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一鸣的实证理性

实证精神和理性精神是科学精神的两大支柱。

作者:潘乱

张一鸣似乎躺枪了。

今年张小龙在腾讯年会上自嘲自己是一个古典互联网主义者,认为“人工智能”就是一种“机器套路互联网”。并吐槽抖音:“大部分产品都在欺骗用户,做各种滤镜,喊口号说‘记录美好生活’,但生活其实并不总是美好的。”

去年我写微信头条对比时,曾将69年的张小龙与83年的张一鸣比作是「英雄和机器人」:一位是直觉型天才产品经理,一位是高级AI机器人。

英雄习惯将自己的意志表达到透彻,喜欢视用户为朋友,不想去感动用户。而机器人想要捕捉的就是大众,其能力即在于稳准狠戳全部人的敏感带,为其服务。

不可忽视的是,张一鸣和头条的认知和迭代能力一直都很强,很少出错且能够不断更新,迈向新的成长之径。

而且他在每次产品高峰时都保持清醒和危机感。

2017年9、10月份,字节跳动的增长遇到非常严重的瓶颈。

当十一假期回来后,抖音突然开始爆发,日活从700万涨到1400万,公司都欢欣鼓舞,张一鸣却没打算庆祝。

他表达了更深的焦虑:“快手日活国庆从六千万涨到了八千万,我们跟竞争对手的差距又拉大了。”

到今年抖音日活VV等各项产品数据包括海外拓展全面超过快手,张一鸣又开始告诫团队,抖音正在犯快手去年类似的错误,除了数据在高速增长但是产品没有突破。

所谓延迟满足感,就是永远不满足。

张一鸣在行业竞争上对胜利的这种饥渴,也在潜移默化中传递给了整个团队,结果是整个公司都对增长非常饥渴。

面对巨大的成绩或是诱惑,都能保持冷静独立的思考,不得意也不失态,希望最好状态一直在「在轻度喜悦和轻度沮丧之间」。这样迥异常人的反应系统,是从哪来的呢?

借用理性哲学家和科学主义者康德的“三大批判”哲学体系,张一鸣的读书教育背景、创业创新经历、自我学习与进化等方面,也分别构成了头条系的“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可以概括为头条抖音们的理性批判哲学体系。

想要探究张一鸣的三观和OS,可能还得先从他的南开大学生涯说起。

纯粹理性批判

张一鸣是个有重大选择时特别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人。

他的方法是:先确立目标,然后穷举所有达成可能性,再去寻求最优解。

比如他在大学阶段最重要的三个选择,选学校、换专业、找女友,都属于谋定而后动。

选学校

张一鸣在回母校南开的演讲里面提到,为什么他这个福建娃会来天津上学:

  • 最好在北方,冬天会下雪,因为没见过,想玩。
  • 想独立,离家远,不能让父母突然跑学校就能来找我。(排除掉东南沿海)
  • 综合性大学,不要像中科大那样偏专科。
  • 男女比例不要太失调,方便找女朋友。(排除掉工科院校)
  • 靠海,因为喜欢吃海鲜。(只剩下渤海湾)

几个维度综合起来就是:一个会下雪的,有很多漂亮女生的,冬天会下雪的,滨海大都市。

多数学生都是高考完了才会想着去选学校填志愿,张一鸣说他在高二就都把这些事情都给想过一遍了,很早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然后往他想要的地方去,不浪费时间。所以填时很干脆,没问老师也没跟家长商量。

换专业

张一鸣在年初清华跟钱颖一的对谈中,提到2001年他考入南开大学,最初报考的是生物专业,因为分数不够高入校时被调剂到微电子专业(即电子工程),后来自己转专业到软件工程(即计算机)。

至于为什么报考生物系?张一鸣说的是

“当时都说生物是21世纪的领头羊,所以非常热。我自己也感兴趣,高中的时候参加生物竞赛,看了一本北大老师写的《普通生物学》,对我影响很大。生物从细胞到生态,物种丰富多样,但背后的规律却非常简洁优雅,这对于你设计系统或者看待企业经济系统,都会有很多可类比的地方。”

至于后来为什么从微电子转到软件工程,张一鸣给出的理由是:

我花很长时间,才能在面包板上做一个正弦波信号发生器,还经常不能。学了一年多,却没有看得见的效果,让我很焦虑。但软件工程比较快,你写个程序马上就能跑起来,发挥作用,甚至还能在校外兼职,所以我就转到软件工程。

张一鸣选专业的出发点是希望是能够面向未来,同时能够获得快速反馈。软件工程是一个理论实际结合的非常好的一个学科,需要比较强的动手能力。张一鸣在大二做完这个选择之前,并没有跟家里人说过。

找女友

张一鸣是罕见的那种,只谈过一次恋爱就结婚的男人。

他在大学因为修电脑认识的初恋女友就是他后来的妻子。

《人物》杂志曾报道过张一鸣如何追女孩子,“接着他总跑去修电脑,和女孩在 BBS 上版聊,约出来玩,接下来是表白—女孩连好人卡都没发,毫无余地地拒绝了他。”

梁汝波本想安慰张一鸣,但当事人反而觉得没什么所谓,「就感觉这件事跟你说了一下而已,然后你有不同意见,我们接着来,用现在的话来说也挺奇葩的」。他继续修电脑,版聊,约出来玩,两个月之后有一次出游回来,梁汝波看到两人牵着手。
他清醒地控制自己不在恋爱这件事情上多浪费时间,就此向记者讲述了一套自己的理论,「世界上可能有两万个人适合你,然后你只要找到那两万分之一就好了。就是你在可接受的那个范围,近是最优解嘛。」

关于表白被拒不气馁的「奇葩」说法,在后来他离开九九房创办字节跳动时又复现过一次。

12年初张一鸣还是九九房CEO,结果他觉得房产这个领域太窄不适合发挥,就新找了位CEO然后自己带着不到十个人去创办了字节跳动。

有人问他离开创业会不会感到有愧疚感和心理负担,张一鸣给出的理由是:

“创业就像赌博,成功是极小概率事件,你会因为赌输了而愧疚嘛?”

实践理性批判

选工作:最大化提升效率

张一鸣喜欢分类,在他毕业的时候,软件工程专业的他将信息产业分成了四大块:

  1. 信息的存储
  2. 信息的传输
  3. 信息的展现
  4. 信息的组织和分发

IT产业就是信息产业,张一鸣学计算机时有做MIS系统还有存储系统、3D展现,也都是围绕信息。其中他分析存储和压缩都是空间有限,传输速度的提高也是有限的,就像当年流行的ERP系统一样,效率能够提升2倍,但很难提升20倍。但他觉得信息的组织和分发它潜力是很大的,“信息的流动本身对社会有非常深远的影响,我甚至觉得它可能是各种其它效率的基础。”

张一鸣是个非常敢做梦的人,他想做面向所有人的事情,能做平台就不做垂直。对张一鸣来说这个更大的事情就是信息分发,“把一个人获取信息的可能推荐原因在一个系统里终极解决”。

围绕信息分发成了张一鸣的创业主旋律。后来张一鸣加入酷讯饭否,都是在做搜索、社交这些跟信息分发相关的事情,是国内比较早的对垂直搜索和社交数据挖掘领域进行探索和实践的创业者,他在这过程中也积累了信息组织分发相关的技术或者产品体验。

张一鸣说饭否网的工作经历让他意识到社交跟获取信息是两码事,应该有更高效的内容分发方式来满足用户不同层面的内容消费需求。

「信息已经在那儿,如果没有有效组织和分发,其实产生的价值很有限。我毕业之后无论做搜索引擎还是社交网站,搜索引擎组织分发信息,社交网站以人为节点组织信息流动,还是做推荐引擎,以兴趣为颗粒度来组织分发信息,其实基本上都围绕信息分发。包括抖音也是更有利于信息被创造出来、被分发出去。我们公司内部有一个效率工程部门,专门优化公司内部的信息流动。」

今日头条的前身九九房是房产咨询,在这个团队做房产资讯的时候,发现聚合框架是能够更好满足移动内容消费的产品。

因为买房是一个长决策周期,所以他需要很关心各种政策面的消息,买房人和中介中间就更要天天的关心这些。当时九九房围绕这个做了一个产品叫房产资讯,就是把各大门户平台跟房产相关的信息都聚合在一起,然后在移动上去阅读。这在当时很受欢迎。

团队很快就意识到这套信息框架应该泛化,只锁在房产这个领域太亏了,太小了。加上手机这个介质对于创作和分发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经常读名人传记的张一鸣意识到这是一个重大深远的变革,属于时代罕见的巨大浪潮,既然你能领先别人看到,那你最终就要把它创造出来。

“11 年,我观察到一个现象,地铁上读报的人、卖报的人越来越少,年初还有,年底几乎没有了, 同时,11 年是智能手机出货量的高峰,是 08 年、09 年、10 年三年智能手机出货量的总和。
我想,这是信息传播介质的变革,手机很可能会取代纸媒成为信息传播的最主要载体,又因为人和手机的对应关系,手机随身携带,个性化推荐的需求一定会增加,于是我创办了今日头条。它是一个基于大数据的推荐引擎,连接信息和人的工具。就像扎克伯格创办Facebook连接了人和人,Travis 创办 Uber 链接了人和车,今日头条是让信息和人更广泛和高效率的匹配。”

2012年,地毯式孵化,尝试所有可能性

张一鸣说今日头条做的都是一类产品,是沿着自己的产品理念和产品主线,以推荐为基础,以智能匹配为基础。在别人做的基础上做出创新,不是模仿抄袭某一家。

如果张一鸣一上来不知道什么方法能够到达终点,那他会把所有他能看到的方法都试一遍,直到成功为止。因为终点在哪一直没变过,产品的路线和12年最初他架构那个PPT比也没有很大变化,只是实现的做事方法会有很大变化。

头条最开始是先从娱乐切的,因为12年的App Store排行榜前几名的都是搞笑的,且他们大部分都还是非常初级的一种形态。头条第一个app是搞笑囧图,就是抓了一堆搞笑的图片。然后就是内涵段子,抓了一堆搞笑的段子。

2012年张一鸣对所有可能性的概括

因为不确定具体哪个产品形态最好,头条在12年上半年头条做了十多款产品投放市场做测试,在各个产品方向各种功能分布上都有尝试。

题材:图片/搞笑囧图,文章/今日头条,段子/内涵段子,视频/热门视频

主题:娱乐/笑多了会怀孕,新闻/今日头条,生活/飞飞看图

信息特点:短/精辟语录,快/今日头条,新闻总刷总有

阅读方式:分类+推荐/今日头条,关注/飞飞

用户动作:顶踩+评论/内涵段子,收藏+关注/飞飞看图

平台:SNS插件/xiangping.com

可能在今日头条之前值得一提是飞飞和xiangping.com,飞飞是类Pinterest,享评是类jiathis,最早也考虑过做关注订阅和分享插件,其实还是PC思维,但在今日头条出来后很快团队的思路就全部转到移动上了。

“在连接人与信息这条路上,他要做的是聚合所有信息平台。不拘泥于文字、图片、视频,甚至以后任何未知形式的表达;也不限制在交通、股票、娱乐等维度。”

2016年,全赛道覆盖

张一鸣如做投资也该是个顶级VC。

短视频是未来,在2016年全行业都看到了。但像张一鸣这种分析所有可能性都去尝试的打法,比VC投资更激进,因为是真正的全赛道覆盖。

  1. 头条的应对还是分析市场,从题材来看是长视频、短视频、小视频和直播。
  2. 长视频跟内容质量关系更大跟推荐算法关系不大,这块暂时放弃。(现在西瓜开始做自制综艺了)
  3. 短视频、小视频很适合头条这套分发逻辑,要重点做。
  4. 直播是新的业态,头条系产品全部加入尝试。
  • 短视频领域做得最好的是YouTube,西瓜视频对标YouTube。
  • 小视频领域中国有快手,火山小视频对标快手。
  • 美国有musicl.ly,A.ME/抖音对标M。
  • 因为快手日活远高于musicl.ly,且musicl.ly在美国遭遇发展瓶颈,所以在很长时间里,头条对火山各项资源/人才/预算的投入,都是远远超过抖音。

2018年,社区化

字节跳动想要继续发展需要扩充人群,信息流+社区是天花板更高的解法,也能吸引今日头条吸引不到的用户。一方面要在各个主产品里加重社区属性,另外也要在不断孵化新产品。

抖音是是第一个成功尝试。悟空问答是不那么成功的尝试。

头条会分析市场上有规模用户(千万日活以上)的社区产品,他的用户群字节跳动是否已经覆盖,如果没有,就要考虑自己也做一个。

比如女性、二次元、海外。

  • 现在的皮皮虾、新草、半次元,大约也是对标内涵段子、小红书、B站。
  • 字节跳动今年在印度发布了Helo。

工作推进层面,头条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敢试,业务打法非常激进,是“人家说我们做不出,那我一定要做出来给大家看。”头条从来不相信别人说不行,自己没试过就不否定任何事。大家都说付费广告买量亏的时候,别人投二百万试一试不行就放弃了,头条直接先拿一个亿出来试试会不会大力出奇迹,像短视频国际化这种核心战略都是屡败屡战还不断加码最终取得阶段胜利。

教育、金融、企业办公、出海

2019年,新概念。

13-15年的春节档都是腾讯系产品暴涨的最佳时期,不过在18年春节档取得现象级增长的公司是头条。

如今字节跳动旗下的社交产品飞聊正在中航广场的健身房全力冲刺等待19年春节档的到来,不知飞聊能否成为“社交黑客帝国”里的第N道试错程序,并且打怪升级。

判断力批判

学习与进化

2008年,张一鸣在饭否工作阶段把Alexa排名前一千的网站,都看了一遍,统计了它们的类型,哪些呈上升趋势的网站中国没有等等,并详细列表。同时思考,那些人都很聪明,为什么没有成功?

2012年,张一鸣在创办字节跳动时,把微博上所有高热大号和App Store排名靠前的应用都给研究了一遍,其中像是搞笑囧图、内涵段子这些产品的名字就来自微博同名营销号,像是飞飞看图和xiangping.com就来自当时正火的Pinterest和分享工具jiathis。

2015年,极客公园的张鹏提到张一鸣的学习升级能力也显得非常出众。极客公园每年有一次创新产品评选,张一鸣会组织同事把榜单上的产品全部梳理一遍,从中寻找启发。

15年《人物》杂志的葛倩男和吴达采访完总结,张一鸣信任程序化、规律化的事物。

「在他看来,只有数据和自己的逻辑推演能够指引最为客观可信的答案。在公司做出任何一个决策,他都要求下属充分调研,然后提交报告。确定产品名称时,他把排名前100位的移动应用的名称都分析一遍,进行分类统计,最后确认,具象的名字更容易成功。」

所以张一鸣会提倡用常见物体的名字作为产品名,但一般操作的时候,都会先列一些名字,然后选几个去渠道里投放测试一下转化,ROI效果好的那个才有可能当选。比如悟空问答当时还有个备选是,小熊问答。西瓜视频这个产品名字产生则有更多的故事。

在头条内部有个提法,叫“能用AB 测试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头条一直很相信数据驱动方法论的力量,一切必须是可数字化的,各个部门开会都是上来先看图标。不关心那些不可量化的事情,一切做到可检查可追溯。涨要知道为何涨,跌要知道为何跌。对于所有涉及概率的地方,一切都以跑个AB作为最后讨论的终结点。

当然,现在头条不管是张一鸣还是陈林都不会认可这种说法,会认为这种一定要以数据导向,一定要AB测试是业界给他们贴的极端标签。

不可忽视的是,张一鸣和头条的认知和迭代能力一直都很强,很少出错且能够不断更新,迈向新的成长之径。

比如12年团队对头条想象力可能不会比一家门户的移动端高多少,但到14年初当搜狐和网易新闻客户端日活都卡在千万日活上不去的时候,头条在B轮融资时就提到其实头条的本质是浏览器,因为当时同样满足信息浏览需求的UC日活超过5千万,是一座新的山。

当头条轻松超越UC日活过亿时,这家公司新提出的口号和愿景是今日头条将从智能推荐走向智能社交,要做“全球创作与交流平台”。因为过亿日活后,还能看得见的高天花板产品,只有Facebook和微信是十亿日活量级,社交是互联网的皇冠,全球化是想要获取新的增长引擎。

再比如,当去年底,抖音比火山表现出更多的可能性时,字节跳动能够果断将抖音立为核心产品来全力推广,到今天抖音对于字节跳动全球版图的重要性已经超过了今日头条。

16年底,TMD乌镇会谈,老乡王兴评价张一鸣:学习能力超强,而且超级理性。

把自己当产品看

张一鸣一直在思考如何把公司这个产品做得更好,“我创业其实同时在做两个产品,一个是为用户提供服务的产品;另外一个产品就是公司,而CEO就是公司这个产品的产品经理。”

乔布斯在自己传记的结语部分也说,“我的激情所在是打造一家可以传世的公司,这家公司里的人动力十足地创造伟大的产品,其他都是第二位的。”

张一鸣会特别花心思在公司这个产品的设计上,认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是团队和文化。在公司发展的不同阶段,在不同层面/领域向美国和中国具备优秀治理体系和公司文化的公司看齐,比如Google、Netflix、Facebook和Amazon,华为和阿里。

在15年中SIG的年会上,我记得张一鸣说创业是一种修行。要主动创造和丰富人生经验,和优秀的人一起做优秀而有趣的事;要不断修炼自己,减少“平庸”束缚,去探索未知;不贪图便捷的成功。

跟如何做好公司,如何拓展商业版图同等重要的事,是张一鸣如何追求个人的完善。因为一家公司最大的天花板就在CEO,CEO的时间精力分配会深度影响公司运作,张一鸣会很在意自己的时间分配。

比如总裁办每周五都要发报告做饼图分析,张一鸣这周在什么事上花了多少时间,学英语、找人、做运动,他会观察和修正自己的行为,看在哪个领域的事情可以有更优的效果。

想要逃逸平庸的重力,要有足够的自我锻炼。连谈恋爱都不愿浪费时间的张一鸣,在大学期间主要在做三件事情 ,“一是写代码,因为我是搞技术的,二是看书,看了很多很多书,三是修电脑。基于此收获了三件事:耐心,知识,伙伴。”

关于张一鸣延迟满足感和创业是种修行等提法的由来,为什么会想要通过工作来精进自己,我觉得从他的阅读里面可以扒一下。

16年底《财经》小晚采访张一鸣,问对他个人影响最大的书是什么。他列了《活法》、《少有人走的路》、《高效人士的七个习惯》、《基础生物学》几本书。

一位河南省生物竞赛一等奖的同学跟我解释《陈阅增普通生物学》,“一本类似于生物竞赛方面的科普读物的书,学习了高中生物后这本书并不难看懂。这本书内容全面有点“大纲”的意思,对于竞赛生它是帮忙纵观竞赛有关知识的入门读物。虽然深度不及各个专题的专业书籍,但还是有学术性的,不少高中生只看这本书来准备竞赛都能拿奖。但对于想认真学竞赛的同学来说,这只是开始。”

2017年,头条在信息流领域与BAT开干,在短视频战场为公司谋求新的增长引擎。竞争最激烈的阶段,张一鸣在豆瓣标记了想读《生物心理学》和《生物物理学》。

生物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就是观察法和实验法,是做实验让生物学成为了一门实证科学。科学基于事实,在结局和起源上都是实证的,凡是不能通过实证的东西都不能算做科学,都将被暂时排除在科学的大门之外。科学的实证精神的真谛是: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书名可能有些俗气,但这本书是想让你清楚的选择一个适于自己的生活方式。

尤其是以终为始 (Begin with the end in mind)这条,先有愿景目标,再以此塑造未来,全心投注于自己最重视的原则、价值观、关系及目标之上。

很可能是延迟满足感这个提法的提炼来源。

努力工作、精进是一种修炼方式这个观念肯定是来自稻盛和夫。稻盛和夫认为通过艰苦的劳动可以磨炼自己的人格,可以修身养性。

“只有极度认真工作,才能扭转人生。”

参考材料:

1、张一鸣南开演讲,15年

2、钱颖一对话张一鸣,18年

3、《人机进化论》葛倩男 吴达,15年

4、网易手机采访,13年

来源:乱翻书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tyTKjz4uLByf2RIrrPMEGg  2018-12

# 闲聊几句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举报

评论

  • 推荐
  • 最新
empty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