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政策与货币在金融市场扮演的角色

财政政策与货币在金融市场扮演的角色以及对通膨与股票市场的影响力

⁉️首先,回顾美股歷史,在1970-1980年始终无法摆脱盘整格局,而从1980年之后走出30年的大多头,关键為何?

在1971年美元对黄金的贬值趋势(详情可搜寻Smithsonian Agreement),导致投资人对美元的信任危机,进而反映到原油价格上,原油和黄金价格暴涨,进而通膨高居不下;其次,美国渐次出现贸易逆差,导致经济放缓。

(GDP = C + I + G + (X - M),当中C = 私人消费开支,I = 投资总额, G = 政府消费开支,X = 出口总值,M = 进口总值)

因应高居不下的通膨压力,Fed在1980年代初强势的将利率升至20%的高位,採用高利率货币政策搭配经济的疲弱,终将通膨压力降温,进而吸引国际资金涌入并导致美国开始出现贸易顺差。另一方面,资金涌入让美国国债利率直线下滑并降低了筹资的成本,使得在财政政策上有更大的空间能扩大财政支出以增加内需。

随著通膨危机解除,Fed开始一路降息。在美国国债殖利率持续下滑(价格上涨)、货币与财政政策保持宽鬆以及经济增长加速下,逐渐吸引资金从美债转移至美股,展开了超级多头。

⁉️时空转移至今,2008金融危机至今已超过10年,全球经济仍处在低成长陷阱(low growth trap);

无论是近年来经济学家所不断提出的长期停滞(secular stagnation),或 IMF 执行长 Christine Lagarde 所言的新平庸(new mediocre),均描述全球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陷入投资不足、低信心、低成长、低通膨的恶性循环,导致经济疲弱不振的困境。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一般认為,此波全球经济长期停滞的主因是需求不足,过去虽然货币政策在提振经济上担负重任,但伴随效果递减且负荷过重,需财政政策扮演积极角色,如搭配有助民间投资的结构性改革,成效应当更為显著。

长期停滞是指经济体陷入民间储蓄过剩、投资不足,导致需求减少,经济成长率及通膨率下降,实质利率降至货币政策无法发挥功效的低点;但真正问题是,持有庞大现金部位的企业认為,将资金置於金融资產及自身股票的报酬率,高於投资新设备及厂房,故不愿进行实质投资。

《时代杂誌》指出,在金融化程度提高的情况下,金融业的重心由放款转向交易,金融业对小型企业的放款下滑;此外,股东至上的观点盛行,促使企业為拉抬股价,扩大买回库藏股的资金、减少研发支出。

本文仅个人投资心得笔记,不构成任何形式之建议及推荐或招揽邀约,请独立思考进行投资决策 。

文章引用《B.D 金融趨勢洞見》,团队成员背景累积超过20年国际股市投资&交易经验,曾任美国华尔街工作、大型金融机构交易员与避险基金经理人,并为CFA美国特许金融分析师。以「大数据的量化分析」的综合维度,跳脱框架思考,提供长期投资与短期交易者不同角度的视野。对文章认可的读者,也可在facebook上搜索B.D 金融趨勢洞見订阅。

# 分享我的交易策略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举报

评论

  • 推荐
  • 最新
empty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