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新知

以犀利的风格、独特的视角解读科技、互联网商业动态。

IP属地:未知
    • 科技新知科技新知
      ·12-20 18:51

      学雷军直播卖车,余承东“遥遥领先”

      @科技新知 原创作者丨茯神 编辑丨蕨影 自今年小米汽车发布之后,雷军便掀起了车圈大佬走进直播间的热潮。 然而,不论一众大佬怎样蹭流量、打造IP,外界对于超越雷军的期望,依旧集中在华为的余承东身上。毕竟,曾经的智能手机战场上,“余大嘴”是唯一能与“雷布斯”掰手腕的角色。 今年5月份,雷军亲自驾驶小米SU7 Pro,直播了三个半小时从上海开到杭州;昨天,余承东携手“四界”老总首次同框,四个小时的直播也刷新了纪录。 3月底,吉利董事长李书福拉上俞敏洪,直播探访吉利卫星工厂;4月中旬,奇瑞董事长尹同跃与罗振宇一起,开启“六十岁老汉”的直播生涯;长城董事长魏建军出身于军人家庭,常以严肃认真的面孔示人,如今也要做“高质量的网红”,近期还传出将要入驻小红书的消息。 相比其他一号位的闻风而动,余承东显得老神在在。今年11月才入驻视频号,12月12日才在抖音开通账号。外界的厚望不无道理,余承东在抖音上发布的第一条视频,就登上了当天的抖音热榜第一,三天之内粉丝量就突破了200万。 同样是55岁的理工男,同样是消费科技品牌的掌舵人,同样是台下自称内向、台上金句频出的发布会爱好者,雷军与余承东的商业纠葛早已从十年前开始。 华为手机能够从国内手机市场“中华酷联”(中兴、华为、酷派、联想)时代中脱颖而出,离不开余承东的临危受命力挽狂澜,更离不开对小米模式的研究和跟踪。 十年后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当雷军再次给行业上了一课之后,余承东能否再度成为师夷长技的代表? 学习式超越 华为从面向B端的通信业务起家,在开拓C端产品和市场的过程中,一度陷入泥淖。正是余承东一手把华为手机一路扶上全球之巅,又扛着内外压力,以Tier1供应商的定位,让华为在造车路上甚至赶在了小米前头。 两个皆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最终都落地成为现实,与余承东学习式超越的策略密不可分。 雷军和余承东的第一次线下会面发生在20
      62评论
      举报
      学雷军直播卖车,余承东“遥遥领先”
    • 科技新知科技新知
      ·12-20 10:22

      重回线上,荣耀激战中端市场

      @科技新知 原创作者丨思原 编辑丨蕨影 单飞四年后,荣耀再一次回到了自己最熟悉的“战场”。 此前在高端旗舰机型Magic7系列发布会上,荣耀CEO赵明宣布将推出主攻线上渠道的全新独立产品线——荣耀GT系列,而这个“预告”如今得到兑现。 从过往历史来看,互联网算是荣耀的起点,早在华为时期,荣耀便是以华为互联网子品牌的身份面对的用户。赵明也直言:“荣耀GT要走的路,跟过去的荣耀一样,靠产品和体验去扩大自己的互联网手机市场份额。” 但放眼最近几年,随着品牌不断高端化,产品系列的不断丰富,中端互联网性能机市场也经历了一轮轮的厮杀,尤其是每到年底,新品上市速度甚至很难让普通消费者记住。 在最敏感的价格上一较高下,对于各家来说都不是易事。那么,为什么荣耀会选择在这个节点,重新回到这一赛道?当下互联网市场正面临怎样的处境?曾经的互联网第一品牌,荣耀还玩得转吗? 难回去的“舒适圈” 谈到互联网品牌或者说中端市场,单飞前的荣耀是避不开的,早期作为华为手机的子品牌出道,为华为在互联网中端市场开疆拓土。 那些年,凭借独特的打法和华为光环加身,荣耀一路高歌猛进,销量一度超过了“小米+红米手机”销量的总和,长期霸占互联网销冠的宝座。 坦白讲,独立前的荣耀,就是典型走性价比路线的互联网品牌代表。不过,被迫剥离华为后,荣耀想要“活下来”,就必须搭建一个深耕“全渠道”的成熟品牌渠道架构与完整商业模式,依赖互联网显然不是一个独立手机品牌能够长久的路。 这几年,荣耀开始深耕线下,最终完成了线下与线上渠道销量占比的转变,从过去的3:7到现在的7:3,成功度过了至暗时刻。 然而,作为曾经的“互联网手机第一品牌”,荣耀在此时推出GT系列背后包含的信息也非常丰富。 首先,就是荣耀确实有了重回到互联网的能力。 其实独立后的荣耀,并没有犯太多错误。用赵明的话来讲就是,“我们不走弯路,或者说尽量少走弯路
      17评论
      举报
      重回线上,荣耀激战中端市场
    • 科技新知科技新知
      ·12-19

      对决AI,字节阿里互卡脖子

      @科技新知 原创作者丨樱木 编辑丨蕨影 行至2024年年末,国产AI应用又迎来了全新的变局。 激进的一方无疑属于字节跳动,先是从阿里天价挖来了通义千问核心技术负责人周畅,随后,传出疯狂烧钱投流豆包,甚至为了豆包增加月活,抖音不惜限制kimi在平台投流。 一系列组合拳之下,字节也在数据上获得了成绩,最夸张的报道声称,截至11月底,豆包APP在2024年的累计用户规模已成功超越1.6亿,每日平均新增用户下载量稳定维持在80万,成为全球排名第二,国内排名第一的AI app。 而相对来说,阿里的态度似乎也可以从投资方向以及kimi等明星企业身上窥见一斑。作为kimi最大的股东,kimi在过去几个月疯狂烧钱换增长,3800万的月活,对openAI诸多功能的快速复制,也看出了阿里作为股东的心思。 查理芒格一句“我没有停下来意识到它仍然是一个该死的零售商”,曾经让马云陷入反思,随后抛出了“AI电商”的概念。回顾近一年以来阿里的动作,抛弃线下零售,拥抱AI已经成了主基调。 具体来看,阿里入局AI很早,野心也很大,一方面学习微软囤积大卡,占据算力市场。而另一方面,旗下的通义千问试图走meta的路径,把阿里云打造为大模型应用开发平台。 而在现有AI应用市场,阿里更是多管齐下,不仅投资了大量的明星初创公司如kimi,同时,阿里近日,又有消息声称,阿里旗下的AI应用“通义”正式从阿里云分拆,并入阿里智能信息事业群。 几乎直接宣布了阿里要亲自下场,直接开始to c方向上的争斗。 年末的这场较量,之所以进入了加速的通道,从行业内观点来看,并非意外。北京时间14日,在NeurIPS 2024大会上,前OpenAI联合创始人、SSI创始人Ilya Sutskever发表演讲时表示,预训练作为AI模型开发的第一阶段即将结束。而在算力一方,asic芯片的崭露头角,也让巨头们看到了更具性价比
      51评论
      举报
      对决AI,字节阿里互卡脖子
    • 科技新知科技新知
      ·12-18

      算法遭声讨,流量平台亟需一场变革

      @科技新知 原创作者丨江蓠 编辑丨蕨影 2020年,一篇名为《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的文章火遍全网,文中关于外卖平台算法对骑手劳动的影响引发巨大社会反响。 彼时,当人们为受平台算法裹挟的骑手们摇旗呐喊之际,尚且少有人深刻意识到,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自己也早已处在由平台算法编织而成的信息茧房中。 而随着网友知识水平的不断提升和隐私保护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关于平台大数据杀熟、听任谣言等控诉甚嚣尘上。最近,坐拥超6亿日活用户的内容社区抖音,更是深陷算法被围剿的舆论场。特别是11月以来,先是农夫山泉创始人钟睒睒喊话张一鸣“不要以所谓的避风港原则,逃避责任”,后是被质疑前体操冠军吴柳芳事件与平台算法之间的联系。 尽管抖音集团副总裁接连下场辟谣,但关于这家内容平台巨头算法的功与过,相关讨论正在发展成一场社会层面的议题。 近日,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秘书局等四部门发布《关于开展“清朗·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专项行动的通知》,旨在深入整治“信息茧房”、诱导沉迷、大数据杀熟等问题。 当监管出手,意图为算法套上规范化发展的“紧箍咒”,与算法深度绑定的内容平台们,该如何权衡合规性、平台利益、用户体验之间的权重? 算法的阴暗面,价值观之争再起 2013年,在今日头条上线不久,张一鸣曾写过一篇名为《为佩奇关闭Google Reader的魄力叫好》的文章,在文中,他发表了对于“用户自订阅”模式的Google Reader即将关闭的看法,并提出了“更智能、更适合大众”的资讯方案,即基于算法的个性推荐。 这一方案,可以说奠定了此后今日头条和抖音日常运营的基调。 诚然,内容平台基于算法的个性推荐优势明显:通过有效地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内容,提升用户的观看体验,进而增加用户粘性和平台活跃度。此外,也能使优质内容创作者得到更多曝光机会。 抖音用户欣欣认为,个性化推荐的方式使每个人的
      42评论
      举报
      算法遭声讨,流量平台亟需一场变革
    • 科技新知科技新知
      ·12-15

      极越濒危,谁最痛

      @科技新知 原创作者丨思原 编辑丨蕨影 一夜之间,无数稻草压到了极越身上。 小到几十万的“Tech星球”,大到上千万的“浙江星塘”,从合作媒体到供应商,甚至连中国移动也下场讨薪,表示“车联网业务欠款超205万,已走诉讼流程,如果12月20日之前未支付,那么所有的极越车型会直接无法联网”。 而从供应商12日晚上发给「科技新知」的现场“讨夏”视频显示,有供应商的欠款达到了上亿元,并且有现场人员称其从今年10月便向公司询问欠款情况,但一直到现在也未有回应。 好在堵了一夜的供应商们,终于得到了回应! “百度、吉利、极越三方将组建处理小组,最晚 15 号建立,工作组组建之后给出供应商对接窗口,分批次按照供应商类型和工作组商谈解决方案”,上述供应商13日下午向「科技新知」透露,“已经开始堵门不让进人了,大部分供应商都进不去”,所以能否要回属于自己的资金,还是未知。 从一个月前极越CEO夏一平脸上的伤开始,关于极越裁员、解散的传闻便不断传播,虽然极越方极力否认,但现实却是如此赤裸裸地发生在了眼前。 除了相关合作方的欠款外,极越内部也是风声鹤唳,市场消息称极越多个省份的销售团队全部解散,关于夏一平违规使用供应商、涉嫌贪腐、将家属移民新加坡等传言也广为流传。 不过好在员工的极力斡旋下,百度和吉利内部正在走转账流程,为员工缴纳拖欠的11月社保,从13日傍晚三方发布的联合声明也得以证实。 据“中国企业家”报道,这笔钱是由百度和吉利共同出资,金额大约6000万元。后期,会陆续解决员工离职赔付等各个员工的合理诉求。 “极越汽车作为百度和吉利合作造车的产物,有两棵大树撑腰按理说不应出现‘闪崩’情况。”一位业内人士向「科技新知」表示,“这种溃败速度,极大可能是公司内部出现了问题。” 如果从极越的前身“集度”来看,百度算是集度时期的主导者;后来,因为造车资质问题,百度放手控股权,集度改
      158评论
      举报
      极越濒危,谁最痛
    • 科技新知科技新知
      ·12-13

      谁来给高德导航到盈利终点?

      @科技新知 原创作者丨茯神 编辑丨蕨影 一家籍籍无名的中小网约车平台,为了冲刺港股提交了招股书,却意外道出上游聚合模式的高德,一路坎坷的淘金辛酸。  365约车的主体是成立于2012年的盛威时代科技,曾经以传统客运站数字化解决方案为主营业务,在网约车行业下半场的聚合模式浪潮中,抓住与高德等头部平台的合作机会转型成功。这与其2016年引入的第一大股东阿里旅行,或许存在一定的关系。  招股书中披露的财务数据显示,365约车从2021年到2024年1-6月期间的网约车GTV(交易总额)规模分别为4.86亿元、7.18亿元、10.84亿元及6.91亿元,这其中通过高德产生的GTV占比分别为95.3%、92.9%、89.5%及93.4%,依赖性可见一斑。  不过,同期内的盛威时代净利润并不理想,分别为-5.87亿元、-4.99亿元、-4.82亿元及-2.85亿元,也就是说三年半累计亏损高达18.53亿元。除了司机服务费的持续高企,侵占了利润空间,盛威时代还需要向高德等平台交纳的聚合平台服务费,从2021年的4776.6万元增加至2023年的1.12亿元,今年上半年则为6214.3万元。  仅一家接入聚合服务的中小网约车平台,高德就能获得年收入过亿的业绩。可出行业务的疯狂“吸金”,仍不能帮助阿里本地生活板块,一举扭亏为盈。最新的财报显示,阿里集团本地生活板块在今年第三季度经调整EBITA(经营损益)亏损为3.91亿元,营收增速小幅增长到了14%,但相比去年第二季度30%增速的巅峰表现,还有些距离。  虽然同一板块的饿了么也是亏损的源头之一,但高德的三大营收模式广告、聚合网约车以及本地生活到店业务,目前仍未能承担起盈利的责任。面对集团层面降本增效、自负盈亏的主基调,高德的淘金之路还要继续披荆斩棘。  真假聚合
      128评论
      举报
      谁来给高德导航到盈利终点?
    • 科技新知科技新知
      ·12-12

      All in AI 这些年,百度仍面“及格线”之困

      @科技新知 原创作者丨田萧 编辑丨蕨影 曾经高飞的百度,如今似乎在低空徘徊。 作为AI领域的先行者,百度2023年初曾凭AI概念让股价攀升至160美元的高点。然而,随着市场热度消退,其估值渐渐回落,如今股价大幅下跌,已经跌去44%左右。 更令人担忧的是,百度赖以为生的广告业务正在失守。今年Q1,其广告收入被京东反超,几年前被淘宝、字节赶超的情景似乎再次上演。如今,快手广告收入已逼近百度,增速更是其数倍,超越只是时间问题。 最新财报显示,百度都已经连续两季营收下滑,广告收入更是连续两季负增长,市场对百度的耐心正在消耗殆尽。市盈率从一年前的20多倍,跌至不到11,甚至低于不少消费股(如海底捞市盈率20,泡泡玛特74)。国际资本巨头接连发出预警,相继调低对百度的业绩预期及其股票目标价位。 然而,逆风之中,百度试图以一场商业化“自救”寻求破局。就在最近刚刚结束的2024百度热AI营销大会上,百度宣布加码AI营销,升级商业系统为“百度伴飞”,豪言未来2-3年将释放10倍商业空间。 在内有瓶颈、外有追兵的夹击下,百度的“伴飞”计划能否让它冲破云霄,还是只是一次聊胜于无的挣扎?这场技术与商业的博弈,答案或许正在悄然揭晓。 AI红利接不住 2023年,AI浪潮让百度一度登上股价高点,但随着商业化困局的日益显现,百度正在逐渐露出疲态。AI技术的迅猛发展,原本被视为百度再次腾飞的契机,却未能如愿带来期待中的红利。 作为AI时代的领头羊,百度为什么就是讨好不了资本市场? 首先,AI搜索的出现,确实让用户能够更快直达目标,但这种提升效率的方式,却与百度赖以生存的广告模式相悖。 传统搜索引擎通过“关键词竞价广告”模式盈利,当用户输入关键词时,广告商为排名靠前的广告位支付费用,而这些广告往往需要在搜索结果中多次曝光才能获得点击。这种模式的前提是用户会花时间浏览多条搜索结果,从而提高
      793评论
      举报
      All in AI 这些年,百度仍面“及格线”之困
    • 科技新知科技新知
      ·12-11

      智谱AI战略失焦,B端C端难兼顾

      @科技新知 原创作者丨林书 编辑丨蕨影 在2024年的一个寻常冬日,国产AI再次改变了我们与技术交互的方式。 11月29日,智谱AI在其技术开放日上上演了一幕令人瞩目的科技大戏:历史上首次!AI发出了第一个红包! 公司CEO张鹏仅仅通过三句语音指令,就让旗下的智能体AutoGLM跨越微信、支付宝等多个应用,给现场和线上的观众发了两个大红包。 这一幕背后,折射出的是 AI Agent技术的革命性突破。 当前,传统的AI助手停留在被动响应和单一场景的交互,而智谱AI的AutoGLM已经能够主动理解复杂指令,跨应用协同,并精准执行用户意图。 除了发红包这样的操作外,即使面对多个复杂操作的超长任务,例如订外卖时横跨多个APP比价,AutoGLM也能行云流水般自主执行。 然而这样的“惊喜”,只是今年智谱在AI方向上结出的众多”硕果“之一。 今年7月,智谱AI 代码生成大模型 CodeGeeX 第四代正式发布,支持代码补全、代码注释、代码修复、代码翻译等基础功能;7月末,智谱AI的视频生成模型「智谱清影」正式发布,可生成时长 6 秒,清晰度达到 1440×960的视频。 到了10月,智谱推出并开源端到端语音模型 GLM-4-Voice,与GPT-4o的语音功能一样, GLM-4-Voice可以进行实时语音对话,同时在情绪表达、多语言等方面实现突破,且可随时打断。 由此可见,今年的智谱,在代码、多模态、Agent等多个方向上,都进行了“突击”。这种全方位的技术布局,展示了智谱AI在追赶全球AI巨头的决心。 然而,在这看似全面的进展背后,也不免让人产生一种冷静的思考:在体量、资本均不及OpenAI等巨头的情况下,如此广泛的技术覆盖,是否会影响智谱在各个领域的深耕程度? 多线进军的隐忧 从总体上离开,在今年的AI赛道上,身为“AI六小虎”之一的智谱,虽然布局甚广,但其在每
      131评论
      举报
      智谱AI战略失焦,B端C端难兼顾
    • 科技新知科技新知
      ·12-10

      不复制华为“四界”,广汽放不下身段

      @科技新知 原创作者丨萧维 编辑丨蕨影 广汽也来敲门,华为朋友圈再扩大。 2024年年末,汽车江湖风云变幻。11月30日,广汽集团与华为签署了深化合作协议。据透露,广汽集团将在传祺、埃安和昊铂之外,打造一个全新的高端智能新能源汽车品牌。 受利好消息推动,12月2日广汽集团港股收盘涨幅达25.17%,见识到了华为概念股的“钞能力”。 广汽如此大的动作,实际上也和当下自身的市场处境有关。据数据显示,今年第三季度广汽实现营业收入282.33亿元,同比下滑21.7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3.96亿元,同比下滑190.4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15.32亿元,同比下滑216.01%。 而前三季度看,广汽集团实现营收740.40亿元,同比下降24.1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2亿元,同比下降97.3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18.70亿元,同比下降146.49%。 显然,在刷新了上市以来的最差净利润表现后,广汽面临的更大问题在于如何破局。 打不过就加入 其实,广汽与华为的合作早有渊源。 广汽与华为自2017年起在智能网联领域展开合作。2021年,广汽埃安选用AH8车型试行华为HI模式,结合广汽GEP3.0底盘平台与华为全栈智能汽车技术。2022 年 7 月 9 日,广汽集团发布公告,同意旗下控股子公司广汽埃安与华为就 AH8 车型项目展开合作。 双方可谓强强联手,广汽提供先进的 GEP 3.0 底盘平台,华为则拿出新一代智能汽车数字平台和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双方联合定义,共同打造面向未来的智能汽车。在当时看来,广汽和华为,一个是汽车领域的头部,一个是通信领域的巨头,他们的深度合作自然备受关注。 然而,没过多久,事情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此次合作未能最终实现。 2023 年 3 月
      331评论
      举报
      不复制华为“四界”,广汽放不下身段
    • 科技新知科技新知
      ·12-09

      海信集团裁员传闻升级,三万人或受影响?

      @科技新知 原创作者丨依蔓 编辑丨蕨影 海信集团大裁员,员工数量从十一万人减少至八万人?  今日,据“雷峰网”消息,“海信大规模裁员”在网络上传播,有认证为海信家电就职的网友在社交平台表示,“一半一半,下周会出名单,整体30%,分年前和年后两波。” 多位自称为海信员工的人士在网络社交平台发布消息称,“海信集团正面临大规模裁员,员工数量从十一万人减少至八万人,裁员比例可能在20%-30%之间。” 若裁员3万人的消息属实,那次裁员规模可能是近年来全球科技企业里规模最大的一次。早在2020年,海信就被曝出裁员万人消息,彼时,海信发声明澄清,高管带头降薪、末位淘汰加速员工队伍“优胜劣汰”等,且裁员“万人”数据并不属实。关于本次裁员传闻,多位海信旗下员工均向“蓝鲸新闻”表示知悉有关消息,具体计划与比例并不清楚。一位校招员工表示,已经收到裁员通知,主要裁应届和社招新人。还有一位在职员工表示,网上消息夸张,具体裁员人数可能没那么多。蓝鲸新闻记者也以投资者身份分别致海信家电和海信视像董秘电话,海信家电工作人员回复称,“应该不会,具体还没有确定,投资者需要自行研判,至于详细情况不方便透露。而且,上述消息也不确切。”海信视像工作人员则称,“还没接到相关通知”。  据悉,海信成立于1969年,拥有海信视像、海信家电、三电控股、乾照光电、科林电气五家上市公司。海信集团直接控股上市公司分别为海信家电和海信视像;海信集团旗下青岛海信网络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控股科林电;海信视像控股乾照光电。 海信家电增速放缓 作为家电行业的领先企业,海信家电今年营收和净利润呈现出增速放缓态势。去年海信家电营收同比增长15.49%,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97.72%。2024年前三季度,海信家电实现营业收入705.79亿元,同比增长8.75%;归母净利润27.93亿元,同比增长15.13%
      325评论
      举报
      海信集团裁员传闻升级,三万人或受影响?
       
       
       
       

      热议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