屏了。在本怪盗团团长的朋友圈,至少有五十人在转载相关新闻;所有与互联网和投资相关的微信群都充满了围绕这条报道的讨论。 事实上,这条报道提供的信息相当少,我们也无法判断它究竟有多可靠。不过,我认为有一点是很有可能的:双方的开放将最先体现在支付环节。也就是说,淘系电商可能会开放微信支付,以及银联商务这样的第三方支付渠道。这显然是阿里的重大让步。问题在于: 我不知道腾讯会如何回应? 除了支付之外,双方还会如何互相开放? 根据央行要求各大第三方支付平台发布的年度风险统计报告,自从2018年以来,微信支付与支付宝的交易笔数就维持在3比1左右,微信在小额支付领域占据了绝对优势。拼多多既可以使用微信,也可以使用支付宝,但是两家的交易笔数非常悬殊,前者可能比后者高一个数量级。所以,如果淘系电商向微信支付开放,对腾讯无疑是一个重大利好,它可以进一步巩固在移动支付领域的优势地位。 问题在于,腾讯能以什么资源做回报?或者说,阿里想要什么资源?其实,阿里想要的东西无非就是那几样,分析师和媒体已经猜的比较完整了: 微信小程序对淘系电商开放,例如淘特乃至淘宝小程序; 在微信生态中转发淘宝/天猫的商品链接更加容易; 微信配合淘系电商的一些重大活动,例如双十一、新年抢红包等; 腾讯广告资源对阿里旗下产品全面开放。 上述第四条最容易做到,其实已经在开放了,例如前几天高德地图就在微信朋友圈进行了广告投放。但是,前三条都有一些问题,即便腾讯乐意配合,也不能一蹴而就。下面让我展开解释一下。 首先,2021年5月底,微信已经基本关闭了“小程序唤起APP”的功能;只有一个场景例外,那就是分享第三方APP卡片打开的小程序,可以跳转回APP之中。这个改动曾经引起一阵轩然大波,因为它关闭了第三方从微信“撸流量羊毛”的大门。 问题在于,微信的上述决定也没什么大问
阿里与腾讯考虑互相开放生态系统,下面是怪盗团的初步看法

B站愚蠢到令人窒息

B站刚刚推出的“付费内容”功能再次遭到了广大用户的一致咒骂,B站也因此相当罕见地重返了多个社交媒体的热搜。在我看来,这是一个愚蠢到令人窒息的选择。无论从商业层面、道义层面还是法务层面,这个模式都是完全站不住脚的。理由很简单:在商业层面,迄今为止,全球没有任何一个视频平台能够成功地在PUGC上实现“内容付费”——YouTube做不到,TikTok做不到,爱优腾也做不到。请注意,B站的“付费内容”不是针对番剧、电影、纪录片这样的OGC(专业内容),而是针对UP主发布的自制内容。只有脑子进了水,或者进了浆糊的人,才会妄想用户会为了这种内容单独付费。或许B站管理层认为自己的平台比YouTube之流更强,可是包括我在内的绝大部分人恐怕不会这么认为。在道义层面,“单项内容付费”与“大会员订阅”显然是矛盾的。附带说一句,作为B站多年老用户,我的大会员一直买到了2024年,所以我可以想象,数以千万计的大会员跟我一样,感觉受到了愚弄——为什么已经交了年费,却还要额外付费?爱优腾的“超前点播”已经让人诟病了,B站倒好,直接来了一个“订阅制与单项付费并存”。我从来没有见过如此**的设定,相信你也没有见过。在法务层面,我们都知道,B站的许多PUGC是存在法律风险的:热门内容要么抄了YouTube,要么援引了热门影视剧,而且基本没有付费。如果这些PUGC是免费的,那么至少在法律上站得住脚;如果收费了,那就是另一个问题了。爱优腾已经对B站剪切版权影视内容感到不满了,如果B站居然要对这些剪切的内容收费,结果一定会导致在法律上的极端被动。那画面太美我不忍看。如果B站管理层稍微研究过竞争对手,就会注意到:2020年初,微信公众号也推出了“付费图文”功能,在初期也确实产生过一批流水过百万的文章;可惜,在短短几个月内,这个功能就沦为鸡肋。根据我的了解,目前只有极少数公众号会以付费图文为一个重要的收入来源。用户厌
B站愚蠢到令人窒息

我可能找到了腾讯减持京东和Sea的真实

众所周知,腾讯于2021年12月底和2022年1月初,先后宣布了减持京东和Sea Ltd的股份。其中,对京东的减持是类似清仓性的,并且把股票作为实物股息发放给了全体股东;对Sea的减持要温和一点,但把剩余的全部股份转换成了投票权较低的类别。 这两起减持的共同特点是:被减持的都是腾讯的联营公司,腾讯都拥有董事会席位和一定的投票权,而腾讯都主动放弃了参与决策。腾讯官方对这两个决定的解释是:这是为了被投对象的健康发展,因为它们已经足够成熟了。显然,资本市场觉得这不是唯一的原因。肯定还有更长期、更深刻的原因。 今天,在阅读央行发布的《金融控股公司监督管理试行办法》时,我发现了一条规定,可以比较圆满地解释腾讯为何要减持联营公司股权。首先说明一下,《金融控股公司监督管理试行办法》(下简称《金控办法》)是央行于2020年7月23日通过、9月11日发布、11月1日开始执行的行政命令。它对于“金融控股公司”做了如下的原则性规定: 非金融企业、自然人和经认可的法人,控制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且满足一定的资产指标,应当成立金融控股公司(金控公司)。 投资方在申请设立金控公司时,应当逐层说明股权结构,包括最终受益人、股东关联关系和一致行动人关系等。 央行会同相关部门按照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对金控集团的资本、行为及风险进行全面、持续、穿透监管 在《金控办法》中,还对金控公司的控股股东、重要股东和管理层做出了详细的资格规定。其中第九条第4款规定如下: (申请成立金控集团的)非金融企业应当财务状况良好。成为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的,应当最近三个会计年度连续盈利,年终分配后净资产达到总资产的40%(母公司财务报表口径),权益性投资余额不超过净资产的40%(合并财务报表口径)。 也就是说,金控公司的控股股东,如果是非金融企业,那么它的合并资产负债表上的权益性投资余额不能超过股东权益(净资产)的40%
我可能找到了腾讯减持京东和Sea的真实

快手的二季报有三点特别值得注意

快手昨晚公布了2021年第二季度财报:营业收入同比增长48.8%,达到191亿元;扣非净亏损同比有所上升,但是环比有所收窄。附带说一句,某些媒体报道的“快手半年净亏损648亿”,主要是受到了优先股公允价值变动的一次性影响,是一种会计处理方式,并非经营亏损。事实上,2021年上半年快手的扣非净亏损仅为96.9亿元,其中二季度仅为47.7亿元。 这份财报有三个指标引起了我的特别注意,一个是用户层面的,两个是业务层面的。相信它们将决定快手未来3-5年的命运: 在DAU环比维持稳定的同时,日均用户时长增加至106分钟; 线上营销(广告)收入增长156%,达到100亿元,而且品牌广告主数量同比增长了近4倍; 单季度电商GMV达到1454亿,同比增长一倍多,其中90.7%来自快手小店。 先说第一条。与所有互联网内容平台一样,快手的生命线在于用户,包括用户基数和用户黏性,而此前市场最担心的也是这一点。有人认为,在老对手抖音和冉冉升起的微信视频号的夹击之下,快手将逐渐丧失基本盘,变成一个无足轻重的平台——这份财报很好地驳斥了这种观点。 二季度不是短视频的旺季,因为缺乏节日和长假。但是,快手在DAU环比维持稳定的同时,日均用户时长上升至106.9分钟(环比增长7.7%/同比增长25.2%);DAU/MAU的比例亦上升至57.9%(环比增加1.1个百分点)。这说明快手的内容生态对用户的吸引力仍在上升,而且根基稳固。所以,在二季报电话会议上,快手联合创始人程一笑说:“对于中期4亿DAU的目标,我们依然保持很强的信心。” 与此同时,快手二季度的营销费用比一季度略有下降,营销费率则下降了近10个百分点。根据快手CFO钟奕祺在电话会议上的披露,快手有三分之一的营销费用是花在海外的。如果不考虑这一块,我相信二季度快手国内营销费用的下降趋势会更加明显。换句话说,快手用户基数的稳定、用户时长的增长,不是用高
快手的二季报有三点特别值得注意

被误读的知乎,被忽略的现实

终于,知乎也要上市了。 这是港股及海外上市的中国互联网公司当中,第三个严格意义上的内容社区——前两个分别是B站、快手。如果我们放宽一点标准,新浪微博也能算一个内容社区,那么知乎就是第四个。无论如何,内容社区是一种比较稀缺的上市资产,而且总是伴随着巨大的话题性。 市场上几乎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懂内容、懂社区,所以当然也懂内容社区。知乎拥有7570万MAU、4310万创作者,无数人都觉得自己可以评判一下,无数人都在根据招股书里的数据去表态、去下结论。然而,仔细看一下目前社交媒体上的主流观点,就会发现其中充斥着刻板印象。这不禁让人想起年初快手上市之时,以及当年B站上市之时,市面上也是充斥着一大堆似是而非的刻板印象。试列举如下:  “知乎是一个高知人群为主的社区,高高在上,不接地气。” 说这话的人显然不玩知乎,至少2015年以来不玩。初创阶段的知乎确实以高级知识分子为主力用户,还有严格的准入机制。从那以后,知乎在不断地扩大用户渗透面:一边保持对垂类、专业知识领域的覆盖,一边加强面向大众的内容创作。与B站一样,知乎也经历了“扩圈”“出圈”之路。现在,在知乎上,你可以接触到几乎一切话题、一切形式的内容,其多元化程度在中文内容社区里首屈一指。 举个例子:我的一个搞艺术的朋友,从2018年以来就是知乎的重度用户。他的原话是:“最近发现知乎很不错,分享很多人生的小花絮,值得一看!”而我本人则习惯在知乎上刷历史、军事、游戏类的问答和专栏,这样我就很少再看百度贴吧了。 知乎当然覆盖了一大批高知人群,但是说知乎“只有高知人群”,无疑是非常落后的观点。这就像说现在的B站还是“只有二次元内容”一样,只适合玩梗,不适合做严肃的研究。 “知乎只是一个纯粹的图文社区。” 这种观点在2018年以前也是无可厚非的,当时的知乎确实继承了“中文BBS”的衣钵,几乎全部内容都是图文内容。此后,知乎在音频、视频、
被误读的知乎,被忽略的现实

去老虎APP查看更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