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笑]

136亿数字人民币“定义M0”有何寓意

@经济观察报
欧阳晓红/文 春节将至,不妨想象用“数字人民币” 红包拜年的场景,你会心动吗? 无论是否算正式发行,被计入M0(现金),且已流通的136.1亿数字人民币都真实地走进了数字经济时代,也走向了我们的生活。尽管,相对存量庞大的M1(狭义货币)、M2(广义货币)来说,其规模微不足道,目前影响甚微。 1月10日中国央行公布金融统计数据,数字人民币数据被纳入统计。其称,自2022年12月起,“流通中货币(M0)”含流通中数字人民币。并披露2022年12月末流通中数字人民币余额为136.1亿元。修订后,2022年各月末M1、M2增速无明显变化。 这个时候“正名”数字人民币,看似不经意,实则恰逢其时。 扩内需背景下,一则,运用数字人民币的智能合约技术,有利于精准促进消费;放大来看,这也契合中国央行提出的货币政策“精确有力”。二则,跨境支付开始试水,数字人民币具有数字经济管道与润滑效应,其应用拓展前景广阔。 值得注意的是,12月中旬,数字人民币与支付宝渠道正式打通,支付宝加入数字人民币受理网络,微信也支持数字人民币支付。这意味着数字人民币有了更广泛的应用场景基础。加上数字人民币APP日前重磅更新——新增专属头像功能、个人红包功能。届时,央行是否会借新春红包文化推广数字人民币令人期待。 但需要思忖的是,此次“数字人民币计入M0”这一标志性“正名”,只悄然出现在央行官方微信公众号一篇文章的题注中。 细究之,1月4日,央行工作会议在部署2023年重点任务时即提及“有序推进数字人民币试点”。这是央行连续两年单独提及数字人民币,今年还删去了“稳妥”二字,试点地区与银行、应用场景等也将进一步扩容。 这是一个有趣的试探性且颇具深意的信号。一方面,数字人民币纳入流通中货币计算与管理,逻辑上是正式发行的货币,但官方并未宣布,也未发布相关管理制度。另一方面,也有观点称,央行此举并无太多思虑,承认数字人民币属于M0,仅为保证M0统计准确,必须纳入,何况这契合当下积极倡导的数字经济发展。 中国对数字货币的探索,相对其他主要经济体,颇为超前。虽然国际清算银行等机构报告,全球有数十家中央银行均在研究数字货币,但其多为观望性研究,真正进入技术开发层面的中央银行较少。 中国央行自2014年开始研究数字货币。2019年末,数字人民币启动试点,迄今已三载有余。数字人民币发布两年多时间以来的交易额达1000亿。若将该数据对比同类平台方可评估其市场反响。诸如,目前第三方支付每天笔数2200亿笔,金额1.31万亿,此为每天与两年的对比。因此,数字人民币应用进程可能不及预期。 “不收费、不依赖网络、不依赖电”是数字人民币设计者提出的三大优势,但后两个优势发挥作用的现实场景比较有限。那么,数字人民币被限于消费货币的定位有必要调整吗? 1月9日,深圳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发布《关于加快建设深圳国际财富管理中心的意见》,深圳明确提出将“依托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科技研究院,深入推进数字人民币试点工作,联动香港开展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试点,携手打造数字人民币跨境应用示范区。” 其实,从一开始,数字人民币被赋予了诸多想象空间。作为数字金融基础设施的数字人民币,无疑可助力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助推跨境支付和人民币国际化。不过,专家也认为,人民币能否成为国际货币是由中国经济的规模和自由度、以及金融市场的深度和广度决定的。它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 数字经济建设提速背景下,在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刘晓春看来,首先需探索数字人民币可能的平台化应用模式。其次,制定数字人民币发行和运行管理制度并试点运行。其三,跨境支付还需磨合央行数字货币和银行账户的衔接。 而在数字人民币的推广与应用中,或许还面临治理理念、权力与权利重组、技术迭代、安全保障、风险防控等诸多挑战。专家建议,治理数字人民币及其产业链,需遵循货币支付与信用创造规律。 因此,既要有序加速扩容数字人民币的应用场景,又要兼顾数字人民币生态格局构建过程中的法律规范,还要注意低调,以避免引起其他主要经济体或别国央行的“不适”。这或许是中国央行当下定义数字人民币为M0的本义? 谁知道呢?至少,数字人民币红包拜年这个可能将来临的“新年俗”令人喜悦。
136亿数字人民币“定义M0”有何寓意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举报

评论

  • 推荐
  • 最新
empty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