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月说财报
星月说财报
90后资深韭菜,在反复收割中,躲过数次镰刀。
IP属地:未知
0关注
229粉丝
0主题
0勋章

强生:并购狂潮

全球营收第一,还在不断扩张,就问同行们害不害怕? 今天我们来聊全球药企营收冠军——强生 在众多大型跨国药企中,强生率先公布2024年Q2业绩。业绩稳健增长的同时,实现了多领域并购扩张。 创新制药业务依旧是业绩的关键引擎,贡献了Q2收入224亿美元中的144.9亿。其中,肿瘤板块增长强劲,超过自免成为强生收入(最)多的领域,同比增长15.7%。特别是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超级单品Darzalex(达雷妥尤单抗)取代Stelara(乌司奴单抗)成为强生销售额(最)高的产品, 两款王牌凭借半年超过了50亿美元的销售额顺利接棒,打破了市场对强生失去Stelara独家经营权而业绩增长放缓的质疑。 值得注意的是,强生近年来沉迷买买买,版图扩张的脚步从未停息。在过去18个月中强生已花费近350亿美元进行收购,为的就是扩大它的产品线。 这当然还是想在创新药领域继续强化它在肿瘤和免疫领域的优势地位。 二季度的两笔并购都与免疫领域相关,获得多款特应性皮炎治疗药物。此外,还在年初收购了一家前列腺癌新药公司,并以131亿美元高价收购全球第一家提供冠状动脉血管内碎石术的公司Shockwave, 强化心血管医疗领域的领导地位。 当然,疯狂并购也有“副作用”,大额并购成本导致利润下滑,也压缩了它的现金流,为此强生还下调了全年的利润预测。加上。因隐瞒它爽身粉产品中的致癌成分, 带来超过6万起诉讼的高额索赔,这对它资金情况可又是个考验。 不过,强生考虑的当然不是季度的成绩单,而是未来几年公司的发展,所以短期资金承压,在多元化业务分布和强大研管线布局面前也算不上什么大问题。 强生的故事或许是行业巨头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稳坐钓鱼台,同时通过前瞻性的战略规划,实现持续增长与创新的典范。 $强生(JNJ)$
强生:并购狂潮

强生:并购狂潮

强生:并购狂潮

美国银行:高息下的稳健

美国银行:高息下的稳健

美国银行:高息下的稳健

“四大银行”财报悉数登场,折射美国经济忧虑。 今天我们来聊——美国银行 上周五摩根大通、富国银行和花旗银行发布了二季度财报,结果不及预期,股价都是一个走法,跌。反倒是姗姗来迟的美国银行Q2业绩超预期,大涨超5%。 作为大银行主要收入来源之一的息差收入,是影响银行业绩的重要参考。24年Q2,因为息差收窄,各大银行净利息收入普遍减少。 美银也自然逃不过,由上季的140亿降至137亿。原因也很简单,在最近几年加息推动利润增长之后,大银行经历了一段息差扩大的利好时期;但随着大型银行应对贷款需求低迷,并且客户还在一个劲要求提高存款利率的压力下,这个曾经的增长引擎如今也成为吞噬大银行业绩的通病。 随之而来的是,美国各大银行的坏账损失拨备也在增长。随着经济逐渐降温,贷款人财务情况恶化,银行对借款人违约的担忧增加。二季度,美国银行从Q1的13.2 亿美元增加到15亿美元,不过增幅相对于其他几家银行不算大。 而且,由于美国大类资产和资本市场的火热,美银Q2的投行业务增加了29%,达到15.6亿美元,这不仅直接贡献了营收, 也与资产管理业务产生协同效应,增长了14%,达到33.7亿美元。 如果美国股市继续上涨,预计这两项下一季可能会继续保持稳定增长。 并且,市场普遍认为美国经济增速将放缓,通胀回落,货币政策转向宽松,降息也将在三季度或四季度出现,这就会导致银行的净利息收入增加。 但降息也可能会增加银行资产负债表上利率风险的管理难度,尤其是在利率波动较大时。是否能保持稳健的业绩,仍需关注美国宏观经济走势和国内政治选举带来的政策变化。 $美国银行(BAC)$
美国银行:高息下的稳健

贝莱德:各自安好?

贝莱德:各自安好?

贝莱德:各自安好?

被大A割韭菜,怒别中国的贝莱德过得还好吗?7月15日,美股盘前贝莱德给出了回答是:A,甚好,勿念。 资产管理规模达到10.65万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这是老朋友贝莱德最新的成绩单。离开了大A的贝莱德,日子好像过得十分滋润。 驱动贝莱德业绩的核心因素是ETF资金激增,二季度ETF占据了大部分资金流入,达830亿美元,创下了有史以来最好的开年表现。 在今年年初推出(比特币)信托基金 (IBIT) 后,贝莱德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比特币)现货 ETF 的所有者, 该基金持有价值 183 亿美元的(比特币)。市场对(比特币)产品的强烈兴趣也推动了ETF流入。 得益于资管规模持续扩大与美股活跃带来的固定资产收益,贝莱德业绩稳步增长,2024财年前六月,累计收入99.67亿美元,同比增长9.85%; 累计净利润31.60亿美元,同比增长21.91%。 当然,相比于一季度的高增速,贝莱德二季度业绩稍显逊色,营收利润回落到个位数。市场对贝莱德的高估值,期望它有更高的收入增长,于是股价对业绩反馈也就一般。 不过,对贝莱德在内的资管公司而言,降息才是它业绩真正发力的时间节点。美联储近年来持续加息, 美债收益也在攀升,虹吸市场资金,使得公司股票和其他资产价值下降,影响了业绩。 如今市场降息预期高涨,全球投资者正在重新校准风险偏好。一旦开始降息,投资者可能会从目前高收益的现金转向风险较高的固定收益产品,这可能会增加贝莱德的资金流入。 而降息也将降低企业和个人的融资成本,有利于企业扩大投资和增加盈利,为贝莱德带来投资咨询和管理费用的收入。 只是现在美国大选情况波谲云诡,贝莱德的多位前高管,在拜登政府内担任白宫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财政部副部长等高官。而此次涉嫌刺杀川普的嫌疑人Thomas Crooks曾出现在贝莱德的广告中,虽然贝莱德随后将这个广告下架, 并配合调查,但考虑到贝莱德在减税、ESG
贝莱德:各自安好?

北汽蓝谷:预期能否兑现

北汽蓝谷:预期能否兑现

歌尔股份:“谐音梗”还是硬实力?

歌尔股份:“谐音梗”还是硬实力?

歌尔股份:“谐音梗”还是硬实力?

特朗普右耳受伤,意外带火“割耳”股份,到底是“谐音梗”还是硬实力? 这里我们聊聊——歌尔股份 谐音梗只是玄学,真正支撑歌尔股份的是它回暖的业绩:预计2024年上半年扣非净利润增长160%到180%。 作为曾经的“果链”大牛股,22年底大客户砍单的那一刀砍在了歌尔股份大动脉上,元气大伤,业绩挣扎了一整年,在今年才逐渐回暖。 经历“砍量危机”的歌尔股份没有再选择曾经的“薄利多销”,而是选择了承接更多高利润的业务,上半年业绩持续超预期主要就是因为净利率持续回升。 一方面是较高毛利率的XR眼镜头部客户以及TWS耳机大客户的出货量恢复增长,带来整机组装产品结构优化。另一方面,高毛利率的精密零组件业务受益于下游传统3C产品拉货,实现占总收入比例有所提升。 此外,公司继续强化精益运营、修复提升盈利能力,智能声学整机和智能硬件业务的盈利能力得到进一步改善,业绩实现大幅增长。 除了自身的努力,下游大客户也在给歌尔送福利。歌尔前瞻布局AR 多年,与 Meta、高通等大厂紧密合作,深度受益 AI+AR 带来的新产品周期。歌尔代工的Meta Quest多款产品迎来降价, 销售表现强劲。据第三方数据披露,Meta 最新款混合现实头显Quest 3的销量或已突破百万大关。后续Meta和谷歌的AI+AR智能研究产品也将进一步抬升销量预期。 不过曾经被刺过自己的“老大哥”苹果貌似不够给力,寄予厚望的首款头显设备Vision Pro上个月在中国开售目前效率不及预期, 在美国也只是在发售时短暂引发热潮,后续销量增长疲软。苹果公司已经将Vision Pro在2024年的销量预期大幅下调,将希望寄托于明年发布的平价款 Apple Vision。 但值得注意的是,公司业绩与巅峰期仍有不少差距,今年一季度虽利润转正,但总营收仍下滑18%, 而且公司称这部分的营收下滑来自于智能硬件业务板块。 此外,公司的营
歌尔股份:“谐音梗”还是硬实力?

北汽蓝谷:预期能否兑现

天天提热搜,公司却一路亏损,股价却一路走高,今天说说——北汽蓝谷 问最近车圈谁最热,北汽蓝谷少不了。先是享界S9上市定档,华为余承东“在线带货”。 后有百度无人驾驶萝卜快跑引发全网热议,所用车型便来自北汽旗下的极狐。未来预期打满,股价不断逆势上涨。 但虽然舆论一片火热,中报成绩单的冷水还是照例泼了下来,上半年预亏25.5-27亿,同比环比亏损皆扩大。要知道从2020年至今,公司已经成功亏损了250亿左右。 公司对亏损的解释:一是老生常谈的新能源价格战挤压利润空间;二是为推介产品高端化,在技术研发、品牌渠道建设、运营效率提升上持续投入,成本增加。 虽然亏损,但钱也不能说白花了,今年上半年子公司极狐销量大幅提升,5、6月份销量增速在300%左右,皆创历史新高。可惜上半年2.8万的累计销量在“神仙打架”新能源市场掀不起什么水花。现在的市场已经将所有的希望都放在了下个月即将上市的享界S9上, 期待它能够成为下一个赛力斯,以一车之力带动业绩实现逆袭。 同属华为鸿蒙智行阵营,难免会和“大哥”赛力斯做比较。不过现在来看,同甘共苦里共苦是体验到了,两家公司都是多年的亏损、都是超高的负债率。截止今年一季度,北汽蓝股的负债率已经高达79.87%; 公司账上的钱呢,也大多来自定增募资及政府补助资金。2018年至2023年,公司已进行四次定增,合计达411.76亿。接受政府补助金额也高达106.22亿。 但同甘方面,赛力斯今年一季度已经实现了全面的盈利增收,而北汽蓝谷今年上半年的业绩却全面下滑。 值得注意的是,北汽蓝谷和赛力斯对华为智选模式的战略定位差异很大。不同于赛力斯全力梭哈问界,北汽蓝谷与华为的合作显得犹豫不决,且北汽表示将持续投入超千亿,举全集团之力打造极狐品牌。北汽蓝谷能否重现赛力斯逆袭神话,仍充满了不确定性。 当然,极狐也有自己的故事,国内是最早研发无人驾驶智能车的公司,早在
北汽蓝谷:预期能否兑现

牧原股份:救命稻草

牧原股份:救命稻草

凯中精密:下一个正丹吗?

凯中精密:下一个正丹吗?

凯中精密:下一个正丹吗?

业绩预增超十倍! 又一匹A股业绩黑马诞生——凯中精密 近期,凯中精密发布2024年上半年业绩预告,预计净利润增速高达1068%至1402%。 从23年的209.54%到24年Q1惊人的6885.78%,再到24年上半年的十倍增速,这条业绩黑马利润增速一路狂飙。 作为全球产销量第一的换向器龙头,利润暴增背后的功臣,却是曾经的第二业务新能源车零组件。伴随新能源汽车三电集成化、高压化、轻量化,以及自动驾驶、车路云协同技术发展,市场对高技术要求的精密嵌塑零组件需求快速增长,23年这个业务表现抢眼,营收7.48亿,同比增长24.73%。 此外,高性能意味着技术壁垒和产品溢价,23年新能源车零组件业务毛利率大幅提升了10.85个百分点达到18.19%,也带动了整体利润率提升。 到了今年,新能源精密连接器等产品订单需求依旧旺盛,加上定点项目量产后进入密集交付期;同时,新型工业化智能制造,技改收效逐步释放,运营效能提升,业绩迎来爆发期。 值得注意的是,占据营收半壁江山的海外业务也有新的进展。上半年,凯中精密德国公司研产销一体化平台建成,海内外同步研发的同时,为国际大客户提供本地配套,与博世、奔驰、戴姆勒等世界级客户保持协同。 说到这里,是不是大家想说,这是不是下一个正丹?这里星月想说:增长虽然很漂亮,但细看一季报的详细数据却也一言难尽。 一季度虽然利润增长68.86倍,不过是因为去年同期的净利仅40万。 而虽然利润大增,但一季度公司的经营现金流净额却同比大幅下降75.59%。这可能表明公司的盈利质量有一定问题。 此外,公司的资产负债率高达61.00%, 高于行业平均水平44.55%,意味着公司承担了较高的财务杠杆。而且流动比率仅为0.76, 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1.72,存在一定的流动性风险。 这里要提醒的是,与正丹的需求缺口逻辑完全不同,新能源车零组件是一个激烈竞争的行业,公司
凯中精密:下一个正丹吗?

金龙鱼:只是躺枪?

中储粮罐车运输油罐混用事件持续发酵,食用油板块集体躺枪。 消费者愤怒的火,怕是会让食用油企们一点就着。 今天,我们聊聊“油”茅——金龙鱼。 一边是业内人士指出,油罐混用的现象普遍存在,另一边是金龙鱼回应称,公司不存在不合规的现象。结果如何不重要,猜疑链已经形成,食品安全被再次聚焦,无论你有没有问题,后续检测、清洗的成本都要落在每一家行业内企业身上,对金龙鱼比纸薄的利润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数据显示,2022年,金龙鱼食用油市场规模占比为39.0%,一家独占四成,是当之无愧的食用油龙头。 遥遥领先的市场份额背后是金龙鱼牺牲利润的业绩,归属净利润、扣非净利润连续三年下滑,收入增长也显现颓势。 业绩不佳也总得找个说辞啊。比如:2022年,金龙鱼把“增收不增利”归咎于原料价格上涨;2023年金龙鱼将营收利润双降归咎于原材料价格下跌。 嗯,价格涨跌都是锅,怎么都得请它给背好喽。 我们仔细来看金龙鱼的盈利能力,发现,金龙鱼靠着“量大利薄”的策略,将公司做到了超2000亿规模,但代价则是利润微薄。近三年毛利率低于10%, 净利率更是在1%-2%徘徊, 且由于上游原材料小麦、大豆都是大宗农作物,金龙鱼不具备上游议价能力,上游成本难以控制。 加上近两年鲁花、福临门、中粮等同行崛起激化行业竞争,各种价格战抢夺市场份额及传统食用油市场增长陷入瓶颈,金龙鱼稳健增长的营收也在23年开始下滑。 而油这种东西,与饮料酒水等其他消费品不一样,每个家庭的用量都相对固定,增量几乎没有,而中国的人口数量的趋势摆在眼前。可以说,还想扩大份额,也就是抢别家蛋糕了。 金龙鱼缓解困境的举措主要集中在成本控制,一是用期货套期保值对冲大宗商品价格波动,但结果是三年大亏46亿, 得感叹一下做了不如不做;二是继续扩张,通过规模化降低成本。 但是如果销量没有上去,量产的产品又会带高存货量。 真是感觉怎么做也不对。
金龙鱼:只是躺枪?

金龙鱼:只是躺枪?

金龙鱼:只是躺枪?

韦尔股份:深蹲起跳?

利润大增7倍,是反转信号还是回光返照? 今天我们聊聊光学半导体龙头——韦尔股份。 上周末,韦尔股份发布半年业绩预告,预计上半年净利润13至14亿,同比增幅高达 754%至 819%。 然而,回首 2023 年它的净利仅 1.38 亿,业绩骤增背后关键何在? 作为半导体行业细分龙头,韦尔股份与大部分半导体公司一样,23年受全球经济环境和行业周期影响,产品销量和价格皆受打压; 同时,库存积压导致供需关系失衡,去库存进一步压缩盈利空间。 步入 2024 年,消费电子、AI和先进计算带动市场需求复苏,半导体周期进入被动去库向主动补库的转折期。 在高端智能手机市场和汽车市场自动驾驶应用,这两个领域的良好表现是韦尔股份24年业绩暴增的关键。 公司推出的OV50H高规格芯片凭借超高速对焦能力、高动态范围成功斩获华为Pura70、荣耀Magic6、小米14等国内终端旗舰机型份额。 同时,汽车自动驾驶渗透率提升带动 CIS 需求,作为23年CIS汽车CIS出货量全球第一的公司,单车CIS数量持续增长,以及8M像素渗透率逐步提升, 为汽车CIS业务带来增长。 此外,公司存货大幅下降,相较 22Q3 库存(最)高点,24Q1 已下降 52.72%, 一些高成本老产品基本出清,叠加高毛利的50MP产品出货增加,产品结构改善带动公司毛利率逐步修复,24年净利率、毛利率也就都实现增长。 但是,对于这样一份业绩高增长,也不必过于惊讶,因为背后是上一年的低基数;加上今年上半年半导体行业业绩普遍反弹,与同行业中一直出类拔萃的企业相比,这份业绩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夸张。 尽管当前业绩明显好转,但韦尔股份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半导体行业竞争激烈,技术迭代迅速,公司需要不断进行研发投入以保持技术领先;另一方面,市场需求存在不确定性,消费电子市场的波动以及新兴技术的冲击,都可能影响韦尔股份的市场份额和业绩
韦尔股份:深蹲起跳?

广汇汽车:救得起来吗?

五折奔驰、六折宝马...BBA们“腰斩式”大降价后正在引发连锁反应。 国内第二大汽车经销商——广汇汽车,还好吗? 受新能源品牌冲击,近年来奔驰、宝马等豪华燃油品牌销量低迷,纷纷开启降价模式,首当其冲的就是以广汇汽车为代表的燃油车经销商。 据广汇汽车2023年财报显示,旗下经营网点中豪华品牌网点占比超过33%, 在它营收前十的门店中,经营品牌均为宝马、奔驰、奥迪。传统豪车价格持续下探,但经营成本降不下来,利润大幅度缩水。 受此影响,好不容易在去年扭亏为盈的广汇汽车,今年一季度又迎来业绩低谷,营收净利双双下滑,其中净利润更是大降86.61%。 除开近年来燃油车销量下滑和行业价格战挤压利润的影响,广汇汽车孱弱的盈利能力也是长期以来的老毛病。最近六年,有四年净利增速都在下滑,22年更是暴跌265.92%。 尽管营收破千亿,但赚钱能力堪忧,毛利润长期低于10%。 业务占比超过80%的整车销售利润贡献却不到20%,23年毛利率1.65%,今年一季度降至0.02%。利润比纸还薄,堪称慈善家亏本买车了。 此外,广汇汽车长期亏损带来的高负债也是个隐患,公司账上资金仅83.36亿,总负债却高达692.54亿。 广汇汽车深陷困境除了自身原因外,也是汽车经销商行业发展的缩影。在新能源车企自建渠道的咄咄攻势下,传统经销商被打的节节败退。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数据显示,2023年完成年度销量目标的经销商占比仅为27.3%, 亏损比例高达43.5%。(可以也像昨天那样在图片上列数字 很高级) 当然,广汇汽车也在积极自救,尝试转型。去年关闭一批低效燃油车销售门店,截至今年6月末,公司已成功申请70家新能源门店授权, 与赛力斯、奇瑞、吉利银河等新能源品牌达成合作。最近还传出,旗下5家问界门店,上半年合计实现新车销量约3600台的消息。 但结合它700个左右的网点总数,新能源门店的业绩占比恐怕难
广汇汽车:救得起来吗?

韦尔股份:深蹲起跳?

韦尔股份:深蹲起跳?

广汇汽车:救得起来吗?

广汇汽车:救得起来吗?

安乃达:看不懂的募资

安乃达:看不懂的募资

去老虎APP查看更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