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望财经
博望财经
个人简介:关注VC/PE、美股、港股、A股。
IP属地:未知
0关注
556粉丝
0主题
0勋章
avatar博望财经
05-20 12:37

中国人寿被免高管“火速复出”,掌舵注册资本最大险企瑞众保险

文|唐丽春 来源|财富独角兽 5月6日,瑞众人寿保险有限责任公司(简称“瑞众人寿”)官网发布公告,指定副总裁俞德本为公司临时负责人,代行总裁职权。经了解,待相关程序履行完毕后,他将正式成为瑞众人寿的第二任总裁。瑞众人寿的前台的将帅仍均具有中国人寿系的背景。 资料显示,俞德本曾2022年7月因违反八项规定被中国人寿免职,2023年3月出任瑞众人寿副总经理。 瑞众人寿是注册资本最大险企,2023年以总保费市场第三的成绩收官,但其部分产品存在赔付率较低或较高的情况。当前,保费高速扩张的时代已经不再;2024年寿险行业面临利差风险,瑞众人寿能否保持市场靠前的规模,备受市场关注。 01 天生的“巨无霸” 瑞众人寿的前身是明天系旗下的华夏人寿。2020年7月,华夏保险因触发相关法律规定的接管条件,原银保监会介入并委托中国人寿进行管理。2023年6月28日,瑞众人寿获批成立,注册资本高达565亿元,力压平安人寿(338亿元)、大家人寿(308亿元)、中国人寿(282.65亿元)等一众大佬,一举成为国内寿险注册资本最高的企业。其依法接管了华夏人寿的资产负债,并全面接手了其机构网站和员工,履行了保险合同义务。 至此,华夏人寿退出市场,正式成为历史。与前者相比,瑞众人寿的实力可谓相当雄厚。注册资本为其的3.7倍,目前设有24家分公司和661家分支(专属)机构。 瑞众人寿华丽登场,业绩十分亮眼。根据瑞众保险公众号披露,其2023年总保险达到了2691亿元,较去年增长6%。其中,原保费收入为1947亿元,同比增长7%;新保单费高达1544亿元,同比增长9%;续期保费也有所增长,达到了146亿元,同比增长3%。按保费来算,其在2023年寿险行业排名第三。 此外,去年瑞众人寿的新单标保金额达到260亿元,同比增长33%;长险新单期交为340亿元,同比增长28%。截至2024年3月底,总保费9
中国人寿被免高管“火速复出”,掌舵注册资本最大险企瑞众保险
avatar博望财经
05-18 14:13

董事长任职超期,“优等生”宁波银行也有“瑕疵”

文|恒心 来源|财富独角兽 $宁波银行(002142)$ 尽管2023年银行业压力山大,市场利率下行、LPR 重定价、存量按揭调价等接踵而至,但宁波银行去年整体业绩表现依旧相当出色。 据财报显示,2023年宁波银行实现营业收入615.85亿元,同比增长6.4%;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55.35亿元,同比增长10.66%。值得一提的是,这已经是宁波银行上市以来连续16年的“双增长”。 截至2023年末,宁波银行不良贷款率0.76%,连续16年来不良贷款率始终保持在1%以下,在A股上市银行中位居第一梯队。此外,在央行、金融监管总局联合颁布的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中,宁波银行再度上榜,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就是这么一家实力不容小觑的优等生,在资本市场却得不到投资者的认可。 据Wind显示,2023年全年宁波银行股价跌幅高达37%,在A股42家银行股中跌幅最大。此前更是引致浙商证券、招商证券、华泰证券等诸多券商“恐慌”,虽然仍维持“买入”或“强烈推荐”评级,但却将最高目标价下调两位数以上。 究其原因,表现在宁波银行财报背后的隐忧属实不小,首当其冲的就属增长承压,其次个人消费信贷来势汹汹,资本充足率创新低更是不容忽视,2024年一季度降至14.26%,创近五年同期最低。同时宁波银行及旗下宁银消金多次被监管处罚,合规风险暴露。 先是市值被江苏银行超越,沦为城商行老二,后是被A50剔除出成分股,宁波银行输在了哪里? 01 营收增速创下上市17年以来新低,“病症”或在于息差收窄 公开资料显示,宁波银行成立于1997年,2007年在深交所挂牌上市,成为国内首批上市的城市商业银行之一,目前已实现引进战略投资者、公开上市和跨区域经营三大发展战略。截至2023年底,宁波银行下辖491分支机构(不含
董事长任职超期,“优等生”宁波银行也有“瑕疵”

营收下滑,不良率连续两年超50%,战伟宏治下华澳信托挑战重重

文|恒心 来源|博望财经 随着年报的发布,这家民营系信托背后的“巨雷”再也遮不住了。 据华澳信托近期发布的年报显示,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6035万元,同比下滑53.95%;实现利润总额-4.03亿元,实现净利润-4.31亿元。值得一提的是,这已是华澳信托继2022年亏损9.67亿元后的连续第二年大额亏损。 营收的下滑与华澳信托业务“停滞”密切相关。据财报显示,2023年华澳信托有13个信托项目清算结束,但未有新增信托项目。 但最令市场震惊的,还要属华澳信托惊人的坏账。2022年,华澳信托自营不良资产高达52.27亿元,2023年末进一步增至52.3亿元,同时华澳信托自营资产不良率也高达55.34%,已连续两年超过50%。这个数据,在整个金融行业也算是高的了。 而之所以华澳信托的不良率突然暴增,源于其信托资产主要集中于房地产行业。在近年来房地产行业整体经营艰难、融资环境恶化的大背景下,华澳信托自然也好不到哪去。 虽然华澳信托深知自身所处的风险,曾在2022年年报中明确表示,“面对房地产暴雷引发的行业困境,公司积极应对,根据不同风险主体的具体特征分别采取有针对性的风险化解方式,包括现金清收、诉讼保全、抵押物处置、补充增信、资产转让、非标转标等”,但经过一年时间的检验,效果并不明显。 此外,华澳信托极高的不良率背后也涉及诸多诉讼案件。据天眼查显示,截至5月16日,华澳信托相关司法案件有714条信息,其中被列为被告的司法案件信息有375条。此前更有投资者起诉华澳信托产品暴雷。 压力重重下,华澳信托新任董事长战伟宏接过担子。2023年11月,华澳信托第四届董事会2023年第五次临时会议同意选举战伟宏为新任董事长。 01 自营贷款本息已全部逾期,不良率连续两年高达50%以上 公开资料显示,华澳信托是由北京融达投资和重庆财信集团共同出资组建的一家非银行金融机构,成立于1992
营收下滑,不良率连续两年超50%,战伟宏治下华澳信托挑战重重

长城基金谭小兵换手率高达1127%,重仓九州医药引基民质疑

文|天峰 来源|财富独角兽 “投资之路没有捷径,唯有实干。”以及“捕获景气产业的阿尔法,力争赚产业发展和公司业绩增长的钱。”,这是长城基金谭小兵经常挂在嘴边的语句。她认为,产业景气度提升的趋势性机会,往往伴随着估值和业绩的双升,更易带来戴维斯双击效应。 这些语句看着极为高大上,一般人都会认为,谭经理一定是知行合一的高级基金经理,毕竟基金投资需要通过与产业专家和上市公司的大量调研和交流,不断提升产业认知;通过深入的基本面研究,找到盈利质量能够持续提升的上市公司;在估值相对合理区间买入,静待市场的长期价值发现。 谭经理也是业内为数不多的医药行业出身的女性基金经理,求学阶段,谭小兵分别系统学习了制药工程与会计学专业,毕业后先在联邦制药工作1年,后转向证券行业,从行业研究员做起,一步步成长为基金经理。然而,近期笔者翻看谭经理旗下基金业绩却是另一番景象。 01 重仓押注九州医药致基金亏损 据天天基金网显示,谭小兵女曾就职于联邦制药(成都)有限公司(2004年7月至2005年7月)、东莞证券有限责任公司(2008年2月至2010年10月)、信达澳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2010年10月至2014年2月)。2014年2月加入长城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现任权益投资部副总经理、基金经理兼投资经理,历任行业研究员、“长城安心回报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助理。 (数据来源于天天基金网 截至5月14日) 自2016年2月至今任长城医疗保健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 至今累计任职长达8年又104天,管理基金资总规模27.82亿元,任职期间最佳基金回报109.98%。目前谭小兵正管理着6只基金产品,但近年来这6只基金业绩并不理想。除了近3月来旗下基金有所回正外,其他周期都出现大幅亏损,其中近2年来6只基金都出现20%左右的跌幅,一些基金跌幅达30%。 (数据来源于天天基金网 截至5月14日
长城基金谭小兵换手率高达1127%,重仓九州医药引基民质疑

营利双降,“老骥”康佳能否“迷途知返”?

文|飞雪 来源|博望财经 $深康佳A(000016)$ 日前,康佳(股票名称:深康佳A;简称:康佳)披露2023年年度报告显示,其2023年年度营收为178.5亿元,同比减少39.71%;归母净利亏损21.64亿元,同比下降47.15%;扣非归母净利同比减少9.38%至-29.14亿元。 图源:深康佳A-2023年年度报告 而此后不久公布的康佳2024年一季报则显示,其该季营收为24.63 亿元,同比下降 46.4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为-5.1亿元,同比下降434.49%,上年同期为盈利1.53 亿元。 当年中国家电产业的佼佼者、彩电龙头康佳,缘何短短数年走到如今这般营、利双双连年暴跌骤降的“尴尬境地”?其财报之中,到底还隐藏着怎样的“细思极恐”般的数据?在公司战略、管理决策以及具体的业务层面,康佳又因何困在了“盲目扩张”的“恶性循环”里,以至于为此付出巨大代价?接下来,康佳提出的“自救”策略,到底是其盲目扩张野心的真正“收敛”,还是既有的行业长期主义市场里仍留给“迷途知返者”唾手可得的且足改变其财务状况及企业困境的“灵丹妙药”? 01 引深交所发问询函 康佳财务状况到底有多少个“细思极恐”? 细究康佳交出的2023成绩单,结合其过往几年的主要财务指标,有几组数据可谓“触目惊心”,甚至颇为“令人不解”。 也难怪,就在4月22日,深交所向康佳集团下发问询函,要求就其年报相关问题说明情况。 图源:深交所 梳理可知,至少以下几组财务指标,无不说明康佳“病了”: 其一,营收上,尽管2023年康佳宣布将回归主业,倡导长期价值,在“一轴两轮三驱动”的新战略框架下实现转型。但年度营收则不仅暴降39.7%,而且可以用营收萎缩或缩水过半来看待。毕竟,2023年的178.49亿元营收,
营利双降,“老骥”康佳能否“迷途知返”?

地产贷款不良率大幅上涨,杨秀明能带领重庆银行走出困境吗?

文|恒心 来源|财富独角兽 $重庆银行(601963)$ $重庆银行(01963)$ 重庆银行终于还是“兜”不住了。 市场都知道重庆银行不良率高,但到底是多大程度,似乎还没有清楚的认识。 数据是最好的证明。以重庆银行最新年报来看,截至2023年底,重庆银行不良贷款率1.34%,不良贷款余额52.11亿元,较上年末增加3.76亿元。 其中,重庆银行的房地产业和金融业不良率更是奇高。 截至2023年末,重庆银行房地产不良贷款规模为6.20亿元,较2022年末上涨近4%;房地产贷款不良率为6.48%,较2022年末上涨0.6个百分点,在A股城商行中位列前端。更令人惊讶的是,2016年至2023年末,重庆银行房地产不良贷款规模由0.35亿元增至6.20亿元,大幅上涨近17倍;房地产贷款不良率从0.2%增至6.48%,大幅上涨逾31倍。 再来看金融业,截至2023年末,重庆银行金融业贷款金额为8.6亿元,其中不良贷款金额就达到了1.48亿元,不良贷款率更是高达17.19%。重庆银行这一不良率数据,是招商银行的59.28倍、农业银行的132.23倍、中国银行的859.5倍,“荣登”行业第一。 “纸是包不住火的”,如此庞大的不良规模,最终迫使重庆银行低价甩卖。 上月,据全国产权行业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披露,贵阳荣达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不良债权转让挂牌转让,转让方为温州市财务开发有限公司,转让底价为4750万元,信息披露起止时间为2024年4月25日至2024年4月30日。据悉,上述不良债权卖方就是重庆银行,近5.4亿元不良债权涉及本金近2.5亿元,累计欠息近2.88亿元,该房企旗下主要项目就是“尚善·御景”。 这引来无数吃瓜
地产贷款不良率大幅上涨,杨秀明能带领重庆银行走出困境吗?

业绩断崖下滑,被王健林抛售的百年人寿能实现“自救”吗?

文|恒心 来源|博望财经 资金链承压的王健林,最终还是选择“断臂求生”。 曾经的豪言壮语,“我对金融集团有很大期许,认为万达未来价值最大的就是这一板块”,在这一刻化为泡沫。 作为王健林口中未来价值最大的板块,百年人寿却在此时被抛弃。 5月8日,据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大连监管局披露的两则批复显示,同意百年人寿变更股东和注册资本。据悉,百年人寿增加注册资本1.1亿元,由77.948亿元变更为79.048亿元。 同时,王健林旗下的大连融达将持有的百年人寿8亿股股份转让给大连金运。值得一提的是,大连金运受让百年人寿8亿股股份后,持股比例达到11.55%,超过大连万达的11.39%。 公开资料显示,大连金运是市级国有金融资本投资、运营和管理的专业化平台,2022年8月18日正式揭牌。这意味着,大连万达正式失去百年人寿第一大股东席位,退居第二大股东。 作为东北地区首家中资寿险法人机构,百年人寿近几年过得何止惨淡,董事长职位空缺3年,业绩遭遇“滑铁卢”,风险综合评级下降,甚至被王健林视为“包袱”,频频套现也均无补于事。 01 已资不抵债,被列为偿付能力不达标公司 据悉,百年人寿成立于2009年6月,由大连万达、东方资管等16家股东共同出资组建。在十余年的发展中,百年人寿采取多元化销售发展策略,陆续建立并行发展个险、银行保险、创新销售、电话销售、顾问行销等业务渠道,互联网金融和健康管理服务多领域创新发展,目前已在全国开设21家省级分公司,累计拥有各级分支机构390余家,全国主要省市战略布局已基本完成。 作为东北地区首家中资寿险法人机构,百年人寿此前持续盈利。2015年至2021年,百年人寿的净利润分别为0.32亿元、2.07亿元、3.51亿元、6.97亿元、2.23亿元、8.02亿元和5.88亿元。 但好景不长,2022年百年人寿业绩遭遇“滑铁卢”,净亏损高达27.1亿元。其中,
业绩断崖下滑,被王健林抛售的百年人寿能实现“自救”吗?

海富通风控失灵?范庭芳旗下碳中和基金跌超54%

图片 文|天峰 来源|财富独角兽 近日有消息称,海富通基金董事长杨仓兵即将退休离任,海通证券总经理李军或兼任海富通基金董事长。同时,海通证券党群工作部副书记曹礼平将担任海富通基金公司党总支副书记。海富通基金接受某媒体采访时表示,一切以公告为准,尚无相关公告。杨仓兵的从业资格证书仍然登记在海富通基金,一切正常。 随着国内公募基金行业的发展,公募基金公司成为了国内金融市场的重要参与者。然而,值得关注的是,在国内公募基金行业中,仍存在机构经营理念与现代金融体系的建设有偏差、行业功能发挥不充分,基金经理合规意识和水平不高等问题,这其中就有海富通旗下基金经理范庭芳的业绩并不理想。 01 范庭芳旗下碳中和基金业绩跌超54% 值得关注的是,范庭芳在2020年前后一战成名,也正值基金大年,各大基金公司都推出自己的顶流基金经理,张坤、葛兰、蔡嵩松也都因此受益。彼时海富通基金也为范庭芳接连发行了3只基金产品。2020年12月与基金经理黄峰共同发行了海富通成长价值混合,2021年9月发行了海富通碳中和混合,2021年12月发行了海富通成长领航混合。 也是凭借着3只基金的发行,范庭芳的管理规模水涨船高,在2021年末管理规模达到65.16亿元的高峰时刻。不过,尽管3只基金使得范庭范管理规模大增,但是这3只产品在范庭范管理下的业绩却不理想。基金业绩不理想,基金规模也会相继下降,截至目前基金管理规模24.20亿元。 (数据来源于天天基金网 截至5月10日) 我们先看看海富通碳中和混合A基金业绩,该基金成立至今一直是范庭芳单独管理,但其任期回报却是-54.54%,该基金成立于2021年9月24日,现在规模2.09亿元。截至5月10日基金单位净值0.4546,自成立来收益率-54.54%,今年来收益率-12.66%,近3月来收益率回正至6.14%,但近6月来收益率-14.47%,近1年来收益率-3
海富通风控失灵?范庭芳旗下碳中和基金跌超54%

高端智能化落后、B端业务不稳,美的会成为下一个通用电气吗?

文|宁成缺 来源|博望财经 $美的集团(000333)$ 美的集团又有资本大动作。 近日,美的集团向港交所提交上市文件,拟在香港主板上市,联席保荐人为中金公司及美银证券。而根据美的集团此前发布的公告,公司拟在H股发行不超过10%的股份,以目前公司5014亿元的市值计算,美的集团10%的股权价值在500亿元上下。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上市尝试并非美的集团的首次。去年10月24日,美的曾尝试在港交所挂牌,但并未成功。作为已在A股市场上市的企业,美的为何还要再度寻求港股上市? 在积极寻求资本扩张的同时,美的集团也面临着智能家居业务的增长势头放缓,海外代工业务占比大,毛利率水平偏低,以及业务转型尚未取得明显成效等等挑战。 在2021年巅峰的时期,美的总市值高达7539.96亿元,可到如今只有5000亿出头,这也反映出资本市场对美的集团多元化战略的审慎态度。 01 美的B端业务如何了? 此番二次赴港,美的集团交出了一份亮眼的财报。 2024年一季度,美的实现营收1061亿元,同比增长10.22%;归母净利润90亿元,同比增长11.91%。此前美的集团发布的2023年年度报告则显示,其年营收实现3737亿元,同比增长8%,实现归母净利润337亿元,同比增长14%。 从业务板块来看,美的业务分为智能家居业务(To C家电)和商业及工业解决方案(To B)两大板块。 其中,智能家居业务主要包含空调、冰箱、洗衣机、厨电及其他家电,而商业及工业解决方案主要包括新能源及工业技术、智能楼宇科技、机器人与自动化以及其他业务。 众所周知,美的集团一直想要摆脱家电企业的标签,蜕变为一个综合性的科技巨头,所以美的这些年一直在努力向B端转型。为此,美的集团数年如一日的买买买,先后收购日本东芝、德国机器人公司库卡,意大利
高端智能化落后、B端业务不稳,美的会成为下一个通用电气吗?

东方基金旗下创新医疗发布清盘提示,基金经理选股失误成主因

文|吴理想 来源|财富独角兽 5月8日,东方基金发布了公司权益类公募产品东方创新医疗的提示公告:截至2024年5月6日日终,该基金已连续30个工作日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根据《基金合同》的规定:《基金合同》生效后,连续50个工作日出现基金份额持有人数量不满200人或者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情形的,基金合同终止,不需召开基金份额持有人大会。 查阅该基金去年以来的公告,自去年12月份以来,该基金还发布过四次类似的清盘风险提示性公告。对于这只成立于2023年5月8日的次新医药主题基金来说,恰好成立的时间刚满一年,但目前来看规模的红灯频响极大可能会干扰到基金经理操作,它能起死回生吗? 01 最新季报十大重仓股萎靡 卖错兴齐眼药或成最大败笔 近几年在主动权益类基金领域,东方基金经常会有惊艳的表现:前几年在新能源潮涌时是李瑞的东方新能源汽车主题高歌猛进;2023年在年终状元争夺战中又涌现出周思越的东方区域发展。但是,次新医药主题基金东方创新医疗,或许会成为木桶的最短一块板。 查阅产品的成立公告,去年五月该基金成立时的公告规模约为4.46亿元,产品自成立到目前共发布过三份季度报告,去年三季报时就已经大幅度缩至约0.53亿元,再到去年年底时再下降至大约0.51亿元,2024年一季度末下降到大约0.28亿元,距离清盘一步步逼近。 对应看该基金的净值水平,无论是A还是C,目前都不到九毛钱的水平,净值表现与规模互为因果。由此来推断,基金投资者对该产品选择了用脚投票。复盘该基金披露的三份季报来看,许文波在重仓股中主要是对龙头公司特别是创新药的龙头公司进行了配置,这也和基金契约中提到的创新医疗主题完全吻合。 例如公认的创新药龙头股之一恒瑞医药,其连续三个季度成为组合的头号重仓股,虽然业绩重回增长,但该股在二级市场的年内涨幅不到4%。再看一季度末的十大重仓股,除去恒瑞外,年内到目前
东方基金旗下创新医疗发布清盘提示,基金经理选股失误成主因

北方华创能成为中国的“应用材料”吗?

文|天峰 来源|博望财经 $北方华创(002371)$ 从2018年贸易战的中兴通讯开始,到2023年英伟达向我国断供先进的算力芯片,芯片以及整个半导体产业成为了产业竞争的最前沿地带。而半导体设备则是整个半导体产业的最重要支撑,近年来,半导体产业的快速发展不断推动着半导体设备市场规模的扩大。 2022年全球半导体制造设备销售额创历史记录为1076亿美元,2023年虽然有所下降,但仍然有1063亿美元。这其中,中国内地、韩国和中国台湾是全球芯片设备支出的前三名地区,共占全球设备市场的72%。这其中晶圆加工设备的全球销售额增长了1%,而其他前端领域的销售额增长了10%。然而,封装设备的销售额下降了30%,测试设备的销售额降低了17%。这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半导体设备厂商的在2023年营业收入获得了20%的增长速度,尤其是作为龙头的北方华创,更是获得了超过50%的营业收入增长,达到220亿元,在整个全球半导体产业链当中,俨然成为不容小觑的力量。 那么,在全球半导体设备市场向东亚国家转移的大背景下,各半导体设备厂商尤其是我国的半导体厂商能否抓住这次浪潮?扛起国产半导体设备厂商的大旗?谁又能成长为中国半导体设备领域的“应用材料”? 01 业绩创新高 纵观我国半导体生产厂商,虽然我国大多数半导体厂商的发展历史并不长,但成长速度却很快。北方华创成立于2001年9月,是由七星电子和原北方微电子战略合并组成。重组完成后,北方华创拥有了半导体装备、真空装备、新能源锂电装备及精密电子元器件四个事业群,是国内高端半导体设备的龙头企业。根据北方华创4月30日发布的公告,2024年第一季度营业收入达到近59亿元,同比增长51%,净利润更是大涨90%至11亿元。 在国产替代以及需求扩张的催化下,半导体行业炙
北方华创能成为中国的“应用材料”吗?

邯郸银行挑战重重:净利润跌近六成,内控问题凸显

文|恒心 来源|财富独角兽 千亿资产的城商行新行长任职资格获批。 近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河北监管局核准张海红邯郸银行行长任职资格。 据了解,此前张海红曾任邯郸银行副行长,2021年12月至2024年2月出任邯郸建投董事长,如今他再度回归邯郸银行出任行长一职。而在核准之前,邯郸市政府的任免通知、邯郸银行董事会和监事会会议公告显示,聘任张海红为邯郸银行新任行长。 此外,邯郸银行整体盈利能力承压,拨备覆盖率跌破监管红线,内控问题凸显。 新行长张海红能解邯郸银行忧虑吗? 01 净利润降幅近六成, 拨备覆盖率跌破监管红线 据公开资料显示,邯郸银行的前身是邯郸市城市信用合作联社,于2002年10月注册成立,是邯郸市政府作为第一大股东的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自2008年挂牌成立以来,其资产规模从最初的50多亿元增长至突破千亿,存贷款市场份额在邯郸市排名靠前,已成为京津冀区域领先的城商行。 但近年来邯郸银行业绩持续承压,资产质量下降明显。 据邯郸银行发布的2024年度同业存单发行计划显示,截至2023年末,邯郸银行的资产总额达2309.68亿元,较上年末增长了85.43亿元,同比增长3.84%;负债总额为2152.03亿元,较上年末增长了84.98亿元,同比增长3.95%。 2023年,邯郸银行实现营收同比微降至34.03亿元,已连续两年下滑;实现净利润更是同比大幅下滑58.51%至6.21亿元,亏损发生在第四季度,亏掉了将近2个“小目标”。 业绩承压与邯郸银行资产质量下滑及不良率高企不无关系。 2021年末至2023年末,邯郸银行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96%、1.90%、2.24%,持续攀升。同时,大公资信出具的《邯郸银行主体与相关债项2023年度跟踪评级报告》也指出,截至2022年末邯郸银行不良贷款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同时关注类贷款规模增幅较大,资产质量下行压力加大。 事实
邯郸银行挑战重重:净利润跌近六成,内控问题凸显

3年亏损70亿,IPO能否成为曹操出行的救命稻草?

文|司凡星 来源|博望财经 存量竞争下,国内网约车市场“一超多强”的格局相对稳定。 滴滴一家独大,其他网约车平台混战争抢剩余份额,在这其中,曹操出行背靠吉利,经过几年的野蛮生长,已经由B2C模式向全业务转型。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按GTV(总交易价值)计算,2021年至2023年曹操出行一直位列中国网约车平台前三名。 伴随着2023年国内市场经济恢复常态,曹操出行2023年订单量也实现大幅增长,态势良好。4月29日,曹操出行也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拟主板挂牌上市,华泰国际、农银国际及广发融资(香港)担任联席保荐人。 高歌猛进之下,硬币的另一面是,网约车整个市场盈利难、合规难、自动驾驶落地难,多重掣肘制约发展,无论是从市场环境、投资者情绪、还是公司业绩各个视角,曹操出行的IPO的难度都不容乐观。 01 盈利难题何解? 作为中国网约车市场王者,滴滴上市不久就在美国退市,嘀嗒出行先后5次递表最终艰难上市,哈啰出行也曾向美国进行IPO交表最终却撤回申请。 难受资本青睐的背后,是网约车整个行业都盈利难的事实。 海外市场,美国Uber自2014年成立至今,已经亏损近300亿美元,且净利率只有3.4%。同时,印尼GoTo 2023财年的净亏损达到57亿美元,新加坡Grab2023年裁员超1000人,且还在持续亏损。 国内市场,据招股书显示,如祺出行2021年至2023年底净利润亏损分别为6.85亿元、6.27亿元以及6.93亿元,3年累计亏损额达到20亿元。 曹操出行2021年至2023年的营收分别为71.53亿元、76.31亿元和106.68亿元,尽管营收逐年增长,但是,2021年、2022年、2023年曹操出行年内亏损分别达到30.07亿元、20.07亿元、19.81亿元。 三年时间已累计亏损约70亿元,曹操出行也在招股书中提到,自成立以来遭受重大亏损,未来可能无法
3年亏损70亿,IPO能否成为曹操出行的救命稻草?

总经理离任,基金抄作业,商小虎能否带领融通基金走出困境?

文|天峰 来源|财富独角兽 又有基金公司总经理变更!近日融通基金发布公告称,总经理张帆离任。公告显示,因个人家庭原因,张帆自2024年4月22日起离任总经理一职。据公开资料显示,张帆于2017年6月正式出任融通基金总经理,任职将近7年时间。 张帆离任之后,目前融通基金总经理一职暂由商小虎代任。商小虎自2023年4月起担任融通基金副总经理,目前正好刚满一年。有消息称,此次融通基金由投研专业出身的副总经理代为履行总经理职责,或是基于加强公司投研核心能力建设的考虑。 然而,近年来一些权益类基金经理业绩并不理想,详细研究下来发现,邹曦旗下有4只基金中,持股一致的问题特别严重,4只基金存在相互抄作业的问题,4只基金分别共同持有杭叉集团、安徽合力、华发股份、招商蛇口、滨江集团、潍柴动力、中联重科、恒立液压、中国重汽、徐工机械,这样相互抄作业的行为只会导致基金净值同涨同跌。 01 邹曦旗下基金成立来亏29% 邹曦旗下基金最大回撤为55%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邹曦,从就职履历上看,邹曦是融通基金的老将。2001年2月就加入融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历任市场拓展部总监助理、机构理财部总监助理、行业分析师、宏观策略分析师、基金管理部总监、研究部总监、公司权益投资负责人。累计任职时间16年又148天,目前管理基金总规模42.70亿元,任职期间最佳基金回报117.06%。 (数据来源于天天基金网 截至4月30日) 我们先看看融通产业趋势股票基金,据天天基金网显示,融通产业趋势股票基金成立于2020年5月9日,目前规模1.32亿元。截至4月30日基金单位净值0.6731,自基金成立来收益率-29.41%,今年来收益率4.84%,近6月来收益率-2.62%,近1年来首后移了-18.87%,近2年来收益率-29.94%,近3年来收益率-45.46%。 (数据来源于天天基金网 截至4月30日) 有基
总经理离任,基金抄作业,商小虎能否带领融通基金走出困境?

“奶茅”伊利的2023年:业绩稳健增长,创新、数智化为核心驱动力

文|恒心 来源|博望财经 $伊利股份(600887)$ 作为全球最具价值乳品品牌,伊利股份在依然充满挑战的大环境下仍以极大战略定力坚持开拓创新,引领乳业高质量增长,正在开启下一个新时代。 4月29日,伊利股份发布2023年财报及2024年一季报。2023年伊利股份营业总收入1261.79亿元、归母净利润104.29亿元,再创历史新高,实现连续31年稳健增长。2024年一季度,伊利股份稳扎稳打,聚焦价值经营,实现营业总收入325.77亿元,归母净利润59.23亿元。伊利股份用业绩说话,穿越周期的韧性表现,突出了一个行业领导者的真正实力和素质,再次展现出超级龙头对抗复杂风险的确定性。 了解伊利股份的都知道,作为唯一稳居全球乳业第一阵营的中国乳企,伊利股份这种罕见的穿越周期的增长,是“长期主义”基因的体现,也是创新、数智化转型成效的显现。 伊利股份是行业中数智化转型起步最早、发展最快、成果最显著的企业,开创全链式创新模式,以数智化为抓手,长期坚持可持续发展目标,打通上中下游一盘棋,形成集绿色、智慧于一身的乳业“新质生产力”,成为业绩增长核心驱动力。 据年报披露,伊利股份拟分红76.39亿元,分红比例高达73.25%,两项指标均处于A股前列。事实上,伊利股份上市以来累计分红24次,分红总额508.59亿元,长期坚持回馈投资者。财报发布当日,伊利股份还发布公告,拟以不超过41.88元/股的价格,回购金额不低于10亿元且不高于20亿元的公司股份。显然,伊利股份管理团队对于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是坚定的。 以穿越周期的稳步发展,伊利股份在实现自我稳健发展的同时,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向着“全球乳业第一”的长期战略目标前行,彰显了中国乳业品牌蓬勃向上的价值活力。 01 增长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石: 均衡结构
“奶茅”伊利的2023年:业绩稳健增长,创新、数智化为核心驱动力

指数增强基金是什么?指数增强强在哪?

文|咚夏 来源|财富独角兽 近年来,随着市场整体调整,指数基金凭借系统性、纪律性、分散化等投资优势,魅力越发凸显。其中,指数增强基金在指基家族异军突起,受到了投资者青睐,实现数量、规模双增。 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我国公募全市场指数增强基金共计486只,总规模超1900亿元,相比2020年底204只的数量和超1400亿元的规模,基金数量翻了一倍多,规模也大幅增长。(数据来源:Wind,截止日期:2023年12月31日) 那么,指数增强基金是什么?“增强”到底强在哪?投资者应该如何挑选指数增强基金? 01 指数增强基金是什么? 众所周知,普通指数基金主要是复制跟踪指数构建投资组合。而指数增强,就是在指数基金的基础上,争取实现“强”于指数基准的超额收益。 一般而言,指数增强基金会将80%的资金复制标的指数,而剩下的20%资金会由基金经理和投资团队采用精选个股等策略,力争增厚产品收益。 简单来说,指数增强基金就是指数基金的Plus版,既复制指数走势,赚指数涨跌的钱,也通过主动管理,赚选股的钱,是被动投资与主动管理的有机结合。 02 指数增强基金表现又如何? 通常情况下,为了实现更好的“增强”效果,指数增强基金主要有两种策略来获取Alpha超额收益: 基本面增强:通过对宏观、行业、公司及其他影响个股价格的因素进行分析,主观决策超配一些盈利能力比较强的股票。 量化增强:通过技术面、基本面等分析找出市场中的超额收益因子,例如股票的成长性、价值、规模、盈利、波动等构建一个量化因子模型,通过这个模型挑选出优秀的股票,讲究投资的纪律性。 军营里常说一句话,谁英雄谁好汉,训练场上比比看。同理,说一千,道一万,指数增强基金具体成绩怎样? 数据显示,过去十年,宽基指数基金涨幅为86.23%、年化收益6.41%,增强规模指数基金涨幅为135.23%、年化收益8.92%
指数增强基金是什么?指数增强强在哪?

比亚迪“偷家”特斯拉,马斯克急了?

文|天峰 来源|博望财经 $比亚迪(002594)$ 4月8日,特斯拉CEO马斯克和巴西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德•莫赖斯却因为社交媒体言论而打起了“口水官司”。 消息一出,国外社交媒体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试图寻找马斯克与巴西政府突然间“口水战”的导火索。但大部分人的视线都转移倒了中国车企比亚迪上面。很多“吃瓜者”认为,巴西政府支持比亚迪在巴西的布局是马斯克与巴西政府矛盾主要症结所在。 2024年一季度比亚迪累计出口新能源乘用车近10万辆,同比增长了152.8%,占比亚迪一季度销量的15%以上。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仅出口巴西市场销量就达到了一万五千多辆,拿下巴西超过3%的市场份额,占比亚迪一季度出口销量的15.6%。 相比之下,特斯拉在巴西的资产“基本为零”——马斯克对巴西政府的针对,实际是特斯拉与比亚迪的暗涌互斗,比亚迪在特斯拉“家门口”巴西的爆火,让马斯克“急了”。 而这还仅仅是比亚迪在全球市场内快速推进的一个缩影,2月19号,比亚迪秦plus率先降价两万元至79800,打响了国内新能源汽车价格战的第一枪,预示着新一轮汽车价格战的开启。 2023年比亚迪销量为302万辆,根据比亚迪在接受中国经济日报的采访中曾经透露,2024年的销量目标将是在2023年销量基础上增长20%,也就是360万辆。就目前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来看,很多人对比亚迪完成这一销量并没有信心,在2024年汽车市场价格战必定更加猛烈的背景下,比亚迪能否完成这一销量目标?海外市场能否发力帮助比亚迪实现全年目标呢? 01 一季度销量波动 在今年1至2月期间,比亚迪销量出现下滑。1月份销量为20.1万辆,环比下降约40%,在自主品牌中被吉利汽车超越。2月份销量下滑更为明显,仅售出12.17万辆,同比下降36.5%,环比下降39.4
比亚迪“偷家”特斯拉,马斯克急了?

营利三连降,张为忠能带领浦发银行走出阴霾吗?

文|恒心 来源|财富独角兽 $浦发银行(600000)$ 资产规模破9万亿的浦发银行在而立之年却表现糟糕。 近日浦发银行发布2023年度业绩快报,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734.34亿元,同比减少8.05%;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67.02亿元,同比减少28.28%。对此,浦发银行解释称,“受资产重定价、市场利率下行、资本市场波动,以及公司信贷增长动能不足、业务结构调整等影响,公司效益指标阶段性承压”。 值得一提的是,这已经是浦发银行连续第三年出现营收、净利润双双下降的状况。在10家A股上市股份行中,浦发银行归母净利润降幅更是居首,也是国内唯一一家连续三年“双降”的上市银行。 投资者或许对浦发银行去年业绩表现并不意外,毕竟背后牵扯着“人事地震”。 自2023年下半年开始,浦发银行经历了密集“换血”,包括董事长、行长、副行长、监事会主席在内的“董监高”被调整,新任干部均为“空降”。 此外,浦发银行还频收巨额罚单,被罚金额更是按“小目标”计量,信用卡业务也遭密集投诉,被冠以“被投诉之王”的称号。 新掌门人如何带动这艘巨轮,成为全市场的关注点。 01 营收、利润三连降,业绩“失守” 据公开资料显示,浦发银行于1992年10月,由上海市财政局和上海国际信托有限公可等18家单位发起,以定向募集方式设立的股份制商业银行,1996年就在上交所正式挂牌上市,目前经营领域覆盖信托、租赁、基金、境外投行、货币经纪、科技银行、理财子公司、村镇银行等多个金融业态,实现了跨市场、跨领域多元化金融服务布局。 但近年来浦发银行的经营业绩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下滑。 2023年,浦发银行实现营业收入1734.34亿元,同比减少151.88亿元,下降8.05%;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67.02亿元,同比减少144.6
营利三连降,张为忠能带领浦发银行走出阴霾吗?

频繁跨界的东软集团正在陷入增长疲软“泥潭”

文|飞雪 来源|博望财经 $东软集团(600718)$ “我们不断反思自己有什么问题和毛病,并且可以大胆地、快速地改变这些毛病”,在谈及东软30多年来能够活到今天时,东软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刘积仁曾如是总结“方法论”。 “我们喜欢在每一个机会即将来临之前开始布局”,从软件外包、IT解决方案到医疗设备制造、软件教育、智能网联汽车解决方案及至大健康生态,一路走来,刘积仁还曾感慨地说。 然而,驰骋全球的“巨无霸”东软集团,却无奈地呈现出“增长疲软”态势。其所涉足的每个黄金赛道,既存在自身战斗力不够强悍等问题,各细分领域也已有专注玩家以更核心的竞争力,令东软集团面临四面围剿般的严峻挑战。 东软集团发布的2023年年度业绩预告也提示称,2023年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0.72亿元至0.86亿元之间,扣非净利润预计亏损1.15亿元至1.4亿元之间。而2022年,其归母净利润、扣非净利润则分别净亏损3.43亿元、5.3亿元。 图源:东软集团2023年年度业绩预告 扭亏为盈但扣非净利润或仍呈亏损态势,实则说明东软集团亟需提升其盈利能力。那么,而立之年迎来上市首亏,如今又在不惑之年到来前陷入“增长疲软”困境,不禁试问,东软还能否重新“硬”起来? 01 激进分拆打造IPO集群 东软集团的资本局能否迎来大满贯? 用刘积仁的话说,东软“将进一步打造上市公司集群,以此为基础,运用好资本市场,构建企业发展的新生态。”这或是其对东软旗下业务连续分拆,加速推进被剥离资产IPO的底气所在。 目前,东软集团已斩获三家上市公司,除东软集团以及2020年9月登陆香港联交所的东软教育外,最新的“成果”是,经四次递表方才于2023年9月28日在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的东软熙康。 而刘积仁真正心心念念、报以最大厚望的,则是东软医疗。刘
频繁跨界的东软集团正在陷入增长疲软“泥潭”

蔡嵩松之前已爆出“老鼠仓”事件,基民应当起诉诺安基金吗?

文|天峰 来源|财富独角兽 近期证券公募新闻不断,头部券商相继被罚,诺安基金前知名基金经理蔡嵩松被抓传闻也有了最新动态。据金华中级人民法院审理,曲泉儒、董博雄、蔡嵩松的“对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罪”案件于3月27日正式开庭。案号为(2024)浙07刑初1号。 在上述消息公布前,坊间关于蔡嵩松的传闻一直不绝于耳,不过,官网信息一直停留在2023年9月29日蔡嵩松离任诺安基金的公告,此后并无新就职消息传出。然而,对于没有购买过其基金的人只是抱着吃瓜的心态,但对于正持有,或者持有过诺安成长混合基金的基民来说,他们纷纷表示要向诺安基金索赔。 01 有基民称打算起诉诺安基金 蔡嵩松持有芯原股份曾大跌80% 近年来随着金融监管趋严,2023年至今银行、监管、券商、私募等各细分行业大佬都有被带走的消息,特别是证监会主席吴清上任之后,证监会把工作重点放在,严打财务造假、超募、欺诈发行、利益输送等金融违法行为,上个月还传闻有公募被驻场检查。 可以预见,这两年或将成为金融机构甚至公募行业集中监管的两年。对此,有媒体记者多方核实获悉,3月27日,蔡嵩松、曲泉儒,董博雄等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对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罪一案,在金华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案号为(2024)浙07刑初1号。 值得关注的是,蔡嵩松曾是诺安基金的“顶流”,与蔡经理相比,曲泉儒在2022年10月15日突击卸任了8只基金产品的基金经理,曾任诺安新动力灵活配置、诺安益鑫灵活、诺安平衡、诺安双利债券、诺安鼎利混合、诺安汇利灵活等基金经理,管理规模超过35亿元。 蔡嵩松在2017年11月加入诺安基金,2019年2月20日开始管理诺安成长混合,接管初期该基金规模仅有13.5亿,此后凭借重仓半导体板块,一战成名,带领诺安成长获得全年95.44%的业绩,位居同类排名4/413。不过,在2022年全年亏损129.3亿元,管理费为3.76亿元。
蔡嵩松之前已爆出“老鼠仓”事件,基民应当起诉诺安基金吗?

去老虎APP查看更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