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思维
量化思维认证个人
老虎认证: 一个工作玩耍两不误的教授。
IP属地:广东
0关注
2281粉丝
0主题
0勋章

哲学家怎么发明了金融工具赚钱?

说到哲学家,人们很自然地会联想到博学、理性、沉思等特质,他们研究存在、思辨真理、追求智慧,却常常被视为与金钱无缘,被刻画成远离世俗功利、甘于清贫的形象。 △以乞讨为生,住在陶缸里的哲学家第欧根尼 @Jean-Léon Gérôme 1824-1904 于是就有人讥讽道:“Those who can, do. Others philosophize.” ——有能力的人去实践,做不到的人才思考哲学。 对此,古希腊第一位哲学家——泰勒斯(Thales of Miletus)给出了有力的反驳。 △Thales of Miletus 相比于苏格拉底或柏拉图,泰勒斯的名字或许不那么广为人知,但论及贡献和影响力,泰勒斯绝对是首屈一指的。他在哲学、数学、天文学乃至金融上的开创性思维,构筑了多个知识体系的原点。 △Thales of Miletus 来看看泰勒斯都做了些什么。 数学:被视为世界上第一位数学家。证明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泰勒斯定理(Thales' theorem),并引入了“证明”的方法和概念,为几何学奠定了基础;他还根据阴影测算了金字塔的高度,用木棍计算了船只离岸的距离。 科学:被称为“科学之父”。提出“水是万物之本”的思想,是第一个摆脱神话束缚、以理性与经验主义理解世界的哲学家。他强调观察与理性,而非神话与迷信,为现代科学打下了基石。 天文学:第一个准确预测日食的人,这次日食发生在公元前585年5月28日。发现了小熊星座作为导航标识相对于大熊星座的优势。研究天体运行的周期,揭示了气候变化与季节规律。 然而,即便是这位伟大的哲学家,也因生活贫困而饱受当时精英阶层的指摘和挖苦:认为他的智慧与学识如果不能带来财富,就一无是处。 泰勒斯对“哲学无用”的嘲讽感到厌倦,但身为一名哲学家,他决定“医治”这些人的无知。 他明白坐而论道没有用,最好的方法就是直接用行动证明哲学可以致富。于是就点亮
哲学家怎么发明了金融工具赚钱?

从赛场到秀场:F1如何用娱乐化杠杆撬动消费市场

人类对速度的追逐仿佛与生俱来,而一级方程式赛车(F1),正是这种追求最具象化的表达。然而,这项拥有75年历史的传奇赛事,却有过一段“封闭”的过往——六十余年里,它更像是富豪名流与铁杆车迷的专属游戏,赛车的速度屡创新高,F1的商业模式却未能与时代同步提速,粉丝流失、增长放缓、一度濒临没落。从精英运动到大众娱乐:F1的急速转向转折点发生在2017年。当年,美国传媒巨头Liberty Media完成对F1的收购,并开启了一场彻底的市场化与娱乐化转型。它不再将F1视为单纯的“体育项目”,而是一个内容稀缺、价值亟待挖掘的全球娱乐IP。在此之前,F1的营销方式相对传统而保守:没有专门的内容或数字营销团队,信息传播仍依赖电视直播、转播与传统出版物;赛事幕后、车手信息严格保密,赛事文化神秘而封闭;核心受众以高净值中老年男性为主,年轻人被视为无关人群。彼时的F1掌门人、英国商业大亨Bernie Ecclestone曾放言:“我不理解为什么要吸引年轻人……他们大多没钱。我对Twitter、Facebook这些无聊玩意没兴趣。我宁愿和有钱的70岁老人做生意。吸引这些孩子毫无意义,因为他们买不起这里的任何东西。如果营销人员瞄准的是这些受众,那么也许他们应该找迪士尼做广告。”这番言论一度让F1坐实了“老白男俱乐部”的刻板印象。不过,这段话中的最后一句无意中却也“预示”了F1商业模式未来的拐点。作为专业的媒体公司,Liberty Media接管后迅速引入了数字时代内容工业的思维体系:全面拥抱社交媒体,提高可及性与参与度;鼓励粉丝生成内容(UGC),提升社区活跃度;顺应流行文化潮流,发布新logo、新主题曲,打造更年轻化、更具情绪张力的F1形象。正如F1商业运营总监Sean Bratches所言,F1不再满足于成为顶尖的赛车运动品牌,而是要成为全球最好的娱乐品牌。内容为王:用“故事”驱动需求在体育商业化
从赛场到秀场:F1如何用娱乐化杠杆撬动消费市场

美股暴跌:精心布局还是关税之祸?(二)

这几天的美股暴跌拉动了全球股市暴跌。最近总有朋友问我的不确定性模型是否预测到了这次股灾。这篇两周前写的关税和美股的关系,现在回头看看,应该是最早敲响警钟的吧。。。美股暴跌:精心布局还是关税之祸?2025-03-19 下面对之前的内容进行一些补充和更新。关税落地,贸易战打响,全球资本市场笼罩在不确定性的阴霾之中,市场的剧烈波动成为这场战争最直观、强烈的反应。在特朗普宣布加征关税后的短短两天内,美股市值蒸发高达6万亿美元,创下历史纪录。而当他话锋一转,宣布暂缓部分关税时,市场随即大幅反弹,市值回升5.1万亿美元。美国三大股指经历了近几十年来最动荡的时期都未曾有过的一轮震荡。2025年4月9日,标普500指数大涨9.5%,创下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最大单日百分比涨幅。道指飙升逾2900点,涨幅达7.9%,创下有史以来的最大单日涨幅。纳指则暴涨12.2%,创下自互联网时代以来的最高单日涨幅。这场动荡不止席卷美国,欧洲、亚洲的主要市场同样剧烈震荡,全球市场在特朗普政策反复之间上演高频“过山车”行情。掀起这场风暴的关键人物特朗普,其对经济带来的不确定性影响,已经超过了2020年的新冠疫情所造成的冲击。自上世纪80年代初声名鹊起以来,特朗普便不断鼓吹用关税对抗“不公平贸易”。在以其政策反复无常著称的政治生涯中,关税——这个对他来说“字典中最美的词”始终如一。按照经济学定义,关税主要有三大功能:1)保护本国产业:通过提高进口商品价格,增强本土产品竞争力;2)增加财政收入:政府通过征税获得资金;3)调节贸易平衡:限制外国商品大量涌入或鼓励出口,调节贸易逆差,或作为谈判筹码,对其他国家施加政治影响力。这些作正是特朗普一直强调的目标:用关税填补减税计划带来的税收缺口,同时兑现他让美国再次“伟大”和“富裕”的承诺。但,现实远比口号复杂。关税大战:是危机还是机遇?首先,这是一个数学问题
美股暴跌:精心布局还是关税之祸?(二)

美股暴跌:精心布局还是关税之祸?

反复无常的关税政策,不容乐观的经济数据,持续不断的股市震荡,以及此起彼伏的衰退预警,共同描绘了当前美国市场的混乱图景。这一切的中心,都围绕着一个关键人物:特朗普。从当初的“建墙”口号到如今对关税的执念,他总能利用混乱的局面制造出强势的政策叙事,在危机中攫取战略主动权。正如《权力的游戏》中Petyr Baelish所言,“混乱不是深渊,混乱是阶梯(Chaos isn't a pit, Chaos is a ladder.)”。对特朗普而言,“制造混乱”就像呼吸一样简单。在特朗普2.0竞选期间,他曾抛出一系列大胆的承诺,其中减税计划尤为引人注目。他提议免除小费、加班费和社保福利等项目的所得税,惠及约9300万的美国人;为消防员、警察及军人提供特别减免;甚至扬言彻底废除联邦个人所得税制度。然而,如此大规模的减税势必造成财政收入缩水,扩大财政赤字或推高债务。那么,如何填补这一缺口?答案指向关税——对所有美国进口产品征收10%~60%的普遍性关税,让其他国家来“补贴”美国的账单,用这笔钱来弥补低税收的差额,并兑现他让美国再次“伟大”和“富裕”的承诺。简单说明一下,关税(Tariffs)是国家对进口(或出口)商品征收的一种税。主要有三大用途:1)保护本国产业:提高进口商品价格,让本国产品更有竞争力。例如:对进口汽车加税→国产车更便宜2)增加财政收入:政府通过征税获得资金3)调节贸易平衡:限制外国商品大量涌入或鼓励出口,调节贸易逆差,或对其他国家施加政治影响力这种“美好”的愿景,实际效果如何?关税政策:历史回响还是另辟蹊径?先来看数学计算。经济学家阿瑟·拉弗(Arthur Laffer)用拉弗曲线(Laffer Curve)揭示,高税率未必带来高收入,反而可能扼杀经济活力。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分析进一步指出,若要以关税完全取代所得税,所需税率将远超市场与现实的承受能力。此外,特朗普反复
美股暴跌:精心布局还是关税之祸?
avatar量化思维
2024-09-30

如何量化运气对成功的影响?

怎样取得成功?成功人士的秘诀又是什么?这些问题共同构成了一门经久不衰的学问——成功学。 描写成功人士的文章和著作,都有着相似的叙事逻辑,即他们的成就都归功于出类拔萃的个人特征,如天赋、智商、情商、才能或是精神品格。这种设定不仅是大部分成功学的基础,也影响着社会资源的分配方式。 于是就有一种自然而然的假设:最成功的人,往往也是最有能力的。 很少有人去验证该假设是否正确,因为它本身就带有事后偏见(Hindsight Bias),是通过一种事后决定论的机制来寻找成功的“原因”。 事实上,是人们需要这些原因。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把一个个随机选择和意外因素串联成令人信服且合乎逻辑的故事,而故事,通常更受欢迎。 在这种相对主流的成功叙事中,运气鲜少被提及或往往被忽略,因为它的存在可能会削弱故事主角的能力,不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 不过,这只是其中的一面。如果以财富作为成功的一个标准,在另一面,则写有不少“幸运儿”的故事。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某人因为一句话、一个动作、一张照片或一个视频全网走红的事件屡见不鲜,而且可以说是当下“最容易”且常见的一种成功方式。巨大的流量本身就会产生经济效益和财富流动,所以许多爆红事件总会伴随着这样一些网络流行句式:“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了”,“泼天的富贵轮到____了”。 网红现象所带来的造富神话,显然不同于前面提到的那种成功叙事,也无法用那样的逻辑和假设来解释。对于巴菲特的成功,很少有人会说他只是“运气好”,而对于网红的成功,倾向于认为是“走运”的却是大多数。 那么,在像巴菲特这样成功的人身上,是否也存在“运气”的成分?要讨论这个问题而不陷入“宿命论”的窠臼,就需要从科学的角度去探究“运气”的影响。 先来看前面的假设会有什么问题。 社会许多层面的资源分配都遵循着一种众所周知的模式——80/20定律(也称为幂律或帕累托定律),80%的资源由20%的人所拥有。其中,
如何量化运气对成功的影响?
avatar量化思维
2024-09-17

中秋寄语

中秋节是一个承载着传统文化的节日,今年依旧延续我们的传统,在这个节日,继续为超量子基金的朋友们送上一份满含文化的礼赠。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我发现自己思考的问题会离科学和技术越来越远,反而离生命、哲学和文化越来越近。 科技是如此的reliable,在我觉得可以tak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s granted的时候,却发现我对生命、哲学和文化的认知一次次被更新。 于是乎,今年推荐的书就是一本由MIT物理学家Max Tegmark撰写的关于生命、哲学和文化的书:《生命3.0》。 在生命1.0的“生物阶段”,人类通过进化获得了承载智慧的硬件(身体&头脑)和软件(意识&思想)。 在生命2.0的“文化阶段”,我们继续通过进化获得了硬件,但自己设计了很多的软件(宗教、政治、哲学、文化、艺术、科学)。人类对美好、幸福、愉悦、痛苦等的主观体验,都是建立在头脑和意识中的。 在生命3.0的“科技阶段”,终于,我们在一个窄窄的门缝里,看到了一束光:人类可以依靠自己来设计硬件和软件,通过人工智能来继续推进我们对世界的思考、认知和交互。 在宇宙138亿年的历史里,绝大多数时间是在生命0.0的阶段度过的。虽然生命1.0存在于过去漫长的38亿年,但是现代人类(homo sapiens)仅仅出现于30万年前,而文明的兴起最早也只能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 在宇宙的维度里,人类的文明和生命的迭代如此的微不足道,但是幸运的我们则处在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上。 如果说前两个生命阶段是碳基生命,那么未来的生命3.0则是可以建立在硅基上。 过去几年里,超量子基金在给投资赋予硅基的生命:以前的投资是需要碳基的人类(如巴菲特)来做的,直到非常非常近的历史(超量子过去5年在做),投资这件事还是很难用硅基的机器来做的。 也就是在过去的五年里,在投资这件事上,智能
中秋寄语
avatar量化思维
2024-05-08

决策,好与坏

在提到行为经济学时,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绝对是不容忽视的存在。 尽管这位心理学家从未上过经济学课程,但他确实因“将心理学研究的见解融入到经济科学中,特别是在不确定性下的人类判断和决策领域”的贡献而荣获200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卡尼曼的研究伙伴Amos Tversky因为去世得早(1996年),没能共同分享这一奖项。 △Amos(左)与卡尼曼(右) 2024年3月28日,卡尼曼去世,享年90岁。在所有关于卡尼曼的文章中,他所撰写的畅销书《Thinking, Fast and Slow》(中文版译作《思考,快与慢》)总是绕不开的话题。 哪怕没有完整地看过这本书,但对于这本书的名字,包括书中提出的“系统1”和“系统2”以及关于偏见的论述,大概也有所耳闻。 可能有人会说,作为一本畅销书,《思考,快与慢》都被推“滥”了,书中那些概念和理论也总是被反复提及和引用,为什么还要推荐它? 正是由于这本书为人“熟知”,它才更容易被人忽略,这就是书中所说的“知道”的错觉——对这本书所知甚少或是只看过书评、梗概等,就构建了对这本书全部印象,在最大限度忽略自己无知的基础之上,自以为掌握了书本的所有内容。 就像许多耳熟能详的经典名著,因为过于经典,任谁都能聊上几句,真正读过的却不一定占多数。尤其是这种非虚构类偏专业(涉及心理学、概率统计、经济学)的书籍,更是如此。 所以,把这本书放在第一期书单推荐的首位,一来是为了纪念和致敬卡尼曼,二来是因为经典值得反复推荐和阅读。当然,这里的阅读是指自己去看原著,而不是看别人的阅读笔记或是总结解读。我们都知道吸二手烟有害,但读二手书拾人牙慧同样不是很益于健康。 最重要的一点是,《思考,快与慢》中所讨论的问题,是关于人类日常生活和生存中永恒的主题之一——决策。 以这本书为例,要不要看它,就是读者面临的第一个决策。 当你初次接触这本书时,
决策,好与坏
avatar量化思维
2024-04-23

世界读书日:分享读书的三个原则

在世界读书日这天,你肯定会收到各式各样的书单推荐,所以这篇先来分享读书的几个原则,在你挑选书籍和阅读时候应该会有所帮助。 这里要介绍的三点原则,根据其英文首字母,可以总结为FAR:就是Fun(有趣), Accessible(不装B), 和 Rigorous(严谨)。 Fun原则 在关于读书学习的励志格言中,有一句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那就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但不知有多少人发现它其实是有问题的。 这个格言出自韩愈的《劝学篇》,它告诉我们学习就要勤奋和辛苦,好像勤奋了就可以学会,辛苦了就可以学好。然而,它忽略了学习中很重要的两个因素——学习者的兴趣和主动性。 试想一下,如果有人在你刚开始学习的时候就告诫你:学习是一件非常漫长且辛苦甚至痛苦的事。那简直就是《劝退学篇》。 实际上,勤奋和辛苦之于学问既不是充分条件,也不是必要条件。 说它们不是充分条件的原因是:即便你很勤奋和辛苦,也许方向根本是错的,努力半天也是白费。所以“勤能补拙”这句话明显也是有缺陷的。 当你方向错误时,你越勤奋,离你的目标就越远。 机器不知疲倦,比人勤奋,而GartnerGroup的分析师Milind Govekar曾经说 “If we automate a mess, we’ll get a bigger mess(如果我们对垃圾做自动化,我们得到的是更大的一堆垃圾)”。 当然,勤奋和辛苦也不是学问的必要条件,因为有不少例子表明某些大神可以毫不费力的用巧劲站到学术的最高点。 举个例子:华盛顿大学的David Baker和同事研究的是复杂的把氨基酸拼装成蛋白质的问题,如果他们用愚公精神用勤和苦去做,可能在有生之年都完成不了。 后来研究团队灵机一动,把这个拼装的工作变成了一个在线游戏,于是接近6万人贡献了无数的时间和精力去玩这个游戏,在玩的过程中用一年的时间解决了困扰科学界40年的难题。 Bak
世界读书日:分享读书的三个原则
avatar量化思维
2024-04-11

用数据分析“不劳而获”的可行性

在中文的语境下,有许多描述量变引起质变的词句和典故,诸如“水滴石穿”、“聚沙成塔”、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等等,这些都是为人熟知且显而易见的道理。然而,当切换到数字世界时,人的直觉就不那么可靠了。 一定有不少人曾经思考(幻想)过一个场景:全国约有14亿人口,如果每个人都给我1块钱,我就会成为一个亿万富翁,就算只给我1分钱,我也能成为千万富翁。1分钱对任何人来说可能都是微乎其微或可有可无的,但全都给我的话就会让我变得非常富有! △William Hogarth - "The importance of knowing perspective" (Absurd perspectives), Engraving on paper 当然,这个白日梦的最美妙之处就在于它总是止步于此,至于具体如何让每个人给自己这1块钱或1分钱则不在考虑(做梦)的范畴内。 那么,我们来看另一个(看起来)更实际一点的情形。 (几乎)“零成本”的税收,存在吗? 我们现在使用的email基本上都是免费收发的(忽略流量费用和订阅等增值服务,仅考虑基础email收发功能),所以经常饱受广告推销、低质、垃圾邮件的困扰。 为此,有人提议:对发送的每一封email收取少量的税费,比如每封email 1分钱,用以遏制垃圾邮件的泛滥,更重要的是,这可以带来一笔不少的税收。 据统计,2023年,全球平均每天发送和接收的email为3473亿封,如果每封email收取1分钱,每天将会产生约35亿的资金,一年将超过1.2万亿。 这样一来,既能提高垃圾邮件的发送成本进而减少它的存在,也能提高人们沟通的效率和价值,同时还能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可谓是一举三得,岂不妙哉! 发现上面两种情形有何相似之处了吗? 两者都依赖于这样一个事实:个体的牺牲微不足道,但它们会乘以一个非常大的数字。而这是我们可以期望达到的最接近不劳而获白日梦的程度。
用数据分析“不劳而获”的可行性
avatar量化思维
2024-03-12

投资中的风险、不确定性和无知

最近总有人问我们一个问题:你们在春节前别的量化机构都大幅回撤的时候为什么能做到还是正超额? 我其实在过去几年的路演中多次讲到了底层逻辑,能看懂我公式的自然就懂了,但是看不懂公式的,有没有办法解释清楚呢? 这篇文章就是在不写公式的前提下讲清楚我们是怎么理解风控的。 “正确的思考方式是Zeckhauser打桥牌的方式。就是这么简单。聪明人会做出可怕的蠢事……也许像Zeckhauser这样伟大的桥牌手不会,但这是经过训练的反应。”——查理·芒格 芒格称赞的这个人是美国经济学家、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政治经济学教授Richard Zeckhauser,他是桥牌冠军,也被誉为“概率先生”。 为什么芒格会用“伟大”来形容他?在Zeckhauser的论文《Investing in the Unknown and Unknowable》中,我们可以找到一些关于“正确思考方式”的线索。论文的标题在当下的环境也显得尤为贴切。 这里主要介绍论文中对风险(risk)、不确定性(uncertainty)和无知(ignorance)的讨论。 任何投资都存在一定程度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二者常被混为一谈,但它们之间有明显的区别。 来看这两个例子。 1)掷两个骰子一百万次,根据大数定律,骰子落在2的概率为2.78%,落在 7 的概率为 16.67%,这是一个确定的系统。 2)预估10年期利率的未来走向或是未来10年甚至1年后的宏观大局。这是一个不确定的系统。 风险是一种概率被明确定义的情况,它的重要性远不如不确定性。依赖骰子、纸牌和机械设备的赌场,以及拥有大量数据储备的保险公司,有充分的理由考虑风险。但我们大多数人只有在愚蠢到去赌场或购买彩票时才需要担心风险……——Richard Zeckhauser 可见,“风险”表示概率已知或可知。然而,生活中却鲜有纯粹是“风险”的情况,大多数结果都介于“风险”和“不
投资中的风险、不确定性和无知
avatar量化思维
2024-01-18

“霉霉经济学2”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们讲到了演唱会门票价格飙升与供需、鲍莫尔成本病的关系,其中提到了演唱会市场如火如荼的盛况,以及被媒体津津乐道的“泰勒经济”,这里继续从另一个角度探讨其背后的经济学原理。 随着Taylor Swift巡回演唱会Eras Tour电影正在全球热映,与之相关的数据纪录正在不断刷新,也开始令人眩晕。在关于演唱会的宣传和报道中,“经济效益”无疑是最醒目的关键词,但放到美国整体的经济环境下看,一些信息又好像存在矛盾,事实也在这种喧嚣里失焦。 “如果Taylor Swift是一个经济体,她的规模将超过50个国家”,“ Taylor Swift每个周末的表演带来的收入相当于两到三个“超级碗”比赛”,各大城市甚至国家领导竞相邀请她到当地演出……头版报道里类似的表述不一而足,其目的都是为了更具象地描绘Taylor Swift的演唱会带来的经济热潮,但其中有一种说法是“她为美国经济增加了数十亿美元”或是“让某地经济增长了数千万美元”,这种说法是否准确? 那么问题就来了,像Taylor Swift这样的超级巨星,其演唱会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所产生的效益是否被夸大了?实际的经济影响又是什么? 不可否认的是,无论是粉丝经济还是演唱会为当地带来的消费刺激,Taylor Swift的确在经济和文化上产生了巨大影响。但转折点在于,处于演唱会聚光灯下的企业和员工所获的收益可能是来自于那些因此失去顾客的企业。 要产生经济影响(Economic Impact),支出(消费)必须被视为“新的支出(消费)”,而不是从一家企业转移到另一家企业。许多报道往往过度强调围绕某项活动消费的积极成果,而忽视了衡量新消费的一些复杂因素。 “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 评估演唱会经济影响的挑战在于,如果活动在某城市举办,如何衡量本可以消费在其他地方的“看不见”的资金。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这需要考虑“反事实”消费支出
“霉霉经济学2”
avatar量化思维
2023-12-27

诺奖得主谈金融经济学的未来50年

上个月,欧洲金融协会举办了第50届年会,会上邀请了Oliver Hart、Bengt Holmström和Paul Milgrom三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来讨论金融经济学50年的过去和未来。Oliver Hart是我导师的导师,另外两位我都上过他们的课,所以格外亲切。 这里将会议内容做了一个整理,在2023年即将结束之际,一起来看看金融经济领域过去发生了什么,现在正在发生什么,以及未来应该期待什么? 讨论的议题如下: 1)金融经济学为社会做了什么? 2)金融经济学的未来50年 3)人工智能和数字化的影响 4)金融模型是否太简单而无法直接应用于数据? 5)科学的可重复性 6)(诺贝尔奖得主)职业生涯中犯过的最大错误是什么? 7)谁将成为下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8)气候变化 9)加密货币、数字资产和去中心化金融 10)金融经济学家现在应该做什么? 11)市场力量与竞争 三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简介 在契约理论方面做出贡献,获得201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Oliver Hart和Bengt Holmström。 Oliver Hart,哈佛大学Lewis P.and Linda L.Geyser经济学教授、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Hart是不完全契约理论的开创者之一,他的研究重点是所有权结构和合同安排在公司治理和边界中发挥的作用。他最近的工作重点是各方如何签订更好的合同以及企业的社会责任。 Bengt Holmström,麻省理工学院 Paul A. Samuelson经济学名誉教授。Bengt是一位微观经济理论家,以其对契约和激励理论的研究而闻名,特别是应用于公司理论、公司治理和金融危机中的流动性问题。 Paul Milgrom,因“对拍卖理论的改进和新拍卖形式的发明”成为202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共同获得者之一。 Paul是斯坦福大学经济系人文与科学教授,也是管理科学与工程系和商
诺奖得主谈金融经济学的未来50年
avatar量化思维
2023-10-19

专业并有喜感的骗局

现在骗局太多了,但是做的专业并有喜感的并不多。  今天给大家看一个教科书级别的。 图中的文字翻译如下: 只看第一段,会让人以为是某位曾经的名流富豪或公众人物复出的演讲,表示将改过自新从事公益慈善事业了。 结果第二段一开头就直奔主题了。先是“自曝”收入来源(小道八卦消息吸引好奇心),接着说自己懂得炒股生财之术,并且在股市混得风生水起,有大量追随者想求得成功秘辛。 到这里其实还是一般骗术常用的套路,那就是“这儿有个好东西,一般人我都不告诉”。 然后话锋一转,骗子开始诉诸怜悯。先说自己多年以来受各种疾病折磨,又把病根扯到股市上去(还真是紧扣主题),表明自己可能时日无多,即便如此,也依然想要为这个社会做点贡献。 为此,愿意将自己几十年的炒股心法倾囊相赠,传授于世间,不为其它,只为忏悔和单纯的奉献,最重要的是可以帮助更多人炒股赚钱,让更多的人富起来。(这一段是直接升华起了主题,喊起了口号——分享投资心法不为其他,只为让大家发财,只要人人都加入进来,世界将会变得更美好。。。) 末了了再次诉诸情感,表演一个痛改前非后无私奉献敢为人先的“领头人”,希望通过分享“股海秘笈”获得救赎,哈哈哈,简直“人间有真情,人间有大爱”。 文字后面还配了一张非常鲜明显眼的图片,图中的标题和文字描述都十分乍眼,很像一些媒体起底爆料的风格,图片下面紧跟着一排小字和诱骗点击的链接。 这个是在Facebook上做的广告,小扎实在是让人无力吐槽了,这种东西都可以放出来,好好的一个上市公司毫无底线,和别的美国IT公司的差距真的有点大。 为什么骗局会这么容易识别呢?一个理论就是骗子需要用骗局来筛选受骗人,如果你一眼看出问题,那么你就不是他们的“客户”。如果你觉得这个机会很好,那么后面他们继续做局就很简单了。
专业并有喜感的骗局
avatar量化思维
2023-09-21

如何成为一个好的投资人

首先区分一下,这里讲的不是“如何做一个好的投资”。 好的投资要求你对股票、市场去做分析。无论是主观还是量化投资,好的投资都需要有一套方法论。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间的推移,各种公司、数据只会越来越多,市场情况也会变得更加复杂,个人投资者想要去洞察市场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论相当困难。 但是,好的投资人并不一定需要一套方法论。 最简单的途径就是找到合适的管理人。当然,这只是第一步。 所以,我们这里要讲的就是如何做一个好的投资人。 其实,作为一个好的投资人,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不要经常去问:“最近的收益怎么样啊?” 可能有人又要问了,这个问题有什么问题呢? 这个问题最大的毛病就在于“最近”这件事非常难定义。“最近”可以是一天、两天、一周、一个月、半年、甚至两年,这些都可以定义成“最近”。 然后根据不同的时间维度,收益率的变化会非常大。 为什么呢? 因为收益的来源有两部分:一部分是alpha,一部分是beta。 beta是市场的波动,也就是市场的涨跌,这部分管理人实际上是很难去控制的。 尤其是中国的这些指数增强产品,管理人是没办法做到完全把这些指数的波动率给对冲掉的。 换句话说,就是在“最近”这个范围尺度里,股市总是会上下波动的,这个波动就会对收益造成非常大的影响,从而导致“最近”这件事很难评估。 这也引出了一个好的投资人需要具备的最重要的特质,那就是:从问一个好的问题开始。 上面那个问“最近收益率怎么样?”的问题就是一个不好的问题。 那么一个稍微好一点的问题,就可以说“最近超额怎么样?” 就“超额”来讲,一个管理机构的好坏,是可以通过超额来评估的。 因为超额一个相对来说比较稳的指标,它剔除了前面说的市场波动,把beta拿掉了,不管市场是涨是跌,只要有超额,其实就是有alpha。 更好一点的问题是什么呢? 就是:“夏普比率怎么样?” 这个问题好就好在它隐含了既要看alpha是多
如何成为一个好的投资人

去老虎APP查看更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