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处低谷的良品铺子该如何“求变”?

前一阵听闻某家辣卤公司开始推行“自由拼”和会员5折来留客!近期是上市公司中报密集预告期,不少零食上市公司预告业绩同比下滑···看上去,经济基本面的变化以及量贩零食对行业的冲击明显。但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食品零售公司都有内卷的苦恼。

鄙人家住沈阳长白地区,附近有家山姆超市,里面的东西并不便宜,随便选几样就要500-1000元之间,特点是产品质量高。山姆是“会员制”超市,在进门和结账时要确认会员卡,以免消费者冒用其他人的会员卡消费。因此还衍生出“代结账”、“山姆代购”等产业!如果是节假日开车去,连排队进入地下车位都要半小时···

本地还有家专门卖烘焙糕点的连锁店叫好利来,我家周边2公里的范围内就有三家。在好利来定做一个6寸的蛋糕要200多元,8寸的蛋糕基本都在300+,10寸就要上400了,价格不算便宜,但味道是真好吃。因为每年家里所有人的生日蛋糕都在那定,我能感受到好利来烘焙产品的价格有所调涨。然而几乎每次路过门店时,顾客总是络绎不绝,他们显然对价格也不太敏感。

对于零食行业而言,此前绕不过的一个槛是差异化。既然大家味道差不多、产品重量差不多,价格却有高有低,为什么要买贵的呢?而上述山姆、好利来的例子已经证明,食品行业可以通过产品品质、口感味道实现差异化。

国内零食行业公司众多,即使一些上市品牌可以凭借现金流+规模成本优势卷死一些小企业,但单纯依靠价格战容易陷入“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窘境,如业内出现更具资本实力的公司,又难免再次内卷,“以战止战”路漫漫。零食行业中,提倡“减盐、减糖、减脂、减油、减食品添加剂”的良品铺子算是业内一家不走寻常路的公司。

我身边诸多同事30多岁就患高血糖、高血脂、痛风等慢性病,比父母辈这个年龄时患病比例更高,以至于国家卫健委年内还发了个《“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除了现在这个时代,我们劳动强度要比父母辈当年低之外,超重以及上述慢性病很多都是因为饮食不健康、消化系统超负荷导致的。健康化绝对是符合零食行业长期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但现阶段ALL in健康零食,我也觉得有些不妥。

几年前,一提起买车,消费者改善的首选是BBA,而现在改善车型的订单大多都移到了新能源车上。不过,国内乘用车品牌从落后到得到消费者认可几乎用了20年。再早些时候的家电、服饰、手机也差不多,一个消费品新主张从提出到成功,时间跨度会比较长。人口周期迭代是个十分缓慢的过程,其对食品喜好的风格同样短时间无法发生巨大变化。我记得2010年网络上就有人说“年轻人不爱喝白酒”,但直到2020年后,白酒股价才有所调整,而其中一些龙头股,至今仍保持稳健增长。如果错判消费者对健康零食溢价的接受度,短期选择ALL in,那么后期再开展其他策略的容错率降低。良品铺子应将健康战略当做“持久战”来打,短期最好不要产生“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

参考上面线下食品零售机构的成功案例,如果我是杨银芬,我会把门店+的战略放在短期第一优先级。这样做的好处有三点:

第一, $良品铺子(603719)$ 线下门店(加盟+自有)占营收比例最高。2023年公司门店总数是近几年来首次出现减少,稳住门店数量(尤其是加盟商)对业绩触底反弹至关重要。而良品铺子去年末在23个省拥有超3300家门店,不仅是零食上市公司同业中最多的,站在整个食品行业的角度也非常可观,是行业中做门店+最有优势的企业之一;

第二,此前良品铺子门店主要意义是拉高毛利率的渠道,本质还是销售袋装零食,没有完全利用好场景优势。良品早该探索短保烘焙,或是液氮榴莲、冷冻杨梅,毕竟公司用货量较大,成本上肯定要比零散小店有优势。同时,良品铺子也可利用几个大区的数字仓/供应链的优势,让消费者可以具现化地看到优质食材,回归健康本源。现在人们喜欢露营等“复得返自然”的休闲方式,露营的人群中也不乏自带烤肉和果盘的人。良品铺子如能搭配适当的场景,我觉得让消费者自己动手制作食材都没什么问题;

第三,2023年,良品铺子糖果糕点销售额超18亿元,肉类零食将近17亿元,坚果炒货超13亿元,果脯类6亿+,素食山珍类将近5亿,公司SKU超1600种,可以利用多品类的优势将短保、中长保产品按照渠道“隔离”,避免各渠道之间的利益冲突。

至于业绩否极泰来的时机,还要看门店+战略的试点及落地效率,在试点未完成前,良品铺子选择价格对标,避免营收发生大幅波动并保持上游供应商的信任是很有必要的!

最后就是全方位的控费,产品包装环节的改良、带货主播的合作、产品运输的费用、在建工程的进度都应精打细算,“广屯粮”才会有后续翻盘并且称王的根基。

# 大公司头条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举报

评论

  • 推荐
  • 最新
empty
暂无评论