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临时降息、实施QE点评(文字版)

您也可以点击此处浏览我们的点评与分析视频。

美联储周日紧急宣布,将基准利率降低100个基点至0%-0.25%。同时启动7000亿美元新一轮量化宽松(QE4),包括5000亿美元的美国国债购买和2000亿美元的机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购买。美联储还将把机构债券和机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到期后的所有本金重新再投资于(Reinvest)机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之前再投资到国债中)。

根据上周声明,纽约联储将在未来四周,每周实施至少5000亿美元的3月期及1月期正回购操作各一次。

自2020年3月16日起,将贴现窗口(Discount Window)中的一级信贷利率下调150个基点,至0.25%,调整后相对于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顶部收窄50个基点 (不再有惩罚性溢价)。此外,存款机构从贴现窗口借款期限最长可达90天,借款人可以每天提前还款并可续借。

美联储鼓励存款机构在有抵押和无抵押的基础上,利用美联储提供的日内流动性(Intraday Credit)工具保持支付系统的正常运行,以支持向家庭和企业提供流动性。

美国银行自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已积累大量资本金和流动性缓冲,超过了监管的最低限度。美联储支持那些选择使用这些资本和流动性缓冲来放贷的银行,并以安全可靠的方式采取其它支持性行动。

美联储将存款准备金率降至零,从3月26日起生效,即下一个准备金维持期的开始。这一行动取消了对数千家存款机构的准备金要求,并将有助于支持银行向家庭和企业发放贷款。

从3月16日起,下调央行美元流动性互换协议利率25个基点,新的利率将是美元隔夜指数掉期 (OIS) 利率加25个基点,该措施旨在通过现有的央行流动性互换安排来增加美元流动性供应。除目前提供的1周期限的操作外,还将开始在每个国家 (加拿大、英国、日本、欧元区、和瑞士) 每周提供84天期限的美元流动性。

点评

此次紧急降息,重点并不在于0利率和新一轮的量化宽松(QE),因为这些政策工具市场已经习以为常,比较值得关注的是三大历史首次出现的调整。

第一,贴现窗口工具一直被视为紧急流动性工具,也是美联储整个利率管理体系的最高利率天花板,这意味着, 只要银行愿意接受贴现窗口的惩罚性利率(基准利率上沿+50bp),它的超额流动性需求就可以被满足。央行提供这类常备借贷便利工具的目的是为了涵盖非预期的潜在流动性需求,但这类需求被长期满足后,银行体系很容易将之视为一种长期稳定的结构性工具,从而纳入到自身的流动性管理考量中(道德风险)。

此外,由于贴现窗口工具存在污点效应(一旦使用,银行会被市场认为存在流动性风险,而被挤出融资市场),银行通常不乐意使用贴现窗口这类“最后贷款人工具”。此次美联储将贴现窗口工具利率直接降到25个基点,并且作为政策基准利率区间管理的上沿,是历史首次,在2008年金融危机都未曾有过。这意味着或许未来银行对贴现窗口工具的使用是常态化的了。

第二,此次公开的流动性支持措施中,美联储提及了“日内流动性”,这也是上一轮危机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流动性概念。我们日常关注的美联储资产负债表规模中,并不会涉及美国支付体系日内的流动性往来细节,危机前,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规模也是非常小的。但实际上,危机前,“日内流动性”的规模非常恐怖,但这部分交易规模并没有体现在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绝对规模上。危机前,当日内银行准备金透支额最高达1500亿美元,几乎为在联储隔夜准备金存款的十倍。在雷曼兄弟倒闭一年前,美国的银行部门在美联储存有160亿美元隔夜准备金存款。与此同时,银行间日常通过Fedwire转移的资金量大约为2.5万亿美元,换言之,银行间日常准备金转移量几乎为其在联储存款量的156倍。为了维持Fedwire系统的有效运作,联储(正如其他先进央行一样)给银行提供了当日内信用,使其在提供高质量抵押品的前提下可以透支其准备金账户进行支付。

此次美联储重点提到“日内流动性”,或许是考虑到对日内流动性风险的担忧,从公开的数据来看,去年回购市场波澜时,日内透支额已经开始回升,说明银行已经要开始日内的“信贷”行为来支持支付结算。目前数据还未更新,我们将在日后持续关注日内流动性问题。

第三,美联储降低了与其他发达国家中央银行的互换利率,该利率水平也低于08年金融危机期间的成本,我们后续需要关注日本和欧洲是否会有美元互换的使用量,来进一步观察全球的美元流动性水平。

最后,准备金率降到0%也是历史上首次,这也顺便把“多倍存款创造理论”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而鼓励银行使用资本和流动性缓冲,更是对危机以来监管进展的否定掉了。$纳斯达克(.IXIC)$ $SP500指数主连(ESmain)$

附:鲍威尔表示本月FOMC会议取消,但美联储官网日程中仍未删除3月17-18日的计划,每年3月的会议上,FOMC官员需要提供自己的经济预测和利率预测,笔者尚不知此次会否更新,后续我们会继续关注。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举报

评论4

  • 推荐
  • 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