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观
保观
聚焦保险科技创新
IP属地:未知
0关注
11粉丝
0主题
0勋章
avatar保观
08-16 09:57

预定利率持续下行,保险业该如何“应战”?

在国有六大银行纷纷将五年期存款的公开利率调低至“1%时代”的背景下,保险产品的预定利率下调政策也最终尘埃落定。 据公开报道,金融监管总局于8月2日向行业下发了《关于健全人身保险产品定价机制的通知》(下称《通知》),要求自9月1日起,新备案的普通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上限为2.5%;自10月1日起,新备案的分红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上限为2%;新备案的万能型保险产品最低保证利率上限为1.5%。 更为引发业内外高度关注的是,该《通知》还首次提出建立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挂钩及动态调整机制。 从经济形势来看,我国目前正处于降息周期,市场利率处于低位,该《通知》的下发,无疑对国内保险市场稳健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日我们在直播中连线了独立经济金融研究学者刘信,刘博士在直播中和我们共同探讨了预定利率如期下调,“2.5%”、“2.0%”的定价逻辑,同时对于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挂钩,如何影响保险产品开发,以及渠道格局将如何进行调整等问题上,也给出了非常中肯的看法,本文的主要内容皆来自该场直播。 1 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下调, 定价逻辑是什么?   我们知道,此次金融监管总局下调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上限,普通型保险产品降至2.5%,分红型降至2%,万能型最低保证利率降至1.5%,这意味着保险业的“2.5%”时代要来了。那么,此次监管下调到低利率水平的定价逻辑是什么? 第一,我们之前也多次谈到,保险公司利润来源主要有“三差”,分别是死差、费差、利差。而一般来说,死差和费差是相对固定的,对保险费用的影响也相对固定,但影响比较大的主要是利差。 也就是说,保险公司在拿到保费之后,一部分钱用来做理财,另一部分钱用来投资。即在成本不变的情况下,保险投资的收益越高,保险公司的利润越大。一般来言,出于稳健角度考虑,保险公司投资方向主要集中在投放存款、国债等资产,这决定了保险公司的收益受市场利率影
预定利率持续下行,保险业该如何“应战”?
avatar保观
08-15 10:20

保费降超50%,“洗牌”持续,在风雨中砥砺前行

尽管“报行合一”政策的具体实施尚未尘埃落定,但保险中介行业已提前感受到了强烈的变革压力,市场氛围紧张而不安。根据行业交流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寿险经代渠道标保同比减少逾50%。 除保费规模下滑外,经代渠道手续费的减少也导致了中介机构外勤队伍流失、机构被迫出清的情况。截至7月19日,年内已有超440家保险中介机构“离场”,折射出监管整顿保险中介“多散乱”的力度仍在加强,各大中介公司亟需寻找新的增长动力和发展路径。 众所周知,“报行合一”策略的核心逻辑,旨在助力保险公司通过优化成本结构与提升运营效率,从而有效降低业务运营中的风险水平。而在这一转型过程中,作为连接保险公司与客户的“桥梁”---保险中介机构,也不可避免地成为了成本控制的关键环节之一,意味着它们同样将承受来自降低成本和提升效能的主要压力。 事实上,自去年中旬银保渠道率先实施“报行合一”政策以来,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与调整,该渠道已显现出触底回升的趋势。相比之下,个险渠道尚未正式步入“报行合一”的轨道,但正是这一“空窗期”,为其提供了宝贵的发展契机。然而,对于专业中介渠道而言,尽管各大头部机构正积极寻求转型之路,以应对行业变革,但其未来的具体走向仍充满了不确定性,诸多疑问尚待解答。 近日我们在直播中连线了保联科技CEO许伟君,许总在直播中和我们共同对上半年保险中介业绩,在直面“报行合一”冲击的背景下进行了复盘回顾,同时对于在监管政策的落地下,保险中介会产生何种变化,以及该如何做足准备来直面挑战等难题上,也提出了非常具有建设性的意见,本文的主要内容皆来自该场直播。 01 直面“报行合一”冲击,上半年保险中介成绩如何? 2024年上半年,保险中介市场经历了一场严峻的考验。要知道在2023年之前,我国保险中介行业在过去的十年里几乎每年是以20%的增速在增长,那么2024年因中介行业的“报行合一”,市场是否会迎来新的
保费降超50%,“洗牌”持续,在风雨中砥砺前行
avatar保观
08-14 10:31

强监管依旧是主旋律,有保司开始“稳业务”!

距离年中已过一月有余,在这个节点下,各大保险公司以及监管层面的年中会议也于近期密集召开,全面总结上半年经营业绩,并精准部署下半年工作重点。   数据上来看,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我国保险业原保险保费收入达到3.55万亿元,同比增长4.9%,同时截至6月末,保险业资产总额已攀升至33.8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了15.74%。   从数据来看上半年全行业呈现稳增长态势,但在市场趋稳的背后,我们依旧要看到行业存在的不少问题。近年以来,行业监管趋严,部分行业乱象也逐渐开始暴露。以寿险行业为例,2024年上半年,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披露了对34家寿险公司开出的214张罚单,被罚金额共计3086.79万元,居于近年高点。   因此,在这个节点上,我们有必要复盘一些中大型保险公司以及监管层面的年中会议细节,看他们如何定调上半年,部署下半年。 1 金融监管总局:政策端延续强监管,市场端发力养老金融   对于监管机构来说,强监管成为上半年的关键词语。   “今年以来,总局系统机构改革稳步实施,‘四级垂管’监管架构正式形成。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取得积极进展,重点领域风险化解有序推进。强监管严监管初见成效,监管制度建设全面提速”,7月29日,金融监管总局在2024年年中工作会议中总结了上半年的工作成效。   部署下半年重点任务时,防控重点领域金融风险被摆在首要位置。金融监管总局表示,要坚持稳字当头,把握好时度效,稳妥有序防范化解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引导金融机构完善定位和治理,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事实上,金融领域严监管也是行业近几年来的关键词之一,今年上半年则是延续了这一种节奏。去年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议指出,金融领域各种
强监管依旧是主旋律,有保司开始“稳业务”!
avatar保观
08-13

新华保险牵手慧择:头部险企要向中介渠道谋求更大价值

近日,慧择控股(以下简称慧择)与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华保险)在深圳前海金融中心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新华保险副总裁秦泓波、慧择控股董事长兼CEO马存军出席。   据了解,战略合作框架下,慧择和新华保险已经在互联网保险产品的定制与推广、客户经营、健康管理服务等领域展开了全面的合作,首款双方联合定制的互联网产品——快享福年金保险(以下简称快享福)已上线。   一家是国内老牌上市寿险公司,一家是近几年来国内保险电商的头部经纪公司,双方的合作也势必会引起市场的广泛关注,那么在这起合作中,新华谋求的是什么?为什么头部寿险公司加强了与中介的合作?今天我们来详细分析。 1 合作内容详解,新华更“有所求”   有关于双方合作的内容,我们主要参考的是慧择官方公众号的推文,在推文中,双方高管表达如下:   图片   新华保险副总裁秦泓波表示,在保险市场探索高质量发展新路径的背景下,新时期适应新生代人群线上保险咨询、线上购买保险、线上保单服务等互联网消费新习惯,更好推进好产品、好服务触达消费者,探索保险电商创新模式,是每一个市场参与者共同的愿望。   图片   慧择董事长兼CEO马存军表示,创立和坚持慧择的保险电商模式,正是希望客户可以在慧择的平台能够轻松实现,以自己喜欢的有边界感、无社交压力的互联网消费方式,获得品牌优选+性价优选的多元保险产品配置选项,以及更加长期稳定且持续的专业服务。   先来看秦泓波的发言,在他的发言中,比较关键的词语有“新路径”、“线上保险”、“触达消费者”、“探索创新模式”等,很明显,新华保险此次与慧择的合作主要是看中了慧择在线上保险商城渠道建设方面的优势,希望与慧择在上述方面进行深入且充分的合作。   而慧择的表态则重申了慧择品牌希望给用户带哪些服务,强调了慧择的
新华保险牵手慧择:头部险企要向中介渠道谋求更大价值
avatar保观
08-12

保险掀起IPO热潮:保险中介、健康险服务商上市忙,哪些模式受青睐?

今年来寻求上市的公司不在少数。国内多家保险中介公司都在冲击上市,迎来一波上市小高潮,包括海尔旗下的保险服务商众淼科技、手回科技、i云保等,互联网保险平台元保也准备冲击美股。 国外市场,保险市场以及大健康领域IPO也很繁忙,近期上市的公司包括保险经纪公司TWFG以及医疗系统Ardent Health。 其中,TWFG是一家独立的保险分销平台,通过自有保险代理机构和MGA模式合作的代理机构,分销个人和商业财产险,该公司的主要业务模式包括独家分支机构协议和MGA产品,分别占据公司2023年收入的77%和18%。Ardent Health则是美国私营营利性医院运营商,通过合资模式和独立运营,为Medicare、Medicaid以及其他健康维护组织提供医疗服务。 这两家公司分别代表了财险以及健康险的典型趋势。在财险领域,由于险种越来越细分和专业化,囊括专业财产险以及超额和盈余险种,因此分销也更加精细化。在健康险领域,医疗机构通过与政府医保项目合作,由此得以发展。 01 保险经纪公司TWFG完成进行1.76亿美元IPO 7月17日,保险经纪公司TWFG宣布首次公开发行11,000,000股A类普通股,发行价为每股 17.00 美元,总收益为1.87亿美元。7月18日,该公司的股票在纳斯达克全球精选市场开始交易,股票代码为“TWFG”。 从公开交易以来,TWFG股价一路走高,在8月2日收于24.87美元的高峰,这之后略有下滑。截止8月8日,股价收于24.38美元,仍然高于发行价。 图片 TWFG:通过保险服务和TWFG MGA运营 TWFG由Richard F. Bunch III于2001年创立,是美国个人和商业保险独立分销平台,提供全面而灵活的产品,包括所有保险产品线、多种分销合同选项、并购服务、专有虚拟助理、专有技术、专有保费融资、无限继续教育、认可计划、合作资
保险掀起IPO热潮:保险中介、健康险服务商上市忙,哪些模式受青睐?
avatar保观
08-09

深蓝保8周年:用知识和创新,筑起抵御风险的堤坝

过去几年,上海白领Shirley对保险的态度发生了显著的改变,从最初的疑虑和拒绝,到最终为全家人精心配置了保险。她对保险印象的改变,源于互联网上对保险讨论的日趋理性,以及一系列客观、深入科普文章的出现。 Shirley的故事,只是众多保险用户中的一个缩影。 2016年,中国保险行业尚处于快速发展而信息又不够透明的阶段。普通消费者面临着信息不对称、产品复杂、销售误导等诸多问题。很多人对保险存在误解,甚至直接认为“保险就是骗人的”。 如今,普通消费者保险认知偏差的情况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在互联网上,关于保险的讨论多了起来,“人生第一份保险怎么买”“20多岁买什么保险”等热议话题下,不乏主动求助和热心提供建议的年轻购保人。 从拒绝到主动了解,从排斥到拥抱,这种态度转变背后,有互联网普及的推动,有保险行业的发展适应,也有像深蓝保一样持续深耕保险科普内容的平台助力。 图片 1 保险行业的“科学翻译官”   2015年,深蓝保诞生于一个真实的保险需求。   当时,创始人许春波想给两岁的孩子买保险,他向身边10余个亲朋好友寻求建议,得到的却是完全不同的回答。   身边人的回答没有统一答案,网上的相关信息也不靠谱,多是保险公司的软文广告。“几乎没有从消费者角度出发的内容。”   “想把保险这件事说明白”,成为深蓝保创立最初的一个朴素想法。   接下来,团队花了两年时间了解、熟悉保险行业。2016年8月2日,台风“妮妲”袭击深圳,全市停工停业,深蓝保第一篇文章却在这一天正式发布了。   之所以起名为深蓝保,“希望公司能为消费者提供如深海般清澈透明的保险服务,帮助中国亿万消费者认识保险的温度。”   此后一段时间,深蓝保的初创团队每天仔细阅读保险条款,给保险公司打电话确认信息,然后将复杂条款总结成200字左右的
深蓝保8周年:用知识和创新,筑起抵御风险的堤坝
avatar保观
08-08

“承保奥运会是一门艺术”:巴黎奥运会背后的保险故事

近日,巴黎奥运会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体育赛事,每届奥运会因为庞大的规模和复杂的体系流程,通常会涉及到诸多利益方和合作伙伴,因此会给举办方带来巨大的压力和风险管理上的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历届奥运会的举办方会以购买保险的方式来规避一些未知风险。国际奥委会更是会提前几年,为每届奥运会购买约8亿美元的赛事取消保险,来最大程度地预防风险上的不确定性。在聚光灯的背后,保险公司如同一张看不见的双手,为奥运会的顺利举行保驾护航。   在本届巴黎奥运会中,保险是如何参与其中?承担了哪些作用?保险预算有多少?哪些保险公司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为大家一一解答。   1 耗资82亿美元, 巴黎举办奥运会的压力有多大? 众所周知,奥运会的举办是一项非凡的壮举,是人类最高水平的身体、思想、精神上的集中表现,但是仅从经济角度来看,举办奥运会所付出代价却不小。所以国际奥会员希望从巴黎奥运会开始,采取比过去更节俭、更环保的方式举行。   但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本届巴黎奥运会仍然耗资82亿美元,相当于2024年法国国内生产总值的0.3%,是史上成本第六高的奥运会。具体建设项目包括19亿美元的奥运村、2.22亿美元的水上运动中心、1.75亿美元的新场馆、17.81亿美元的污水处理和基础设施翻新等等。 图片 历届奥运会投资费用 本届巴黎奥运会的规模到底有多大?我们看一些关键数据。   据悉,本届巴黎奥运会有来自206个国家超过1.5万名运动员参加,将接待1500万名观众,有39个竞赛场馆、329项体育赛事、超过4万名相关员工,其中预计每天将部署约3万名警察。   毫无疑问,巴黎奥运会的投资成本和举办规模是严重超出预算的,这还不包括间接投资成本,比如铁路、机场、酒店以及其他与奥运会运营有直接关系的基础设施。如
“承保奥运会是一门艺术”:巴黎奥运会背后的保险故事
avatar保观
08-07

124家保司上半年短期健康险理赔率:近半数公司赔付率上升

短期健康险综合赔付率是经营相关业务的保险公司核心指标之一。根据监管要求,保险公司应当每半年在公司官网披露一次个人短期健康保险业务整体综合赔付率指标。其中,上半年赔付率指标应当不晚于每年7月底前披露;年度赔付率指标应当不晚于次年2月底前披露。   根据保观统计,截止七月底,目前已经有72家人身险公司和52家财险公司公布了2024年上半年短期健康险综合赔付率。   由于部分公司短期健康险业务规模较小,只要业务端出现一定变化,如单笔的较大赔付,就会导致综合赔付率出现剧烈的波动,所以我们在分析行业短期健康险赔付率情况时,往往不会直接使用行业平均值,而是使用行业中位数以更好反应短期健康险的赔付率情况。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人身险公司和财险公司短期健康险综合赔付率中位数均为38%,同比来看,2023年上半年人身险公司短期健康险综合赔付率中位数为43%,财险公司则为39.8%,二者都较去年同期数据有一定下滑,前者下滑幅度更明显,财险公司相关数据则更加稳定。   整体来看,我国短期健康险赔付率还是相对较低,其中既有大中型险企业务规模大,赔付率较低,拉低了行业赔付率的原因,也有险企强化了前端承保及后端理赔的风控,避免了一些非标体投保和恶意骗保的因素,但理赔率持续走低依旧值得市场关注。   接下来我们将用数据详解人身险、财险公司今年上半年短期健康险理赔率表现情况。 1 接近半数公司理赔率同比上升, 人保财险、平安财险理赔率低于50%   根据保司公告,综合赔付率=(再保后赔款支出+再保后未决赔款准备金提转差)/再保后已赚保费。其中,未决赔款准备金包含已发生未报告未决赔款准备金。因此,影响短期健康险业务的赔付率的因素较为复杂,包括承保、理赔、再保险情况等方面。简单理解就是赔付的保险金占保费收入的比例,保费收入多而赔付支出少,则赔付
124家保司上半年短期健康险理赔率:近半数公司赔付率上升
avatar保观
08-06

中国太保,慢半拍

保险行业格局,不经意间悄然生变。 最近上市保险公司发布的上半年保费数据显示,在财险和人身险领域都位居前三的中国太保,可谓喜忧参半。喜的是财险在头部公司中增速最高,忧的是人身险较为疲弱,上半年增速在几家头部公司中最低,且是老三家公司中唯一负增长的公司。 人身险领域国寿与平安有很大的领先优势,暂时追不上这两家倒也正常。不过值得太保关注的是,近年来在头部公司中增长最快的泰康人寿,保费规模已经逼近太保寿险。而且在今年一季度,泰康保费超20%增长,太保则为负增长。如果不能扭转局面,太保可能明天被泰康人寿超越而退出前三。 在2010年左右,太保寿险也曾被新华保险超过而失去行业季军宝座。不过在此后几年里太保进行渠道改革,2016年又重回前三。 近二十年来,人身险头部公司大体经历了由趸缴向期缴、从银行渠道为主向代理人渠道为主、代理人渠道由人海战术向绩优代理人转型的过程,太保寿险此前的转型做得大体上不错,经历沉浮依然立在潮头。 现在太保寿险又面临比较严峻的竞争形势,而行业也在经历着代理人渠道变革、医疗康养与保险深度融合等变局。如今的太保还能否稳定住行业季军的地位? 图片 财险向上,人身险向下 在国内保险行业,无论是人身险还是财险,中国太保都是老三家之一,在人身险与财险中都长期居于第三位,都是位列在平安之后。 图片 上市保险公司2024上半年保费 从去年至今保费增长来看,太保财险增速在老三家中最快,人身险则增长动能较弱,增速排名垫底。 财险方面,今年上半年,太保财险保费收入增速为7.7%。人保财险、平安产险的保费收入增速分别为3.68%和4.06%。 人身险方面,太保寿险原保险保费收入同比下降1.2%,增速最差,相比之下,平安人寿上半年保费同比增长5.1%,国寿增长4.1%。 在2023年,太保在人身险上也是增速最弱,为3.5%,而国寿和平安人寿分别增长4.3%和6.2
中国太保,慢半拍
avatar保观
08-05

平安、国寿、新华齐换子公司核心高管,万亿赛道迎来竞争新阶段

短短一月之间,三家专业养老保险公司齐换高层。 7月24日,中国人寿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国寿养老)发布公告称,经该公司董事会决议,并报经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任职资格核准,公司任命余贤群为总裁,自2024年7月8日起生正式履职。 余贤群出生于1969年,法学硕士、经济学博士,曾任全国政协办公厅研究室理论局局长。 作为一名在国寿内部工作超15年的“老将”,余贤群在2008年正式加入国寿集团,历任办公室(党委办公室)副主任、主任,品牌宣传部总经理,战略规划部总经理,公司战略规划总监,中国人寿雄安金融发展中心主任。2020年4月,余贤群调任国寿财险党委副书记,任副总裁、首席风险官、董事会秘书等职务。 在同一日,平安养老险也传来拟更换总经理的消息,接任者或为近期因个人原因和聘期届满而辞去相关职务的渤海银行原副行长靳超。 平安养老险现任总经理为王新,1969年出生,今年55岁。资料显示,王新于1994 年3月加入平安,2021年底获批担任平安养老险总经理。 平安养老险相关方面表示,作为一家金融企业,关于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变更,请以官方公布的信息为准。 而在7月上旬,新华养老发布公告,该公司已于近日收到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核准任职资格的批复,自2024年7月12日起,李文峰担任新华养老董事长。 李文峰拥有丰富的金融机构管理经验。新华养老官网显示,李文峰曾于2009年9月至2019年2月任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办公室、董事会办公室、党委办公室高级副经理等职务, 2019年2月至2023年12月任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股权管理二部机构三处处长、高级经理等职务。其中,2023年8月至2024年5月他还兼任中国再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 值得一提的是,这三家专业养老保险公司均背靠上市保险公司,整齐划一进行核心高管变更,可能预示着保险行业巨头们在养老产业的开拓和竞争进入
平安、国寿、新华齐换子公司核心高管,万亿赛道迎来竞争新阶段
avatar保观
08-02

72家财险公司上半年业绩排行榜:收入仅增长5.7%,超半数企业承保亏损

截止目前,国内72家非上市财险公司披露了今年二季度的偿付能力报告,由此今年上半年财险行业经营情况浮出水面。数据显示,这72家财险公司今年上半年合计保险业务收入为2327.81亿元,去年同期为2202.55亿元,同比增长5.7%,但考虑到比亚迪财险、中国渔业互助保险社去年同期保险业务收入均为0,大家财险去年同期未披露相关数据,在剔除掉这三家公司今年的保险业务收入后,剩余69家的合计保险业务收入同比增加3.6%。   相较于保险业务收入有双位数增长的寿险行业,财险行业则表现的“稳”的多。利润方面,72家非上市财险公司合计获得52.55亿元利润,去年同期则为63.27亿元,出现16.9%的下滑,剔除上述三家公司后下滑幅度为15.4%,很明显,财险公司上半年的利润端出问题了。   接下来我们将用数据详解财险公司今年上半年表现情况。 1 保险业务收入保持平稳,符合财险行业调性   先来看保险业务收入情况,在被统计的72家财险公司中,保险业务收入排名前三的为国寿财险、中华联合财险、英大泰和保险,分别为577.84亿元、410.16亿元、97.12亿元。   而这三家公司在今年上半年的保险业务收入增速分别为3.37%、3.92%、6.01%,除去国寿财险外,剩余两家都跑赢了行业大市。 图片 因此我们基本也可以判断,今年上半年对于财险行业来说是一个缓增长、稳增长的格局,这与财险行业的基本面也较为类似。不同于寿险行业更大的波动和弹性,财险行业作为一个基本面更加成熟,波动更小的行业,在保费的整体走势上也更加稳定,很难像寿险行业一样出现动辄双位数的增长或者下滑。   不过具体到部分公司,我们还是发现了一些“更大的波动”。如国泰财险2023年全年保险业务收入为67.3亿元,今年上半年该数据就达到了46.29亿元,同比大增56.17%。作为蚂蚁
72家财险公司上半年业绩排行榜:收入仅增长5.7%,超半数企业承保亏损
avatar保观
08-01

59家寿险公司上半年业绩排行榜:净利润大增39%!

截至目前,国内59家非上市人身险公司已经公布了上半年偿付能力报告。2024上半年,这些人身险公司实现了保费收入和净利润双双增长,其中银保系公司保费表现强劲;整体人身险公司净利润总计达到88.32亿元,同比大增38.55%;退保率整体有所改善,但大家养老仍然最高,中信保诚等公司退保率恶化;多数公司的核心偿付能力和综合偿付能力有所改善;投资收益率整体有所改善,最高的综合投资收益率达到9.55%。 具体到公司,中邮人寿延续了一季度可圈可点的表现,保费收入增长20.31%达到1053.54亿元,且扭亏为盈,录得净利润56.9亿元。当然,整体数据也凸显出一些公司存在问题,例如,泰康养老仍然面临保费下降、由盈转亏的挑战。中信保诚面临退保率恶化、大幅亏损、投资收益率下降的困境。 图片 保险业务收入、净利润双双增长、退保率有所改善 保险业务收入:中邮人寿增长可观,泰康养老降幅较大 泰康人寿、中邮人寿、信泰人寿、工银安盛以及建信人寿是2024年上半年保险业务收入最高的五家公司。其中,泰康人寿的保险业务收入保持第一,达到1390.92亿元,较2023年同期同比增长18.42%。中邮人寿排在第二位,保险业务收入1053.54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0.31%;信泰人寿保险业务收入为359.58亿元,同比增长5.87%,排在第三位;工银安盛和建信人寿的保险业务收入分别为307.54亿元和275.08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7.2和-4.29%。在五家公司中,中邮人寿保险业务增幅最大,业绩增长迅猛,建信人寿则是唯一一家负增长的公司。 图片 2024上半年非上市寿险公司保费收入 从总体的保费增长情况来看,非上市人身险公司中,排除大家养老缺少数据以及恒安标准养老持平,其他公司中,41家公司保险业务收入与去年同期相比取得正增长,16家公司保费录得负增长。正增长的公司中,国民养老涨幅最大,达到836.
59家寿险公司上半年业绩排行榜:净利润大增39%!
avatar保观
07-31

香港分红险大揭秘:“分红实现率”VS“总现金价值率”,两大核心概念有何差异?

人身险市场,当前最热的莫过于分红险,背后的原因除了近期人身险公司接连披露分红险经营数据之外,还有预定利率下调导致产品结构迎来调整的因素,尤其是近期内,又有消息传出预定利率将进一步下调。 这些因素叠加,也让行业更加关注“分红实现率”这一指标。分红实现率衡量了分红险产品非保证利益,一直以来被当成挑选分红险产品的关键。对于内地产品来说,这样的关注虽然有失偏颇,或有一定道理。然而,对于同样受到消费者追捧的香港分红险产品来说,衡量分红险产品表现的不仅有分红实现率这个指标,更有“总现金价值率”这个特定于香港保险市场的指标。目前,业内有一些混淆两个指标的声音。因此,更好地厘清这两个概念,从而理解香港分红险的表现,十分必要。 图片 预定利率一降再降,分红险成“扛大旗”产品 近几年,随着银行存款利率和国债利率下调,人身险市场也迎来了预定预定利率一降再降的局面。为了防范利差损风险,2023年7月31日,保险产品预定利率受监管影响,迎来一次集中下调,普通型人身险预定利率上限将由3.5%下调至3%,分红型产品和万能险产品的保证利率上限将分别下调至2.5%和2%。 然而,在仅一年后,人身险产品迎来再一次预定利率下调。据财联社报道,7月22日,据行业人士透露,人身险产品预定利率将迎来再度“降档”。传统型人身险产品的预定利率或将从3%下调至2.5%,调整期为1个月。分红险的保证利率上限或调整为2%,万能险调整至1.75%,调整期为2个月。 整体市场利率下滑叠加监管收紧人身险产品收益率上限,导致人身险市场的产品结构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早在2023年保险产品利率下调之后,增额终身寿产品开始降温,分红险产品被寄以厚望,有望接力成为主推产品。 2024年开年以来,这种趋势更为明显,分红险产品凭借“保证+分红”两部分收益,成为一些人身险公司产品转型的重点方向。数据显示,2023年,在73家人身险公司中,
香港分红险大揭秘:“分红实现率”VS“总现金价值率”,两大核心概念有何差异?
avatar保观
07-30

香港第一家被接管保险公司:内地“千亿房企”全资持股

7月26日,香港保险业监管局(香港保监局)宣布,委任德勤的三位人员--黎嘉恩、甘仲恒及郑文龙作为香港泰禾人寿联合临时清盘人,全面接管泰禾人寿在香港的所有事务、业务及财产。清盘人的任务是配合保监局的监管行动,维持泰禾人寿的运营以保障保单持有人的利益,并采取适当行动以评估泰禾人寿现时的财政状况。   至此,泰禾人寿成了香港180年来第一家被接管的保险公司,它的股东正是来自福建的著名房地产公司--泰禾集团。泰禾人寿之所以陷入如今的境地,和违规投资以及内地房地产市场下行、房地产企业爆雷有直接关系。 1 泰禾集团斥资106亿布局港险: 泰禾人寿成进军全球的重要平台 泰禾人寿在百慕大注册成立,前身为香港大新人寿,获授权在香港经营长期保险业务,主要从事承保人寿、年金及投资相连保险业务。   2017年,泰禾集团斥资106亿港元收购了香港新金融集团旗下的寿险业务--大新人寿与大新保险服务有限公司,并与新金融集团旗下的大新银行签订了为期15年的独家银保协议。其中,大新人寿香港及澳门业务的对价分别为77.83亿港元和2.17亿港元,银保合作的对价为26亿港元。泰禾集团通过全资子公司永兴达企业间接持有泰禾人寿100%的股权。 图片 泰禾人寿股权结构 2017年11月,大新人寿被更名为“泰禾人寿”,泰禾集团由此正式进军香港保险业。 图片 当时,泰禾集团董事长黄其森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此次泰禾人寿的成立,标志着泰禾投资首次将业务拓展至香港”,“泰禾人寿在香港的发展是顺势而为的决定,泰禾人寿为泰禾投资提供立足香港、面向国际的保险金融平台。”   黄其森还说:“香港拥有完善透明的金融市场,是中国企业进军全球的切入点,泰禾要背靠内地,立足香港,面向世界,泰禾人寿的首要目标是成为香港十大人寿保险公司,为泰禾打造理想的金融平台。”   可以看出,黄其森将泰
香港第一家被接管保险公司:内地“千亿房企”全资持股
avatar保观
07-29

每日全球保险动态 | 印度保险科技公司Acko收购OneCare

行业动态 01 国家医保局:超13亿人参保,医保制度运行总体平稳 据国家医保局网站消息,7月25日,国家医保局发布2023年全国医疗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截至2023年底,全国基本医疗保险(以下简称基本医保)参保133389万人。2023年,全国基本医疗保险(含生育保险)基金总收入33501.36亿元,全国基本医疗保险(含生育保险)基金总支出28208.38亿元,2023年统筹基金当期结存5039.59亿元,累计结存33979.75亿元。 截至2023年底,职工医保参保37095万人,比上年增加852万人,增长2.3%,其中,在职职工27099万人,比上年增长1.9%;退休职工9996万人,比上年增长3.7%,在职退休比为2.71。(来源:经济观察网) 02 李劲松已出任太保寿险总经理 7月25日消息,太保寿险发布临时信息披露公告称,2024年4月26日,经第七届董事会第四十五次会议(临时)审议通过,并于2024年7月18日经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核准任职资格(金复〔2024〕489号),李劲松任公司总经理。同时,潘艳红不再担任公司临时负责人。上述调整对公司的业务经营及财务状况无重大影响。 官网简历显示,李劲松1969年6月出生,曾任太保寿险四川分公司总经理,银行保险部总经理、总经理助理、副总经理,太保集团市场副总监兼战略客户部总经理等。李劲松拥有本科学历,硕士学位。(来源:金融一线) 03 平安人寿福建分公司被罚24万元:因财务数据不真实、委托医护人员代理销售健康保险 7月25日消息,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福建监管局行政处罚信息公开表显示,中国平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福建分公司因财务数据不真实、委托医护人员代理销售健康保险,被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福建监管局警告,并合计处以24万元罚款;林滨时任中国平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福建分公司银保渠道管理团队总监
每日全球保险动态 | 印度保险科技公司Acko收购OneCare
avatar保观
07-26

办贷款“被”加购保险......捆绑销售到底何时休?

一直以来,保险行业的捆绑销售都是监管从严整治的行业不规范行为之一,但随着保险销售渠道的不断发展,特别是互联网保险渠道的不断加强,消费者动动手指就可以在互联网上进行保险购买,使得大量基于互联网销售场景的捆绑销售又有了新的生存空间。 所谓捆绑搭售,是指经营者在正常销售一种商品或服务的同时,采取默认勾选等方式强制或误导消费者购买其他商品或服务的行为。有相关业内人士分析指出,多家平台明知捆绑搭售违反相关法律规定,但仍要“明知故犯”,主要是因为在线销售收益非常微薄,同时还要承担由此带来的人工、网络建设、设备购置和转账交易等成本,因此搭售就成为一种成本回收机制。 互联网消费方便快捷,并不像传统线下消费那样眼见为实,同时在短期可触达的人群数量非线下可及。经营者单纯为了追求营业额,利用信息不对等的优势,采取默认勾选或低价优惠等方式搭售保险,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尽管有平台声称搭售保险等是迎合用户消费习惯、提供人性化服务,但背后主要目的还是通过搭售高利润商品或服务以谋取利益。 一面是渠道的快速发展,一面是捆绑销售的按钮做的越来越隐蔽,消费者发现自己总是“防不胜防”,在这样的背景下,监管需要更以雷霆之势整治相关行为,保险公司也需要再掂量掂量捆绑销售的“后果”。 1 监管“重拳出击”,捆绑销售“禁仍不止” 其实监管一直在对捆绑销售“重拳出击”。 去年3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保险销售行为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对保险销售的售前、售中、售后行为分别进行监管,并再度提及产品分级、销售人员分级管理。要求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了解客户并适当销售,禁止强制搭售和默认勾选,在销售时告知身份、相关事项,提示责任减轻和免除说明等。《办法》自2024年3月1日起实施。 2022年5月,银保监会发布《银行保险机构消费者权益保护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下称《征求意
办贷款“被”加购保险......捆绑销售到底何时休?
avatar保观
07-26

办贷款“被”加购保险......捆绑销售到底何时休?

一直以来,保险行业的捆绑销售都是监管从严整治的行业不规范行为之一,但随着保险销售渠道的不断发展,特别是互联网保险渠道的不断加强,消费者动动手指就可以在互联网上进行保险购买,使得大量基于互联网销售场景的捆绑销售又有了新的生存空间。 所谓捆绑搭售,是指经营者在正常销售一种商品或服务的同时,采取默认勾选等方式强制或误导消费者购买其他商品或服务的行为。有相关业内人士分析指出,多家平台明知捆绑搭售违反相关法律规定,但仍要“明知故犯”,主要是因为在线销售收益非常微薄,同时还要承担由此带来的人工、网络建设、设备购置和转账交易等成本,因此搭售就成为一种成本回收机制。 互联网消费方便快捷,并不像传统线下消费那样眼见为实,同时在短期可触达的人群数量非线下可及。经营者单纯为了追求营业额,利用信息不对等的优势,采取默认勾选或低价优惠等方式搭售保险,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尽管有平台声称搭售保险等是迎合用户消费习惯、提供人性化服务,但背后主要目的还是通过搭售高利润商品或服务以谋取利益。 一面是渠道的快速发展,一面是捆绑销售的按钮做的越来越隐蔽,消费者发现自己总是“防不胜防”,在这样的背景下,监管需要更以雷霆之势整治相关行为,保险公司也需要再掂量掂量捆绑销售的“后果”。 1 监管“重拳出击”,捆绑销售“禁仍不止” 其实监管一直在对捆绑销售“重拳出击”。 去年3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保险销售行为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对保险销售的售前、售中、售后行为分别进行监管,并再度提及产品分级、销售人员分级管理。要求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了解客户并适当销售,禁止强制搭售和默认勾选,在销售时告知身份、相关事项,提示责任减轻和免除说明等。《办法》自2024年3月1日起实施。 2022年5月,银保监会发布《银行保险机构消费者权益保护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下称《征求意
办贷款“被”加购保险......捆绑销售到底何时休?
avatar保观
07-25

2024年二季度全球保险科技融资:重心转向早期创企,整体融资依旧疲软

回顾2024年的第一个季度,保险科技融资的状况令人堪忧。具体来看,2024年一季度的全球保险科技资金降至10亿美元以下,是截止202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同时也是自2017年第三季度以来,首次连续三个月没有出现1亿美元以上的大额融资。毫无疑问,保险科技行业正在面临较长一段融资规模放缓和资本估值下降的时期。   如今2024年已经过半,保险科技数字分析平台Arizent分别发布今年四月、五月、六月的全球保险科技融资报告。虽然融资面与上个季度相比有所好转,但整体依旧疲软。而其中有一些公司融资案例引起了我们的关注,这些公司在技术创新和业务模式上极具亮点,我们具体来看。   1 “融资重置”下, 早期融资有所增加、大额融资打破“得分荒”   自从保险科技投资在2021年见顶以来,我们可以在保险科技行业看到裁员、降薪、亏损等一系列连锁反应,这是因为市场一直在经历“融资重置”。重置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投资活动虽然增加了,但平均交易规模却下降了,投资者在资金分配方面变得更加的小心和谨慎,通过在公司之间平均地分配资本,来减小风险。而我们在2024年二季度的融资报告中,再次验证了以上猜测,其融资交易和早期融资的数量都有所增加,但平均融资规模依旧放缓。那么我们分别从交易数量、融资轮次、大额融资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图片 部分融资案例 融资交易数量有所增加,早期融资成为主导 从Arizent的数据报告来看,4月份的融资事件约39起、5月份的融资事件约60起、6月份的融资事件约40起,二季度融资事件总计139起(其他融资事件,如私募股权注入也包括在总数中)。其中相较于一季度的120起融资案件数量,同比增长了15.8%。   而在融资轮次方面,虽然Arizent没有公布具体的融资轮次分布,但从上图我们可以发现,除开未透露的融资轮次之外,种子轮和A轮
2024年二季度全球保险科技融资:重心转向早期创企,整体融资依旧疲软
avatar保观
07-24

寿险巨头保德信金融永久关停Assurance IQ,互联网寿险模式走进流量“死胡同”

发展多年,互联网寿险始终没能跑出好模式。去年,美国头部寿险公司MassMutal宣布将于年底正式关闭直接面向消费者的代理机构Haven Life。近期,美国另一寿险巨头也传来同样的消息。 据悉,2024年5月,保德信金融宣布关闭直接面向消费者的寿险平台Assurance IQ。五年前的2018年,保德信金融斥豪掷23.5亿美元,收购了这家公司,在当时的保险科技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今来看,最终这笔巨额交易却是以惨淡收尾。 总结来看,保德信金融关闭寿险直销平台反映了Assurance IQ业务模式的局限性,即虽然利用数据和技术手段实现寿险产品销售线上化,但业务的起点乃至核心都是流量,在流量价格越来越贵的情况下,Assurance IQ的业务模式必然走到产出不及投入的困境,导致连年亏损,最终拖累保德信金融集团。 图片 保德信金融关停线上销售平台Assurance IQ 在第一季度收益报告中,保德信金融集团指出,决定退出线上销售平台Assurance IQ业务。 保德信金融美国负责人Caroline Feeney在一封发给员工的电子邮件中写道:“展望未来,我们相信直接投资核心业务和能力将帮助我们成为一家增长更快、资本效率更高的公司。在仔细审查了我们的业务和战略举措后,我们做出了艰难的决定,关闭Assurance IQ业务。” 伴随关停,是裁员。据数据显示,截至 2022年12月,Assurance IQ拥有约1,700名员工,截止2024年5月,拥有1,000名员工,此外还有合同工帮客户寻找保险计划。 图片 来源:Coverager 2018年,保德信金融宣布以23.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保险科技公司Assurance IQ,是西雅图科技史上最大的收购案之一,也是历史上最大的保险科技退出案。 据保德信金融,Assurance IQ的快速增长模式提供了引人注目
寿险巨头保德信金融永久关停Assurance IQ,互联网寿险模式走进流量“死胡同”
avatar保观
07-22

分红实现率大滑坡,分红险还能扛起转型大旗吗?

近日,多家保险公司公布了2023年‍‍分红险实现率数据‍,而不管是整个行业还是具体到大小保险公司‍‍,分红实现率指标都不太理想。 据相关媒体统计,在已披露该指标的超27家人身险企中,有超过400款产品分红实现率高于100%,390多款产品分红实现率低于100%,这意味着近一半产品的分红实现率低于100%,甚至还有些保司的分红实现率出现“跳水”,居然只有35%上下。要知道在2022年之时,市场上就有约90%的产品分红实现率超过了100%。 如此低的分红实现率,也随即引发了市场热议,比如,红利实现率出现大幅“滑铁卢”的背后原因是什么?分红险还能成为寿险转型的主流产品吗? 针对这些市场关切的问题,近日我们在直播中连线了脚印互动创始人李璞,李总在直播中和我们共同探讨了目前分红险产品、服务供给和销售情况,同时对于有哪些原因造成了分红险实现率整体下滑,以及各大保司该如何来应对等问题上,也给出了非常中肯的看法,本文的主要内容皆来自该场直播。   1 国内分红险激荡25年, 一路走来如何演变?   国内分红险发展历史可谓跌宕起伏,在一个降息周期和低利率环境里,分红险一直都是很主流的一款储蓄型险种。比如,在上一个的降息周期,也就是在1996年到2002年这个周期中,彼时监管部门于1999年6月份将寿险保单的预定利率调整为不超过年复利2.5%,在此背景下,分红险就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 随后在2000年4月份,中国人寿发行了大陆第一款自主研发的“千禧理财(分红型)”分红险产品,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在2000年—2013年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展周期中,国内分红险充满了故事性和想象力,可谓正踩中了时代脉搏,成为当时市场主流且炙手可热的险种,分红险保费已经占到整个中国保险市场保费收入的半壁江山,而且在2007年的时候,其占比甚至超过了70%。 直到2013年中国大陆第一款增
分红实现率大滑坡,分红险还能扛起转型大旗吗?

去老虎APP查看更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