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亿项目烂尾背后
钛媒体数据显示,2022年国内吊销、注销芯片相关企业5746家,较前年增长了68%,于是不少人联想到当初闹得沸沸扬扬的武汉弘芯,号称投资千亿,最终却落得个烂尾的结局。
首先纠正一下,网传这个项目投资了1280亿,但实际并没有融这么多钱,总获投资大概在153亿元。
2017年弘芯成立,注册资本20亿,背后实控人通过某私企持股90%,由地方持股10%并注资2亿完成实际缴纳,但据查该私企2017-2018年实缴资本为0。
2019年初弘芯先后拿到当地65亿、15亿的投资。得益于时代背景,当时正处于中美贸易微妙时期,国内半导体行业发力,该芯片项目很快成为了当地的明星项目。
2019年中,通过中间人弘芯成功挖到台积电二当家蒋某,因蒋某在芯片技术领域的影响力,部分工程师慕名而来,使得弘芯名气更上一层楼。
2019年末,通过蒋某的关系,弘芯成功从荷兰制造商处买来一台光刻机,但两个月后光刻机就以全新未使用状态被抵押给了银行,由此贷出5.8亿元。
2020年6月蒋某辞职并离开,2020年7月弘芯因资金链断裂暴雷。
2020年11月当地收购了弘芯另外90%股份,实现完全接管并更名。ZF接盘烂摊子后,进行有关人员清退,开始四处找收购商,但濒死的项目没那么容易起死回生,挣扎了大半年,2021年6月该公司还是注销了,另外公司主体涉及的承包商债务还没有完全清偿。
至此,据悉弘芯获得ZF投资总计达153亿元。
钱投进去了,却没有看到任何成果,地方、银行、风投方的钱就这样打了水漂,该项目拉着所有人一起为其买单。
近些年上面砸重金,耗费大量资金在鼓励芯片科研创新上,确实出现了部分不怀好意之人的骗补行为。以建厂之名,一方面可以拿到地方上的补贴,另一方面建厂找承包商,还能再收点保证金或者变相完成一些输血,两头拿两头用,钱到手把公司注销就跑路了。
至于这个项目实控人团队背后到底是不是想搞芯片,到底是不是骗子,这些都没有实际证据和官方报道来加以佐证。但据说创始人曹某除了在武汉搞了弘芯,还在J南搞了Q芯,在G州搞了Y芯,前前后后都是老套路,如法炮制了多家芯片企业,无一例外都是砸进去的钱都打了水漂,没研究出个所以然。
现在这个团队人到底在哪,受到没受到惩罚,甚至创始人真实姓名身份都不得而知。对于类似的例子,也很难谈惩罚,一是项目越大牵扯的人越多,二是很难去判定别人到底是不是在玩真的,有可能真就是个花架子,也有可能前几年泡儿都没做出来一个,后面一直砸钱真能成功也未可知。就像搞芯片前期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很难一蹴而就,一个团队到底是低估了科研难度还是本就是存着骗补的心,很难通过证据去界定。退一万步讲,能拉来行业大佬入局,并通过审核拿到补贴,也是有两把刷子的。
其实这反映的一个现象就是,上面鼓励并补贴的某个行业或项目,在前期工程上注定是广撒网、高投资,低回报的,因此骗补、骗税的现象很难去杜绝,尤其是在高新科研领域。就说ZF审核部分,审核部门可能总共就几个人,但要审核成百上千家企业的各种项目资料,就算一个人能力再牛也没法面面俱到,对各行各业都了如指掌,一些专业的申请资料,审核员他自己也不一定能看懂。于是审核的重点就是一些硬性指标,比如说专利、器械、人员等,而这些指标又通常存在操作空间,于是就变成了项目资料的合规审查,而项目本身到底是什么样子,到底是不是真的在搞研发,只有企业自己知道。
因此对于这些补贴,就好比银行坏账一样,难免出现一些损耗,甚至为了攻坚某些行业难题,就算是撒点灵丹妙药也在所不惜。但总归还是要回到投入和产出身上,至于怎么去优化资金利用率,提高经济回报率,这就不是我们能考虑的事了。
公众号:大佛聊互联网金融(ID:lsdf628)。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