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跌的理想汽车,仍有一个重要问题没想明白,这才是我担心的
前段时间理想汽车刚发了财报,紧接着的两个交易日,股价暴跌20%以上。今天主要不是分析股票或者销量,因为最近的思考以及和观众群友聊天产生了一些新的认识,我觉得很有价值,应该和大家分享。这些认识是关于Mega产品问题的,我认为理想汽车官方并没有对Mega的失利有一个真正深刻且到位的反思。我从中也看到了一些更可怕更深层次的问题,今天和大家讨论一下,也希望为观察理想、帮助理想提供一些价值。
股票暴跌从财务指标看,核心原因有几个。一是营业利润转负,之前四个季度都是正的,当然这里面的原因主要是研发费用和销售管理费用的增幅大幅超越营业收入增幅导致的;二是现金流转负,这也比较好解释,四季度大量的供应商账款是一季度支付的;三是所有纯电车型延期到25年发布,给市场信心又造成了沉重一击。但回过头来看,其实这几个信息都不足以造成如此严重的投资者信心崩溃,因为都有很合理而且并不是实质性的理由,也不是基本面的转变。而且官方并没有调低全年交付量指引,说明公司对于完成全年56万销量目标还是有信心的。股价的下跌,基本还是对理想汽车极度信心到现在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刻这种转变的反差导致的,我倒是认为不可怕。不过Mega这一跤如果反思不到位,一切都白白损失了,且将来有可能产生更大的问题。
我们从Mega失败的反思展开,财报公布后的电话会,理想官方提到要推出纯电车型,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充电站数量赶上特斯拉,二是全国门店展位数量要做大幅新增,因为展位数量不足以支撑车型销量。这说明两个问题,一是Mega销量的不好,官方认定充电站缺乏是决定性因素,第二个问题是,官方根据L8展车数量减少导致销量下降得出车辆展示多少和销量高度相关。
配合后续投资方采访,有人问关于Mega的失败,公司认为是什么原因。我看了一下回答,基本结论是车本身问题不大,舆论也不构成核心影响,重点还是产品价值传递出现了问题。关于第二点我没有疑问,但是关于官方反思的充电问题和产品价值传递,我做了一些思考。
关于Mega的反思,有一个最棘手的问题。就是任何原因的推测,都很难被证实或者证伪。因为这个车在多个方面都有重大创新(中性),且遭遇了恶性舆论危机,我们很难通过访谈或者其他方式去论证我们的推测。因为这款车太特殊了,人们可能自己也说不清楚为什么放弃购买,可能是多个因素的冲击,口头表述的和真实的原因是有差异的。因此我认为充分的逻辑辩论,反而更有利于寻找失败的真实原因。基于以上前提,我就直接阐述的的结论。
首先我认为Mega的失利,并不是因为充电问题。市面上没有大规模建充电站,但销量非常不错的车型也有。抛开影响力很特殊的小米,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像极氪001这种价格并不便宜但销量非常大的纯电车型存在。其次我们可以根据自己及身边的数据感受一下,真正会去官方超充站高频充电的付费用户占比到底有多少。当然在消费者购买决策时,可能会成为一个理由,这和后面用不用是两码事。非高速超过250kw的超快充需求,到底是焦虑产生的多余需求还是真实需求,我觉得是值得深度讨论的。作为一个纯电车型用户,且没有私人充电桩,以我个人的需求来看,200kw的速度在城市已经足够满足了,买杯咖啡上个厕所的时间基本可以充满。
关于高速超快充的需求,我认为某种程度上也是过度高估的。特别是在当下很多车款高速实际续航已经能达到500km的情况下,高速充电其实并没有那么大的需要。因为对于99.9%的人以及他的的99.9%的使用场景看,500km续航是完完全全可以覆盖的。只要和用户充分沟通,让潜在消费者充分理解,这种高速焦虑是可以很大程度上消除的。在这里我想再表扬小米答消费者问这种非常赞的方式,可以持续的在重点问题上和潜在用户充分沟通,解决疑问。在这之前,车企和用户的沟通是非常低频和低效的。
回到Mega,我现在甚至有一个非常激进的观点,我认为Mega这款车上5C充电技术就是个错误的决策,因为我认为买Mega的用户,基本可以说完全没有超快充的需求。因为在城市里,我敢拍脑袋论断,能买Mega的用户95%以上都有私人车位,安装充电桩是完全可以的,所以城市里出行完全没有外出充电需求。至于高速出行,我认为开着一辆Mega,拉着全家老小满载行李跑一趟单程超过四五百公里旅途的机会,不能说没有,几乎可以说微乎其微。Mega的使用场景,绝绝绝大多数还是城市及周边出行,也就是说同样没有外出充电或超充需求。如果常年长途旅行或者有长途需求,我想L9是更好的选择,一个是底盘通过性更好,一个是才能完全无焦虑。同时满足需要六七人一起,又要装很多行李,又要经常跑长途的场景,我个人是想象不出来有多少的。
当然有的人会说,有当然更好,谁会嫌充电快呢。但问题在于,Mega为了上5C充电,做了非常多的妥协。首先是整车成本问题,这个就不用讨论了,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成本自然是非常高。其次是5C需要大量散热,导致Mega的电池厚度非常大,比X9和同类产品地台高度高出不少,既损失了底盘通过性,又增加了小朋友和老人上下车难度。群里就有群友直接表示,地台过高导致的上下车不方便和通过性问题,是他放弃的首要原因,因为父母腿脚不方便。更为可怕的是,作为一款产品的核心卖点,居然是一个没法体验的期货。厂家一方面大肆宣传5C这个核心卖点,另一方面根本没有几个充电站。事后看,确实显得荒唐。这个问题的解法,在我看来也并不是提前建更多的5C超充站缓解焦虑,而是放弃极致的充电速度,在成本、地台高度等其他方面做出更多有价值的产品定义取舍。因为我前面也分析了,如此极致的充电速度和背后的取舍,是不是迎合了真实的用户需求,这是一个非常值得讨论的问题。
再进一步,我又得出一个更深刻更激进的观点,我认为Mega的失利,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李想和理想汽车过于极致的产品追求。我说的这个极致是中性的描述,不褒义也不贬义。这个极致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于大家庭用户需求的极致满足,另一方面是关于旗舰产品过于极致的技术追求。这两个方向的极致诉求,导致Mega这款产品过于极致,产品定义过于激进,潜在用户基数大幅减少。对空间的极致诉求,导致Mega体型巨大、放弃了后轮转向,这个点又被多少人诟病呢?对于所谓安全的极致追求,让座椅翻折的方式又被多少人真正认同呢?这时候最适合用来描述的词是过犹不及,我们反过来看Model Y、看极氪001、看曾经销量爆好的L789系列。都是足够的中庸,哪哪哪都还不错,尽管还是有不少小的不足。但正因为这种中庸不极致,让他们在任何人手上,在任何场景和需求下使用起来,都不显得奇怪,都会顺理成章。
抛开前面的逻辑,我们用平常心去想一想。就算我想要极致的空间,就算我想要大家庭一起出行,就算我想要长途更快速的充电,但是我真的需要因为这几个叠加起来的罕见场景去买一辆如此极致的庞然大物吗?两娃家庭一定需要买一辆Mega才能舒适?小一号不要第三排的Mega就不能舒适吗?三娃家庭全国占比有多少,理想做过统计吗?真正高频满载大家庭出行的场景,到底又有多少呢?是不是值得因此买一辆专门的车呢?不买车时人们想到的都是有没有这个需求,真正要买车时人们才会思考是不是值得因此去做购买决策,这是访谈或者问卷了解不到的东西。
话题再往外延伸一点,极致的家庭需求,极致的家庭用车,到底是不是理想汽车所设想的那个状态?家庭用户的需求是不是一定要通过一个大而全的解决方案来满足,还是可以通过小而多的产品来实现?我前段时间看过一个访谈,关于将来AI和人类的关系,是不是可以有一个通用人形机器人就能满足,它能做家务也能聊感情还能带娃等等。访谈里表达了一个很有哲学意味的观点,说要从当下人来社会的观察来判断。现在的社会是由不同的对象来扮演不同的角色,有时候相同的对象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但是不可能由一个对象来扮演所有的角色。这就好比同事可以成为朋友,进而又变成恋人。但不可能让一个人同时承担保姆、朋友、恋人的角色,因为不同的角色对于满足不同的需求是有区别的,有时候甚至是矛盾的,比如很多时候我们和朋友说的话不希望恋人听到。
这个富有哲学意味的思考我们反过来放到家用车身上也一样,很多时候家用需求也是矛盾的,上班时我们希望车子灵巧好停车,旅游时希望车子宽敞而舒适,这样的需求矛盾点还能列举出很多,所以理想内部是不是可以深度反思一下,自己目前执着的方向是不是一定正确,这其中也包括不造20万以下车的决策,我一直认为是非常错误的。
Mega的问题,我现在觉得不是产品定义的问题,也不是某些技术应用与否的问题,也不是舆论风波的问题,更不是价格问题。往大了说,我认为根子上是一个企业产品哲学或者经营哲学的问题。他也不是团队文化或者价值观问题,也不是执行力问题,更不是组织力问题,这些方面我依然认为理想汽车当仁不让国内第一甚至全球屈指可数。当然,以上仅是我个人的思考和看法,希望给理想汽车内部一些旁观者的思考角度。也希望对看到的观众有一些启发和帮助。
最后依然希望大家点个关注,这是我创作内容的动力。本频道专注于汽车、科技行业的深度内容,分析行业、公司与产品,同时讲解最前沿的自动驾驶技术细节。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说真的,我是真的觉得那个奠动车的梗,比较膈应人。不过从日常需求来说,我的家庭出行的频率并不高,考虑到北京限号,还是更倾向于中小型SUV
刚拜读完楼主这篇文章,分析的太深刻了,我也同意你的观点,其实有的时候用户有需求,但其实也不知道自己真的需要什么?这其实是对产品经理的一种考验,那些是真正的痛点。
就是产品定位出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