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外表里
表外表里认证媒体
老虎认证: 从财报故事,看价值投资。
IP属地:未知
0关注
540粉丝
0主题
0勋章
avatar表外表里
2022-08-10

降价,救不了小鹏被“三杀”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表外表里(ID:excel-ers),作者:张冉冉 赫晋一,编辑:付晓玲,Reno焦虑、烦躁,可能是何小鹏近期的状态写照。这当然和小鹏汽车遇到的糟心事有关。G9发布在即,却被理想的L9先一步抢足了风头。郁闷之下,何小鹏“酸溜溜”发博道:“在激烈竞争的,全球市场,非快消品行业,2C非保护领域,有哪个好产品是靠精准定位,在中长期可以获得优势壁垒的?”运营层面,也是诸事不顺。近期小鹏调整了策略,对新车售卖「降价+送软件」,引发老用户大量不满。7月的造车新势力交付量显示,蔚小理集体被后起之秀反超,小鹏汽车销量环比下跌24.66%,三家里下跌最大。在资本市场上,更是频频遇冷。如下图,今年三月以来小鹏汽车相继被华尔街的机构降价调级。然而,大半年前,风向完全不是这样的。彼时,随着P5的大卖,订单早已排到春节后;P7作为旗舰标杆,被视为年轻一代最爱的科技酷炫的电动车,在相关调查里,受欢迎程度也超越Model 3。媒体则积极造势,铺天盖地盛捧,“中国需要一个能与特斯拉真正抗衡的造车新势力,如若小鹏汽车能够充分发挥长板效应,‘超车’并非没有可能。”小鹏生产链,也争气,肇庆工厂二期在11月交付投产,广州工厂也将进入状态。过去供不应求的局面,或将得到显著改善。甚至在21年最后一天,何小鹏对微博一幅抽象画猪卡索,感叹道:“探索不同的生命旅程”,志得意满写在脸上。那么,为何短短半年时间里,就乾坤倒转,两极反转呢?究竟是何小鹏心态变差,还是小鹏出了问题呢?一、“实用性价比”路线,承压大宗和加息周期众所周知,去年10月以来,小鹏的月销量,就稳定在了新势力第一。然而可以看到,其利润收窄情况,并不乐观。据小鹏2022Q1电话会议:第一季度的毛利率环比下降,主要由于原材料成本增加。确有此事,疫情反复下,占成本大头的电池部分,受大宗周期的影响,价格猛涨:动力电池原材料碳酸锂价格,一路飙升;电池
降价,救不了小鹏被“三杀”
avatar表外表里
2022-05-18

拿什么拯救京东的盈利?

“一季度净亏损30亿元”,昨日京东$京东(JD)$ 2022Q1财报一出,市场一片唏嘘。从2021Q4亏损52亿,到这次的接连巨额亏损,让人仿佛回到京东深陷亏损泥沼的2018年。“赚钱”,再次成了京东过不去的坎。去年年底以来,收缩京喜等亏损业务、攻坚高毛利“时尚居家”品类,为了“赚钱”,京东似乎没有放松过。就连京东的管理层,也在今年3月份的电话会议中明确表示,要打响“盈利保卫战”:今年会在管理层KPI上提高盈利的权重。可惜,在疫情对当前消费环境的线上线下“双杀”打击下,其效果不佳。接下来,京东又打算如何实现这一“盈利”目标?其确定性如何?我们下文将分两部分进行分析。一、2022年“赚钱”的心,呼之欲出就2022年一季度各业务分部的利润情况看,很多高层的KPI可能都达不了标。利润拉胯最严重的是新业务板块——京喜、京东产发、海外业务及技术创新,2022Q1其亏损进一步扩大到近24亿;京东物流的盈利水平也不稳定,本季度利润率再次为负值;京东零售业务利润率虽然为正,但也仅有5%不到。就新业务来说,原本这块业务里聚焦下沉城市的京喜,被视为京东过去几年的重要方向之一,实际上京东也确实从下沉城市获得关键的新流量。如下图,2020Q3-2021Q1,京东的新用户持续大幅增长,获客成本也一直保持在300元左右的水平。但2021下半年开始,随着下沉市场竞争加剧,京东逐渐落了下风。比如,据36氪消息,2021Q4京喜拼拼的日单量约为800万,GMV在90亿左右。相对比下,多多买菜、美团优选和淘菜菜的GMV分别约达430亿、380亿、130亿。结果就是,业务数据上,2021Q3之后,新用户增长连续放缓、获客成本也一路走高,获客效应边际递减。财务反馈上,同期新业务的收入增速一路下滑,
拿什么拯救京东的盈利?
avatar表外表里
2021-12-27

阿里巴巴的“宏观经济学”

作者:张冉冉、赫晋一,编辑 :付晓玲 本文核心结论: 经分析发现,阿里股价走势与部分宏观经济指标高度趋同,可通过观测以下关键指标进行判断: 先于股价变化的指标有:十年期美债收益率、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速,可用作观测预警; 与股价同步变化的指标有:PMI—新订单指数、发电量和铁路货运量累计增速,可用作同步留意; 滞后于股价变动的指标有:工业企业产成品存货增减、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速、社零总额同比增速,可用作后续确认。 一、背景介绍 近一年阿里不景气,很多投资者认为是受竞争、监管等因素影响,但我们分析认为,宏观因素影响巨大,甚至已成为核心矛盾。 因阿里作为中国头部电商企业,比如,在2021财年(2020年4月-2021年3月),其主要指标占比情况为: 营业数据:中国零售市场总额为7.5万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整体约35万亿,其中阿里占比为21%; 用户体量:截止2021年3月,阿里巴巴中国零售市场年度活跃消费者达8.11亿,2020年底总人口14亿,其中阿里占比约58%。 宏观经济会对其有明显影响,这里详细分析宏观经济因素对企业股价的具体影响。 二、推演逻辑 本文分析基于以下推演逻辑: 在阿里的收入构成(GMV* take rate)中,take rate受竞争等因素影响,GMV则和居民消费水平、市场竞争等有关。 进一步拆解阿里GMV(单用户消费金额*用户数量)可知,在互联网人口红利见顶的背景下,单用户消费金额影响比重提升。而消费金额和居民消费水平直接挂钩,很大程度由企业景气度决定。 企业景气度受宏观政策影响极大,比如监管政策、产业政策、货币政策等,会直接引起企业以及行业发展波动,进而影响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 从而梳理出宏观经济对阿里股价的传导逻辑为:政策底→市场底→业绩底。 下面,我们具体分析在传导周期的不同阶段,关键影响指标有哪些。 三、结果 自2014年美股上市以来,阿
阿里巴巴的“宏观经济学”
avatar表外表里
2022-08-21

阿里云们为何失掉了明星光环?

在云计算企业一片萎靡之际,腾讯2022Q2财报,再次给行业一记暴击:2022Q2季度,腾讯云企业服务收入,同比负增长。往前翻阿里 Q2财报,也是类似:云计算收入增速下滑至10%,创历年新低;经营利润率也再次转正为负。云计算一直被认为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互联网企业的“第二增长曲线”,如今怎么成了这副样子?是云计算行业被错判了吗?貌似也不是。就在国内云厂商哀鸿遍野之时,国外云厂商AWS、微软云、谷歌云却稳步高速增长:同期的营收增速高达33%、20%、36%。要知道,在2021年前,亚马逊们的营收增速,在阿里云面前就是“弟弟”;就连彼时占比不太高的腾讯云,其增速也和亚马逊不相上下。然而,从2021年开始,高增长的阿里云、腾讯云却开始一路下滑到如今这步田地。国内云计算行业,到底怎么了?一、客户结构转变后,还能去哪里掘金?“增长放缓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宏观经济活动放缓、互联网大客户收入下降、中国互联网客户需求疲软。”2022Q2电话会议上,阿里高管对收入增速不佳如此解释道。事实上,不只阿里云,国内众多云厂商来自互联网企业云服务的营收权重,都很大。数据显示,阿里云截至2021年底,互联网行业客户收入占比为48%。据腾讯2022Q1电话会议:云业务的营收50%来自其他互联网公司,40%来自金融和制造业等传统企业及政府部门。如此客户结构,在互联网行业景气度周期中,当然是乘风而起。然而2020年之后,一方面,互联网自身增长红利见顶。另一方面,监管趋严,在线教育、游戏等用云大户领域,或多或少被按住。这样一来,云厂商的增长自然也同步受影响。看到这种情况,不少投资人难免心生芥蒂。比如,有人评价腾讯云准备用企业微信、腾讯会议等PaaS、SaaS层的优势走差异化路线称:指望它拉动腾讯重拾增长,不现实。但腾讯自己显然不这么想,两个月前的腾讯智慧能源发布会上,相关高管表示:“企业微信、
阿里云们为何失掉了明星光环?
avatar表外表里
2022-03-11

贝壳没被“错杀”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表外表里(ID:excel-ers),作者:张冉冉 、赫晋一,编辑:付晓玲、慕沐昨天贝壳发布2021年年报,股价狂跌了23.9%。这显然不是基本面的变化,而是市场恐慌情绪的蔓延所导致的。因为,贝壳发布年报时,正赶上前一日的盘后交易,在那四个多小时里,不断上演着这样一幕:众多股民在“买入”还是“卖出”之间徘徊。想跑路的,似乎怕错过“要是贝壳能把装修,像房屋中介一样正规化,那绝对是核弹级成长”的机会。准备进场的,可能又对“2021Q4贝壳实现营收178亿,同比下降21.5%;净亏损为9.33亿”的业绩表现生怯。但之后,美国证监会依据《外国公司问责法》,认定百济神州、百胜中国、再鼎医药、盛美半导体、和黄医药等五家在美上市公司为有退市风险的“相关发行人”消息一出。市场恐惧之下,中概股遭到集体“血洗”。此时,已经没有人在意企业的基本面问题。但不巧的是,贝壳的跌幅,为当日“丐中丐”之最!这种外在“非常情况”总归是会过去的。踩过一地鸡毛、拉回理性后,能影响企业估值的,还是企业自身的确定性。下面,本文将就此展开分析。一、业绩不佳,但潜藏“高弹性复苏”故事事实上,市场对贝壳2021Q4业绩会不佳,早有预期。毕竟去年下半年楼市的惨烈,摆在那里。财务数据落地,确实如预期;但业务表现,却是另一番景象。如下图,该季度贝壳在存量房和新房交易业务的佣金率,无论同比,还是环比,均有提升。这样局势下,贝壳此举难免有“坐地起价”之嫌。(这一行为,很容易遭到铁拳之痛,房子都卖不出去了,还提佣。)数据显示,2021Q4贝壳的门店数量,虽然环比减少了近3000家,但同比仍增长了8.7%。而环比之所以减少,据2021Q4电话会议:是平台在减少新门店的加入、并且对部分门店进行合并以增强竞争力,从而提高平台的运营效率。这体现在数据上就是,2021Q4贝壳平台平均每个门店的GTV,止住了大幅下跌趋势,门
贝壳没被“错杀”
avatar表外表里
2022-08-07

腾讯逃不过的周期劫

关于企鹅的信仰,正在崩塌。一年多来,股价飞流直下,毫无抵抗性的,从747高度,坠落至288新低谷。重回五年前,那个「王者&荣耀」开始的地方。有散户血亏50%,洒泪离场,并表示,“七百多买入腾讯$腾讯控股(00700)$ ,虽然腰斩,但坚决清仓了。腾讯的问题,不在于暂时性‘变天’,而是自身成了一块盐碱地”。更多投资者,则对段股神(段永平)一腔幽怨,痛斥他多次唱多,8次操作腾讯,结果仓位不到1%,而自己仓位早就超过40%,妥妥地割韭菜行径。无独有偶,著名股票大V唐朝也在此之列,喷他是Excel炒股,恰烂饭。事实上,即便是乐观派,对当下监管、游戏问题、抖音冲击等,遭遇的困境也不可置否。对未来什么时候回暖,只是悻悻言道,“信任小马哥团队,相信时间的玫瑰”。当然,也有看戏不嫌事大的,戏谑嘲讽,“如果跌破250,我减仓茅台,南下驰援腾讯”。总之,关于《错付腾讯这五年》这事儿人声鼎沸,某种程度上,众生形成了默契。过气股王,沦为消遣谈资,任人肆意臧否,关于它的价值信仰,轰然倒塌。那么,腾讯(股价)真的没救了吗,还会「错付下一个五年」?当我们把格局打开,复盘腾讯上市的18年里,历次超额收益的形成原因,答案就豁然开朗了。备注:超额收益区间选取 1、2006.12-2007.10:最高收益率为352% ;2、2009.3-2010.2:最高收益率为300%(本段超额收益,是金融危机中断后的延续);3、2013.7-2014.6:最高收益率为161%;4、2017.1-2018.2:最高收益率为145%;5、2020.4-2021.2:最高收益率为113%。本质上说,每一次惊艳收益率背后,都是一次次产业演绎与变迁。具体来说,关于腾讯的超额收益,有以下三个周期特征:1、
腾讯逃不过的周期劫
avatar表外表里
2023-05-07

供给侧改革,救了爱优腾一命

一直被视为“烂生意”的长视频,终于扬眉吐气了。 从《狂飙》到《漫长的季节》,口碑流量双丰收;《大侦探8》也登上综艺排行榜Top1,打破“综N代”疲软魔咒。 平台业绩随之渐入佳境,腾讯视频自曝接近盈亏平衡点;爱奇艺更是已连续4个季度实现运营盈利。 股价表现也可圈可点,几大平台从去年10月开始明显反弹,芒果翻了一番,爱奇艺则较去年低点狂飙超过380%。 业绩和股价如此妖娆,市场纷纷“真香”起来,且看好逻辑大致分为两派: 一种认为爆款是流量密码。比如,摩根士丹利等对爱奇艺的评级,即基于剧集观看量和用户增长带来业绩上涨。 另一种则是“IP论”,坚持IP能通过多种内容衍生持续放大价值,类似于漫威、迪士尼。 这些观点一定程度上解释了长视频过去的发展逻辑,但放在当下,似乎不太适配: ·爆款逻辑优等生奈飞,交上了“十年最差财报”,《黑暗荣耀》等剧集大火依然未能使其提速。 ·IP赢家迪士尼,也出现了流媒体业务会员增速下滑的局面。 基于此,是时候给长视频行业换套逻辑了。 而观察到国内影视行业已经出清多年,我们对煤炭、水泥、生猪等行业多轮出清历史进行了复盘,发现本轮长视频平台热度暴涨,或许与供给出清接近拐点有关。 本文将从“供给侧出清”的维度,对长视频行业的投资逻辑进行探究: ·供给出清之时,就是值得关注之日 ·需求增长或相对企稳,才是明确的买入信号 ·行业补充产能的难度,决定投资仓位的大小 一、供给出清之时,就是值得关注之日 “我很怀念煤老板当投资人的日子,我经历过各种投资人,房地产商到现在的互联网企业,最好的是煤老板。” 2018年,编剧汪海林的这段话,被“苦国产剧烂片当道久矣”的网友,捧成了年度热梗之一。 彼时,大家共鸣的点在于:煤老板们特别尊重专业人士,一点不干预内容。 但其实,煤老板们淡出投资圈的原因,对那时的长视频行业更有借鉴意义。 2009年,“四万亿”刺激政策犹如天降红包,经济回
供给侧改革,救了爱优腾一命
avatar表外表里
2023-07-05

京东玩不起“低价”?

本文来自:表外表里,作者:周霄 谭鸠云,编辑: 曹宾玲 京东正在颠覆自己。 过去,其倡导“多快好省”,“好”排在“省”前面。但刘强东一回归,就严肃强调:“低价才是唯一基础性武器。” 在落地执行上,也相当果决。以百亿补贴为例,有京东员工感叹:过去类似级别的项目,从立项到上线起码要耗五六个月,现在只花了一个多月。 京东的转变,并不难理解。环顾其四周,阿里、拼多多、抖音无不虎视眈眈,留给京东的生存空间越来越逼仄。 活下去,才有故事可讲。但如此生死攸关的一战,京东的打法令人困惑: 大张旗鼓对标拼多多的百亿补贴,被机构发现价格依然更贵;“贵就赔”的承诺,也被消费者投诉。 企业内部,关于“低价京东”的争论也喋喋不休。甚至连刘强东也不敢拍板:“我很多年没有管业务,今天没办法给兄弟们提供一个特别具体的答案。” 总之,这场仗究竟怎么打、打多久,目前看不到京东的标准答卷。而战略清晰、战术模糊,对一家转型期的公司来说,并不是好事情。 当下的京东,究竟是情急之下的孤注一掷,还是孤勇者的破釜沉舟呢? 一、“平价+服务”的折中路线,踩不准时代脉搏 傲娇的京东、阿里,终于都低下了高贵的头颅。 前几年,即便“魔鬼之师”拼多多来敲门,京东、阿里也只是推出特价版APP京喜、淘特应战,主站依然高冷。 但如今,前有刘强东痛斥兄弟“夜郎自大、沾沾自喜,以为掌握了定价权,丝毫不关注我们的低价优势”,后有马云高喊“回归”,各大电商集体向拼多多看齐。 实际上,拼多多还是9块9抢手机的老样子,并不是现在的拼多多让京东、阿里更忌惮,而是其所代表的零售趋势不容忽视。 可以看到,零售行业作为宏观经济的晴雨表,在不同的宏观周期里,会托举出不同的零售模式。 比如,2014年前后,随着国内经济高速发展,居民消费信心空前高涨,消费逐渐成为拉动经济的“第一大马车”,不少溢价较高的品类与行业也因此乘风而起。 投射到电商行业上,主打品质化、优
京东玩不起“低价”?
avatar表外表里
2023-05-09

B站能否避开死亡螺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表外表里 (ID:excel-ers),作者:陈子儒 赫晋一,编辑:付晓玲 曹宾玲 对闹得沸沸扬扬的B站“停更潮”,资本市场不以为然。 可以看到,在恐慌情绪冒头、B站股价连续下挫时,不少机构纷纷站出来表示,停更对B站的基本面影响有限。 这样逻辑的出发点,主要有两个。 一方面,针对此事,B站相关人士后续澄清表示:停更只是个别情况,相关表述严重失实。 而对争议的焦点——UP主的收入问题,B站对其的支持力度有目共睹:2022年年报显示,年内收入分成达到91亿,同比增长18%,远高于收入增速的13%。 如此真金白银的扶持,创作者们怎么会走呢。 另一方面,B站商业化因为短视频Story Mode的出现,越来越有想象力。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可以看到,曾经也有很多平台有类似想法——如疯狂从知乎挖人、20亿补贴创作者的悟空问答,不差钱、资源扶持武装到头发丝的腾讯微视,但最终都以“惨淡”收场。 复盘它们或关张或糊的过程,核心矛盾在于写手和KOL持续流失,用户被分流,逐渐陷入“死亡螺旋”。 由此来看,B站目前释放的停更信号,可能不应该被轻轻放下。 一、创作者持续流失,死亡螺旋的开始 在没落之前,微视的增长势头是这样的: 2013年上线3个月就超过微信,登上App Store免费排行榜第一名。一个月后的春节,日活超过4500万人,总播放量超过一亿次。 但高光时刻没维持多久,聚光灯下的主角就变成了美拍。可以看到,2014年5月美拍上线后,有着更让人艳羡的下载量增长。 形势逆转的原因,和彼时短视频应用的共性问题有关——微视没有滤镜、模板和好玩的表情包,普通人很难通过手机拍出来好看的内容,创作热情受限,更多是专业人士参与的PGC。 而美拍一上来就把注意力放在“拍得好看”这件事上,MV模板和美颜滤镜一经推出,就在年轻女性人群中收获众多拥趸。 微视的内容供给已然落后,更严峻的是已有
B站能否避开死亡螺旋?
avatar表外表里
2022-05-25

为什么现在是重估小米的关键点

本文来自:秋源俊二,作者:周霄 张怡小米Q1财报显示,本季度小米总体手机销量同比去年,下降1090万部。受此影响,收入同比负增长。一部分投资者争相发表观点,看下来大抵都是一个论调:核心手机业务下滑,小米要不行了。他们担心,Q1手机卖得不好,接下来几个季度的小米是否也会同样困难?这样的疑问在我看来,是典型的线性外推的思考。实际上,整个市场对小米手机的风险,出现了过度定价。具体来说,首先从手机销量可以发现,Q1小米手机全球市场份额占比在提升:2021Q4-2022Q1,从12.4%环比增长到12.7%;而同期,苹果手机市场份额环比下滑5.4%。其次,小米这一季度业绩更多是短期结构性的芯片短缺影响了产能,而该约束条件正在发生明显变化;更重要的是,在需求下行的整体大环境之下,小米反而表现出更强的抗周期能力。先说结论,小米的手机销量低迷是暂时性。接下来本文将通过复盘还原,探究业绩兑现的确定性。一、“老大难”芯片问题,出现周期拐点就具体业务的表现看,小米手机卖不动的原因在于“有市无货”。比如,2022Q1财报电话沟通会中提到:小米150美元以下机型的芯片缺口,超过1000多万台。这正与财报中手机销量的同比下滑量吻合。而这种情况,不只出现在小米身上。手机行业持续受芯片短缺影响,面临的是共性问题。比如,行业公认最不缺芯片的苹果,都在2021Q2表示:预计 9 月季度的供应限制将比 6 月季度的情况更严重。这些限制将主要影响 iPhone 和 iPad。回到小米,资料显示,2021年8月,由于芯片短缺,Redmi Note 10 已经停产;同期,小米官方透露Redmi Note 10 Pro、Redmi Note 10S 或是 Redmi Note 10 等5G手机同样面临芯片供应问题。今年开年,小米中国区、国际部总裁卢伟冰曾在微博“抱怨”称:“今年芯片太缺了,不是缺,是极缺”。这在数据上也
为什么现在是重估小米的关键点

Uber活成了滴滴羡慕的样子

本文来自:表外表里,作者:赫晋一 黑银轲 张冉冉,编辑:付晓玲 曹宾玲 从中国销声匿迹的Uber,活成了滴滴羡慕的样子。 最新统计显示,Uber的市值飙升到1600亿美元,比蜷缩在粉单市场的滴滴,高出6倍。 可过去两家的正面交锋中,Uber明明输多赢少: 当年Uber以网约车开创者之姿,携20亿美元降维进击中国市场,最终以“卖身”滴滴收场,送给滴滴一个“Uber屠夫”的称号。 在滴滴穷追猛打,扬言“要去全球市场和Uber竞争”之际,Uber却丑闻缠身,别说接招,连创始人卡拉尼克都被投资人炮轰下台。 逐鹿资本市场时,对比更加鲜明,Uber开盘即破发,滴滴上市当日大涨18.9%。 昔日手下败将,一朝局势反转的戏码,难免令人唏嘘。有投资者力挺滴滴,认为从效率来看,滴滴的网约车业务远高于Uber,其完全是被生存环境拖累了。 但事实上,如今的Uber已不仅是全球版“滴滴”,而是全球版“美团+滴滴”。可以看到,其外卖业务与网约车业务体量相当,并驾齐驱。 很显然,两家的经营范围,已经不在一个竞争纬度上了。 一、美国“北上广”竟是“外卖贫矿” Uber被滴滴赶出中国的时候,北美大本营的业务也正在历劫。 “除非能发明飞行自行车,否则不必担心Uber的竞争。”2016Q1财报会上,美国“外卖一哥”GrubHub对横空出世的Uber Eats,不屑一顾。 彼时的Uber,有超200万潜在外卖员(司机),超800万潜在外卖用户(网约车用户),以及十几年积累的城市路线图,做外卖的条件得天独厚。 按理来说,GrubHub应该严阵以待,但现实出人意料。 GrubHub傲慢的底气,看用户对Uber Eats的评价就知道了:一位纽约用户在Facebook吐槽,“订购午餐时显示15-26分钟就能送到,结果让我等了50分钟。” 各在座的打工人们,代入一下这样的配送效率,是不是已经开始生气了?美国的打工人们,当然
Uber活成了滴滴羡慕的样子
avatar表外表里
2022-12-05

新旧势力再洗牌,蔚小理被打回原形?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表外表里 ,作者:张冉冉 赫晋一,编辑:付晓玲 曹宾玲新能源车企,正在被打回原形。10月的新能源销量TOP10排行榜显示,蔚来踩线入榜,小鹏、理想查无此人;与其相反,传统车企占据6席,且包揽前五排名。而新能源车型TOP10的情况更为极致,上榜车型全是传统车企的。不止销量,产能供给情况也是类似。下半年以来,一票传统车企大讲放量故事。比如,10月广汽埃安第二工厂投产,新能源单车产能超过40万辆,制造成本下降10%,双驱动快速放量。12月,极氪001宣布,交付周期进一步缩短至4-6周。新势力们,却是交付危机不断。然而,大半年前,风向完全是相反的。彼时,新势力们先发优势下的一众爆款车型,牢牢占据新能源汽车消费端的焦点——理想对奶爸群体的洞察,蔚来的极致服务,小鹏的技术,被津津乐道。相比之下,传统车企除了比亚迪,多在新能源转型上反应迟钝。吉利2015年曾放言,计划到2020年90%以上销量将是新能源车型,但实际上到2021年,新能源车市场渗透率也仅约为7.5%。长安旗下的新能源汽车销量,截至2022H1仅为8.5万辆,占总销量7.54%。对新趋势洞悉的悬殊,反映在股价上。蔚小理总销量是吉利、长安等车企的二十分之一到十分之一,但市值却远高于后者。那么,为何短短半年,就两极反转了呢?一、消费需求支配下,汽车品牌各领风骚数十年可以看到,传统车企这些“后来居上”的新能源车型,除了极氪,售价基本都在30万以外,10-20万区间的车型最多。与之相反,已然走中高端路线的头部新势力,今年的新车型大多价格进一步向上。比如,蔚来的ES7、理想的L9、小鹏的G9。而这背后揭示的,正是两者销量差距拉开的原因。据交强险数据,2022H1,10-20万价格区间的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明显提升,超过30%。且这种趋势还在持续,如下图,艾媒咨询8月调研数据显示,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意向选购价位在1
新旧势力再洗牌,蔚小理被打回原形?
avatar表外表里
2023-06-28

阿里云们,降价“钓鱼”

本文来自:表外表里,作者:张冉冉 周霄,编辑:付晓玲 曹宾玲 今年以来,互联网云厂商似乎在集体表演“自杀”。 一季度里,各家业绩的恶化形势,没有太大改善。比如,阿里云2023Q1营收增速已经跌到负增长2%。 但这个节骨眼上,业内却打起了价格战:4月底,阿里云宣布核心产品价格全线下调15%至50%;腾讯云紧随其后,部分产品线最高降幅达40%;京东云直接承诺“全网比价,买贵就赔”。 内卷之激烈,被网友调侃为,“换个思路,各家可以相互倒卖彼此的产品赚差价了。” 然而,外界谈论生死之际,云厂商们却讲起了奉献。腾讯2023Q1电话会议淡定表示,降价“适用于中小企业”;阿里则在合作伙伴大会上放言,“希望将技术红利更多回馈给客户和伙伴,让更多中小企业更好地使用云计算。” 可商业世界哪有无缘无故的好,所有的恩惠,都是有诉求的。 可以看到,此轮降价的品类主要聚焦在数据库和云存储产品,甚至一些云厂商还放开了包括ECS、数据库PolarDB、机器学习PAI等支持AI大模型训练云产品的免费试用。 与此同时,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等都在加码生态,以降低大模型的使用门槛。 很显然,技术普惠是借口,押注AI技术周期恐怕才是真心。 毕竟如此一来,不仅有可能打破现在的“增长困境”,还有新的利润想象空间——靠降价降低AI模型训练成本,圈新的上云用户,再通过生态建设,将用户留住,撬动更多变现渠道。 就这个角度来看,“自杀式”降价不失为一个破局的思路。但价格战这味药,能有几分疗效呢? 一、AI技术周期,降价率先圈住“观望者” “阿里云们可能会得不偿失。” 对于互联网云厂商重打价格战,一些投资人相当不看好。其提到的“失”,指的是被牺牲的利润。 此前,云巨头们要么刚有了经营利润率好转的迹象(如阿里),要么刚定下“要利润,不要规模”的目标(如腾讯),可以说才喘上来半口气。现在降价潮袭来,相当于扑灭了赚钱的希望之火。 明
阿里云们,降价“钓鱼”

淘宝京东该戒掉“工厂直供”PTSD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表外表里 (ID:excel-ers),作者:周霄 谭鸠云,编辑:付晓玲 一向视产业带为后花园的拼多多,似乎警惕了起来。 最新的内部专家会上,谈及“供应链竞争局势”,拼多多管理层表示,“今年应该会更激烈,我们主站上给白牌商品和产业带低价商品的权重会更高。” 事实上,激烈的苗头已经显现。京东在互联网裁员背景下,发布采销召集令,呼吁已离职人员回归;抖音出台产业成长计划,招揽产业带商家;阿里的1688,持续在社交平台刷存在感。 一切都昭示着,国内零售行业已然将「低价」的重头,押注在了“工厂直连”上。 然而,复盘海外各类零售模式会发现,“剔除一切中间商”,并非降低加价率的唯一方式,只要匹配自己的商业模式,维持对应用户最低的加价率,就能达成最优解。 比如,ALDI(奥乐齐)主打“大牌同源”代工厂生产的自有品牌,靠挤出品牌溢价,成了“聪明消费者的首选地”。 类似打法的Target(塔吉特),拿着大牌设计师的产品,找代工厂贴牌生产“同款”,由此标榜“期待更多,花费更少”。 相比之下,“美国穷人店”沃尔玛的供应链就复杂了,涵盖了代工厂、经销商与品牌商等角色,直接从工厂采购的比例不足20%。 而追求“超低价”的Dollar店(一元店)、堂吉诃德,供应链更为繁琐,甚至强调一线员工自行决定商品采购。 也就是说,不必一味追求所谓加价率最低的“产业带直连”,像沃尔玛、Dollar店们那样,瞄准核心目标人群,在自己的供应链舒适区里成长,一样活得很好。 一、ALDI们“慷大牌之慨”,Dollar店们“四处出击” 一直以来,ALDI都靠着“一招鲜”吃遍天:通过“同品牌一样,却更便宜”的同源代工产品,和碰瓷大牌外包装的手法,以进击的克隆品牌在全球开花。 ALDI货架上的自有产品,通常由知名品牌制造商如德贝勒、百达、雀巢、联合利华等生产,且包装如同“孪生”。 对此,其目标用户也欣然接受,“
淘宝京东该戒掉“工厂直供”PTSD了
avatar表外表里
2022-07-13

错付腾讯这五年

“17年伊始,持有腾讯快5年,还是负收益,说看走眼了吧,利润确实增长了;说持有时间短吧,都快5年了还要怎么长。”一位价值投资者,在吐槽道。一声哀鸣,应者不绝。国产价投们也纷纷表达着困惑与愤懑。某种角度来说,他们吐槽,多少是有道理的。毕竟,在这五年中,腾讯的利润涨了3倍;各条业务线竞争力也依旧是top3级别的;社交护城河宽阔到,拿着望远镜仍然看不到对手。可市场的反馈,确实零涨幅。都说一家好公司是值得长期持有的,但持有腾讯5年却不赚钱,多少让人难以接受。简单归因,肯定是估值贵了啊。但这样肤浅的解释,并不足以让人信服。基于此,表外表里深度还原这两个时间点的情况,做了一些分析,有以下三个启示:1、产品周期驱动下的高景气,要警惕周期持续性2、技术迭代导致的业务变迁,需要预判竞争走势3、对宏观和监管高敏度业务,需定期做坐标系体检一、产品周期驱动下的高景气,要警惕周期持续性6月下旬,腾讯开始了今年的第三轮裁员,优化的重点包括IEG(互动娱乐事业群)部门,据相关员工披露:好一点的部门,裁员幅度约20%~30%,一些小部门整体裁撤。对此,有员工忍不住问道:“明明游戏收入还是很高,为什么要裁员降薪呢?”是呀,从2017年至今,腾讯游戏业务的毛利占比一直在50%以上,怎么就到了大幅裁员的地步了?我们来看一组数据对比:2017年,游戏畅销榜TOP30,腾讯不仅占据13个席位,且自研或代理的新游,基本都排在前列。2021年,游戏畅销榜TOP30,腾讯只占7个,且撑场面的基本还是2017年的老产品,新面孔只有《天涯明月刀》。注:红色字体为端转手游戏业务景气度悬殊巨大,反馈在数据上就是,2017年,腾讯游戏收入增速达38%;反观2022Q1,游戏收入增速为零。也就是说,如今腾讯游戏整体处于“阵痛期”,各部门的日子怎么可能不受影响。那么新的问题来了,为何仅5年时间,腾讯游戏就彻底变天了?其实问题在2017
错付腾讯这五年
avatar表外表里
2023-08-15

B站的野望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表外表里(ID:excel-ers),作者:张冉冉 黑银轲 周霄,编辑:付晓玲 Reno “未来的搜索形式会不断地发生变化,但是它的市场规模之大,恐怕远超很多人的想象。” 李彦宏4年前打出的子弹,时至今日,似乎击中了百度自己。 近期(七月底)B站投资者日上,管理层披露业务最新进展:“B站在搜索这块,有非常大的流量增长空间,今年Q2起,我们会增加搜索广告的尝试。” 而更早之前,3月初B站开始陆续出现搜索广告。比如搜索“游戏”,搜索结果中的第三个位置展示了游戏广告。 也就是说:B站给出商业化可能的答案,正是视频搜索。 实际上,这不是无源之水,也不是无本之末。行业趋势便是如此,目前视频平台的搜索趋势都愈加明显。抖快均在去年上线搜索广告,Tiktok也在今年3月放开搜索广告。 对于后面的发展,普遍信心十足。如快手2023Q1电话会议也说道:搜索流量快速增长,搜索广告转化效率更高。 巧合的是,这都是最新一个季度发生的转变。这显然离不开过去半年AIGC的大热——行业由TensorFlow时代,发展至Transformer时代。 当下,技术进步的催化,或许打开了视频搜索可能性。过去受制于视频搜索技术、时间效率、成本(人工、硬件)等难题,正在不同程度的一一发生变化。 这自然会打破过去视频行业的商业化天花板。 相比长视频(缺乏有用性)、短视频(纯粹奶头乐)的特征,B站独特的中视频、泛知识、通俗有趣等特征,匹配搜索行为的特定需求,会产生更好的化合效应。 在AIGC时代,视频搜索或将成就B站的“野望”,同时,引发百度的“危机”。 一、AI实现“看视频说话”,视频平台就能坐上金矿 很长的互联网发展周期里,视频搜索都被证明是一条很困难的赛道。 难就难在,视频搜索的整个搜索流程里(输入关键词→解析关键词→召回→结果呈现),召回和结果呈现环节,都存在很大挑战。 以召回环节来说,要实现
B站的野望
avatar表外表里
2023-04-26

美团“跟牌”抖音:棋至中局,利润杀开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表外表里 (ID:excel-ers),作者:张冉冉,编辑:曹宾玲 付晓玲 静悄悄的美团,终于正面迎战抖音了。 最近在其App美食页面下,新增“特价团购”板块,打出“限时补贴,全网低价”的口号,而过去半年,抖音“全网最低价”,已成为大众共识。 并据相关纪要放风,美团已下定决心反击抖音的入侵:到店事业部2023年目标是GTV实现60%增长,收入和利润不做太多要求,主要抓商户数量和交易额。 同时,新一轮的组织调整也同步进行——“内部活水”岗位也明显倾斜到店业务,目的是“应对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 但此前,画风完全不是这样的。抖音成功自营外卖业务后,一位内部人士对晚点LatePost惊叹进展之顺利,“几乎没有感受到美团的反击。” 在过去几个季度电话会议上,面对分析师对抖音竞争的频繁提问,王兴也始终稳如泰山:“相比于其他平台,美团有差异化价值。” 终于现在有了回应,然而市场却更焦虑了。 “跟牌”抖音,复刻低价,「利润杀」是板上钉钉的事,而这或许只是开始。至于价格战幅度如何、持续多久,则更让市场揪心。 毕竟蛇打七寸,抖音以犀利手法,已经抢了美团部分“现金奶牛”到店酒旅业务。若一旦陷入长久苦战,必将是一个「又错付三年」的结局! 正如雪球球友的吐槽:一个多年亏损的公司,投资人还能接受难看财报多久? 基于此,本文将以《抖音攻陷美团》《抖音卷美团》的论述为基础,进一步分析美团价格战如何杀利润、具体幅度以及持续周期的情况。 一、学拼多多烧钱买流量,进入杀利润阶段 “现在挺多二人餐都会用美团下单,销量不错。”一位北京的商家接受采访时这样说道。 据了解,该款套餐在美团特价团购板块的价格为62.3元,与之相比,抖音的标价为79.9元。也就是说,消费者是冲着便宜去的。 众所周知,低价是抖音本地生活的核心之一。比如,晚点Latepost曾提到,抖音采取低价策略是为了防止用户比价后在美
美团“跟牌”抖音:棋至中局,利润杀开始
avatar表外表里
2022-07-20

芒格不吃比亚迪的“鱼尾”

本文来自:表外表里 ,作者:张冉冉 赫晋一,编辑:付晓玲 曹宾玲芒格对比亚迪的偏爱,没能经得住考验。港交所数据披露,比亚迪2.25亿股于7月11日被转让给花旗银行,数额刚好与伯克希尔2021年底重仓股中的比亚迪持股比例一致。几百亿的仓位,从保险柜里,挪到了菜市场路边摊,俨然一副“跑路”姿态。不过,市场似乎对这起事件背后的事主,是否是芒格存疑。毕竟,芒格一直以来对比亚迪的狂热,有目共睹。2008年,芒格给巴菲特打了认识51年来第3个建议投资的电话,投资标的就是比亚迪。切入投资后,芒格和巴菲特多次在现场、股东大会抑或是社交网络上,为比亚迪站台。比如,2018年芒格参加《每日期刊》(Daily Journal)年会时表示:“比亚迪很重要,现在是一家极其成功的公司。”而针对“会不会抛售比亚迪股票”的问题,他斩钉截铁表示:抛售比亚迪?我想这不是我的风格,比亚迪是芒格家族的一员,我想我会带着它进坟墓。这样一个“深情款款”的形象,说他会变心,多少让人“难以置信”。但商业世界里,大家都是千年的狐狸,哪来什么白莲花啊。可以看到,从2008年以每股8港元买入至今,芒格持有比亚迪14年,回报已近36倍。不妨回归投资本身,看看比亚迪到底是否到了要抛的时候?一、挺过第一个风投退出高点,赌销量高兑现“当你对像比亚迪这样的企业下注时,不仅仅是在对比亚迪下注,而是在下注赌某样东西即将会被证实。”2010年年会上,芒格如此阐述投资比亚迪的逻辑道。他所说的“某样东西”,正是早期投资对项目的底层逻辑——赛道、马、骑手,因应到比亚迪身上,就是新能源赛道、比亚迪和王传福团队。换句话说,芒格投资比亚迪,初衷是一笔风险投资。芒格的老伙计巴菲特,在同一年的访谈中曾盛赞称:“比亚迪CEO王传福是一个不平凡的人,我很看好他们的管理层。”不过,眼光到底准不准,最终还是要以高回报说话。因此,风险投资的退出时机很重要。从Gartn
芒格不吃比亚迪的“鱼尾”
avatar表外表里
2022-09-27

寒冬下的大厂广告:B站装矜持,拼多多放大招

本文来自:表外表里 ,作者:陈成 陈子儒,编辑:曹宾玲 付晓玲 寒气逼人,可以说是2022年上半年互联网广告市场的真实写照。 “当前中国市场的广告预算较为低迷,受疫情影响,部分城市实施管控,许多品牌下调了广告预算。”小米集团副总裁林世伟在最新一季电话会议上如此分析道。 无独有偶,2022Q1电话会议上,快手CEO程一笑也表达了对广告业务前景的担忧:“从3月开始,广告收入同比增速放缓,目前暂无明显恢复势头。” 更甚者,直接宣布要抛弃广告业务。今年7月,金山办公CEO章庆元在微博上发声:“我们计划明年彻底关闭广告业务。” 惨淡不仅挂在一众大佬的嘴边,也写进了各家的财报里。 长视频赛道吸金能力不俗的芒果超媒,上半年广告收入下滑30%,热门综艺《浪姐3》开播时仅仅收获了5个赞助,而上一季是15个。 多条腿走路的腾讯也未能幸免,网络广告收入连续3个季度同比下跌,Q2降幅扩大到18%,其中媒体广告同比下降25%,创历史最大降幅。 头部尚且如此,其他平台更是瑟瑟发抖。将国内近20家平台的广告业务拉到一起,几乎“无人生还”。 如此“寒气”,市场或多或少已有体会。但“惨”,解释不了广告业的一切。 基于此,表外表里深度复盘了互联网广告行业,发掘了经济下行周期内,各公司呈现分化状态,表现出不同的结构特点、周期韧性和潜在弹性。具体有以下四点发现: 1、下行周期,转化链长的平台被抛弃 2、LTT增长,才是广告增长的北极星指标 3、不同体量用户平台,锚定业务体系迥异 4、短视频化趋势下,广告商业模式趋同 一、下行周期,转化链长的平台被抛弃 一般而言,用户增长可以拉动广告业务提升,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性。 以用户增速yoy为坐标系横轴,2022Q2广告营收yoy为纵轴,得出平台分布情况如下: 备注:1、气泡大小指广告业务规模;2、坐标系原点为均值点;3、假设用户增长和广告业务增长之间为等比例同向变动
寒冬下的大厂广告:B站装矜持,拼多多放大招

去老虎APP查看更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