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贸易下滑真相
文 | 老鱼儿
编辑 | 夏秋春
中俄贸易要开始走下坡路了吗?
在11月份双方进出口数据公布之后,这样的言论开始不断出现在人们的手机页面上。
从数据层面看,双方贸易往来确实出现了下滑。中国海关12月10日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对俄罗斯以人民币计价的出口在11月出现了10.5%的下降幅度,而此前一个月还是24%的增长。
路透社专门指出,这是四个月来的首次下降。
同时,中国从俄罗斯的进口情况也不容乐观,在10月下降4.3%的基础上,11月降幅进一步扩大至7.4%,使得11月双边贸易额为1459亿元(折合201.4亿美元),较10月整体下降了5%。
这样的数据在我们过去较长时间形成的“中俄商贸如火如荼”认知里,显得格外突兀,人们的种种猜测甚至是质疑,也基本上都来源于这些数据和衍生出来的各种观点。
甚至有声音认为,中俄之间的经贸往来出现了转折点。
中俄贸易为何出现了明显的下滑呢?
首要因素当然还是政治。欧美国家频繁且严格的多方面制裁,使得中俄之间直接正常贸易受到的限制越来越多。
比如近些年来,欧盟等国家已经对所谓的“援俄企业”进行了十几轮制裁,其中不乏中国企业。近来,美国财政部发表声明称,“为俄军工提供支持的公司将面临重大后果”,并以“涉嫌支持俄罗斯军事、能源发展”为由,对全球近300家实体和个人实施制裁,这里面包含了20家中国企业。
很显然,这些制裁会导致许多中国企业在和俄罗斯进行国际贸易时,持有更加谨慎的态度,以免因为和俄罗斯的贸易影响到与其他国家贸易的正常进行。
另外梅德韦杰夫在访华期间重点提到了,“盎格鲁撒克逊人会不断挑拨中俄关系”,在舆论场对中俄关系进行离间。这实际上并非全无影响,而是会间接影响到一些具体的经济贸易合作,尤其是在政策的具体落实层面。
此外,卢布近期出现的大幅度汇率变动,也成为中国企业对俄贸易的担忧之一。如果卢布持续出现贬值,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出口利润会被无形压缩;而俄罗斯企业在进口中国商品时,成本却大幅升高。这让中俄之间更多、更复杂的贸易往来存在大量掣肘。
除了外部压力之外,俄罗斯自身的各种硬缺陷,也是制约双方贸易进一步扩大的重要因素。
俄国内目前面临着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在国内人们因膨胀而导致财富缩水时,消费规模必然因此萎靡,需求减弱也在情理之中。
俄罗斯在远东方向落后的基础设施,也是一个严重的历史遗留问题。此前几十年的时间里,中苏、中俄之间的贸易交往始终有限,基础不足导致无法适应目前更大规模的贸易。最简单的表现就是随着中俄贸易规模的提升,铁路、公路运输压力陡增,难以负荷贸易体系由西向东的大规模转移。
运力不足,会导致中俄贸易有一个比较低的天花板。这对于习惯了稳定成熟,乃至于次日达、当日达级别的运输体系的中国人来说有些难以想象,但这就是俄罗斯实体经济的实际情况。
双方经贸关系的升级撞到天花板之后,就需要各方面基础设施的全面升级,而这种升级显然非一朝一夕所能达到。
无论出于何种现实问题,关于中俄贸易要掉头向下的猜测,很明显都没有更多的事实依据。中俄之间的稳定关系不会发生改变,是全球政治和军事博弈的大背景决定的。中国与俄罗斯之间的博弈仍会存在,但不可能出现关系的松动甚至是历史倒退。
如果按本年度计算,2024年1-11月中俄之间的贸易额仍然实现了2.1%的增长,达到222.77亿美元,其中中国进口俄罗斯商品金额为104.19亿美元,较2023年增长超4%;俄罗斯从中国进口商品金额为118.57亿美元,有0.4%的增长。
而且在今年春季,因制裁相关的付款问题,中国对俄出口也曾下滑,但经过双方积极应对,出口很快恢复并于9月达到创纪录水平。当下11月数据虽有起伏,并不意味着两国合作见顶,而是意味着中俄之间需要破除更多限制性因素,再实现螺旋式的上升。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