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家

产业互联网第一媒体

IP属地:未知
    • 产业家产业家
      ·11-26 17:56

      中国教育产业数字化,最小“触点”在哪里?

          动码印章更等同于打响教育行业迈入数字化深水区的第一枪,即基于这个灵活可用的公信力工具,教育行业在最核心的底层构建起一个清晰可视化的数字化基建体系,真正将生产资料转化为数据,进而一步步完善自身体系。  这也正是教育产业需要的数字化基建。  作者| 皮爷  出品|产业家  去年11月,一个电影的上映引发了国内教育界的热议,它就是《我本是高山》。电影以云南省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校长张桂梅为原型,通过细腻的叙事和真实的镜头表达,展现了在一个偏远山区的孩子是如何在校长的带领下,成功走出大山,追寻人生意义的故事。  教育,始终是中国,乃至人类社会一直讨论和关注的话题。  如果把视角拉回过去的几年里,能清晰感受到,这种关注度从对孩子成人成才的模式探讨到产业模式变化,从技术对教育的价值放大到整个产业、机构学校和社会不同角色之间的协同配合,这些都始终在成为桌面之上的焦点。  不过,尽管关注者众多,但就教育行业本身而言问题始终存在。一个曾被热烈讨论的话题是,在最近的一次中国人口普查中发现,填写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数比国家实际培养的人数多出60万人,这意味着全国至少有60万人持有假文凭。  不仅在文凭捏造,在相应的证书就业,学历造假等等方面,在国内都有一条几乎完整的产业链。换言之,在这个几乎可以被称为“国之未来”的产业内,阳光背后的阴影面始终存在。  实际上,这种固有顽疾的存在不难理解。在过去的数字化浪潮中,金融、工业等产业不断进行推陈出新的数字化变革,从软件SaaS到数据库,从业务连接到生产环节转化等等,不断推高产业在数字化时代的想象力。  但对于教育产业而言,除了在固有的教学端,在整个产业链的连接、协作和数字化转型,以及核心的要素流通、合规验证上,这种信号并不强,这
      2评论
      举报
      中国教育产业数字化,最小“触点”在哪里?
    • 产业家产业家
      ·11-22

      大厂财报相继出炉,释放了4个关于AI云的信号

          于互联网云厂商而言,2024年的特殊之处并不在于增长和盈利,更大的意义在于,基于市场和客户的反馈下,“AI+云”之路愈发清晰,不仅面向外部,也更在面向内部,正在成为自身更有确定性的未来发展方向。 作者|斗斗  编辑|皮爷 出品|产业家  2024是特殊的一年。普通人可以感知到的细微变化在于:曾经,我们对照片和视频的真实性几乎不假思索地接受,但现在,我们却时刻保持着警惕和怀疑。 AI,似乎变得无处不在。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它开始在各个行业和场景中落地生根,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工作和生活。 往技术前端追溯,发现除了那些“弹药充足”的AI技术服务商们,还有“重回增长”的互联网云厂商。AI技术带来的变革,似乎给大厂“卖云”找到了一个绝佳的新出口。 最近,互联网云厂商相继发布了第三季度财报,报告中除了含AI量惊人,也透露了一些新的信号: 大厂云增速明显,盈利似乎成为2024年云服务的主标签 AI似乎正在重塑互联网云厂商的竞争格局,甚至出现“后来者居上”的现象。 央国企现“超强购买力”,疑似为AI技术革命打头阵 云厂基于AI集体“改头换面”,新的业务模式已经出现 中国的互联网云厂商,在AI云转型、被集成、公有云和重自研产品(如数据库、存储等产品)的加持下似乎正在迈向健康的发展轨道。 一、整体增长趋势明显,盈利向好 2024年,部分互联网云厂商逐渐摘掉了“亏损”的标签。 阿里巴巴2024Q3季度财报显示,阿里云(云智能集团)收入296.10亿元,同比增长7%。对比上一季度265.49亿元,环比增长11.5%,这是阿里云连续第四个季度实现增速上涨。该季度,阿里云经调整EBITA利润达到26.61亿元,同比增长89%,超越分析师预期的24.93亿元。 此外,从总收入占比来看,阿里云总收入占比从2023年的12.3%,增长到了202
      143评论
      举报
      大厂财报相继出炉,释放了4个关于AI云的信号
    • 产业家产业家
      ·11-18

      一家餐饮企业,「闯入」AI阵地

          作者| 皮爷  出品|产业家  “我们需要用AI来帮助我们门店破除内卷的状态。”一位连锁餐饮品牌告诉产业家,“这也是我们想尽快把AI用起来的原因,看看能不能带来一些帮助。” 这种情况正发生在一众餐饮企业中。 与这种情况对应的一个背景是,根据不完全统计,仅仅在今年上半年,整个餐饮市场整体营收下降30%-35%,部分品类下跌幅度超过50%,即使刚需的快餐也未能幸免,下滑幅度超过25%。 对餐饮企业和商家而言,进行精细化的运营势在必行。其实不仅是餐饮。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伴随着水温的变化,包括零售、教育、电商等等一系列行业都在面临诸如此类的问题,即企业正在从“大水漫灌”的时代进入“细水长流”的新阶段,而在此之中,企业必须建立一套兼备降本增效和良性运营策略的新体系。 AI,带来了新机会。在过去的两年时间里,AI大模型的发展真实推动了包括前端营销、研发,以及数据智能相关企业环节的进化,基于智能的模型显著放大着原有环节的价值边界。 日前,火山引擎联合权威机构发布了一份名为《生成式AI商业落地白皮书》的报告,报告对接近600名中国企业进行了基于AI的调查,而在其中,有超过53.7%的企业已经开始尝试落地AI应用。 不过,如果把视角拉到更近的行业侧,则是能看到另外一组数字——差异性。比如汽车行业前端营销和销售的AI使用率几乎超过80%,而在如餐饮、医药大健康等行业,这个数字的比率几乎低于40%。 原因不难理解。即尽管企业对于AI能够带来降本增效以及策略优化方面的答案持笃定姿态,但“AI应该如何用?”“在不同行业,智能体应该如何搭建?”“诸如知识库、工作流应该如何配套完成?”等等问题始终在成为过去一两年AI真正发挥价值的卡点。 那么,AI能直接落地的企业触点到底在哪?以及对企业而言,尤其是如餐饮、零售行业等大众赛道的企业而言,真正有效率增量、有
      60评论
      举报
      一家餐饮企业,「闯入」AI阵地
    • 产业家产业家
      ·11-15

      中小企业的经济账:如何在数智化浪潮中长效稳赢?

          对中小企业而言,其需要的是最优化的长期成本架构,而非仅仅追求瞬时的“低价”。只有基于以价值为最底层出发点的模式,才可以为企业带来更加稳定、更可靠、更摊薄全生命周期成本的服务保障。 作者|斗斗  编辑|皮爷  出品|产业家  “我们最开始也是被云厂商的“行业最低价”所打动,但合同签订云厂商进场后,才发现他们实施能力不足,对行业缺乏了解,所谓的专家也是从全国各地临时抓的‘壮丁’。”珠海的一家制造企业告诉产业家。 这番对话发生在今年上半年的云计算降价潮时间点。 从更大的视角来看,AI技术带来的变革,将新的数智化机遇抛向了全球每一家企业。然而与此同时,一个“被忽视”的群体也更加速出现在聚光灯下——中小企业。 实际上,更清晰的感知则是,无论是如今的AI引领的变革,还是云计算引领的变革,作为中国经济毛细血管般角色的中小企业,都在时刻面临挑战。 《中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报告2024》数据显示,虽然98.8%的中小企已经开启数字化转型,但处于数字化早期的中小企业占比高达62.6%,而数字化水平较高、由智能驱动的中小企业占比仅为3.2%。 在数智化转型需求市场中,规模小、需求特殊、服务成本较高,一直是中小企业这个客户群体的标签,这导致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小企业并不被一些中国的数字化服务商所重视。 在过去两年里,不少云厂商纷纷推出降价补贴策略,将自身的基础云产品,如存储、数据库等等进行低价销售,旨在基于“低价”的策略吸引更多中小企业客群。 但显然,对中小企业而言,这种“价格”层面的加持并没有带来增益。 中小企业的价值毋庸置疑,其不仅是中国经济最重要的毛细血管,也更是经济增长以及社会流通等多个核心指标的底层支撑。换言之,中小企业的数智化,也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中国的数智化。 而站在这个视角下,一些问题则是更值得思考并求解——在云计算的浪
      252评论
      举报
      中小企业的经济账:如何在数智化浪潮中长效稳赢?
    • 产业家产业家
      ·11-08

      AI大模型落地,为什么是央国企先行?

          从2024年1-7月,央国企采购大模型项目数量已超过950个,且均匀布局在智算中心、大模型预训练、Agent和行业应用等多个方向。而除了政策影响,央国企纷纷落地大模型的背后还有哪些推动因素? 作者|思杭  编辑|皮爷  出品|产业家  最高191亿元,最低不到1万元。大模型狂飙两年,国内“AGI阵队”已然形成。同步进行着的,还有央国企的大模型项目建设。 8月6日,神州数码集团发布公告表示,子公司神州鲲泰中标《中国移动2024年至2025年新型智算中心采购(标包1)》,投标报价约191亿元,中标份额10.53%。2024年7月,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发布招标信息,采购数字机器人服务,报价9000元。 一个是智算中心采购,一个是数字机器人服务;可以看到的是,如今在央国企内部,大模型项目建设已行至中途。甚至毫不夸张地说,在大模型浪潮席卷而来的今天,央国企正在成为一股先行力量,推动着国内大部分的AI大模型落地项目。 据不完全统计,从2024年1-7月,央国企采购大模型项目数量已超过950个,且均匀布局在智算中心、大模型预训练、Agent和行业应用等多个方向。 大模型纷纷落地国央企,阵势如此浩荡的背后,政策推动成为决定性因素。据沙丘智库,自2023年以来,国资委多次对中央企业发展人工智能提出要求。其中,在2024年2月的中央企业人工智能专题推进会上,提出中央企业要“开展AI+专项行动”。会上就有10家央企签署倡议书,表示将主动向社会开放人工智能应用场景。 同年7月,国新办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提出未来五年,中央企业预计安排大规模设备更新改造总投资超3万亿元,更新部署一批高技术、高效率、高可靠性的先进设备。 政策的推动,当然是其中不可忽视的因素。但除了政策影响,站在产业数字化和数智化的潮头,央国企纷纷落地大
      173评论
      举报
      AI大模型落地,为什么是央国企先行?
    • 产业家产业家
      ·11-01

      从点到链:中国产业带进化在2024

          如果说价格对应的是跑马圈地,那么基于全方位供应链的加持则对应着产业带可以真实为电商平台的上游供给加码。即通过其全方位扶持,使产业带商家形成区域品牌、数字化品牌,进而嵌入到整个电商履约的体系中,真正满足平台自身追求的低价、快速、高质量体系,进而提高自身电商能力。 如今,这种“电商—产业带—电商”的良性闭环已经形成。 作者|思杭  编辑|皮爷  出品|产业家  老人注视着这片黄灿灿的脐橙园,他已经与脐橙打了54年的交道。  1970年,200株脐橙苗从湖南邵阳被引进到江西赣南,3年的呵护,156株得以存活并挂果,袁守根也因此被誉为“赣南脐橙引种第一人”。  世界脐橙看赣南。据悉,2023年,赣州市脐橙种植面积达12.93万 hm2,恢复到2012年柑橘黄龙病暴发前的历史最高水平;脐橙产量达到186.49万吨,创历史新高。  只不过,这50年间,脐橙的生产、收储、物流、分销等等环节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转变。如今的每棵脐橙都会经过自动化、智能化的分级分选系统,比如自动清洗烘干、自动区分重量、大小、糖度等等;甚至针对新鲜水果,如今的物流体系已经可以做到“次晨达”的速度。  一位江西脐橙产业带商家表示,他们仅用半年时间就卖出了两万吨脐橙。  实际上,江西脐橙产业带仅是如今产业带数字化的一个缩影。对于中国281个产业带来说,数字化带给他们的是更为清晰的生产和分销路径,也是更高的生产效能。  而在这背后,以京东、拼多多为首的电商平台,在过去几年时间里,正在将产业带作为核心的市场支点。这种布局一方面带来的是自身在产业侧更为深入的供应链渗透,另一方面则是通过对产业带的加持,发挥电商产业的真正价值。  那么,在如今更加智能化的时代里, 中国的产业带数字化走到哪了?以及对
      129评论
      举报
      从点到链:中国产业带进化在2024
    • 产业家产业家
      ·10-25

      中国自动驾驶时代记:技术、理想和“真经路”

          5年之前,资本场的弄潮儿,新势力与老牌厂商的角逐热情激扬。5年之后,端到端蓬勃热烈,自动驾驶、座舱加速重构,热情仍在。  回首过去,眺望未来,这是一个独属于中国自动驾驶产业的浩荡产业故事。  作者|念秋  编辑|皮爷 出品|产业家    2012年4月,硅谷到北京。  在机器学习领域卓有成就的余凯毅然离开美国的NEC实验室,离开他所熟悉的实验室,从人工智能的理论前沿迈向AI应用的第一线。  科学家迈入工业界并不是新鲜事。2年后密苏里大学,已经获得终身教授的韩旭也做出了离开学术界,扎根工业界的转向。  人才与资金的融入,让百度成为了自动驾驶孕育的最合适的温床。除了学术界大名鼎鼎的余凯和韩旭,还有两位谷歌的资深工程师——彭军和楼天城。  2013年,百度自动驾驶车项目正式起步,汇集了中国最顶尖的软件工程师,在过去十年稳扎稳打的推动着中国自动驾驶产业的飞速迈进。  可能连百度自己也没有想到,除了搭建Apollo平台,服务于自动驾驶产业内的多方客户,作为中国自驾的黄埔军校,也播撒了自动驾驶赛道希望的种子。  2015年,余凯离开百度,地平线应运而生,成为中国第一家提出自主研发人工智能芯片与第一个实现量产流片的人工智能公司。  “要真正实现人工智能的普惠,并加快它的效率,仅仅依靠软件是不够的,我们应该更激进一点,为人工智能设计专门的芯片。” 余凯谈及创立地平线时这样描述自己的初衷。在自动驾驶领域深耕3年后,科学家们对于理论与应用又建立了更进一步的理解。  实践者如余凯,他们都选择加速跑入创业的赛道——2016年彭军携手业界声名显赫的楼天城创立小马智行,2017年韩旭创立文远知行,自动驾驶赛道百花齐放。  而如今,殊途同
      322评论
      举报
      中国自动驾驶时代记:技术、理想和“真经路”
    • 产业家产业家
      ·10-23

      AI时代,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安全”新命题?

          不同于云计算时代的安全命题,AI时代的安全威胁不仅来自外部,还可能来自内部,且威胁的性质更加复杂和多样化。能看到的是,安全挑战正在扩展到企业AI体系的全生命周期,防护手段急需升级。 作者|斗斗 编辑|皮爷 出品|产业家 在短短10分钟内,一笔高达430万元的巨款被骗走。这仅仅是AI技术普及后,由AI换脸、变声等技术引发的违法犯罪案件冰山一角,直接触及消费者身边的安全问题。  奇安信发布的《2024人工智能安全报告》数据显示,2023年基于AI的深度伪造欺诈案件激增了3000%。  生成式AI不仅为企业带来速度、规模、精度和先进性等益处,也降低了攻击者的技术门槛。过去,黑客生产一个攻击病毒可能需要数月时间,但现在通过AGI(人工智能生成模型)工具,可能几分钟就能生成,黑客攻击的效率和范围因此大大提高。  另一组来自DeepInstinct的第四版报告指出,2024年有75%的安全专业人员目睹了网络攻击的增加,其中85%的攻击由生成式AI驱动。  黑客不仅会利用AI技术威胁企业组织,还会尝试攻击企业的AI模型,即利用企业的AI来对付企业。例如,他们可能让企业的AI对供应链做出错误预测,或者使聊天机器人产生仇恨情绪。他们还可以通过使用基于语言的提示来“破解”企业的LLM,使其泄露机密财务信息、创建易受攻击的软件代码,或为企业的安全分析师提供错误的网络安全响应建议。  此外,黑客还觊觎企业的大模型基础设施。例如,2024年初,美国一个拥有数千台服务器的算力集群就被攻破,并被用于挖掘比特币。  AI,正在全方位“威胁”企业安全,包括网络安全、软件安全、数据安全、主机安全,以及伦理安全和人质安全等多个方面,呈现出复杂性和多元性的特点。 这迫使许多企业不得不增加预算,以应对AI时代带来的各种变数。&n
      225评论
      举报
      AI时代,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安全”新命题?
    • 产业家产业家
      ·10-17

      从融资烧钱到商业落地:中国AI大模型步入「实战期」

          在AI还尚且未达到生产力工具的时候,没人能知道怎样的基础模型会是尽头,以及对付费客户而言,他们如何才能将这笔投入转化为真实营收。  而对于大模型究竟什么能盈利,目前国内的任何一家都未表过态。或者说,这不是一个当下能放到台面上的问题。 作者|思杭  编辑|皮爷  出品|产业家  “今年我们的重点是AI应用,但估值也不能太高”,一家早期投资基金告诉产业家。 一年前的大模型还可以说是一片“盛世”,无论是大模型明星公司的排队融资,还是大佬亲自下海创业,抑或是云厂商纷纷抢占AIGC卡位,都是如此。然而,19个月后的今天,这种繁荣背后似乎隐藏着一些不寻常的信号。 据纽约时报报道,截至今年8月,OpenAI营收破下3亿美元大关,同比增长1700%,并预计2024年收益达37亿美元,甚至到明年,OpenAI的营收会破百亿美金。紧接着,随着这份财务文件的披露,OpenAI又迎来本年度最大融资,融资金额66亿美元,估值飙升至1570亿美元。 然而,在这份偏向资本的数据背后,硬币另一面还有一组数字:2024年,OpenAI亏损达到50亿美元,包括运营成本和管理成本,不计算股权补偿;据The Information,到2026年,亏损还将持续上升至140亿美元。 大模型居高不下的成本,让即使有着全球1.8亿个人用户和100万企业订阅用户的顶级AI公司,也很难在短期谈得上盈利。 如果把视线拉回至国内,肉眼可见的是大模型市场的“降温”。在“预训练”和“AI应用”两个核心主节奏的背后,对应的是不同AI大模型企业对2025年甚至接下来的Q4路径选择:继续烧钱,还是进行商业落地验证? 从长远来看,这并不是一个悖论。但如今真实的客观情况是,在AI还尚且未达到生产力工具的时候,没人能知道怎样的基础模型会是尽头,以及对付费客户而言,他们如何才能将
      243评论
      举报
      从融资烧钱到商业落地:中国AI大模型步入「实战期」
    • 产业家产业家
      ·10-14

      雪花啤酒:以AI数智化重新书写啤酒产业

          作者|斗斗  编辑|皮爷  出品|产业家  在中国,雪花啤酒的名字刻在了每个人脑中。就像在泰山南天门,必须拿一瓶“勇闯天涯”拍照打卡一样,已经成为了一个“必选项”。  1993年,华润集团收购了沈阳雪花啤酒厂55%股份,华润啤酒公司自此成立。2006年,雪花啤酒以惊人的速度突破了300万千升的销量大关,一举超越了历史悠久的青岛啤酒,夺得了全国销量冠军的宝座。  更令人瞩目的是,仅仅两年后,雪花啤酒的销量飙升至610万千升,不仅在国内遥遥领先,更是在全球范围内超越了百威、喜力、科罗娜等国际知名品牌,荣登全球单品类销量第一的宝座,并一直保持着这一辉煌纪录。  近年来,雪花啤酒不断推陈出新,积极拓展中高端市场,推出了一系列备受消费者喜爱的产品,如马尔斯绿、匠心营造、脸谱、勇闯天涯superX、勇闯天涯等,这些产品不仅丰富了雪花啤酒的产品线,也满足了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  根据Brand Finance发布的“2024全球啤酒品牌价值50强”,中国上榜的5个品牌分别是雪花啤酒、青岛啤酒、哈尔滨啤酒、的珠江啤酒和燕京。其中,雪花啤酒排名第六,成为国内最有品牌价值的啤酒厂商。 30年的历史长河中,雪花啤酒做对了什么?  雪花啤酒的成就,与其不断的变革与转型密不可分。  雪花啤酒的变革之路始于2010年代末到2020年代初的组织变革、生产系统重塑和市场策略调整。进入21世纪20年代,雪花啤酒更是加速了数字化转型和绿色发展的步伐,引入了工业4.0技术和智能化生产,显著提升了供应链效率和产品质量,并推动了个性化定制服务的发展。 雪花啤酒的转型故事,不仅是一个品牌的成长史,更是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案例。如今,雪花啤酒在产品研发和市场拓展方面也在不断创新,其变革之路上积累的丰
      527评论
      举报
      雪花啤酒:以AI数智化重新书写啤酒产业
     
     
     
     

    热议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