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前三季度,全球PC出货量出现了久违的连续同比增长,其中二季度出货量增速最快,达到了3%。主流PC厂商普遍取得了高于往年的业绩增速,例如联想二季度的收入增速就高达24%。上述数据无疑正在挑战长久以来的“主流叙事”:在移动互联网深入发展的今天,PC终将在智能手机和平板的冲击之下趋于平静。现在,我们看到的事实却是:PC正在崛起,而崛起的核心驱动力就是AI。
根据咨询公司Canalys的估算,今年AI PC已经占据了全球PC出货量的19%,到2027年将增长到60%。有些PC厂商的预测更为乐观,认为最迟到2027年,AI PC将占据全球PC市场的80%。到了那时,市面上大部分主流PC都将具备一定的端侧AI功能;PC将从一个沉寂已久的硬件平台,蜕变为人们使用AI应用(尤其是生产力应用)的核心平台。仅仅一两年前,这么戏剧性的变化还是不可想象的,世界变得真是太快了!
因此,我们可以理解,为何夸克在今年8月推出了PC端应用,并向其倾注大量资源。夸克PC端在推出之后短短三个月就取得了成功——根据PConline的数据,今年以来,夸克PC端位居国内电脑AI应用下载量第一名,几乎相当于第二名和第三名之和。而且,在夸克PC端用户当中,25岁以下的用户占比超过了50%,可以说是目前PC端最受年轻人欢迎的AI应用。
最近两天,我就在津津有味地试用夸克PC端。它是目前除了ChatGPT之外,我在电脑上使用最多的一个AI应用(不算移动端)。站在普通用户的视角,它带给我的感受主要有三个方面:
-
功能相当齐全,包括AI搜索、AI写作、AI文档总结等,与常用的网盘、扫描等工具有机地结合到一起,形成一个包罗万象的综合性AI应用。夸克自己宣称提供的是“一站式AI服务”,用过之后发现,这种说法是一个坚定的承诺而非炒作式的噱头。
-
场景全覆盖、用户体验丝滑,例如我在用Word撰写这篇文章时,可以随时选中一段词句,通过划词的方式召唤夸克对其进行AI搜索、翻译、润色;在绝大部分应用和网页中,也可以用快捷键召唤出夸克。给人的感觉是,夸克不是一个独立的应用,而是PC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
-
PC端与移动端彻底打通,在同一账号下,所有用户记录和数据都是无缝衔接的!对于需要随时随地办公的打工人来说,PC端和移动端的资料同步是一个噩梦,不知道要浪费多少时间、捅多少篓子。多端数据打通的功能简直是雪中送炭,可想而知,打工人会有多么欢迎!
具备上述特性的夸克,完全可以成为年轻用户的“AI应用第一站”,为他们提供彻底的、低门槛的、全方位无死角的生成式AI服务。就在刚才,我用夸克PC端做了一个测试:假设有一个对生成式AI的技术原理毫无认识的人,需要总结一份关于此话题的知识文档,然后在此基础上制作可以分享给其他人的PPT,那么夸克能帮他做到吗?要花多长时间才能做到呢?
结论是:不但能做到,而且时间效率很高。我首先在搜索框键入了“大模型的技术原理”,并且指定使用“学术搜索”功能。在总结了知网、维普、万方等权威机构的34篇学术文献之后,夸克给出了一篇约1200字的学术回答,其中第一段就告诉我:“大模型的核心技术是Transformer架构”。后面四段则告诉我,基于Transformer架构的大模型如何进行预训练和微调、如何具备推理能力,以及如何在不同层面上进行优化。
很好,但假设我是一个技术小白,我接下来肯定会问“Transformer架构是什么”。这次,夸克学术搜索总结了27篇文献,交出了一份约900字的回答,明确指出Transformer架构由编码器(encoder)和解码器(decoder)组成,自注意力机制(self-attention)是它的核心组件。夸克还正确地指出,Transformer架构是由谷歌的科学家在2017年的一篇题为《你需要的只是注意力》的论文当中提出的。这篇回答累计援引了11篇学术论文,其中每一篇都可以通过点击附注进行查看,而且是与原文对比查看——所以你不用像在使用其他AI应用时那样,担心AI会“说胡话”或者编造论据!
如果你觉得上千字的“学术回答”过于复杂,夸克还同时生成了更简略的“学术大纲”,把复杂的长文提炼为一系列、多层次的单句要点。例如,Transformer架构的特点被分为“概述”“自注意力机制”“编码器-解码器架构”等多个要点,“自注意力机制”下又列出了其实现方式和技术特性,等等。如果我完全不熟悉这个话题,这份大纲将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出发点;如果我已经很熟悉这个话题,这份大纲可以引导我复习和再次思考,以及找到更多高质量的参考文献。
接下来,我把这份大纲一键生成了约15页的PPT。其实,系统允许我生成各种长度的PPT,最长可达40页以上;至于风格、颜色、模板,也是可以任意自定义的,毕竟夸克文档本来就具备强大的PPT模板功能。下面是我生成的PPT其中一页。当然,我也可以不依赖夸克学术搜索结果,基于自己撰写的Word文档来生成PPT——相信今后我肯定会使用这个功能的。
以上步骤,花费的等待时间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单次学术搜索只需消耗十几秒到几十秒就能返回答案,生成PPT的时间稍长一点,但一般也不会超过1分钟。如果一个人用夸克进行学习和资料整理,他就能最大限度地把时间花在学习本身上。俗话说“磨刀不负砍柴工”,这里的刀早就磨好了,就等着人砍柴呢。
我可以想象,对于年轻用户而言,夸克PC端具备何其巨大的生产力价值——大学生的预习、复习、课堂分享、文献综述整理,打工人的周报、月报、讲稿撰写、内外信息分析,都可以大胆地交给它处理。当重复性劳动都由AI代劳之后,人就能把有限的精力集中到那些需要创造力和判断力的环节。所以我非常能够理解,为何夸克PC端在推出短短三个月内就积累了这么多用户;我相信这仅仅是一个开始。
上面讨论的都是应用本身。让我们站在更高的视角,看一看那些更宏观、更具战略性的因素。说实话,目前AI PC这个概念虽然很热门,但还很不成熟,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视为“赶时髦的术语”(buzz word)。各大PC厂商只是把具备本地推理能力的显卡塞进了PC,但是并没有提供使用这种推理能力的软件应用环境(苹果可能是唯一的例外)。而且,不要忘记,AI PC在今年的PC出货量里面也只占据了19%,在庞大的PC存量当中可能只占据了个位数。那么问题来了,面对纷繁复杂的硬件环境,以及近乎于无的软件环境,广大用户(尤其是非AI专业用户)要怎样才能高效地在PC环境下使用AI应用?
我的观点很明确:在当前条件下,绝大多数用户希望一个“傻瓜级”“一站式”的综合性应用,去满足PC端的生成式AI需求。这个应用必须是“系统级”的,方便易用,整合多种常用功能;它必须具备强大的基座大模型,因为那是提供高质量AI服务的基础;它应该打通多端,以适应用户的信息同步需求;它必须适应当前所有主流的PC硬件及操作系统环境。更重要的是,在端侧AI推理能力全面普及之前,这个应用的大部分推理需求应该在服务器端完成,这样才能流畅地、平等地解决所有用户的推理需求;这就给它的AI算力储备和技术基建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显然,没有谁比夸克更适合了。它的生成式AI能力建立在自研大模型基础之上,包括已经推出一年多的夸克大模型,以及今年11月刚刚推出的“灵知”学习大模型,后者根据学习场景进行了优化。AI时代,技术基建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最值得关注的就是夸克的产品创新能力。过去多年,夸克从一个搜索工具逐渐成长为涵盖搜索、文档、网盘等多种功能的综合性生产力工具;进入生成式AI时代,它又迅速进化成了一个包罗万象的“AI全能助手”。在这个过程中,它学会了以用户需求为中心,专注、务实地解决用户的痛点,尤其是年轻用户的现实痛点!这就是夸克的产品文化,也是它能够在年轻人当中建立牢固根据地的根本原因。早在两年多以前,生成式AI的时代尚未到来,当时的夸克APP就已经有超过半数的用户是25岁以下的年轻人了。
这恰恰是夸克转型为“AI全能助手”的立足点:我还记得ChatGPT横空出世时,我朋友圈里的95后和00后朋友尝试用其改造工作流程特别积极,甚至在第一个月就出现了让AI帮忙写周报的人!相比之下,80后的“中年人”动作就迟缓多了(也包括我这个自命为年轻人的中年人在内)。他们当中的很多人,成为了夸克APP的生成式AI功能的核心用户;当他们在学习和工作中需要使用PC时,自然也会想到自己已经在移动端使用了很久的夸克,这是夸克PC端迅速崛起的一大原因,也是竞争对手很难仿效的。
AI应用在PC的落地才刚刚开始,或许还要花费三年以上的时间,我们才能看到这片蓝海的全貌。在其发展历程中,夸克一再证明自己是“不被定义”、没有任何包袱和限制的应用产品,因此非常适合探索这片蓝海。我很希望看到在AI PC全面普及之后,夸克会不会走向端侧推理的道路,乃至与硬件厂商合作推出新的解决方案——一切皆有可能。那将是一个全新的时代,同时基于云端和本地算力的AI应用服务,其深度和效率将是今天的我们所无法想象的,就像二十多年前的人无法想象今天的移动互联网一样。当然,那就是另一个话题了。想想就令人激动!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