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云「海外战事」再升级:从出海到本土化,再到国际化

智能相对论
2022-09-26

文|智能相对论

作者|沈浪

前三!

在全球云计算赛道上,中国终于跑出了一家国际级的云服务商。根据Gartner数据,2021年阿里云以9.55%的市占率位居全球前三,其中在亚太市场的市场份额更是超过25%,稳居第一,是目前唯一具有主要国际市场地位的中国云服务商。

而这一地位的奠定,离不开阿里云在海外市场的高速成长,根据官方数据,阿里云连续六年实现了全球市场份额增长,其中近三年的市场规模增长10倍以上。与此同时,阿里云似乎也并不满足于此,仍有继续全面进军海外市场的打算。

70亿!

日前,在泰国举办的国际云峰会上,阿里云高调宣布将继续加快海外市场布局,未来三年投入70亿元建设国际本地化生态,并在波尔图、墨西哥城、吉隆坡、迪拜等地增设6个服务中心。

可见,对于海外市场,阿里云雄心勃勃。而这一信号的释放也表明,在海外市场的争夺上,阿里云正在不断消解过去在「品牌出海」的论调中所建立起来的边界感,而是去寻求建立一种更本土化的生态模式,来融入到当地的数字化进程中,促使阿里云能成为一个更有国际化意识的云服务商品牌。

「海外战事」再升级:从出海到本土化

过去常说「出海」,大多是把产品卖出去或是把人才团队带出去,做完项目之后再带回来,是一种以本国为中心进行业务扩展的模式。而在国际本土化的生态建设上,阿里云正在打造一种多中心的业务服务体系。

在过去的一年,阿里云在海外新增了七座数据中心,分别位于韩国、泰国、德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沙特阿拉伯。其中,在德国和印尼,阿里云则是已经拥有来三座本土数据中心,形成3AZ模式,直接就可以为当地提供更可靠、低时延的云计算服务。

云计算服务的资源或基础设施均来自本土——这是阿里云「海外战事」升级的一个重要特征。现如今,阿里云在海外的本土化部署越来越完善且成熟,更多的服务和产品大多来自本土的服务团队或本地基础设施提供,也不再是“漂洋过海”而来,在服务流程上这就已经出现了质一般的跃升。

很显然,未来阿里云对海外市场的开拓便是继续推行本土化策略。从本次国际云峰会透露出来的信息来看,阿里云要用70亿元去深根各地市场,打造本地化的产品和生态中心。其中,在波尔图、墨西哥城、吉隆坡、迪拜等地,阿里云还将与当地数字化人才合作,搭建多语种能力的规模化服务中心,从而优化海外市场的服务和交付体验。

由此来说,阿里云在海外市场的战略重心实际上已经明显聚焦,本土化生态模式的确立是阿里云摆在明面上的战略方向。

在这一方向上,阿里云接下来所关注且比拼的将是建立在本土化生态之上的全维度竞争,如当地基础设施建设、本土数字化人才与团队培养、本土服务流程、本土生态伙伴等等,就不再是一两个海外项目的落地和产品服务的上线了。

阿里云“鸣枪”,高调进场的背后

从某种程度来说,阿里云此次在国际云峰会上宣布加快海外市场布局的举措还是比较高调的,对于其他云厂商而言,全球前三的阿里云已经“鸣枪”,那么接下来就是一场面向各地市场的全面战争了。

作为全球云计算市场的领军企业之一,阿里云在拉升自己竞争纬度的同时,实际上也抬高了行业竞争的门槛。这对于一家中国企业来说,是非常难得的,也非常的冒险,毕竟不管是在全球市场体系之下还是技术领域之内,来自欧美发达国家的巨头始终保持着相对领先的优势。

以云计算领域来说,根据Gartner发布的《Gartner Solution Scorecard 2021》,在全球十大网络机构榜单中,仅有阿里云一家中国企业入围。这既是阿里云的荣光,实际上同样也是中国企业长期以往暴露出来的软肋。

那么,此时阿里云高调进入全球市场的底气来自哪里?或者,换句话来说,中国企业在历经一轮又一轮的出海之后,蜕变成长为一个更具国际化影响力品牌的关键又是什么?

具体再来拆解阿里云的海外布局,有三点要素值得思考。

一、充足的子弹储备——技术优势。

在《Gartner Solution Scorecard 2021》中,阿里云是全球所有参与评估供应商中得分第三高的解决方案,其中在计算、存储、网络、安全等核心能力中更是均取得最高分,IaaS能力总得分高达96分,超过亚马逊、微软、谷歌等企业位居第一。

此前,在2022云峰会上,阿里云智能总裁张建锋表示,「阿里云要坚持”B2B”策略,也就是“Back to Basic”,回到云计算的本质,坚持在技术的长征路上,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如今来看,阿里云在技术上的沉淀与积累的优势也确实在不断强化其业务布局,对其在海外市场的开拓上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支撑。

目前,阿里云拥有中国唯一自研云操作系统飞天,并构建出自研芯片、服务器、计算、存储、网络等软硬一体的新型计算体系架构。到了今年,阿里云发布云基础设施处理器CIPU(Cloud infrastructure Processing Units),并进一步推动云计算从以CPU为中心的体系架构进入以“飞天操作系统+CIPU”为中心、独具阿里云属性及风格的体系架构。

综合来看,在现有的技术优势之下依旧保持对技术体系的创新优化与持续迭代,并始终将品牌发展的核心聚焦在技术领域,由此带来的恰恰正是阿里云能高调宣布进军海外市场的底气所在。

二、充分的作战经验——项目背书。

阿里云发展多年,经其手或是亲自由其操盘的项目数不胜数,其中国际范围的或海外地区的重点项目更不算少,这些基于项目落地积累下来的经验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阿里云突围全球云计算市场的重要优势。

阿里云是奥运会到2028年的官方云服务提供商,在过去2021年的东京奥运会和2022年的北京冬奥会就采用了阿里云提供的技术支持。其中,北京冬奥会在阿里云的全程支持下更是实现了全面上云,通过云上转播向全球转播超过6000小时赛事内容。这一项目的成功,使得阿里云的技术能力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验证,也促使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注意到了阿里云这个中国云服务品牌。

如今,阿里云积极推动亚洲计划,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日本、韩国等国家或地区均已展开相关合作,基于项目背书所推行的合作深入在为阿里云打开新市场的同时,也使其率先一步加深与当地产业的互相了解与合作基础。

换句话来说,阿里云在亚太地区占据超过25%的市场份额,这个成绩是如何来的,也就不难理解了。

三、明确的战略导向——生态部署。

回顾阿里云在海外市场的布局,在泰国当地,阿里云发起了百家伙伴联盟的“百合计划”,与泰国电信等本土厂商合作,共建数字化服务;在印度尼西亚,阿里云则是与10多家本地高校合作,在2021年为当地超6.2万人提供了数字化技术培训;在沙特阿拉伯,阿里云与中东最大电信公司沙特电信成立了合资公司,运营着当地的两座数据中心......聚焦本地化建设与运营,打造生态体系,始终是阿里云在海外市场上的重点。

在国际云峰会上,阿里云宣布将与30多家海外企业达成合作,其中包括泰国True IDC、菲律宾MacroAsia、日本JPGAMES等等。这一合作的深化,大概率又将阿里云的国际本地化战略进一步强化,在庞大的生态合作伙伴网络的支持下,使其能更从容地去加速海外市场布局,做好本土化生态建设。

阿里云与泰国Ture IDC达成合作

以上,阿里云在海外市场的底牌也就逐步清晰了。值得一提的是,三大要素对于阿里云而言并非是今时今日的产物,而是长期以往沉淀的结果,在原有基础上的深化发展,恰恰正是阿里云在海外市场保持高速增长的重要因素,或许也是其高调进军海外市场的底气所在。

本土化策略的「竞速者」与「追随者」

纵观全球云计算市场,阿里云秉持的本土化策略虽然实践难度大,但并非是小众选择。相反,在全球语境下,本土化被提及的频率越来越高,特别是在面对海外市场的争夺上,如何推动本土化进程,在不同国家或地区探索出符合当地市场环境、融入本土产业发展的模式,逐步成为国际云服务厂商的重要方向。

与阿里云相对的亚马逊云科技,在中国市场越来越侧重于讲好本土化故事。在2021年,亚马逊云科技正式发布“全球优势 植根本地”中国战略,不断加速对中国市场的进攻。

可以说,两大国际云服务厂商都不约而同地将战略重心聚焦在本土化,互为「竞速者」,势必会在云计算赛道掀起一场围绕本土化所展开的生态建设。那么,阿里云、亚马逊云科技的本土化战略大概率也将引来一批意图开拓海外市场的「追随者」。

而基于本土化策略的推行,云计算服务在不同国家或地区的门槛也将被进一步抬高,过去粗放型的经营模式将行不通,面临着逐步地淘汰,聚焦本土市场和生态为导向实施更精细化的经营管理将成为国际云服务厂商的常态。

参考阿里云在海外市场的两个部署可见其中的差别。在泰国,阿里云先是在当地组建团队,建立泰国分公司,为本土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的技术支持,逐步参与到当地的数字化进程中,在业务上形成良性互动,再进一步寻求与泰国国家电信合作,并启用本地云数据中心,才得以拿下泰国市场。

而在沙特阿拉伯,阿里云则是采用了一种全新合作模式——与沙特电信公司在沙特首都利雅得成立合资公司(SCCC),并在当地启用两座本土数据中心,由合资公司负责运营,为当地市场提供公共云服务,产品覆盖弹性计算、存储、网络至数据库等。

其中的流程在实践的过程中还是能看到个中差异,总的来说,谁能更快更好的融入当地数字化进程中,谁就能把握当地的数字化市场。而在这场本土化竞速上,所需要依赖的恰恰是精细化经营和管理带来的个中差异。

全然意识到这一点的阿里云、亚马逊云科技等厂商,也已经成为具有国际市场地位的云服务品牌,彼此竞速在全球云计算赛道的「三甲」。而后的追随者是否能追上来,就得看看其对海外市场这一模式的领悟能力与实践能力了。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此内容为【智能相对论】原创,

仅代表个人观点,未经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且未核实版权归属,不作为商业用途,如有侵犯,请作者与我们联系。

•AI产业新媒体;

•澎湃新闻科技榜单月度top5;

•文章长期“霸占”钛媒体热门文章排行榜TOP10;

•著有《人工智能 十万个为什么》

•【重点关注领域】智能家电(含白电、黑电、智能手机、无人机等AIoT设备)、智能驾驶、AI+医疗、机器人、物联网、AI+金融、AI+教育、AR/VR、云计算、开发者以及背后的芯片、算法等。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精彩评论

发表看法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