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降准是如何影响货币供给的

本文系基于公开资料撰写,仅作为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昨日(9月14日)盘后的一个重磅新闻是央行降准,从9月15日开始“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不含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本次下调后,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约为7.4%”。今年3月份,其实也降低过一次,那一次下调之后,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约为7.6%。

下调存款准备金直接影响的是经济中的流动性,这其中是怎样的一个机制呢?

本科课本的宏观经济学以及货币银行学都会有所介绍,这里简单做一个知识普及(或者是复习下金融知识)。

我们手中的货币,无非就是现金和存款两种,为了理解,我们假设某个经济不使用现金,都采用银行转账的形式,这种情况下来看看初始的1000块钱是怎么变化的。

首先A1领到了1000块工资,他没有动,直接作为存款放在银行B1中,那么银行B1拿着这个钱干嘛呢,肯定是要贷出去获得利差,但是他们不能全部贷出去,因为央行规定了最低存款准备金率(也就是我们这次要分析的对象,通常被称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每一笔存款必须要留一定的准备金,以供储户取钱的需要。为了简便计算,假设存款准备金率为10%,这样银行可以贷款的额度是900块。

这900块全部带给了企业C1,而C1再通过工资将这笔钱发给个人A2,A2拿着钱也不动,直接放到了银行B2。这样B2拥有了900块的存款,其中90块用作了准备金,另外810块继续贷出去。

经过了两个机构,那么此时总的货币额是多少呢?1000+900=1900元。

如果继续循环下去,一直到最低金额,这是个等比数列,加总起来的总货币额为:1000+1000*0.9+1000*0.9^2+......=10000元。也就是说,初始的1000元,通过金融系统,最后实际上对应的货币供给量变成了原来的10倍。这个最初的1000元在金融课程中被称为基础货币,而最后的货币供给量是广义货币,央行公布的M2就近似这个概念。

现实中的模型就没有这么简单,因为居民的手中总会留部分现金,不可能所有的钱都在金融系统;此外,银行也不会说就按照法定存款准备金留准备金,这个“法定”的意思,是告诉银行最低不能少于该比率,并不是说不能多,所以银行会有超额存款准备金。

考虑到这两点,那么:

广义货币和基础货币比=(1+现金存款比)/(现金存款比+法定准备金率+超额准备金率)

另外,如果考虑到活期、定期存款,模型就会更加复杂。

知道了这个流程,那我们来看看现实中的数据(8月份的数据也出来了,M2是286.93万亿元,M1是67.96万亿元,M0是10.65万亿元):

其中M1指代M0+活期存款。这里实际上就比较复杂,不能简单套用上面的分析机制,但是基本的思路是相同的。但是上面的统计数据中,并没有直接的给出基础货币是多少,因此我们只能够大体进行估算。

如果以本次降准前的7.6%的加权存款准备金率估算,假设不存在超额准备金率,那么按照M2估算的基础货币是(M2-M0)*存款准备金率+M0,按照8月份的数据计算,也就是32万亿的基础货币。

这样,我们就可以估计降准后的影响呢,降低到7.4%之后,M2会变成(32-11)/7.4%+11,也就是294万亿,大概增加了7.5万亿。

但是呢,这个是广义货币,包括定期存款,涉及的时间会比较长,决策的类型也会比较多。

要评估对短期的影响,我们可以看看M1,依然采用上面的简单套路,那么降准后,估算的经过银行系统乘数效应后,得到新的M1为69.50万亿,增加约1.5万亿。

当然,这是一种很简化的分析,由于超额存款准备金,还有其他的一些因素,最后带来的货币供给增量可能并没有这么多。

法定准备金率是货币政策的三大政策工具之一(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公开市场操作),由于有乘数效应,其影响往往比较强烈。

货币政策由于需要通过信贷系统进行传导,需要的时间往往比较长,并且涉及到许多金融机构的分散决策,其影响的程度和速度往往具有一些不确定性。

最后这些资金何时以及有多少进入资本市场,同样是不好控制的。如果通过普通居民的收入进入,需要整体经济的复苏。

但是资本市场不仅是受货币供给的影响,更会受到信心的影响,而降准这样的政策,对于信心而言无疑具有刺激作用,而且这种刺激作用生效的速度非常快。

最近政策上的利好是层出不穷,经过一系列措施,对于人们信心恢复的正面影响通常会逐步积累,历史出现同样的状态时候,经验角度通常是比较积极的。但至于后面的实际行情走势,还是让我们拭目以待。(作者:逸柳的知行之路 逸柳投研笔记)

# 央行二次降准,有哪些投资机会呢?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举报

评论1

  • 推荐
  • 最新
  • mudou
    ·2023-09-16

    这篇文章不错,转发给大家看看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