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怪盗团
互联网怪盗团
公众号:互联网怪盗团
IP属地:未知
1关注
8139粉丝
0主题
0勋章

作为一个三十多年的游戏玩家,我想感谢马斯克

埃隆·马斯克很可能在本月之内登上《暗黑破坏神4》天梯的全球第一名;在此之前,他已经在前五十名盘踞很长时间了。说实话,看到这个消息,我还是有一点怀疑的——倒不是怀疑马斯克的游戏水平和游戏时间,而是怀疑他为何在《暗黑破坏神4》的赛季模式里花费这么长时间。早在去年,《暗黑破坏神4》发售的第一个月,我就用法师角色通关并且玩了第一个赛季。老实说,这游戏令我有点失望,剧情模式还凑合,赛季模式简直乏善可陈,所以我很快就弃坑去玩《博德之门3》了,至今也没有重新捡起来。当然,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或许马斯克就是喜欢《暗黑破坏神4》这个调调,又或许它唤醒了他少年时代对《暗黑破坏神》1代和2代的美好回忆。无论如何,马斯克是热爱游戏的,他也毫不吝惜在公开场合表达这种热爱。在一次访谈中,他明确提到:如果不是因为游戏,他不会开始编程,不会创业,大概率也不会改变世界。游戏激发了他的好奇心、好胜心,引领他探索电脑世界,帮助他成为了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而且马斯克对游戏的口味十分繁杂、兼收并蓄,当年还曾在推特上表示“期待与《原神》的互动”。我认为这种兼容并包的精神对创新显然是有利的。我本来想把这篇文章的标题定为《我想代表玩家感谢马斯克》,但是我好像没有资格代表任何玩家。毕竟,“玩家”(Gamer)这个概念就是不拘一格、富有冒险精神的,不需要任何单一的个体去代表。所以我就代表我自己吧!还记得我第一次玩电子游戏是6岁,玩的是山寨版的红白机(打着“学习机”的旗号)。到了9岁,我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游戏偏好:最爱的是《超级马里奥2》《沙罗曼蛇》,双人游戏则偏好《摔角》。过年的时候,我会被特许去街机厅,也曾经创下与小伙伴一道在半天之内先后通关《名将》《三国志》的壮举(不是一币通关,我们没那么厉害)。12岁那年我第一次玩到PC游戏,很快迷上了《太阁立志传》,由此开启了我对SLG(策略)类游戏多年的热爱。今天的我,最享受的时间是
作为一个三十多年的游戏玩家,我想感谢马斯克

关于KOF,关于八稚女,关于游戏的一些碎碎念

你读小学的时候,每天只有两块早餐钱。你每天省下一块钱,躲开老师的眼线和家长的扫荡,独自跑去散发着汗味的街机厅,买了三个币,开了一局KOF。你选了八神庵,对面是不知火舞,你大胆进攻,嘴里念念有词:吃我一记八稚女! 天啊,你真的打出了八稚女,这美妙的连续技,一击必杀,破天荒的头一次!不知火舞倒下了,围观的小朋友发出惊呼:简直是KOF之神。那是你生命中的高光时刻。无论是考试得100分、入选奥数培训班还是钢琴考级成功,都比不上这一刻享受众人目光艳羡,看着不知火舞摔倒露出诱人的大腿曲线。 下一个瞬间,老师已经抓住了你,不由分说地拖你去政教处。没有道理可讲,即便你的作业写完了、上次考试达标了、在家里一直扮演好孩子,你仍然会挨打、会被记过、会从此远离游戏厅。你的母亲咆哮道:“把打游戏的时间拿去读书,你早就考全市第一了!” 不知火舞,女神,言语无法形容 你颓然趴在床上,揉着刚刚挨了三十戒尺的大腿。再也没有八神庵了,你这辈子没有再打出第二个八稚女。父母和老师更加严密地盯着你,张口闭口就是:“你没有时间玩游戏,每一个小时都应该拿来提高自己。” 活见鬼,你最想提高的明明是自己的KOF水平,或许加上《街霸》和《饿狼传说》;你想在每一个放学后的下午搓出超必杀忍蜂,在每一个不补课的星期六下午用刀手一币通关《名将》。过去了,一切都过去了;如今,在与年迈的父母交谈时,你绝不会提到自己饿着肚子搓出八稚女的光辉事迹,只有你自己知道那是自己生命中最快乐的一天,最快乐的一秒钟。 此时,你已经有了自己的子女。你咆哮着给了他一个耳光,把他从DNF或PUBG的键盘上打下来:“你应该把每一个小时拿去提高自己,要么读书,要么锻炼,我还可以送你去学钢琴;不要把宝贵的青春浪费在游戏上。”你的子女眼中含着泪水,捂着脸缄口不言,默默看你删除游戏、设置密码。 有那么一瞬间,你看到他眼中的光,似乎还在怀念上一刻搓出的连续技,上一次单排
关于KOF,关于八稚女,关于游戏的一些碎碎念

AI时代的PC应用崛起,夸克让我看到了一个方向

今年前三季度,全球PC出货量出现了久违的连续同比增长,其中二季度出货量增速最快,达到了3%。主流PC厂商普遍取得了高于往年的业绩增速,例如联想二季度的收入增速就高达24%。上述数据无疑正在挑战长久以来的“主流叙事”:在移动互联网深入发展的今天,PC终将在智能手机和平板的冲击之下趋于平静。现在,我们看到的事实却是:PC正在崛起,而崛起的核心驱动力就是AI。 根据咨询公司Canalys的估算,今年AI PC已经占据了全球PC出货量的19%,到2027年将增长到60%。有些PC厂商的预测更为乐观,认为最迟到2027年,AI PC将占据全球PC市场的80%。到了那时,市面上大部分主流PC都将具备一定的端侧AI功能;PC将从一个沉寂已久的硬件平台,蜕变为人们使用AI应用(尤其是生产力应用)的核心平台。仅仅一两年前,这么戏剧性的变化还是不可想象的,世界变得真是太快了! 因此,我们可以理解,为何夸克在今年8月推出了PC端应用,并向其倾注大量资源。夸克PC端在推出之后短短三个月就取得了成功——根据PConline的数据,今年以来,夸克PC端位居国内电脑AI应用下载量第一名,几乎相当于第二名和第三名之和。而且,在夸克PC端用户当中,25岁以下的用户占比超过了50%,可以说是目前PC端最受年轻人欢迎的AI应用。 最近两天,我就在津津有味地试用夸克PC端。它是目前除了ChatGPT之外,我在电脑上使用最多的一个AI应用(不算移动端)。站在普通用户的视角,它带给我的感受主要有三个方面: 功能相当齐全,包括AI搜索、AI写作、AI文档总结等,与常用的网盘、扫描等工具有机地结合到一起,形成一个包罗万象的综合性AI应用。夸克自己宣称提供的是“一站式AI服务”,用过之后发现,这种说法是一个坚定的承诺而非炒作式的噱头。 场景全覆盖、用户体验丝滑,例如我在用Word撰写这篇文章时,可以随时选中一段词句,通过划
AI时代的PC应用崛起,夸克让我看到了一个方向

豆瓣究竟为什么衰落?因为喜欢跟用户赌气

怪盗团团长按:本文原作于2020年2月,是我作为一个豆瓣老用户,献给这个小众网站的一曲挽歌。我一直认为,豆瓣的衰落不是必然的,而是一系列错误操作的结果。当时写这篇文章就是为了总结教训,希望能为后来人起到一些借鉴作用。 本文的核心观点很明确:豆瓣的衰落,不是因为底线太高、曲高和寡,也不是因为轻视商业化,更不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豆瓣的产品经理犯了严重错误(阿北本人也包括在内),热衷于与用户赌气、教用户使用网站,而不是满足用户的真实需求。结果,本来应该最在乎用户体验的豆瓣,用户体验却不断下滑,这才让豆瓣走到了今天的窘境。你觉得我说的有道理吗? 以下为正文。 2007年12月底,我第一次使用一个叫“豆瓣”的网站,那里有很多书影音条目,还有日记、相册等功能,我很快喜欢上了。接下来的两年多,我在豆瓣写过一些内容,加入过许多小组,认识了一些朋友并加了MSN(暴露年龄了)。后来,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我几乎不再拜访豆瓣了。 几天前,我又浏览了一下豆瓣:首页推荐内容还是在大量更新,小组还是有很多帖子,但是人气已经与巅峰时期不能比了;现在,外界最关心的是豆瓣的“电影评分”,因为它比较公正(不能花钱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票房。仅此而已。豆瓣的影响力不仅不能与微博、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百度贴吧这种超级内容平台相提并论,也无法与B站、知乎、TapTap这样的垂直或兴趣社区相提并论了。 当然,豆瓣一时半会垮不了,很可能过几年也垮不了。创始人阿北说过,豆瓣能够盈利(我相信盈利数字很小);它没怎么买量,也没做烧钱的生意,现金流应该尚能维持。作为一个小众社区维持下去,也未尝不可;但是,真可惜啊,当年的豆瓣曾经那么接近成功…… 豆瓣的衰落有很多理由。我个人认为,豆瓣错过了太多太多的成功机会;有些风口几乎是被送到了它的产品经理面前,却被活生生地错过了。一言以蔽之:豆瓣的管理者,太执拗、太清高了,太喜欢跟用户
豆瓣究竟为什么衰落?因为喜欢跟用户赌气

撺掇老板瞎折腾,苦的还是打工人

上个周末,一位财经顶流大V(名字就不点了,防举报)又举行了他著名的年度演讲,现场坐的还比较满,网上直播人气也还不错。我的一位朋友感叹说,这位大V的核心竞争力,“就是给民企老板提供心理按摩”。我一开始没听懂什么意思,仔细琢磨了一下,才发现说得太对了!而且,经济环境越是复杂,民企老板就越是需要心理按摩。这就可以解释为何过去三年,这位大V的行情一直看涨,似乎完全超越了地心引力的影响。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心理按摩”,用时髦的说法就是“情绪价值”。但是,老板需要的“心理按摩”与一般人不同,更多是事业层面的:我怎么能保住现有的一切,还赚到更多的钱,乃至实现人生价值?其实,绝大部分老板很清楚,自己的成功带有相当大的偶然性,“时代的馈赠”往往大于“个人的努力”。因此,一旦时代变化,他们就会心里没底,越是聪明的人越是心里没底。为他们提供“心理按摩”,于是成为了一门技术活,可以分为两个层面:第一是宏观层面,即高屋建瓴地为他们打气,告诉他们“未来发展空间还很大”,“西方不亮东方亮”,“长期主义总能结成硕果”。如果还能跟孔子、老子、曾国藩、王阳明等传统文化偶像结合起来,则按摩效果更好。第二是实操层面,即切切实实地给出一些案例,提供一些方向指引。他们看了可能会恍然大悟:“噢,原来我还能这么干!”演讲结束之后,就会觉得更有收获,找到再次创业的方向了。上面两个层面,显然是宏观层面更容易、实操层面更难。从宏大叙事的角度灌输一堆大道理,这玩意谁都会,谈不上技术含量。某位财经大V最擅长的则是实操层面;毫不夸张地说,他是在这个方面下工夫最多最深的财经大V,所以他的生态位很难被替代。在他的“年度演讲”的PPT当中,充斥着各种数据、案例、创业成功者的现身说法,图文并茂、感染力极强,让你不得不信。当然,这些“成功案例”有多大真实性,一直饱受争议。例如去年的“年度演讲”列出的一个折扣零售商的数据,就被零售行业的朋友群嘲,
撺掇老板瞎折腾,苦的还是打工人

证券分析师的第二堂课:如何拆解招股说明书和定期报告

怪盗团团长按:本文的作者是我的一位前同事和好友。他目前担任某券商传媒互联网首席分析师,在培训新人方面投入了很多精力。根据我过去多年的经历,国内投资行业对年轻人总是要求太多,恨不得入职之后立即发挥巨大作用;训练又太少,几乎谈不上成熟的培养体系。其实,中国的职场哪里不是这样呢?工作了几年,只能依靠自己领悟,没有形成工作框架的大有人在。本文题为“证券分析师的第二堂课”;第一堂课已经在此前的公众号推文发布股了,但覆盖范围不仅限于有志于当分析师的人。在投资研究中形成的方法论、分析能力,广泛地适用于各式各样的行业研究和战略研究。感谢战车(元芳)将自己的内部培训框架分享出来。以下为正文。招股书和定期报告是最好的学习材料,但大部分A股分析师并不会重视。在A股市场,甚至流传着一个说法:“看财务报表,你就输在起跑线上了。”尤其是很多老一辈分析师,习惯于跟管理层“勾兑”,认为“勾兑”的成果才最权威。至于这种研究方法的结果如何?过去十年,A股市场回报率的普遍低下、上市公司爆雷层出不穷,已经说明了它的无效性;A股投资者在投资港股、美股等“无法勾兑”的市场时的拙劣表现,也说明了它的非普适性。所以,咱们还是要好好读财报、读招股书,不要被那些投机取巧的东西给忽悠了。尽管招股书和定期报告非常冗杂,但也是最官方的、经过审核的信息和数据的汇总。我们需要知道我们想要从这些材料中学习到什么,最终以怎样的形式展现。拆解招股书可以成为证券分析师第一年学习的重要训练。接下来,我们来探讨一下如何拆解招股书。首先是“定义或确认方式”,看似非常简单,但最容易被忽略,重视“附注”。第一,经营数据:看似相近的名词,不同公司的定义可能并不一样。比如说“月活用户”,在B站的财报中“平均月活用户”是按指定时期内的月活用户总和除以该期间内的月数计算;在趣头条的财报中“月活用户”是指某个月的月活用户数(例如趣头条定期报告中对于月活用户数的描
证券分析师的第二堂课:如何拆解招股说明书和定期报告

我所了解的任泽平的二三事(兼论任泽平与但斌的口水战)

从昨天(10月12日)傍晚开始,任泽平与但斌两位财经大V的口水战在我的朋友圈刷屏了,就算金融圈之外的人也很好奇,纷纷转发两人的微博内容并从自己的角度进行点评。我与任泽平没有私交,更没有私仇;但是作为券商行业的前同行,我认识任泽平的无数前同事、前客户,对他平时的研究观点也比较了解,所以我对他应该还是有一点发言权的。 我觉得,任泽平和但斌关于“现在到底该看多还是看空”这个问题的口水战,不是一个孤立事件,而是任泽平一贯“研究风格”的体现——从十年前他加入A股宏观研究这一行开始,他就是这样的,而且愈演愈烈。进一步说,任泽平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是近年来A股研究风气的引领者之一,具备很强的代表性。任泽平和但斌的口水战,看似很无聊、是一时意气之争,背后却折射了很多深层因素。这就是我有兴趣全面审视这件事情,并且写这篇文章的原因。 要想搞清楚现在发生了什么,必须先了解过去发生了什么,所以我们先从任泽平当分析师的历史说起。他的发迹堪称传奇:2014年5月从体制内转投券商,当年就新财富上榜,次年就拿下了新财富宏观第一名!他不折不扣地吃到了2014-2015年那波大牛市的全部红利,而且至今还在吃那波红利的老本。具体而言,他一战成名的原因有三条: 坚决看多,而且时机凑巧。虽然A股分析师天然具备看多倾向,但是当年像任泽平那样的“死多头”是不多见的,毕竟市场都熊了三四年了,坚决看多的分析师基本都已经看错过十几次了。任泽平的幸运之处在于,刚入行、坚决唱多的第一时间,就迎来了波澜壮阔的大牛市,给人一种“天选之子”的感觉,也增强了他本人的自信心。 沟通风格刚猛,语不惊人死不休。“论对熊市的最后一战”,“5000点不是梦”,“党给我智慧给我胆”,“熊牛转换,不换脑子就换人”,这些都是他白纸黑字写到研究报告里的(有些甚至是标题)。这么刚猛的语言风格,在券商宏观研究的历史上堪称罕见。任泽平还自称“任战熊”,给自己的
我所了解的任泽平的二三事(兼论任泽平与但斌的口水战)

看多的高盛 vs. 看空的大摩:观点到底有什么分歧?

10月7日,高盛发布了题为《此时不冲,何时冲?买入中国股票的10个理由》(If not now, when? 10 reasons to buy China equity)的投资策略报告,将沪深300指数的目标点位设置在4600点(注:不是上证指数)。仅仅一天之后,大摩就发布了题为《发改委提供能见度不够导致市场情绪下降》(Market sentiment down on limited clarity from NDRC)的策略报告,将沪深300指数的目标点位调降到4000点。根据此时此刻(注:10月9日中午)的市场状况,高盛认为A股还有15%的上升空间,而大摩认为已经没有空间了。 不同投行对大市持有不同观点是非常正常的;有些时候,哪怕同一家投行内部不同的研究小组对大市也持有不同观点。令我记忆犹新的是,2008年,里昂证券(CLSA)研究部的一个团队认为来年的中国经济增速将只有5.5%,另一个团队则认为应该高达8%,它们还组织了一次面向客户的公开辩论。归根结底,卖方分析师只负责提供观点,观点本身正确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背后的逻辑是什么。头脑正常的投资者也不会以卖方分析师的观点作为唯一参考(不管这个分析师多么厉害),而是将其作为思考的出发点。 那么,高盛和大摩策略团队的分歧到底在哪里?首先需要指出,大摩的报告要晚一天,已经充分吸收了10月8日上午发改委新闻发布会、以及当天错综复杂的市场局势所提供的信息。它的主要论点就是:发改委的新闻发布会提供的新增信息(能见度)不足,尤其是在提振消费者信心和清理房地产库存方面没有提供详细计划。所以,它认为此时此刻的市场估值水平已经充分体现了对当前经济刺激措施的期望,大市进一步上升的空间很小;接下来需要密切关注住房销售、零售、信贷等宏观经济数据,以做出进一步的评估。 事实上,早在10月8日之前,大摩对国内宏观经济和资本市场就明显比较保守。它与
看多的高盛 vs. 看空的大摩:观点到底有什么分歧?

港股和中概股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吗?

国庆长假期间,恒生指数、恒生科技指数和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分别上涨了9%、13%和12%(注:截止北京时间10月7日中午12时);这足以让休市中的A股投资者扼腕叹息。由于没有涨跌停板制度,加上国际资金进出自由,港股和中概股市场一旦进入疯牛状态,其势头远比A股还更凶猛。在短短两个星期之内,港股就变成了今年以来全球表现最好的资本市场之一。外资投行正在空翻多:相信大家都看到了高盛刚刚发表的报告,认为MSCI中国指数(主要代表港股和中概股)以及沪深300指数(代表A股)还有15-18%的上涨空间。A股暂且不论,我在节前的一篇文章当中已经讨论过了;今天主要讨论港股和中概股的问题。从基本面角度看,大家都等着中国经济回暖的明确迹象,尤其是房地产市场。如果房地产市场得到了立竿见影的复苏,由此产生的财富效应将有助于消费的复苏,并且早晚会传导到就业市场,从根本上推动实体经济的车轮前进。但是这个过程至少还需要花费几个月的时间,而且传导过程注定是复杂的、曲折的。从市场面角度看,港股和中概股最大的悬念是:外资公募基金(long-only funds)什么时候才会大举入场?或者说,它们是不是已经在大举入场了?这将决定市场未来几年(而不是区区几个月)的命运。本轮反弹开始前,外资基金对中国资产(包括港股、A股和中概股)的配置处于近十年来的最低水平。高盛认为,全球主动型基金(主要是公募)的中国仓位水平仅为5%,而四年前则为15%;美林的统计则显示,自从今年第三季度以来,外资公募基金大部分时间在减持港股,对冲基金则几乎一直在做空港股。其实,就算不参照统计数据,只要去香港中环和西九龙转一圈,我们就能切身体会到港股市场气氛的萧条。尤其是在美股、日股乃至印度股市表现良好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全球资产配置的外资机构,对于港股的兴致如何,也就可以想象了。压得过紧的弹簧注定要反弹。但是,本轮反弹来得过于迅猛,注定不会是由外资
港股和中概股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吗?

波澜壮阔的大行情还能走多远?

突如其来的大行情改变了每个人的生活面貌:在我日常活动的北京国贸一带,以前死气沉沉的店铺里突然挤满了人,午休时间逛商场的白领数量大幅增加,其中大部分脸上洋溢着笑容。今天中午我在一家日式拉面店吃饭,邻桌的两个妹子一直在讨论:明年春节究竟是去北海道,还是去什么更有节日氛围的地方?从头到尾她们都没有谈到预算问题,主要纠结于自己的年假时间不够,显然是本次行情的直接或间接受益者之一。吃完拉面,我走过附近的一圈咖啡馆(国贸最不缺的就是咖啡馆),看到大批白领坐在桌子上热火朝天地击打笔记本键盘,几乎所有笔记本屏幕上的都是炒股软件的界面!我的朋友圈有许多人讨论:为何大部分人(包括机构投资者)完美错过了本轮行情的启动阶段?其实这是个伪命题,因为A股市场的大型行情(无论反弹还是反转)的启动阶段就是用来让人错过的,以前如此,今后还会如此。与发达国家的股市相比,A股市场有两个鲜明的特征——急涨慢跌,牛短熊长。在阶段性底部,它总是倾向于在短短几天或几个星期内迅速拉上去,让绝大部分人无法按时上车;而在阶段性顶部,它总是磨磨唧唧、一步三回头,让绝大部分人产生“现在可以加仓了”的幻觉。造成上述现象的因素很复杂,与散户投资者比例过高、缺乏做空工具有关,但那不是全部原因。与此同时,港股和中概股的暴力拉升幅度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它们不受涨跌停板的限制。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港股的“A股化”,但也有基本面支撑:与A股相比,港股和中概股既吃到了国内经济刺激的红利,还在更大程度上吃到了美联储的降息红利,也就是所谓“双倍红利”。从估值角度看,底部的港股似乎比A股更具备吸引力,出现更剧烈的反弹也不是什么不可理解的事情。在暴力拉升20%多之后,数以百万计的新股民还在排队等待入市;对他们来说,牛市才刚刚开始。其实机构何尝不是如此?能在暴涨开始之前就精准加仓的只有两种人:雪球股神,以及小红书股神。所以,国庆期间的漫长休市是颇为要命的
波澜壮阔的大行情还能走多远?

证券分析师的第一堂课

互联网怪盗团特邀成员 战车(元芳) 怪盗团团长按:本文的作者是我的一位前同事和好友。他目前担任某券商传媒互联网首席分析师,在培训新人方面投入了很多精力。根据我过去多年的经历,国内投资行业对年轻人总是要求太多,恨不得入职之后立即发挥巨大作用;训练又太少,几乎谈不上成熟的培养体系。其实,中国的职场哪里不是这样呢?工作了几年,只能依靠自己领悟,没有形成工作框架的大有人在。 本文题为“证券分析师的第一堂课”,但覆盖范围不仅限于有志于当分析师的人。在投资研究中形成的方法论、分析能力,广泛地适用于各式各样的行业研究和战略研究。感谢战车(元芳)将自己的内部培训框架分享出来。 以下为正文。 尽管证券分析师是很多人向往的工作——自由、待遇高、空间大等,但大部分新入行的人并不知道证券分析师的基本工作是什么、需要培养怎样的能力。大多数证券分析师的在职培训采用的都是“学徒制”模式,新入行的证券分析师基本都是给高级分析师打下手,但这些资深人士又很少愿意花时间来培训员工,并且培训是相当困难的,很多“常识”是必须但需要时间积累的。 首先,分析师的基本工作是什么?简单来说就是“找到预期差,引导预期”。做一下详细拆分的话: 第一,识别并检测关键因素。分析师需要识别影响行业估值和表现的因素,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尽管历史不是简单重复的出现。(例如,对于生猪养殖行业,猪粮比和出栏量都是驱动股价的关键指标,每轮周期都非常相似,但是随着养殖行业规模化程度提高以及生猪期货,美国生猪周期翻倍。) 此外,也包括海外经验和跨行业经验,都可能提供相应的“范式”,但要充分注意比较“核心驱动力”和“对比对象的区别”。(参考自动贩卖机、有赞和Shopify等例子,后续不断丰富案例)可能是供需分析、财务分析以及股价表现的历史分析、产业链分析等。 当某个信息在证券分析师的投资期限内有可能驱动一只股票时,那么它就是关键因素,比如说
证券分析师的第一堂课

对今年美国选情的一点个人看法

2024年的美国大选可以说是最近五十年来最精彩的一次:出现了自从1968年一来,第一位在竞选活动中遇刺的候选人(上一位是罗伯特·肯尼迪,他死了),以及第一位主动放弃连任的在职总统(上一位是林登·约翰逊)。仅仅两个月以前,懂王再次入主白宫好像还是板上钉钉的事情;现在却是风云突变,贺锦丽变成了领先的一方——尽管她的领先带有很大水分,接下来我们会讨论。上帝真的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编剧,而且是最不讲道理的编剧。拜登退选之后的形势变化,充分说明:拜登本人是民主党最大的负资产,甩掉这个包袱,胜算就大了很多。从历史经验看,每次大选最重要的议题都是国内经济,而过去四年美国经济不能算差,横向比较甚至算不错了。2022-2023年,很多经济学家怀疑美国将进入一场急剧衰退,但现在的一致预期是最多只会出现一场温和衰退,甚至可能不衰退。人均收入、就业、股市和房地产市场表现都很好,唯一的问题是通胀,而且也在2024年控制住了。在历史上大部分时间,如果美国经济出现这样良好的表现,现在在白宫的政党基本都能守擂成功。跟四年前、八年前一样,懂王主打的仍然是分配牌:全球化损害了美国蓝领尤其是“铁锈地带”选民的利益,所以要通过贸易战、制造业回归等方式,促进利益的重新分配。可是过去四年,民主党其实也在打这张牌,只是打的没有懂王那么激进罢了。拜登的白宫也很关心中国的“产能过剩”问题,也在大力推进制造业回归美国(尤其是芯片和新能源等高端制造业)。应该承认,在国际事务上,拜登是一个远比懂王更老练的政客,看起来不显山不露水,但是招招都在打对手的七寸,手段颇为毒辣。如果拜登再年轻二十岁,那他连任成功就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可惜他太老了。如果他当初选择了一位年富力强、在内政外交方面经验均比较丰富的人做副总统,今天民主党的路可能也好走不少。可惜出于政治正确和平衡选票的考虑,他选了贺锦丽,而且当时他应该完全没有意识到四年之后自己会不得不“
对今年美国选情的一点个人看法

我真后悔当初没跟那个“卷王”撕破脸

整整十一年前,微信群刚刚流行起来,并且迅速成为了与朋友圈、公众号并称的微信三大流行功能之一。无数的微信群,包括工作群、家庭群、业余爱好群……如同雨后春笋,在一夜时间生长出来。当时的群聊远比现在活跃,因为大家还有新鲜感,戒备心不重,陌生人在群里掏心窝子、迅速成为好友的案例不在少数。现在回想起来,那正是买入腾讯的一个绝佳时间节点。当时还在证券行业混饭吃的我,也搞了一个群,取名“全世界价值投资者,团结起来”。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有两个原因:第一是我崇拜格雷厄姆、巴菲特和彼得·林奇,相信基于基本面的长期价值投资能够创造财富,让人实现财务自由;第二是我的朋友大多来自投资圈,不是二级市场就是一级市场,大部分也是价值投资的拥趸(至少是口头拥趸)。把大家拉到一个微信群里,白天聊聊市场,晚上聊聊八卦,有工作就聊工作,没工作就聊生活——这不是最理想的状态吗?就算到了今天,很多人也会很珍惜这样一个微信群,很愿意参与这样的群聊吧。我们的群很快有了两百多号人,绝大部分是年轻人。年轻人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爱玩,那时我也年轻,所以也很爱玩。我信奉的生活理念是“好好工作、拼命玩”(work hard, play hard):例如前一天晚上在酒吧听民谣现场听到十二点,第二天早上七点半照样准时接入晨会;周一到周五出差出的昏天黑地,周末在楼下咖啡馆抱着笔记本玩两天《文明5》;有时候加班太晚,不妨把成箱的啤酒搬到办公室里,一边喝一边敲键盘,敲击的效率甚至还能提升。至于戏剧和电影,那更是我的最爱——曾经有一段时间,我熟悉北京所有小剧场的位置、设施和合作团体,两周不看戏就按捺不住内心的悸动;我在IMDB标注了一两千部电影,虽然跟专业人士比不了,但在业余影迷当中也算比较拿的出手的了。你要是跟我说每周再增加20小时工作时间,我眼睛都不会眨;但是要说不让玩游戏、看电影、看戏了,那我肯定是要急红眼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当时我的朋
我真后悔当初没跟那个“卷王”撕破脸

别笑,我今天讲的真不是段子

作者按:本文原作于2020年2月。彼时彼刻,A股公募基金的社会地位和舆论声望远远高于今天,而且即将开始最后一次回光返照时期(2020-2021年的小牛市)。现在这样的事情会不会再现呢?我已经远离这个圈子很久了,不知道最新状况如何。有没有懂行的朋友说说,现在跟当年究竟有多大的变化?最近,本怪盗团团长一直闭门不出,看看电影、漫画之类的。因为我不会做饭,住所也没有搞园艺、做手工的条件,失去了很多乐趣。今天干脆给大家分享一个真实的故事吧。强调一下:虽然这个故事很搞笑、很莫名其妙,但它是真实的,不是段子。有一些细节我记得不清楚了,但是绝无瞎编乱造。本来我应该把这个事情忘掉的,但是因为太搞笑了,就一直记得。搞笑的事情总要跟大家分享呀。四个多月前,有一家国有投资机构(名字我就不点了)的基金经理,向本怪盗团发来一个需求,原文如下:“希望在未来一个月内,安排与如下互联网公司的核心管理层的一对一见面会:拼多多黄峥、小米雷军、B站陈睿、网易丁磊,等等。”本团长仔细把这个需求读了三遍。第一遍是确认我眼睛没毛病,第二遍是确认对方没写错,第三遍是确认做不到。于是我干净利落地回答:“上述任何要求都不可能做到,无论是未来一个月内,还是长期。”(注:我的意思不是为任何人都做不到,是为他做不到,这两者的区别是很显著的。)对方有些不满,问我:“为什么不试试看?”我说:“不用试就知道,您也可以尝试通过其他分析师安排。”(注:如果是重仓持有上述互联网公司的基金经理应该很容易安排到,但是他显然不在此列。)半小时之后,可能是确实被其他人也拒绝了,对方又来找我:“喂,说实话,真的不能安排吗?”我说:“如果您乐意出席大范围活动,例如一年一度的投资者交流会,那是有可能的。但是安排一对一交流的可能性极低。”对方抗议说:“不!我觉得有可能。”他跟我滔滔不绝地讲了一大堆“为什么黄峥、雷军、陈睿、丁磊应该单独会见他”,逻辑如下:首先
别笑,我今天讲的真不是段子

在历史潮流面前,任何人(无论多么伟大)都是无足轻重的

1815年3月,拿破仑摆脱厄尔巴岛的牢笼,在法国南部登陆,几乎赤手空拳地夺回了法国的统治权。与此同时,第七次反法同盟也组成了,欧洲各国的君主庄严宣布将与拿破仑对抗到底,决不与其媾和。拿破仑手里只有25万法军,却要对付从四面八方而来的85万联军,形势十分险恶。因此,拿破仑决定主动出击,趁着联军尚未集结,打几个歼灭战,争取让反法同盟回到谈判桌前。但是在此前,有一件事情必须办好——巴黎的防务。皇帝任命自己最信赖、水平最高的达武元帅负责巴黎城防,在他出征时主持后方大局。可是达武并不支持这个任命,说出了如下著名的话:“陛下,如果您在前线打了胜仗,那么巴黎自然是您的;如果您在前线不幸战败,那么无论留下谁,巴黎都很难守住。我是无足轻重的。”达武的意思是希望拿破仑把他带到战场上,让他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个希望落空了,皇帝带着内伊元帅(以及饱受骂名的格鲁希元帅)去了滑铁卢,在那里惨败于威灵顿,然后灰头土脸地独自回到了巴黎。他希望巴黎人民能支持他顽抗到底,但是事与愿违:从元老院到普通民众,对他的支持率都一落千丈。还没等联军打到巴黎边上,皇帝就第二次宣布退位。他再次失去了巴黎。历史不容假设,不过我们总归可以畅想:要是皇帝真的把达武带到了比利时,或许四臂村战役就能赢得更漂亮一点,滑铁卢战役能够打得更坚决一点(甚至打赢)。只要控制了滑铁卢战场,布鲁塞尔就暴露在法军兵锋之前,拿破仑对联军各个击破的战略就成功了第一步。话说回来,面对绝对优势、意志坚定的联军,法军的胜算还是很有限,只能打到哪里算哪里。在这个问题上,达武展现出了高于皇帝的政治眼光:一切都取决于前线战况,巴黎只是一个添头罢了。达武说得对:在第八次反法同盟这个集结了英国、俄国、奥地利、普鲁士、荷兰的庞然大物面前,他个人的力量是无足轻重的。然而,他还忘记说下一句了:不但是他本人,就连拿破仑皇帝的力量也是无足轻重的。一个人的力量再大,能够与历史潮流为
在历史潮流面前,任何人(无论多么伟大)都是无足轻重的

坐一次绿皮火车,就等于阅读了中国的某个片段

首先需要说明一下:“绿皮车”这个概念,严格地说,是指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流行的无空调的普速列车,它们大部分是“站站停”,窗户可以打开,夏天有风扇,冬天有时候还预备了火盆。这些真正的“绿皮车”,现在绝大部分已经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刷了绿色油漆的25G/K/T新空调列车。我们经常在小红书和微博上看到的“绿皮车乘坐经历”,其实主要指的是乘坐这种新空调列车,它们是目前我国普速和普快列车的主力军。我已经很久没坐过普快了,上一次应该还是十年前的事情。我不是铁道迷,只关心怎么以最快速度到达目的地,所以肯定是首选高铁动车。但是由于某种未知的原因,从北京到秦皇岛方向的高铁班次极少,所以我就在中秋节那天订了K339普快列车的硬座票。这三个小时的车程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两位退休大叔的碎碎念我的对面坐着一位六十多岁的退休大叔,在他的背后(也就是前一排)坐着另一位五十五岁的退休大叔。我之所以了解的这么清楚,是因为他们一直在不停地讲话,声音不大但是足以让周围的人听见。显然,他们毫不在乎旁人听到自己的个人信息。两位大叔都是国防军工企业的中基层技术人员,其中一位来自攀枝花,另一位似乎也来自西南地区的某个城市。他们是去辽宁兴城(葫芦岛下面的一个县级市)走亲戚的,途中还经过了北京(要不然也不会坐从北京出发的列车了)。攀枝花、北京、兴城,这三个彼此相隔甚远的地点,是怎么被同一个联系起来的?其实很容易,那就是整整六十年前的“三线建设”。所谓“三线建设”,是指从1964年到1980年,为了备战,在内陆地区进行的大规模国防工业建设和搬迁。其中,以云贵川为代表的西南山区是所谓“大三线”,被视为整个中国的腹地中的腹地。三线建设十分艰苦,持续时间极长,因此又被当事人戏称为“三献”: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我面前的两位退休大叔,无疑是“献了终身献子孙”的产物:一个出生于1960年前后(具体年龄未知),一个出生于
坐一次绿皮火车,就等于阅读了中国的某个片段

专业白领阶层消亡的开始?写在OpenAI o1大模型发布之后

OpenAI于昨天发布了最新的o1大模型,这不但是自从GPT-4发布以来基座大模型的一次最大更新,也是生成式AI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甚至转折点):直到GPT-4o为止,所有的大模型都致力于解决“即时性任务”,在接到任务之后总是“不假思索”地立即进行答复。而o1的定位则是解决复杂问题,它会把一个问题进行拆分,对每个部分反复推理(这个过程称为“思维链”),以较慢的速度达到较佳的结果。因此,与迄今为止的所有主流大模型相比,o1更适合解决复杂的逻辑推理问题。例如,o1解答国际奥数题目的准确率高达83%,而GPT-4仅有13%。由此扫平了通向“智能体”(AI Agent)时代的最大障碍。迄今为止,生成式AI最擅长也最主流的应用是聊天机器人(Chatbot),但我们知道,现实中绝大部分的任务不能通过聊天解决。等到o1这样擅长复杂逻辑推理的大模型流行起来,我们使用生成式AI的方式会发生天翻地覆地变化——不再是向AI提出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并期待立即回答,而是每天(或者每隔一段时间)交代一组复杂的任务,期待AI经过深思熟虑(以及充分收集外部信息)之后给出阶段性的回答。AI的工作方式会与人类越来越像,越来越有用。而这就意味着人类社会的专业白领阶层将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我们不妨回忆一下,自己的学生时代,最盼望从事什么职业、加入什么行业?毕业后实际从事的又是什么职业?答案一定很多,千头万绪,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其中大部分应该都属于所谓“专业白领岗位”。十多年前我读书的时候,互联网行业尚不流行,商学院的学生最想去的第一是金融业,第二是咨询业,第三是大型外企或国企的“管理培训生”岗位。去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做审计或税务咨询也是一条通行的道路,因为“四大”招人较多且解决户口。上面提到的职业有什么共同点?它们都属于“专业服务业”,或者综合性企业内部的专业服务岗位。所谓“专业服务”(Professional Se
专业白领阶层消亡的开始?写在OpenAI o1大模型发布之后

一个外贸小白的发家史:中国出口发展二十年的一个缩影

怪盗团团长注:本文作者Oliver Win, 是我的一位多年好友,现在是浙江沿海地区的服装出口贸易公司老板,也是之前这篇关于越南经济发展的文章的作者。他深耕服装外贸多年,做过北美、拉美、俄罗斯、东南亚等多个市场,可以说是一本外贸“活字典”。本文是他的现身说法,与分析师坐在办公室里的结论完全不同,相信大家能够有所收获! 1.  小白不输专业八级 二十年前,我刚大学毕业的时候是一名外贸小白,初入职场,几乎对外贸一无所知。 我能进入浙江一家当地小有名气的外贸公司,主要是因为我英语不错。虽然我的专业跟外贸相差十万八千里,但是我大学四年里一直没有放松的学习就是英语,而对外贸易,英语是必备技能,也是门槛。 记得当年在面试的时候,包括董事长在内的五位高管坐在我对面,除了董事长还算和蔼可亲大家都神色严峻面无表情。简单介绍完自己后,其中一名戴眼镜的高管突然用英语问了我一些问题。嘿嘿,我可是有备而来,大学四年疯狂英语的练习让我张口就来,和领导聊天虽然有些紧张但我发挥稳定。 我讲述了自己从湖北山区老家一个人拿一个行李箱和一床棉被出来找工作,放弃了回老家当公务员的故事。当然还不忘说了下外贸是我向往的职业,对本行业的前景十分看好——这种类似职场老油条的话。几天后,我被通知录取了。  在多年以后我成立了自己的公司,也经历过很多次面试,只不过我成了面试官。在面对很多的求职者的时候,我也会用英语问到当初我被问到的问题,比如简单介绍下你自己,你有什么业余爱好?我发现大多数人的答复都是令我失望的。他们的答案非常标准和统一,基本上都是在用英语背简历,而那份简历就放在我面前。很少人有自己独立见解的东西或者有自己个性化的回答。后来的入职证明了我的想法,那些有自己想法和个性的面试者通常在以后的工作中有更出色的表现。 但大家对自己的英语能力也不要过于迷恋。在我入职的那家外贸公司,我有形形色色的同事。
一个外贸小白的发家史:中国出口发展二十年的一个缩影

为什么IBM的市值只有微软的十六分之一?

我平时的一个主要学习方式(以及爱好)是读财报。上市公司每个季度的财报披露,包括公告、新闻稿和分析师电话会议纪要,向我们提供了大量的财务信息和业务信息,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知识宝库。最近两年,因为港股和中概股实在没法看,我的大部分时间花在读美股科技股财报上——包括微软、苹果、英伟达等市值最大的公司,也包括IBM这样在某些垂类具备巨大影响力的公司。在我读中学的时候(也就是第一次纳斯达克泡沫破裂前后),IBM是与微软并列的科技巨头之一,虽然其市值已经低于后者,但仍处于一个重量级。此后二十年,IBM经过了多次业务重组,确立了以企业级软件为核心的商业模式,同时也退出了“科技巨头”的行列,与微软等一线科技公司的差距越拉越大。此时此刻(2024年9月11日):IBM的市值只有微软的1/16,更准确的说是6.14%;上个季度IBM的营业收入只有微软的1/4,净利润只有微软的1/12;Non-GAAP净利润也只有微软的1/10;在规模远远小于微软的情况下,上个季度IBM的营业收入同比增速仅有2%,而微软为15%;IBM的净利润增速倒是略快于微软(14% vs. 10%)。有必要指出,上述对比不完全公平,因为2021年IBM刚刚完成了对IT基础设施运维业务的拆分,后者变成了一家名为Kyndryl(勤达睿)的独立上市公司。然而,就算把Kyndryl加进来,IBM的营业收入也仅能达到微软的30%。何况Kyndryl被拆分的原因就是其利润过于微薄,不太受资本市场欢迎,目前其市值仅有约50亿美元(相当于1/600个微软)。在这个生成式AI驱动的时代,微软的战略地位远比IBM更好:前者是OpenAI最大的外部投资者,旗下的Azure云是AI训练最常用的云,而且已经在Office, Teams, Bing等软件和服务当中全面融入了GPT;后者则沦为一个不太重要的角色,以IBM Watson为代表的昔日荣光早已
为什么IBM的市值只有微软的十六分之一?

微信和苹果究竟在博弈什么?——我的一点看法

最近一个月,市场上流传着“腾讯与苹果就微信内购分账问题进行博弈”,“若不能达成共识则微信可能无法登陆下一代苹果手机”的说法。这一说法显然是夸张了,但博弈显然是存在的,因为微信的iOS版本确实有一段时间没有更新,而且腾讯早在多年前就曾因为“微信公众号打赏是否需要iOS分账”的问题与苹果展开过博弈——当时以苹果的让步告终。外界猜测,本次苹果与腾讯博弈的焦点,是“微信小游戏内购”问题:如果小游戏内购可以通过第三方链接支付,就可以免缴“苹果税”,苹果官方很难接受这种行为。据说,苹果也在与抖音进行类似的博弈,因为抖音的小游戏生态也很发达。我认为,小游戏肯定是一个重要问题,但绝不是问题的全部。腾讯最看重的,应该是微信生态整体的内容付费前景,小游戏是其中的一部分。2020年12月,微信推出了“微信豆”这个内购充值媒介,用户可以随时通过微信钱包购买微信豆,再用微信豆购买虚拟礼物或为内容付费。经过三年多的发展,微信豆已经具备了如下的丰富用途:视频号直播打赏;加入视频号主播粉丝团;视频号付费专栏订阅;公众号付费图文购买或订阅;视频号内容加热(投流)。事实上,微信豆功能的扩展史,就是微信内容付费生态不断扩张的历史。2021年以前,微信的商业化几乎完全依赖于游戏引流和广告,但是随着视频号的崛起以及小游戏的持续走强,用户在微信内部的内容付费行为越来越活跃了。而根据苹果的一贯政策,发生在iOS生态内的内容付费行为均要征收苹果税,这就意味着微信负担的苹果税总体上越来越重。值得一提的是,微信豆既可以用来购买内容或打赏,也可以用来给自己的内容进行投流。这与抖音形成了鲜明对比:在抖音,用于打赏的“钻石”和用于内容投流的“DOU+”账户是分开的,二者的充值入口不同,而且不能互相转换。我认为,这体现了微信的“内购大一统”野心——以微信豆为枢纽,让其作为微信内部一切付费功能的“一般等价物”,这样不但管理起来更方便,
微信和苹果究竟在博弈什么?——我的一点看法

去老虎APP查看更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