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缎

为上市公司提供知识产权解决方案

IP属地:未知
    • 锦缎锦缎
      ·04-30 07:48

      地产的尽头是玻尿酸?

      本文系基于公开资料撰写,仅作为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图片来源:福瑞达官网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所有人都要学会适应。正如美妆赛道,成为传统企业发展转型的优选。前有服装企业扎堆布局,森马、zara、优衣库等快时尚品牌试水美妆线,朗姿股份更是频繁大手笔并购,以转型医美;后有医药企业不断试水,华东医药、同仁堂、云南白药等上市药企,屡次推出新配方。如今,美妆也似乎是房地产企业的退路,受到行业周期调整的影响,奥园美谷、江苏吴中、鲁商发展等上市房企,也先后转型美妆。其中,鲁商发展在2023年剥离房地产,主业正式转型为美妆,并更名为福瑞达(SH:600223)。恰逢年报季,我们试图从福瑞达这份颇具转折意义的年报中,找出一些细节,回答如下问题:1、入局美妆赛道,福瑞达基本盘如何?2、进入美妆行业,福瑞达的增长空间有多大?01 收购切入美妆赛道由于业务跨度较大,这里对福瑞达历史做一个简单的前情回顾:1.0房地产经纪(2006年-2017年):福瑞达前身是鲁商置业,后者由鲁商集团旗下八家地产企业整合而来,2006年起主业是房地产开发,并于2008年在上交所上市;随着房住不炒等政策影响,地产行业进入调整期,鲁商置业也开始寻求转型。2.0布局大健康(2018年-2020年):2018年,鲁商置业通过资产置换等方式,获得山东福瑞达医药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福瑞达医药集团”)全部股权;以此为节点,鲁商置业开始了对化妆品业务的大胆尝试:2020年花费2.5亿收购了透明质酸原料公司焦点生物60%股权,同年又参股了香料公司新疆伊帕尔汗。从2022年财报来看,鲁商置业对化妆品行业的看好得到了初步的验证。数据显示,地产业务在2022年为鲁商置业创造了97.37亿元的收入,产生毛利14.26亿元,对应的是14.65%毛利率;同年化妆品收入体量虽然仅19.69亿元,却创造了接近前者的利润,达到1
      78评论
      举报
      地产的尽头是玻尿酸?
    • 锦缎锦缎
      ·04-30 07:48

      隆基“掉队”,中国光伏产业竞争格局再推演

      本文系基于公开资料撰写,仅作为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隆基绿能(SH:601012)昨日公布最新季度财报。不尽如人意,却也情理之中。我们不做财报分析,而是深入更底层逻辑,以更广阔的视野审读它的当下与未来。本文涉及多个命题,按推进顺序,依次为:1.主材环节为何没有出现“”光伏版宁德时代”?2.光伏主材环节未来竞争格局如何演变?3.如何看待隆基遗失光伏组件出货冠军位置?4.如何看待阳光电源超过隆基成为全球光伏市值王者?01主材环节为何没有出现“”光伏版宁德时代”?宁德时代与阳光电源是如何穿越周期,逆势增长的?在新能源与光伏激烈内卷的背景下,宁德时代经营业绩依然相对稳定,市占率持续提升。然而,我们看到光伏主材一体化龙头公司没有出现这样的情况,它或市占率持续下修或经营业绩大幅下滑或竞争格局转弱。这些现象已经演变为大家对光伏主材甚至整个光伏行业竞争和商业格局的悲观看法。那么我们来挖一挖光伏主材的前世今生,一探究竟。光伏主材包括硅料、硅片、电池、组件四大环节。在隆基进入光伏组件环节之前,光伏主材大致竞争格局如下:一体化龙头:晶科、晶澳、保利协鑫;专业化组件龙头:天合、阿特斯、东方日升;硅料龙头:通威、保利协鑫、大全、新特等;硅片龙头:隆基、中环;电池龙头:通威、爱旭。我们知道,在隆基2014年收购乐业股权前,整个光伏行业大体处于专业分工阶段。光伏主材产业链条长,对技术、资金要求相对较高,且行业技术处于不断降本增效的反复迭代之中。受制于资金、技术及市场等因素,彼时任何一家企业都不具备全面一体化的实力。虽然我们看到晶科、晶澳、保利协鑫似乎已完成硅片、电池、组件的一体化,但彼时晶科、晶澳的硅片、电池仍大量从外采购。保利协鑫虽然具备一体化实力,但各环节均明显弱于其他专业化企业,无法形成核心竞争力,一度掉队。所以,我们看到此前光伏江湖虽然也出现了隆基通威阵营与中环保利阵营的对抗,但整体
      132评论
      举报
      隆基“掉队”,中国光伏产业竞争格局再推演
    • 锦缎锦缎
      ·04-30 07:48

      总是权衡利弊,投资注定失败

      本文系基于公开资料撰写,仅作为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买过股票的人大多数都会有“频繁评估结果”的体验,尤其是现在信息时代,人们不再需要去证券营业部,只有在手机上就能交易和查看行情,常常容易控制不住地打开行情软件,看看股票是涨了还是跌了,看看自己是亏了还是赚了。那么“频繁评估结果”会有什么坏处呢?第一会产生比较明显的急躁情绪。对于几乎所有人而言,如果整天不做其他任何事情,只是盯着某种东西慢慢地变化,都会感觉急躁和不耐烦的情绪。买入股票之后,隔几分钟就看一次价格,再怎么坚定和独立的人,都难以依然保持冷静,看着股票的涨涨跌跌,然后自己一惊一乍。要是每次看到的都是股票下跌,那保不齐还会导致自闭,做啥事都心不在焉的。第二则是无法进行正确的认知。不管是做短线还是做长线,任何策略发挥作用都需要时间,不可能说买入之后就能够验证我们的判断。就拿短线来说,形成了一个策略后,往往需要很多次的训练,然后才能够运行正常,刚开始往往是输多胜少,输赢参半。如果过多的评估结果,很容易轻易就下结论说某种策略有效,或者某种策略无效。这样的结论显然是有失偏颇的。第三则是容易导致“揠苗助长”行为。那个宋国人为什么要去把田里的禾苗拔高呢,就是因为他天天跑去看禾苗长了没,然后就“闵其苗之不长”,实在是不耐烦了,然后就做了毁灭性的操作,他自己还不知道。情绪上的急躁很容易造成行为上的不理智,并且还更容易被骗、被操纵。做股票的人也是如此,比如想买股票的时候,时刻拿出手机去看跌了没,然后实在忍不住了,高位接盘;买了股票的时候,总是去看涨了没,结果天天跌,最后高呼没戏了,割肉走人。诸如此类。既然如此,我们想要知道的就是为什么我们要频繁评估结果?这里面有一种很重要的心理倾向,就是对于安全感的追求。我们频繁查看结果,也是为了获得某种心理安全感。安全需要可以说是人类或任何生物的基本诉求,因为不管怎样,生存都是生活、工作、事
      107评论
      举报
      总是权衡利弊,投资注定失败
    • 锦缎锦缎
      ·04-29

      存储千千万,割你都一样

      本文系基于公开资料撰写,仅作为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在二级市场,一个诡异的现象在于:通常,只有赚钱的地方才会亏钱。比如,存储芯片行业,是一个逻辑上没输过,股价上没赢过的板块。这一现象的底层逻辑是什么?01只有赚钱的地方才会亏钱在行业与股价背离的时候,忍不住再来聊一下存储这个板块,看似已经被说烂了,但似乎又从未说透。先从最大的逻辑上来说,存储是非常典型的周期成长性行业,周期性来自于存储芯片天量的资本开支,成长来自于底层数据需求的持续性增长。吸引二级人最精彩的部分来了,如果你在周期复苏的时候买入存储,你既可以享受周期复苏的业绩修复,又能获得成长的估值支撑,一场最为经典的戴维斯双击就在前方。另外,存储作为半导体最大的分支,涉及的公司多,产业链长,是妥妥的高科技行业,近期又多了AI相关的HBM加持,成长无忧、产业链可以交叉验证。图:A股存储标的按细分方向划分,光大证券讲到这儿你还不信对吧,那你再看看一众海外标的,不是在上调业绩指引,就是股价在创新高…不管你是深度价值,还是成长猎手,这么完美的逻辑,就问你动不动心?结果跟恋爱一样,谁先心动谁就输了,等待你的是一场哭诉无门的闷杀。2023年3季度开始,全球存储芯片价格,确实在经历了漫长的两年下跌后,正式走入见底回升的通道,于3Q23至今,已经开启了连续涨价的通道,而且全球三大存储芯片原厂三星、海力士和美光已经不约而同收缩了资本开支规划。因此,海力士、美光、西部数据这种芯片原厂,群联电子、威刚这种模组厂,还有供应的设备厂如拉姆研究,配套企业如存储控制芯片龙头慧荣科技等,基本上海外全产业链从去年9月份至今,股价表现都完全可以用稳稳的幸福来形容,还有不少公司顺带手创出了历史新高,为了不刺激大家就不贴这些公司的K线图了。一样的起点,不一样的终点。做了一个有意思的统计,从去年3季度末至今,我们选了A股14家代表性存储上市标的,在海外映
      164评论
      举报
      存储千千万,割你都一样
    • 锦缎锦缎
      ·04-29

      卫哲讲的这几条,值得餐饮赛道投资者多看几遍

      本文系基于公开资料撰写,仅作为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最近看了一篇文章,提到读书的一个错误,计数器陷阱。我现在读书也很少给自己计数,设定读书目标,因为依靠计数来读完的书再多,也没有意义。我觉得读书最重要的目标有两个:第一个,书中的观点,具体应用到我们工作,生活当中有什么用?该怎么用?应用场景的思考很重要,否则书读完就等于白读。第二个,书中的观点,它们适用的前提条件是什么?什么前提条件下这个观点就是错误的?没有一个观点会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它一定有它的适用范围。如果不能想明白适用范围,就可能滥用这个观点,造成刻舟求剑,南辕北辙的错误。为什么读书不能设置一个目标,每年一定要读多少本,还有一个原因,真正值得读的书并没有那么多。书有一个缺陷,它无法提供最新的信息。所以读书主要还是用来学习那些不会落伍的思维方法,基础知识,为自己知识大厦搭建地基和框架,然后再通过提供最新信息的杂志,论文,社交帖子,实地调研纪要等,为自己知识大厦的房屋进行装修。有一个信息渠道我特别喜欢,就是各行各业牛人的最新演讲。如果能够好好读懂牛人的最新演讲,收获会很大。4月20日卫哲在上海得到新商学趋势大课《餐饮企业的增长之道》,我看了演讲全文,感觉干货满满,给了我很多启发。在增量经济时代,对供给多样性的需求大于对供给效率的需求,众多小而美的品牌可以活得很滋润,细分消费者愿意为了一些微创新付出更高的溢价。到了存量经济时代,消费者对钱包看的更紧了,各种小而美品牌会失去生存土壤。品牌和营销越来越失去价值,产品本身的创新才是王道。Costco,Aldi,Nitori家具,迪卡侬户外,这些公司都不打广告,它们的产品就是最好的广告。卫哲认为,巴菲特投资的可口可乐、麦当劳、Costco、苹果公司都是美国的国民品牌,这也说明了国民品牌的潜力。卫哲的这个观点逻辑看起来很正确,但实际上有待商榷。首先我先剧透一下,卫哲这
      97评论
      举报
      卫哲讲的这几条,值得餐饮赛道投资者多看几遍
    • 锦缎锦缎
      ·04-29

      贝达药业的遗憾

      本文系基于公开资料撰写,仅作为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近日,“创新药第一股大裁员”的新闻,吸引了笔者的眼球。裁员不稀奇,但是创新药裁员相对还是少见.当看明白是“创新药第一股”贝达药业的时候,笔者豁然开朗,时代换了天,曾经的“第一”仅是时代的烙印和标签,试问能持续第一的又有几个?01缘起于“初心”,终尽于“分心”幸福生活是每个国人的向往。“Better Medicine,Better Life”也成了贝达药业三剑客的创业“初心”。2003年丁列明、王印祥、张晓东三人齐聚美丽的西湖,共商 “EGFR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产业化大计。经历十多年研发,功夫不负有心人, 2011年“埃克替尼”成功上市,这是继阿斯利康的吉非替尼和罗氏的厄洛替尼后全球第三家用于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EGFR抑制剂”,也是国内首款创新药。众所周知,肺癌是国内发病人数最高的癌症。在赢得名声的同时,贝达药业顺便也把钱给赚了:营业收入从2011年的0.63亿元上涨到2016年的10.35亿元,一举成为“十亿”销售规模的大单品;公司归母净利润也来到了3.69亿元。公司也于2016年创业板成功上市,“创新药第一股”名声鹊起。图:2011-2016年收入及归母净利润情况企业上市,有人说是起点,也有人说是终点。而于贝达药业而言,更像是“团队”的终点。2017-2018年间,高管层“分心”了,每个人因梦想走到一起,或许也有可能因梦想而离开;首席科学家王印祥离开,创立了加思科;首席医学官谭芬来走了,首席化学家胡邵京也走了,而另一位创始人张晓东也减持退出,在上海设立了倍而达。想当初,主动离开是“分心”,从“贝达”到“倍而达”隐隐约约透露着什么;而现在的“毕业”又意味着什么。02高管出走,研发又该往哪走?医药企业的核心在研发管线,研发管线的核心又在研发人员。高管出走,曾经熟悉的办公室已然换了身影,摆在丁董事长面前的又何
      220评论
      举报
      贝达药业的遗憾
    • 锦缎锦缎
      ·04-26

      光正眼科的并购之殇

      本文系基于公开资料撰写,仅作为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十年之前,小米CEO雷军曾说过:“站在台风口,猪都能飞上天”。但又有多少人仔细思考过,当风口过去之后,猪的下场如何呢?光正眼科这些年上演的就是一出“风口上的猪”落地后的故事。钢结构业务起家的光正集团(光正眼科曾用名),在眼科赛道最火热的2018年耗资6亿元控股新视界眼科,通过并购重组切入这个黄金赛道。2020年的时候又耗资7.41亿元收购了新视界眼科剩余49%的股份。然而,13.41亿元砸下去,光正眼科却并没有收获市场的掌声,只换来了无尽的纷争。4月23日,光正眼科披露了2023年财报,表面荣光背后,扣非净利润却已经连续十一年处于亏损之中。曾几何时,由资本驱动的外延式并购是A股市场的热门标的,只要切入风口赛道就会引得一众投资者追捧;如今光正眼科的案例,却充分说明:企业发展不能急于求成,必须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01跨界并购,一地鸡毛整个2023年,光正眼科总营收10.75亿元,虽然录得净利润0.09亿元,但客观反映公司实际经营境况的扣非净利润却为-0.06亿元。更为关键的是,自从2012年以来,光正眼科的扣非净利润就没有为正过。光正集团业务较为传统,相对缺乏市场想象空间,直到通过资本并购切入更热门赛道,一时在资本市场有了更高的认知度:并无医疗产业经验的情况下,光正集团豪掷13.41亿元收购新视界眼科,转型成为眼科连锁医疗公司。在收购之初,新视界眼科一度展现出巨大潜力,在收购第一年的2019年,就贡献营收8.38亿元,同比增长84.22%;净利润1.29亿元,同比增长122.41%。也正是凭借新视界眼科营收与净利润的双增长,光正眼科股价创出18.85元的历史新高。但让投资者没有想到的是,当光正眼科完成全部并购之后,新视界眼科业绩突然变脸,甚至在2021-2022两年中发生连续亏损,营收规模更是回落至5.62亿元。
      221评论
      举报
      光正眼科的并购之殇
    • 锦缎锦缎
      ·04-26

      “光刻机之王”更换掌门人,意味着什么?

      本文系基于公开资料撰写,仅作为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最新报道,ASML 已批准任命 Christophe Fouquet 为公司新任首席执行官。周三,50 岁的 Fouquet 在荷兰 Veldhoven 举行的 ASML 年会上就任欧洲最大科技公司首席执行官。Fouquet 表示:“我很高兴……能够谱写 ASML 的新篇章,并继续为我们的股东创造巨大的价值。”Fouquet在 11 月被任命担任该职位,他是该公司 15 年的资深人士,此前曾负责其顶级“EUV”产品线。他接替了即将退休的首席执行官 Peter Wennink,后者自 2014 年以来一直领导该公司,在此期间,该公司的股价上涨了十倍以上,并成为欧洲最大的科技公司,市值超过 3000 亿欧元(3200 亿美元)。“过去几个月,人们一直告诉我,‘你将在公司鼎盛时期退休’,”Wennink说。“不。我们甚至还没到中间。”值得一提的是,在Wennink退休之际,ASML的首席技术官Martin van den Brink也同期退休。ASML表示,他们富有远见的领导指导了公司的成长和创新。关键的中国业务,温宁克临别前再发声法国人 Christophe Fouquet 周三接管了荷兰芯片巨头 ASML,他列出了一份艰巨的任务清单,其中首要任务将是在半导体成为地缘政治战场之际引导(steering)与中国的业务。ASML 在制造超薄微芯片机器方面的战略重要性为世界上许多先进技术提供动力,这使其发挥的作用远远超出了商业领域。由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列强禁止中国获得此类技术,Fouquet 将不得不在波涛汹涌的政治水域中航行。分析师预计 Fouquet 领导下的 ASML 不会发生根本性转变——在公司工作了 16 年之后,他是接替现任首席执行官 Peter Wennink 的连续候选人。“不要指望我会扭转局面。我认为
      397评论
      举报
      “光刻机之王”更换掌门人,意味着什么?
    • 锦缎锦缎
      ·04-25

      韩束的“膨胀”,更像是为抖音“打工”?

      本文系基于公开资料撰写,仅作为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图片来源:韩束官网。在消费分级之下,广普消费群众对价格更加敏感。这一经济周期背景下,“韩束”的短视频出圈打法,直接带动上美股份市值暴涨一倍。但在我们看来,偶发性因素的存在和缺乏内涵的品牌,终将在风口转向时回归平静,而重启线下渠道又或将反噬利润,因此上美股份的未来并不容易。01业绩炸裂市值暴涨2022年底,上美股份登陆港交所。但首年业绩却大幅下滑,营业收入同比降26.08%至26.75亿元,归母净利润腰斩56.64%至1.47亿元:(1)旗下三大核心品牌(韩束、一叶子、红色小象)营收分别为12.67亿元、5.3亿元和6.55亿元,分别同比下滑22.32%、36.22%和24.8%,其他品牌构成的矩阵整体亦下滑22.03%;(2)全渠道下陷:线上渠道降幅25.68%、线下渠道降幅25.81%。这份“沉甸甸”的业绩,正如上美股份分销事业部销售总监傅子翀在中国化妆品趋势大会(第九届)发言中感叹道:“2022年,办公区域只能见到三个字——“活下去”,因为我们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危机。”2023年,上美股份一扫颓势,营业收入同比增长56.67%至41.91亿元,归母净利润更是激增213.61%至4.61亿元,炸裂的业绩助推上美股份在低迷的港股市场表现惊人:从在百亿港币市值徘徊的“水平向右织布机”蜕变为大牛股,2024年第一季度市值飙涨翻倍,一度突破200亿元港币。02运气还是实力?上美股份2023年的业绩增长主要集中在“韩束”上。其功能定位于“抗衰护肤”,覆盖25岁至40岁的女性主力消费群体,该品牌在2023年贡献30.9亿元营收,同比增加18.23亿元,暴涨143.88%。而同样面向大众(“性价比”产品)的“一叶子”(“天然肌肤修护”,覆盖18至35岁女性)和“红色小象”(聚焦母婴群体,在2023年转向针对大童)营收却分别
      251评论
      举报
      韩束的“膨胀”,更像是为抖音“打工”?
    • 锦缎锦缎
      ·04-25

      医药寒冬的增长答卷,百洋医药财报中的明线与暗线

      本文系基于公开资料撰写,仅作为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在经历资本清洗,泡沫破灭之后,中国医药产业回归理性,踏上稳健发展的征程。创新产品接连获批上市,为市场注入新的活力。然而,创新产品的市场表现却呈现出鲜明的差异。既有“十亿美元分子”的诞生,又有因产品商业化运营不善,市场推广艰难,甚至不得不寻求“卖身”的“落后分子”。深入分析商业化未达及预期的原因,我们发现主要归结为两点。首先,产品本身未能真正优化医疗场景,难以真正满足患者的需求。其次,企业不具备强大的商业化能力,无法为产品取得应有的回报。商业化能力的“修炼”非一日之功,而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时间和资源。因此,在当前医药产业回归理性的背景下,市场不仅关注研发创新,对具备商业化能力的企业关注度也直线上升。作为国内医药商业化头部公司,百洋医药在这个寒冬中实现了持续增长,进一步验证了商业化在医药产业权重持续提升的演进方向。在百洋医药刚刚公布的2023年报中,公司整体营收达75.64亿元;归母净利润6.56亿元,同比增长29.55%,连续三年保持增长,盈利能力显著。净利润端的持续放量增长,预示着百洋医药长期深耕的商业化能力已被验证,品牌效应正在加速释放。图:百洋医药归母净利润及增速优秀的商业化能力只是百洋医药的“明线”。财报之外,百洋医药实则还存在一条聚焦创新的“暗线”,明暗两条线交汇,才勾勒出百洋医药完整的生态价值。01“明线”:品牌效应持续释放药品商业化,不是简简单单的药物销售那么简单,而是应该通过洞悉临床应用场景,找到真正能够满足临床应用需求的产品,并根据产品的生命周期与资源优势,进行长期的品牌培育。因此,商业化的核心在于“品牌”的塑造,品牌是消费者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不断复购,体现的是消费者对产品的疗效、质量、安全的认同感,不可轻易被替代。然而说着简单,做着难。将新产品成功推向市场并实现商业化价
      384评论
      举报
      医药寒冬的增长答卷,百洋医药财报中的明线与暗线
       
       
       
       

      热议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