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01 | 导论:回归本质做产品
现在,理想汽车已经有4款产品,团队也已经超过两万人。站在今天的角度去回顾和总结,帮助我们走到现在的产品方法论,只有特别简单的两条:
第一条,关注用户价值,超越用户需求;
第二条,把组织也当产品来做,用组织的成长来支撑产品的成长。
如何关注用户价值,超越用户需求呢?
手机普及之前,很多有绳电话的用户会提意见说,希望电话绳加长一些,因为他们打电话的时候,喜欢到处走。但是,今天我们都知道,如果电话公司真去加长电话绳,就算加到10米,用户最后也会抛弃你,而去选择购买手机。因为用户真正的需求,不是更长的电话绳,而是打电话的时候可以自由走动,不受空间限制。手机才是根本的解决方案。这个案例告诉我们什么?
真正的用户价值,一定是帮助用户解决了某个问题,或者完成了某项任务,而不是仅仅提供了某个简单的功能。
但很多产品经理,特别容易把用户提出的方案,也当成他们的需求。这也是每个产品人都知道的那个经典理论,用户需要的不是钻头,那是他们自己的方案,他需要的其实是墙上的那个洞,甚至是他想挂上去的那幅画。所以,在理想汽车,我们会顺着用户提出来的方案,去找他内心更底层的动机成因,从而创造性地去满足用户最底层的需求。
作者举例说很多创业公司的产品之所以失败,其实都不是因为产品功能没做好、质量不够好,而是因为一开始就太贪心,既想服务A人群,又想服务B人群,还想服务C人群。结果是,每个人群的需求都只覆盖了一部分,但哪个人群都没有完全满足,更别提超越他们的需求了。
作者特意提出了操盘手视角的另外一个思考:组织也是产品。
相对简单的产品,或许依靠一两个人就能做成,但是智能电动车这样复杂的产品,不存在一两个英雄单打独斗的可能性。更何况,智能电动车已经像智能手机一样,需要不停地升级迭代,这就需要持续成长的组织来支撑。
那怎么打造这样的组织?李想说在理想汽车有三个立足点分别是:对抗惰性、对抗惯性和对抗无知。
打破惰性:个人层面靠好的工作习惯,组织层面靠流程。
打破惯性:过去怎么干、别人怎么干不重要,唯一重要的是,要想超越用户的需求,什么事儿是必须干的。
对抗无知:什么是无知?当我们向前探索产品的新可能,进入“无人区”时,会遇到的挑战。这个时候,最大的难点在于,我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
怎么解决呢?
① 借助一下“它山之石”,拓展学习的范围,不把视野局限在汽车行业。
② 在组织内部,建立一种积极反思的氛围$理想汽车(LI)$ $小米集团-W(01810)$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