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第三大车企即将被迫诞生

文 | 老鱼儿

编辑 | 夏秋春

新能源汽车扇起的翅膀,终于在传统车商的地盘上刮起了更加猛烈的旋风。

根据日经中文网的报道,本田与日产汽车将就业务整合展开磋商,将就成立控股公司并将两家企业纳入旗下的方向推进协调。根据目前的口径,本田和日产将于近期签署谅解备忘录(MOU),今后将确定控股公司的持股比例等详细内容。

报道中还提到,本田和日产从3月就开始探讨合作事宜,8月开展全面业务合作——这是一次接近一年时间的长时间讨论,双方就车载软件及零部件的通用化等进行了协商。并且,由于日产同时也是三菱汽车的最大股东,三菱汽车也表明了加入本田和日产联盟、开展合作的方针。

根据公开的数据,这三家车企在全球的整体销量超过800万辆。如果三家企业统合,将超过现代汽车起亚,成为世界第三大汽车集团。

世界第三的名号非常炫目,不过这样的合作在如今的产业形势下,很难称得上是强强联合,更像是抱团取暖。

数据显示,日本的8大车企2024年上半年度(4月至9月)全球产量为1187.8301万辆,同比减少6%。这是自2020年以来,日本汽车首度出现上半年度产量同比下降的情况。

其中,丰田汽车减少7%至470.5万辆;本田减少8.1%至181.7万辆;日产减少7.8%至153.25万辆。

汽车产业与很多其他行业不同,产量/产能的重要性无以伦比,因为市场上对于出行的需求是巨大且稳定的,而复杂的供应链更需要良好、稳定的产能输出作为基础。产能的减少,通常意味着其产品在销售端遇到了更大的问题。

事实的情况也是如此。在曾占有相当大优势的中国和东南亚,日本车企的销量也正在发生巨大变化。从2024年前11个月在中国的累计销量来看,本田下降30.7%,日产下降10.5%。

甚至,这样的变化不止在日本汽车身上发生。根据最新的数据,1-11月全球各国汽车销量排行中,前十名中,日本、德国、韩国均出现了同比下滑。而这三个国家的汽车厂商正好占据了世界汽车集团前三名。

这种变化的背后,是如今汽车世界中的“燃油旧秩序”,已经被来自新能源的冲击波所深深撼动。鉴于世界性的去碳化趋势,汽车工业从发动机汽车向EV的转型正在推进,而且这并非是只有中国单一市场上正在发生的情况。国际能源署(IEA)的数据显示,到2035年,EV在世界新车销售中所占的比重将达到50%以上。

来自美国的特斯拉,和中国的一众纯电动汽车企业,正在挑战传统汽车企业和庞大的全球产业链,日本、德国作为传统燃油车的生产大国,其全球产业地位已经被严重削弱,甚至影响到国家的经济发展。

曾长期繁荣的德国汽车业,如今也陷入了困境。由于面临需求疲软和订单短缺等问题,德国汽车业的裁员已经开始。德国工商大会的一项研究显示,德国汽车业一半以上的公司都在计划裁员,只有7%的企业预计会增加就业机会。

超过一半的汽车零部件制造商,也都存在坏账以及流动性瓶颈等融资障碍。如德国大陆集团这样的行业标杆企业,已经在全球范围内裁员数千人,而这似乎仅仅是个开始。

由于汽车业对德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极为重要,其萎靡不振已经拖累了德国经济的整体表现。11月13日,德国经济专家委员会发布2024/2025年度经济评估报告,预测2025年德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仅为0.4%,同时预测今年德国经济将萎缩0.1%。

最近,德国总理舒尔茨似乎需要为这样的不利局面负责,其政治生涯已经进入倒计时。

政坛变动也是汽车业巨变表现之一

即便是再对中国汽车产业谨慎看待的人也不得不承认,汽车产业已经实实在在的变天了。因此,日本车企之间的大规模整合看似意外,但实则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如果说在这次整合之前,我们还无法对全球汽车业整体格局形成清晰、全面认知的话,这次相当具有冲击力的大合并,以及未来日韩、欧洲车企更多的动作,会让更多人感受到,变化来得是真真切切的。

甚至,汽车厂商如果只是想通过整合获得更大的规模优势,达到降低供应链成本的目的,而不是通过战略转向追赶更符合时代趋势的技术的话,那恐怕事情最终会演变为一场南辕北辙的闹剧。

毕竟方向不正确,越努力越错误。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举报

评论

  • 推荐
  • 最新
empty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