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经社
正经社
发现公司价值,解读财经大势,警示投资风险
IP属地:未知
0关注
13粉丝
0主题
0勋章
avatar .
09:09

自动驾驶追风者们:发出预警的,不只是卡上余额丨正经深度

文丨金铎 编辑丨百进 来源丨正经社(ID:zhengjingshe) (本文约为3100字) 【正经社“汽车淘汰赛”观察之22】 2024下半年,自动驾驶们纷纷忙着赶一趟IPO大集。 11月27日,小马智行挂牌纳斯达克;10月25日,文远知行在纳斯达克上市;10月24日,地平线港股上市;8月8日,黑芝麻智能港股上市;7月10日,如祺出行港股上市。 半年时间,5家自动驾驶IPO靴子落地,在“自动驾驶元年”即将收官之际,搅动一池春水。 据正经社不完全统计,在翻涌的池水之下,还有更多试图跃出龙门的预备役正在蠢蠢欲动:除上述5家已经上市的企业之外,已经公开披露IPO计划的还有轻舟智航、希迪智驾、博雷顿等10余家自动驾驶产业链上的企业。 自动驾驶再起风,谁会乘风而起,谁又将流血掉队? 1 卡上余额发出预警 2024年,自动驾驶突然卷起了“第一股”。“自动驾驶运营科技第一股”如祺出行、“全球Robotaxi第一股”文远知行、“自动驾驶AI芯片第一股”黑芝麻智能、“智驾科技第一股”地平线、“自动驾驶出行第一股”小马智能…… 与10余家自动驾驶企业在各垂直领域争抢“第一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自动驾驶行业的寒冬依旧。毫末智行瘦身裁员、纵目科技停发工资、千挂科技破产清算…… 这些消息无一不在喧嚣着自动驾驶之困。 也正是在自动驾驶寒冬依旧的背景下,热火朝天的上市潮被蒙上了一层悲壮色彩,“流血上市”是这些“第一股”们逃不开的形象标签。 事实也是如此。今年下半年上市的5家自动驾驶企业,小马智行、文远知行、地平线、黑芝麻智能、如祺出行无一例外都处于常年亏损状态。其中,如祺出行、文远知行、地平线、黑芝麻智能2021-2023年累计亏损分别为20.05亿元、42.54亿元、46.29亿元、99.66亿元;小马智行2022-2023年累计亏损近20亿元。且亏损在2024年还在持续。 正经社发现,自动驾驶企业
自动驾驶追风者们:发出预警的,不只是卡上余额丨正经深度
avatar .
12-18 09:39

“车圈黑马”一边销量猛增,一边事故频发丨正经深度

文丨吕行 编辑丨杜海 来源丨正经社(ID:zhengjingshe) (本文约为3900字) 【正经社“汽车淘汰赛”观察之21】 2024年12月,新能源汽车行业有两家车企备受关注:一家是因“多部门原地解散”而闹得满城风雨的极越汽车,另一家则是被称作“车圈黑马”的零跑汽车。 公开数据显示,2024年11月,零跑汽车共交付40169辆新车,同比增长117%;1月-11月,交付总量达到25.12万辆。这意味着,11月交付量首次突破4万辆,同时也提前完成年度目标。 零跑汽车的迅猛崛起令市场瞩目。事实上,零跑汽车2023年1月的月交付量仅有1139辆,在一众新势力中排名垫底。不到两年时间,其不止完成了销量的“三级跳”,更进入了造车新势力的头部阵营,仅次于理想汽车。 零跑汽车一直被视作新能源车圈中独特的存在,既没有互联网背景车企的用户优势,也缺乏传统车企的制造背景。不过,高速增长背后,其经营隐忧、质量事故与商业模式之争,同样备受市场热议。 1 车圈黑马:“品价比”战略支撑高增长 2024北京车展期间,雷军、李斌、李想、周鸿祎、曾毓群等行业大佬同框对话,吸引了潮水般的参展者围观。CEO“亲自下场”“梦幻联动”,车展成为车企争夺流量的“新战场”。 与笼罩在明星创始人光环下的小米、蔚来等车企相比,零跑汽车在车展上则显得低调许多。其董事长朱江明坦承并宣称,“我没有那么大的流量,知名度也不高,所以我还是老老实实做好自己的技术,努力把技术做好”。 2015年12月的零跑汽车,创始团队多脱胎于安防科技企业大华股份(002236)。 工商资料显示,该公司由朱江明、傅利泉等共同投资1亿元设立。朱江明是大华股份的联合创始人、副董事长、常务副总裁;傅利泉则是大华股份创始人、董事长。 朱江明曾坦言,自己转型新能源行业做汽车,是考虑到“全球安防产业市场规模面临天花板,但汽车市场规模足够大”。 依托大华股份,零
“车圈黑马”一边销量猛增,一边事故频发丨正经深度
avatar .
12-17 13:40

光大银行原董事长接连受审,高管走马灯几时休?丨正经深度

文丨康康 编辑丨杜海 来源丨正经社(ID:zhengjingshe) (本文约为4000字) 【正经社“银行升级战”观察之15】 光大集团原董事长兼光大银行原董事长唐双宁贪腐案终于有了结果。 12月10日,河北省唐山市中级人民法院做出判决,唐双宁因贪污、受贿被判处有期徒刑12年,同时处以罚金130万元。 唐双宁被查的消息是2023年7月公之于众的。彼时距离他卸任光大集团董事长兼光大银行董事长已经5年零7个月。 他离开光大集团的7年时间里,光大银行发生了太多的事:换了3位董事长、5位行长;业绩增速出现下滑;因为屡屡违法违规成为罚单大户。 1 7年换了3任董事长 唐双宁掌管光大集团和光大银行长达10年零6个月,经历了光大银行多个重要的历史时刻:沪市上市、第一家境外分行开业、港股上市,以及光大集团由国有独资企业改制为股份制公司。 所以,他到龄退休之后传出的因涉嫌贪污、受贿而被查的消息,大大震惊了中国金融圈。 按照法院公布的信息,唐双宁贪污的行为主要发生在任职中国人民银行期间,而他在光大集团期间主要的犯罪行为是为有关单位和个人获取贷款提供帮助。 唐双宁被查的消息传出前4个月,即2023年4月,便传出他的继任者李晓鹏被查的消息。2024年10月28日,黑龙江省大庆市中级人民法院对李晓鹏受贿案进行了一审公开开庭审理。 正经社分析师注意到,李晓鹏已经是光大集团第三位落马的董事长。唐双宁和李晓鹏之前还有朱小华。 三位落马董事长中,朱小华任职时间最短,只有3年;唐双宁任职时间最长,长达10年;李晓鹏任职时间则为5年。 李晓鹏是2017年12月从招商局集团副董事长、总经理任上被调入光大集团担任董事长兼光大银行董事长的。他执掌光大集团和光大银行期间,光大系总资产逼近7万亿元,到他离任的2022年,光大集团的营业收入已经跻身金融央企第十名。 但是,他掌舵的5年又恰恰是光大集团高管贪腐、落马事件比较
光大银行原董事长接连受审,高管走马灯几时休?丨正经深度
avatar .
12-16

昔日王者沦为“打下手”,四川长虹路在何方?丨正经深度

文丨顾小白 编辑丨百进 来源丨正经社(ID:zhengjingshe) (本文约为3500字) 【正经社“家电突围赛”观察之八】 昔日王者四川长虹,业绩持续遭遇困境,甚至沦为了题材股。 当前,四川长虹很大一部分业务来自于对其它厂商或品牌产品的分销和代工,因而销售渠道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建设环节。 近日,其在广州投资成立了一家新的智能家居公司,经营范围主要包括电子产品、家电产品的销售等。 这显然是在布局销售渠道。 不过,市场对此几无关注。 资本市场上,就在此前近两个月时间内,四川长虹的股价竟也如同大量被炒作过的小票一般坐起了过山车,急剧地拉升一个又一个令人眼花缭乱的涨停后,又迅速转入了跌停和持续的下行。 期间,四川长虹至少发布了六个警示公告,宣称自己被列入“西部大开发”“以旧换新”等概念股,但所涉概念并未发现与自身业务有直接相关的重大事件,对业绩影响存在不确定性。其认为,股价存在市场情绪过热、非理性炒作的情形。 作为曾经一举一动都备受瞩目的业绩股,如今市场的关注点却转向了短期的题材炒作。正经社分析师认为,这背后折射的,正是四川长虹多年来的市场衰落。 1 两次重大挫折大伤元气 四川长虹的衰落,与两次重大挫折密切相关:一次是国际化的骗局,另一次则是技术路线选择的失误。 四川长虹起源于军工企业,转型民用后踏上了电视机制造之路。1972年,其制造出了第一台长虹黑白电视机。四年后,又制造了自己的第一台彩色电视机。 1989年,四川长虹掀起了中国家电历史上的第一次价格战,这也是家电国产品牌和进口品牌市场格局彻底改变的开端。 此后,四川长虹一路披荆斩棘,于1994年成功登陆A股市场。1997年,其在国内电视市场的份额一度接近四成,并创造了其历史上净利润的巅峰——26.12亿元,此后再未实现突破。 与此同时,四川长虹也收获了“中国最大彩电基地”、“中国彩电大王”等桂冠。1998年还一度登顶A股市
昔日王者沦为“打下手”,四川长虹路在何方?丨正经深度
avatar .
12-10

海信家电女将上位,并非并购上瘾?丨正经深度

文丨顾小白 编辑丨杜海 来源丨正经社(ID:zhengjingshe) (本文约为2900字) 【正经社“家电突围赛”之七】 近期,海信家电一则人事变动引起业界广泛关注:代慧忠先生退职,不再担任董事长等职务;接任董事长一职的,是原财务负责人、总会计师高玉玲女士。 海信家电过往的资料显示,高玉玲为管理学硕士,43岁,拥有丰富的财务管理经验,曾在海信视像科技、海信家电及海信集团担任多个财务及经营管理要职,被视为企业内的少壮派代表。 高玉玲的财务专业背景与前任董事长代慧忠的技术背景形成鲜明对比。众多媒体解读,此举或许意在加速海信家电的并购扩张步伐。 然而,综合考量当前的市场环境以及海信家电的现状之后,正经社分析师认为: 此次换帅或许应更多寄望于“赚钱能力”的改善和加强,而并购战略并非海信家电的当务之急。 1 国内最大家电并购案主角 当前,国内家电市场面临发展瓶颈,众多企业采取相似策略寻求突破,如推进多元化、高端化和国际化布局等。其中,并购整合仍是龙头企业加速成长、推动多元化和国际化的重要手段。 海信家电亦是如此,其主营之一冰箱业务,就基本来源于收购。2001年,海信家电涉足冰箱市场,起初采取的与其他品牌合作开发生产模式没能满足发展需求;2002年收购北京雪花电器控股权后,不仅获得了完善的冰箱生产基地,还成功打开了北京乃至全国市场。 不过,海信家电历史上最具标志性的收购案例,当属对科龙电器的并购。 科龙电器90年代即在深港两地上市,主营冰箱和空调,曾连续9年蝉联冰箱销售冠军,也是当时广东最大的家电企业,还曾被《财富》杂志评选为中国百强上市公司,美的集团、格力电器都曾在其后,甚至还发起过针对美的集团的合并。 据当时的媒体报道,2006年被并购时,科龙电器的年销售额约80多亿元,海信家电仅以6.8亿元的代价,就将控股权收入囊中。作为当时国内最大的家电并购案,同时也吸引了政府的目光,不仅
海信家电女将上位,并非并购上瘾?丨正经深度
avatar .
12-06

复星系悬念待解,宝宝树风波难断丨正经短评

文丨谭谭 郭小兴 编辑丨杜海 来源丨正经社(ID:zhengjingshe) (本文约为1500字) “复星系”曾经的母婴互联网第一股,紧跟着创始人王怀南自打“耳光”的步伐,走到了退市的边缘。 12月4日,香港联交所宣布,将于12月9日上午9时起,取消宝宝树集团(下称:宝宝树)(01761.HK)的上市地位。 当晚,宝宝树发布声明,承认这“是一个艰难选择”的同时,强调“此举并不意味着公司将关闭与资本市场的对接渠道”,未来将择机而动,以“确保公司能够持续稳健地发展”。 但有观察人士指出,宝宝树被港交所摘牌,或为其内部积弊积重难返所致。 正经社梳理发现,宝宝树除2018年上市当年短暂盈利外,第二年业绩就突然变脸,此后多是亏损。2019年-2022年,分别净亏损4.94亿元、4.7亿元、2.87亿元、4.68亿元。 资本市场上,其市值也从上市后迅速蹿升到的130多亿港元,震荡坠落到了停牌时的4.40亿港元,缩水幅度高达95%以上——其于2023年5月宣布停牌至今,已有19个月。 早有征兆且令市场更为震惊的是,继2023年4月手持长剑公开举报刚刚一年之后,宝宝树前CFO徐翀2024年4月再次旧话重提,公开指责复星旅文、复宏汉霖、宝宝树等在内的多家“复星系”上市公司,当初系利用“结构单”上市,涉嫌虚假宣传。所谓结构单,通俗的说法是虚假订单,在资本市场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欺诈手段。 根据徐翀的说法,“结构单”操作给相关复星系公司带来了一系列后遗症。比如,复星委派非执行董事陈启宇和王怀南不得不让徐翀以个人借款名义“出资填坑”、复宏汉霖陷入了“委托理财暴雷”风波,等等(详见《刚免除CFO就被指造假上市,郭广昌复星系何以应对?》)。 根据宝宝树2022年半年报,截至2022年6月30日,宝宝树的股权结构中,复星系总共持股49.62%,淘宝中国持股9.95%,好未来教育集团持股8.70%。 根据公
复星系悬念待解,宝宝树风波难断丨正经短评
avatar .
12-03

马斯克煮熟的4000亿,会飞掉吗?

文丨郭小兴 编辑丨杜海 来源丨新商悟 (本文约为800字) 根据2018年与特斯拉董事会达成的薪酬计划,特斯拉每达成12个阶段性目标中的一个,马斯克即可获得一部分奖励,包括公司的股份。最初,他可从特斯拉获得26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89亿元);很快,这笔“钱”就升值到了56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000亿元)。 然而,正当这激动人心的时刻,马斯克的这桩美事,这笔“钱”,却被美国特拉华州地方法院法官凯瑟琳·圣约翰·麦考密克,给取消了! 2024年一月,在首次驳回马斯克时,凯瑟琳写到:“有史以来最大的薪酬计划的规模令人难以置信,金额深不可测,似乎是为了帮助马斯克实现他所相信的‘为人类创造美好未来’的目标。” 当地时间12月2日,她再次驳回了这个天价薪酬计划。 在最新的101页的判决意见中,她进一步写到,特斯拉董事会在2018年审批该薪酬计划时过于依赖马斯克,存在利益冲突;特斯拉在股东投票前的代理声明中存在重大虚假陈述,无法作为薪酬计划正当性的依据。 凯瑟琳所说的投票,是4月17日,特斯拉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请求股东批准马斯克被法官取消的薪酬计划;6月13日,这一薪酬计划由股东投票通过。 根据媒体报道,马斯克薪酬计划公布之初,就有特斯拉股东提出了质疑,认为这种过度奖励可能影响特斯拉的长期财务健康,有股东甚至为此提起了诉讼。 同样值得关注的是,提起诉讼律师要求的补偿金为判决金额的11%,并要求以2900万股特斯拉股票(按当前股价计算,高达103亿多美元)进行支付;而凯瑟琳裁定的金额为3.4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5亿元),现金或特斯拉股票均可支付。 对此,已有超过8000名特斯拉股东向法院递交了约1500封信,反对这一天价律师费用。 特斯拉的律师约翰·里德,则要求凯瑟琳将律师费用定为1360万美元。他说,“这看起来像是现实生活中的律师笑话”“1月份的裁决让特斯拉股价下跌,因为这给马斯克在
马斯克煮熟的4000亿,会飞掉吗?
avatar .
12-02

美的集团会否提前陷入“大公司陷阱”?丨正经深度

文丨顾小白 编辑丨百进 来源丨正经社(ID:zhengjingshe) (本文约为4600字) 【正经社“家电突围赛”之六】 多年来,通过大举收购,美的集团自身规模得以迅速膨胀,业务也变得更加多元化。 近日,其宣布将收购东芝电梯中国公司{东芝电梯(中国)有限公司及东芝电梯(沈阳)有限公司}的控股权。此举意味着其楼宇业务布局的再次强化,也彰显其并购扩张步伐的坚定不移。 然而,在细致研读美的集团近期的港股招股书及三季度财报等内容之后,正经社分析师发现,其大举收购带来显著优势的同时,也可能由于“摊子”铺得太快太大,导致整体资源配置面临严峻挑战,存在提前遭遇“大公司陷阱”的风险。 1 产品线或达三位数 无论是港股招股书还是2024年三季报,美的集团近几年的业绩增长显得层层递进,数据间的逻辑也是颇为顺畅。仅从表面数据来看,其财务报表的外观是很美的(de)。 今年9月,美的集团成功在港股上市,实现了A+H双平台上市。港股招股书显示,2021年至2023年,其营业收入分别为3433.61亿元、3457.09亿元、3737.10亿元,同比增长率分别为20.18%、0.68%、8.10%。 期间,营业成本占营收的比率稳中有降,分别为77.6%、75.9%、73.7%;毛利率则是稳中有升,分别为22.4%、24.1%、26.3%。而得益于成本、毛利等的控制,净利润率表现出稳健提升,分别为8.5%、8.6%、9.0%。 显然,这一系列数据展示的,就是美的集团的精细化运营能力。 进入2024年,美的集团的整体营收在一季度为1064.83亿元、二季度为2181.22亿元、三季度为3203.50亿元,同比增长率分别为10.19%、10.28%、9.57%。 整体净利润方面,一季度为90.36亿元、二季度为211.41亿元、三季度为321.51亿元,同比增长率分别为10.93%、14.10%、13.66
美的集团会否提前陷入“大公司陷阱”?丨正经深度
avatar .
11-30

长沙银行高增长背后的隐忧与挣扎丨读财报

文丨郭小兴(思思对此文亦有贡献) 编辑丨杜海 来源丨正经社(ID:zhengjingshe) (本文约为4000字) 【正经社“银行升级战”观察之15】 曾经“小而美”的长沙银行如今变得有些挣扎。 2024年1-9月,虽然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了3.83%和5.85%,但是与2023年以前的增速相比,出现了明显下滑;1.16%的不良贷款率与上年末基本持平,但是不良贷款余额与13年前相比已经飙升了17倍;关注类贷款同比增长68.91%,占比达2.48%,较2023年末增加了0.66%,且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2.28%;虽然9.93%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和14.03%的资本充足率维持了前几年的水平,而且远远高于监管红线,但是2024年下半年还是进行了大规模举债并出台了进一步举债方案。 几经人事动荡才稳定下来的赵小中和张曼搭档的新一届管理团队,从前任那里接过的遗产,显然没有表面数据显示的那样光鲜。 1 两大战略带来高增长 长沙银行最近10年的业绩增长,大致可以以2020年为界,分为截然不同的两个阶段。 最近10年来,以经济发展水平远不及长三角和珠三角的中部为腹地的长沙银行,经营业绩有不少可圈可点之处。比如10年间营收增幅高达286%,虽然逊于地处长三角的宁波银行,但是远超同处长三角的城商行“优等生”杭州银行、江苏银行。 直接原因,当然是较高的净息差。从历史数据可以看到,长沙银行大部分时候的净息差比头部城商行还要高。2014年至2015年,分别为3.17%和3.03%。而同期宁波银行、江苏银行、上海银行、北京银行等头部城商行的净息差,均位于2.5%以下;江苏银行2015年的净息差甚至跌破了2%。 2016年至今,长沙银行的净息差虽呈现出下行趋势,特别是2021年以来,还有加速向下的苗头。但是,每年的净息差依旧比前述几家头部城商行要高。 正经社分析师梳理获悉,截至2024年9月末
长沙银行高增长背后的隐忧与挣扎丨读财报
avatar .
11-29

陈东升坚称长期主义,泰康系何以走出“重灾区”?丨正经深度

文丨康康 编辑丨杜海 来源丨正经社(ID:zhengjingshe) (本文约为4500字) 【正经社“保险之道”观察之七】 11月,泰康保险又撤销了9家分支机构。 进入2024年,泰康保险撤销分支机构的频率明显加快。目前距离年末还有一个月,但撤销的分支机构已经超过120家。泰康人寿依然是撤销分支机构的主阵地。 中国寿险行业“老六家”中,泰康人寿撤销营业机构的数量仅次于太保寿险,超过了“寿险一哥”中国人寿和平安人寿。 密集撤销分支机构的背后,是最近几年增收不增利的窘境。泰康保险的几大业务板块中,对净利润形成拖累的主要是泰康人寿、泰康养老和泰康在线,而泰康人寿和泰康养老又都与泰康保险的养老业务有关。 养老业务是已过耳顺之年的陈东升最近几年布下的重要战略业务板块,很大程度上承担着撬动泰康保险业务模式转型的重任。 尽管养老板块持续亏损可以被理解为泰康保险的延迟收益,但是从最近两年的反应来看,他还是明显感觉到了持续亏损带来的经营压力。 1 养老业务拖后腿 经过五年狂飙突进的规模扩张,大致从2018年起,越来越多的中资险企感觉到了粗放经营带来的负累。 率先觉醒的是中国平安,从2019年起便启动了以减员提质为核心的寿险销售与经营改革。随后,越来越多的险企卷入了“瘦身潮”。 根据保险中介监管信息系统提供的数据,保险公司代理人数量2019年达到912万的顶峰后便一路大幅下滑,到2023年年末已下降到281.34万人。 另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官网政务信息发布的公告统计,2020年至2023年,每一年退出市场的险企分支机构分别为971家、2197家、2966家和2060家。2024年还有一个多月才结束,但获批撤销的分支机构已经超过1700家。 头部寿险企业依然是撤销分支机构的主力,太保人寿、泰康人寿、平安人寿和中国人寿撤销的分支机构数量依次名列前四位。 正经社分析师认为,撤销分支机构,一方面
陈东升坚称长期主义,泰康系何以走出“重灾区”?丨正经深度
avatar .
11-29

恒大高管开始退缴部分工资奖金

文丨郭小兴 编辑丨杜海 来源丨新商悟 (本文约为300字) 即使已经揣进兜里,该掏出来还得掏出来。 近日,已爆发债务危机3年多的恒大集团,其部分在职及离职人员陆续收到通知,要求在11月30日前处理完成退缴汇款事宜。此轮退缴主要针对恒大财富旗下理财产品过往的佣金收入或推荐提成;此外,在2017年-2021年期间任职的恒大集团及各地区公司高管,包括各项目公司负责人,都要退还15%的工资奖金。 退缴通知中,恒大注明了具体的收款银行户名及账号。有消息称那是公安机关开设的专项账户。 媒体报道显示,恒大集团旗下理财公司恒大金融财富管理(深圳)有限公司因无力保兑付,早在一年前就遭到警方立案侦查。一名恒大离职员工透露,恒大集团出事3年多来,保交付工作基本已进入尾声,手头资金几近枯竭,恒大此时发出退缴通知,大概是希望以此弥补部分恒大财富的兑付缺口。【《新商悟》出品】 CEO·首席研究员|曹甲清·责编|唐卫平·编辑|杜海·百进·编务|安安·校对|然然 声明:文中观点仅供参考,勿作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喜欢文章的朋友请关注新商悟,我们将对商业趋势、逻辑与伦理进行持续关注 转载新商悟任一原创文章,均须获得授权并完整保留文首和文尾的版权信息,否则视为侵权
恒大高管开始退缴部分工资奖金
avatar .
11-28

沪农商行现“悖论”,顾建忠平衡术受考验丨读财报

文丨谭谭 编辑丨百进 来源丨正经社(ID:zhengjingshe) (本文约为2500字) 【正经社“银行升级战”观察之14】 净息差收窄,银行如何维持健康发展?这是个难题。 沪农商行日前发布的三季报显示,前三季度,其营收为204.8亿元,同比增长0.34%;归母净利润为104.9亿元,同比增长0.81%。第三季度,营收为65.67亿元,同比增长0.58%;归母净利润为35.14亿元,同比增长1.19%。 相比过去三年平均超过10%的净利增速,如今不到1个百分点的增长,凸显出明显的业绩压力。 这意味着,接下来的四季度,稍有不慎,今年还存在负增长的可能性。 跟业绩增长乏力形成对照的是,沪农商行还伴随三季报的发布,宣布了令人振奋的分红计划,中期分红比例达到33.07%。 但是,细究下来,摆在行长顾建忠眼前的难题,显然不是“砸钱”分红那么简单。 1 资金利用效率弱于业界 沪农商行凸显的经营压力背后,核心原因在于净息差呈现收窄趋势。从2021年的1.86%,一路下探降至2023年的1.67%。2024年截至9月末,进一步下滑至1.48%,较上年末下降了19个基点。 即便是放在同业,沪农商行的净息差也明显偏低。正经社分析师整理发现,A股上市农商行的净息差均值在1.72%,其中常熟银行、江阴银行、青农商行这3家净息差最高,分别为2.12%、1.76%、1.70%。即便是与沪农商行体量相当的渝农商行,净息差也达到了1.61%。 不过,净息差收窄今年是个行业问题。为何偏偏沪农商行的业绩压力如此突出呢? 至少,从资金利用效率看,沪农商行明显弱于同业。正经社分析师梳理发现,该行前三季度的存贷比只有70%,这一比例不仅低于去年同期,在同类银行中,也是垫底水平。 通常,存贷比反映银行将存款转换为贷款的能力,这也是银行收入的重要来源。该项指标垫底,要么说明贷款发放过于保守谨慎,要么意味着缺乏可投放
沪农商行现“悖论”,顾建忠平衡术受考验丨读财报
avatar .
11-27

广汽传祺失利,怪不了时代,只能怪自己

文丨古月 编辑丨百进 来源丨正经社(ID:zhengjingshe) (本文约为2400字) 【正经社“汽车淘汰赛”观察之20】 曾经年销量破50万辆,去年才32.49万辆,广汽集团旗下自主品牌广汽传祺,早就从神坛跌落了。 往前回溯,新能源汽车时代到来时,许多自主品牌都在发力纯电车型,但广汽集团有了埃安后资源也明显倾斜于埃安,其似乎渐渐滑向了失宠的边缘。 然而,广汽传祺绝不能责怪自己生不逢时,一方面,其所在的时代正是自主品牌向上的年代,市场份额被其他自主品牌侵占只能怪自身竞争力不够;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车的崛起,未能让布局纯电的所有车企都盈利,却带火了增程式路线,其依旧没能踏对节奏。 错失机遇的广汽传祺,机会已经不多了。 1 光辉不再 根据广汽集团发布的2024年10月产销快报,广汽传祺实现月销量29605辆,同比下降21.22%;前十个月实现销量324891辆,同比下降1.81%。 拆解来看,MPV市场严重拖累了表现,其最大销量单品M8今年前十月一共卖了53114辆车,相较去年同期的74338辆大幅下滑;M6也大幅下滑,今年前十月销量为36516辆,去年同期为45329。除此之外,此前的大单品GS4今年前十月份销量为20498辆,相较去年的24012辆也有所下滑。 众所周知,近年来中国汽车产业很是热闹。燃油车时代,自主品牌接连发力,长城、长安、吉利等旗下均有自主品牌赢得市场不小关注。后来,新能源汽车崛起,汽车产业卷向新高度,“XX万以内最好的汽车”这类话术不绝于耳。 这一过程中,广汽传祺似乎并没有跟上节奏,在市场上的声量似乎一直不是很大。 正经社分析师请教过某车评人,他的观点是“要说这个品牌具体有什么缺点确实谈不上来,但是确实给不了消费者什么亮点,难以让消费者记住”。 此番评论,如果被广汽管理层听到,一定会很难受。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曾说广汽传祺是“广汽的第一个亲生儿子”,
广汽传祺失利,怪不了时代,只能怪自己
avatar .
11-25

业绩暴雷震动业界,联影医疗舒适区困境凸显丨读财报

文丨东东 编辑丨杜海 来源丨正经社(ID:zhengjingshe) (本文约为4000字) 【正经社“医药新动力”观察之14】 营收首破“百亿”之后,联影医疗(688271)近期来了个业绩“大变脸”。 2024年第三季度,营收16.21亿元,同比下降25%;归母净利润-2.79亿元,同比下滑320.57%;扣非净利润-3.34亿元,同比下滑899.46%。 作为国内医疗器械龙头企业,联影医疗抛出堪称上市以来“最差”的季报成绩单,难免在行业引发震动。 过去数年,由于设备更新政策落地不及预期及医疗反腐等原因,国内整个医疗设备行业都在经历一场“寒冬”。今年前三季度招投标同比显著放缓的同时,部分企业也在加速清理渠道库存,进而扰动短期业绩。 市场环境如此,联影医疗自然难以独善其身。 不过,正经社分析师认为,国产替代大潮流下诞生的联影医疗,长期在扶持之下成长,以生猛砸钱的风格著称,其市场化生存及盈利能力一直颇受争议。 1 暴雷非偶然:盈利能力长期被高估 联影医疗被誉为国内医学影像领域的“四大天王”之一,与其齐名的企业包括迈瑞医疗(300760)、万东医疗(600055)和东软医疗。 根据招股说明书介绍,联影医疗的众多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排名No.1,被视作少数能与海外“GPS”三巨头GE医疗、飞利浦医疗和西门子医疗抗衡的国产厂家之一。 其官网还显示,其“高场磁共振医学影像设备自主研制与产业化”项目曾获得2020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这是业内第一家拿下这项科技领域最高荣誉的企业。 头顶闪耀光环的联影医疗,IPO自然颇受关注。2022年8月22日,其在A股科创板上市后不到两个月,市值就触及1790多亿元。截至两年多后的目前,市值仍然高达1100亿元上下。 事实上,联影医疗虽然外表光鲜,但盈利能力却并不强。 表面上看,2019-2023年,营业收入连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且2020-202
业绩暴雷震动业界,联影医疗舒适区困境凸显丨读财报
avatar .
11-24

友邦人寿高管突然密集换防,净利多年下滑何以照拿高薪?丨正经深度

文丨顾小白 编辑丨百进 来源丨正经社(ID:zhengjingshe) (本文约为6700字) 【正经社“保险之道”观察之六】 安徽、山东、重庆分公司接连获批筹建,浙江分公司已开始筹备。 一年内筹建4家分公司,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家外资保险公司做到,友邦人寿算是开了一个先河。 从2020年8月完成“分改子”,正式挂牌以来,友邦人寿便紧锣密鼓布局中国内地市场。截至2024年11月,分公司已经遍布13个省份。 该过程的主要推动者,是友邦人寿“分改子”以后首任董事长李源祥(Lee Yuan Siong)。 但是,当一切正在按部就班顺利推进的时候,11月13日友邦人寿突然发布公告宣布,董事长李源祥因工作安排原因,自2024年10月31日起不再担任公司董事及董事长,但仍会继续担任友邦保险集团首席执行官兼总裁。友邦人寿现任非执行董事陈荣声代为履行董事长职责。 李源祥执掌期间,友邦人寿实现了分公司和规模的快速扩张,但又同时陷入了增收不增利的窘境。李源祥离任后,友邦人寿是否会放缓扩张的步伐?新的管理团队又会如何调整战略以扭转增收不增利的局势? 1 触角快速向内地延伸 1965年出生于新加坡的李源祥有着30多年的保险从业经历,2004年2月就转投中国平安,先后担任中国平安寿险公司董事长助理、总经理、董事长和集团公司首席保险业务执行官、常务副总经理及联席首席执行官,一度被业内视为马明哲的接班人;2019年11月,又转投友邦保险集团——据说当时正在积极筹划“分改子”的友邦保险上海分公司为了得到李源祥,花费了2亿元的“转会费”,还承诺了5000万元的年薪。 友邦保险上海分公司“分改子”进展得很顺利,2020年6月便获得了中国银保监会的批复,成为了拥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外资独资人身保险公司。 李源祥的任职资格同时获批,成为友邦人寿“分改子”后的首任董事长。当年3月,李源祥还接替退休的黄经辉出任友邦保险集团
友邦人寿高管突然密集换防,净利多年下滑何以照拿高薪?丨正经深度
avatar .
11-24

成都银行闪现内虚苗头,不治恐益深?丨读财报

$成都银行(601838)$ 文丨林雨秀 编辑丨百进 来源丨正经社(ID:zhengjingshe) (本文约为3600字) 【正经社“银行升级战”观察之13】 成都银行能否再一次打破“路径依赖”,逆天改命? 10月29日发布的2024年三季度财报,几乎是2017年以来最差的一份三季报:营收同比微增3.23%,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10.81%。 事实上,作为一家根植成都的城商行,成都银行虽然不像一些头部城商行那样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但近年来的成长性原本非常亮眼: 2017年-2023年,营收与净利润分别增长了124%和198%,几乎碾压大部分优质城商行。 股价更是走出一种长牛股趋势,不仅出现过年线四连阳,而且在2020-2022年间还有过200%以上的涨幅。 这主要得益于2016年,成都银行敢于打破自己当时的“路径依赖”: 在危机中调整了贷款结构,逐步降低制造业的贷款占比,大力拥抱基建类信贷,乘上成都市城市化加速的东风,慢慢走出坏账泥潭,并且顺势起飞。 只是近两年来,成都银行面临的外部环境已经出现比较大的变化,比如城市化率逼近70%之后,基建投资增速愈发放缓;同时省内几家本地国企银行还在加速壮大,正虎视眈眈地盯着成都银行手里的基建贷款份额。 正经社分析师发现,除了这些外部压力,成都银行也出现了一定的“内虚”苗头:资产规模持续增长,但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垫底”,为了补充资本绞尽脑汁。 俗话说,商业市场是瞬息万变的,唯一的不变就是变化。 对于大部分企业来说,很多时候都会因为各种原因而选择“路径依赖”。 对于那些敢于打破“路径依赖”的企业,奖励往往也很丰厚,逆天改命的不在少数。 8年前,成都银行在“新行长”的带领下敢于打破“路径依赖”;8年后,又一名“新行长”上任,这一次,他又会怎样抉择呢? 这
成都银行闪现内虚苗头,不治恐益深?丨读财报
avatar .
11-21

前首富VS新首富:钟睒睒在赣州公开喊话张一鸣

文丨郭小兴 编辑丨杜海 来源丨新商悟 (本文约为800字) 11月20日,江西省赣州市信丰县,农夫山泉董事长钟睒睒在一场演讲中,向今日头条创始人、实控人张一鸣进行了公开喊话。 原本,钟睒睒的演讲主题为“只有一根藤上连着的瓜,才能有与农民同频共振的情”,但他却在现场谈到了自己今年上半年所遭遇的“网暴”,回应称,“我的儿子现在36岁了,他应该有自己的选择权利”,“(我)没有给他什么,他仍然是职工,(在农夫山泉)一分钱股权也没有”。 并喊话张一鸣,“今日头条你是实际控制人,同样你是盈利性企业。你是一个有足够量掌控舆论的平台企业,因为这样的背景,所以请你承担企业文明的规则”,“以强欺弱,霸凌弱小。这不是你个人的行为,是对人类技术文明的亵渎”,“我请求头条和抖音,不要以所谓的避风港原则,对这些行为进行搪塞。请立即删除对我的伤害与污蔑。请求他们删除言论,图片,停止对一个中国公民的侵害”,“期待你的道歉,我会一直等下去”。 与此同时,钟睒睒还呼吁道,“算法应该明白无误的公布于众”,没有一种标准是不可以公布的,应该公开公布并让所有使用者来评价其意义,“请各位媒体的公正力量,共同捍卫网络舆论的文明价值”。 截至目前,张一鸣方面尚未对此进行公开回应。 此前的10月29日,在“2024胡润百富榜”中,41岁的张一鸣以坐拥3500亿元财富,首次登上中国首富宝座。70岁的钟睒睒,则以3400亿元财富滑入第二,暂别已蝉联三年之久的首富之位。【《新商悟》出品】 CEO·首席研究员|曹甲清·责编|唐卫平·编辑|杜海·百进·编务|安安·校对|然然 声明:文中观点仅供参考,勿作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喜欢文章的朋友请关注新商悟,我们将对商业趋势、逻辑与伦理进行持续关注 转载新商悟任一原创文章,均须获得授权并完整保留文首和文尾的版权信息,否则视为侵权
前首富VS新首富:钟睒睒在赣州公开喊话张一鸣
avatar .
11-20

连续多次不公布净利, 这家浙江险企又在憋大新闻?丨读财报

文丨顾小白 编辑丨百进 来源丨正经社(ID:zhengjingshe) (本文约为4500字) 【正经社“保险之道”观察之五】 信泰人寿成了最近十几年中国保险业重大新闻的制造者:偿付能力充足率-185.96%、增资29.1亿元成谜、百亿保险资金失踪、投资计划绕过董事会、原董事长被终生禁业、7名股东被发现参股资金来源不合法、因法律纠纷被强制执行1788.4万元、万能险净资金流出近80亿元、总经理职位已经悬空两年还未落定…… 作为一家背靠长三角经济带、被寄予厚望、被外界与浙商银行一起视作浙江民营金融未来的浙江首家民营资本险企,信泰人寿经过17年的发展,已经拥有超过3000亿元的总资产和超过620万人的客户总量,但同时又陷入了盈利能力严重不足、股权更迭不断和高层动荡不定的泥淖难以自拔。 2022年10月至2024年1月,信泰人寿完成了最新一轮股权更迭,6家新股东控制了85%的股权。 2024年7月,信泰人寿又完成了董事会换届,超过三分之一的董事会成员易人。 虽然股权问题和管理团队基本落定,但是10月25日公布的三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显示,经营业绩面临的压力似乎丝毫没有减轻。 1 倍感压力 10月25日公布的信泰人寿偿付能力报告还是给新管理团队带来了一点鼓舞: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和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比二季度上升了15和14.55个百分点,分别达到了117.49%和132.48%,只不过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超出监管部门要求的100%的红线还仅仅只有30多个百分点,而且是最低资本下降的条件下实现的。 综合退保率与前两年比明显呈下降趋势,2022年一至四季度,综合退保率分别达1.00%、2.79%、5.41%和6.22%;2023年一至四季度,综合退保率分别为2.07%、2.53%、2.84%和3.12%;2024年一至三季度,综合退保率降至0.57%、1.00%和1.42%。 但是,正经社
连续多次不公布净利, 这家浙江险企又在憋大新闻?丨读财报
avatar .
11-19

董明珠名利双收,烧脑的格力电器财报掩藏了什么?丨正经深度

文丨林雨秀 编辑丨杜海 来源丨正经社(ID:zhengjingshe) (本文约为4000字) 【正经社“家电突围赛”之五】 格力电器近期公布了2024年三季报。与众多上市公司一样,格力也采取了“报喜不报忧”的外宣策略。因此,关注格力的投资者,更多看到的就是其净利润方面的增长。 长久以来,格力电器在公众视野中,有两个最具争议的点: 一个是,作为一家制造业企业,却展现出了众多类金融企业的运营模式和财务操作特点,这就令格力电器的财报读起来,显得更为“烧脑”。 不过,正经社分析师细致拆解后,还是发现了一些财报背后的隐忧。 另一个就是,关于掌舵人董明珠,她始终是绕不开的话题。在一家公众化程度较高的上市公司中,如此之深的个人烙印,或许就是争议的关键所在。 1 财报烧脑 2024年前三季度,格力电器整体营收达到1474.16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了5.39%。这一数据反映出其营收趋势的新一轮下滑。 自2019年格力电器营收勉强突破2000亿元大关,达到2005.08亿元后,接下来的三年里,连续失守这一关口。直到2023年,格力电器才以2050.18亿元的营收,实现了7.82%的同比增长,重新站上2000亿元营收的门槛。 然而,进入2024年,这一增长势头似乎再次逆转。一季度,格力电器营收为365.96亿元,同比增长2.53%;二季度则增长至1002.87亿元,但同比增速仅为0.50%。到了三季度,整体营收累计达到1474.16亿元,同比出现了5.39%的显著下滑,其中单季营收469.39亿元,同比大幅下滑15.84%。 正经社分析师认为,鉴于空调业务是格力电器的核心根基主业,且二、三季度覆盖着空调销售的绝对旺季,但营收却未能增长反而显著下滑,其2024年的年度营收或许将再次滑落2000亿元的关口。 但是其在利润方面又出现了另一个反转,在营收下降的情况下,利润是反增的:前三季度整体实现营业
董明珠名利双收,烧脑的格力电器财报掩藏了什么?丨正经深度
avatar .
11-17

优等生宁波银行,缘何沦为罚单“常客”?丨读财报

文丨顾小白 编辑丨杜海 来源丨正经社(ID:zhengjingshe) (本文约为3000字) 【正经社“银行升级战”观察之12】 诞生于中国富庶之地、素有“小招行”之称的宁波银行,最近两年颇不宁静: 黑猫平台投诉量远超同行,为了业绩不惜在抖音直播卖贷款,因违规问题多次被监管处罚,旗下消费贷公司问题频出...... 正经社分析师注意到,资本市场上,今年上半年银行股的那波强劲估值修复潮中,宁波银行仅上涨9.52%,大幅跑输同期银行板块的15.9%涨幅。 反应最灵敏的机构投资者更是大量出逃。东财APP显示,2022年,持有宁波银行的机构超过1100家,一年后的2023年却急剧地跌到了700余家。 要知道,红利策略盛行,那两年很多机构都在抱团红利股为代表的银行板块。 所以,宁波银行到底怎么了? 1 优等生成罚单“常客” 2023年前后,为了推销旗下个人贷款业务,宁波银行在抖音直播中推销“宁来花”等个人消费贷产品。 期间为了流量,使用了一些招人非议的获客技巧,比如把“年化利率3.6%”“最高可借20万”“10天免息”等诱惑性词语放大,而把一些“最高”“最多”限制性词语以及一些风险提醒、免责条款放在不显眼的地方。 用户口碑方面,从互联网第三方投诉平台来看,关于“宁波银行”的投诉,累计已超过2000条。作为参照,同为城商行“优等生”的北京银行、上海银行和江苏银行,数量均在400-700条不等。 稍微细看这些投诉内容,正经社分析师发现,基本都是和其个人贷款业务有关,包括暴力催收、虚假宣传、利息过高、天价违约金、没有提前咨询就频繁查询用户征信等问题。 合规方面,自2021年以来,宁波银行也成了罚单榜上的“常客”。 据不完全统计,仅2022年一年,被处罚金额就超过1500万元。 2023年1月,又因开展异地互联网贷款业务、互联网贷款业务整改不到位等6种违规问题,被宁波银监局罚款220万元;
优等生宁波银行,缘何沦为罚单“常客”?丨读财报

去老虎APP查看更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