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市场观察 | “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带来哪些市场机会?

目录

1、大类资产走势回顾

2、宏观视角:稳增长加码,哪些金融政策可期?

3、政策解读:“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带来哪些市场机会?

4、投资市场:疫后投资策略几何?数字化和大众消费占优

5、行业板块:新能源汽车市场生机蓬勃,电动智能变革已至

大类资产走势回顾

【A股】A股集体下跌

上证综指:3228.05点(↓1.36%)

深证成指:11895.34点(↓2.72%)

创业板指:2561.63点(↓3.95%)

【港股】港股涨跌互现

恒生指数:21863.63点(↓0.60%)

恒生国企指数:7423.44点(↓1.32%)

恒生红筹指数:4034.23点(↑1.79%)

【美股】美股集体下跌

道琼斯工业指数:34583.57点(↓0.27%)

纳斯达克指数:13897.3点(↓0.27%)

标普500指数:4500.21点(↓2.27%)

【欧股】欧股涨跌互现

欧洲50指数:3733.49点(↓4.43%)

英国富时100指数:7551.81点(↑0.19%)

法国CAC40指数:6461.68点(↓3.05%)

德国DAX指数:14078.15点(↓2.39%)

【债券】银行间资金利率涨跌互现

10年期国债收益率:2.76%(↓0.76%)

银行间隔夜质押式回购利率:1.87%(↓6.50%)

银行间7天质押式回购利率:2.18%(↑3.42%)

银行间14天质押式回购利率:2.17%(↑13.02%)

【外汇】美元指数上升,人民币兑美元贬值

美元指数:99.82(↑1.34%)

人民币汇率中间价:100美元/人民币6.37(↑0.31%)、100欧元/人民币6.92(↓1.56%)、100日元/人民币5.13(↓1.54%)

【备注:上述所有数据来自Wind,统计周期:2022/3/31-2022/4/07】

宏观视角

稳增长加码,哪些金融政策可期?

一、一季度金融监测报告出炉,市场预期走弱

内外部不确定性抬升,市场预期走弱。一季度我国面临内外负面因子的双重制约。海外方面,一是地缘政治冲突加大通胀风险,俄乌关系自2月下旬以来不断发酵,目前双方进入第五轮谈判,仍未有明显进展,原油受此影响大幅上涨,布伦特原油期货一度升破120美元/桶,全球通胀持续上行,2月美国CPI同比增长7.9%,续创新高。

图1:原油大幅上涨

数据来源:wind

二是中美关系不确定性再度上升,3月10日,美国证监会依据《外国公司问责法》认定了五家在美上市公司为有退市风险的“相关发行人”;3月28日,美国商务部表示将调查中国太阳能电池板制造商是否存在逃避关税行为。三是美联储释放鹰派信号,加重市场对于流动性的担忧。3月美联储议息会议加息落地,点阵图显示年内或加息7次,缩表最早于5月开启,3月22日鲍威尔表示“如有需要,美联储将加息25个基点以上”,目前10Y美债收益率已升至2.4%以上。

图2:全球通胀率上行

数据来源:wind

国内方面,一是多地疫情反复增添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下游消费恢复或受到制约。2月以来香港新增病例快速上升,3月国内疫情点状爆发,其中吉林、上海、福建等地相对严重。二是稳增长政策落地效果不及预期。2月社融新增规模不及预期,社融结构恶化,3月MLF与LPR均维持不变,市场降息预期落空。

图3:全国疫情分布图

数据来源:wind,数据截至3月31日

二、稳增长加码:聚焦房地产、基建、金融政策

政策落地节奏和力度加码,聚焦稳增长、稳预期。在上述不确定性的影响下,3月A股与港股均迎来大幅调整,反应市场对于目前国内基本面与外部环境的担忧,对此3月金融委会议释放强烈稳增长、稳预期信号,有效提振市场信心。从一季度的政策思路来看,稳增长、稳预期是目前政策的焦点。国内方面,一是房地产政策出现边际变化,加大化解房地产风险的力度;二是财政政策积极有为,财政支出重点在基建方向;三是金融政策聚焦于维护资本市场平稳运行。

房地产政策出现新变化,政策加大化解房地产风险的力度。一方面,房地产的定调有边际微调。2022年3月2日,银保监会主席表示“现在房地产的价格做些调整,需求方面结构产生一些变化,对金融业来说是好事,但不希望调整得太剧烈,还是得平稳地转换”。2022年3月16日,国务院金融委提出了有关房地产企业的中央定调,“关于房地产企业,要及时研究和提出有力有效的防范化解风险应对方案,提出向新发展模式转型的配套措施”,坚定了化解地产风险的信心。另一方面,因城施策持续落实,部分地区下调首付比例和预售资金比例,例如郑州对二套房实行“认贷不认房”。2022年3月,郑州发布《关于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的通知》,对二套房贷款实行“认贷不认房”,为2016年调控收紧以来首个松绑“认房又认贷”的重点城市,标志着因城施策迈出重要一步。

图4:设房类政策出台情况

数据来源:wind

房地产行业将从政策纾困进入实质改善阶段。前期虽然政策端边际放松,但可以看到2022年1-2月全国销售面积同比下降9.6%;2月房企境内债、境外债、集合信托融资规模分别为220亿元、5.8亿美元、170亿元,环比分别降34.6%、降74.2%、升63.7%,融资规模环比仍在下滑,房企信用风险担忧仍存。近期随着“3.16”多部委发声,多地政策力度明显加大,后续房地产行业可能从政策纾困步入实质改善阶段。(数据来源:Wind)

除却房产税以外,财政支出也在发力,财政支出向基建倾斜。1-2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累计同比7.0%,较去年四季度-4.8%显著回升,支出进度达到14.3%,为近五年最高,基建三项支出合并增速8%,同样较去年四季度的-10.2%显著回升,在此背景下可以看到1-2月基建投资增速大幅反弹至8.1%,显示财政发力效果。

图5:基建投资增速显著回升

数据来源:wind

金融政策助力资本市场平稳运行。面对3月资本市场的大幅调整,本次金融委更侧重的是在于如何维护资本市场平稳,加大市场中长期制度建设,发挥市场内生稳定机制作用,鼓励上市公司加大增持回购力度,引导基金公司自购份额。2022年1月证监会发布最新的《上市公司股份回购规则》,增加三种股份回购情形,简化了回购决策程序。截止2022年3月31日,今年进入董事会预案的回购公司共计295家。完善有利于长期机构投资者参与资本市场的制度机制,加大公募基金等各类机构投资者的培育,鼓励长期投资、价值投资。

政策解读

“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带来哪些市场机会?

一、储能发展相关政策持续加码,刺激电化学储能市场

3月21日,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印发了《“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重点强调推动多元化技术发展与安全控制,以示范试点项目推动新型储能产业化,到2025年新型储能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到2030年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基本满足构建新型电力系统需求。储能发展相关政策持续加码。

图6:储能相关政策持续加码

数据来源:《“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

储能技术可以分为机械类储能、电气类储能、电化学储能、热储能、化学储能等,其中商业化应用最广的储能技术为抽水蓄能和电化学储能。电化学储能指的是以锂电池为代表的各类二次电池储能,其容量大、响应快,最具发展潜力。

图7:2020年我国储能项目占比

数据来源:CNESA

我国电化学储能规模“十四五”期间有望保持快速增长,预计年均复合增长率达76.44%。根据CNESA全球储能项目库的不完全统计,截至2020年底,中国已投运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35.6GW,其中抽水蓄能的累计装机规模最大,为31.79GW;电化学储能的累计装机规模位列第二,为3269MW,2020年电化学储能新增投运装机容量1559.6MW,是2019年新增量的2.5倍。根据CNESA的预测,理想场景下,随着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2024年和2025年电化学储能累计规模将分别达到32.7GW和55.9GW,2020-2025年CAGR约为76.44%。

图8:2021-2025年化学电储能规模(MW)

数据来源:CNESA

二、关注产业链以及相关投资机会

在政策、市场等多方面因素的推动下,预计国内储能市场将于2022年正式进入高速增长阶段,产业链相关公司的订单、收入有望逐步放量。

伴随电化学储能发展,储能变流器市场空间可观。由于光伏、风电等新能源发电存在波动性,外加限电政策影响、企业调峰调频需求和国内可再生能源配储能政策的推进,未来储能市场将保持高速增长。根据IHS测算,2020年储能变流器市场规模能到12.7GW,同比+30%,其中并网型储能变流器规模增至7GW。2021年储能变流器市场有望达24GW。

图9:预计储能变流器市场空间可观

数据来源:wind

电网建设:规模化储能建设可以有效解决解决新能源并网痛点,成为新能源大规模并网的重要支撑。新能源电源大规模并网,电网建设将面临诸多挑战。新能源大规模并网对传统发电站可发挥电量替代作用,但是由于其具有较强的间歇性、波动性和随机性,高峰时段端置信容量有限,难以有效发挥顶峰作用,导致电力平衡困难,尤其在极端天气条件下,新能源发电出力受限,设备耐受力脆弱,持续可靠供电面临困难。电力储能可多时间尺度供电,响应快速,调节灵活,可以应用于电力系统发、输、配、用各个环节,是解决大量新能源并网引起的电力平衡问题和系统稳定性风险的关键支撑技术。

图10:储能在电网各环节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资料来源:《数字能源十大趋势白皮书》

能源互联网:新型电力体系需要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能源互联网是重要发展路径。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是促进新能源主动消纳的核心环节,有助于大幅提升电力系统平衡调节能力:将源、网、荷、储各环节通过信息化技术联通,实现一体化协同调度,将有助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促进削峰填谷、提升事故应急处置能力等,大幅提升电力系统的平衡调节能力。其中以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为核心,构建能源互联网,是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路径。

投资市场

疫后投资策略几何?数字化和大众消费占优

一、2020年疫情修复情况

2020年疫后修复期间可分为两个阶段,流动性和经济基本面是市场趋势的主导因素。2020年疫后修复的市场可分为两个阶段,分别为流动性释放下的上涨期间(3/23-7/13)和后疫情震荡期间(7/14-12/31),期间流动性和经济基本面是市场趋势的主导因素。流动性释放下的上涨期间中,在此期间随着全球范围内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国内市场在流动性的持续释放下迎来复苏;后疫情震荡期间中,国家开始注重防范金融风险,市场对于流动性边际收紧的预期开始增强。

图11:2020年中流动性预期有所收紧

数据来源:wind

行业方面来看,“疫情下的稳定盈利”到“复苏下的边际改善”是2020年疫后修复的主要趋势。从2020年国内疫后修复的行业表现来看,“疫情下的稳定盈利”到“复苏下的边际改善”是主要趋势。疫情下的稳定盈利(3/23–7/31)期间,虽然国内在3月份就已经实现本土确诊病例零增长,但海外疫情后续迎来全面爆发,因此食品饮料、医药等盈利较为稳定的必须消费表现较为优异。复苏下的边际改善(8/1–12/31)期间,随着市场对于海外疫情的预期已经较为充分,疫情对于市场的影响开始有所弱化,消费场景复苏有所加速,因此汽车、家电等可选消费板块开始领涨。

图12:2020年疫后国内消费有所修复

数据来源:wind

二、本轮疫情有何不同?

本轮疫情不能简单理解为2020年的重演,主要源于宏观环境和防疫政策的差异。由于本轮疫情爆发的规模较为广阔,因此部分市场观点将本轮疫情与2020年进行类比,但是认为本轮疫情不能简单理解为2020年疫情的重演,主要原因则是在于当前宏观环境与防疫政策的差异。宏观环境来看,当前随着美联储首次加息的落地,海外流动性已经开始边际收紧,同时当前国内也面临着经济下行的压力;防疫政策来看,当前随着奥密克戎病毒传染性的增强和毒性的减弱以及疫苗接种和特效药研发成功等,防疫政策已转向严格、高效的科学防疫和“动态清零”。

图13:国内社融增速不及预期

数据来源:wind

基于此,指数短期出现趋势性行情可能性较小,行业则应关注新疫情防控下的边际改善。宏观方面来看,2020年指数迎来趋势性上行,但是当前预计短期内指数出现2020年趋势性上涨行情的可能性相对较小,核心资产的估值将会承压,因此在当前较弱的宏观环境下相关板块难以复制2020年的优异表现;其次防疫政策来看,在当前更加科学且具有针对性的防疫政策下,后续将更大概率实行“两头抓”的防疫路线,因此相比于2020年的“复苏下的边际改善”,认为本轮疫后修复的行业方向则应更加侧重于新疫情防控下的边际改善。

三、本轮疫情过后哪些板块存在投资机会?

大众消费板块:本轮疫情对大众消费板块冲击,需求支撑下有望反弹,利好酒店餐饮、旅游景区以及体育行业。本轮疫情对大众消费板块冲击以风险偏好下降为主,需求支撑下有望反弹。本次疫情反弹区域集中度较高,主要集中在吉林省和上海市两个地区。两地2021年GDP占全国比重为4.93%,人口占全国比重为3.47%,两地经济和人口比重占全国比重较小。后续感染人数拐点到来后大消费板块有望迎来反弹,利好酒店餐饮、旅游及景区等行业。最后个股方面,在A股大众消费(旅游、酒店、餐饮和体育)板块内剔除相关ST股票后,整理出相应个股组合,并且按照估值性价比进行排序。

图14:2022年疫情期间大众消费板块涨跌幅

数据来源:wind

数字化板块:在当前疫情防控背景下,线上需求与数字化治理有望受益,TMT板块中的通信、电子、计算机、传媒最匹配。当疫情感染人数达到一定数量后,居家隔离的人数比例逐渐提高,很多线下办公和生活的需求被迫转到线上,具体包括视频/语音通讯、线上办公平台、线上购物、线上文娱活动等,利好通信、传媒、计算机、电子行业。“场所码”等相关政策推行使得数字化治理需求上升。当前国内的防疫政策已经转向为更加科学与具有针对性的防疫,随着上海、山东等地陆续开始推行场所码等相关政策,未来数字化治理将会成为新防疫政策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在需求提升的背景下,数字化治理相关板块有望受益。

图15:2022年2月18日以来通信、电子、计算机、传媒行业累计涨跌幅

数据来源:wind

行业板块

新能源汽车市场生机蓬勃,电动智能变革已至

一、全球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增长,我国新能源汽车进入发展新阶段

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高速增长。202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接近300万辆,同比增长46%。2021年1-10月,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453.8万辆,同比增长129%。

图16: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及同比增速(万辆,%)

数据来源:Marklines

全球新能源汽车加速渗透,渗透率从2010年初见规模到2020年的3.8%,但仍处于较低水平,上升空间大。北欧市场,挪威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引领世界。2020年挪威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为59.8%,远超全球平均。瑞典、荷兰2020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分别为27.2%、23.2%,位于全球前列。

图17:全球新能源汽车渗透率(%)

数据来源:Marklines

我国新能源汽车进入加速发展新阶段。2015年以来,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保有量连续五年居世界首位。2018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全球销量占比超过50%。2021年1-10月,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254.2万辆,同比增长177%;2021年5月以来,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持续超10%。

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相关技术领先,国际竞争力提升。2010年以来,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申请专利量高速增长,截至2021年7月,中国新能源汽车专利申请量占全球新能源汽车专利总申请量的66.8%,是全球新能源汽车专利申请最多的国家。

图18: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及同比增速(万辆,%)

数据来源:中汽协

2010年以来,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申请专利量高速增长,截至2021年7月,中国新能源汽车专利申请量占全球新能源汽车专利总申请量的66.8%,是全球新能源汽车专利申请最多的国家。

图19:全球新能源汽车行业技术来源国

数据来源:产业前瞻

2022年混动车型有望迎来上量,叠加纯电动车型优质供给增加,驱动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进一步提升,预计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550万辆。

图20:全球/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预测(万辆)

数据来源:Marklines

二、电动智能变革已至,智能化千车千面

新能源汽车为智能汽车最佳载体。从其架构而言,分布式向集中式发展(域融合→中央电脑),OTA(空中下载技术)赋予整车持续升级进化可能。从其能耗而言,满足芯片算力提升带来的控制器功耗成倍数增长。且车功能安全与信息安全双保险,保证系统强鲁棒性和高可靠度。如前文,新能源汽车蓬勃生机的市场为电动智能车发展提供了绝佳的市场条件。

图21:汽车电子电气架构发展趋势

数据来源:地平线

智能化千车千面,满足个体差异化诉求。L3自动驾驶逐步导入,解放驾驶员双手。智能座舱方面,车载信息娱乐+液晶仪表+HUD(抬头显示器)+流媒体后视镜+智能座椅+氛围灯,打造家庭、公司之外第三空间。智能车联方面,人-车-路-云高效协同,场景无限拓展。

三、政府政策给予行业发展底气

2022年1月12日,国家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郭守刚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将加强各方协调统筹,强化“单车智能+网联赋能”的协同发展共识,加快操作系统、高精度传感器等关键共性技术融合创新,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目前国内智能电动汽车呈现强劲发展势头,组合辅助驾驶系统的乘用车新车搭载率达到20%左右,其中新能源汽车新车搭载率超过30%。

根据《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线图2.0》规划,未来几年将迎来智能汽车的爆发式增长。根据规划,我国智能汽车渗透率会在2025年达到50%,到2030年超过70%,届时,国内智能汽车销量将突破2600万辆。

而《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出,力争经过15年的持续努力,我国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质量品牌具备较强国际竞争力。《规划》部署了5项战略任务:一是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二是构建新型产业生态,三是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四是完善基础设施体系,五是深化开放合作。

图22:《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发展愿景

数据来源:《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

免责声明:

来源:产品研究中心

本报告涉及的信息、数据均来源于公开资料,本公司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本报告所包含的分析基于各种假设,不同假设可能导致分析结果出现重大不同,报告中的内容和意见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做出的任何投资决策与本公司和作者无关。本公司不会承担因使用本报告而产生的法律责任。

$海银控股(HYW)$$纳斯达克(.IXIC)$$道琼斯(.DJI)$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举报

评论4

  • 推荐
  • 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