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曜
医曜
专注于医药产业研究,与中国创新药公司共同成长
IP属地:未知
0关注
14粉丝
0主题
0勋章
avatar医曜
11-04 11:01

“豪赌”自免,三生国健想要拿回失去的20年

本文系基于公开资料撰写,仅作为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2005年的时候,中国制药行业还没有创新药的概念,但就是在那样一个懵懂环境中,却诞生出了中国首个全人源抗体类药物——益赛普。当时化药技术仍不成熟,生物药研发更是一穷二白,但中信国健(三生国健前身)愣是成功将益赛普研发出来,先进程度堪称降维打击。 在此后二十年时间中,益赛普确实成为了国内爆款药物,但中信国健却并未成为一家成功的生物制药公司。在连续经历内部争斗、IPO失败,股权更替后,中信国健最终在2020年才以三生国健的名声登陆资本市场,早已没有了当初的光芒。 三生国健的脸上写满了沧桑,它本应是中国创新药的弄潮儿,可如今其业绩却依然要靠着当年的益赛普苦苦支撑。为了改变现状,三生国健在2023年进行了全面的管线重组,将所有的肿瘤管线剥离,全力聚焦自免领域研发。 “豪赌”自免领域后,三生国健还能重现当年的辉煌吗? 01 落寞二十载 中信国健的历史要追溯到2002年,由中信集团和上海兰生国健药业共同投资成立。仅成立三年,中信国健便推出了重磅产品益赛普。 作为国内最早上市的TNF-α抑制剂,益赛普虽是辉瑞‌恩利(依那西普)的生物类似药,但却拥有极为明显的先发优势。与益赛普2005年上市相比,西安杨森的类克2007年才在国内上市,此时益赛普已经取得了近亿元的销售业绩;修美乐和恩利更是在2010年才登陆国内,此时益赛普的销售额已经达到4亿元。 益赛普前后共获批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银屑病三个适应证。尤其是作为中国风湿病领域第一个上市的生物制剂,大幅提升了益赛普的经济价值。一时之间,中信国健在国产高端生物制药企业的光环下风光无二。 本以为王者开局之后,中信国健会是一路高歌,谁知道此后的剧情却是高开低走,甚至陷入混沌。 在益赛普大卖特卖的同时,中信国健内部却消耗不断,高层人事变动频繁。最终导致2010年技术研
“豪赌”自免,三生国健想要拿回失去的20年
avatar医曜
10-30

透过君实生物三季报,我们看到了寒冬中的那抹暖阳

本文系基于公开资料撰写,仅作为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集采、反腐,叠加美元加息潮,中国医药投资者成为过去三年中“最失落的人”,而创新药投资者的失意程度更是“超级加倍”。 在这场中国医药产业有史以来最严酷的寒冬中,即使是最优秀的创新药公司,也难逃估值不断下降的命运。中国创新药究竟路在何方?这是一众创新药投资者心中的悲叹。 企业基本面真的像股价表现出的那样悲观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过去三年中,鲜有公司遭遇临床败局,大多数中国创新药公司都在有条不紊地实现当初的规划。当企业基本面与市场预期逐渐脱节,这也就意味着市场对于企业的认识是错误的,企业预期差正在不断增大。 从短期看,企业的股价与市场预期密切相关;可从长期而言,企业的股价终将回归企业基本面。而那不断增大的预期差,正是回归基本面时的源动力。孵化出全国第一款PD-1抑制剂的君实生物,正是这样一家被市场所错误估价的公司。透过君实刚刚披露的三季报,我们能够从中明显地观察到“市场的偏见”与“未来的机会”。 在三季度中,君实生物营收4.85亿元,净亏损2.82亿元,去年同期则亏损4.09亿元,减亏势头明显。同时,君实生物管线成果接连落地,昂戈瑞西单抗注射液( PCSK9单抗)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靶向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s)抑制剂 WJ47156片的临床试验申请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一方面是亏损收窄,另一方面是新产品不断拓局,属于君实生物的“拐点时刻”即将到来。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但也正是这个时间点,意味着冬天即将过去,春天即将到来。 01 偏见:被轻视的PD-1 曾几何时,PD-1被视为中国创新药的未来,庞大的适应症群,“药王”级的对标产品,都让这个赛道充满想象力。 可让投资者大呼意外的是,由于这一赛道热度过高,吸引了大量企业入局,从而引发了这一赛道的严重内卷,这也直接导致中国PD-1抑制剂整体未达预
透过君实生物三季报,我们看到了寒冬中的那抹暖阳
avatar医曜
10-28

小细胞肺癌,长夜渐明

本文系基于公开资料撰写,仅作为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肺癌是人类“头号杀手”,而在肺癌的诸多类型中,小细胞肺癌(SCLC)又是预后最差的。 之所以SCLC预后很差,主要是由两点原因造成的:生长速度快、恶性程度高。SCLC生长速度极快,如果检查不及时,就很容贻误病情;同时SCLC恶性度高,对癌肿周围组织及重要血管极易侵犯。这就导致大多数SCLC患者确诊时都已经处于广泛期(扩散到身体其他部位的侵袭性类型),甚至约 50% 的患者将发生脑转移。 SCLC的预后到底有多差呢?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仅为 5%~10%,广泛期SCLC(ES-SCLC)患者的中位OS范围仅为12个月左右。虽然SCLC在肺癌总占比并不高,约为15%,但其背后却影响的是全球37.2万名患者的生命。冷冰冰的数字,透露出患者对SCLC新疗法的迫切,现有疗法存在极大的未满足需求。 暗夜长空中,透露出一股暖光。在10月24日巴塞罗那举行的2024年EORTC-NCI-AACR(ENA)大会上,再鼎医药以全体会议口头报告的形式,公布了正在进行的ZL-1310全球1a期临床研究数据,在复发的广泛期小细胞肺癌(SCLC)患者中,ZL-1310在所有测试剂量水平的客观缓解率(ORR)达74%。 尽管ZL-1310仅处于临床早期,但74%的ORR还是明显超过唯一获批二线靶向疗法Tarlatamab 40%的ORR数据。这是SCLC领域一次新的突破,只要后续ZL-1310进展顺利,那么它极有可能成为SCLC的核心疗法,甚至有望与PD-1联用成为SCLC的一线疗法。 一场颠覆,或在悄然发生。 01 远未满足的SCLC需求 依据肿瘤进展情况,SCLC共可分为两大类:局限期SCLC(LS-SCLC)和广泛期SCLC(ES-SCLC)。LS-SCLC,指病变限于一侧胸腔,且能被纳入一个放射治疗野内,对应TNM分期I
小细胞肺癌,长夜渐明
avatar医曜
09-11

吉贝尔:升白药龙头的忧伤

本文系基于公开资料撰写,仅作为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癌症是人类的梦魇。 在治癌的路上,人类一直在探索,从手术、化学药、核药到靶向药、免疫治疗,一步步精准化和高难度化。 不过碳基生命还是很脆弱的,在晚期癌症面前,终点是必然的。当然也有奇迹的发生,而之所以被称为“奇迹”,是因为那是“个例”。 在国内,癌症早期一般以手术治疗为主,当无法手术的时候或者是中晚期阶段一般就是用化学药和核药治疗,也就是所谓的化疗和放疗。 而它们大多是广谱药,也就是说具有“通杀”功能,既杀死癌细胞,可也会把好的细胞错杀,尤其是负责抵抗细菌感染的白细胞。 所以为了防止并发症或者感染风险,在放化疗期间患者都会服用“升白药”。 当然随着靶向药的出台,治疗就有了针对性了,错杀的少,但是不排除耐药后还是会走放化疗的老路子。 临床上的升白药很多,主要分为化药制剂、生物制剂、中成药制剂三大类,其中市场占有率最高的为生物制剂,而化药制剂中吉贝尔的利可君片则是龙头代表。 2023年,吉贝尔总营收为8.61亿元,利可君片营收就达到6.53亿元,占总营收份额的75.8%,一款利可君片几乎决定了吉贝尔的全部价值。 但利可君片这个升白药龙头“龙头”背后,实则暗藏忧伤。 01 被“定义”的龙头 “雁过留痕”,历史的发展是有轨迹的,但是有时候痕迹可能会难以寻找。 吉贝尔是如何取得“大单品”利可君片的呢? 其曾如此描述“利可君片曾用名利血生片。镇江制药厂为利血生片的原研方。2001年11月,公司收购了对方全部债权债务,继而公司获得利可君片的全部资产。2007年“公司通过对利可君进行二次开发,形成了现行的利可君片国家药品标准”。 对此,曾有媒体直呼:知识产权是属于‘屠呦呦们’的。 在吉贝尔的披露中,以利可君片为代表的化药制剂、以地榆升白片为代表的中成药制剂以及以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为代表的生物制剂,它们均是临床上
吉贝尔:升白药龙头的忧伤
avatar医曜
09-06

再鼎医药发现“金山”

本文系基于公开资料撰写,仅作为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再鼎医药终于找到营收第二增长点,凭借卫伟迦(艾加莫德)营收额的显著放量,公司净利润亏损大幅收窄。 一直以来,再鼎医药的最大问题正在于缺乏第二增长点,完全依靠则乐苦苦支撑。在则乐营收放缓的情况下,投资者迟迟看不到盈利希望。但这一切在卫伟迦上市后改变了。 2023年9月,卫伟迦正式在国内获批,并于今年1月纳入医保目录。虽然上市仅一年时间,但卫伟迦营收额却持续增长,二季度营收达2320万美元,环比暴增75.8%,而且再鼎医药还上调卫伟迦全年营收指引至8000万美元。 或许很多投资者对于再鼎医药的基本面反转颇感意外,但艾加莫德实际上是一款早已在全球市场证明自身价值的产品,其背后的Argenx公司更是凭借艾加莫德的成功,股价在7年间涨了30多倍,当下市值超越300亿美元,成为全球Biotech最渴望成为的标杆。 01 Biotech的范本 Argenx于2008年在荷兰成立,与大多数初创的生物技术公司一样,Argenx也是通过讲创新故事敲开了投资基金的大门。 当时,Argenx公司打造了一个名为“SIMPLE Antibody”的平台,它是全球唯一一个基于美洲驼IgG1抗体可变区进行治疗性抗体药物开发的平台。美洲驼是一种具有强大免疫系统的骆驼,它们产生的许多抗体与人类的抗体有许多相似之处,与人类治疗靶基因的同源性在60%—86%之间。当美洲驼的免疫系统与人类疾病靶点产生免疫反应时,就会生成高度多样化的抗体库。 借助SIMPLE Antibody平台,Argenx能够获取并探索广泛的治疗靶点,与使用传统方法相比,最大限度地减少发现候选抗体的时间。同时,该平台还具有延长抗体半衰期、增加组织渗透率、提高疾病靶标率等诸多潜在优势,基于这个独特的平台,Argenx开发出靶向新颖且靶标复杂的抗体疗法。 此外,Argenx还有一项长
再鼎医药发现“金山”
avatar医曜
09-04

透视连锁中报季:药店扩张“后遗症”显露,即时零售或成解药

本文系基于公开资料撰写,仅作为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开店、并购、下沉。连锁药房“规模效应三部曲”正日益失效。 自1994年国家开始进行医保定点探索,二十余年间,药店的爆发式增长,沉淀出了头部连锁玩家心照不宣的“第一性原则”——规模。即便去看略显惨淡的中报季,六大连锁最统一的动作仍是:疯狂开店。 日前,益丰药房、老百姓、大参林、一心堂均已进入“万店时代”,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变局也在逼近。 今年以来,种种政策信号都在导向的一个变化是:连锁药房的竞争核心逻辑正由“规模”转为“效率”,尤其是多渠道运营的效率。先是6月起全国多地上线药品比价系统,打破药价不透明的“信息茧房”;而后北上广深四地纷纷加速推进医保支付线上化落地。 当然,这也进一步说明,当药物流通的自由度提升,那些能摆脱路径依赖,做好“线上线下双主场”药房,才能吃到新市场的红利。 长期以来,连锁药房都被投资者视为一条极佳的赛道。基于医保覆盖率提升和老龄化加剧的大背景,“门店数量多”曾是各大玩家的核心竞争力,但如今,这套叙述似乎更难打动市场了。9月2日,整个医药商业板块持续下挫,益丰药房、老百姓等逼近跌停,一心堂、大参林、健之佳等跌幅也在5%以上。 随着一众连锁药房陆续披露2024年中报,产业发展的底层逻辑正在进行分化。“未来或许是得O2O者得天下”,有业内人士坦言。 01 规模不再是唯一指标 连锁药房规模扩张势头仍在延续,但它们的营收增速与净利润增速却开始出现拐点。 与2023年底对比,大参林扩张速度最快,今年上半年新增2077家门店,老百姓、益丰药房和一心堂增加门店数均超过1000家。透过现象看本质,对于连锁药房而言,规模扩张依然是各家企业发展的核心策略。 图:六大连锁药房门店数据,来源:锦缎研究院 可是,这一次扩张并没有带来业绩层面的增长,各家连锁药房的营收增速与净利润增速无一例外均出现拐点。
透视连锁中报季:药店扩张“后遗症”显露,即时零售或成解药
avatar医曜
09-02

鱼跃医疗的多事之秋

本文系基于公开资料撰写,仅作为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百亿营收,千亿市值,进入医疗器械行业全球三十强”,这是2021年初鱼跃医疗掌门人吴群制定的五年目标。 新冠疫情带动起一波药械红利,鱼跃医疗果断抓住机会,在2023年创造了史上年度最佳业绩,营收逼近80亿元,与百亿营收已经咫尺之遥。就当市场认为鱼跃医疗将会在今年趁势完成百亿营收的目标时,鱼跃医疗业绩却发生了反转。 8月23日,鱼跃医疗发布2024年中报,营收与净利润双双下降。具体来看,鱼跃医疗营收43.08亿元,同比下降13.5%;净利润11.2亿元,同比下降25.02%。这样的业绩虽然算不上拉胯,但无疑使得鱼跃医疗离百亿营收目标渐行渐远。至于千亿市值?只能说鱼跃医疗的潜力越来越大了。 对于如此业绩,有投资者在互动平台上提问,“2021年公司提出在2025年公司实现目标为百亿营收,千亿市值,进入医疗器械行业全球30强。请问如今这个目标是否有压力?”鱼跃医疗回复称,“压力肯定总会有的,但我们依旧会把压力转化为动力。” 尽管鱼跃医疗对于未来充满信心,但现在的问题在于:鱼跃医疗筑起的业绩护城河并不稳固,是依靠“买买买”实现的,当外延式的增长遭遇停滞时,鱼跃医疗新动力又在哪里呢? 01 资本堆积的巨头 复盘鱼跃医疗崛起之路,这是一个典型由资本驱动业绩增长的故事。 鱼跃医疗的起点要追溯到1998年,当时其仅是一家聚焦于康复护理产品的地区级企业。2004年,鱼跃医疗开始自主创牌,通过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力度,逐渐将“鱼跃”打造成“中国名牌”。 不过,真正让鱼跃医疗进入增长快车道的,还是依靠后续强有力的并购手腕。 2009年,鱼跃医疗收购了拥有百年历史的苏州医疗用品厂; 2014年9月,鱼跃医疗以11.42亿元的价格收购了华润万东1.12亿国有股; 2015年,收购上械集团100%股权; 2016年收购上海中优,支
鱼跃医疗的多事之秋
avatar医曜
08-29

蹉跎五载,光正眼科如何沦为黄金赛道中的“差等生”?

本文系基于公开资料撰写,仅作为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老龄化趋势叠加渗透率提升,眼科医院成为一条持续增长的黄金赛道。 在这条黄金赛道中,龙头爱尔眼科营收规模十年增长7.5倍,华厦眼科、何氏眼科、瑞普眼科、朝聚眼科也趁势登陆资本市场,并在资本助力下业绩持续走高。 然而,并非所有公司都能享受到黄金赛道带来的红利,钢结构业务起家的光正集团在转型眼科赛道五年后,营收规模依然停滞不前,如今业绩也仅能达到2018年刚收购新视界眼科时的水平。 与一众眼科公司横向对比,光正眼科不仅眼科业务营收落后于其他对手,而且眼科医院(诊所)数量也是已经上市公司中最少的。更为关键的是,无论是营收还是规模,光正眼科这些年都止步不前,沦为黄金赛道中的“差等生”。 图:眼科医院2023年营收与规模,来源:锦缎研究院 8月27日,光正眼科发布了2024年中报,营收规模与净利润双双骤降。具体来看,光正眼科今年上半年总营收4.82亿元,同比降低11.81%;归属股东净利润127.39万元,同比下降75.37%;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光正眼科更是出现665.89万元的净亏损。 从光正眼科身上,投资者不难发现,即使利用资本力量跨界进入黄金赛道,但如果管理层没有优秀的整合能力,最终也仅会留下一地鸡毛。企业发展不能急于求成,必须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 01 光正眼科的扩张困局 眼科医院之所以成为黄金赛道,核心原因在于其业务模式是标准化的,具有极强的可复制性。无论是龙头爱尔眼科,还是华厦眼科、何氏眼科等新势力,它们增长的核心都在于全国规模化扩张之上。 复盘几家眼科玩家这些年的动作,它们的全部注意力都放在了规模扩张这件事上。过去五年中,爱尔眼科的眼科医疗机构数量由170家增长至439家;何氏眼科的眼科医疗机构数量由78家增长至121家;华厦眼科、普瑞眼科、朝聚眼科也均在IPO之后迅速拓展了眼科医疗机构数量。 图:眼科
蹉跎五载,光正眼科如何沦为黄金赛道中的“差等生”?
avatar医曜
08-23

中国创新药的出路

本文系基于公开资料撰写,仅作为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中国创新药,门前两条路:一条叫速度为王,一条叫全球市场。 之所以中国创新药被很多投资者看衰,其本质原因在于产业过于内卷。内卷因何而生?还是因为中国创新药缺乏创造力,一味仿创的设计思路,最终导致很多药物的最终效果趋于雷同,这就造成无法避免内卷竞争。正是这种“仿创”思维的局限,导致热门赛道涌入了大量资本,而真正存在临床空白的领域却鲜有人研究。 创新药的意义,其实就在于解决临床空白领域,只有这样才能立足于海外市场。所以我们始终认为,布局全球市场才是中国创新药企成功的必由之路。 纵观一众创新药企,亚盛医药堪称中国创新药企发展的典型样本。依靠源头创新思维,亚盛医药自主研发的国内首个且唯一获批上市的第三代BCR-ABL抑制剂奥雷巴替尼(耐立克),填补了武田泊那替尼“危及生命的血栓和血管重度狭窄”黑框警告的缺憾。基于优秀的疗效,武田制药在今年6月以93.6亿元总交易额,拿下了耐立克的海外权益。 8月22日,亚盛医药发布了2024年中期业绩,首次实现盈利,迈向全新发展阶段。具体来看,亚盛医药实现收入人民币8.24亿元,同比增长477%,创历史新高;公司首次实现扭亏为盈,净利润达人民币1.63亿元。 亚盛医药实现大额BD之后,其股价很快受到投资者追捧,几近翻倍。从亚盛医药身上,投资者不难看出,优秀的创新药必须能够站在全球舞台之上,什么样的药物才能实现国际化呢?唯有源头创新。 01 源头创新的价值 亚盛医药已经获得FDA授予的2项快速通道以及2项儿童罕见病资格认证,同时还获得16项美国FDA及1项欧盟孤儿药资格认定。这背后,正是亚盛医药基于源头创新的坚持。 耐立克是亚盛医药第一款商业化的产品,亦是一款源头创新产品。在耐立克上市之前,全球仅有一款三代BCR-ABL抑制剂上市,为武田制药的泊那替尼(ponatinib),
中国创新药的出路
avatar医曜
08-21

迈威生物急需一位"天使"

本文系基于公开资料撰写,仅作为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迈威生物就是这样一家有想法的公司。 历数一众中国创新药企,迈威生物的发展路径颇为典型。迈威生物以生物类似药为切入点,当ADC热潮来袭时,及时构建研究平台,并全力切入ADC战场。与生物类似药极为有限的预期相比,ADC则是当下最为热门的技术路线,伴随迈威生物ADC进展的持续披露,公司股价也在2023年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迈威生物的预期几乎全部集中在ADC管线之上。 虽然迈威生物各条ADC管线想象力十足,但从预期到落地依然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再加上其他创新药公司不断与MNC(跨国药企)达成合作,更是让市场对迈威生物的预期画上了一个问号。 不能落地的预期,终归是虚幻泡影。目前,迈威生物缺少的不是预期的高度,而是来自于行业的权威认证。 01 梦想谁来买单?  依靠ADC管线的预期释放,迈威生物曾被市场寄予厚望。然而,就当国内一众ADC药企接连BD出海时,市场却迟迟没有等来迈威生物license-out的消息。 这两年,license-out依然成为市场判断创新药投资价值的主线之一。在2023年初的《2023年,中国创新药投资告别“豪赌”时代》一文中,我们就曾大胆预判,创新药企license-out价值将会显著释放。 与欠缺研发经验的投资者相比,海外药企无疑更能判断一个管线前景的优劣,因此获得大型药企引进的管线无疑在某些方面具有自己的优势。对于创新药企而言,license-out就相当于MNC颁发的“权威认证”,证明公司的管线根据竞争力,毕竟MNC愿意掏出真金白银来投资,这无疑降低了投资创新药的不确定性。 另一方面,创新药研发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德勤公布的数据显示头部国际药企一款创新药的研发成功,平均花费超过20亿美元。虽然国内创新药的研发可能不需要这么多钱,但大量研发支出一定是
迈威生物急需一位"天使"
avatar医曜
08-12

信达生物:将内卷进行到底

本文系基于公开资料撰写,仅作为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凭借对PD-1抑制剂的精准布局,信达生物一度成为炙手可热的创新药新星。 在2023年1月的JPM大会上,信达生物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俞德超曾放出豪言:未来5年信达生物国内产品的收入有望达到200亿元。彼时,信达生物2022年的营收仅为45.56亿元,也就意味着要实现2027年增长至200亿元的目标,信达未来5年都要保持35%以上的收入增长才有可能。 去年,凭借PD-1抑制剂达伯舒的放量,信达生物录得62.02亿元营收,同比增长36.2%,达到了35%增速的既定目标。刚刚披露的二季度业绩中,信达生物完成20亿营收,加上一季度的17亿营收,合计完成37亿营收,同比增长48%,似乎今年业绩有望再次达标。 但进一步剖析,信达生物二季度的20亿营收中,有约8.82亿元是来自达伯舒(礼来财报数据)。在现如今国内医药产业内卷的大环境中,信达生物想要持续实现如此这般增速,仅凭借PD-1这一个大单品是不够的,必须有新的重磅产品去打破内卷。 为了找到新的增长点,信达生物布局了一众管线,希望从中能够寻求突破。但几年时间过去了,信达生物当初的布局不仅没有打破内卷,反而在内卷泥沼中陷得更深了。 01 PD-1的故事不能讲一辈子 “五年规划”的第一年,信达生物达标。 根据年报显示,2023年信达生物来自客户合约的收入约62.06亿元,同比增长36.21%。产品收入达57.28亿元,同比增长38.4%。均略高于35%。这样的成绩单背后,达伯舒起到了主心骨的作用,在公司10款创新产品组合中,年报只点了达伯舒一个名字,称其“销售表现强劲,市场领先地位稳固”。 尽管达伯舒的具体销售额并没有在年报中显示,但是据2023年信达生物合作方礼来的财报数据,信迪利单抗(Tyvyt,达伯舒的英文商标名)全年销售额为3.93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28亿元
信达生物:将内卷进行到底
avatar医曜
08-09

百济神州半年报外的“X因素”

本文系基于公开资料撰写,仅作为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百济神州2024半年报显示:营收同比增长56%。 透视营收结构,9.29亿美元营收中,有6.37亿美元是由BTK抑制剂泽布替尼(百悦泽)所贡献,占总营收的68.8%。作为中国首款“十亿美元分子”,泽布替尼的表现直接决定了百济神州的价值。 从表面看,泽布替尼的竞争对手是“头对头”的伊布替尼,但这却仅是BTK赛道的一个表层切面。在《百济神州“泽布替尼”的对手究竟是谁?》的研究报告中,我们就曾明确提出:泽布替尼的直接对手并非伊布替尼,而是同样抢食蛋糕的阿卡替尼。 以百济神州披露的财务数据观测,今年二季度泽布替尼同比增长107%至6.37亿美元,这样的业绩似乎无可挑剔。但如果置身于整个BTK赛道中,泽布替尼的表现还有这般亮眼吗? 接下来我们就从全球三大主流BTK抑制剂营收入手,剖析一下百济神州泽布替尼所处的真正竞争生态位。 伴随伊布替尼的“沉沦”,BTK抑制剂正在上演“三国杀”。 自2021年营收触顶后,伊布替尼季度营收开始接连下跌。2022年Q1季度的时候,伊布替尼单季度营收还在22亿美元以上,而到了今年二季度其营收已经跌至16.03亿美元。 BTK抑制剂的市场份额不会凭空消失,伊布替尼下降的市场份额分别被百济神州泽布替尼和阿斯利康阿卡替尼所瓜分。泽布替尼由2022年Q1季度的1.04亿美元,飙升至今年二季度的6.37亿美元;阿卡替尼由2022年Q1季度的4.14亿美元飙升至7.9亿美元。 图:三大BTK抑制剂季度营收一览,来源:锦缎研究院 若仅从营收角度考量,阿卡替尼是继泽布替尼之后的第二大BTK抑制剂,而百济神州的泽布替尼虽然营收增速喜人,但却仅能排在全球第三的位置。泽布替尼固然“头对头”战胜了伊布替尼,但其与阿卡替尼之间,依然有一场硬仗要打。 可喜的是,以环比增速角度观测,泽布替尼的营收增速是要全方位强于阿卡
百济神州半年报外的“X因素”
avatar医曜
06-24

繁华褪去,冷静思考合成生物学的“红与黑”

2024年夏初之季,合成生物学是资本市场风口之一。 从4月20日至5月8日,A股50支合成生物概念股中,只有两支出现下跌,平均涨幅幅度达23.5%。其中,川宁生物、蔚蓝生物更是分别上涨91.42%、90.41%,差点实现股价翻倍;富士莱、广济药业、圣达生物期间股价累计涨幅也超过50%。 繁华之下,投资者总是会被利好蒙住双眼。如今合成生物学热度消退,让我们静下心来冷静思考,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赛道?它真的可以颠覆未来吗? 01 第三次生物科技革命 合成生物学可以理解为生物学的工程化,相当于解构各种基础生物元件,然后重新构建具有期望功能的生物系统,生产各种我们想要的东西。看似神秘的合成生物学,最初实则是用来生产“合牛”(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的。 图:合成生物学链条,来源:国联证券 20世纪前页,胰岛素刚被证实能够治疗糖尿病,仍是一种极为针对的药品。在当时,胰岛素主要是从猪的胰腺中提炼,不仅数量稀少,价格昂贵,而且还经常伴有副作用。直至1956年,我国科学家开始运用合成生物学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才将胰岛素价格打下来,而且纯度更高、副作用更小,拯救了无数糖尿病患者的生命。 这是合成生物学的第一次应用,虽然硕果丰厚,但却并未引起业界重视。直至千禧年之后,随着一系列新技术的突破,如DNA测序、合成、基因编辑、底盘细胞构建、人工智能等,让合成生物学重新被产业科学家所重视。 2000年,美国科学家Gardner成功在大肠杆菌中利用基因元件构建 “逻辑线路”,标志着合成生物学作为一项新的领域正式产生。 2003年,美国加州大学Jay D. Keasling教授在大肠杆菌中成功合成青蒿酸的前体物——青蒿二烯,开启了人造细胞工厂生产植物来源天然化合物的新时代。 2015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基因改造的酵母,实现了阿片类药物的全合成。 2021年,中国科研团队利用二氧化碳合成淀粉,又将
繁华褪去,冷静思考合成生物学的“红与黑”
avatar医曜
06-21

翰宇药业梭哈出海,一次断臂求生的新赌局

诺泰生物的一份业绩预告,掀起了资本市场中多肽概念股的上涨潮。 业绩预告显示,诺泰生物预计2024上半年实现净利润1.8-2.5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38-2.08亿元,同比增长330.08%-497.34%;扣非净利润增长1.37-2.07亿元,同比增长318.59%-481.38%。受业绩爆发影响,诺泰生物股价几近涨停。 作为减肥神药GLP-1的上游厂家,诺泰生物业绩爆发足以证明GLP-1需求旺盛。但在如此风口下,另一家多肽概念股翰宇药业却反其道行之,将旗下GLP-1减重产品国内市场的权益给出售了。 5月28日,翰宇药业公告称,将美格鲁肽注射液(减重适应症)中国及部分市场的权益出售给三生制药旗下三生蔓迪,以换得里程碑付款、独家采购价以及约两位数销售提成。在宣布和三生蔓迪合作之后,翰宇药业迅速收到了深交所的问询函,其中就包括了对技术成果转让等事宜的问询。次日,翰宇药业股价大跌15%以上。 就在市场认为翰宇药业即将摆烂时,其却在十天之后给了市场反戈一击。6月7日,翰宇药业利拉鲁肽注射液首次出口美国发车仪式于翰宇药业坪山制剂生产基地启幕。这是瀚宇药业在2023年11月公布了获得美国订单之后,正式开始向美国供应利拉鲁肽。对此市场迅速给予了积极反应,当天股价大涨8.05%。 一面切割出售,另一面又重磅出海,如此割裂的做法让很多投资者摸不着头脑。实际上,翰宇药业早已与减肥药深度绑定,近期这两次频繁的操作其实就是管理层根据行业境况,主动进行的一次断臂求生的新赌局。 01 基本盘崩坏  翰宇药业成立于2003年,2011年在深交所上市,成为当时中国合成多肽第一股。 上市初期,翰宇药业如沐春风,公司业绩始终稳步攀升。在2018年以前,瀚宇药业几乎都保持了双位数营收增长,甚至最高增速超过80%。营业收入从2008年的0.56亿蹿升至2018年的12.46亿。净利润也从两千万升至3
翰宇药业梭哈出海,一次断臂求生的新赌局
avatar医曜
06-20

光正眼科的“忒休斯之船”诅咒

业务基本面全面置换,公司是否就获得全新的价值?这是摆在光正眼科股东面前的灵魂拷问。 古希腊时期,忒休斯是民族大英雄,雅典人将其从克里特岛归还时乘坐的船作为纪念,称作“忒休斯之船”。随着时间的推移,船上的木板开始腐烂,雅典人只得用新木板换掉旧木板。久而久之,“忒休斯之船”的每一块目标都被更换,那么它还是曾经的“忒休斯之船”吗? 与之类似,钢结构业务起家的光正集团(光正眼科曾用名)因传统业务滑坡,在2018年全面切入当时最为火热的眼科赛道:以6亿元控股新视界眼科,后又在2020年耗资7.41亿元收购剩余49%股份。在不断整合并购眼科资产的同时,光正眼科也在持续剥离传统资产,寄希望于通过资本动作实现“凤凰涅槃”。 图:光正眼科2017—2023年眼科业务营收,数据来源:公司财报 通过资本市场中的闪转腾挪,光正眼科变得越来越“纯粹”。那是不是意味着光正眼科已经焕然一新,即将迎来价值重估?但实际上,光正眼科正面临一场“忒休斯之船”诅咒,市场选择用脚投票,缺乏业务根基的盲目并购早已不再符合如今资本市场的口味了。 01 变化的主业,不变的风险 复盘光正眼科发展史,其曾多次更换公司核心主业:2010年上市时核心主业为钢结构,2013年切入天然气市场,2018年转为眼科医院赛道。 通过资产操作,公司的核心业务虽然不断变化,但最后的经营利润却每况愈下。以反映企业实际经营状况的扣非净利润这项数据进行分析,从转型开始的2013年至2023年,光正眼科已经连续十一年亏损,上市后累计扣非亏损金额达6.52亿元。 图:光正眼科扣非净利润,数据来源:公司财报 这样的经营状况表明,公司运营的核心问题并非表象的业务构成,而是最为核心的企业管理内核:企业核心管理内核没有同步升级,即使频繁切换赛道,亦难以获得实际经营业绩的改善。 光正眼科的管理风险不仅停留在经营层面,多年反复折腾使得公司负债率高企。 刚上市时,光
光正眼科的“忒休斯之船”诅咒
avatar医曜
05-15

艾力斯:“我大抵是有些拮据了”

本文系基于公开资料撰写,仅作为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先前,在《贝达药业的遗憾》一文中提到:“先知先觉吃肉”的艾力斯,顺便带着股民也一起吃了肉。作为一名投资者,也很想知道,艾力斯能否承继“创新药第一股”贝达药业当年的荣耀,并且能否破除“单品”的魔咒?  01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排 或许冥冥之中自有天注定。作为建筑行业资深老板的杜锦豪,一直在寻求转型,直到2004年,他遇到了启东老乡郭建辉。而作为留美科学家一员,郭博士也一直有着贝达“三剑客”一样的初心。  于是,双方一拍即合。  但奈何“出师未捷身先死”,2012年郭博士因病去世。而摆在杜老板面前不仅仅是好友的去世,也是关系到“科技关爱生命”的事业将如何延续的问题。  此时,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出身的罗会兵临危受命,并将研发聚焦于肿瘤创新药物——肺癌的治疗:2013年立项,2021年第三代EGFR抑制剂“伏美替尼”获批上市。看到这个时间段,应该也是把贝达“三剑客”的“长征路”重新走了一遍;“伏美替尼”虽不是国产第一,但也近似第一(“阿美替尼”2020年上市)。  不禁感慨:十年磨一“药”。  从“伏美替尼”上市后的表现来看,其收入增长也是非常的“凌厉”,贝达用十年时间才达到20亿元的收入目标,它用三年就达到了,真可谓“后生可畏”。  图:2021-2023年艾力斯的收入和净利润情况  当然,也得看一下,它“凌厉”增长的原因—— “医保+降价”。  “伏美替尼”2021年3月二线治疗获批上市,2022年初进入医保,可以说产品上市来年就可以医保报销了,当然也是有代价的—— 2022年降价79%!  2022年6月一线治疗获批上市,那如何与一代产品或者与同为三代的“奥希替尼”“阿美替尼”竞争呢,可想而知,“疗效”类
艾力斯:“我大抵是有些拮据了”
avatar医曜
05-14

2023年报新趋势:拥抱即时零售,连锁药房看到了什么?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将这个世界分成为“ 前新冠疫情 ”和 “ 后新冠疫情 ”两个纪元。 正如施瓦布《后疫情时代:大重构》所述,疫情已经将这个世界彻底改变,但它并没有带来新的变化,而是加速了疫情之前世界的变化趋势。因此,世界永远不会回归到疫情之前的状态,而是进入到一个全新的状态。 这种趋势在医药产业中最为明显。以买药这件事为例,经过疫情教育之后,越来越多的用户愿意选择即时零售这种便捷高效的买药方式,这也使得连锁药房一直以来极为稳固的传统商业逻辑正逐渐生变并重构。 当下连锁药房正处于红海拼杀阶段,已经有多家连锁药房突破万店,惨烈的市场竞争下,资本对于这个赛道的预期早已降至冰点。但在严酷的大环境下,连锁药房们则交出了一份超预期的答卷:这个产业并没有因为疫情消退而丧失红利,相反在线上化和服务化的探索进程中,延续了一定的增长惯性。从连锁财报来看,除传统的门店扩张路径外,即时零售渗透率日益提升,成为连锁药房下半场发展的增长推力。   01 即时零售,连锁药店新的北极星指标   业绩增长依然是连锁药房发展的核心主线。 纵观国内几大主流连锁药房,在2023年整体业绩呈现出延续增长态势,并没有因为疫情红利的消退而出现业绩退坡的情况。具体来看,健之佳、漱玉平民、大参林、益丰药房、老百姓均取得10%以上的营收增长,其中健之佳的营收增速更是超过20%。 图片 图:头部连锁药房2023年营收情况,来源:锦缎研究院 究竟是何原因催生着连锁药房的持续增长呢?正是因为各家都在新零售转型过程中探寻到了新的方向。 在益丰药房2023年财报中,明确提出医药电商运营逐步升级到集团化医药新零售体系的目标。益丰药房将持续推进基于会员、大数据、互联网医疗、健康管理等生态化的医药新零售体系建设,实现新媒体运营和内容运营能力快速提升。 另一方面,漱玉平民经历新零售领域十年磨砺后,也开始全面提升线上业务的权
2023年报新趋势:拥抱即时零售,连锁药房看到了什么?
avatar医曜
04-26

光正眼科的并购之殇

本文系基于公开资料撰写,仅作为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十年之前,小米CEO雷军曾说过:“站在台风口,猪都能飞上天”。但又有多少人仔细思考过,当风口过去之后,猪的下场如何呢?光正眼科这些年上演的就是一出“风口上的猪”落地后的故事。 钢结构业务起家的光正集团(光正眼科曾用名),在眼科赛道最火热的2018年耗资6亿元控股新视界眼科,通过并购重组切入这个黄金赛道。2020年的时候又耗资7.41亿元收购了新视界眼科剩余49%的股份。然而,13.41亿元砸下去,光正眼科却并没有收获市场的掌声,只换来了无尽的纷争。 4月23日,光正眼科披露了2023年财报,表面荣光背后,扣非净利润却已经连续十一年处于亏损之中。 曾几何时,由资本驱动的外延式并购是A股市场的热门标的,只要切入风口赛道就会引得一众投资者追捧;如今光正眼科的案例,却充分说明:企业发展不能急于求成,必须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 01 跨界并购,一地鸡毛 整个2023年,光正眼科总营收10.75亿元,虽然录得净利润0.09亿元,但客观反映公司实际经营境况的扣非净利润却为-0.06亿元。更为关键的是,自从2012年以来,光正眼科的扣非净利润就没有为正过。 光正集团业务较为传统,相对缺乏市场想象空间,直到通过资本并购切入更热门赛道,一时在资本市场有了更高的认知度:并无医疗产业经验的情况下,光正集团豪掷13.41亿元收购新视界眼科,转型成为眼科连锁医疗公司。 在收购之初,新视界眼科一度展现出巨大潜力,在收购第一年的2019年,就贡献营收8.38亿元,同比增长84.22%;净利润1.29亿元,同比增长122.41%。也正是凭借新视界眼科营收与净利润的双增长,光正眼科股价创出18.85元的历史新高。 但让投资者没有想到的是,当光正眼科完成全部并购之后,新视界眼科业绩突然变脸,甚至在2021-2022两年中发生连续亏损,
光正眼科的并购之殇
avatar医曜
04-24

医药寒冬的增长答卷,百洋医药财报中的明线与暗线

在经历资本清洗,泡沫破灭之后,中国医药产业回归理性,踏上稳健发展的征程。  创新产品接连获批上市,为市场注入新的活力。然而,创新产品的市场表现却呈现出鲜明的差异。既有“十亿美元分子”的诞生,又有因产品商业化运营不善,市场推广艰难,甚至不得不寻求“卖身”的“落后分子”。  深入分析商业化未达及预期的原因,我们发现主要归结为两点。  首先,产品本身未能真正优化医疗场景,难以真正满足患者的需求。其次,企业不具备强大的商业化能力,无法为产品取得应有的回报。商业化能力的“修炼”非一日之功,而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时间和资源。因此,在当前医药产业回归理性的背景下,市场不仅关注研发创新,对具备商业化能力的企业关注度也直线上升。  作为国内医药商业化头部公司,百洋医药在这个寒冬中实现了持续增长,进一步验证了商业化在医药产业权重持续提升的演进方向。  在百洋医药刚刚公布的2023年报中,公司整体营收达75.64亿元;归母净利润6.56亿元,同比增长29.55%,连续三年保持增长,盈利能力显著。净利润端的持续放量增长,预示着百洋医药长期深耕的商业化能力已被验证,品牌效应正在加速释放。  图:百洋医药归母净利润及增速  优秀的商业化能力只是 $百洋医药(301015)$ 的“明线”。财报之外,百洋医药实则还存在一条聚焦创新的“暗线”,明暗两条线交汇,才勾勒出百洋医药完整的生态价值。 01“明线”:品牌效应持续释放 药品商业化,不是简简单单的药物销售那么简单,而是应该通过洞悉临床应用场景,找到真正能够满足临床应用需求的产品,并根据产品的生命周期与资源优势,进行长期的品牌培育。因此,商业化的核心在于“品牌”的塑造,品牌是消费者建
医药寒冬的增长答卷,百洋医药财报中的明线与暗线
avatar医曜
04-22

生物类似药,距离集采有多远?

本文系基于公开资料撰写,仅作为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随着一大批“药王”即将渡过专利期,全球医药产业或将迎来一次集中的“专利悬崖”。延续这一逻辑推理,生物类似药有望在近几年成为风口。 图:重磅药物“专利悬崖”时间,来源:锦缎研究院 不同于创新药在研发上的比拼,生物类似药则是在确定的路径之下,比拼不同的工艺与速度,这也给了一向擅长“Fast-Follow”的国内药企创造了机会。经过多年的沉淀,我国已经涌现出一批具备全球竞争力的药企,相关据统计,中国的生物类似药研发管线位列全球之最。 不过在一片利好的背后,则是生物类似药存在全面集采的可能,犹如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事实上,在省级集采中,已有多个省份进行了生物类似药集采小规模尝试,如2022年广东省和安徽省的集采中都包含了利妥昔单抗生物类似药。 鉴于此,生物类似药距离集采还有多远? 01 逐渐拥挤的赛道 一直以来,FDA对于生物类似药的态度都较为谨慎,实行“可互换资格”制度。所谓“可互换资格”指的是,在任何生物药处方的变更中,保险公司、PBM或药店只能使用可互换的生物类似药对原研产品进行替换,而其他生物类似药的使用则被严格限制。 目前在美国地区获得可互换资格的生物类似药数量仅有4款,而且2022年8月获批的雷珠单抗Cimerli还是因被豁免可转换研究才得以快速上市并获得可互换资格。这些情况表明,FDA对于可转换资格的态度早已开始放松,药企们也难有那么多的资金与经历投入到可转换研究中。 如此背景下,这一谨慎的政策,最终在FDA发布的《生物类似药和可互换生物类似药标签指南草案》中被取消,这也间接助推了美国生物类似药的推广与应用。参考对转换研究无要求的欧洲地区的数据,阿达木单抗市场中生物类似药销量份额高达66%,美国市场的生物类似药市场份额将得到明显提升。 美国市场对于生物类似药态度的宽松,使其有望成为中国
生物类似药,距离集采有多远?

去老虎APP查看更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