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ARM红海竞争,趋同下的内卷已不可避免。 在日益白热化的市场情况中,面对“长板不够长,短板太明显”的ARM生态,以及X86和全面自研两条路线国产CPU的围猎,昔日芯片霸主ARM正陷入尴尬之境:既躺不平,又卷不赢。 如何“自救”?成为摆在ARM和国产ARM厂商面前的难题。 趋同下“内卷”漩涡,卷不赢 纵观整个芯片市场,ARM绝对是一个特殊的存在。 近年来,国产ARM厂商的发展可以用“狂飙”一词来形容:一方面是凭借低功耗优势搭上了智能手机的发展快车道,另一方面是低门槛属性吸引了国产厂商的蜂拥入场。 然而国产ARM市场的竞争日益白热化。由于大部分厂商的产品方案都是基于ARM核来展开的,这也直接让国产ARM厂商不可阻挡的被迫跌入同质化的巨坑。以MCU领域为例,应用ARM核的厂商达到90%以上。然而超高的市场占比带来的却是毫无特色的“千篇一律”。相关行业人士在对MCU赛道中的16家汽车控制类芯片厂商进行调研时,不少调研对象给予了“平平无奇”的“差评”。 上帝所有的馈赠都暗中标好了价格。早前,由于ARM的低门槛属性,直接吸引了众多国产ARM厂商的加入,并得到快速发展,然而其授权机制,在直接决定市场化进程、技术发展路线的同时,也直接限定了国产ARM厂商发展的天花板。尤其是2022年ARM先进芯片设计IP停售,大部分国内厂商只能停留在ARMv8.2版本。 在此大背景下,“低门槛带来的有限的空间+越来越多的国产ARM玩家涌入”,尤其是在产品趋同且增量市场疲软的大环境下,低维度竞争魔咒几乎成为“宿命”。这也直接将国产ARM厂商们被迫推入趋同下的内卷“漩涡”。 而眼下,ARM正加快推动赴美上市计划,可预料的是,上市后ARM公司与美国的绑定将进一步加深,这也让未来授权“解禁”的希望变得更加遥远。 对于国产ARM厂商而言,想要卷赢的概率,似乎渺茫如梦。 ARM红海竞争,躺不平 ARM的危机远非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