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优鲜的最核心认知,就在于解决了快速生活节奏下人们买菜的痛点。他不仅是一个购物平台,其实也已经形成了一种品牌效应,无论哪一个菜市场都需要进行挑选,但在每日优鲜上,消费者得到的商品都是有保障的。尤其是新年到来,很多市场存在宰客的情况,但在每日优鲜上则可以实现无忧购,这才是最大的价值。$每日优鲜(MF)$
Gopuff上市在即,“前置仓”重新成为市场风口?
@smart投资笔记:
不久前,美国即时零售商Gopuff宣布新一轮15亿美元融资,估值达到400亿美元。从最新消息看,据彭博社和路透社报道,Gopuff已经与高盛和摩根士丹利合作,开始准备上市了。 Gopuff算得上是这些年最受资本关注的标的之一,其已经连续两年被CNBC评选为新经济颠覆者 50强。半年之前,其刚完成上一轮融资,获得包括黑石集团、软银愿景基金等明星投资者10亿美元的融资,当时估值就已经达到150亿美元。 如今,Gopuff仅用半年时间就实现从估值150亿至400亿美元的飞跃,足以说明资本市场对于“前置仓”模式的青睐,这种即时零售模式依然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 说到这,我们就不得不提一下“前置仓”这种模式,它实际上是将小型仓储配送中心分布式建立在距离消费者更近的区域,借此来提升配送效率。 这种模式最初是由每日优鲜首创,Gopuff只不过是将其复制到了美国。除Gopuff外,德国电商企业Gorillas,美国初创电商JOKR也分别将“前置仓”这种模式引入到欧洲和南美市场,俨然全球正在挂起一场“前置仓”风潮。 较为讽刺的是,在Gopuff备受资本期待的同时,“前置仓”开创者每日优鲜却被市场报以偏见。 目前,Gopuff去年收入仅为3.4亿美元。如果以最新的400亿美元估值计算,那么市销率接近118倍。反观每日优鲜,去年前三季度营收就达到8.42亿美元,市值却仅为6.9亿美元,TTM市销率不足0.7倍,两者相差悬殊。从两家公司的前置仓数量来看,两者也颇为接近。截至目前,每日优鲜前置仓600多个,而Gopuff则将近600个,这样比下来两者估值差距就更大了。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市场一度怀疑“前置仓”的可行性,再加上美国证监会在搞所谓的透明化信息披露方案,让很多投资者开始担心合规问题,中概股在美股市场遭遇寒潮。并不是投资者不看好中概股,而是因为政策层面的风险加剧了投资者的担忧。 在我看来,Gopuff备受市场认可,已经足以表明“前置仓”这种模式没有问题,甚至随着Gopuff的上市,“前置仓”有望成为2022年的资本风口之一。这就造成“前置仓”企业身上形成明显的预期差,随着“前置仓”愈发被市场认可,它们也有望迎来价值重估。 一直以来,投资者都愿意用每日优鲜与叮咚买菜进行对标,但实际上两家公司虽然都是以“前置仓”为核心模式,但在战略打法上却完全不同。 叮咚买菜更强调规模效应,它们试图通过扩大前置仓规模来抢占更多市场,寄希望于业务规模来实现采购、物流、配送等环节的成本优化。 这种模式就要求顾客客单价必须高,在一线城市或许可行,但随着规模的扩张,其势必需要渗透至低线市场,而那里的用户消费能力有限,实则高客单价与规模之间是存在悖论的。 与叮咚买菜相比,每日优鲜更注重业绩的平衡,追求的是有质量的增长。 这种模式主要做的是客户的精细化运营,通过聚焦高价值客户,来培养用户粘性,在有了足够的客户基础后再去寻求优质的规模增长。 一个注重规模,另一个注重单位经济效率,两者之间在战略上可谓南辕北辙,因此实际上并不应该放在一起比较。在三季报发布后,叮咚买菜被扩张所累,亏损大幅扩大至20亿元,另一边每日优鲜精细化经营成果显现,两者股价也出现了不同的走势。 要知道,Gopuff的营收远低于每日优鲜,但其却获得400亿美元的估值,这就说明市场看重的绝非规模,而是效率,而这也是每日优鲜所追求的。 总体而言,随着Gopuff上市脚步的临近,“前置仓”模式有望逐渐重新成为市场风口。这种背景下,资本市场过去对于“前置仓”的误判有望被纠正。从市场对于Gopuff的态度分析,单位经济效率更佳的“前置仓”企业更受资本青睐,这一点或将促使每日优鲜的价值重估加速到来。 $每日优鲜(MF)$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点赞
举报
登录后可参与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