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湿雪长坡,林博。 沃伦·巴菲特操刀过多个“廉价收购”的愚蠢案例,但是在他投资中后期(大概1985年左右)他已经意识到:以一个合理的价格买入一家优质的公司,远比以颇具诱惑力的价格买入一定表现平平的公司要好得多。 查理·芒格很早就明白了这个道理,而沃伦·巴菲特有些后知后觉。在他意识到这个问题后,在购买公司或者股票的时候,他和查理·芒格总是会寻找那些业务一流、管理也一流的公司。 这么多年的投资实践给我们的惨痛教训是:好骑师配好马才能出好成绩,一瘸一拐的老马恐怕会有些力不从心。 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纺织厂和霍克希尔德科恩百货公司都由一批精明能干而又诚实的管理者负责经营。这批优秀的管理者如果受雇于经济特性良好的公司,一定会取得优秀的业绩,而如果情况与之相反,那么再能跑的健将在流沙中恐怕也难发挥实力。 这样的话,沃伦·巴菲特已经说过很多次,当一位声名卓著、才华横溢的经理人接管一家基本面出了名糟糕的公司时,最终纹丝不动的必将是公司糟糕的名声,这一点很少有例外。 另一个更深层次的教训是:越简单越好。虽然有25年收购、督导及管理各种类型企业的经验,但是巴菲特和芒格仍然没有学会应该怎样解决商业困难,而他们学到的最重要经验是避开它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的成功就取决于,我们的注意力集中于可以轻松跨过的一英尺障碍,而不是非要寻求跨越七英尺障碍的能力。 以上结论可能有失公平,但是对于收购和投资来说,仅仅坚持做简单明了的事情,通常会比攻克复杂的难题要获益更多。一般来说,千载难逢的投资机会常常具备这样的条件:一家超凡的企业遭遇一时的、棘手的而又能够解决的困难。就像很多年前美国运通公司和政府雇员保险公司的情况。总的来说,我们是通过避开恶龙,而不是和它厮杀而获得成功的。 沃伦·巴菲特最意外的发现是:在企业中存在着一种极其强大却看不出的力量,我们要以将它称为“制度性强制力(the institut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