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木宇
来源 | 智能相对论(ID:aixdlun)
从2017年2月小米发布松果澎湃S1以来,超过一年半的时间,即便媒体多次传出S2即将面世的消息,始终未见其踪影。小米旗下的松果电子就如同它的官网一般低调,如果不是9月份爆出和阿里旗下中天微的合作,很多人几乎都要忘了它的存在,尽管它曾经让小米一跃成为全球第四个拥有自主研发芯片的手机厂商。
遥遥无期的澎湃S2,究竟是被什么所阻挡,中兴事件后国内曾掀起一股“芯片热”,但芯片这种投入高、风险大、回报晚的高壁垒行业,可不是谁都能玩的,尤其对于主营业务不在于此的公司而言,小米砸了十多个亿好不容易做出了第一代松果芯片,还会继续这种亏本买卖吗?
澎湃之芯,不澎湃的市场
作为首款也是唯一一款搭载澎湃S1的小米5C,自然是作为重磅产品被推向市场,为了保证销量,这款雷军口中“卖到3000元以上才能回本”的手机最终以1499元开售,在同等价位区间依然在配置上延续了超高性价比,唯一不确定的因素就是处理器的表现。发布会当天,驱动中国便做了澎湃S1在主流中端芯片中的对比分析。
在同段位的四种处理器对比中我们可以发现,虽然澎拜S1在CPU和GPU参数上和其它三者并无多大差异,但在处理器核心的基带和制程上明显有落后,这会直接影响到手机的续航和散热能力。在后来的媒体测评和用户反馈中,这果然成了小米5C最为诟病的问题。
最终小米5C没能如预期那般成为爆款,这个锅多半还得处理器来背,这似乎更验证了一个道理,在芯片的战场里只看性能,情怀和品牌都无法产生多余的溢价效应,小米互联网思维在这里失灵了。当然,作为首度试水,外界也对澎湃S1的表现多表示鼓励,第一次做成这样已经不错了,言下之意就是,和芯片同行相比你还有距离,对照华为麒麟芯片的面世即引爆市场,这中间差别可想而知。
这一切或许早在就在预料之中,雷军也曾做过“十亿起步,十年结果”的心理准备,孤注一掷的背后,外界的解读多集中在降低成本提升议价能力,解决上游芯片供应商的卡脖子问题,毕竟供应链问题曾让小米一度失去批量销售的最佳时机,这才有了雷军那句“如果想在这个行业里面成为一家伟大的公司,我觉得还是要在核心技术上有自主权,公司才能走得远。”“赌气”并不像是雷军的风格,尤其在芯片这么重要的领域,这必定是个思虑良久的结果。
当我们站在市场的角度再看,就更能理解小米这样做的另外一层原因。就在2014年,华为麒麟芯片研制成功,引发巨大的市场连锁效应,搭载自主芯片的Mate7和P8因此大卖,让华为真正站稳了手机的高端市场。小米芯片的第一次出手,澎湃S1的定位就是中高端, " 如果把芯片分为旗舰、高端、中端和入门级的话,我们是目标是对标高端。"雷军这样说。
小米最大的痛点不在于供应链问题,而在于一直难打进的中高端市场。
以超高性价比切入市场的小米,一直以“价格厚道,感动人心”收割大量对价格敏感的人群,这让它在低端手机市场几乎没有对手,但其定价策略及设计风格,也给大众造成了小米手机“廉价感”的印象,尽管在中高端市场一直发力,但始终难以摆脱的标签给小米带来巨大的困扰。在芯片上的下注,长期来看是技术储备,短期来看无疑是对公司形象和产品质感的巨大提升。
小米5C没有一炮打响,这或多或少都会成为一道挥之不去的阴影,笼罩在松果电子的头上,毕竟对一家公司最好的鼓励不是口头上的赞美,而是行动上的购买支持。在这桩赔本买卖中,澎湃S1给小米带来了荣誉,却也成了小米的负累,因为下一次大家就远不会如此宽容了。
高科技,并不是小米的专长
虽然为自己贴上了“为发烧而生”“黑科技”等口号,但小米从来都不是一家真正的高科技公司,即便是做硬件起家,但小米发家的本事更多的在于供应链整合和互联网运营,科技感营造更像是一种营销方式。
从研发投入来看便一目了然,根据小米递交给证监会的CDR招股书披露,2018年1-3月小米集团研发费用为11.04亿元,占总营收3.21%,2017年度研发费用为31.51亿元,占总营收2.75%,2016年度研发费用为21.04亿元,占总营收3.07%,2015年度研发费用为15.12亿元,占总营收2.26%。
一家研发经费占比一直徘徊于3%左右的高科技公司?这无异于是在打华为的脸,每年至少要有10%的研发投入,这是98年就写在《华为基本法》中的规定,2017年华为研发投入为897亿,同比增长17.4%,近十年投入研发费用超过3940亿元。以技术起家的华为,在2004年就开始投入手机芯片的研发,这是属于专业领域的主动出击;而小米在十年后才成立松果电子,更像是为了守住手机城池的被动防守。对于雷军而言这当然是个艰难的决定,因为这才是小米真正迈向高科技公司的第一步。
但事实证明,这就像一次局外人的玩票,这个时间点再来切入为时已晚,护城河高企,赛道进一步升级。唯一破局的办法似乎只有砸钱换时间,小米也是这么做的,花费1.03亿从大唐旗下的联芯科技手中买走了SDR1860平台技术,从各大芯片厂商高薪挖人组件团队。这样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小米终于以28个月的极短时间做出了第一款定位中高端的芯片。
砸钱一向是土豪的专利,但在芯片领域这里,是可以轻易让土豪变**丝的。多少在中兴事件后嚷嚷要“为国造芯”的人,最后都悄悄没了声音,这个游戏向来都不是普通人能玩的,而且越到后面,成本越高。
Semiengingeering网站之前介绍过不同工艺下开发芯片所需要的费用,28nm节点上开发芯片只要5130万美元投入,16nm节点需要1亿美元,7nm节点需要2.97亿美元,而下一代更先进的5nm制程工艺,研发费用将会达到5.54亿美元。
小米澎湃S1是采用的28nm制程,据雷军介绍前后花费已超过10亿人民币,而28nm芯片带来的性能不足正是导致小米5C口碑不良的重要原因。而再看华为,最新发布的芯片麒麟980已经采用了7nm制程,以3亿美元估算也超过了20亿人民币的研发投入。别说是否有这个研发实力能做出来,就这个投入本身已经占据了小米一年总研发投入的大半,再继续跟下去,就不是赌博而无异于自杀了。
而在手机技术研发之路上,另外一件事情必然会牵扯各大厂商的大部分精力,那就是5G时代的来临,在人口红利结束的智能手机市场,华米OV的国产手机格局已定,下一轮洗牌最可能会发生在5G时代。在最近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上,雷军也表示:“我们预计明年3、4月份在欧洲发布第一部5G商用手机,5G是小米重要的研发方向和领域,这对小米是个非常重要的机会。”
当5G时代真正来临时,自主研发的芯片一定不会是带领小米实现抢滩登陆的核心关键,这不仅来不及,也不太现实。况且5G带来的不仅是手机市场的颠覆,还有LoT平台和智能硬件的真正爆发,无论从既有优势还是商业模式出发,这里都是小米不可丢失的重要战场。
LoT飞速发展,小米在哪里赌明天?
世界互联网大会上,雷军还说了这样一段话:“这次我们报的课题是AIoT,就是人工智能和IoT相结合。我觉得在这一点,小米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截至二季度末,我们IoT平台激活的设备有1.15亿台,在全世界排名第一。” 在市场布局上,相比手机业务,小米在LoT领域进得更早也走得更远。
在小米三大主营业务(智能手机、IoT及生活消费品、互联网服务)中,LoT的占比也在逐年攀升。尤其是这两年小米手机在海外卖的风生水起,今年更是提前完成了1亿台目标的出货量,更说明了LoT业务增长非常迅猛。
在招股说明书中,小米称自己为一家以手机、智能硬件和IoT平台为核心的互联网公司,这对应着小米的商业模式:硬件获客,服务获利。在朝向AI的未来市场中,LoT无疑有着比互联网更加性感的前景,手机一台就够用,但智能硬件却可以多多益善,软件留不住的用户,靠LoT平台却可以稳稳抓住。更重要的是,相对智能手机市场的一片红海,智能硬件还存在巨大的挖掘空间。
新兴的市场永远最有活力,因为这里没有传统巨头的垄断,与其艰难坐上手机芯片的牌桌上与各位前辈大佬们博弈,不如大方奔向智能硬件的LoT生态。于是松果电子在蛰伏一年半后,首次公开动作就是与阿里旗下的中天微开展RISC-V的合作,中天微提供基础平台,松果电子提供SoC智能硬件产品。对此中天微首席执行官戚肖宁表示:“此次双方的深度战略合作,将基于松果SoC设计需求,研发RISC-V CPU与配套的软件体系,对RISC-V架构在IoT领域的应用,特别是尝试在高性能应用处理器方面的生态建设与产品化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是小米和阿里二者联手对LoT平台的出击,对于小米在构建智能硬件生态上有重要意义。
上市融资解决了小米的资金问题,但相比雷军期望的千亿估值,最终腰斩的发行价让小米在扩张的过程中,就必须学会更精打细算地花钱。
根据招股文件,小米计划将30%IPO募集资金用于研发及开发智能手机、电视、笔记本电脑、人工智能音响等核心产品;30%用于全球扩展;30%用于扩大投资及强化生活消费品与移动互联网产业链;10%用作一般营运用途。如今的小米早已不是当初那家完全倚靠手机业务的公司,超过10亿的资金投入让小米拥有了自主研发SoC的能力,澎湃S1成功实现手机的量产搭载,但小米的智能硬件产品同样使用着第三方半导体公司的芯片,在接下来的资金分配中,如何侧重自然不必多说。
站在如今这个时间节点再来回望,就会更深刻感受到小米当初做芯片的决策背后,经历过多少考量和计算,十年结果在哪里还未可知,但短期内一定不会在手机市场上爆发。
【完】
智能相对论(微信id:aixdlun):深挖人工智能这口井,评出咸淡,讲出黑白,道出vb深浅。重点关注领域:AI+医疗、机器人、智能驾驶、AI+硬件、物联网、AI+金融、AI+安全、AR/VR、开发者以及背后的芯片、算法、人机交互等。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