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钟睒睒和他的“理想国”
“首富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
这是大家都想了解的一个问题,最近播出的央视《对话》专访里,揭开了谜底。
“今天的场景已经恢复到当年(黄龙病之前)的场景了。”钟睒睒对记者说:“你看工作犬闻到了黄龙病的时候,它就不会走,它就插到这,然后这个树就要砍掉,而且树桩还要包住,不让他它发新芽。”
钟睒睒弯腰把标牌插到土地上,为记者展示如何处理果树病害。
镜头前的钟睒睒如数家珍,每当说到脐橙种植,就像在说自家的二亩地一样,着实让人惊讶。
这一刻,他不像是一个首富,而更像是一位田间老农在“炫耀”今年的收成。
从首富到农民,这事儿本身就很有戏剧性张力。也许在外人看来,钟睒睒有很多标签,企业家、实干家,农夫山泉的缔造者……
站在田间地头的这一刻,仿佛时光回到了几十年前,回到了钟睒睒的青年时代,一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正扛着锄头走在乡间地头。
几十年如一日,如今,他依然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
//钟睒睒的“土法子”和“笨办法”
深入到田间地头做农业,是一件很“笨”的事。
赣南是革命老区,2007年钟睒睒第一次到赣州时,就下决心干了一件看起来非常不商业的事儿:“做脐橙、搞农业”。
这一做就是18年。
如今站在这座亚洲最大脐橙加工工厂前,钟睒睒平静地为央视记者介绍这座现代化的绿色工厂。
产业助农这件事儿,本身就是个“吃力不讨好”的事儿,何况还是用脐橙来榨汁。
脐橙这个品种,有大量柠檬苦素,原本不适合榨汁,农夫山泉花7年时间攻克困扰全世界50年的“脐橙榨汁口感”难题,并推出了17.5°NFC橙汁。直到现在,钟睒睒还在“贴钱”做脐橙,做农业。
“贴钱”做农业这个事儿,跟钟睒睒的首富标签确实有那么点“不搭嘎”。
从以往的经验来讲,过去也有不少助农的企业,但大都是为了享受助农的流量和“责任感”光环,表现力放在第一位,等热闹劲头一过,就是尘归尘,土归土。
比如,直播带货助农可能是个效果更快的方法,也能很快树立起来助农的人设。毕竟,最容易做出效果的就是“授人以鱼”。只要能帮农民把农产品卖出去了,任务就完成了。
也有企业和主播确实是在真心助农,帮农民买了很多货,但也有新问题。
“因为你有几十万、几千万粉丝,你这一次卖的价格很好,明年你帮不帮他?你给他一个错误的信息——这个东西可以大卖,可以大种,农民得到这个信息后,种了以后第二年卖给谁?”钟睒睒说。
在助农这件事儿上,钟睒睒选择用最“笨”的办法,最“土”的办法,一步一个脚印,来挖掘农业产业创新的可能性。
就像钟睒睒在《对话》节目里说的:“你有没有给农民有三点水的那个‘渔’”。
在给农民以“渔”这件事儿上,农夫山泉做了很多,比如在赣南深耕脐橙加工产业18年,为了赣南的橙子“这瓶醋”,包的这盘“产业化”饺子。
实践表明,助农还是要靠创新,来解决产业化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在种植端,农夫山泉在国内最早探索研发“无毒苗”,并推行科学种植;在加工环节,解决了口感问题,实现了赣南纽荷尔脐橙深加工;在种植环节,农夫山泉探索出了解决“黄龙病”的新机制,探索用工作犬搜索、切断传染源。
“黄龙病”又被称为“脐橙癌症”,是个世界难题。农夫山泉的探索,也是把整个全球脐橙种植往前推进了一大步。
“这一个产业要(发展)起来,说句老实话,不是那么容易的。”钟睒睒说。
也正是因为不容易,才更要裤腿沾满泥土,用实打实的创新引导赣南农民走出一条致富之路。
这也是“授之以渔”的真正意义:为农村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农夫山泉花了14年解决“柑橘癌症”,不仅解决了产业问题,更是解决了农民“靠天吃饭”的现实问题。
以往,农民朋友们决心种植橙子,要冒很大的风险。如果来年风调雨顺,橙子大丰收,那么价格反而可能卖不上去,何况还面临黄龙病的风险,另外,如何保持果树保质增产也是个头疼的问题。
农夫山泉在赣南地区的持续投入,对于农民们来说,最重要的是有了托底。
价格上,有农夫山泉托底橙价更稳定,也就没了丰年不增收的风险。另外,在农夫山泉的探索下,黄龙病防治效果大幅提升,果农损失大幅减少。农夫山泉还建立了多个试验田,持续探索保量增收的科学种植方式,为果农种植提供科学指导。
钟睒睒始终深信,解决农业问题关键在于“授之以渔”。
在赣南,农夫山泉不只是简单的投资建工厂,而是用产业化的收益激发农民的积极性。找到一条持续的产业升级、农民富裕的道路。
产业助农这事儿,真正难是企业深入产业,并建立一个可持续机制。
用钟睒睒的话来说,就是做“垂直型企业”。
“平面型企业的深度,就是销售与采购,从这个点到这个点,最下面是农民,上面一点是工业,工业上面是商业,商业上面是售后服务,再往上是消费者反应,最上面是品牌,这就是垂直型企业”。钟睒睒说。
企业扎根农业够深,给农民带来了稳定的收入,橙价稳定上涨,果农收入也会增,增收带动下,农民朋友学习到新知识,建立知识壁垒,积极性也更高了。
推动农村产业发展这件事儿,农民,政府、企业的协同缺一不可。产业落地,离不开政府引导和支持,离不开企业的投入、探索,也离不开农民朋友们的辛劳汗水。
而对于企业来说,助农的收益,也许不在眼下,而在于长期的战略意义。
//共同富裕的使命感
在赣南,农夫山泉“破天荒”地做的一件事儿,是抬价收购橙子。
2023年,霜冻灾害导致大量脐橙滞销,不少收购商趁机压价,钟睒睒决定逆势收购,加大了采购量,收购量首次突破1.6亿公斤。
有果农感叹,如果不是农夫山泉,当时橙子滞销,自己一定会返贫。
“因为我本身就是个农民,所以农民的心理我非常清楚。农民是愿意跟你共患难的。
但是共患难以后是不是我们能够共富贵?”钟睒睒说:“产业政策一定要有价格保证,一定要有契约,实际上农民是守契约的一群人”。
正是有着这样的认识,农夫山泉才深入当地,通过价格引导稳定市场。
以价格为牵引深入市场,背后很有深意。
客观讲,即便是到了现在,谷贱伤农依然存在,柑橘等农产品属于经济作物,不属于粮价调控范畴,价格和产量的波动符合客观的经济学规律,所以价格波动较大。
由此,农夫山泉调价影响的不只是价格本身,更是要改变千百年来压在果民肩上的沉甸甸的现实。
破除这个沉甸甸的现实,靠的不仅是出钱出力,更要靠共同富裕使命感,而这个年代,企业的使命感是稀缺的。
当一家企业,被赋予了更多的社会意义,那么这家企业其实就变成了具备社会功能的“第四部门”:社会型企业。
社会型企业的不同之处,在于理念中的大格局,在于历史赋予企业的使命感。伴随着这种使命感而来的,不是企业本身的改变,而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改变。
因此,农夫山泉在赣南的尝试,其实也在探索一种新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适应机制:构建“产业命运共同体”。
在赣南这片土地上,农夫山泉、果农、整个产业链都成了一个命运共同体,共同创新、共同进步,产业价值共享。
这里面,企业作为市场和产业的桥梁,链接需求和供给,以价值共享为纽带,形成一种新的机制,这样的机制有很强的抵抗风险的能力。比如,发生问题或者灾难时,政府政策引导,企业深度扎根分担风险,农民减少损失,成为一个抵御风险的整体。
深入赣南产业助农这事儿,为什么这件事儿只有农夫山做成了?原因就在于扎根农村很深,企业、农民、产业发展融为一体,找到一种同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社会经济的视角来看,这种机制的创新也有更多独特价值。
一方面,探索出中国农业产业现代化的一条全新道路,这事儿本身就很有时代独特性。
我们不缺有活力的企业,也不缺勤劳的农民,如何把这两种社会要素融合起来,是一个很有时代意义的问题。
另一方面,更实际的角度来讲,丰富农民收入,也有助于拉动国内消费经济的内循环。
现在市场最缺的是什么?是消费。
农民是有很多消费需求的,而限制这些费需求的最大因素就是收入水平。做大农民的收入盘子,释放农民的消费力,对于拉动消费经济增长颇有意义。
实际上,如何反哺农业、反哺农民,是个历史遗留问题。农夫山泉尝试,本质上也是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去尝试补完那一块的拼图。
因此,助农创新的意义不亚于科技企业在AI领域的创新。科技创新,是补充生产力,而机制创新,是补充生产关系。
在当下这个时代,两者同样重要。
写在最后:
在赣南脐橙加工工厂,远远就能看到“农民富、中国强”几个大字。
也许,让农民富起来,不需要花里胡哨的高科技,也不需要舆论场的喧嚣和热闹。
只是需要有人,像钟睒睒那样,默默怀揣使命感,在洒满泥土芬芳的乡间小路上,用“笨办法、土法子”,脚踏实地用汗水和真诚书写农村、农民的新篇章。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