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财说

IP属地:未知
    • 全球财说全球财说
      ·08-24 00:41

      被“抛弃”的京东,正迷失在低价狂欢中

      作者:潘妍 出品:全球财说 前几日,京东(JD.O;9618.HK)估计重挫的场景仍历历在目,被“抛弃”的疑虑始终笼罩不散。 美东时间8月20日,京东美股盘中重挫10%,最终收跌4.57%至28.19美元/股。随后8月21日港股开盘后,京东集团大跌11.05%,最终收跌8.73%至102.40港元/股。 追踪京东暴跌溯源,直指美国最大零售商沃尔玛。 突遭同盟“背刺” 根据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网站显示,沃尔玛于8月20日所提交的文件中,公司已不再持有任何京东集团股票。同时,沃尔玛旗下子公司Newheight Holdings Ltd.及 Qomolangma Holdings Ltd.对京东的持有数量也均变更为0。 知情人透露,沃尔玛拟以每股24.85美元至25.85美元的价格,出售京东1.445亿股京东股票。若按最高要价计算,沃尔玛或可套现37.4亿美元。 结合财报信息,截至2024年3月31日,沃尔玛持有京东集团1.45亿股普通股及7205.07万股美国存托股,合计持股9.4%,并拥有3.1%的投票权,是除刘强东外京东最大股东。 不能说京东完全不知情,虽有所准备,但面对沃尔玛的清仓减持,亦是措手不及。毕竟,自2016年6月沃尔玛战略投资入股京东至今已8年有余。 彼时沃尔玛通过向京东集团出售1号店股份,获得京东集团新发行的1.45亿A类普通股,约占京东发行总股本数的5%,彼时估算价格为15亿美元。同时,在沃尔玛与京东的交易条款中,包括一项在未来8年有效的相互不竞争协议,避免两家公司启动或投资于彼此竞争的业务。 仔细剖析当年这场交易,1号店是相互投桃报李的工具,双方其实各有算盘。 对于京东集团来说,主要寄希望于通过沃尔玛的全球采购和供应链体系优势加固自身核心竞争力,扩张的同时迅速整合自身资源,同时推进全球化进程。 而沃尔玛更多需要借助京东旗下平台及物流资源发力自身O2
      189评论
      举报
      被“抛弃”的京东,正迷失在低价狂欢中
    • 全球财说全球财说
      ·08-23 11:17

      19年经营鲜少盈利,渤海财险互联网业务面临出局

      作者:宋涵 出品:全球财说 早前保险公司乘着互联网东风,纷纷布局互联网业务。因手续简单、性价比高等优势备受消费者青睐,同时带动险企保费规模迅速增长。然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如虚假宣传、违规自动扣费、恶意捆绑、强制搭售、“买易赔难”等。 2021年,互联网人身险新规发布,引发行业地震。彼时不少人身险企宣布暂停互联网人身险业务,也有个别险企根据新规调整下架部分保险产品。如今,监管强风再次吹到了财险行业。8家险企互联网财险业务有关停风险,其中渤海财险榜上有名。 背靠地方金融控股集团,渤海财险困境凸显。业务转型效果不佳,长期依赖不赚钱的车险业务,盈利能力孱弱;引战受挫,连续14个季度风险综合评级为C类,偿付能力长期未达标。 风险综合评级久居C级 8月9日,金融监管总局发布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互联网财产保险业务监管有关事项的通知》。 《通知》共16条。重点内容包括明确互联网财险业务范畴;明确互联网财险业务的经营条件;明确可以拓展经营区域的险种范围;明确开展互联网财险业务在风险管理、内部管控等方面的监管要求。 《通知》对互联网保险公司以外的财险公司开展互联网财险业务,除遵守金融监管总局规定的其他条件外,还明确设置两道“红线”。 第一道“红线”。连续4个季度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120%,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75%。 第二道“红线”。最近连续4个季度风险综合评级为B类及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保险公司偿付能力达标要求与之相似,要满足三点。即核心偿付能力不低于50%;综合偿付能力不低于100%;风险综合评级在B类及以上。很明显财险公司要进军互联网业务,准入门槛高于监管对险企偿付能力达标要求。 事实上,尽管“偿二代”规则实施下,近年不少保险公司启动发债增资进程,提高偿付能力,仍有未达标险企。截至2024年二季度末,经统计75家非上市财险公司中,仍有8家险企因未达监管标准,面临互联网保
      8评论
      举报
      19年经营鲜少盈利,渤海财险互联网业务面临出局
    • 全球财说全球财说
      ·08-22

      有效信贷需求不足困扰难破,平安银行首次中期分红力挽投资者

      作者:王莉 出品:全球财说 今年以来,平安银行降薪、变相裁员舆情颇多,该行也做出回应称“变相裁员消息不属实”。 随着2024中期财报的亮相,该行员工数量变化情况也得以披露,数据显示,这半年间平安银行员工数量的确出现下滑,减少了2305人。 员工人数变化与银行经营状况紧密相关,近年来该行业绩承压,今年上半年营收下降,依靠拨备反哺净利才堪堪收获增长。曾经该行主推的“高收益高风险”的零售银行经营模式遭到挑战,今年上半年该行零售金融利润降幅巨大。 《全球财说》注意到,该行今年上半年不良核销数额巨大,在营收占比近4成。房地产业、建筑业不良率上行,土地房屋建筑物抵债资产暴增,业内人士都知道,土地房屋等抵债资产的处置亦很繁杂。 零售金融利润占比急剧下滑 上半年该行各项业务数据没有太多亮点,乏善可陈。 上半年,平安银行实现营业收入771.32亿元,同比下降12.95%,降幅较大。其中利息净收入同比下降幅度超过两成。 利息收入同比下降了10.6%,利息支出同比扩大2.2%,综合因素导致利息净收入同比下降21.6%。其中贷款的规模因素已经完全无法抵挡利率下行因素,上半年贷款和垫款利息收入同比下降14%。 当然,实际上该行贷款和垫款规模增长也很微小,本金总额同比仅增0.2%。因此对该行而言,利率因素影响更大,上半年该行净息差为1.96%,较去年同期下降59个基点。 对于净息差下行原因,该行提到了有效信贷需求不足的原因。称其“坚持让利实体经济,主动调整资产结构,同时受市场利率下行、有效信贷需求不足及贷款重定价效应等因素影响,净息差下降。” 有效信贷需求不足是当前银行业普遍面临问题。从一季度数据来看,上市银行贷款平均增速为10.1%,较 2023年年末增速放缓1个百分点;增长主要是城商行等带来,股份制行贷款增速则表现为持续下降。其中,城商行以13.8%的贷款增速领先行业,且环比有所上升,主要是宁波银
      48评论
      举报
      有效信贷需求不足困扰难破,平安银行首次中期分红力挽投资者
    • 全球财说全球财说
      ·08-21

      “一把手”坐镇,这家银行高质量发展态势不变

      8月18日,浙商银行发布公告称,张荣森因个人原因辞去执行董事、行长职务,董事长陆建强代为履行行长职责。行长是高级管理层的负责人,他的辞任将对浙商银行带来多大的影响?而由董事长代行行长职责,是不是一个合适的安排? 作为一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浙商银行近年来走过了一段并不平坦的发展历程,经受了困难和挑战,迎来了柳暗花明的一刻。 浙商银行3月28日公布的2023年报显示,该行总资产迈上3万亿元新台阶,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双双实现正增长。从规模指标看,截至2023年末,该行资产总额达3.14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9.91%;吸收存款1.87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1.13%;发放贷款和垫款总额1.72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2.54%。无论是资产总额还是存款、贷款规模,都呈现两位数的快速增长。 从盈利指标看,2023年该行实现营收637.04亿元,比上年增长4.29%;实现归属于股东的净利润150.48亿元,比上年增长10.50%,是营收和利润双双实现正增长的唯一股份制银行,营收增速位居股份制银行前列。 从风险指标看,2023年末该行不良贷款率和拨备覆盖率呈现“一降一升”,分别为1.44%和182.60%,前者比上年末下降0.03个百分点;后者比上年末上升0.41个百分点。资本充足率12.19%,较上年末提升0.59个百分点,风险抵补能力继续增强。 而从8月14日浙商银行发布的2024年半年度业绩快报数据看,上半年该行资产总额达到32466.1亿元,增幅3.27%,仍然保持稳健发展态势。半年来,该行实现营业收入352.79亿元,同比增加20.52亿元,增幅6.18%;归属于该行股东的净利润79.99亿元,同比增加2.56亿元,增幅3.31%;不良贷款率1.43%,较去年末下降0.01个百分点,资产质量继续保持稳定。 那么,张荣森辞任行长职务,会改变浙商银行目前来之不易的发展势头吗?这是广
      70评论
      举报
      “一把手”坐镇,这家银行高质量发展态势不变
    • 全球财说全球财说
      ·08-21

      “安防茅”市值较高点蒸发4000亿,海康威视下调目标压力难抗

      作者:潘妍 出品:全球财说 在资本市场中,海康威视(002415. SZ)曾因较为强劲的业绩表现被冠以“安防茅”的称号。 自2010年上市至2021年,海康威视净利润由10.52亿元增至168.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28.64%。期间,海康威视总市值由400亿元左右一度涨超6400亿元。 出色的业绩,也曾经让海康威视成为公募基金增持榜的榜首。Wind数据显示,在2022年9月末巅峰时期,海康威视的股东户数高达53.80万户,彼时的海康威视用各项指标诠释了什么是“安防茅”。 直至2022年,海康威视业绩突遭大变脸,当年净利润同比下跌23.65%至128.3亿元,是上市12年首次利润负增长。也是在这一年,海康威视持续多年的双位数营收增长一去不复返,进入个位数增长阶段。 随着业绩的变化,海康威视的股东户数也开始锐减。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6月末,公司共有股东户数约33.71万户,较巅峰时期减少20万户。 同样呈现跳水的还有海康威视的股价。截至2024年8月20日,海康威视报收26.44元/股,总市值2441亿元,较2021年初的历史高点市值蒸发约4000亿元。 海康威视身上的压力远不止此。 多重原因下取消股权激励? 海康威视近期发布2024年半年度报告,公司上半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9.68%至412.09亿元,同期归属净利润同比下降5.13%至50.64亿元。若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公司扣非净利润则同比增长4.11%至52.43亿元,似乎是一个恢复利润增长的信号。 结合一季度业绩表现,海康威视单季度营业收入同比增长9.98%至178.18亿元,归属净利润同比增加5.78%至19.16亿元,扣费净利润同比增长13.27%至17.60亿元。 以此计算,海康威视在第二季度净利润同比减少10.75%,扣非净利润基本与上一年持平,拖累上半年整体利润表现。 需要注意的是,作为一家具有国
      83评论
      举报
      “安防茅”市值较高点蒸发4000亿,海康威视下调目标压力难抗
    • 全球财说全球财说
      ·08-20

      东莞银行16年IPO梦难圆:4年来营收首次下滑,房地产贷款分类审慎性存疑

      作者:陶文远 出品:全球财说 近日,正处于IPO审核期间的东莞银行发布了2024年上半年信息披露报告。 此前,6月29日,该行更新了招股说明书等上市材料,恢复了中止近3个月的审核。 东莞银行的上市路漫长又曲折,2008年3月首次递交上市申请材料后,于2012年2月进入“落实反馈意见”阶段,但其后再无实质性进展。据2014年6月27日证监会新闻通气会,截至当月底未完成预披露的企业终止审查,东莞银行也在此列。 2019年3月,该行再次向证监会递交深市主板上市申请,并于2023年3月将申报材料平移至深交所。目前其已更新4版申请材料,仍未获问询。 如今东莞银行在上市审核的关口,中报中包括利息净收入、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及营收等数据均下滑,且存在吸储能力下滑及分类审慎性存疑等问题,或将成为其IPO路上的又一坎。 利息净收入、上半年营收减少 2024年上半年,东莞银行营业收入53.99亿元,同比减少9891.86万元,降幅1.80%,2021年以来首次中报营收同比下降;净利润23.98亿元,同比增加4722.57万元,增幅2.01%。 其中利息净收入36.18亿元,同比减少4.46亿元,降幅达到10.97%;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4.49亿元,同比减少9374.55万元,降幅达17.27%。两部分主要收入来源均产生双位数的同比下滑。 最终是投资收益“力挽狂澜”,上半年达到12.25亿元,大幅增加4.02亿元,增幅达48.80%。加之营业支出中的信用减值损失同比减少17.08%至10.28亿元等因素共同作用下,最终利润仍保持增长。 和行业形势趋同,近年来该行业绩增速大幅放缓,经营压力倍增。 东莞银行招股书显示,2021年至2023年,该行营业收入分别为95.11亿元、102.79亿元、105.87,2022年及2023年营收增幅分别为8.08%、3.00%;同期净利润分别为33.20亿元、38
      112评论
      举报
      东莞银行16年IPO梦难圆:4年来营收首次下滑,房地产贷款分类审慎性存疑
    • 全球财说全球财说
      ·08-19

      没一罚三!证监会重拳出击!获利2400万元,罚没9600万元!

      没一罚三!证监会重拳出击!获利2400万元,罚没9600万元!
      3评论
      举报
      没一罚三!证监会重拳出击!获利2400万元,罚没9600万元!
    • 全球财说全球财说
      ·08-16

      通威股份年投645亿逆势扩产,卷死同行还是熬死自己?

      作者:潘妍 出品:全球财说 近期,低迷许久的光伏圈因一场史无前例的并购案再次沸腾。 8月13日,通威股份(600438)发布公告称,公司拟与润阳股份、上海悦达新实业集团新能源有限公司等润阳股份相关股东、江苏悦达集团有限公司签订《增资意向协议》。 公告显示,通威股份计划通过增资及现金收购等方式,合计取得江苏润阳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润阳股份)不低于51%的股权。交易总计金额不超过50亿元,交易完成后,润阳股份将成为通威的控股子公司。 通威股份作为硅料、电池领域的双龙头,是全球最大的电池厂商,而润阳股份亦是2023年全球电池片出货量TOP5供应商。一线龙头兼并重组二线巨头本就不常见,而这次交易金额更是创下光伏史上最大规模并购案记录,Buff值叠满。 业内人士分析,该并购是鼓励行业整合案例,有望加速光伏行业整合进程,加速行业出清。2024年7月,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名誉理事长王勃华曾表示,光伏行业调整宜重宜快,建议推动落后产能出清,鼓励企业兼并重组。 光伏全产业链崩盘 2023年3月,通威股份创始人刘汉元之女刘舒琪接棒谢毅成为新任掌门。 在谢毅掌印四年间,通威股份经历飞速增长时期,营收额由2019年的375.55亿元增至2022年的1424.23亿元,尤其是2021年和2022年,通威股份的年复合增长率达79.51%。2022年,通威股份还曾以257.26亿元归母净利润登顶光伏行业“盈利之王”。 但身处典型的周期性行业,在刘舒琪上任不久,过去狂飙多年的光伏产业却在技术更迭的过程中陷入产能过剩、低价竞争的困境,踏进“寒冬”时刻。 据统计,2024年以来,在A股市场被ST的光伏上市企业数量已增至8家。其中,ST阳光在经历28个跌停后已于7月10日正式摘牌,成为2024年光伏行业退市第一股。ST亿利、ST爱康紧随其后接连被摘牌。此外,ST航高也于近期收到股票终止上市决定,退市已是临
      44评论
      举报
      通威股份年投645亿逆势扩产,卷死同行还是熬死自己?
    • 全球财说全球财说
      ·08-16

      永诚财险上半年归母净利大幅下滑近8成,新任掌门由华能派任

      作者:宋涵 出品:全球财说 随着非上市险企陆续发布第二季度偿付能力报告,各家险企上半年经营业绩相继摆上台面。作为国内首家登陆“新三板”的保险公司永诚财险(834223)正内外交困。 核心高管大换血 8月9日,永诚财险发布董事长任命公告,选举魏仲乾为公司董事长。原董事长许坚因到龄退休,不再担任公司执行董事、董事长职务。目前新董事长任职资格尚待监管核准。 值得注意的是,新旧董事长工作背景相差较大。原董事长许坚出身保险,任永诚财险董事长6年有余。此前曾在中国人保、中国平安、紫金财险多有任职,保险经验丰富。 盘点魏仲乾履历,1976年出生,现年48岁。背靠永诚财险实际控制人中国华能集团,此前曾多任职于华能系统财务部门。历任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财务部主管;华能淮阴电厂财务部副主任(主持工作);华能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财务部副经理(主持工作);中国华能集团香港有限公司总会计师;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海外事业部副主任等职。 新任董事长精通财务,对公司来说是一大助力。然劣势也过于明显,缺乏保险公司管理经验。 不过与魏仲乾搭档的孙增产作为永诚财险时隔近八年以来首位获监管批准的总裁,则是经内部选拔的职业经理人。 孙增产此前一度以永诚财险副总裁身份主持工作,直至2024年3月起任职资格获批,由副总裁升任总裁。 其财险经验相对丰富,更早供职于平安财险,任河北分公司财务部经理,廊坊中心支公司总经理等职。进入永诚财险后担任过河北分公司总经理,公司销售总监、总裁助理、财务负责人等职,在永诚财险工作超12年。 除核心高管变动外,2024年半年度报告显示,上半年永诚财险一连任命3位副总裁,分别为韩亮、史少华、邵雷。3人均有保险从业经验,韩亮和邵雷与总裁孙增产同出一脉,均出自平安财险;史少华曾在中国人保和天安保险地方支公司任职。 核心高管变动是否会影响公司战略持续性,是投资者普遍关注的问题。 据悉,2018年
      65评论
      举报
      永诚财险上半年归母净利大幅下滑近8成,新任掌门由华能派任
    • 全球财说全球财说
      ·08-14

      汤臣倍健旗下品牌全线销售不振,重金营销难挽业绩颓势

      作者:潘妍 出品:全球财说 “保健品一哥”汤臣倍健(300146. SZ)在2024年首次出现营收、净利双下滑。 2024年上半年,汤臣倍健营业收入同比下降27.56%至46.13亿元,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42.34%至8.91亿元。 或为提振市场信心,发布半年报当日,汤臣倍健紧急抛出一份规模为1亿至2亿元的回购计划。但从股价表现来看,并没有没能阻挡股价下跌。截至8月13日收盘,汤臣倍健报收11.58元/股,较半年报发布前下跌超10%。 三大品牌全线下滑 事实上,汤臣倍健的颓势早在2023年第四季度就已出现,彼时单季度营业收入同比减少4.53%至16.25亿元。进入2024年后公司营收滑坡更为显著,在2024年前两个单季度中,汤臣倍健营收分别同比下降14.87%、20.93%。 在2024年半年报中,汤臣倍健将这一现象归结于“消费环境持续发生变化,行业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公司阶段性经营策略未能有效推动年初预期目标实现”。 根据欧睿数据,中国膳食营养补充剂行业(VDS)市场规模从2018年的1673.2亿元增长至2023年2253.4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6.14%,2028年有望达到2931.5亿元,2023年-2028年复合增长率为5.40%。 中国VDS市场正处增长阶段,赛道难掩火热。如云南白药、同仁堂、九芝堂等传统药企,飞鹤、贝因美等乳企都在该领域有所涉猎,甚至不少企业将其作为“新曲线”。同时,Swisse、GNC健安喜等海外品牌也不断蚕食国内保健品市场。 在此背景下,汤臣倍健受市场因素影响业绩似乎在情理之中。不过在2024年上半年,同处于VDS赛道的仙乐健康(300791.SZ)却依旧实现营收、净利润保持双位数增长,可见汤臣倍健的说辞或难令人信服。 汤臣倍健业绩下滑的真正原因或在于品牌老化,使其无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有效吸引消费者群体。2024年上半年,汤臣倍健三大主
      14评论
      举报
      汤臣倍健旗下品牌全线销售不振,重金营销难挽业绩颓势
     
     
     
     

    热议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