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下午,在美国大选尘埃落定之后,全球瞩目的中国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闭幕,决议增加地方政府债务限额6万亿元,用于置换存量隐性债务,为地方政府腾出空间更好发展经济、保障民生。
然而,市场对于这一系列政策并不感冒。A股三大股指11月8日集体高开,沪指直接站上3500点之上,午前三大股指均转跌,午后开盘,经历了短暂的回暖后,尾盘重返跌势;H股方面,恒生指数下跌1.07%,恒生科技指数跌0.2%,国企指数跌1.13%。
无论是前期走复苏和牛市路线良好的地产股和券商股,还是整个大盘表现,市场在这一波显示出“Sell the news”的迹象;特别是一些外部小作文在11月8日之前疯狂鼓吹更大规模的化债计划,导致这次政策在市场看来规模并不大,最终形成了市场当天下跌的局面。
是政策不及预期吗?我们在周末看到了太多这样的观点,说实话,无一例外,都是引用境外机构的预期,来对目前的政策进行评价。但是,这次会议真正重要的事情,几乎没人提到。
首先,以官方的口径定义并厘清了我国现有的存量债务。
在会议之前,说隐性债务规模二三十万亿的、五六十万亿的都有,从来都没真正明确过。但这次会议披露,截止2023年末,总计85万亿元,中国债有30万亿元,地方政府法定债务40.7万亿元,隐性债务14.3万亿元,政府负债率为67.5%。作为对比,美国超过120%,日本则是超过250%。
要知道,目前围绕中国经济核心风险点,最突出的是政府隐性债务、房地产和大量的地方中小银行;而在实际情况里,三者往往互相交叉重叠,互相扯皮的事情不少,也极少有公开渠道的官方统计。这些数字和定义,相当于正式对中国的存量债务进行了认定,无论从哪个方面讲,都是超越预期的巨大进步。
第二,以官方的姿态明确了问题解决的方向。
从公开的数额看,政府整体的杠杆率依然较低,想扩大规模有的是办法和空间,全部偿还都不是难事;真正重要的,是对待地方隐性债务态度和想法的转变。正如同财政部部长蓝佛安在会上的讲话,实施这样一次大规模置换措施,意味着化债工作思路作了根本转变:
一是从过去的应急处置向现在的主动化解转变,二是从点状式排雷向整体性除险转变,三是从隐性债、法定债“双轨”管理向全部债务规范透明管理转变,四是从侧重于防风险向防风险、促发展并重转变。从政策效应看,能够发挥“一石二鸟”作用。
第三,厘清定义、明确方向之后,你得看明白官方那些没说的事情。
所谓的“化解地方债”并不只有偿还这一项,还包括债务展期、利息降低等等,置换和重组只不过是化解的一种方式,多管齐下之下,隐性债务的化解一定会比“6万亿”有更大的进展。一方面让地方政府放下债务包袱,轻装上阵;另一方面,大幅节约地方政府的利息支出,有更多钱可以做其他的事情。
更何况,如果把隐性债务从房地产和中小银行剥离开,中国经济中的重要风险,从三维降成二维。剩下的问题要么是企业之间,要么就是企业和银行之间的,无论是国企还是民营企业,该重组就重组、该破产就破产,跟银行等等相关的问题,以现有框架足以解决。
最后,在这里需要勘误一下,很多外部机构认为“化债”本身并不算是增量政策,但实际上,在中国经济的驱动力中,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投资;而投资的主体,又有很大一部分是地方政府及相关融资平台。这算是中国特色的一部分,也是我们过去赖以成功的主要因素。
想象一下,我们的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的时候,是不是都会承诺“三通一平”甚至“五通一平”(通给水、通电、通路、通讯、通排水、平整土地)?可这样的情况在国外是基本不存在的。之所以中国模式能够快速成长,政府付出的投资是功不可没的;当然,这也导致中国有许多公司依赖于政府发包,没有政府采购就很难生存下去。
这就是我们的客观环境。当政府大量外债还不上,还怎么扩大支出?企业大量账款收不回,还怎么扩大投资,企业人员还怎么扩大消费?在更大的、更直接的刺激政策出台之前,必须把中国基层经济身上的重重枷锁解开,让预期和信心先建立起来,这才是头等重要的事情。
更何况,中国经济社会向来存在“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现象,大规模一次性的刺激政策,本就不应该在预期之内,不能觉得外媒说什么都是在“吹风”,还是要保持自己冷静地判断:
在这个市场中,唯一正确的事情是基本面和“预期翻转”,经历长期下跌的AH市场,拥有这些特质的企业并不少,以合适的价格买入他们,就不需要太担心市场的大幅波动调整。
最后,在我们看来,目前AH市场的震荡状态,并不是因为政策出台的力度不够;而是市场找不到一个可以持续进攻的主线。以美股为例,美国经济的基本面见仁见智,但AI作为一个市场主线,从2022年末ChatGPT横空出世之后就没再改变过。
为什么?一方面,AI确实是一个可以给人更高想象力的题材,生成式大模型能够极大提升人们的工作效率,过去两年可以从无数应用的迸发中看到;另一方面,这也是美国唯一的、政府补贴外巨额开支的来源。
根据摩根士丹利的预测,三大云服务商亚马逊、谷歌和微软2025自然年全年的资本开支将达到30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万亿元以上);再加上越来越倚重AI的苹果和Meta,这将会是一个非常夸张的数字。这些大企业代替了美国政府的作用疯狂撒钱;但除了他们,整个美国还有哪些企业有这样的发展动力呢?
答案是无。美股的机制就是如此,代表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资本聚集性的企业,才配站在舞台的中心,才配享受更高的估值。其他的企业,特别是那些注定将会被淘汰的,在无人问津的角落里安静地待着就好,等待流动性的枯竭慢慢死去。所有的资本都会追捧科技新星。
但在中国,市场主线还未真正形成。过去两年收益颇高的红利股,其中大量资产非常优质,短期不会退出市场舞台;被市场大幅折价的新能源产业链,包括光伏、锂电和新能源车,目前的估值仍然配不上他们在世界上的产业地位;股价已经在走强路上的地产和非银金融股,也有机会继续向上。
再加上有着巨大替代潜力的半导体产业链,随着宏观经济复苏的消费链等等,AH两市有着太多值得投资的资产,这也导致目前的板块轮动不清晰、市场波动比较大。
尽管如此,围绕基本面、相信预期反转的投资策略本身,不会出现太大的偏差;换句话说,只要你愿意相信决策层在刺激经济、实现增长目标的决心和方向,找到你信任的公司,拿住它,就一定会有收获。 $腾讯控股(00700)$ $中远海控(01919)$ $微软(MSFT)$ $亚马逊(AMZN)$ $TCL电子(01070)$
声明:本文仅用于学习和交流,不构成投资建议。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